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 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 具体而 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 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 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
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 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 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 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 方法论个人主义、 理性原理假设和求 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
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 是一种原理。 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 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 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 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 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
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 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 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
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 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 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 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 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
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
不利于自己的结果。 比如当整个经济面临总需求减少的冲击时, 如果每个企业能够降低价格到足够的程度,是可以抑制总需求的冲击的。
但是企业往往不愿意先降价,而是观望,等待其他企业降价。结果所有企业的产品就都会滞销、积压。
5. 什么是理性行为,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它与经济人假设是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
通俗地说,理性人就是指个一个目标明确并且知道如何达到目标的人,是一个精明人,是一个行事逻辑清晰的人。西方经济学则对上述属性从理论上就行了界定:如果一个人的偏好具有完备性和传递性,那么他就是理性的。 (至于有的书中指出了理性行为的另外一个要素——反身性, 其目的只是为了分析过程在形式上严谨, 有助于进行规范的研究)。从上述表述里我们了解到,对于理性行为,经济学从科学的角
度给出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通俗理解本质是一样
的,但是理论上的理解更加明确、清晰、严谨,有助于展开深入的研
究。
我们教材里面评介的西方经济学属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 它们的共同特性之一是分析人们的理性行为。 因此,如果有些人的行为是不理性的,那么教材里介绍的西方经济学就不能展开分析了。 如果一个人类似于心智未开化的小孩子, 或者是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很弱的少数人,他们的行事方式是没有清晰的逻辑的,或者准确点说,他们的行
事逻辑与理性是迥然不同的, 那么基于理性原理的西方经济学就无法分析他们如何做出选择。
理性与经济人是两码事。 一个利己主义者是理性的, 一个利他主义者也可以是理性的。 如果经济学分析的个体既是理性的, 也是自利的,经济学就称之为经济人。
6.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
主要区别在于,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具体, 将通用的原理用于分析 具体的现象和行为, 但是结论是否正确有待验证; 归纳法是从具体到一般,从大量的事实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 但是对隐藏在其后的机制没有说明。以需求理论为例, 通过归纳市场上的大量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商品价格上升时, 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反之则反是。这个是归纳推理。但是,为什么会如此?归纳推理没有解释,这就用
得着演绎推理了: 人们都是理性的 (大前提),消费者也是理性的 (小前提),因此,消费者会随时根据价格的变化以调整消费数量 (结论),这就意味着当价格下降时, 人们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这样才能保证效用最大化(结论)。
7. 怎样从数学上理解边际分析?怎样看待经济学的数学化?
答案要点:
数学上的边际分析用于计算最优化结果。 它的意思是,当经济已
经进入到某一个状态时,一个新的变化——增量的、额外的、新出现的——所带来的影响。边际分析在现实中还隐含着“渐进、渐变”的意思,表明整个体系已经很成熟,只会出现微调,而不会出现革命性的急剧变化。
如何看待经济学中的数学化?第一, 数学不是经济学, 数学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表达方式,换言之,经济学是内容,数学是形式,是一种表达内容的语言;第二,数学利用了严谨的形式逻辑,能更好更准确更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的论证和推演,避免犯低级错误;第三,相对于普通语言表达而言, 数学表达更为精准简洁, 更易于学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因此,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不是为了将普通人阻止在外,而是方便同行专家之间交流;第四,经济学中的数学并不是越难越复杂越好,恰恰相反,在达到研究和分析的目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第五,如果在经济学研究中仅仅是用符号和公式取代文字,这并非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利用数学原理来表达与推导经济学理论。
8.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西方经济学?
答案要点:
首先,不能只盯着西方经济学的具体理论, 而要着眼于西方经济 学的一套研究方法,即关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怎么得出的。其次,
应该知道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 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同, 因
此,绝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具体理论, 而是应该参考应用西方经
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一套规范,将其与中国具体经济问题结合起来。
再次,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时,
必须着眼于迥
异于西方国家的全然不同的中国问题, 必须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具体研
究思路和研究工具,能够在思路和方法上也创新。最后,不管如何利
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国问题,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二、多项选择题
5.AD 6.ABCD 7.CD 8.ABC
三、判断题
9.否 10.是 11.否 12.是
四、问答题
13. 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列出决定牛奶需求的诸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讨论需求量与需求变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要点: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主要取
决于产品的价格。通常,产品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
(2)对一种特定品牌的牛奶制品而言,除了价格以外,需求量还取决于消费者对牛奶的偏好、其他牛奶制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等等,它们以不同程度影响到牛奶的需求量。
(3)需求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区分需求量变动与需求的
变动。需求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 由于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是指由于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在图形上体现为需求曲线本身不动, 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发生移动;例如,牛奶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 需求变动在图形上体现为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例如,收到牛奶质量风波的影响, 人们对牛奶的偏好降低,导致需求减少。
14. 什么是供给规律?它有没有特例?谈谈你对经济学中经济规律的看法。
答案要点:
( 1)供给规律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依存关系, 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
( 2)劳动的供给算是供给规律的一个特例。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工资就是其价格。一般而言,工资越高,劳动的供给会增加;但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的供给反而会下降,供给曲线会 “向后弯曲 ”,这与供给规律不符。
劳动供给曲线 “向后弯曲”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 工资是闲暇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当工资提高时,闲暇的机会成本会增加,这会使得劳动者减少闲暇的消费, 从而增加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工资提高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会使得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从而减少劳动供给。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提高的两个方面, 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提高会增加劳动供给, 反之会减少劳动供给,进而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 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 3)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中的规律,经济规律是从大量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但不是绝对的,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也可能
存在某些违反规律的特殊情况。
15. 下列五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房屋供给有何影响? (1)土地价格上涨;
(2)水泥价格下跌;
(3)建筑房屋的技术进步;
(4)房租将要下跌;
(5)从事工业投资的利润增加了。
答案要点:
(1)供给曲线左移。因为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房屋供给成本增加,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房屋的数量, 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2)供给曲线右移。因为水泥价格下跌意味着房屋供给成本下降,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3)供给曲线右移。因为建筑房屋的技术进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下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4)供给曲线左移。因为房租下跌,会使购买房子的人减少,从而房屋生产者的利润会降低, 盖房屋的供给减少,表现为其供给向左上方移动。
(5)供给曲线右移。在考虑资金用途的取舍下,当工业投资的利
润增加,投资于房屋的人会转向工业投资, 势必使房屋投资减少, 表现
为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16. 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并以此为例说明均衡的静态分析与
比较静态分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要点:
(1)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 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 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 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 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 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 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使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 从而形成均衡价格。
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 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 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
(2)均衡的静态分析主要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只定性地分析均衡实现过程及其条件。上述对均衡价格的分析, 即为此。而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则是对新旧均衡的比较分析。 例如,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增加,市场均衡价格就会升高,即为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17. “需求曲线越陡,价格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高。”这句话对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这句话不是十分准确。由需求价格的点弹性计算公式知道,价
格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取决于需求曲线的特定位置。
在 P 和 Q 给定的条件下,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大。所以,
准确的说法是,就同一点而言,需求曲线越陡,价格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高。
(2)假定需求函数为 Q
P ,其中, 0 , 0 。需求曲线的
斜率为( ),所以该需求在每一价格上都有相同的倾斜程度。 其点弹性系数为:
点 EP
dQ P dP Q
P
Q
很显然, P 越高,弹性值越大; P 越低,弹性值越小。这说明,即
使在倾斜程度都相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 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不相同。特别地,在 P 0 时,即需求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处, 点 EP 0 ;在 Q 0 时,即需求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处,点 EP ;而在 P 时,即需求曲线的中点处,点
EP 1 。如下图所示。
图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变化
18.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加以分析。答案要点: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影响因素因素主要包括:
(1)商品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2)商品可替代的程度。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长短。
19. 政府准备对每辆汽车征收 1 000 美元税收,请问,向购买者和销售者征收后果是否相同?请画图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向购买者和销售者征收后果相同。
(2)政府向销售商征税分析如下图 a 所示。 设征税前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 D 和 S,政府所征收的定额税收为 T=1000 美元。政府征税使得供给曲线由 S 平移到 S',平移距离为 T。税前后市场均衡分别记作 E 和 E',均衡价格分别记作 PE 和 P'E。分析可知,对于每单位商品,征税以后市场价格由 PE 变为 P'E,因此消费者在每一单位商品上将要多支付( P'E- PE)。对于销售商而言,销售商获得的
价格则由 PE 变为 P''E,减少了( PE- P'' E)。因此,每单位商品的
T 单
位税收,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政府总共获得
TQ'E 的税收,
也即图中 P'' E P'E E'A 的面积,其中消费者负担的税收总额为 ( P'E- PE)
Q'E,销售商负担的税收总额为( PE- P'') Q'E,二者相等。
图 a 销售税分摊
同理可以分析政府向消费者征税的税收效应。其税收总额仍然
为消费者和销售者共同分担,二者各自分担一半的税收(见图 b)。
图 b
消费税分摊
20. 已知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Q d 10 2P ,供给函数为:Q s 2 2P 。 (1)求此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需求价格弹性与供给价格弹
性;
(2)若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 1 元的定量销售税,在这 1 元的税
收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各承担多少?
答案要点:
(1)由市场均衡条件 Q
d
Q 得:
s
P Ed
3, Q 4
( 2)
3 4
1.5 Es
2
3
1.5
,
4
(2)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 1 元的定量销售税后的供给函数为:
Q s'
4 2P
d
根据市场均衡条件 Q
P 3.5,Q
Q 得:
s
3
所以,消费者与生产者各承担 0.5 元的税收
21. 试析供求均衡理论的缺陷与意义答案要点:
(1)供求均衡理论的假设条件较强,依据供求均衡理论,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能够依据市场价格的变动自发调节, 而在现实生活中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并不能够依据价格变动来自发调节。
(2)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并不总能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价格调整也并不总是供求调整的唯一信号。
(3)供求均衡论并没有真正说明均衡的实现问题。在静态供求均衡模型中,通常认为当供大于需求时, 价格会下降,而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会上升,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市场供求一定趋向于均衡价格。
(4)供求均衡理论虽然存在较强的假设, 但抽象掉一些复杂因素,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方法。探索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复杂现象中,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抽象掉细枝末节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从这角度来讲,供求均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供求均衡理论说明了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可能的缺陷。
五、案例分析
22. 本章导言部分提供了粮食丰收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例,请分析
这个案例,回答如下问题 :
(1) 供求决定价格理论是如何在这里起作用的? 答题要点:
粮食价格由粮食供给与需求决定,供给增加时,粮食价格下降。
而粮食价格下降程度有多大,取决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2) 谷贱伤农的结果是由供给弹性还是需求弹性方面的原因引起
的?
答题要点:
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都起到作用。 从需求弹性来说, 需求价格弹性低,因此,一旦供给数量增加,要销售出去,必须大幅降价才能刺激需求增加。从供给弹性来说, 粮食短期的供给弹性也很小的——如果粮食价格下降, 粮食供给量也不会有大的减少, 因为将粮食库存起来的成本也很高的,也就无法减少对市面上的供给。这样一来,只有大幅降价才能卖得出去,而就算大幅降价,粮食还得卖掉。
(3) 如果粮农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比方说全国的粮农组成一个全国性的超级农会,结果会有不同吗?这种情况下的供给弹性或者需求
弹性与分散独立行动时有不同吗?
答题要点:
假设粮农能够联合起来, 联合具有约束力的话, 那就进入一个垄断状态,此时会大大提高供给弹性。其原理是,此时粮农不用竞相压价销售。就是说,如果价格降低,当一个粮农减少供给时,其他粮农不会填补空缺,因此一旦价格被压低则整体供给就可以做到更大幅减少,这就意味着供给价格弹性提高了。事实上,此时是没有供给曲线的,但是有供给行为(参见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但是,就市场需求而言,其需求价格弹性没有任何变化。供给弹性的提高,使得降价程度被减少,
即粮农农会可以限产保价。
(4) 政府一般体恤农民,给予补贴以支持农业。如果根据粮食产量给予粮农补贴,得益的是谁?如果根据粮食产量仅仅给予某县某农
场粮食补贴,得益的又是谁?全面补贴和局部补贴在效果上为什么有差别或没有差别?
答题要点:
如果对所有粮农按照粮食产量给予补贴, 那么补贴主要被粮食消费者得到,其原因是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小。补贴会鼓励粮农生产,而生产的扩大导致价格降低, 再由于需求缺乏弹性, 价格必须较大幅度降低才能销售更多的粮食。 换一个角度理解, 粮食生产是竞争性质的,因此是不可能有超额利润的。 一旦有超额利润——例如补贴带来,那么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生产, 而生产的增加会降低价格,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
如果仅仅是小范围的补贴, 则受到补贴的粮农获得全部好处。 这是因为,虽然市场粮食需求价格弹性低, 但是对具体的某个粮农需求价格弹性高。粮农只需略略降价就可以吸引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消费者需求,因为他们的产量不管怎么增加, 也仍然只占全国粮食市场微不足道的比例。
(5) 如果按人头对粮农进行补贴,其其与上面第四问有不同吗
?
为什么?
答题要点:
如果按人头补贴,则全部由粮农所得,因为他们不需要调整产量。
这种补贴与生产无关。
23. 据报道, 20 世纪 80 年代,法国的香槟酒行业因为成功的营肖舌动而收获大量订单, 利润大涨,因此各酒庄主极其高兴, 一些酒
庄还举行了庆典活动。 可是其中有一个酒庄的 CEO,悲观地警示大家 :
目前香槟酒价格高企, 是不利于需求的, 当人们因为价格高而减少购
买香槟酒时,香槟酒的冬天就来了。 请用本章的理论讨论该
CEO的预
测是否正确 :
(1) 应该从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来判断?
答题要点:
应该从需求方面判断。 这里涉及到的是需求增加和减少导致的均衡变化问题。 CEO的错误是将需求变化和需求量变化混淆了,同时缺乏均衡概念。在 CEO的逻辑里,“需求增加 价格上升 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这个逻辑的错误在于:第二个需求和第一个需求含义完全不同,按照教材的定义,第二个“需求减少”事实上是“需求量的减少”,而需求量的减少是不够影响价格的,即 CEO逻辑公式中的第三个箭头不成立。 因此,正确的逻辑是, 需求增加 价格上升 需求量减少,但是这个减少并未完全抵消前面的需求增加,因此,最终需求数量增加了而价格也上升了,从而达到新的均衡。
(2) 想想看,如果没有供求理论是不是很容易出现
CEO提出的那
种“逻辑”?
答题要点:
如果不利用经济学的理论——这里是需要区分 “需求的变化” 和“需求量的变化”,按照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进行推理, 就很容易不自
觉地偷换概念, 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日常是思维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不够严谨, 容易犯错。甚至会对结论有疑虑却又不知道错在哪里。
(3) 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在这个案例的理解中有帮助吗?
答题要点:
均衡概念也是重要的,在这里例子里, “需求增加 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至此就均衡了。
(4) 分析和理解现实问题是否需要借助于理论来完成?
答题要点:
此问答案类似于上述( 2)的答案。其一,理论是重要的,比日
常思维更为严谨和准确;其二,利用理论中的工具,分析问题更为清
晰和直观,在这个案例里主要是需要使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分
析。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B
二、多项选择题
5.AD 6.BC 7.ABCD 8.ABCD
三、判断题
9.否 10.是 11.否 12.是
四、问答题
13. 简要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
效用满足总量,由 TU 表示;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增加
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记成 MU 。
(2)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改变率,所以,只要边际效用为正数值,
那么总效用就会增加,如果边际效用为负数值,那么总效用就会减少;
而在 MU 0 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如图所示。
图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14. 钻石用途很小但价格昂贵, 水是生命之源却非常便宜。 你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答案要点:
钻石对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水平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 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并不是由总效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商品边际效用的大小。
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 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 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 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 因此,其边际效用很高,价格非常高昂。
15.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讨论下列问题:
( 1)如果
MU 1MU 2
P 1
P 2
,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为什么?
(2)如果
MU1
P
,其中常数 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应如
1
何对该种商品 i 的消费数量进行调整?为什么?
答案要点:
(1)在两种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给定的条件下,如果
MU 1 P1
MU 2 P2
,这说明消费者最后一单位货币收入用来购买商品 1 带来的
边际效用 MU 1 大于用来购买商品 2 带来的边际效用 MU 2 ,于是,在总收
入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就会减少对商品 2 的购买,增加对商品 1 的购 买,使得总效用增加。类似地,如果
MU
1
MU 2
P2
,消费者则会进行相反
P1
的调整,即减少对商品 1 的购买,增加对商品 2 的购买。消费者将在
MU 1MU 2
时实现总效用最大化。
P1
P2
(2)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给定的前提下,如果
MU i Pi
,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单位货币购买该种商品 i 所获得的边际效
用大于他所付出的这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于是,消费者就会增加
MU i Pi
对这种商品 i 的购买,使得总效用不断增加。类似地,如果
,
则消费者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 i 的购买。消费者最终会在
MU
i
时达
Pi
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16. 无差异曲线具有哪些特点?试解释其经济意义。答案要点:
(1)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 每一条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效用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就越高。相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而言, 商品组合有无数多个且密集存在。由于消费者偏好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这表明,一个商品组合只
能产生一个效用值。
(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特征与所有的商品都是好
商品相一致,而且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一特征表明了一种商品对另外一
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也意味着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产品。
17. 什么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它为什么会出现递减?答案要点:
(1)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作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这种商品的愿望是递减的, 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18.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
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要点:
(1)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收入水平等既定
条件下,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到个商品的购买中, 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它
描述的是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这里的均衡是指
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较少任何商品购买量的
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在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
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
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必相等。
或者说,消费者应该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 所带 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也即
MU
,其中 是货币的边际效用。
P
(3)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偏好决定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价格已知的条件下, 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 因此,当消费者面临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和唯一一条预算线时,只有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与既定的预算线相切, 在切点处消费者才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 因此,均衡条件为边际替代率等于
两商品的价格之比,即 MRS12
P1
P2
(4)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条件虽然描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19.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
代效应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吉芬商品通常指,其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价格提高反而需
求量增加。由于该类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所以吉芬商
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由于商品最初由统计学家吉芬观察土豆的需求量与价格中发现,故得名。又因其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违反需求规律,故这种现象又被称为 “吉芬之谜”。
(2)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特殊性可以借助于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得到解释。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 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并且其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这样使得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20.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
1
ln Q1
2 ln Q2 ,收入为 m ,两
3
3
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 P1 和 P2 。求:
(1)消费者分别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2)当 m 300, P1 1, P2 2 2 时的均衡购买量。
答案要点:
(1)由效用函数 U
1
3
ln Q1
2
3
ln Q2 知道:
MU 1
1
MU 2
1
2
, 3Q2
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3Q
MU1 P1
MU 2 P2
PQ11 PQ22 m
从中解得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Q1
m
3P
1
Q2
2m
3P2
(2)根据上面的需求函数,当 m 300, 1
, 2
P
时,两种商品
P 1 2
的需求量分别为:
300
3 1 100 ,
Q
2
2 300 3
Q1
2 100
21. 以基数度量效用的理论存在哪些缺陷?答案要点:
(1)直接假定效用可计量为消费者行为施加了过于严格的假定。(2)基数效用通常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起用于阐述需求规律,
但这一规律因较难验证而受到质疑。
(3)既然赋予效用计量单位一个客观标准,那么就会涉及到不同人之间的比较,而这种比较是不可能的。
(4)基数度量效用意味着社会福利可以由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之和得到。然而,由于每个社会成员消费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必然有低收入者的边际效用高于高收入者。 由此推理就意味着,社会从高收入转移一单位收入给低收入者必然增进社会福利, 从而社会应该均等收入。这一结论也被认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合。
五、案例分析
22.在本章导言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消费者购物的案例。请
利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回答:
(1)中国旅游者是根据什么原理将 1.6 万元花在赴日旅游时的各种
产品上的?
答案要点:
中国旅游者在旅游时对不同的旅游产品做出了消费组合的决策,即决定在购物和住宿上各花多少钱进行了决策, 这是一个典型的消费选择决策问题,本章的消费者均衡理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相对而言,在案例所涉及到的年代,中国旅游者对购物的偏好远远大于对住宿的偏好,这和欧美发达国家游客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给定所购物品的价格和住宿的价格,以及给定的收入或出游预算, 中国的旅游者盘算将更多钱花在购物消费上。或许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的旅游者更看重旅游过程中的感受,那样就会住更好的酒店、享用更好的美食。
(2)中国旅游者为什么与欧美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内容上有差别?
答案要点:
旅游消费内容上的差别是有预算开支(或者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决定的。相对于欧美旅游者, 中国人的预算开支或者有差别, 但是这不构成主要的影响;尤其是,去了日本,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于欧美人和中国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但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即教材中说到的偏好——异于欧美客人, 中国人相对更看重购买回来的商品, 不那么看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 对中国人而言,买到的是商品是实实在在的,而住宿条件一旦消费完毕就烟消云散了。 其实,中国人里面的年青人和高收入者已经更看重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了, 有点类似欧美游客的偏好了。
(3)为什么中国旅游者会购买电饭煲、化妆品、药品和马桶盖等商
品?
答案要点:
除了前面说的原因之外,同种质量的产品在日本有售,在中国缺
乏供给;或者说,中国的同类产品质量不如日本。 这就使得去了日本之
后,相对于住宿而言,对题目中提到的产品偏好更大。
(4)如果中国降低关税,中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案要点:
中国如果降低关税,中国游客在日本旅行时对题目中所提到的产
品偏好显然降低。此时,不排除游客将重点转向购买其他商品。 如果所
有关税降低,在中国游客偏好结构不变的情形下,游客会减少预算开支,
而不是增加住宿开支。当然,就游客在日本和中国的全部消费选择而言,
也不排除中国游客增加住宿开支的可能性, 因为商品价格相对于住宿降
低了。那么究竟会发生什么呢?需要记性定量的实证分析。
(5)随着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中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
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案要点:
存在着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的可能性,就是在购物和住宿选
择上,对住宿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二、多项选择题
5.ABC 6.ABCD 7.ABC 8.ABCD
三、判断题
9.是 10.否 11.否 12.是
四、问答题
13. 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适用的条件有哪些?答案要点:
(1)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
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最初每增加 1
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 但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增
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 1 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
减的。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的条件有三个方面: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 边际产量递减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
14. 在单一要素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请问:
(1)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2)为什么企业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3)如果 w 0 或 r 0 ,企业应在何处经营?答案要点: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单一一种要素的变动,比如
劳动 L ,生产经历劳动投入由 L0 到 L1 再到 L2 ,其中, L0 0 , L1 为平均产量最大值点, L2 为边际产量等于 0 的点。这样,对应于 L0 , L1 、 L1,
L2 和 L2 , ,就决定了生产的三个阶段。
(2)企业不会在劳动的第Ⅰ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
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 这意味着可变要素的投
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得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 企业也
不会在劳动的第Ⅲ阶段经营,因为在这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
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企业也不会在资本的第Ⅰ、 Ⅲ阶段经营,
所以企业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
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
的最优组合。
(3)如果劳动的价格 w
0 ,企业将在总产量最大值点生产,即
0 ,企业将在劳动的第Ⅱ阶段开始处
MPL 0 的点。如果资本的价格 r
进行生产,此时为 APL 最大。
1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如何?请给出详细说明。
答案要点:
( 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着该要素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 这使得各要素之间替代是有限的。
(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该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连续等量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数量组合, 随着可变
要素投入逐渐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组合比例, 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出现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投入量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组合比例, 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出现递减趋势。
( 3)边际报酬递减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共同原因是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其区别在于,边际报酬递减是短期生产函数或者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性质; 而边际技术替
代率递减反映了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性质。
16. 如果一个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不变, 那么,该生产函数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否一定是不变的?为什么?
答案要点:
(1)规模报酬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这一概念是用来分析当前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导致的产量变化情况。如果产量变化的比例等于全部生产要素变化的比例, 这种情况被称为规模报酬不变。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给定的条件下,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
(2)在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时,其边际技术替代率可 以不变,也可以递减。例如,线性生产函数 Q K L ,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它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不变的常数。 但对柯布—道格
拉斯生产函数 Q AK L ,当
1 时,也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但它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无直接因果关系。
17. 为什么说理性的企业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
答案要点:
理性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按照最
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的投入。 例如,假定企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 其
价格分别为 w 和 r 。于是,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PQ C
Pf (L, K ) wL rK
f (L, K ) 为企业的生产函数。
这里, P 为产品价格, Q
假定企业在某一要素组合点上考虑是否增加 1 单位的劳动投入。
增加 1 单位劳动会给企业带来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会招致更多的成本。
一方面,由于增加 1 单位劳动的产量,即边际产量为 MPL ,所以企业所 增加的收入等于按现行价格
P 出售这一边际产量获得的收入,即
P MPL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的价格为 w,所以它增加 1 单位劳动需要
增加的成本就等于 w。只有当增加 1 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量恰好等于为此支付的成本时, 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才会停止对该要素的调整。所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的劳动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P MPL
w
同样的道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资本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P MPK
r
从中可以得到:
MPL w
MPK
r
由此可见,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做出的选择与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相一致。
18. 举例说明什么是机会成本。 区分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意义何
在?
答案要点:
(1)机会成本是指某项资源用于一种特定用途而不得不放弃掉的其他机会所带来的成本,通常由这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加以衡量。例如,假定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办公大楼, 那么在会计人员看来,大楼当期并没有发生实际支出, 因而没有成本。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如果将大楼出租,将会带来租金,企业自己使用无疑损失了将大楼出租获取租金的机会。如果在分析期内这栋办公大楼最多可以获
得 100 万元的租金收入,那么这 100 万元就构成了企业的经济成本。
(2)区分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对于分析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会计成本记录的是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支出,通常只是被用于对以往经济行为的审核和评价。 而经济学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考察企业的决策,并进而分析资源配置的结果及效率,所以经济学中对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资源配置于不同用途上的代价。这涉及使用一项资源或做出一项选择放弃掉的机会, 即机会成本的概念。
19. 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案要点:
(1)总体上看,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具有“相反”的特征,如下图所示。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并且在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上, 即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时, 平均可变成本也一定处于最低点, 此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在图( a)中,当劳动投入为 L1 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相应的产量为 Q1 。于是,在图(b)中,对应于产量 Q1 ,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此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 也就是说,从
图形形式上来看,图( b)恰好是图( a)的一个整体反转。
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2)短期成本来源于短期生产,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短期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所以也就间接决定了企业短期成本曲线变动的规律以及这些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20. 有人认为,“既然长期平均成本 LAC 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 本 SAC曲线的包络线,它表示在长期对于所生产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企业都可以将平均成本降到最低,因此,长期平均成本 LAC 曲线一定相切于所有的短期平均成本 SAC曲线的最低点。”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 1)不正确。
(2)正确的说法是:在 LAC 对应的每一个产量上,都有一条 SAC与之对应,在所有的短期平均成本中,它生产该产量花费最低的成本。
(3)如下图所示。在 LAC 曲线的最低点, LAC 曲线相切于一条 SAC 曲线的最低点,如图中的 b 点;在 LAC 曲线最低点的左边, LAC 曲线相切于各条 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如图中的 a 点;在 LAC 曲线最低点的右边, LAC 曲线相切于各条 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如图中的 c 点。
C
SAC 1
SAC 3
SAC 2
LAC
·
·c
a
·
b
0
Q1 Q2 Q3 Q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3)企业长期生产的基本规律体现为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
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 选择最低的生产成
本。在规模经济阶段,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 即表现为 LAC 曲
线下降。在该阶段,下降的 LAC 曲线只能相切于所有的 SAC曲线最低点
的左边,如图中的 a 点。当企业达到规模报酬不变状态时, 长期平均成
本达到最低水平,即表现为 LAC 曲线达到最低点。在该点, LAC 曲线
与适度规模的那条 SAC曲线恰好相切于各自的最低点,如图中的 b 点。
而在规模不经济阶段,该阶段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增加, 即表现为 LAC
曲线上升。在该阶段,上升的 LAC 曲线只能相切于所有的 SAC曲线最低
点的右边,如图中的 c 点。
21. 假设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 MC 3Q 2 12Q 10 ,且当 Q 5 时,
TC 55,求解:
(1) TC、 TVC 、 AC 、 AVC函数;
(2)当企业的平均产量最大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为多少?
答案要点:
(1)根据总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得到:
STC Q 6Q 10Q k
32
其中 k 是一个常数。又因为 Q 5 时, STC 55,从中解得:
k 30
所以,
STC Q 6Q 10Q 30
32
进而得到:
VC Q 6Q 10Q , AC Q 6Q 10
322
30
,AVC Q2
6Q 10
Q
(2)在平均产量最大时,企业的平均可变成本最低。 AVC的最低
点对应的产量 Q
3 。所以,企业的平均成本为:
AC =3×3-6×3+10+30/3=11
五、案例分析
22. 在本章导言部分,我们介绍了最常见的生产单位——餐厅的劳动力雇用现状。请利用本章介绍的原理回答如下问题:
(1) 该餐厅资本劳动比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如何决定的?
答题要点:
餐厅的资本劳动比是由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价格同各自的边际生 产力决定的。在各自的边际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 如果用工成本增加,
那么就减少用工量, 增加设备数量; 在设备的边际生产力提高的条件
下,餐厅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妨考虑洗碗机的采用。 标准一点说,
这个条件是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要素价格之比相等。
(2) 按照你对第一问的答案去雇用资本和劳动,是否一定能得到最大利润?
答题要点:
按照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要素价格之比相等的原则雇佣资本与劳
动只能做到生产成本最小化, 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 因为它没有考虑
到所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专业一点说,它保证了实现技术效率,但
是这经济效率有别。另一方面,上述条件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3) 为什么该餐厅前后会有“ 3:1 ”和“ 6:1 ”不同的资本劳动
比?
答题要点:
主要原因是用工成本相对大幅增加, 而资本成本相对而言是下降
的。另一方面,物质资本(各种设备)越来越高效,即边际生产力在
不断提高。
(4) 这个例子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如何起作用的?
答题要点: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减, 同样也随着投入的减 少而递增,后者就正好与用工成本的上升相契合。而设备使用越多,
边际产量也越低,但是因为其价格相对在下降, 因此两者也是契合的。这说明,要素的使用应该做到其边际产量与价格相匹配的程度, 即做到要素上的每一元投入带来的边际产出都应该相等。
23.2013 年 3 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开始起步, 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 200.2 亩,是全国
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 7.5 亩的主近 27 倍。其中,经营规模 50 亩以下的有 48.425 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 55.2% ;50~100 亩的有 18.98 万个,占 21.6%;500~1000 亩的有 1.58 万个, 100~ 5 亩的有
17.07 万个,占 19.5%;占 1.8%;1000 亩以上的有 1.65 万个,占 1.9%。
2012 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 1620 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
18.47 万元请根据这段材料上网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回答如下问 题:
(1) 政府推广家庭农场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否赞成?
答题要点:
推广家庭农场的依据是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农田只有按照一定规 模经营才会实现规模经济, 而各户分散经验显然是不够这个适度规模的。
(2) 文中提到的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是单个农户平均经营耕地 的 27 倍,为什么要提这个数字?
答题要点:
强调目前的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太小,与适度规模相比差距太大。
(3) 如果农民没有大规模地转移到城市和工业服务业领域,你是否赞成推广家庭农场? ( 提示 : 利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平均产量和总产量来分析 )
答题要点:
企业在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做到平均成本最低或平均亩产最高,
但是不是总产量最大。如果农民都滞留在农村而又没有其他副业可
做,那么产量最大更为重要,家庭农场的意义就大大降低了。
(4) 如果不强调“家庭” ,你认为农场规模是否可以更大?
答题要点:
限制在家庭范围, 农场规模可能仍然不够大。 如果按照生产规律 来,可能农场规模需要更大。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猜想,是否如此需要实证研究佐证。
第四章
一、简答论述题
1. 企业收益与市场结构有什么关系?答案要点:
企业收益等于产品数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 产品价格取决于产品
的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则依赖于市场的类型。
2. 划分市场类型的依据有哪些?答案要点:
买卖双方的数量、 商品类型、买卖双方的相互联系、进出市场的
难易程度。
3. 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和市场需求有什么区别?答案要点:
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是完全有弹性的, 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而市
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4.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企业改变产量的行为不会影响市场价格?
答案要点:
完全竞争企业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其产量相对整个市场而言微不足道;二是其产品与同一市场中其他企业的产品毫无区别。
5. 完全竞争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决策时, 要解决哪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答案要点:完全竞争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决策时, 要回答如下三
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
第一,利润最大化产量由什么决定 ? 答案是,利润最大化产量由
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第二,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是盈是亏 ? 答案是,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如果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则企业盈利,否则就亏损。当平
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成本时,企业不亏不盈。
第三,如果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出现亏损,是否应当停产 ? 答案是,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如果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则即使亏损也要继续生产,否则,就应当停产。当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
企业可以停产 , 也可以继续生产 , 结果没有区别。
6. 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是否会亏损 ? 为什么 ? 答案要点:
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也可能会亏损。这是因
为,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 完全竞争企业的平均成本可能大于平均收
益 ( 即产品的市场价格 ) 。在这种情况下, 完全竞争企业即使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进行生产,仍然会遭受亏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是否达到利润最大化与企业是盈还是亏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表
示,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最好,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
制 ( 如市场需求太低导致价格太低 ), 做到了最好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亏损。在发生亏损的情况下 , 利润最大化意味着,企业已经尽可能地把亏损降到了最小。此时的利润最大化等价于损失的最小化。
7. 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停产会有多大的损失?为什么?答案要点:
通常假定,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停产的损失就等于全部的固
定成本。这是因为,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 ( 其他企业也同样 ) 存在有所谓的“固定要素”和由此引起的“固定成本” 。在存在固定要素和固定成本的情况下, 停产会导致固定成本的损失。 停产导致的固定成本的损失的大小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固定要素能否转为它用 ?能否在市场上“变现 \"? 如果可以的话,变现的难易程度又如何 ? 等等。为简单起见,通常假定所有的固定要素均无法转为它用,也无法在市场上变现。在这种情况下,停产的损失就等于全部的固定成本。
8. 为什么说在长期均衡状态中, 长期利润最大化与最优的短期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
答案要点:
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不等于长期利润最
大化产量,则从长期来看,企业就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必
须进一步调整, 直到最后调整到与长期的利润最大化产量相等。 这意
味着,在长期均衡状态中, 企业选定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一定等于
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 另一方面,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也必须等于最
优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这是因为,所谓的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
就是在所有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中, 选择一个利润最大的短期利润
最大化产量,而这就是所谓的“最优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
9. 完全竞争企业在短期中的供给曲线与其边际成本曲线有什么 关系?
答案要点:
完全竞争企业在短期中的供给曲线就是它的边际成本曲线。
10. 如何正确认识完全竞争假定和在该假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全竞争理论 ?
答案要点:
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假定和在该假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完全竞争理论要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方面,完全竞争是一种为了分析
的方便而做出的理论假设。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首先建立完全竞争的
理论模型,然后再讨论更加现实一些的不完全竞争的各种情况,
有一
定的合理性,且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必要的。此外,完全竞争模型本身 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一它可以用来说明某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如市
场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又 被看成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和应当追求的目标。西方学者普遍认
为,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效率低下、 分配不公等主要都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全性。 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在分析完全竞争假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完全竞争理论时,必须注意到如下三点 : 第一,完全竞争假定不是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映。 第二,完全竞争的政策不能解决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第三 , 完全竞争状态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二、计算题
11. 答案要点: (1) AC
Q
2
25
9Q 81
, AVC
Q
2
9Q 81, MC
3Q 18Q 81
2Q
令 AC MC,则Q 令 AVC MC,则Q
5 ,收支相抵价格 P
4.5
66
,停止营业价格 P
6 ,利润
60.75
(2)令 P MC , 则最佳产量 Q ( 3) Qs
PQ TC
83
Q3
2
0, Q 4.5 Q Q 18 81,
4.5
12. 答案要点:
( 1)已知 MC 2Q 2, 则对其积分得
TC Q 2Q 100 AVC Q 2
2
因为 Q 0 时,MC MVC ,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 Q 0.5P 1,
行业供给曲线为 Qs 1000 0.5P 1
( 2)令 Qd Qs , 得 P 9, Q
3500 1000
500P 1000 。
3500 ,则单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为
3.5 。
( 3)令 MC AC , 则产量 Q 10 , 价格 P 22, 总成本 TC 220 。
13. 答案要点:
( 1)令 Qd Qs ,则均衡价格 P 4 。均衡价格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值相等,故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 2) P 4 时, Q 5000 , 企业数量为
50000
500
100 家。
( 3)令 Qd Qs ,则均衡价格 P 8 ,均衡产量 Q
60000 ,每家企
业生产 60000 600 单位。此时均衡价格(8 元)大于短期平均成本(4.5
100
元)。因此,在新的均衡点,企业盈利。
14. 答案要点:
(1)LAC Q 50Q 750 , 当 Q 25 时,LAC 最小。此时,P LAC 125 ,
2
该行业的 LS曲线为 P 125。
125代入 Q 2000 4P 得,Q 1500 ,企业数量为
1500
60 25
个。
三、案例分析
15. 根据章首的案例,你进一步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关于近期啤酒
行业的相关分析。 你会发现,低端啤酒厂商数目众多, 规模以上的啤
酒厂在 500 家左右,各自市场占有率极低。 当然,一些一线品牌市场
份额较高。请分析这个案例,回答如下问题
:
(1) 能否可以把整个啤酒市场看成是完全竞争市场?答案要点:
中国的啤酒市场绝不是完全竞争。 虽然有无数家啤酒酿造商, 但
是少数几家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 (当然,啤酒品牌差异极大,就算
厂商众多,也只构成垄断竞争。但是这个不是重点。 )
(2) 为什么说低端啤酒市场会接近完全竞争?这个市场是否包括
一线品牌的低端产品?
答案要点:
啤酒市场可以再细分, 低端啤酒就是一个类别。 对普通消费者而
言,低端啤酒相互之间并无太多差别, 同时市场上又存在着众多的酿
造商,因此理论上是接近完全竞争的。 这里面包括部分一线产品的低
端部分。不过,实际上,中国的市场比较复杂,虽然全国境内啤酒酿
造商成千上万, 但是市场分割现象严重, 在一个城市只有为数不多的
啤酒品牌,并不能构成完全竞争。当然,如果从超市和餐厅作为购买
者、酿造商作为供给者的角度看,竞争也还是激烈的
(3) 如案例所说,低端啤酒每瓶挣 1 分钱,这并不夸张。那么这
些企业为什么还要酿造啤酒并销售?高端啤酒是否可以挣更多的利 润?它们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
答案要点:
这里的利润只的是超额利润, 接近日常用语中的所谓暴利。 在经济学的语言体系里, 收支相抵就意味着已经获得正常利润了, 因为正常利润在微观经济学中是计入成本的。 这就说明了低端啤酒为什么还要继续生产。至于高端啤酒,它们因为品牌、酿造技术、配方、品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因此形成了垄断, 当然可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16. 各个城市都有农贸市场,让我们关注这些市场中的某一类商
品,如蔬菜。在一个中型市场中,往往有 20~30 个摊贩在销售蔬菜,各个摊贩售卖价格基本上一样, 但它们的价格又随早、 中、晚而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也会不同。 不过,他们在销售蔬菜时, 可能对经常买菜
的家庭主妇卖的价格要略低, 对偶尔去买菜的人卖的价格略高。 请仔
细观察这个市场的种种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
(1) 这个市场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还是仅仅接近完全
竞争市场 ? 还有没有比蔬菜市场更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定义的?
答案要点:
现实中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本来就是一个标杆的定义。应该说,农贸市场是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至少从结果而言,同样的蔬菜在所有摊档都卖相同的价格, 而且各个摊档盈利状况
基本相同。
(2) 不管你对上述第一问的答案是什么,你认为农贸市场的规律
是否与本章理论大体一致?
答案要点:
农贸市场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所描述的特征: 单个摊贩无法左右价格,从长期来看各个摊贩利润状况大致相同, 可以自由且非常容易地进入或者退出, 而且不可能有超额利润, 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比垄断
行业那样丰厚的利润。
(3) 你认为在现实中有没有完全符合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如果有的话,请举例。如果没有的话, 请思考为什么我们还提出这个理论
来?
答案要点:
应该是没有完全符合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定义是一个标杆,它涵盖的市场类型有一个范围, 在这个范围里面有些市场离这个
定义标准近一些,有些远一点。就算有些市场离定义标准远一段,但
是相对于其他市场结构如垄断竞争而言, 这些市场在性质上更接近完
全竞争。事实上,如果将所有的厂商进行比较,它们都各不相同。按
照垄断与竞争的程度来区分的话, 它们之间一定按顺序排列, 而且是
连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微观经济学把市场看成是一个连续统
(continuum),然后设立了标杆式的四个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
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农贸市场不是正好处于完全竞争这个点上,
但是离它非常近。
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是因为, 它刻画了这类企业的共性, 虽然这
些企业在程度上离完全竞争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就算有些企业离完
全竞争有一定距离, 完全竞争理论仍然是有意义的, 可以告诉我们这
些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完全竞争所描述的性质。
(4) 你可以做一个实际调查,了解农贸市场不同的摊贩的利润率
是否大致相当,并利用本章的理论加以解释。
答案要点:
略。
(5) 为什么各个摊贩售价大致相同?为什么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某 一蔬菜价格会变化?为什么有些人买菜的价格可能要高一些?
答案要点:
各个摊贩售价大致相同是因为竞争的缘故。价格变化是因为供求
关系的调整。有些顾客得花更高的价格,这说明农贸市场在某一个维度
上已经偏离了完全竞争,它针对部分顾客施加了一定的垄断权力。 这一
点比较有趣。也就是说,农贸市场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
它中间也有一些和垄断有关的成分。但是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取了“局部分析” (local)的方法,将其切割成两块,一块由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解释, 另外一块(其实微不足道)则由其他理论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者而言,对于今后的研究者而言, 在研究农贸市场时则需要采取“全局式” (global)的方法,将各种理论整合起来分析,当然也需要划分重点, 而其中的“价格歧视” 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第五章
一、简答论述题
1. 在短期中,垄断企业是否会亏损?为什么?答案要点: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产量和价格的调
整来实现 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
如图所示,垄断厂商根据 MR=SMC的原则,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
整到 P0和 Q0,在均衡产量 Q0上,垄断厂商可以盈利即 π>0,如图 (a)
所示,此时 AR>SAC,其最大的利润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垄断
厂商也可以亏损即 π<0,如图 (b) 所示,此时,AR<SAC,其最大的亏
损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在亏损的场合,垄断厂商需要根据
AR与
AVC的比较来决定是否继续生产:当 AR>AVC时,垄断厂商继续生产; 当 AR<AVC时,垄断厂商必须停产; 而当 AR=AVC时,垄断厂商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在图 (b) 中,由于 AR<AVC,故该垄断厂商是停产的。
2. 试比较垄断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答案要点:
在长期,垄断厂商是根据 MR=L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产量 和价格的,而且,垄断厂商还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来生产长期均衡产量。所以,垄断厂商在长期可以获得比短期更大的利润。
在图中,在市场需求状况和厂商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件下,先假定垄断厂商处于短期生产状态, 尤其要注意的是,其生产规模是给定的,由 SAC0曲线和 SMC0曲线所代表,于是,根据 MR=SMC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原则,垄断厂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 E0,短期均衡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为 Q0和 P0,并且由此获得的短期利润相当于图中较小的那块阴影部分的面积 P0ABC。下面,再假定垄断厂商处于长期生产状态,则垄断厂商首先根据 MR=LMC的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确定长期利
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 E
Q*和 P*,
然后,垄断厂商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 ( 由SAC*曲线和 SMC*曲线所代表 ) ,来生产长期均衡产量 Q*。由此,垄断厂商获得的长期利润相当于图中较大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P*DGF。显然,由
于垄断厂商在长期可以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 而在短期只能在给定的生
产规模下生产,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利润总是大于短期利润。此外,
在垄断市场上,即使是长期,也总是假定不可能有新厂商加入, 因而垄
断厂商可以长期保持其高额的垄断利润。
在长期的最终均衡中,垄断企业的长期的边际收益等于长期的边际成本、长期的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 短期边际收益等于最优(规模的)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最优 (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最终均衡中,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的边际收益等于长期的边际成本、长期的平均收益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 短期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 且它们都等于市场价格。
3. 自然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
简单而言,自然垄断的产生常常与规模经济有关:某种生产的不
变成本相当之大,而可变成本及边际成本又相当之小, 结果,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一直下降到充分大的产量上才达到最低点。这里,所谓充分大的产量是指在可盈利的价格水平上能够完全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不止一个企业生产该产品, 则它们就都无法达到最低的成本。 于是,为了减少成本,每个企业都将努力地增加各自的产量,并相应地降低价格。 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战。价格战的胜利者就成为市场的垄断者。
4. 为什么垄断竞争企业可以对价格施加一定的影响?答案要点:
尽管垄断竞争企业的产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很小,但这个很
小的份额却是“独特”的有差异的产品。由于产品的差异性,垄断竞争企业可以像垄断企业那样,对价格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
5. 试比较垄断竞争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垄断企业在产品替代性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垄断竞争企业、完全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产品与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中其他企业的产品的替代程度大相径庭。在完全竞争场合,产品的替代性趋向于无穷大——因为产品是完全同质的;在垄断场合,替代性为 0——因为产品是完全不同质的; 在垄断竞争场合,替代性介于前两者之间,既不是大到无穷大, 也不是小到等于 0——因为产品尽管
属于同类,但却有差异。
6. 为什么同一个垄断竞争企业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需求曲线?答案要点:
例如,考虑某个典型的垄断竞争企业。由于垄断竞争企业在整个
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故它改变价格的行为通常不会引起其他企
业也改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得到一条典型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如 dd ′。
但是,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价格不会引起其他企业改变价格并不意
味着其他企业就不会改变自己的价格——其他企业仅仅只是不会因为
典型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价格而改变价格,但完全可以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改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价格的结果就不再是如上所说的 dd ′所示。
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同一市场中的所有其他企业也都类似于典型垄断竞争企业。于是,它们也都将出于自身的原因, 同时和同等程度地改变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就是另外一条需求曲线,如 DD′。
7. 寡头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如完全竞争企业、垄断企业、垄断竞争企业)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在寡头市场中,企业行为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依赖。这是因为,寡头是一些相对于市场来说规模极其巨大的企业。 一个寡头企业的行为会改变整个市场的状况,从而影响同一市场中的其他企业; 这些其他企业因而必定会对寡头企业的行为做出反应; 这些其他企业的反应反过来又会再一次地改变市场的状况,从而改变寡头企业最初行动的效果。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垄断企业则不同。一方面,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企业由于规模非常之小, 故在决定自己行动的时候,没有必要考虑该行动对其他企业的影响, 从而,没有必要考虑其他企业可能因此而有的反应;另一方面,垄断企业由于在市场上“只此一家” ,也没有必要
考虑自己的行动对其他企业的影响。
8. 卡特尔为什么不稳定? 答案要点:
因为卡特尔总是面临其成员的欺骗,即不遵守已经达成的价格和
产量协议。这种不稳定性的根源在于:假定其他企业均坚持卡特尔价格,
则某个企业改变价格时其需求曲线将有相当大的弹性, 因此,该企业稍
微降低价格就可以大大增加销售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由此可见,
卡特尔的成员天生就有秘密降价或者公开退出的动机。 如果一个企业秘
密降价或公开退出了,其他企业往往也会跟上。 这样,卡特尔将不复存
在。
9. 不同的市场类型对效率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答案要点:
不同的市场类型对效率具有极为不同的影响。简单来说,从成本、
价格、产量、利润以及价格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关系等方面来看, 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即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缺乏效率,而且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垄断的程度越高就越缺乏效率。
10. 根据西方经济学, 在长期中,之所以存在着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是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进入障碍”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要点:
这种看法不对。实际上,进入障碍导致的是垄断超额利润而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把进入障碍看成是长期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的必要条件,是因为它实际上假定了企业选择进入或退出的标准是零经济利润或零 (经济)利润率。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存在有所谓的平均利润率,且平均利润率还大于零,则经济利润的存在就并不一定会导致进入——特别是, 如果经济利润低于平均水平, 则它反而还会引起退出;另一方面,退出也不足以导致经济利润下降到零,而是导致它下降到平均水平。 因此,在长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和垄断竞
争企业也可以得到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 即平均利润,而垄断企业
和寡头企业则可以得到超过平均利润 (不只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
润。
11. 若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分别为
1/2
2
P=100+4A -3Q,TC=4Q+10Q+A,A为广告支出,求利润最大时的
Q、A。
答案要点:
2
1/2
设企业利润为 π,有π=PQ-TC=-7Q+90Q-A+4A Q 分别对 Q和 A求导并令导函数为 0,可得
Q=与=2Q,两式子联立,解得 Q=15,A=900,从而 P=175
12. 已知市场中有一家主导企业和一些其他的小企业, 市场的总的需求曲线为 P=300-QT,主导企业的成本函数为 MCD=2.96QD,其他小企业的供给曲线为 QF=49P,求:QD、QF、P、QT。
答案要点:
P=300-QT=300-(QF+QD),所以有 QD=300-50P
π =P×QD=6QD-,对 QD求导得 MRD,令 MRD=MCD,得 QD=76。所以 P=4.48,进而可得 QF=219.52。QT=QD+QF=295.52
综上所述, QD=76,QF=219.52,P=4.48,Q T=295.52
13. 某寡头市场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Q=4000-P,该市场有两个寡头企业,他们的成本函数分别为 TC1=400Q1;TC2=1000Q2。假设这两个企业生产同质产品,不进行价格竞争,只进行产量竞争。根据古诺模型,求:
、
P
(1)企业 1、企业 2 的产量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和企业 1、企业 2 的均衡产量;
(3)企业 1、企业 2 的利润。
答案要点:
(1)设企业 1 的利润为 π1,企业 2 的利润为 π
2
π1=Q1P-400Q1=3600Q1-Q1 -Q1Q2
2
π2=QP-1000Q2=3000Q2-Q1Q2-Q22
π1,π2 分别对 Q1,Q2 求导并使导函数为 0,可得反应函数为
,
( 2)反应函数联立,解得 Q1=1400,Q2=800。
P*=4000-Q1-Q2=4000-2200=1800
(3)将上式带入 π1,π
2
可以解得 π1=1960000,π2=640000
14. 两个企业生产同质产品,市场需求函数为 P=50-Q,其中
Q=Q1+Q2。两个企业的边际成本都为 0。
(1)计算古诺均衡中的价格和每个企业的产量;
(2)计算这个行业的卡特尔产量和价格;
(3)解释古诺模型中的总产量与卡特尔模型中总产量的区别。 答案要点:
2
2
(1)π1=PQ1-0=50Q1-Q1 -Q1Q2,π2=50Q2-Q1Q2-Q2
分别对 Q1,Q2 求导并令导函数为 0,由对称性求得
Q1=, Q2=,从而 P*=
(2)设卡特尔利润为 π
k
2
则πk=PQ=(50-Q)×Q=50Q-Q
对 Q求导,并令导函数为 0,得 Q=25,从而 P=25 即卡特尔产量为 25,价格为 25
( 3)古诺模型中的总产量是在两个企业之间没有串通或者共谋的情况下得出的均衡结果;卡特尔模型中总产量则有串通和共谋的存在。因而可以看到,古诺模型中的总产量要大于卡特尔模型中的总产量, 古诺模型中的均衡价格要小于卡特尔模型中的均衡价格。
三、案例分析
15. 继续分析本章导言部分关于中国电信市场的案例。进一步从
网上搜索阅读相关报道,回答如下问题 :
(1) 本章的哪个理论可以解释目前中国电信行业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答案要点:
电信行业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属于寡头垄断理论的分析范畴。
(2) 移动通信市场能否出现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竞争市场?
答案要点:
移动通信市场范围比较广泛, 不可能出现完全竞争。 仅以其中的 民用通话业务而言, 服务很难做到标准化的, 任何一个厂商都会做出
特色服务来。另一方面,提供通讯服务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根据规
模经济要求,每一家厂商需要做到很大的规模才能符合适度规模的标
准,而这样的规模往往占据整个市场很大的份额。因此,移动通信业
务很难形成垄断竞争,更不能形成完全竞争了,只能形成寡头垄断。
(3) 中国的移动通信领域最早只有中国移动一家公司,后来在政
府的推动下形成了目前的三分天下的格局。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案要点:
一般而言,垄断不利于效率,但是如果一个行业属于自然垄断,
那么强行分拆也不利于效率。 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在早期阶段由于市
场规模比较小,一次一家企业就够了,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垄断。然后
随着市场的发展, 该市场逐渐能够容纳数家运营商。 厂商之间的竞争
总是能够改善效率的。 这就是政府强行分拆的原因。 它带来的好处就
是服务质量的提高和资费的降低。
(4) 应该允许第四家第五家或更多的公司进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吗?
答案要点:
理论上,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可以容纳第四家或第五家公司。
但是
这个需要实证研究来确认。
(5) 从运营商自己的利益看,三大运营商相互合作好之还是竞争
好?为什么它们没有达成合作如果达成合作,政府应该如何对待?
答案要点:
三大运营商之间当然是相互合作要好, 但是这种卡特尔合作是不稳定的,因此不能构成均衡。 囚徒困境所体现的竞争机制一定会使得相互
合作破产。而一旦双方合作,是绝对违反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的。
(6) 假设中国电信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如果你是发改委官员,会希望三大电信商如何应对?
答案要点:
站在全球的利益上,应该鼓励。而站在中国的利益上,应该让三大运营商合并。
16. 美国时间 (2014 年) 9 月 19 日早上 8 点,苹果店正式发售
iPhone6 和 iPhone6 Plus ,工作人员会向排到前面的顾客每人发放一
个“code( 编码 ) ”,一个编码仅可以买两台苹果手机。 下午 2 点左右,
本报记者赶到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门口仍排着拐了
N
多道弯的长队,排队人数仍在
1500 人左右,排队的人绝大多数为华
人,福建口音居多。小王是福建来纽约的移民,他说:“我自己排队
买,也收购其他排队买来的手机, 然后再找到买家, 赚取其中的差价,
一般加个 100 美元都能卖出去”,“今年因为 iPhone6 首发地中没有中
国大陆,而很多中国土豪又抢着买, 所以价格炒得比较高, 一台能加
到 400 美元。”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 《北京青年报》 关于 iPhone6 首次发布的报道的全文,阅读后思考如下问题:
(1) 苹果智能手机是拥有完全垄断地位,还是处于寡头垄断市场
中或者是垄断竞争市场之中?
答案要点:
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苹果手机属于寡头垄断。
(2) 在这个例子里,苹果店有没有采取价格歧视策略?消费者是不是参与形成了价格歧视?
答案要点:
案例中提到的做法没有采取价格歧视做法。
(3) 苹果店为什么要限制顾客购买数量?
答案要点:
苹果公司虽然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上, 但是当然是一个有垄断力量 的企业。那么,为了维持高价,它应该限产保价。但是,这个例子里
也超出了限产保价的范畴,有更多复杂的考虑。
第六章
一、简答论述题
l. 试述生产者的要素使用原则。答案要点:
生产者在使用要素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
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例如,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 ) ,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 。于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 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2. 利润最大化产量和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有什么关系 ?
答案要点: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
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
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 ; 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 常又不得不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 它们通过生产
函数而“一一对应”。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 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 ; 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
3. 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要素使用原则有什么关系 ?
答案要点:
利润最大化要求完全竞争企业在决定要素使用量时也必须满足要
素使用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劳动为例:均衡时
p*MP()=。由于
产品市场为竞争的,为常数,因此上式确定了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 系,我们知道增加,下降,必须下降才能使上式成立, 这样和反方向变
化。这就是完全竞争厂商要素需求曲线的由来。
4. 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答案要点:
消费者在供给要素时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作为“要素供
给”的资源的边际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 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5. 在什么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会向后弯曲 ?为什么?
答案要点:
劳动的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其理由可以说明如下。第一,劳
动供给是闲暇需求的反面 ;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则是闲暇的价格。于是,
劳动供给量随工资变化的关系即劳动供给曲线可以用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变化的关系即闲暇需求曲线来说明 : 解释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 ) 等于解释闲暇需求曲线向前上斜(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 ) 。第二,闲暇价格变化造成闲暇需求量变化有两个原因,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反。 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同。第三,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时, 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较小,而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高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就较大,甚至可能超过替代效应。如果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则结果就是 : 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亦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
6. 在什么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会垂直 ?为什么?
答案要点: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 第一,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并非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为 (或假定为 ) 固定不变。第二,土地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 而没有自用用途。第三,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 ) 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它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垂直。
7. 试说明均衡工资的决定和变动。答案要点:
劳动市场的供需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工资水平即为均衡工资,其
变动由劳动市场的供需曲线的变动决定。
8. 为什么说地租的大小完全由土地的需求曲线决定 ?
答案要点:
我们在假定土地美元自用价值的条件下,单个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由此可知,整个市场的土地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而土地的均衡价格(地租)由市场土地供给曲线和市场土地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由于土地的供给是垂直的且固定不变, 故地租的大小完全由土地的需求曲线决定。
9. 与劳动和土地相比,资本有哪些特点 ?
资本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自然给定”的;其目的是为
了作为投入要素用于生产过程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10. 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它确实解释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表面现象, 如地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需求、 劳动供给曲线可能会向后弯曲等等。 此外,我们也并不一般地反对从量上计算某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可以计算例如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以便更好地评价和加强资本运用的效果。
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整个西方经济学中辩护色彩和庸俗性质最为明显的内容, 因为它试图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例如,根据这一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雇佣要素的原则是使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 其中,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被看成是要素的 “贡献”; 要素价格则是要素得到的 “报
酬”。于是,完全竞争企业雇佣要素的原则又可以看成是 : 要素的报酬等于要素的贡献。如果这里的要素表示劳动,则结果就是 : 劳动的报酬恰好与其贡献相等。这就完全否认了剥削的存在。
二、计算题
11. 若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且其生产函数
为 Q 10L 0.5L2 ,产品的价格为 5,工资水平为 10,求企业对劳动 L 的最佳雇用量。
答案要点:
MP
dQ dL
10 L
由MP P
,则L 8
12. 已知一完全竞争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 A aL bL ,劳动力的价
2
格为ω,产品价格为 P。试推导该企业的劳动需求函数。
答案要点:
MP a 2bL
根据MP P
,则
a 2bL P
a
L
P
2b
13. 若劳动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DL
10
150 ,供给函数为 SL
20
( 为日工资 ) ,求:
( 1) 均衡就业水平与工资水平;
( 2) 若政府希望把工资提到每日 6 元,其方法是对企业进行直接
补贴,然后由企业给工人提高工资,那么应补贴多少 ?此时的就业水平
为多少 ?企业付给职工的总补贴为多少 ?
( 3) 若政府不是对企业进行补贴,而是规定最低工资为每日 6 元,求此时的就业量与失业人数。
答案要点:
(1) 由DL SL得5且此时DL 100。 (2)
6 时, SL 120 为新的就业水平
设政府给企业的单位劳动补贴为元,则补贴后的劳动需求曲线为
D L
10 s 150
代入
6 ,SL 120 得 s 3 ,故政府提供的补贴额为
3×120=360
元,企业付给职工的补贴额为( 6-5 )×120=120 元。
(3) 此时劳动需求 DL
10 6 150 90 人,而劳动供给为
SL
20 6 120 人,故失业人数为 30 人。
14. 一个消费者要分配 24 小时给工作和休闲。他的效用来自于休闲时间 R和收入 I ,他工作。一小时的工资率为 ω,他一天的效用函数
为U R,I
48R RI R2。
(1) 给出这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函数。
(2) 他工作的时间会随着工资率的增加而增加吗 ?
(3) 不管工资率有多高,他的工作时间有一个极限吗 ?
答案要点:
(1) 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
U L
1 PL 24 L
24 L
L PL
1 0 ,得 L
12P 。 1 PL
(2) 因为
L
PL
1 PL 12 2 12PL
1 PL 12 1 PL
2
0 ,所以该消费者工作的
时间会随着工资率的增加而增加。
(3) 由12P
12
L
知,他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 12 小时。
1 P
L1
112
PL
三、案例分析
15. 阅读本章导言部分的材料,从如下方面思考各国工资为何存在差异和中国工人工资为何会连续上升:
(1) 从劳动供给方面看,为什么发达国家工人工资高于中国?
答案要点: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工人的供给少于中国。
(2) 从劳动需求方面看,为什么发达国家工人工资高于中国?
答案要点:
发达国家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边际劳动产品)高于中国。高的原 因是:一方面, 发达国家企业资本密集型程度更高,从而劳动生产率
更高;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工人的教育程度要高于中国,从而劳动生
产率更高。
(3)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从供给还是需求方面影响到工资水平
的?
答案要点: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从需求方面影响的, 因为它影响着劳动者的
边际产出,从而影响着企业对劳动的需求。
(4) 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设备的增加是否会影响到工人工资水平
往哪个方向影响?
?
答案要点:
如果单独地看机器设备增加, 那么更多的机器和工人搭配时, 工
人的边际产量会增加,因此工资水平会提高。 (这里并没有提到机器
设备替代工人。)
(5) 为什么发达国家工人工资增幅小而中国工人工资增幅大?
答案要点:
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总体上交平稳,而中国经济处于急剧变化之
中。一方面,中国的企业生产越来越资本密集型,工人配备的资本量不断增加,因此劳动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工人的劳动供给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逐渐变得短缺。
16.2015 届毕业生中,已签约的本科、硕士、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薪资分别为 3694 元、 5590 元和 3133 元。调查显示,同等学力毕业生签约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后获得的收入最高。 选择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生的签约薪资 ( 本科 4364 元、硕士 6503 元、高职高专 3332 元) 高于签约在其他直辖市、 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 ( 本
科 3692 元、硕士 5 436 元、高职高专 3127 元) 和“其他地级城市及以下” ( 本科 3162 元、硕士 4821 元、高职高专 3070 元) 的就业群体。调查还显示,签约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薪资略有不同。 对于本科与硕士群体来说,签约“中外合资 / 外资 / 独资”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 ( 本科 4294 元、硕士 6589 元) ,而签约“政府机构 / 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平均月薪最低 ( 本科 3443 元、硕士 433 元) 。对于
高职高专毕业生群体来说,签约“国有企业”平均月薪最高
(3424
元), 而签约“民营 / 个体企业”薪资 “最低 (3010 元) 。此外,就在 2015
届毕业生求职之际,麦可思在稍早前公布了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
高的本科专业。列前 10 名的分别是:建筑学 4757 元、金融学 4407 元、软件工程 4406 元、城市规划 4388 元、电子商务 3953 元、网络工程 3950 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931 元、经济学 3924 元、审计学
3918 元、通信工程 3902 元。
结合你所了解到的大学毕业生薪酬情况, 利用本章介绍的有关原
理回答如下问题 :
(1) 为什么北上广薪酬高于其他地方?同样的道理,中国学生如
果能在美国找到工作,工资会高,为什么?
答案要点:
北上广地区集中跟多的资本设备和优秀人才, 当大学毕业生和这
些要素搭配时,就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2) 决定大学生薪酬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供给方面的, 哪些是
需求方面的?
答案要点:
供给方面的因素:人口增长从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需求方面:企业获得资本和设备的成本变化情况——这决定了它是否要用资本或设备替代人工 (想想 AI 技术);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受教育内容— —这决定了劳动的生产力; 宏观经济的繁荣程度——这决定了企业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要素于生产中。
(3) 你认为未来大学生薪酬变化趋势是什么?
答案要点:
根据上面分析, 总体上是上升的, 但是上升的幅度根据专业性质而各不相同。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A 5.B 6.B 7.A 8.C
二、多项选择题
9.AD 10.AD 11.BC 12.AD
三、问答题
13. 什么是局部均衡?什么是一般均衡?答案要点:
局部均衡:采取“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孤立分析某种产品的
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的均衡分析方法。 某一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仅仅被看做是它本身价格的函数, 其价格的变动调节其供求关系的变动。
一般均衡:把整个市场体系作为各种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统一体,分析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
14.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改进?答案要点: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境况的条件下来改善某个
人的福利状况,则称该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改进: 在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之前, 社会可以调整资
源配置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标准, 这是一个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
有效配置的过程,可以把这个变资源配置无效为有效的过程称为帕累
托改进,所达到的结果是再改变资源配置就将使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受
损失。
15. 什么是生产契约曲线?当资源配置不在交生产契约曲线上时,市场会怎样调整?
答案要点:
生产者契约曲线, 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 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生产契约曲线说明生产者如何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的调整, 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即实现生产的最优境界。
存在帕累托改进, 通过要素市场竞争, 市场可以实现资源配置
的均衡。
16. 如何确定效用可能性边界同交换契约曲线的关系?答案要点:
效用可能性边界代表了所有有效率的配置, 反应了两个消费者同
时处在契约曲线上时的满意程度。 将产品空间的消费契约曲线转换到效用空间便得到相应的效用可能性曲线。 下图表示的是简单的两人经济中 A、B 两个人的效用可能性曲线。横坐标为 A 的效用 ,纵坐标为B的效用 。效用可能性曲线表明,要提高 A 的效用只能以降低 B 的效用为代价。
在契约曲线上的点与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是对应的, 消费中的
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的点是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生产
与消费的帕累托最优点。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选择任一点都会得到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 进而得到一条新的效用可能性曲线。 在每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上都存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的点即效用
可能性曲线上生产与消费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点, 连接所有这些帕累托最优点可以得到一条总效用可能性曲线, 这条总效用可能性曲线概括了社会既定资源与消费者偏好下全部消费与生产的最优点。
17. 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何同生产契约曲线发生联系?答案要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 用固定的劳动和资
本投入可以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由生产契约曲线推导出来的。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均表示两种投入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为最优, 即表示最优投入。 但在该曲线上的每一点也表示了一定量投入要素在最优配置时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的
产出。曲线上每一点均为两个生产者的等产量线的切点, 故它同时处在两个生产者的两条等产量线上, 从而代表了两种产品的产量。 因而,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对应。
18. 什么是边际转换率( MRT)?为什么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的比率?
答案要点:
( 1)边际转换率表示从一种产品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如果设产出 的变动量为 ,产出 的变动量为 ,则它们的比率的绝对值 可以衡量 1 单位 商品转换为 商品的比率。该比率的极限则定义为 商品对 商品的边际转换率 ,亦即:
MRT lim
x 0
Y X
dY
dX
换句话说,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
值。
( 2)设产出 X 的变动量为
率的绝对值为 即 MRT
XY
X ,产出 Y 的变动量为 Y ,则变动比
| Y / X |
,可以衡量一单位 X 商品转化为 Y 商品的数量,
X 就必须减少 Y ,或者,增加 Y 就必
| Y / X | ,它表示增加
须减少 X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所有的点的总成本是相同的,在
某点增加一单位的 X 需要增加的成本为 的单位数为 MC / MC ,因此 MRT
X
Y
XY
MC
X ,而
MC
X 的成本可以生产 Y
| Y / X | MCX / MCY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衡量相对于生产另一种商品的边际成本来说, 生产一种商品的边际成本。因此,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19. 解释如果边际转换率不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MRS),产
品在消费者间分配缺乏效率的原因。
答案要点:
根据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
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
A
B
MRSXY
MRSXY
MRTXY 。
当边际转换率不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时, 商品在消费者中间就
不会有效率地分配。假定边际转换率等于 1,但边际替代率等于 2。这时消费者就愿意放弃 2 单位 Y 来得到 1 单位 X ,但是得到额外 Y 的成本只是 1 单位的 X 损失。显然, Y 生产得太少。要实现效率, Y 生产必须增加,从而使边际替代率下降,边际转换率提高,直到两者相等。只有在所有各对商品的
MRS MRT 时,结果才是有效率的。
下图显示了这一重要的效率条件。 把一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添加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C 点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使消费者满足最大化的惟一点。虽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所有点技术上都是有效率的, 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它们并不都是商品最有效率生产的点。 最有效率生产的点是在无差异曲线与生产边界相切之点, 此时,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边际转换率(生产边界的斜率)相等。
20. 在埃基沃斯盒式图形中, 为了使产品配置处于契约曲线上必须坚持什么条件?为什么竞争均衡处于契约曲线上?
答案要点:
( 1)使配置处在契约曲线上需要具备的条件
在埃奇沃思生产盒形图中, 要使配置处在契约曲线上, 任何一对 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 品的生产中都相等,
即 MRTSLK
X
MRTS
Y
LK
,此时该社会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状态,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效率。当然,此时也就实现了生产的一般均
衡。连接埃奇沃思盒形图中无穷多个最优均衡点所得到的一条曲线通
常被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因此,在埃奇沃思生产盒形图中,要使配置处在契约曲线上,
X、Y
两种产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 L 和 K 两种生产要素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是相等的。
( 2)竞争性均衡是在契约曲线上的原因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所有生产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就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同时每一生产所使用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要素市场上这
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因此,在竞争性均衡下,就所有生产商来说,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契约曲线上的。
四、计算题
21. 设某经济只有 a、b 两个市场。 a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为 Qda
=13-2Pa+Pb,Qsa=-4+2Pa,b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为 Qdb=20+Pa-Pb,Qsb=-5+4Pb。试确定:
(1) 当 Pb=1 时,a 市场的局部均衡; (2) 当 Pa=1 时,b 市场的局部均衡; (3)( Pa=1,Pb=1) 是否代表一般均衡?
(4)( Pa=5,Pb=3)是否是一般均衡价格?
(5) 一般均衡价格和一般均衡产量为多少?答案要点:
(1)当 Pb=1 时,a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简化为
Qda=14-2Pa
Qsa=-4+2Pa
解之得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
Pa=4.5 Qa=5
此即为 Pb=1 时 a 市场的局部均衡。
(2)当 Pa=1 时,b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简化为
Qdb=21-Pb
Qsb=-5+4Pb
解之得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
Pb=5.2 Qb=15.8
此即为 Pa=1 时 b 市场的局部均衡。
(3)将 Pa=1,Pb=1 代入 a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得
Qda=13-2×1+1=12
Qsa=-4+2×1=-2
由于 Qda≠Qsa,故 a 市场没有均衡,从而, (Pa=1,Pb=1)不是一般
均衡价格。
(4)将(Pa=5,Pb=3)代入 a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得Qda=13-2×5+3=6
Qsa=-4+2×5=6
由于 Qda=Qsa,故 a 市场是均衡的;再将 (Pa=5,Pb=3)代入 b 市
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得
Qdb=20+5-3=22
Qsb=-5+4×3=7
由于 Qdb≠Qsb,故 b 市场没有均衡,从而,(Pa=5,Pb=3)不是一般
均衡价格。
(5)为了求得 a、b 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首先令 a 市场的需求和供
给相等,即 Qda=Qsa,或者
13-2Pa+Pb=-4+2Pa
这意味着
Pb=-17+4Pa
再令 b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相等,即 Qdb=Qsb,或者
20+Pa-Pb=-5+4Pb
这意味着
Pb=5+0.2Pa
于是得到关于 Pa 和 Pb 的两个新方程
Pb=-17+4Pa
Pb=5+0.2Pa
由此可解得
Pa=110/19 Pb=117/19
此即为 a、b 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价格 (读者可以将它们代入题中所
给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加以验证 )。
将一般均衡价格 Pa=110/19和 Pb=117/19代入 a、b 两个市场的需
求或供给函数可以求得
Qa=144/19 Qb=373/19
此即为 a、b 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产量。
22. 设某经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满足如下的资源函数 ( 或成本函
数 ): c=(x+y)
2
21/2
。其中,c 为参数,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当 x=3 时,
y=4,试求生产可能性曲线方程。
答案要点:
将 (x=3,y=4)代入资源函数,可确定参数 c 为
c=(3+4)
221/2
=5
于是有
(x+y)
221/2
=5
或者
y=(25-x)
21/2
此即为过点 (x=3,y=4)且满足题中所给资源函数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
23. 设 c、d 两个生产者拥有 l、k 两种要素。两个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Qc=2k+3l+lk, Qd=20l
1/21/2
k
。两个生产者所使用的生产要
素分别用 lc、kc 和 ld、kd 表示,两种要素的总量为 l 和 k,即 lc+ld
= l, kc+kd=k。试确定:
(1) 生产者 c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2) 生产者 d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3) 用生产者 c 使用的生产要素 lc、kc 来表示的生产契约曲线; (4) 用生产者 d 使用的生产要素 ld、kd 来表示的生产契约曲线。答案要点:
(1)由生产者 c 的生产函数得相应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Q/?l 3+k 3+kc
=MRTSc=c=
?Q/?k 2+l 2+lc
(2)由生产者 d 的生产函数得相应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Q/?l
k kd
MRTSd= ?Q/?k d= l = ld
(3)由上述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可得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
件为
3+kc kd 3+kc
MRTSc=MRTSd? 2+lc = ld ? 2+lc =
或者
kc=
+ lc
此即为用生产者 c 使用的 lc、kc 来表示的生产契约曲线。
(4)将 lc=l-ld,kc=k-kd 代入上述生产的契约曲线
kc=
可得
+
lc
kd=
ld
此即为用生产者 d 使用的 l d、kd 来表示的生产契约曲线。
五、案例分析
24. 本章引言部分给出的案例是关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一个著名事件。投入产出法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剔夫在 1936 年提出后,一直未
受到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事件发生之后,
美国的相关部
门才深感不仅在生产上需要采用先进的方法, 而且在计划管理上也需 要。于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劳动统计局和空军开始编制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方法也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继续查看有关美国在二战
期间生产军用飞机的详细资料,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一般均衡理论:
(1) 理解这个例子为什么会促成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发展?理解投
入产出经济学为什么与一般均衡理论有关联?
答案要点:
列昂惕夫运用矩阵研究社会经济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种产出 X会成为另外一个生产 Y的投入,而 Y的产出又成为 Z 的投入。列昂惕夫据此创造了投入产出经济学, 并用它分析了美国生产飞机所
需要的各行各业的资源投入数量, 同时这个现实事例大大推动了投入
产出经济学的发展。显然, 这里面包含着一般均衡概念的思想,只是
一般均衡是借助于市场机制来研究各个市场是如何相互影响而最终
达至均衡的,投入产出经济学则是对各个市场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
析。
(2) 为什么说上述案例体现了一般均衡理论的思想?
答案要点:
美国生产飞机的事例表明, 经济中所有的经济变量都是相互影响
的,各个市场是相互依存的,一旦某个市场发生变动,会透过投入产出关系一层层影响到其他市场。因此,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案例。
25. “降成本”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价格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改革脚步的加速, 有多少踩准了企业的需求?“从去年 4 月至今,我们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降低电价。”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5 年 4 月,上网电价、工商业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分别平均下调约 2 分钱、1.8 分钱,2016 年 1 月进一步降低上网电价、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约 3 分钱,总计减少工商企业支出约
900 亿元。油气价格也大幅降低。 各项降费措施的组合拳为企业减负
效果也相当明显。 根据 215 年至 2016 年月已经明确的主这些政策措
施匡算,为企业减负可达 270 多亿元。 降成本的步伐还在继续, 并且
正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 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
性收费也实现清单化管理, 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 行政审批中介服
务收费等都进入了全面清理的阶段。 “降低企成本是价格改革的一大
落脚点,我们将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优化价格环境。 ”发改委相关
负责人表示。
利用一般均衡理论,回答如下问题
( 这个问题相对具有挑战性,
答案为开放性的 ) :
(1) 这些措施到底对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在没有获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只能从理论上探讨。当降成本举措落到实处时,企业受益,会扩大生产,而价格则有所下降,至少不上升,因此整个经济会繁荣起来。
(2) 这些措施对你的生活的哪一方面如消费、求职、毕业后的薪
酬等带来影响?
答案要点:
这些措施会影响到消费、 求职、薪酬等方方面面,而最显而易见
的影响是后两者。经济繁荣会导致求职更为容易,同时薪酬也会增加。
(3) 如果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那么是说明了此前的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从而需要政府的干预, 还是说明了此前的政府政策干预不当,所以需要调整?
答案要点:
如果事实证明降成本举措取得实效,那就证明了此前政府干预不当。降成本是从政府干预层面采取的松绑政策,既然它带来经济繁荣,那就说明此前政府干预政策未实现经济繁荣,对经济活动是有伤害的。原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会做到既定约束下的最优化, 这里的
既定约束就包括政府干预政策。 因此,现在政府放松干预时的企业最优
化结果好于此前政府税收过多时的结果,就说明了此前的政府干预政策
是过度的。
(4) 显然,在企业成本降低的同时,电力公司、石油企业和政府部门会受到不利影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片面的看,这似乎不是帕累托改善。但是考虑到经济整体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案例中所提到的对国企的不利影响, 说明降成本仍然是必要的,最终会有一个方案实现帕累托改善的。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B 5.D 6.C 7.D 8.B
二、多项选择题
9.B 10.ABD 11.ABCD
12.AD
三、问答题
13. 什么是市场失灵?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要点:
巿场失灵是指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四个主要来源是:
( 1)垄断。当生产者或要素的供给者出现垄断时,会产生无效率。假定某企业具有垄断市场势力,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而且增加
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
( 2)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 例如,消费者并不完全清楚要购买的商品的质量,生产者也并不完全清楚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本企业产品, 也不完全知道可供给的数量、 作出最有利选择的所有生产技术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产要素。 如果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完全,就不能作出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决策, 市场体系就不会有效率地运作,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 3)外部性。外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他看到的收益和成本。 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
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 4)公共品。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公共品一旦被生产出来, 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利。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搭便车者, 造成公共品市场供给不足。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
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14. 为什么说垄断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垄断的问 题?
答案要点:
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
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 (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 确定产量时,其价格
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政府对垄断的管制:对垄断价格和产量的管制,制订反垄断法。
15. 外部影响的存在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答案要点:
外部经济的情况下, 社会上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
坏,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社会上其他人状况变坏,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的最优水平。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
16. 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答案要点:
第一,公共物品具备消费排他性:消费需求上的搭便车、及不真
实的消费需求意愿,导致无法得到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第二,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用性: 意味着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
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
0 产出。
17. 如何看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使用吗?答案要点: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
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财产权的明确和可转让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作用, 是因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趋于一致。
但是,科斯定理在解决外部影响的实际问题中并不一定有效。 因为财产权并不总是明确地加以规定、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转
让。即使财产权是明确的、可转让的,转让结果可能改善,但并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除此之外,分配财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造成外部影响无法解决。
尽管科斯定理的适用性和效果相当有限, 但资本主义社会仍可以用科斯定理来解决一部分外部性问题,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18. 简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的对策。答案要点:
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对待逆向选择: 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对 待道德风险:风险分担。
19. 什么是委托 - 代理问题?
答案要点:
委托人 ( 如雇主、股东等 ) 委托代理人 ( 如雇员、经理等 ) 处理与自 己有关的一些事务,并支付给代理人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代理人
的利益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
( 有时甚至可能完全不同 ) ,因
此,对委托人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代理人按照 自己的要求行事。
20. 简要解释洛伦兹曲线。答案要点: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
均程度的曲线。对角线是绝对公平线,其弯曲越远离对角线,表明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
四、计算题
21、假设有 10 个人住在一条街上, 每个人愿意为增加一支路的路
灯支付 4 美元,而不管已提供路灯的数量。若提供 X盏路灯的成本函数为 C(x)=x ,试求最优路灯安装只数。
2
答案要点:
路灯属于公共物品。每人愿意为增加每一盏路灯支付 4 美元, 10 人共 40 美元,这可看成是对路灯的需求或边际收益,而装灯的边际成本函数为 MC=2x。令 MR=MC ,即 40=2x,得 x=20,此即路灯的最优安装只数。
22. 假设一个社会有 A、B 两组人构成。假设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 120,A和 B对该公共物品的需求分别为 qA=100-P 和 qB=200-P。求解:
(1)该公共物品社会最优产出水平是多少? (2)该公共物品由私人生产,其产出水平是多少?
答案要点:
(1)该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 q,为 A 和 B 两组人的需求曲线垂直
相加而成,即 p=300-2q。
由于 MC=120,故令 p=300-2q=120 解得社会最优的产出量为 q=90
(2)若由私人来生产,则有 100-qA =120,200-qB=120
由此解得 qA =-20,qB=80,
全部的私人产出水平为 q=60。
23. 假设某养蜂场的蜂蜜产量为 h,生产成本为 Ch=h/100 ,蜂蜜的
2
价格为 2 元。在养蜂场附近有一个苹果园, 其苹果产量为 a,生产成本 为 Ca=a/100-h 。苹果的价格为 3 元。试求解:
(1)如果苹果园与养蜂场独立经营,它们的产量各位多少?(2)如果苹果园和养蜂场合并,苹果和蜂蜜的产量各位多少?答案要点:
2
(1)当为各自独立经营时,先考虑养蜂场
R=2h,MR h=2,Ch=h/100,MCh=h/50
2
由 MR h=MCh,解得 h=100
在考虑苹果园
R=3a,MRa=3,Ca=a/100-100,MCa=a/50
2
由 MR a=MCa,解得 a=150
即养蜂场的蜂蜜产量为 100,苹果园的产量为 150。
(2)当为合并经营时,由题意,设总利润为
P
则 P=3h+3a-h/100-a/100
22
由
=0, =0,解得 h=150,a=150
即养蜂场和苹果园的产量均为 150。
六、案例分析
21. 针对本章首引所提出的案例, 即草场因不堪重负而最后枯竭,从经济学上如何认识“公地的悲剧”?
答案要点:
这个事例是公共资源惹的祸。公共资源属于在消费(使用)上具
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使用的人越多,则每人受益越小;但是
任何一人就算有权也无法禁止他人使用, 因为禁止措施代价高昂。 牧
场草地显然是这样的, 面积广阔的水体资源如江、 湖、海洋也是如此,
空气质量也是如此。 这样的产品在使用中就会出现囚徒困局——最好
的结果是大家商量着控制使用量, 确保大家的最大利益, 但是每一个
使用者都会有暗中增加使用量以单边增加自己利益的动机, 而当每个
人都这么做时,所有人的利益就都下降了。
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这样几点微观经济学理论: (1)外部性——一个使用者的使用会对其他人的利益带来负面影响; ( 2)公共资源— —草地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博弈论中的占优策略——在自利动机主导下,使用者都有占优策略, 占有策略引导他们走向一个不利的结局,即囚徒困局。这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古诺模型; (4)市场失灵——公地悲剧是公共资源问题的一个符号,指证了市场机制的缺陷,为政府介入市场提供了合理性。
22. 中国高速公路从 2012 年国庆节开始实行节假日免费, 当年正
好是中秋节、国庆节合起来放假,免费时间就是
9 月 30 日零时至 10
月 7 日 24 时共 8 天。自此之后,每年在春节、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四个节假日期间, 高速公路对小客车免费放行。 结合你所学的理论,回答如问题 :
(1) 从效率的角度考虑,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是否合适?
答案要点:
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完全不合理。 一方面,高速公路投资与运用 是企业的商业行为, 政府不应该横加干涉, 就算政府要干预应该在管制垄断的框架指导下进行。 另一方面,政府粗暴地降价恰好进一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本来节假日是车行高峰, 车辆对高速公路通行的需求量巨大,再降低收费,会进一步加大供需不平衡, 带来效率损失。效率损失体现在:一是维护成本增加;二是通行效率降低;三是燃油效率降低;四是污染加大; 五是对通行速度要求高从而也愿意花高价钱的车辆需求被拒绝——就如同制图工程师需要高配电脑也愿意出
高价,但是因为价格被限制, 从而只需要进行文档处理功能的文印室也前来抢购,减少了前者获得电脑的机会。
(2) 从公平的角度考虑,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是否合适?
答案要点:
从公平的角度考虑,免费也不合适。有车一族并不是低收入者, 没有道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有利于他们的收入再分配。
(3) 针对高速公路的收费,政府最好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要点:
政府应该在平时对告诉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制, 约束其收费过高 的做法,将收费限制在运营成本的水平上。这一点可以在《反不正当
竞争法》的框架下进行。而到了节假日,因为车辆通行频度提高导致
的维护运营成本上升,政府应该核准其适度的费率上调。此外,政府
还应该出台更细致的管制政策, 比如在车辆拥堵在收费路口时, 应强制让收费站免费放行。
第九章
一、是非题
1. 错 2.错 3.对 4.错
二、单项选择题
5.C 6.C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9.ABDE 10.ACD 11.BCD 12.ABCD
四、问答题
13. 下列各项是否计入 GDP?为什么?
(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旧车;(3)购买普通股票 ( 4)政府公债利息;(5)公司债券利息 答案要点:
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
收(包括社会保障税) 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
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 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
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
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
济的。
购买一辆旧车不计入 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 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 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 GDP。
政府公债利息不计入 GDP。GDP是按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说的,政
府公债利息中间没有价值变动,属于转移支付类型,不能计入 GDP,他是一种财富再分配。
公司债券利息计入 GDO。因为公司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当年的生产所得中分出来的一部分,是机构部门营业盈余的一部分,也就是GDP的一部分,所以记入 GDP。
14.GDP的核算是否应该加总所有产品的市场价值?为什么?
答案要点:
不应该。 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 GDP。所谓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出来被另一家企业当做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服务。
15.“充分就业状态即失业率为
0 的就业状态”,这种说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不正确。
失业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
期性失业。
充分就业状态指的是, 当一个经济体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 所有失业都是摩擦性的、 结构性的和季节性的, 则该经济体便达到了充分就业。进一步得说,充分就业情况下仍有失业现象,其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16. 简要说明核算 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
用支出法衡量 GDP,就是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 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以支出法核算总产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居民的最终消费——消费支出 (C) ,具体包括:耐用品、非耐
用品、购买劳务支出;
(2) 国内私人投资 (I) ,具体包括:厂房、设备、居民用房 ( 新住宅
建设 )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3) 政府购买 (G) ,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 (4) 净出口 (NX=X-M)是出口 (X) 与进口 (M)的差额。
17. 什么是消费价格指数( CPI)? CPI 有何优缺点?
答案要点:
消费价格指数 (CPI),是对城市消费者购买一组固定的消费产品 与服务所支付平均价格的度量指标。 利用 CPI 数据,可以将选定的消
费品“篮子”产品的当期成本与其他时期的成本进行比较,进而反映
其价格变动情况。
其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 资料容易搜
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局限性主要有两点。其一, CPI 并未衡量构成生活成本的所有因素。其二,即使那些被 CPI 衡量的构成生活成本的因素也往往未必能得到精确的衡量。 CPI 的局限性意味着 CPI 在衡量生活成本时也可能是一个有偏差的指标。
18. 试说明 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
首先, GDP及其它衡量经济总产出的指标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 分配状况。
其次,由于 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
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再次, GDP不能反映社会为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最后, 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五、计算题
19. 依据一组年份的名义 GDP及相应的价格指数, 计算实际 GDP。
年份
名义 GDP ( 10 亿美元)
527.4 911.5 2295.9 4742.5 8790.2
GDP 折算指数 ( 2006 年 =100 )
22.19 26.29 48.22 80.22 103.22
实际 GDP ( 10 亿美元)
1968 1978 1988 1998 2008
答案要点:
由公式: GDP折算指数 =名义 GDP/实际 GDP
计算可得:(保留两位小数)
1968 年实际 GDP=23.77
1978 年实际 GDP=34.67
1988 年实际 GDP=47.61
1998 年实际 GDP=59.12
2008 年实际 GDP=85.16
20. 下表给出某国经济的总计记录
某国经济的总计记录
单位:10 亿美元
497 1301 2342 566 224 7 449 683 640 670 7 658 551 387
耐用消费品 非耐用消费品 服务消费
企业固定投资 住房固定投资 存货投资
联邦政府购买
州和地方政府购买 出口 进口
超出 GDP的 GNP 折旧
间接企业税
公司利润(包括支付现款后的应付工资)
社会保险费 净利息
股息(包括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利息收入
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
556 442 162 837 694 645
( 1)根据 GDP核算的支出方法,求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各项数据,并计算该国的 GDP;
( 2)根据上表给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占 GDP的比重。
答案要点: ( 1)
消费支出 =耐用消费品消费 +非耐用消费品消费 +服务消费
=497+1301+2342=4140(亿元)
投资支出 =企业固定净投资 +住房净投资 +存货投资 +折旧
=566+224+7+658=1455(亿元)
政府购买 =联邦政府购买 +州和地方政府购买 =449+683=1132(亿
元)
净出口 =出口 - 进口 =640-670=-30 (亿元)
GDP=C+I+G+NX=4140+1455+1132-30=6697(亿元)
( 2)
消费占 GDP的比重 =4140/6697=61.82%
投资占 GDP的比重 =1455/6697=21.73%
政府购买占 GDP的比重 =1132/6697=16.90%
六、案例分析
21. 围绕本章导言部分给出的数据,结合本章介绍的理论,回答如下问题:
(1) 2014 年人均 GNI 共 738 美元,这是总产出还是总收入?
答案要点:
既是总产出,也是总收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里,总产出和 总收入是指同一个对象,说法不同而已。换个角度理解,收入不能简
单理解为我们有多少元钱,而是应该理解为我们的“收获”
,我们可
以支配使用的产品是多少; 重点是多少元钱所代表的产品。 如果一定 要理解差别,则差别是细微的,视乎你看待它的角度是什么。从生产
的结果看,是总产出;从这些产出要归谁所有所用来看, 就是总收入。
但是他们是同一个东西。
(2) 平均而言,中国人在 2014 年是否大致与中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一样富有? ( 注意: GNI 或 GDP是流量概念,不是存量概念 )
答案要点:
不能简单地这样看。 每年的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 富有则是存量概念。一个人 2017 年可能一分钱也没有挣,可是此前他每年都挣上百万元,从而他名下有很多房产、汽车、债券、股票、外汇等等,这个人是富人。因此,如果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在过去多年收入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没有太大变化的话, 那么他们比中国人要富有, 因为中国人均收入是每年以较高速度增长的, 这意味着此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很低。
(3) 2015 年中国 GDP总量为 67.67 万亿元,这里面是否有重复计
算?是否包括往年的生产?
答案要点:
有重复计算, 例如折旧。但是国民收入核算的技术不会把以前的
生产计算到该年。
(4) 总产出是否与总支出相等?在什么意义上相等或可能不相 等?
答案要点:
总产出与总支出是否相等取决于总支出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是事后实现总支出, 那必然是恒等的, 这是国民收入核算里特有的处理方式。如果有些产品没有卖出去从而被企业收回放入库存, 就被视作企业自己把自己的产品买了回来。如果总支出是指事先计划的总支出,那么它就不一定等于总产出。 在后面的理论里提到的总需求、 总支出就是指社会各阶层愿意做出的支出。
22. 《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全年
国内生产总值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
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0.5%,首次突破 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
比上年增长 6.3%。全年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 GNP)67302 亿
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966 元,比上年增长 8.9%,扣
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4%。
阅读这份统计公报,进一步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技术细节
:
(1) 注意三次产业增加值之和正好等于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否巧
合?是否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剔除了固定资产的折旧部分?
答案要点:
在国家统计局的核算口径中, 增加值是包含折旧的, 因此各行业
增加值之和就是 GDP。
(2) 为什么人均 GDP增长主速度为 6.3%,低于全部 GDP增长速
度的 6.9%?
答案要点:
GDP每年增长,人口也在增长。只要人口增长速度比 GDP增长速度慢,人均 GDP就会增长。读者可以自行了解案例中所说年份的人口增长率是多少,从 GDP增长率中减去,剩下的就是人均 GDP增长率(近似)。
(3) 注意人均 GDP为 49351 元,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966
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答案要点:
GDP是一定时期如一年的总体的生产成果,但是在分配给个人之
前要做出好一些扣除的。首先,折旧是重复计算,本来就无法分配,
要扣除;其次, 企业在进行分配之前就要缴纳各种税费,各个要素所
有者拿到收入后还得再次缴纳所得税 (在我国,一大部分是雇主提前
就代缴了)。因此, GDP和可支配之收入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二、多项选择题 5. BCDE
6. ABC 7. ABE 8. ABCD
三、简答论述题
9.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 0?
答案要点: 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 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 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 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10.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
0 小于 1?
答案要点: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 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考察消费支出
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
表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收入变动量
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
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
0 而小于 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也不回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
既不会不增加消费, 即
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
即
,因此, ,所以, 。只要 不
等于 1 或 0,就有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
0 而小于 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
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
1。
11.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凯恩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收入,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只要增加总需求就能增加收入,减少总需求就会减少收入,收入的多少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按照凯恩斯的这种观点,增加储蓄意味着减少消费,减少总需求,最终会减少收入。 而且根据乘数效应, 收入的减少量将多于储蓄的增加量。
12. 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 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 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 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有一定的道理, 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
13. 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 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 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除投资所直接使用的实际成本规模和风险成本外,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主要是利率水平和还贷期限。在投资预期收益和风险既定情况下, 利率高低直接牵涉投资的成本, 最终影响投资的利润。所以,利率始终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在影响投资的收益方面,主要是预期的利润率水平和投资风险
收益状况。前者涉及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 这既要求大于投资同期
利率,又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在凯恩斯理论
中,它是影响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起着远大于利率的关键性作用。
14. 怎样理解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的区别?
答案要点: 资本编辑效率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底线,它意 味着投资的成本(资本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与收益的想等。而投资边际效率则指实际实施投资过程中, 随投资的增加而导致资本品价格上涨,在投资期限不变情况下, 如果初期的资产价格和最终预期收益不变,则贴现率必须下降。于是,就产生了低于最初资本边际效率的投资边际效率。
15. 可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不足现象首先要从其基本的经济矛盾中寻找, 即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寻找。 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大量销售其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 这就要求有非常大的消费需求。 而消费需求的大部分要靠绝大多数民众来提供, 这又要求他们有相应的可支配收
入。但另一方面,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会将绝大多数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压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是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获取大部分社会收入但只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阶级那里, 其消费就其个人来说也许是很大的,但在社会消费的比重,却显得很低。这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消费力之间的巨大矛盾, 产生生产相对过剩或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尽管事实上消费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和上述基本矛盾相比,都是相对次要的。凯恩斯在其著作中,却将并不重要的作为心理因素的消费倾向作为重点加以分析。 尽管他也谈到食利者阶级的消费倾向较低问题, 但其食利者的范围是极其狭隘的, 而且未能将上述基本矛盾提出作为根本性矛盾加以对待。 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很少提出马克思那样深刻的分析。 所以,凯恩斯以及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消费不足理论都是极其肤浅的。
16. 应该怎样看待凯恩斯以心理因素说明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理论?
答案要点:个人心理因素的确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并不迫切的消费和投资。但是,个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首先受到客观条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而不是相反。事实上,绝没有脱离社会条件的纯粹心理问题。将客观的经济问题主要归结为心理因素和规律的作用, 在通的情况下是偏颇的, 而在一般情况下则是错误的。
另外,个人心理如何与社会心理相一致?如何综合为具有同一 指向的社会心理, 却是非常复杂和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 因为许多个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无法统一, 其不同心理状态下出现的经济行为很可能被相互抵消。 所以,以心理因素来说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
求不足的不确定性, 也许会比以之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要好一些。即便如此,心理因素也只是许多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计算题或证明题
17. 三部门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 C=100+0.9Yd,Yd为可支配
收入,投资 I=300 ,政府购买 G=160,税收 T=0.2Y。试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2)政府购买乘数;
(3)如果政府购买增加到 300,新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多少?答案要点:
(1)由
Y=C+I+G C=100+0.9Yd Yd=Y-T
得, Y=2000
(2) kg
Y G
1
1 0.9 1 0.2
3.57
(3)同(1)得, Y '=2500
18. 假设某经济中的消费函数为 C=100+0.8Yd,投资 I=50 。 (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为 8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 少?
( 3)如果投资增加到 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 4)如果消费函数为 C=100+0.9Yd,投资仍然为 50,投入和储
蓄各为多少?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什么变化?
答案要点:
(1)由
Y=C+I Y =C+S C=100+0.9Y
得, Y=750,C=700,S=50
(2)此时,消费 C=100+0.8 ×800=740,计划投资为 50,实际投资
为 800-740=60,非意愿存货积累为 60-50=10
(3)同(1)得, Y=1000,收入增加 Y=1000-750=250
(4)同(1)得, Y=1500,S=50,Y=1500-750=750
(5)变化前乘数为 1
5,变化后乘数为
1 1 0.9
10
1 0.8
19.假设某个经济体的消费函数为 C=100+0.8Yd,投资 I=50 ,政府购买支出 G=200,政府转移支付 TR=62.5,税率 t=0.25 。
( 1)求均衡收入。
( 2)请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和平衡预算乘数。
( 3)假设该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 1200,试问 用 a)增加政府购买; b)减少税收; c)增加相同数量的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使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各分别需要多少?
答案要点:
(1)由
Y=C+I+G 得, Y=1000
C=100+0.9Yd Yd=Y-T+TR
(2)投资乘数 ki
1
1 b 1 t
1
1 b 1 t
2.5
政府购买乘数 kg
2.5
税收乘数 kt
b 1 t
1.5
1 b 1 t
转移支付乘数 ktr
b 1 t
t 1
1.5
1 b 1 kg kt
平衡预算乘数 kb
(3) a) G
Y kg
Y kt
80
b) c)
T
133.3
G
Y kB
200, T
Y kB
200
20. 证明: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下面用两种方法来证明。
答案要点: 方法一:
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变化同一数量即
(假定 TR不变),
T Y
G,而 C
G ,
G C T
b Yd
而收入的变化总是由总支出变化决定的,即
假定投资不变即
因此,有 Y b
可得到 Y1
即 kB
Y G
Y b 1 。
G 。
I
T
0,则 Y
G b Y
C
G
b Y T ,
G 1 b ,
方法二:
很容易得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
kg
1
1 b 1 t
,下面求税收乘
数 kT 。
设 Y 、 T 、 b 、 t 分别表示收入变化量、税收变化量、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税率,则有
2 3 n
Y b 1 t T b 1 t b 1 t b 1 t b 1 t
T b 1 t T
b 1 t
b 1 t
n
T
2
3
b 1 t
T
1 b 1 t
T
因此,税收乘数 kT
Y T
b 1 t 1 b 1 t
。
由于收入与税收变动方向相反,因此, kT
b 1 t
1 b 1 t
Y k g G kT T
1
G T
b 1 t
T
1
T
1 b 1 t
1 b 1 t b 1 t T 1 b 1 t
kB
1 b 1 t
因此,平衡预算乘数
Y G
1。
也就是说,无论当政府征收定量税还是比例税,平衡预算乘数
都等于 1。
21.假定某三部门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
C=100+0.8Yd(Yd 为可
支配收入),投资 I=50 ,政府购买支出
G=200,政府转移支付 TR=62.5 ,
税收 T=250(单位均为 10 亿美元),试求:
( 1)均衡的国民收入;
(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要点:
(1)由
Y=C+I+G
C=100+0.8Yd Yd=Y-T+TR
得, Y=1000
(2)投资乘数 ki
1
5
1 b
1 1
b
5
政府采购乘数 kg
税收乘数 kt
b 1 b
ktr
4
转移支付乘数
b 1 b
4
1
平衡预算乘数 kb kg kt
五、案例分析
22. 凯恩斯借用《蜜蜂语言》表明需求旺盛可以带来经济繁荣。法国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经济学家萨伊则认为供给创造自已的需求。请从如下四个方面评判他们谁对谁错:
(1) 凯恩斯所强调的经济环境与萨伊所注重的经济环境是否相同?短期而言,谁的理论更可取?长期而言呢?你愿意接受谁的理
论?
答案要点:
不一样。凯恩斯所处的时代,生产过剩现象越来越突出。请自行
查阅。凯恩斯的理论针对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市场机制的调节可
以引导供给与需求平衡,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萨伊的理论也是正确的。
因此,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从短期来看问题, 还是从长期来看
问题。其实两个方面应该补充起来,不能对立。
(2) 凯恩斯的理论是否表明,现代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浪费性的
消费基础之上的?
答案要点:
虽然政治上不正确, 但是现代经济繁荣确实是建立在浪费性消费
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节约,产品就会没有销路,那也就没必要生
产了。反观国内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很多项目是重复性和浪费性的,
例如有些基础设施建了拆、 拆了建,但是这样做确实带来地方
GDP的
增长。虽然有很多批评意见,然而事实真相就是这样。
(3) 凯恩斯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要点:
凯恩斯理论的前提是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不然,市场机制可以引 导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 例如凯恩斯理论强调了工资刚性, 即工资不
能根据劳动市场同求状况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带来种种问题。
(4) 就中国的环境而言,你如何看待凯恩斯的理论和萨伊的理
论?
答案要点:
对于中国而言, 应该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两个理论都有适用
性,但是不同的时期,适用程度不尽相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
主要是短缺经济, 供给过剩不是严重问题, 因此凯恩斯理论其实不适
用。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到了今天,凯恩斯理论的参考意义变大了,因
为中国变成制造业强过后,开始出现供给过剩。尤其是,由于中国经
济在市场结构方面存在问题, 对中国而言的短期可能比较长, 要经过
较长的时期才能过度到长期, 那时才可以参考萨伊的理论。 另一方面,
应该注意的是,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尤其是
我们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
有着巨大差别。因此,两个理论的借鉴意义还是有限的。
23. 关于 GDP的核算,人们颇有微词,乃至编出段子来嘲讽其缺陷。其中一个段子说 : 因为交警罢工,在高速公路上出现连串车祸。可是 GDP因此而增加:建筑公司修理公路护栏, 拖车公司拖走事故汽车,修车公司检修事故汽车, 医院救援伤员, 保险公司理赔——每一个涉
及的机构都形成了服务, 把它们的账单集中起来加总, 就是新增 的 GDP。在编这个段子的人看来, GDP多么无聊,缺陷太多了。那么,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1) 这个例子是否体现了 GDP核算中存在的缺陷?
答案要点:
这个例子与 GDP核算没有关系, GDP核算本身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体系,虽然有自己的缺陷,但是与这个例子无关。 GDP只客观核算生
产是否增加,不问为何增加。它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很了不起。
(2) 如果车祸确实带来 GDP增加,如何用本章的理论来解释?
答案要点:
车祸带来 GDP增加,前提应该是存在生产过剩, 车祸带来需求增
加,从而增加了 GDP
(3) 当车祸发生时,新增 GDP 是不是仅仅体现在医疗、报销和汽
车修理三个产业?
答案要点:
不仅仅影响医疗、 保险和汽车修理三个产业, 会通过乘数效应在需求方面带动其他产业产量增长, 同时在上述三个产业里也需要用到其他产业是产出作为投入。
(4) 注意一个经济体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这一点,车
祸是否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增加 GDP(比如战争时期)?
答案要点:
在战争时期, 社会生产系统正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 因此车
祸只会改变 GDP结构,不会改变数量。
(5) 这个例子是否可以佐证凯恩斯主义的刺激需求政策主张的正 确性?
答案要点:
如果面临的是凯恩斯所强调的供给过剩环境, 这个例子证明了凯恩斯理论的正确性。
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二、多项选择题
5. AE 6. AC 7. AD 8. BCDE
三、简答论述题
9. 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题要点: 收入水平和结构、供求水平和结构、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大小、物价水平、利率水平、政府支出。
10. 为什么价格水平的上升会提高利率?
答题要点: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 价格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大和实际货币存量的减少, 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就必须提高利率来抑制货币需求的增长。
11. 为什么 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题要点:在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情况下, 利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减少和利润的增加,所以,企业会增加投资。而增加投资需求
就会增加产出和均衡收入。这样,
曲线就会表现出向右下方倾斜。
12. 为什么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答题要点:均衡收入提高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上升,以便抑制货币
的投机需求。于是,
曲线就会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
13. 减少政府支出为什么会降低利率?
答题要点:减少政府支出会降低货币需求,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为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降低。
14. 增加货币供给为什么会降低利率?
答题要点:货币供给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失去原来的均衡, 要恢复均衡就需要相应增大货币需求,为此,利率就会降低。
15. IS 曲线和 LM 曲线为什么不能各自独立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率?
答题要点: IS 曲线涉及的利率是外生变量,必须由货币市场决
定; LM 曲线涉及的收入也是外生变量,必须由产品市场决定,所以
他们都无法各自独立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率。
16. 你认为 IS-LM 模型是说明总需求的好模型吗?
答题要点: 该模型具有较简洁、直观、 能大致说明宏观经济中总需求的优点和特征。 但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得, 一是两条曲线的交点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严重影响其说服力。 二是模型无法反映消费需求的情况。三是该模型受限于其静态表现。 四是没有表现出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需求的不确定性,表现的却是投资与利率的确定性关系。
四、计算题或证明题
17.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
C=100+0.8Yd, 投 资 I=150-600r , 货 币 供 给 m=50, 货币 需 求
L=0.2Y-400r 。
( 1)求 IS 和 LM曲线;
(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情况下的利率和收入; ( 3)如果上述两部门经济变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 T=O.25Y,政
府支出 G=100,货币需求为 L=0.2Y-200r ,实际货币供给为 150, 求 IS 和 LM曲线以及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答题要点:
(1)由
Y=C+I
C=100+0.8Y I=150-600r
得, Y=1250-3000r,即为所求的 IS 曲线方程
由 m=L得, Y=750+2000r,即为所求的 LM 曲线方程
L=0.2Y-400r
(2)联立 Y=1250-3000r 得, r=0.1,Y=950
Y=750+2000r
(3)由
Y=C+I+G
C=100+0.8(Y-T) I=150-600r
得, Y=875-1500r,即为所求的 IS 曲线方程
由 m=L得, Y=750+1000r,即为所求的 LM 曲线方程
L=0.2Y-200r
联立
Y=875-1500r 得, r=0.05,Y=800 Y=750+1000r
18. 已知消费函数为 C=130+0.6Y,投资函数为 I=750-2000r ,政
府支出为 G=750。请计算:
(1)如果投资函数变为 I=750-3000r ,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
化后的 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后哪种情况对收
入的变化影响大?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变化影响大?
答题要点:
(1)由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得
Y = C+ I + G = 130 + 0.6Y + 750 –2 000 r + 750
=0.6 Y–2000 r + 1630
整理可得投资变化前的 IS 曲线为
r = 0.815–0.0002Y
(A)
当投资函数变为 I = 750–3 000 r 时,产品均衡的条件变为
Y = C + I + G = 130 + 0.6Y + 750–3 000 r + 750
=0.6 Y –3 000 r + 1630
整理可得,投资变化后的 IS 曲线为
r = 0.543–0.000133 Y
(B)
IS 曲线的斜
对比式 (A) 和式 (B)可知,由于投资函数的变化使得
率变小了,即后者比前者更平缓一些。
(2)当政府支出增加时, IS 曲线的右移会导致收入
Y 和利率 r 的
上升。由于投资函数变化后 IS 曲线的斜率较小,即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增加,所以将导致对私人投资更多的挤出。 显然与投资函数不发生变化相比,均衡收入变化较小。
(3)若增加货币供给, LM 曲线的右移将引起市场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大, 因此将引起较大的投资增加。 由此可见,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使后者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超过前者。
19. 假定:消费函数 C=50+0.8Yd,投资函数 I=350-2000r ,政府支
出 G=10,货币需求函数为 L=500Y-1000r ,货币供给量为 M=400, 且潜在产出 Yt=1500。问:如果单纯通过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需要如何调整政府支出?
答题要点:
当商品市场均衡时,有:
Y=C+I+G=410+0.8Y-2000r
(A)
由已知,当充分就业均衡时, Y==1500
将其带入式 (A) 得, r=0.055
此时货币需求为 L=500-0.055 ×1000=445
在充分就业时, Ms=Md,所以此时货币供给应为 445,所以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量 445-400=45
20. 如果货币需求为 L=0.2Y-1000r ,货币供给量为 M=200,消费C=90+0.8Yd,税收 T=50,投资 I=140 ,政府支出 G=50。
(1)导出 IS 和 LM方程,并求出均衡收入、均衡利率和投资水
平;
( 2)如果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增加 20,均衡收入、均衡利率
和投资又各为多少?
(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答题要点:
(1)由
Y=C+I+G 得, Y=1200,即为所求的 IS 曲线方程
C=90+0.8(Y-T)
由 L=M 得, Y=1000+5000r,即为所求的 LM 曲线方程
联立
Y=1200
Y=1000+5000r
得,
均衡收入 Y=1200,均衡利率 r=0.04,投资水平 I=140
(2)同(1)可得,均衡收入 Y=1300,均衡利率 r=0.06,投资水平
I=140
(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
应”。这是因为投资与利率没有关系,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因而 IS 曲线是一条垂直于 Y 轴的直线。
四、案例分析
21. 阅读本章导言部分的案例,自行查阅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什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什么是基准利率。在本章导言所
提供的案例基础上, 进一步阅读央行关于货币政策的发言, 理解其对
宏观经济运行的可能影响:
(1) 央行通过什么政策工具实现“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答案要点:
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调整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 操作(正回购、逆回购) ,再贴现率的政策工具使用相对较少。无论
是采用那个货币政策工具, 都是意在影响利息率, 借此影响宏观经济。
(2) 为什么央行不直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答案要点:
货币政策也是一个连续统 (continuum ),稳健是中间点——保持 常规的货币速度增长, 一般是让其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
其左右
两端就是紧和宽松(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紧缩和扩张) ,但是紧也好
宽松也好,也还有程度上的不同。 采取什么样的政策需要根据当时的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做出微调。央行有其自己的逻辑。
(3) 利用 IS-LM 曲线分析“稳健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答案要点:
在 IS-LM 理论框架中,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 LM曲线右移,因为是稳健基础上偏宽松, 因此右移程度有限。 由此导致利率下降和产
出增加。
(4) 利用 IS-LM 曲线分析维持目标利率不变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影 响。
答案要点:
如果央行的目标是稳定的利率, 那么可以在经济发生变化导致利率改变时动用货币政策来回复原来的利率水平。 在 IS-LM 框架下,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之外导致的利率变化是表现在 IS 曲线移动上。例如,如果经济繁荣,那么 IS 曲线会右移,这会推高利率,而利率的提高抑制了产量的进一步增加。 在这种情形下, 如果要保持原来的利率水平,那么央行就要出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让 LM曲线右移,使得新的 IS 和 LM交点保持在原有的利率水平上。
22. 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状况。整个 80 年代,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处于复苏和扩张之中,但是副作用是通货膨胀率很高, 1989 年年底通货膨胀率接近 5%。在这个时段,美联储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于 1988-1989 年大幅度提高短期国库券利率, 总算将通货膨胀率压制住了。 但是,随后美国经济出现反转 ,1989 年之后经济增长开始缺乏动力。 1990 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美国 GDP都减少了,分别下降了 1.6% 和 3.9%,而此时的美联储更关心的是如何处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
40%的问题,因此一直到 1990 年年底都拒绝降低利率。 随后,在美联
储的紧缩政策下,美国经济衰退继续, 1991 年第一季度 GD 再下降
3.0%,此时美联储才于 1991 年全年开始持续削减利率,但是程度非
常温和,因为它还是担心再次引燃通货膨胀。 到了 1991 年第四季度,
GDP增速下降至 0.6%,美联储态度才变得坚决起来,果断地将贴现
率从 4.5%削减至 3.5%,国库券利率, 则降至 20 年以来最低水平, 此
后当经济增长继续萎靡不振时,又再降至
30 年以来
最低水平。
很明显,美联储犯了错误。后来的研究显示,美国经济在
1990
年 7 月走入衰退,可是美联储直到 1991 年年底才开始认真对待。请
利用 IS-LM 模型分析为什么美联储会犯错。
答案要点:
美联储也是利用 IS-LM 框架来分析经济形势的变化的, 而在这个案例里,他们根据想想推测原因,而由于原因多重的,从而有可能判断失误。例如, 当美联储看到利率下降时,会推测到两种原因会导致利率下降,一种原因是经济紧缩,这导致 IS 曲线左移,利率下降伴随着产量减少;另一种原因是货币扩张,这导致 LM曲线右移,利率上升伴随着产量增加。 那么当时究竟是哪一种原因呢?真实情况是第一种原因,究竟衰退了。但是,美联储掌握到的信息是,此前一直有通货膨胀,美联储的任务主要是反通胀, 因此不愿意看到货币过于宽松。另一方面, 虽然经济衰退,但是数据反馈到美联储那里需要一旦时间,是有时滞的。而利率的变化是每天就能呈现的。这样,美联储的判断就是:货币过于宽松带来 LM曲线右移带来利率下降,并认为产量也是增加的,经济是
过热的。显然这个判断是错的。
后来,当宏观经济数据逐渐复现时,美联储意识到决策的错误,这就出现了案例中所说的货币政策转向扩张性。
第十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二、多项选择题
5. ABCD 6. CDE 7. ABCDE 8. ABDE
三、简答论述题
9. 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 ?
答案要点 : 总需求会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或者随着价格
水平的下降而提高。这也就是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财富效应 ( 实际余额效应 ) 。所以,总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10. 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从总供求模型来说, 总供给曲线越平坦, 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小或几乎不变动, 总需求曲线越陡直, 即总需求对于价格不敏感,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具体项目。
11. 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从总供求模型来说, 总供给曲线越陡直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大也不会影响总供给, 总需求曲线越平坦, 即总需求对于价格很敏感,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企业投资的重要具体项目。
12. 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
么 ?
答案要点 : 如果是以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有好的项目, 同时也不能因此引起利率上涨。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会产生局限性和副作用 : 因利率上涨而导致原本可由社会进行的投资被放弃,即产生“挤出效应” ,或者因缺乏适当的投资支出的对象,而无法达到目的。
如果以减税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局限性,即,企业找不到可以盈利的投资项目,就不会因减税而增加投资,从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
13. 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
么 ?
答案要点 : 一是受限于经济中是否存在可盈利的投资项目,是扩
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14. 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理由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可以互相弥补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避免或降低副作用。
四、计算题或证明题
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
15.
C = 600 + 0.8Y d
,投资函数为 I = 400
– 50r ,政府购买为 200,货币需求函数为 L = 250 + 0.5Y – 125r ,
名义货币供给量为 1250,价格水平为 1. 求:
( 1)IS 方程和 LM方程; ( 2)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 3)假设充分就业下的收入为 5000,如果政府想采取扩张性货
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
( 4)价格水平可以变动时,推导总需求函数;
假定总供给函数为 Y = 2375 + 125P ,根据( 4)求出的总需求
函数,求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收入。
答案要点:
(1)由 Y=C+I+G=1200+0.8Y-50r 得, IS 曲线方程为 Y=6000-250r
由 L=M/P 得, LM 曲线方程为 Y=2000+250r
(2)联立 IS 和 LM 曲线方程得, r=8,Y=4000
(3)充分就业时 Y=5000,r=4,=2250
所以需要增加货币供给 =1000
(4)由
Y=6000-250r
1250/P=250+0.5Y-125r
得,总需求函数为 Y=1250/P+2750
(5)由
Y=1250/P+2750 得,均衡价格 P=5,均衡收入 Y=3000 Y = 2375 + 125P
16. 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 C = 800 + 0.8Y d,税收 T =
0.25Y ,投资 I = 200 – 50r ,政府购买 G = 200
,货币需求 Md/P =
0.4Y – 100r ,货币供给 Ms= 900(名义货币量),总供给函数为 Y = 2350 + 400P 。试求:
(1)总需求函数;
( 2)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水平为 Y,价格水平为 P,假定经济的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为 2850,试问该经济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此时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答案要点:
(1)IS 曲线: Y=800+0.8(Y-0.25Y)+200-50r+200
整理得 Y=3000-125r
LM 曲线: 900/P=0.4y-100r
联立 IS ―LM 曲线方程得,总需求曲线
Y=2000+750/P
(2)联立总需求总供给方程,得均衡收入
Ye=2750 和价格水平
Pe=1
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局可以采取总需求政策,扩张总需求,比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货币供给等
17. 假定经济由四个部门构成: Y = C + I + G + NX ,其中: C =
300 + 0.8Y d,I = 200 - 1500r ,G = 200,税率 t = 0.2 ,NX = 100 – 0.04Y – 500r ,实际货币需求 L = 0.5Y – 2000r ,名义货币供给 M
= 550 。试求:
( 1)总需求函数;
( 2)价格水平 P = 1 时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并证明家庭、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的储蓄总和等于企业投资。
答案要点:
(1)Y=C+I+G+NX
=300+0.8(Y-0.2Y)+200-1500r+200+100-0.04Y-500r
=800+0.6Y-2000r
总需求函数为 Y=2000-5000r
(2)实际货币需求 L=0.5-2000r=M/P-500
Y=4000r+1100
由
Y=2000-5000r 得, p=1 时 r=10%,Y=1500 Y=4000r+1100
此时, S+(tY-G)+(IM-EX)
=(Y-C-tY)+(0.2Y-G)-NX
=(Y-300-0.64Y-0.2Y)+(0.2Y-200)-(100-0.04Y-500r)
=0.4Y+500r-600
=0.4 ×1500+500×10%-600
=50
由此可见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总和等于企业
投资。
18. 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为 Y = 14N – 0.04N 2,劳动供给函
数是 Ns = 70 + 5 (W/P)。求:
(1)劳动需求函数;
(2)在 P = 1 ,P = 1.25 的水平下,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是
多少?
(3)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答案要点:
(1)令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即
14-0.08N=W/P
则=175-12.5W/P
(2)由=得, P=1 时, W=6,N=100
P=1.25 时, W=7.5,N=100
(3)Y=1000
五、案例分析
19. 基于你对本章导言部分材料的阅读,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了
解 2016 年前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加以分析:
(1) 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 2016 年前后的经济形势处于什么样 的状态 ?
答案要点:
2016 年前后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常态,外部环境是
2008 年次贷
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一直在持续之中。因此,在 AD-AS框架中,属于总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 如果市场机制非常完善的话, 那么总需求减少并不会带来致命后果,它会自然引起价格调整,刺激需求。在模型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2) 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降成本” 的供给侧改革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答案要点:
“降成本”是从总供给曲线方面影响经济的。在
AD-AS框架中,
它体现为通过降低成本将短期总供给曲线(
SRAS)向下移,或者是向
右移。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当 AD曲线左移导致短期均衡点顺着 SRA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后, SRAS曲线的右移或下移会再度让均衡交点顺
着 AD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一直移动到长期总供给曲线 LRAS位置,在这个位置, AD曲线与 SRAS曲线、 LRAS曲线相较于一点。其背后的逻辑是:在总需求萎缩导致产能过剩时,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价格,而价格降低会刺激需求,从而重新实现供求均衡。如果能够实现,那么所有的企业都能从中获得好处: 每一个厂商的价格降低了, 但是产品
都卖出去了;既然所有商品价格都降低了, 所以每一个厂商的利润虽然名义上减少,但是购买力仍然维持在原来水平。
20.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进而引起全球的经济衰退, 受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我国经济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2008 年,中国的 GDP增长率大幅下降,第一季度增长率为 10.6%,第四季度仅有 6.8%,为 1999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中国的净出口也出现深度跳水, 2008 年中国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 2007 年下降了 10 个百分点,2009 年则更是比 2008 年减少了近 50 个百分点,达到 -38.9%,为 1986 年以来的最低点。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请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对这次财政刺激计划的效果进行分析:
(1) 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中国经济是否会受到冲击?
如果是的话,会怎样受到冲击?
答案要点:
如果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 次贷危机首先通过减少中国对外出口
而带来总需求减少,因此中国经济一定收到冲击而下行。
(2) 如果中国经济受到冲击,能否在没有政府任何救市措施的前
提下最终走出衰退?为什么?
答案要点:
一旦中国经济受到冲击下行而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理论
上,经过调整,中国经济也可以自行走出衰退,重新走上上行通道。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 从理论上说,从短期的衰退过度到长期的正常运
行需要较长的时间。问题在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
经济运行也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 因此这个长期可能就会非
常漫长。
(3) 当时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持续影响
是什么?目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是否与其有关?
答案要点:
当时的刺激计划对于保持当时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作用, 但是很多人认为有后遗症,对随后几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原因在于,刺激计划主的核心是刺激各种投资,虽然这解决了当时的产能过剩,但是
投资又带来新的产能。 年复一年,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4) 如果在 2009 年后采取类似于 2015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答案要点:
如果当时采取供给侧改革,结果有可能正好相反。从短期来看,经济会面临阵痛,企业日子不会太好过。但是一旦调整到位,今后就可以轻装上阵。
第十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B
二、多项选择题
5. ABE 6. ABCD 7. ABC 8. ABCDE
三、判断题
9.F 10.F 11.T 12.F
四、问答题
13.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
面?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
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
都会尽力扩大生产、 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 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
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
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 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 当
“有效需求” 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
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使得经济
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
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
认为工资
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 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 “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14.如何理解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永久性变化以及国防优先次序的变动引起总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使有的工作岗位消失或原工作岗位的数量大大减少而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 通常起源与劳动力的需求方, 而摩擦性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更严重。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这两种失业在经济学里面都被归结为自然失业,也就是说是不可避免的。
15.比较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
程。
答案要点 :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
的商品”的现象。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
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 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
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
正的通货膨胀”。从静态分析看,其运行过程为:
如下图所示,假设初始状态下,总需求状况为
AD 1,总供给状
况为 AS1,价格水平为 P1,产出为 Y1。现由于总需求扩张,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从 AD 1 右移至 AD 2。这时,在原有价格水平下 P1,产品数量为 Y1,而人们想要购买的产品的数额及欲支付的货币为 Y2, Y2>Y 1,产生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导致物价上升,从 P1 上升至 P2,带来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P P3 P2
AS
P1
AS 2
AD 3 AD 2
AS1
AD 1
Y 1
Y fY 2
0 Y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
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 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
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
推动型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从静态分
析看,其运行过程为:
如下图所示,假设初始状态下,总需求状况为
AD 1,总供给状
况为 AS1,价格水平为 P1,产出为 Y1。现成本增加(如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将总供给曲线上移,从 AS1 右移至 AS2。从而价格水平
将从 P1 上升至 P2,产出将从减少到 Y2。这里的通货膨胀就是由成本
推进的,同时与这种通货膨胀伴生的失业的增加,从而产生
“滞胀 ”
现象。
AS
P P4 P3 P2
AS 3 AS 2
P1
AD 2
AD 1
Y3Y2 Y1
AS1
0 Y
16.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
曲线有哪些区别?
答案要点 :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
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后被发展为表述通货
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状不同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关于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会存在交替关系的原因, 货币主义者认为, 如果工资契约是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订立的, 那么,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厂商愿意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当工人们发现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 但货币工资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
价上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
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 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
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再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原来不存在
通货膨胀预期时所增加的就业, 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 “自然失业率”
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膨胀政策, 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
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 长期内失业率都只会保持在 “自然失
业率”水平,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不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
系。弗里德曼称长期的均衡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它可以和任何
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2)政策含义不同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
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这就是宏观经
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总
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以引起
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
这就
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17.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
的成因的?
答案要点 :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
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 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
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
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
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 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 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
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经济
结构因素的变动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动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
长速度的差异。
(4)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18.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 :
(1)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
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
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
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
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 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 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通货紧
缩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 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
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收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
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 企业普遍开工不足, 非自愿失业增加,
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
(2)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
两者都是物价涨幅出现下降。其区别表现为:一是水平不同,通货紧缩时期的物价增幅下降到零以下, 即物价负增长; 而在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物价增幅下降,但仍大于零。二是出发点不同,反通货膨胀是在物价上升过快的情况下, 采取相应政策降低物价增幅; 而通货紧缩则是非政策主导型的物价下跌,往往是由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生成
的。三是程度不同,通货紧缩时,价格变化可能是剧烈的;而反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价格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下降。
19.经济周期有哪几种类型?
答案要点 :
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按照经济周期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周期, 中周期,中长周期以及长周期等不同的类型。
(1)长周期,即康德拉基耶夫周期。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 50-60 年的周期。平均时间为 50-60 年为一个周期的长期波动。
(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长度一
般为 9-10 年。这个周期的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消费者的
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
系。
(3)短周期,即基钦周期。一般长度为 40 个月, 3-4 年。认为经济周期与库存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复苏阶段,库存低于正常库存量,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过热阶段,产品价格继续上升,产能供给逐步增加。滞胀阶段,库存超过行业正常周转库存量并继续上升,价格继续下跌。衰退阶段, 生产者库存从最高位持续下降,产品价格急速下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者心理预期所导致的周期。 熊彼特把这种短周期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一种方法, 并用存货投资的周期变动和创新的起伏变化, 特别是能很快生产出来的设备的变化来说明基钦周期。
20.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处于高水平时期,就业增加,产量扩大,社会总产出逐渐达到了最高水平,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投资下降,失业增加,产出下降,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活动处于最低水平时期,存在大量失业,生产能力闲置, 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
要依据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率
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
e
21.假设一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为
3(uu)n
,自然失业率 un
为 5%,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中央银行对下一年的通
货膨胀目标为 2%。
( 1)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 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 2%的通货膨胀目标, 那么失业率将是多少?
答案要点 :
e
(1)由该国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由
un 5%
15%,
2% ,
带入菲利普斯曲线,得
e
u
6% ,即央行引起的失业率为 6%
(2)次年,
2% , 2% , n
u
5%
带入菲利普斯曲线,得
u
5% ,即央行引起的失业率为 5%。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共经历了 11 次周期性波动。每一个经济周期平均时间为 5 年左右。在这 11 次经济周期中,经济的收缩期平均为 11 个月,扩张期为 59 个月。发生在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其经济的收缩持续了 43 个月。美国最近的一次经
济波动是发生在 2007 年的次贷危机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进而演化
成全球经济危机。试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事实
讨论以下问题:
( 1)什么是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变量和经济周期特征有何联
系?
( 2)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能否揭示经济周期形成
的真正原因?
(3)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怎样演变为全球经济或金融危机的?
有何教训可以借鉴?
答案要点 :
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一个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从宏观经济变量看,可以分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和无周期性三类。 顺周期变量是指那些在经济扩张时上升, 在经济收缩时下降的变量; 逆周期变量是指在衰退时上升、 在扩张时下降的变量;无周期的变量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无关。
表 宏观经济变量和经济周期特征
顺周期变量
与周期高度一致
与周期不完全一致 非耐用品的生产 农产品和自然资源 的生产
农产品和自然资源 的价格
长期利率
逆周期变量
无周期变量
出口
总产量 部门产量 工商业利润 货币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 短期利率 物价水平
产品存货
生产投入的库存 失业率 破产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所不可避免的波动。西方经济
学家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经济周期理论, 试图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经济
周期。他们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特征:
一是在方法上忽视根本制度,它们一般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
自然永恒的制度, 排除危机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内在联系, 对危
机的成因忽视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研究。
二是从市场经济一般关系出发或者从分配、交换和消费出发,认为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之一。
三是重视经验分析和统计资料的分析,从经济周期运行过程的
分析出发,认为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的波动。 其核心是实际国民生产
总值的波动,并由此引起就业、 物价水平、利率和对外贸易等的波动。
四是比较重视反危机政策和措施的研究。他们研究经济周期的
目的是探索其运动规律以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因此,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各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无论如何对立, 但他们的最终目的在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总体看,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没有揭示经济周期形成的真正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 subprime crisis)又称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
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创新的无节制、 金融监管过于宽松和金融资本的贪婪等三个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教训是宏观政策要注重审慎平衡。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领域,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住房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失调是引发危机的首要原因。另一个教训是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 市场过大的融资杠杆比例和过长的金融衍生品链条,过于复杂的衍生产品使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成金融危机。
五、案例分析
23.2015 年 4 月 24 日,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 简称人社部 )
称第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05%,同比和环比均小幅下降。就
业形势总体平稳。 1-3 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324 万人,同比减少 20
万人。第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05%,同比和环比均小幅下降。
而
此前 4 月 15 日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称, 统计局内部有一个调查失业率的数据, 虽然还没有对外公布,是在 5.1%左右,总体比较稳定。
根据这个资料和本章导言部分的资料, 结合本章相关理论, 理解与失业率有关的问题 :
(1) 美国自然失业率在 4.5%~5.5%,中国官方的失业率数字虽然在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有差别, 但是也比美国失业率要低。 你怎么看这
个对比?
答案要点:
需要明确的是,机械地对两个国家的失业率数据进行比较是不能得出有用的结论的,因为两个国家的统计口径不同, 就业市场也不同。就中美两国失业率差别而言, 一方面,按照失业率的统计标准——登记失业率,就算中国实际上的失业多,但是不是所有的人会去登记;另一方
面,中国经济是发展中经济,相对于美国的成熟市场经济,中
国经济更为活跃,因此经济中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就业机会。 这样看来,
中国失业率比美国低也就很正常了。
(2) 上述数据显示,中国失业率自 2000 年以来,基本上都在 4% 左右徘徊,是否可以认为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就在
4%左右?
答案要点:
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那么自然失业率就是
4%。
(3) 1998-2002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在 9%以下; 2003-2008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速度较快,在
10%以上; 2008-2011 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 9%~10.5%,2012-201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
8%以下。但是中国的失业率在这段时间一直稳定在
4%左右。你怎么
看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我们只能做一些理论上的推测。 一方面,中国的劳动供给增长相
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明显有差距,因此失业率维持在
4%也能说过去。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 失业状态可能是结构性的,白领工作职位 相对而言供给大于需求, 而蓝领工作则相反, 而我们往往从感受到的
数据来理解失业状况,科学的态度是对数据做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
真实情况如何,还是需要了解更多的统计数字并加以研究才能得知。
(4) 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否成立?
答案要点:
奥肯定律在中国同样成立,但是在定量方面会不同于美国。
24.2007 年,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 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 2007 年 1-11 月,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4.6%,而 11 月当月 CPI 更是达到
6.9%,创下了 11 年来的最高值。不少专家甚至担忧,中国已经进入
全面通胀时代。 2007 年 12 月 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加息。
这已是央行在过去的一年内第六次作出加息决定。 央行表示,希望通
过对货币政策的调整, 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
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在上述材料基础上, 从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统计局等官方网站了
解更多与物价有关的数据,分析
2007 年的通货膨胀:
(1) 该次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的还是成本推进的?
答案要点:
从案例中给出的信息来看, 是成本推进的。 读者可以查阅一下当 时的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情况。
(2) 该次通货膨胀是否与货币供应量因素有关?或者说是否可以
通过紧缩货币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答案要点:
从本质上看,物价是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例。所以,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和能源价格上涨时, 如果没有货币数量的扩张配合, 则一般物价不会上涨。但是,实际情况时,如果货币量不跟随扩张,经济会在短期内受到极大的负面冲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会伴随着货
币存量的增加。
(3) 了解中国 1993 年和 2003 年的通货膨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 2007 年主通货膨胀与前两次通货膨胀在原因上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
读者可以查询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993 年的通货膨胀是经济过热导致的, 中国生产能力不足, 同时经济中存在着投资与消费的饥渴症,投资与消费冲动倒逼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更多的货币, 由此带
来 1993 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带来抢购风潮。 2003 年的通货膨胀原因在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两方面都有。一方面在 199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也进入通货紧缩时代,为了应对通货紧缩,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到 2003 年开始反应到物价上涨上 (CPI 上涨 1.2%),到 2004
年物价上涨到最高( CPI 上涨 3.9%)。这属于需求拉上性质的。此外,通货紧缩时期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压低了农产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在经
济上行时开始恢复性上涨, 这本质上还是需求旺盛引起的。 另一方面,国际上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也开始上涨, 推动了国内物价的上涨, 这方面带有成本推动的性质。
(4) 不管是什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否都需要发行过多货币量配合才会带来通货膨胀?
答案要点:
弗里德曼有句名言: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个货币现象”。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推动价格上涨,如果没有货币扩张配合的话,都不能实现。很简单的道理,物价反映的是商品和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十四章
一、是非题
1.对
2.错 3.错 4.错
二、单项选择题
5.D 6.A 7.C 8.A
三、多项选择题
9. ABCD 10. ABC 11. ABCD 12. ABCD
四、简答题
13.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答案要点: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 k 为人均资本, y 为人均产量, s 为储蓄率,为折旧率。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 sy 减去项。项
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 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 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 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总计为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人均储蓄超过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 k 的上升,即,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 =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14.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 稳定增长的条件是什么?当经济偏离稳态时,情况如何?
答案要点: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
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 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此时, k,y 达到一个持久性水平。即在稳态时,△ k=0,sy=(n+ δ)k 。(注意: y 、k 固定,但总产量和资本存量都在增长) 。同时,假定劳动人口以速度 n 增长,由
于 k=K/N 固定,所以总资本存量 K 必须与劳动力按同比率 n 增长;又由于 y=Y/N,且在稳态时 y 亦固定,因此总产量 Y 也必须按比率 n 增长,所以稳态意味着△ Y/Y=△N/N=△K/K=n。
当经济偏离稳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存在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长期的均衡,它展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
15.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答案要点: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定人口增长率从
n 增加到 n' ,则图中
的线移动到线,这时新的稳态为 A' 点,该点与 A 点相比,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 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 随着人口增长率上升产生的人均产量下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人口
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于人口增长率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 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五、计算题
16. 已知人均生产函数为 y=k-0.2k 。其中, y 为人均产出, k 为人均资本。储蓄率为 10%,人口增长率为 4%,折旧率为 1%。不考虑技术进步,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求:
2
( 1)稳态水平的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 ( 2)稳态水平的人均储蓄与人均消费; ( 3)长期中,人均产出和总产出的增长率。
答案要点:
( 1)稳态条件: sy n k
把 s 10%, n 4% 代入得
人均资本 k 2.5
人均产出 y 1.25
( 2)人均储蓄 sy 0.125 ,人均消费 y sy 1.125 。
( 3)长期中,人均产出增长率为 0,总产出增长率为 4% 。
17.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总量生产函数为
Y=F(K, L)= K L
1/32/3
( 1)求稳态时的人均资本量和人均产量; ( 2)求与黄金律相对应的储蓄率。 答案要点:
1
(1)人均生产函数为 y
k 3
1
稳态条件为 sf k
nk ,即 sk nk
*
3
3
解得人均资本量为 k
*
s n
1
2
*
1 3
s n
2
人均产量为 y
k
3 2
( 2) f k n ,即 k
1
2 3
n . 在稳态时 k
3
3
2 3
3
n
所以有
1
s 2 3 n
n .
所以 S
*
1
3
即为所求。
六、论述题
18. 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有哪些?答案要点:
政府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点。
(1)鼓励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 长来自于技术进步。 虽然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理解技术进步的决
定
作用,但许多公共政策的目的仍在鼓励技术进步。政府在促进
技术进步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育投资, 因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
究与开发团队是改善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
(2)鼓励资本形成:根据增长核算方程式,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 AK 模型也显示,储蓄率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从直观的角度看, 由于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量; 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储蓄和投资推动的,因此,鼓励资本形成便应鼓励储蓄和投资。这是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 而且在长期中, 这也是提高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3)增加劳动供给:增长核算方程表明,增加劳动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与物质资本一样, 人力资本也提高了一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越多, 其创造的产出就越多,创造的新的人力资本就越多。因此,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并鼓励人们利用这样的体系。
七、案例分析
19. 在阅读本章导言部分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加深对经济增长规律的理解:
(1) 如果我们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率历年的变化,这是经济增长理
论要解释的问题还是经济周期理论要解释的问题?它是总需求波动
引起的还是总供给波动引起的? ( 注意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的区别 )
答案要点:
如果只盯着每一年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这个本质上不是增长问题,而是经济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经济增长考虑的是潜在产量的增长,经济波动考虑的是实际产量的增长, 关注实际产量在增长过程中有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水平。
(2) 根据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报纸杂志总在说的“三驾马车拉动济增长”的意思是什么 ? 这个用语是否符合经济学的原理或概念?
答案要点: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 是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增加带来了GDP的增长。正如( 1)问的答案所说,这其实是指经济是否能够因由三驾马车而在繁荣阶段运行, 还是因为三驾马车动力不够而步入衰退。需要指出的是,教科书中所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概念,案例中所提到的经济增长是短期概念,两者性质不同。
(3) 中国经济在过去近 40 年的改革与开放过程中, 取得了年均增
9%以上的好成绩。这主要是总需求还是总供给的持续增加带来的?
答案要点:
中国取得年均经济增长 9%以上的成绩,主要是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从而生产潜能不断提高带来的。 从长期趋势看, 总供给比总需求更为关键。只是从短期看,总需求也重要。
(4) 发达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在宏观经济繁荣时也普遍维持在
3%~4%的水平上,远低于中国的年均增长率水平。 请问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在不断向稳态经济增长迈进, 这个过程中增长率会比较高。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计算没有劳动力的增长,没有技术的进步, 经济也会通过资本积累过程而增长, 只是越接近稳态增速会越慢。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经济增长的稳态, 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 GDP是不会再增长的。因此, 3-4%到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技术进步带来的, 但是这个增长率在美国比较典型, 而在欧洲国家,年均增长只有 2-3%。
(5) 考虑到中国 2015 年人均 GDP仅为美国的 15%左右,你认为中
国经济增长理论上还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吗?为什么?
答案要点:
我们可以以美国的情况作为参考, 测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稳态时人均 GDP应该是多少。假设中国因为技术状况与美国有差距, 最好的
人均 GDP也只有美国的一半的话,那么 15%显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这就意味着中国还会从现阶段继续增长,一直到人均GDP达到美国
50%为止。如果增长速度是年均 8-9%的话,中国持续增长的过程可能
是 20-30 年。你可以自己测算。
20. 新华社北京 (2016 年) 5 月 19 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 以下简称《纲要》 ) 。《纲要》的
基本原则是:
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在关键领
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 强化
科技与经济对接 ..... 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落实以人为本, 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请利用本章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 对《纲要》基本原则进行解读评论:
(1) 《纲要》中提到的创新驱动是和总供给有关还是和总需求有
关?或者和两者都无关?
答案要点:
创新驱动显然是属于总供给方面。 如果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来解释的话,它与函数中的技术进步有关。
(2) 《纲要》的基本原则是要解决短期的经济周期问题,还是长
期的经济增长问题?
答案要点:
解决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3) 请用所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创新驱动如此重要?创新驱动
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的?
答案要点: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达到稳态后就不再增长 了,此时劳动、 资本和产量都按照同一速度增长,因此人均 GDP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劳动力的增长, 经济增长就停止了。 因此,要继续实现经济增长, 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实现。 而创新与技术进步直接相关。创新在总生产函数里表现为技术进步, 它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而提高人均 GDP。
(4) 《纲要》提到要“强化激励”,经济学理论中的什么原理证
明了它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的,大部分也是自利的。因此,有合适的激励,人们就会做出适当的反应。 如果制度能够确保人们的创新活动获得足够的报酬,那就会鼓励人们创新。
第十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A
二、多项选择题
5. BDE 6. ACE 7. ABDE 8. ACE
三、判断题
9.T 10.F 11.F 12.F
四、问答题
13.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那些主要内容?下列各项情况应分别在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作何反映?
(1)本国公民以美元支付到外国旅游观光的开支; (2)本国向外国出口商品,对方应在 90 天内付款; (3)本国一企业受到其海外子公司的股利,随即投资于该国一
公司的股票上;
(4)本国一居民得到其海外亲友的外汇现款馈赠。答案要点: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记录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与外国在一切 经济往来中的收支状况的统计表, 它是一国制定贸易与关税政策、 决定汇率与利率水平、 进行对外投资等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及各国的编制现状, 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经常帐户,它反映一国与国外之间真实资源的转移情况,包括货物、劳务、 单方面转移等项目的收支情况,通常分为商品的进出口,运输、保险、旅游等劳务收支,私人或官方的单方面转移等项
目。经常帐户是国际收支中最基本的帐户。
二是资本帐户,它反映一国与国外之间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所有交易,通常分为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等长期资产,一年以下的短期资产等项目。
三是官方储备,它主要记录官方储备的增减,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因统计误差带来的错误和遗漏。 官方储备的作用在于保证国际收支平衡表在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与编表时, 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始终保持一致。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一般来说,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外国金融资产或官方储备, 或减少对外债务时, 计入相关账户的借方;而出口商品和劳务, 减少外国金融资产或官方储备,或增加对外债务时,计入相关账户的贷方。因此,发生某项国际收支业务时应在表中相关账户分别作出反映。
(1)该项业务中,一方面本国发生劳务项目的支出,计入“经常账户——劳务支出”的借方;另一方面,减少本国的外汇资产,计入“资本账户——外汇”的贷方。
(2)该项业务中,一方面增加本国的短期对外金融资产,计入“资本账户——短期资产”的借方;另一方面,减少本国的商品,计入“经常账户——出口”的贷方。
(3)该项业务中,一方面本国长期对外金融资产增加, 计入“资本账户——长期资产”的借方;另一方面,其来源是从国外取得的投资收入,计入“经常账户——投资收益”的贷方。
(4)该项业务中,一方面本国增加外汇资产,计入“资本账户——外汇”的借方;另一方面,属于国外对本国的私人单方面转移,计入“经常账户——单方面转移”的贷方。
14. 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答案要点: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
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 e 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
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
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
的汇率,用 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
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
P ,某一
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 Pf ,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
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
本国居民应
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
e 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
Pf
的价格购买
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
ePf 。
Pf
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e
P
。
15. 假设美国大米每蒲式耳卖 100 美元,日本大米每蒲式耳卖
16000 日元,且名义汇率为 1 美元兑 100 日元。
( 1)解释你可以如何从这种情况中赚到利润。每蒲式耳大米能赚多少利润?如果其他人利用同样机会, 日本和美国大米价格会怎样变动?
( 2)假设大米是世界上惟一商品,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实际汇率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案要点:
(1)按同一种货币来度量大米的价格,比如按美元,则日本大
米价格为每蒲式耳 160 美元,因此可以从美国买进大米, 到日本出售,
如果不计其他成本的话,每蒲式耳大米可赚
60 美元利润。如果其他
人利用同样的机会,则美国大米的需求和日本大米的供给将会增加, 从而大米在美国价格要上涨,在日本价格要下跌。
(2)如果大米是惟一国际贸易商品,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美
元对日元的实际购买力应该趋于相等, 那么美元对日元应该是 1 美元
兑 160 日元,而现在美元对日元是 1 美元兑 100 日元,因此从实际汇
率来看,美元要升值,日元要贬值。
16.
用资本流动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讨论浮动定汇率制度下,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
答案要点:
当资本完全流动时, BP线为一条水平线。
(1)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下图( a)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均衡利率为 r 1。现在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 LM曲线右移,从 LM1 右移至 LM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由于 B 点位于 BP线的下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由于利率低于国外利率,造成大量资本外逃,从而带来逆差) ,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有贬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将购买本币,抛出外汇。央
行购买本币的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进而 LM2将又逐步左移回 LM1 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最终均衡产出又回到 y1 的水平,利率也回到 r 1 的水平,均不变,因此货币政策无效, 对实际变量均不产生影响。同时, 央行所采取的抛出外汇的行为,还会导致本国外汇储
备减少,此时的货币政策得不偿失。
(2)财政政策的效果
如下图( b)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LM曲线
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均衡利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 IS 曲线右移,从 IS 1
右移至 IS 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由于 B 点位于 BP线的上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由于利率高于国
外利率,造成大量资本流入,从而带来顺差) ,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有升值压力, 为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将抛出本币,购买外汇。央行购买外汇抛出本币的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增
加,从而 LM曲线右移, LM曲线从 LM1 一直右移至 LM2 时,内部均衡重
新与外部均衡一致,宏观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这时利率回到 r 1 的水平,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非常好,比封闭经济中即 IS —LM模型看到的财政政策效果要好。同时,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还会导致本国外汇储备增加。
17.
请用 IS —LM—BP 模型讨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非完全流动
时)的财政政策效果。
答案要点:
(1)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果
①资本流动性比较强, BP曲线比 LM曲线平坦
如下图( a)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BP曲线为 BP1,LM曲线为 LM0,经济均衡点
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 ,均衡利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 IS 曲线右移,从 IS 1 右移至 IS 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在资本流动性比较强的情况下, B 点将位于 BP1 线的上方,说
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 由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 因此本币将升值,汇率下降。本币的升值将导致净出口减少,从而 IS 曲线和 BP
曲线都将左移,随着二者的左移,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衡。
如 IS 曲线从 IS 2 左移至 IS 3 时 BP 曲线从 BP1 左移至 BP2,则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C,最终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利率从 r 1 提高到 r 2,财
政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如封闭经济(在封闭经济中,该财政 扩张可使经济从 A 状态变动到 B 状态)。表明当资本流动性比较强时,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财政扩张引起的本币升值所导致的净出口减少, 将部分抵消最初财政扩张的效果,从而效果不如封闭经济好。
②资本流动性比较弱, BP曲线比 LM曲线陡峭
如下图( b)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1 ,BP曲线为 BP1,LM曲线为 LM0,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均衡利
率为 r1 。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 IS 曲线右移,从 IS1 右移至 IS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在资本流动性比较弱的情况下, B点将位于 BP1线的下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 由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 因此本币
将贬值,汇率上升。本币的贬值将导致净出口增加,从而
IS 曲线和
BP 曲线都将右移,随着二者的右移,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
衡。如 IS 曲线从 IS2 右移至 IS3 时 BP曲线从 BP1右移至 BP2,则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C,最终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利率从 r1 提高到 r2 ,财政政策有效果,而且效果比封闭经济要好(在封闭经济
中,该财政扩张可使经济从 A 状态变动到 B 状态)。表明当资本流动性比较弱时,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财政扩张引起的本币贬值所导致的净出口增加,将进一步加强最初财政扩张的效果, 从而效果比封闭经济好。
(2)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果①资本流动性比较强, BP曲线比 LM曲线平坦
如下图( c)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BP曲线
为 BP0,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 ,均衡利
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 IS 曲线右移,从 IS 1 右移至 IS 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在资本流动性比较强的情况下, B 点将位于 BP0 线的上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 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因此本币将存在升值压力, 为维持汇率稳定, 货币当局将被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抛出本币购买外汇。货币当局的外汇干预行为,将导致本国货币
供应量增加,从而导致 LM曲线右移。随着 LM曲线的右移,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衡,当 LM曲线从 LM1 右移至 LM2 时,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C,最终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利率从 r 1 提高到 r 2。财政政策有效果,而且效果比封闭经济要好(在封闭经济中,该财政扩张可使经济从 A 状态变动到 B 状态)。表明当资本流动性比较强时,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财政扩张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所导致的货币当局
被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将进一步加强最初财政扩张的效果, 从而效果比封闭经济好。
②资本流动性比较弱, BP曲线比 LM曲线陡峭
如下图( d)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BP曲线
为 BP0,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 ,均衡利
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 IS 曲线右移,从 IS 1 右移至 IS 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在资本流动性比较弱的情况下, B 点将位于 BP0 线的下方,说
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 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因此本币将存在贬值压力, 为维持汇率稳定, 货币当局将被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抛出外汇购买本币。货币当局的外汇干预行为,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导致 LM曲线左移。随着 LM曲线的左移,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衡,当 LM曲线从 LM1 左移至 LM2 时,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C,最终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利率从 r 1 提高到 r 2。财政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如封闭经济(在封闭经济中,该财政扩张可使经济从 A 状态变动到 B 状态)。表明当资本流动性比较弱时,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财政扩张带来的本币贬值压力所导致的货币当局
被动减少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将部分抵消最初财政扩张的效果, 从而效果不如封闭经济好。
18.
请用 IS —LM—BP 模型讨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非完全流动
时)货币政策效果。
答案要点:
(1)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①资本流动
性比较强, BP曲线比 LM曲线平坦
如下图( a)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BP曲线 为 BP1,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 ,均衡利 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 LM 曲线右移,从 LM1 右移至 LM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在资本流动性比较强的情况下, B 点将位于 BP1 线的下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 由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 因此本币
将贬值,汇率上升。本币的贬值将导致净出口增加,从而
IS 曲线和
BP 曲线都将右移,随着二者的右移,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 衡。如 IS 曲线从 IS 1 右移至 IS 2 时 BP曲线从 BP1 右移至 BP2,则经济
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C,最终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货币政策有效果,
而且效果比封闭经济要好。
②资本流动性比较弱, BP曲线比 LM曲线陡峭
如下图( b)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BP曲线
为 BP1,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 ,均衡利
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 LM 曲线右移,从 LM1 右移至 LM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在资本流动性比较弱的情况下, B 点也位于 BP1 线的下方,
说明货币扩张同样带来国际收支逆差。 则同样国际收支逆差会引起本币贬值,汇率上升,从而 IS 曲线和 BP曲线都将右移,随着二者的右
移,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衡。如果
IS 曲线从 IS 1 右移至 IS 2
时 BP曲线从 BP1 右移至 BP2,则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C,最终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货币政策同样是有效且比封闭经济好。
因此,无论资本流动性强弱如何,在开放经济中的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扩张都将带来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所导致的净出口增加将进一步加强最初货币扩张的效果,从而效果比封闭经济好。
(2)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如下图( c)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0,BP曲线
为 BP1(或 BP2),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均衡利率为 r 1 。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 LM曲线右移,从 LM1 右移至 LM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无论是资本流动性比较强( BP1)还是资本流动性比较弱(BP2),B点都将位于 BP线的下方,说明货币扩张必然带来国际收支逆差。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存在贬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 货币当局将被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抛出外汇购买本币。货币当局的外汇干预行为,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导致 LM曲线左移。随着 LM曲线的左移, 内部均衡点将逐渐趋于外部均衡,一直到 LM曲线从 LM2左移回至 LM1 时,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
态 C,最终均衡产出和利率不变, 货币政策无效。 表明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货币扩张带来的本币贬值压力所导致的货币当局被动减少货币
供应量的行为, 将全部抵消最初货币扩张的效果, 货币当局最初主动增加了多少货币供应量, 就又需要被动减少多少货币供应量才能使经济达到稳定,从而货币政策无效。
19. 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 - 弗莱明模型里 ,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
答案要点: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随着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
一国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汇率波动幅度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分
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当政府采取紧缩性
的财政政策时, 比如减少政府支出或者增加税收, 那么将引起总需求
*
的减小,结果导致
IS
曲线向左移动,见下图。
IS
曲线由
IS
移至 ,
IS
IS
在小国的开放经济中,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汇率下降,汇
率下降使得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变得更加便宜, 净出口增加,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紧缩效果被本币贬值抵消了。
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当央行减少货币供给时, LM 曲线会向左移动。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
LM 曲线左移至 LM 的
*
位置,形成新的均衡点。此时,名义汇率由
e 上升到 e* ,产出由 Y 减
少到Y。
*
20.
结合 IS —LM—BP模型,试画图分析当资本完全流动和固定
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如何,并配以文字说明。
答案要点:
当资本完全流动时, BP线为一条水平线。
(1)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下图( a)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LM曲线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均衡利率为 r 1。现在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 LM曲线右移,从 LM1 右移至 LM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由于 B 点位于 BP线的下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由于利率低于国外利率,造成大量资本外逃,从而带来逆差) ,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有贬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将购买本币,抛出外汇。央
行购买本币的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进而 LM2将又逐步左移回 LM1 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最终均衡产出又回到 y1 的水平,利率也回到 r 1 的水平,均不变,因此货币政策无效, 对实际变量均不产生影响。同时, 央行所采取的抛出外汇的行为,还会导致本国外汇储备减少,此时的货币政策得不偿失。
(2)财政政策的效果
如下图( b)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 IS 曲线为 IS 1,LM曲线 为 LM1,经济均衡点为 A 点,均衡产出为 y1,均衡利率为 r 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 IS 曲线右移,从 IS 1
右移至 IS 2,经济状态暂时从 A 状态变动为 B 点对应的状态。由于 B
点位于 BP线的上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由于利率高于国
外利率,造成大量资本流入,从而带来顺差) ,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有升值压力, 为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将抛出本币,购买外汇。央行购买外汇抛出本币的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增
加,从而 LM曲线右移, LM曲线从 LM1 一直右移至 LM2 时,内部均衡重
新与外部均衡一致,宏观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这时利率回到 r 1 的水平,均衡产出从 y1 增加到 y2。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非常好,比封闭经济中即 IS —LM模型看到的财政政策效果要好。同时,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还会导致本国外汇储备增加。
21. 在不考虑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的情况下,已知某经济的宏观模
型为: Y=C+I+X-M,C=40+0.8Y, I=50 , X=100, M=0.2Y+30,充
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 Yf =500。求:
( 1)外贸乘数;
( 2)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产出水平及贸易收支; ( 3)使贸易平衡的产出水平; ( 4)实现充分就业时的贸易收支。 答案要点:
(1)KX
1
1 [b(1 t) m] 1
2.5
1 0.8 0.2
(2)由 Y=C+I+X-M可得: Y=400,X-M=-10
(3)若贸易收支平衡,则 X=M,可得 Y=350
(4)若要实现充分就业,则 Y=Yf=500,则 X-M=-30
22.
我国香港历史上先后采取了多种汇率制定。 期间,1935 年 12
月至 1972 年 6 月是英镑汇兑本位制。 1972 年 7 月至 1974 年 11 月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 1974 年 11 月至 1983 年 10 月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从 1983 年开始,香港又开始实施联系汇率制定,它将港币发
行与美元储备联系在一起,将港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在 1:7.8 的水平。它实际上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试就一事实讨论以下问题:
( 1)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哪一种更好? ( 2)既然美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为什么香港还采取联系汇
率制度?
( 3)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案要点: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各有其优缺点。固定汇率制的主要优
点是: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
也稳定。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
它的
缺点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在 固定汇率制下, 易发生通货膨胀, 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
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
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 投放到外汇市场中,
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 在固定汇率制下, 由于各国有维持汇
率稳定的义务, 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浮动汇率制的主要
优点是: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
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 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等。它的缺点是: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 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 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 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
在香港的货币发展史中,有相当长的时期是浮动汇率机制。自 1935 年放弃银元本位制后,曾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汇率制度,先是实行了近 40 年的英镑挂钩制度,在英镑改为自由浮动后,港元短暂与美元挂钩后于 1974 年改为汇率自由浮动机制。但浮动汇率实施两年后,香港经济便陷入大幅动荡, 其后港元汇率更于 1978 年至 1983 年期间大幅贬值 40%,直至香港政府于 1983 年 10 月推出以 7.8 港元兑
1 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后,香港经济才进入稳定的高速发展期。香港联系汇率制因免除了汇率波动带来的大量交易风险和计算成本, 更加有利于跨区域与跨市场交易的发展。 港币与美元在固定汇率标准下实现完全可兑换,港币发行量也因此必须与香港政府的外汇储备量所对应——港元因此而成为固定汇率下的 “美元兑换券”。 在这一特殊的货币发行与管理机制下, 香港的联系汇率机制经历了 1987 年全球股灾、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等多次严重冲击,成功
地捍卫了香港作为自由和开放市场的市场信誉, 并不断完善港元联系
汇率的协调和管理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有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平
衡四个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各不相同。
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 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汇率制度会对
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何种汇率制度更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 关键要
看该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从汇率制度对物价的影响看, 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浮动汇率制度反通货膨胀绩效优于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从汇率制度对就业的影响看,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在一国潜在产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总需求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直接标价法下, 就业是总需求和汇率的增函数。 而在潜在产出发生变化时,汇率对就业的影响则相对复杂, 它取决于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一是汇率变动影响总需求的效应, 二是汇率变动影响资本品的价格效应和替代效应。 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看, 两种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均对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产生影响, 但是固定汇率有可能是被官方人为扭曲了的汇率, 因此,它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际收支的失衡,而浮动汇率对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所产生影响, 则体现了价格规律的自发作用,有利于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总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利弊,其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 多方面的。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更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该国的各种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及经济政策等。
五、案例分析
23.. 阅读本章导言部分的案例, 分析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
济来的影响:
(1)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为什么?
( 考虑中国的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制度 )
答案要点: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中国经济有影响, 影响着资本流动。 虽然中
国进行资本管制,但是还是存在着资本流出的途径。同时,利率对汇率也有影响,从而影响着进出口。
(2) 考虑到中国经济当时正处于经济增长失速之时,加上
2005
年 6 月后股票市场因遇股灾而下行,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中国有利还
是不利?
答案要点:
提高利率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 会引发资本从中国流向美国。 同
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了美国的需求,也影响到中国对美国出口。
(3)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日本的影响是否有所不 同?
答案要点:
美联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应该弱于对日本的影响, 原因在于日本和美国经济相互之间的发放度更大。 至少日本和美国之间资本流动是
自由的。
(4)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 注意 : 香港的港币采取联系汇率制度 )
答案要点:
由于相关采取的联系汇率制度, 其本质上相当于香港采纳了美元
进行流通(请自行查阅联系汇率制度的机制是什么样的) 。因此,美
联储升息,则港币必然升息,从而会在相关抑制需求。机制:美元升
息
港币换成美元 港币兑美元的汇率有下降压力 (比如跌至 1 美元
兑 7.9 港元) 当港币兑美元汇价下跌时, 三大发钞行 (香港中国银
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会按照官方固定汇价 (1 美元兑 7.8 港元)
用港元换取存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作为准备的美元,
再用美元在市场上
此举导致港
按照波动了的市场汇价( 1 美元兑 7.9 港元)收购港元
元利率上升。(三大发钞行的这种做法理论上可以没兑换 1 美元,挣
得 0.1 港元。这种做法会促使港元升值, 最终使得市场上美元兑换港
元的汇价再回到官方的固定汇率上。 )
24. 由于资金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流出中国,而且中国央行正在动用外汇储备来支撑人民币汇率, 中国的外储规模已从 4 万亿美元的峰值(2014 年 6 月) 降至 3.5 万亿美元 (2015 年 8 月) 。中国以创纪录速度累积外汇储备似乎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当时经济学家们担心的是,中国大举买入美国国债将导致全球失衡。 如今投资者却在想, 面对外汇储备不断减少的局面,中国的外汇储备库存还能支撑多久?
2016 年 5 月中国外汇储备环比再下降
279.3 亿美元,至
31917.36 亿美元。随着人民币 5 月以来再度出现一轮贬值,中国面临的资本外流压力还在持续。 5 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单月下降 537.02
亿元,至 23.73 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央行口径外汇占款自
2015 年 10
月后,连续 7 个月出现环比下降。 人民币汇率方面, 相比前两个月的 风平浪静,进入 5 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跟着美元指数出现大起大落
并一度出现连续贬值,并一直延续至今。 ,6 月 15 日,更多体现央行
意志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时隔
5 年再度跌破 6.6 整数关口。中国外
210 个基
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 6 月 1 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
点至 6.600 1 ,创 2011 年 1 月以来最低。而整个
5 月,代表央行意
1%。
志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与反映市场预期的即期率均贬值超过
这则财经消息提到了外储储备、 外汇占款、人民币汇率、 资本外
流关键概念,从如下四个方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1 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减少是怎样出现的?
答案要点:
如果一个国家出口超过进口,或者资本流入超过流出,就会有外汇在本国储备起来。
(2) 为什么资金会以创纪录的速度流出中国?答案要点:
应为全球经济不景气, 中国对外出口急剧减少。 同时中国存在着
资本加剧外流的趋势。
(3) 为什么中国央行要支撑人民币汇率?为什么动用外汇储备可以做到?
答案要点:
人民币汇率的升和降对中国经济都有有利和不利的一面。人民
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 但是出口的值会受到影响, 也会影响到外汇储
备的价值。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对中国经济不利。因此,汇率政
策的调整必须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动用外汇储备是可以做到
支持人民币汇率的。例如,出售外汇收购人民币可以推高人民币汇率。
(4) 外汇占款下降意味着什么?其下降是否与央行的汇率维持政
策有关?
答案要点:
外汇占款下降和央行的政策有关。如果央行需要企业将外汇存
放到官方储备里, 就必须动用更多的人民币购买这些外汇, 这样就形成了外汇占款。如果央行改变政策,减少企业结汇要求,那么外汇占款就会下降。
第十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二、多项选择题 5. ABCD
6. ACD 7. CDE 8. ABC
三、判断题
9.F
10.T 11.F 12.F
四、简答论述题
13.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答案要点: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答
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资源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可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言的。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并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
人均收入的平稳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 GDP的年均增长率
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
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这里的国际收支平衡也指的是一种相对平衡, 即国际收支不出现大幅的波动。
14.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答案要点: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
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 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
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 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因此,一个经济是很难同时是实现这四大目标的,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只能是从整体性的宏观战略出发
进行安排,在关注某一或某几个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兼顾。 一般来讲,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 但对于某些经济形势而言, 物价稳定可能会显得更为重要。
15. 如何用 IS-LM 模型解释财政政策的效应?答案要点: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
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 IS-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 IS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 曲线和 LM曲线相交于 E0 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 r 0 和均衡收入水平 Y0。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 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 促使 IS 曲线右移至 IS1 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
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 E2 。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
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 在保持实际货币供
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
r 0 上升至 r 1 的水平。企业的计划投资支
,收入水平从 Y2 下降
出下降,总需求相应降低,即产生“挤出效应”
到 Y1。这一过程持续到两个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 即达到 E1 点,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上升。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 IS 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如
图所示, 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 IS 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
( b)图中 IS 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 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 即 E 点。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引起 IS 曲线右移至 IS1,但因
IS 曲线的斜率不同, IS 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
( a)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 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这是因为 IS 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IS 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弱, 利率上升对投资的 “挤出效应”越小,均衡收入增加越多,因而财政政策效应越大。
IS 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2)IS 曲线斜率不变, LM 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如
图 3 所示,IS 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 LM1曲线更为平坦, 斜率较小;(b)图中 LM2曲线斜率更为陡峭, 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 即 E0 点。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引起 IS 曲线右移至 IS1,但因 LM曲线的斜率不同,
IS 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
a)中扩张性财政政
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 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 增加较大。
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
性不同。此时, LM 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随着收
入水平的提高, 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得较少。 在货币供给既
定的前提下,这意味着不需要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大幅度提高利
率,从而意味着投资减少不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
应较大;反之,亦然。二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同。此时, LM 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 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前提下, 投机性货币需求应相应减少。但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 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上升的幅度比较大, 由此导致投资减少较多, 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财政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效应?
答案要点:
图 3 LM 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16. 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用 IS-LM 模型解释货币政策的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市场的三大货币工具。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程度。从 IS-LM 模型看,货币政策效应是指
LM曲线移动(即货币政
4 所示,当实际
策的扩张或收缩)对均衡国名收入水平的影响。如图
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后, 首先形成资产组合的非均衡而引致利率的变 化。在初始均衡点 E0,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 LM曲线移至 LM1,产生了
过度货币供给, 即在现行利率和收入水平上, 人们持有了超过他们意
愿的货币量,居民将试图通过购买其他资产来减少已持有的货币, 从
而资产价格上升而收益下降,均衡点迅速向下移动至
E′点,此时货
币市场出清,居民因利率已充分下降而愿意持有较多货币。这时,产 品市场存在着过度需求,企业增加投资,使得产出和收入增加。因而
均衡点沿 LM1曲线向上移动到 E1,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 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下降。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 IS 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
图 5 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 IS 曲线更为平坦, 斜率较小;(b)图中 IS 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 即 E0 点。中央银行实行同
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
LM曲线右移至 LM1,但因 IS 曲线的斜率
不同, LM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 a)中扩张性
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多,图(
b)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
衡收入增加较少。这是因为
IS 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
率弹性, IS 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当中央银行 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增加越少,均衡
收入增加越少,因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IS 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2)IS 曲线斜率不变, LM 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
图 6 所示, IS 曲线的斜率相同,(a)图中 LM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货币政策效应较小;(b)图中 LM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货币政策效应较大。这是因为 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大,即货币供给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 从而投资的较小变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货币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LM 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考虑 LM 曲线的极端情况 : 水平线或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表现
出两种极端情况:“流动性陷阱”或古典情况。如图
7 所示,(a)表
示“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此时
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
的任何变动都不会使 LM曲线移动,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 或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从而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应。 利
率为零时即这种情况, 因利率为零, 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引
起居民购买债券, 也不会使利率降低到零以下, 从而不会引起利率和
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政策无效。 (b)表示古典情况,此时
LM曲线
为一条垂直线,货币数量的一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达到最大限
度。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 LM曲线右移至 LM1,均衡收入从
Y0
增加到 Y2。
“流动性陷阱”与古典主义极端
17. 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答案要点:“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
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
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
的权衡性措施。 20 世纪 50-60 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
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
性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
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
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
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
局面。“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 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 “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
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 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
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
他认为,货币
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 成人为的扰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
的“单一货币规则” ,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
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
则,如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
1993 年根据美国
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即当实际
GDP大于潜在 GDP,或者当 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
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 r ,即调整利率应
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总之,“相机抉择”与“规则”均是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货币政策策略也将发生变化。
18. 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哪些?答案要点:
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
等。其中,人力政策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其主要措施包括人力资本投资、 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协助劳动力流动等。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又称为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包括工资—物价指导
线、工资—物价冻结、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以及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四类。 指数化政策是政府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名义变量, 以保持实际变量值不变, 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政策, 其主要手段有工资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以及利率指数化三种。
19. 如何认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主张的局限性?答案要点: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有
关宏观经济政策分歧最多、 争论最为激烈, 这也说明了西方宏观经济
政策在客观上存在局限性。
(1)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经济运行的目标难以实现。一些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通过逆风向而动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会实现稳定生
产与就业的政策目标。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因为时滞的存在、 政治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经济预测能力的局限,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使经济运行更不稳定。
(2)关于政府是否应平衡其预算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债务会增加未来纳税人的负担,因而预算赤字会造成居民储蓄减少,平衡预算则意味着更大的居民储蓄、 投资和经济增长。 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通过控制债务占国民经济的比率或增加速度, 可以保证预算赤字不影响经济。
这些争论与分歧不仅说明了宏观经济理论自身的缺陷,而且表
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 不可能通过政府宏观
经济干预加以消除。 因为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起到
缓解经济危机和熨平经济波动的效果, 但未能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
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 也就不能消除诸如高失业率等宏观经济
问题。
20.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简述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过程。
答案要点:
(1)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它是指财政政策制度本身 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总产出冲击的机制, 这种机制能够在经
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 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而不需要
政府采取任何额外行动。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
道防线,它对经济波动起减震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消除经济波动。
要消除经济波动,必须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机制主要是税收的自动变
化、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减少一些, 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经济衰退的程度减轻一些。当经济繁荣时,国民产出水平上升,个人收入增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增加,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 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提高一些,经济膨胀的程度得到一定抑制。
②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
福利支出。当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自动增多,
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自动增加, 这样就可以自动抑
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减
轻经济的衰退程度。当经济繁荣时,失业减少,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
自动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自动减少,
这样就
可以自动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上升, 进而抑制消费需求 的增加,减轻经济的膨胀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
价格下降,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
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从而自动抑制需求的下降,
减轻经济的萧条程度。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价格上升,
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自动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从而自动抑制收入和需求的增加,减轻经济的膨胀程度。
21. 在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主张上,是按照既定的法则去执行政
策,还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政策调整,一直争论不休。上一世纪 70 年代,美国执行的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采取了相机
抉择的货币政策; 1979 年由卡特中统提名上任的新的一届美联储
主席保罗 ?沃尔克( Paul volcker
)则采取了按规则行事的政策。
沃尔克上任后,宣布采取严厉措施反通胀。在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下, 1986 年通货膨胀下降到
6.1 %,但失业率却上升到 9.5%,成
为二战后的最高水平。到
1987 年,高失业率加上石油价格下跌,
通货膨胀率降至 2.8 %。由于沃尔克持续性的紧缩政策形成新的政 策预期,失业率也逐步下降至
6.2%。试就这一事实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它们各自的理论依据说什么? (2)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争论,
他们的政
策主张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有什么启发?
答案要点: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 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相机抉择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或者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即审时度势变动政府支出水平或税收来调整总需求水平以实现物价
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 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 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规则行事或者称为“单一规则”是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相机抉择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
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
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 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 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20 世纪 50-60 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西方国家采用相机抉择财政与货币政策。 20 世纪 60 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学派应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有力的解决措施, 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政策的批评。为此,美国货币学派代表人物 M.弗里德曼提出单一规则货币政策。他认为,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过头的政策行为, 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 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同时,认为多重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相机抉择会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 因此主张应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主张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 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实际上,宏观经济政策是经济学家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其
中,“相机抉择”和“简单规则” (或称“权变”与“规则” )的两种货币政策规范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 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这些争论与分歧不仅说明了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自身的缺陷, 而且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不可能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干预加以消除。 因为,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起到缓和经济危机和波动的效果, 但未能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 也就不能消除诸如高失业率等宏观经济问题。
当然,西方经济学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的组合运用,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 税收的调整和货币政策中的政
策工具运用,以及“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点应用
对我国完善
宏观调控体系有借鉴价值。
22. 在美联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售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中,货币量已基本不被视为货币调控的中介目标, 这与货币主义倡导
的货币调控中介目标截然不同。
(1)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
(2)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家建议美联储选择联邦基金利率(r) 目标的货币规则应为 r=2%+π+0.5(y-y*)+0.5( π - π*) ,其中, π为过去一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y 为最近衡量的实际 GDP;y* 是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 π *为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试解释这个确定利率规则背后的逻辑。
答案要点: 受维克塞尔和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货币当局主要是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
平,并以此来调节国民收入、维持“充分就业” 。长期推行低利率政
策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不断发展。 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 英美等国的物
价上涨幅度急剧上升, 从而使稳定物价的问题空前尖锐起来。 经过弗
里德曼等人的理论努力, 在学术界、决策圈乃至公众范围内逐渐形成
了这样一种思想潮流: 只要控制了货币增长, 就可以实现物价稳定和
潜在的经济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英、美等国转而采用货币量充当货
币政策中介目标:美联储自 1971 年开始正式定期公布 M1、M2、M3的
目标增长幅度; 1979 年,美联储正式开始采用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然而,在美联储采用货币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同时,
货币
量指标却发生了深刻变化。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各种结合了付息特 征和随时支取特征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这不仅模糊了活期存款
与定期存款的界限, 也模糊了投机性货币持有和交易性货币持有的界
限,使不同层次货币量变化同实体经济运行的稳定联系趋于破裂。
另
外,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也使英美等国越来越难以控制货币总量。
在这种情况下, 1982 年美联储放弃了 M1,转而利用 M2充当货币政策
的中介目标; 1993 年美联储宣布转向盯住实际利率,从而彻底放弃
了货币量指标。制定这项利率政策的含义有
3 点:
第一, (2%+P)项意味着在长期均衡中,当 y=y* 和 π=π 时,实
际利率为 2%,因为 2%等于名义利率 (r) 和通货膨胀利率 ( π) 之差。
第二,当(y-y*) 项为正值时, 这意味着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面相交, 因此,美联储应该紧缩货币政策 ( 提高利率 r) ,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当 (y-y*) 项为负值时,这意味着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面相交, 因此,美联储应该放松货币政策 ( 降低利率 r) ,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第三,当( π- π*) 项为正值时, 通货膨胀利率高于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美联储应该紧缩货币政策 ( 提高利率 r) ,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以减小通货膨胀。 当( π- π*) 项为负值时,通货膨胀利
率低于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美联储应该放松货币政策
( 降低利率
r) ,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以增大通货膨胀。 实际值是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的情况, 预期则是将来会发生情况的推测。 采用实际值,
时滞问题就很有可能影响政策的执行。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对未来的经济发生作用的, 由于实际值反映的是历史情况, 所以用预期值更为科学,而且还考虑了时滞问题,但其缺点是经济预期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宏观经济学是极为原始的科学, 某些引起经济波动的冲击在本质上是根本无法预期的。 如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用预期值, 他们就不得不依靠对未来经济状况进行学理式的猜测。
五、计算题
23. 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0.8Yd,I=50 , G=200,
TR=62.5,t=0.25 。试求:
( 1)均衡收入为多少? ( 2)预算盈余 BS为多少?
( 3)若投资增加到 100 时 BS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 化?
( 4)若充分就业收入 Y*=1200,当投资分别为 50 和 100 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BS*为多少?
答案要点:
C 100
(1)
0.8Yd
Yd Y T TR T 0.25Y TR 62.5
C
150
Y
0.6
则计划支出 AE
C I G 400 0.6Y
根据均衡条件 AE=Y可得,均衡收入 Y=1000
(2)预算盈余 BS=T-G-TR=0.25×1000-200-62.5= -12.5
(3)I=100 时, AE=450+0.6Y,根据 AE=Y可得: Y=1125
或 : kI
2.5 , 所 以
Y kI
I 2.5 50 125 , 均 衡 收 入
Y=1000+125=1125
此时: BS=T-G-TR=0.25×1125-200-62.5=18.75
因为, I 增加使 Y 增加,进而使 T 增加,而 G、TR 不变,所以BS得到改善。
(4)若 I=50 和 I=100 ,充分就业收入 Y* 均为 1200,则
BS=tY -G-TR=0.25×1200-200-62.5=37.5
* *
24. 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 300 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 100 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为 15%,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 / 活期存款)为 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率为 5%。试求:
(1)活期存款乘数;
(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 M1);(3)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答案要点:
(1) 活期存款乘数 d=1/(0.05+0.05+0.25+0.5 ×0.1)=2 (2) 货币乘数 m=(1+k)×d=2.5
(3) 基础货币 H=R+C=300+100=400亿 所以 M1=m×H=2.5×400=1000 亿
六、案例分析
25. 本章导言部分提到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多次下调操作中的一次。 2011 年 12 月 5 日,央行启动了新一轮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结束了上一轮自 2010 年 1 月 18 日开始的上调周期。自此之后,
又分别于 2012 年 2 月 24 日、5 月 18 日,2015 年 2 月 5 日、4 月 20 日、6 月 28 日 8 月 2 日、10 月 24 日,2016 年 3 月 1 日多次下调准备金率,期间还有数次对部分金融机构降低准备金率。但是 2013-2014 年准备金率没有调整针对这些货币政策运用, 回答如下问题:
(1) 查找下调准备金月份的经济增长形势和 CPI 数据,说明央行采
取下调准备金率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而言,当经济明显处于下行态势时, 此时 CPI 也会处于低位乃至负值,那么下调准备金率就可以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 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2) 查找 2013-2014 年的经济增长率指标和
CPI 数据,结合其他
信息,说明央行未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3) 2015 年,央行密集下调准备金率,请解释央行为什么要这 么做。
答案要点:
正如对( 1)问的回答所说,如果经济不景气,那就需要宽松的
货币政策。调低准备金比率就是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
(4) 从案例中提到的准备金率政策调整的效果看,你认为货币政策存在哪些局限 ?
答案要点:
货币政策虽然调整起来快,但是对经济的影响存在较长的时滞,
而且它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 不一定能弥补其他方面的负面影
响。
26. 有研究文章指出,提高央行独立性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率。还有学者研究了 1973- 1988 年央行独立性和通货服胀率之间的关系,印证了上述观点:英国、法国、奥地利、瑞典、挪威的央行独立性指数为 2,而年均通货膨胀率在 6%~6.8%;日本、加拿大和荷兰央行独立性指数为 2.5 ,年均通货膨胀率在 4.2%~5%;瑞士和德国央行独立性指数为 4,年均通货膨胀率分别为 3.3%和 3%左右。根据该项研究,
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和瑞典分别于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和 1993 年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基调, 从相机抉择改为通货膨胀目标控制。其结果是,在 1980-1998 年,四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货币政策基调调整后显著下降:英国从
1992 年之前 4%~ 10%甚至更高的主通 1 斤膨胀率降低到此后的 2%~ 3%,新西兰从 1991 年之前的 4%~ 18%降低到了此后的 2%以下,加拿大 1983- 1990 年的 4%左右降低到 1991 年之后的 1%~2%,瑞典
从 199 年之前的 3%~ 14% 降低到此后的 2% 以下
根据这个材料,根据你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请回答: (1) 相机抉择是否与通货膨胀率有必然联系?答案要点:
如果央行采取相机抉择政策, 容易带来通货膨胀。 虽然没有必然
性,但是相机抉择为央行制造通货膨胀提供了空间, 一旦央行在进行
政策判断时偏向保就业和增长, 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空间提高通货膨
胀。反之,如果是坚守规则, 那么就算央行有动机, 也没有能力实施。
(2) 如果央行确定一个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目标,这是否类似于
按规则行事?为什么央行并不必然偏好这样的货币政策基调?
答案要点:
央行如果没有独立性, 总是受到行政当局的影响, 倾向于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事实上,相机抉择不是央行选择的,是政府选择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部分或决策者都希望自己不被条条款款约束,能够
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开手做事。相机抉择就是这样一个机制。
(3) 如果央行不具有独立性,而总是受到来自行政当局的影响,
它一般会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还是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
答案要点:
是相机抉择好还是按规则行事好, 这个很难判断, 要取决于央行或者政府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理论上说,实行规则就约束了决策这的手脚,而相机抉择可以随机应变。看起来相机抉择更好。但是事实上,在很多决策层面人们都呼吁制度建设,对决策过程进行约束。具体而言,
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物价稳定,那么必须坚守规则才能实现。
(4) 你认为相机抉择和按规则行事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要点:
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决策是典型的相机抉择做法。 查阅《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就可能看到,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方政府,
但是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参加第七条: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
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 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 和个人的干涉。)
(5) 你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属于哪种类型,你如何评
价?
答案要点: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