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的疗效

2020-07-14 来源:步旅网
2019 年第 6 卷第 24 期2019 Vol.6 No.2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63

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的疗效

佘晶晶,郭东桃,雷 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九一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对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晚期肝癌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传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和AFP的水平,研究组的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AF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9.35%,观察组为58.06%,研究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拉菲尼药物对晚期肝癌患者治疗具备较好的效果,它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VEGF和AFP值,但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斟酌使用。

【关键词】晚期肝癌;索拉非尼;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4.63.0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录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共62例,并随即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31例。研究组: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2.1±5.3)岁。其中合并肝硬化患者21例,有肝炎背景患者30例,肝外转移发生背景患者有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6±6.3)岁,合并肝硬化患者22例,肝炎背景患者26例,发生肝外转移患者5例。

1.2 方法对3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并采取经皮穿刺技术进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从而了解肝肿瘤大小、数量及供血状况。确定后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并采取微导管对供血动脉进行化疗,并联合常用药物,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类、铂类以及5-氟尿嘧啶等,最后应用5~20毫升的超液态碘油对供血动脉进行栓塞。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31例患者完成肝动脉化疗栓塞后,手术第六天开始给予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口服应用。规格:一日两次,每次400 mg。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根据临床经验调整药物剂量。

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观察,通过采取电话询问、门诊复查等方式,详细记录6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工作持续一年。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甲胎球蛋白(AFP)的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情况,根据情况具体分为:①出现手足综合征;②出现腹泻;③出现皮疹以及毒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剂量资料采取±、标准差用(x±s)表示,技术资料采用%表示,数据对比采用x2、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VEGF和AFP的水平分析下表1发现,在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VEGF和AFP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和变化,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两个数据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因此,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研究组在治疗后的VEGF水平为(185.25±21.05),AFP水平为(226.08±45.31);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VEGF水平(213.65±24.51)、AFP水平(317.63±42.06)。因此,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与AFP的水平对比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

n3131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VEGF(ng/mL)256.62±35.22185.25±21.05254.31±32.19213.65±24.51

AFP(ng/mL)522.64±133.05226.08±45.31523.28±134.62317.63±42.06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毒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手足综合征、9例出现皮疹,5例出现腹泻情况,其毒副反应发生率58.06%;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腹泻,3例出现皮疹,因此其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9.35%。研究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大大高于对照组,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多个身体内部环节阻碍心血管生长,并能调控癌细胞周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其中“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多靶向性的治疗肿瘤的口服药物,它主要用于治疗对标准疗法没有响应或不能耐受之胃肠道基质肿瘤和转移性肾细胞,并能选择性地靶向某些蛋

(下转66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66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 年第 6 卷第 24 期2019 Vol.6 No.24

(2)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3)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瘘、切口疝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4)生活质量评价方法:采取SF—36生活质量测评表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试验结束后,以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试验数据,对计量资料(x±s)行t值检验,对计数资料(%)行x2检验,在P<0.05时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分别为(79.2±10.6)分、(69.3±10.1)分,组间对比t=4.057,P=0.000。

3 讨 论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一般因腹部手术、腹腔积液或积血、腹腔炎症等引起,患者多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如不尽早进行治疗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会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临床中可采取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方法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但保守疗法的适用范围较窄,手术疗法的应用更为广泛。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应用较广,其局限性较大,会给患者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疗效不是非常满意。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新型术式,属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其疗效受到很多专家和患者的肯定。张博燊等[2]的研究认为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相比于传统开腹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更具优势,其疗效和安全性更有保障,且符合微创原则,值得推广应用。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的总有效率高达94.4%,且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8%,生活质量相比于治疗前明显提升,以上指标均优于采取传统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患者,组间对比P<0.05,周师南等[3]的研究结果类似于本次研究结果。

由上可见,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2 结 果

2.1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34/36),其中治愈24例(66.7%)、好转10例(27.8%)、无效2例(5.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8%(28/36),其中治愈19例(52.8%)、好转9例(25.0%),无效8例(22.2%),组间对比x2=4.181,P=0.041。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相比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67.8±17.3)min、(88.6±23.6)min,组间对比t=4.274,P=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6±13.8)ml、(122.3±32.9)ml,组间对比t=9.536,P=0.000;排气时间分别为(26.1±4.3)h、(40.6±5.0)h,组间对比t=13.192,P=0.000;住院时间分别为(3.3±1.2)d、(5.1±2.3)d,组间对比t=4.163,P=0.000。

2.3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6),具体为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4%(7/36),具体为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3例,切口疝1例,肠瘘1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x2=5.063,P=0.024。

2.4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比治疗前,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7.2±9.1)分、(56.8±8.8)分,组间对比t=0.190,P=0.850;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参考文献

[1] 张智明,刘 迁,刘 峰,等.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

梗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743-744.[2] 张博燊,吴耀华,华 芹.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

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5):146-147.[3] 周师南,许宏贤,刘永杰.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用于粘连性肠梗

阻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1(10):133-134.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63页)

白的受体,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效果,从而被认为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着一种分子开关样的作用。癌症患者应用索拉菲尼,一方面抑制了酪氨酸激酶,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另一方面,通过抑制人体信号传导通路,从而直接抑制肿瘤的继续生长。因此,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在抗肝癌临床实验中效果显著,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实验证明,研究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VGEF与AFP的改善情况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索拉菲尼对提升晚期肝癌治疗效果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该药物在临场应

用中也表现着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情况,因此在使用时应详细考虑患者耐受性,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詹惠因,詹彩娟,李碧仪.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的

疗效[J].北方药学,2017,14(07):48-49.

[2] 曲 捷.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D].吉

林大学,2013.

本文编辑:吴 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