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 卷 纸
考试科目 学前心理
指导教师 刘云艳教授 院 、所、中心 教育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 学前教育学 研究方向 学前儿童心理进展与教育 导 师 胡福贞副教授 级 别 2021级 学 年 2021—2021学年
学 期 第二学期 姓 名 石 敏 学 号
类 别 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 ②全日制硕士 ③教育硕士 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 ⑦兽医硕士 ⑧深造)
2021年9 月 26 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 程 类 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公共课 课程论文 教 师 评 价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品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一样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面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石 敏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 要: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刻内都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切、普遍、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画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 儿童观 环境
在科学心理学不断进展壮大慢慢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时刻之长、阻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其在研究对象上主张摒弃内隐的心理、意识,而代之之外显的行为;在研究方式上拒绝内省法而强调严谨、客观的观看与实验;在研究任务上,主张将从动物和人类行动的实验中取得的规律,应用于说明和操纵人类行为。笔者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展的三个时期别离论述其儿童观的进展转变,并分析其进步和不足的地方。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之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在行为主义崛起的几年里,华生对本能的观点存在着庞大的转变。“1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论中有着突出的作用。但到了1919年,华生却以为本能存在于婴儿那里,习得适应专门快就取代了它。到了1925年,他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他以为,咱们常常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且心理学也并非需要本能的概念。并得出结论“咱们并非曾遗传才干、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且大致是在摇篮时期学得的”。即在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诞生就犹如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同时儿童大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从遗传而来的躯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等待他人用灌输知识、技术、情感等。
(二)持“分子式行为”,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持环境决定论。
旧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意义上的客观的、可观看的行为,即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映系统。该反映系统中刺激—反映的联接是行为的大体单位,其中刺激是指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反映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随时预备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活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因此,旧行为主义者关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发的特定反映,有着明显的起点和终点,且行为仅仅涉及整个有机体,并非应强调意识等在行为中的作用。同时,旧行为主义者以为刺激-反映之间不需要任何距离时刻,且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刺激会即刻产生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反映。
华生依据其分子式行为观,指出不论何等复杂的行为都能够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成立起来,因此得出婴儿能够任意塑造的论断,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本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映的机械,轻忽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华生曾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点的婴儿……也能够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由此能够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托于刺激和反映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操纵能力却很弱。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轻忽了儿童的意志自 1
石敏(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由和主观能动性。
(三)否定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抹杀了动物与人的区别。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否定意识代之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否定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观观点。因此,思维进程可否归结为可观看的客观现象俨然成为行为主义走向严格的客观心理学道路上的重大问题。华生据其机械行为观主张语言是一种动作适应,主张“思维外周论”,因此进一步以为语言和思维没有全然区别,都同属于言语适应。换而言之,言语是外显(作声)的言语适应,而思维那么是内隐(不作声)的言语适应。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与动物最要紧的区别,行为主义将人的思维依据其机械行为观简化为刺激-反映,并将其和语言归于言语适应。如此,不仅否定思维与言语的全然性区别,同时还降低了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地位,使之与动物别无二般。华生以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可行为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操纵人类的行为。不可置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进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性,但这并非等同咱们就能够够无视其不同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纵观其上,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否定思维的特殊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四)情绪
华生力求将有机体的所有反映客观化,在将语言和思维作了行为主义的论述以后,又将情绪这一问题简单的归结为有机体特定刺激下的某种特定的反映,并对婴儿进行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的形成与消退。华生将情绪定位为一种涉及到整个躯体的深刻转变,专门是内脏和腺体系统转变的模式反映。通过许多实验研究发觉,在新生儿身上能够找到由特定刺激所引发的三种原始情绪:爱、恐惧、愤怒,并论述了以上三种原始情绪在通过条件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更为复杂的各类情绪。
情绪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因此行为主义研究情绪行为的对象就必将是人,且为明晰成人情绪反映的复杂性不能不从发生的角度研究儿童。行为主义者华生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操作的物质环境下的特定刺激进行情绪行为实验。在必然的程度上说明,行为主义者从动物的研究转为对人的研究,从人身上取得的研究功效递推与人的身上具有必然可行性。而事实上,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其在单一背景下研究,结果具有专门大局限性。再者,以身心不完备的婴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其造成庞大阻碍的做法是严峻违背了实验的伦理性原那么的。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映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进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新行为主义者未公布否定遗传,并提出了“遗传环境”概念。 斯金纳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以为先天行为是遗传列联的产物,并具体分析了有机体的强化性列联和生存性列联。其中,生存性列联即人类的遗传禀赋,强化性列联即习得行为。并在其论述个体行为的形成与维持的进程中,二者都提及到,只是加倍强调环境的作用。即说明新行为主义者再也不持“白板论”的儿童观,表面上也再也不持环境决定论观点,这应算作是对旧行为主义的进展,可也并非意味着改变了华生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行为的大体观点。
深受华生阻碍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响应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即将先天行为以为是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的。即斯金纳将遗传也归结于环境,从而成绩其环境决定论观点。斯金纳借以“玩弄”概念的方式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行为主义,实质上却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儿童再也不是一张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纸
或容器。
(二)新行为主义承认人的内部心理进程的存在,同时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
斯金纳说过:“一门适当的行为科学必需考虑在有机体皮肤内部的活动”,即说明新行为心理学承认这些人的内部心理进程不仅存在且能够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尽管斯金纳并未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斯金纳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但反对内省法的他却以为人不能准确的报告自我认知的内容。新行为主义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够熟悉自己,但同时又以为人是无能的,不能准确的报告出自我认知。
(三)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必然程度上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新行为主义者同旧行为主义者都以为遗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是最小的,人类大部份行为是习得的。斯金纳分析了条件作用之下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刺激-反映之间的联结;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受到强化而形成的,是操作的成效而引发的。斯金纳的持第二种行为观,并持环境决定的选择性彼此作用,否定行为主体内在的某种用意,仅仅注重于行为发生紧密关系的环境条件。
不难看出,斯金纳并未公布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且将内部状态归结为伴随行为显现的附属现象。但斯金纳反对华生的S—R理论,在其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中,要求当儿童做出一个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呈现一个踊跃刺激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儿童的这种行为就会再次显现,反之那么不同。同时,斯金纳主张行动的主动操纵,主张强化反对处惩。可见,新行为主义眼中的儿童是承认人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其以为儿童是有主观能动的选择趋乐避苦的个体。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儿童观简述
20世纪50年代,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严格的环境论和人与动物的观点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反对,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使得过去为行为主义所拒绝的意识、思维、经历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在这种境况下,以班杜拉、罗尔特、米契尔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大体观点的前提下,斗胆吸取了认知主义心理学中一些合理的观点和功效,新的新行为主义应运而生。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辩证的分析了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关系。
班杜拉以为机体具有先天皮层结构和感觉—运动等生理特点,这些生理特点的不同致使个体在行为上的不同。因此,班杜拉以为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习得因素一起决定着行为,但后天习得因素在其中占主导作用。能够看出,新的新行为主义既不持旧行为主义“白板论”的观点,也不持新行为主义“遗传环境”的概念,而是以为遗传和环境一起决定着人的进展,这无疑较之前期行为主义有专门大进步。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否定环境决定论,坚持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观。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在否定前期行为主义强调环境是行为的唯一决定者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的观点。该观点具有两层含义:环境对行为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阻碍;但这种阻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该论断说明,新的新行为主义者看到了在行为前后环境因素仅起着潜在的可能性,要想环境的阻碍作用成为现实就必需考虑人自身对其的选择、组织和加工。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强调自我调剂是行为的中介。
班杜拉否定行为主义片面强调环境决定行为的机械观,主张人是环境产物的同时承认人也能主动调剂改造环境,确信了人的内在动力和个体能动性,强调自我调剂是行为的中介。其自我调剂是个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换言之自我调剂不仅是个体对行为的调剂,同时还需要个体对行为调剂的思想、情感等被旧行为主义排除在外的东西进行调剂。其儿童观,儿童再也是不是被动的同意环境刺激的动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自我调剂行为和改造环境的独特个体。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评判
如何评判行为主义往往毁誉不以,一种观点以为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另一种那么以为其毫无价值。面对这褒贬不一的评判,对行为主义儿童观的评判应从客观立场动身,既看到受那时社会科学进展限制之下其儿童观的进步的地方,又要看到其儿童观较之今世儿童观的不足的地方。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进步的地方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展丰硕了研究领域。第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展增进了动物心理学的进展,且有望使得动物心理学合法话;第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极为重视对动物学习的研究,且力图将动物研究而得的规律来讲明儿童的学习规律,在那时还找不到适合的研究人类儿童学习规律的情形下,通过先研究动物来推动人类学习的研究具有必然的时期性意义。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处于不断吸收、融合、进步当中。第一,研究从动物到人的转变,说明行为主义者随着时刻的流逝、科学的进步进展慢慢意识到人与动物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动物的研究不能简单机械的推行与人,人具有动物所具有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人所特有的东西;第二,行为主义在进展的进程中从排除意识到排斥意识到承认研究意识是其儿童观演变的大体前提,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进程是确立人专门性的前提,也是心理学科学化的进程;最后,行为主义者后期熟悉到了并从实验上证明,儿童是具有自我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在那时的情形之下是最难能宝贵的,尤其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然需要如此的儿童观作为指引。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不足的地方
一、陷入了生物主义。初期行为主义者要紧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在继承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确信了人与动物的相似性或相同性,轻忽了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并将长期通过研究猫、白鼠、狗等动物而得出的研究功效推行到人类,以期达到预测和操纵人的行为,从而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二、否定或轻视遗传的作用。各时期的行为主义者都在必然程度上否定或轻视了遗传在儿童行为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因此陷入与遗传决定论相敌对的环境决定论。从而使其儿童观陷入洛克的“白板论”,以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从遗传而来的躯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犹如容器一样等待他人用灌输知识、技术、情感等。
3、主张客观主义,否定意识与行为的不同。行为主义者力图将心理学构建为像生物学、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从而要求仅之外显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摒弃内隐的心理和意识。与此同时,也贬低了作为有机体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处于被动状态当中。
4、主张机械训练,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主义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存在必然的不同,但初期行为主义者多数将儿童当做是同意的容器,忽略儿童自我学习的意愿。因此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里,儿童是完全被动的与动物无异的个体,只要精心设计操纵的条件即能够“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人与行为,完全否定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儿童被看成是同意机械化操作的物体。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观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结果,儿童是生活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特定设置中的、特定环境境遇中的儿童。因此,一个时期或一个理论流派的儿童观并非是永久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展而变迁的,老是特按时期的儿童观。此刻的儿童观能够对行为主义儿童观进行批评,但儿童观的科学化不能绕过那个进程,因此对行为主义儿童观的演变进行客观的分析,关于熟悉儿童和为儿童制造美好的以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96-597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60
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81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63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74
李阳 肖雯 李晓军.心理辅导三大理论之人性观之剖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66 _新老行为主义者的比较[J].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442
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