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字音识记】A.(A.mì/bì,qiāo/náo,qiâ/qiē。B.jī/jí,zhì/shì,chǔ。C.suì,ɡã/kâ,mā/mǒ。D.qiān,nǎn/shâ,jiànɡ/qiǎnɡ。) 2.【词语运用】B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形容超出一切,好到极点。褒义词,此处感情色彩不符合语境,可以改为“匪夷所思”。A.鄙夷:轻视,看不起。C.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D.症状: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感觉和状态。) 3.【语病辨析】B ( A.搭配不当。“部署„„问题”应改为“部署„„工作”。C.成分残缺。“为纪念先祖的福荫”缺乏主语,应在前面加上“邬彬”。D.语序不当。“不利于节能活动的顺利推行”应移到“浪费能源”这句话之后。) 4.【语言连贯】D(第⑤句是整个语段的总起句,引出中心观点。第④句对应第⑤句的观点,是例证。第③句中的“这个时期”对应第④句的“西汉时期”,“因此”一词与第④句构成因果关系。①⑥②三个句子是西汉时期工匠们的具体做法。第⑥句“在此基础上”承接第①句中工匠们的选材,第②句中的“而”字与第⑥句构成顺承关系,具体说明工匠们在工具与材料的限制下具体的操作手法。) 5.【文言实词】A(期:相约,约定。) 6.【文言虚词】C(①其,他的,代词,表领属关系;之,他,代词,一般用作宾语。此处应用表领属关系的“其”。②与,跟、和,介词,用于引出对象;于,在,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本句后有表示对象的“武威种羌”,故应用“与”。③乃,才、这才,副词;因,于是、就,连词。此处前后暗含条件关系,故应用“乃”。) 7.【文言断句】D (本句写邓训在胡人病重时,不让他们自杀,而是给他们治疗一事。“困疾者”是治疗的对象,“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是邓训制止胡人们自杀的行为,“使医药疗之”是治疗的行为,“愈者非一”是治疗的结果,“小大莫不感悦”是胡人们对邓训的感激。) 8.【内容归纳】 B(诸羌谋反时,大臣们推举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并非乌桓校尉。)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
[3分。“由是”“谋”各1分,大意1分。]
②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用不够。
[4分。“原”“得意”各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3分)
邓训用恩德信用对待胡人。(1分)在胡人遭受攻击的时候,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1分)邓训制止胡人病重时自杀的行为,为他们治愈疾病。(1分)[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
1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用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守信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很高兴,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10.【古诗鉴赏】(7分)
(1)在外飘泊,看到秋景萧瑟,想到自己年华老去,国家战乱不息,种种原因都让诗人悲从中来,所以发出“潸然”并不是“偶然”的感慨。
[4分。“在外飘泊”“秋景萧瑟”“年华老去”“战乱不息”,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①:迷,使„„迷失方向。江面上白波万顷,让归宿的白鹭都迷失了方向,突出了秋天江面的渺远、苍茫。
示例②:送,送走。秋天的黄叶送走了寒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 [3分。解释字义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言之成理即可。] 11.【名篇名句】(6分)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4)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6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2.【概念理解】(5分)
B D(A.原文“中国现代化„„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C.“和谐之境”只是儒家的最高境界。E.“已经世界化”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成为可能”。) [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内容整合】(3分)
D(原文是“东方差异性文化使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对‘东方’的全新关注”,而不是“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 14.【内容概括】(4分)
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或使人类单面化和异化),带给人们各种生态灾难。 [4分,答对一点 2分。意思对即可。] 15.【观点分析】(4分)
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如果只“拿来”而不“输出”,就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设立孔子学院就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促进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4分,观点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6.【写法分析】(4分)
渲染登山路上阴森恐怖的气氛,衬托人物迷茫恐惧的心情,为后文写“我”依靠顽强的意志通过隘口
2
作铺垫。[4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17.【思路分析】(5分)
通过隘口前,充满自豪;走向隘口时,开始感到孤独迷茫、恐惧失望,后来又变得坚定,充满信心与欣喜;通过隘口后,变得平和与豁达。[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18.【主题探究】(6分)
(1)隘口: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难关或考验。人要有坚定的勇气与顽强的意志,才能闯过一道道难关。 (2)谷地:象征我们的人生目标。心中有目标,才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一往无前。 (3)马:象征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伙伴。他不一定能给你带来鼓舞与力量,但他能陪伴你走过艰难的人生路。
[6分。答对一点3分,其中象征意义1分,启示2分。意思对即可。] 19.【内容概括】(4分)
①无论什么到他嘴里都成了哲学。②时刻用心去寻找、钻研并解决问题。③努力将哲学付诸实践。[4分。答对第①点1分;答对第②③点中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20.【特征分析】(5分)
作者先分析评价哲学家与一般人的区别,接下来叙写梁漱溟先生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因想问题而憔悴的经历,最后对梁漱溟先生作出整体评价。这样写体现了评传“评中有传,传中有评”(“评传结合”)的文体特点。
[5分。阐述分析,3分;文体特征,2分。意思对即可。] 21.【问题探究】(6分)
他的出家是指心理现象和思想的归趣而言,形式上还和俗人一样,并非真的遁入空门。(3分)梁漱溟先生出家的经历,看似与“对社会充满热忱”相违背,但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寻找解救天下人的方法,与后来转向儒学的目的是一致的。(3分)[6分。意思对即可。] 22.【简明、连贯、得体】(6分)
(1)我们的意思是“本月2号”到货。
(2)我们已付包装费,保险费和送货费由您付。(我们已付包装费、保险费,送货费由您付。) (3)对不起,我们工作不细致,给您带来了不便。 [6分。答对一句2分。] 23.【鲜明、生动、句式选用】(6分) 答案示例:
双手变鼠标,看似输入快捷,实则尴尬重重。 [6分。每句2分。表述合理即可。]
24.【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题与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大致相似,都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材料的性质(类别)是现象类。考生须在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以后,按四个要求写作。
材料中,第一段文字“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概述了材料,也自然引出下一段的分述。第二段分别陈述了四类人对同一项活动的四种表现:有人“在前”“引领”,有人“参与”“跟
3
随”,有人“旁观”,有人“质疑批评”。段末以省略号表示可能还有有别于此四种表现的其它表现。同时,第二段文字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也隐含了不同的人对同一项活动可能产生的不同态度,引发不同表现与态度的原因是人们不同的情感与认知,正是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导致了人们的不同表现与态度。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不同的人对同一项活动会有不同的表现。 2.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走在前面,引领大家。 3.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参与其中,跟随众人。 4.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静静旁观。 5.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质疑甚至批评。 6.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有其它表现。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1.“活动”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题目中的“活动”是指群体性、社会性活动,而不是单个人行动;“活动”可以是两三个人的小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活动(如运动等)。“一项活动”可以指一项具体的活动,如某次春游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等;也可以理解为一类活动,如从内容角度可划分为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等,或其它具有共同特征的活动。
2. “有的人”可以谈某个人,也可以谈一群人、一类人;“不同的表现”可以谈人们具体的行为、表现,也可以透过人们的具体行为和表现谈人们的情感、态度、认知,在谈人们的行为、表现既可以谈其中一方面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谈行为、表现的前后变化。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去谈。
(一) 符合题意
只要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来谈,无论是谈“引领”“跟随”,还是谈“旁观”“质疑批评”,或谈其它的表现,都属于符合题意。
(二) 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主体部分与“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无关;或者仅仅谈“一项(一类)活动”,没有谈“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或者仅仅谈“人们的表现(态度)”,而没有谈“一项(一类)活动”,均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三) 偏离题意
离开“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而单纯“面对困境”“客观公正”“唯物辩证”“和而不同”“多角度看问题”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某个词语,如“有的人”“众人”“其中”等,但若不联系“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则为偏离题意。
4
四、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选择角度(综合不同的表现),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任意(四人中任意一人或多人的表现)选择角度,各角度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考生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意选择角度,各角度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一) 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1.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2.面对一类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3.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类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4.面对一类活动,不同类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5.其他角度。
(二) 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单一角度:
1.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引领大家,走在前面。 2.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跟随众人,并参与其中。 3.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静静旁观。 4.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质疑甚至批评。 5.其它角度。 复合角度:
除了以上所列的“面对一项(一类)活动”,不同的人四种不同的表现(单一角度)之外,还可以任选其中的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表现作为写作的角度。
(说明:第二段列出了四种表现,根据“自选角度”的要求,考生任选一种、两种、三种、四种都是可以的,而按数学的排列组合,这种选择有几十种组合,因此不必要把所有的组合都列出。)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