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中学 周杨
摘要:本文阐述了朗读与朗读教学的任务、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朗读的要求入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以此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关键词:朗读教学 要求 方法 兴趣 技巧
在《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必须把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以下就从朗读教学的方法、要求以及如何优化朗读教学的过程谈几点见解。
一、加强朗读训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的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尝,让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以身试读,并配上音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唤起学生的思想情感,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老师的感情产生共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1、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做到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会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字音、停顿、速度、语调、语气等,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让听者清楚明白。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课前预读,做到熟读生巧
在上每一课前,先让学生试着朗读,让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并且人人参与,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因
此,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朗读训练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对课文点拨,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会批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就直接让学生上黑板朗读,并且每个小组都派一名学生,再抽调5名学生当评委,对台上的4名学生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除以评委人数,就是该同学的最后得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3、教师带读,以情感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是以身带读,甚至和一名学生上台一起在黑板上朗读,真是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有一次,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我和一名女生上黑板表演,并配上古筝音乐伴奏,结果朗读完后,学生强烈要求再来一次,没办法,我们只好再来朗诵一遍。借机,我向学生灌输朗读的技巧与方法,并告诉他们,只有真正爱自己的祖国才会有如此真挚的感情,学生们点头,会心地笑了。通过实践能力以此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起到很好的
促进作用。当然,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开教之前,要吃透教材,了然于胸,最好自己先能背出来。这样在教学时肯定会左右逢源,成功在望。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讲求“朗读”,并且做到“多读”“读准”“读感情”,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差异,其侧重点也不同,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中音,不读破词句,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同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决不要方言,更不能小声作答,必须大方,声音宏亮,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表达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结合课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我首先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展示出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摄影,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结合“山中”这一关键词,把课文中的景物与梯田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人间仙境”哈尼梯田的奇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诚然,在重视认识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学生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发展。
三、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让学生想象,体会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同时,使学生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吃透文章精髓,从而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让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等实物,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走进作者心中的“济南”。
通过实践,学生的朗读水平,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明显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理解课文内容乃至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利用早读、班务会、班会、晚自习等时间,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效果明显。利用演讲的机会,让学生谈理想,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见闻感受。还组织一分钟即兴演讲,开展班级小型辩论会,模拟招聘,小记者采访等,训练学生说话的各种能力和技巧,以此训练学生说话等各种能力和方法。当然,训练学生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采取记笔记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2、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
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教学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 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中对朗读有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提高语言水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五静旭《既然叫做语文,既然叫做读书》《语文天地》2000.4
(2)《活动教学操作全书》物资出版社
(3)刘成兵《莫让朝读变糟读》《语文天地》20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