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张五常 选读物的困难

2020-02-10 来源:步旅网
选读物的困难

(2003-01-04 08:48:16) 转载

分类: 五常谈教育

作大学生时——尤其是作研究生那段日子——我选读物所花的时间比读的时间还要多。不是选什么武侠小说或诗词之类的读物——纯为享受而读的那一类——而是选与自己追求学术知识有关的。

人类积聚下来的知识说少不少,但说多也不是那么多。后者是指一门学术,而一门学术之内的专题,其知识真的不是那么多。当然,任何一项专题,有关的书籍及文章数以百计。但其中大部分是人云亦云,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没有什么深度,创意更谈不上。数以百计的读物,低下的可以误导,中庸的读之无益,中上的花时间不一定有所值。充其量只有百分之一左右是精品,有启发性,值得读之再三。

我曾经说过,六十年代我读过很多书。然而,绝大部分我只是翻阅,走马看花,一天可翻十多本,看看哪一本之内的哪一章或哪篇文章值得细读。说实话,在一个专题之内,值得细读的通常不出两三件,最多也不过一掌之数。经验所得,是细读一件精品的收益,远比博读百件人云亦云的为高。例如关于利息及其理念,只细读费沙的《利息理论》开头的一百五十六页就足够了。 说细读,是不读则已,一读惊人。细读是一项大投资。时间、精力与排山倒海的投入,没有尝试过的不知其苦处。想当年,读佛利民《价格理论》的第五章,那关于成本与供应曲线的,细读几遍,突然发觉佛氏说商人争取的是「非合约的收入」,大有新意,于是从头细读几遍。之后又发觉佛氏说,垄断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线,若有所悟,又要从头细读几遍。 上述的细读,重点不单是明白内容,而是要找寻作者的推理思维。明白内容而不明白作者怎样想,不是真正的明白。这解释了为什么认真地读书是那样大的投资,也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平庸之作不堪一读。

迅速地翻阅而选读物,是一种办法,不一定可靠,也不是最可取的。较为可取的是听老师的介绍。问题是平庸的老师往往误导,不可尽信。这解释了为什么作研究生时,一位高人老师盛赞某读物,我立刻跑到图书馆去找寻。

此外我还用上其它两个选读物的办法。其一是收听同学们的评语。不是一两个同学的评语,而是众多同学的认同。有了同学之见,再去问教授,问呀问的,肯定了才读。是大投资,怎可以不左打听、右打听呢?其二,可能最可靠的,是选作者来读。肯定是大师的人物而自己对其学问深感兴趣的,就按这大师的作品的发表先后日期,顺次而读之。差不多这大师的所有作品都读,较精彩的当然读得天翻地覆了。

选读物难,细读更难。没有趣味的读物我读不下去。细读是大投资,没有趣味的要生吞硬吐,不读算了。这解释为什么在自己专业的学术范畴内,好些题材我不懂。另一方面,兴趣所在而读的,我懂得通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