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本文就如何通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有效教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作出了探讨,它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就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以下是本人就语文教学中碰到的情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观念;有效;教学
一、要摆正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学风。新课改要求教师将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不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要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辅线。要尊重爱护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相信学生。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五个凡是: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少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少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少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少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少说,确保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如何向学生渗透知识并让其记住,而不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科学运用,这种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学生语文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教学,应该立足课堂内,拓展到课堂之外。
创设语文教学无论在理念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应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感受。
二、变教案为学案,教师应为指导者
教案应是教师的拐杖,而不是教师的腿脚,它是教师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如何教学的具体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案成了课本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师的教只是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辫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
所以要从备教案转变为各学案,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又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既要有教法,又要有学法,教和学两头线齐头并进。既要有教师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条件和环境,又要有学生质疑问难、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只需要突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步骤,不必面面俱到;在具体教学时,要有处理教案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教案,要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话,体味不到文章的“妙处”,“长进”也就不大。
独立思考是指想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判断。尤其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例如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途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所以说,教师善于问,学生就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在平淡中见奇,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另外,还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不仅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学生连接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视点[J],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12)
[4]美国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中学新课标资源库一语文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