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 部 解 剖 学
操 作 要 点
股前区浅层
(一)切口
尸体仰卧位。作如下皮肤切口(图0-3):
1.上切口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作一斜行切口。 2.下切口过胫骨粗隆水平作一横行切口。
3.由上切口中点向下沿大腿前面作纵切口直达下切口。
将皮肤向两侧翻起。以上各切口均应浅切,翻皮时也不能过深,避免切断浅层的血管和皮神经。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筋膜
(1) 解剖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和伴行的浅动脉:在股骨内侧髁后缘处浅筋膜脂肪组织
内找到大隐静脉及伴行的隐神经。向上追踪大隐静脉,直至耻骨结节下外方约3cm处,可见该静脉穿过股部深筋膜注入股静脉。用镊子将大隐静脉近侧端稍提起,再用刀柄将隐静脉裂孔下外侧缘的轮廓划清,清楚地显示出隐静脉裂孔的边缘,观察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在附近分别解剖出汇人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先找出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浅静脉及其伴行的3条同名动脉,然后寻找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这两条浅静脉的终点位置较低。待解剖出股动脉时,便可看清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的起点。这三支动脉很细小,可单独起自股动脉或两支共干、三支共干起于股动脉。仔细观察大隐静脉末段与股静脉之间是否有阴部外动脉通过,该动脉在临床常作为寻找大隐静脉根部的标志。然后全面观察大隐静脉5条属支的类型以及大隐静脉与深部静脉的交通支。
(2) 观察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分布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分成上、
下两组。上组紧靠腹股沟韧带,下组分布在大隐静脉近端的两旁。淋巴结看到后可以除去。
(3) 解剖皮神经:在浅筋膜内可找到下列皮神经:①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内侧
一指
宽处,行于腹股沟韧带深面,它跨过缝匠肌起始部的表面,在髂前上棘下方5—lOcm处穿出深筋膜;②股神经前皮支和股神经内侧皮支沿缝匠肌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大腿前面、内侧面及膝关节的前份;③闭孔神经皮支于大腿上部内侧穿出阔筋膜,分布于股内侧份皮肤(大约在缝匠肌中点内侧3横指处可找到该神经)。第②、③两部分皮神经不必细找。
操 作 要 点
股前区
1.解剖深筋膜仔细观察阔筋膜,可见外侧份与内侧份厚薄并不一致,注意阔筋膜在股外侧面增厚的部分叫髂胫束,它起自髂嵴,止于胫骨外侧髁。臀大肌的下份和阔筋膜张肌附于髂胫束。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向下纵行切开阔筋膜,用刀柄将阔筋膜与深层组织分离,注意勿损伤深面的结构。
2.解剖股前群肌肉仔细去除股前部的阔筋膜,并修洁缝匠肌和股四头肌。观察股四头肌四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及纤维方向。检查股四头肌腱止于髌骨上缘和内、外侧缘,并通过髌韧带向下附于胫骨粗隆。体会该肌的作用。 3.解剖股三角及其内容
(1)观察股三角的位置、边界及股鞘的结构特点:注意股鞘为股三角内包绕股部血
管的一薄层筋膜鞘,呈漏斗形。纵形切开股鞘可见其分为三个纵形的腔,分别容纳股动、静脉和股管。
(2)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即腹股沟中点),腹股沟韧带的下方,可以找到股动脉,清理股动脉并向下追踪,解剖出它的分支。股动脉的最大分支为股深动脉,它常起自股动脉主干后外侧,距腹股沟韧带约3—5cm。股深动脉在股三角内有2个主要分支,即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一般情况下,旋股外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外侧发出,行于缝匠肌、股直肌深面,分升、横、降3支。此分支比较粗大,容易寻找。再在股深动脉内侧解剖出旋股内侧动脉,看到它从髂腰肌和耻骨肌的夹缝中穿向深面。旋股内、外侧动脉有时可直接发自股动脉。股深动脉主干潜人长收肌深面,沿途发出3—4支穿动脉,穿过短收肌与大收肌至大腿后部。股动脉在股三角远侧端,潜入缝匠肌的深面,进入收肌管。
(3)股静脉及腹股沟深淋巴结:股静脉在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的内侧。它收集股动
脉分支的伴行静脉,并在隐静脉裂孔处接受大隐静脉的汇入。在修洁股动、静脉时,注意寻找沿股静脉近段排列的腹股沟深淋巴结,观察后可除去。
(4)股管:在股静脉的内侧,为一潜在性的间隙,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脂肪组织。
股管的外侧壁是将股静脉与其分隔开的纤维隔,前壁为阔筋膜,后壁为耻骨肌筋膜。管的上口称股环,待腹部解剖时再仔细观察。股管长约1.5cm,其下口是个盲端,对着卵圆窝的内上份,用小指顺着股静脉内侧向上探,可通向股环。清理股三角内的血管:股动脉原先位于股静脉外侧,至股三角尖走向股静脉前方。在清理股深静脉时,注意勿损伤股深动脉分支。
(5)股神经:在腹股沟韧带以下,股动脉的外侧,切开覆盖于髂腰肌表面的髂腰筋
膜,暴露股神经及其深面的髂腰肌。清理股神经,看到它分成许多细支,形如马尾。其分支支配耻骨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分布于股前区皮肤。在股神经的分支中,有一支特别长,与股动脉伴行进入收肌管称隐神经,追踪并修洁。 4.解剖收肌管及其内容清理缝匠肌,将其中份切断,向上、下翻起,如有皮神经穿过此肌,可切断。注意在缝匠肌下段的深面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叫腱板,它架于股内侧肌与长收肌、大收肌之间。缝匠肌与腱板组成收肌管的前壁。切开腱板即暴露收肌管内诸结构。这些结构主要是股三角内结构的延续,如股神经发出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等。用镊子分离管内结构,注意观察动、静脉与神经的关系,其中隐神经从外侧跨过股动脉前方至内侧。隐神经在收肌管内发出髌下
支分布于膝部内侧皮肤。股动脉在收肌管内发出一膝降动脉(或膝最上动脉),它与髌下支伴行,共同从股薄肌与缝匠肌腱之间穿出,分布呵:膝内侧皮肤。股动脉至收肌管内逐渐跨向股静脉的前内侧,两者共同通过大收肌下份的收肌腱裂孔至腘窝。 5.解剖股内侧肌群及闭孔神经根据内收肌群的深浅位置先分离内侧的股薄肌。再清理长收肌和耻骨肌。在长收肌起点下3cm处切断该肌,向下翻即露出深部肌肉。第2层为短收肌。清理短收肌及其表面的闭孔神经前支,以及位于其深面的闭孔神经后支。第3层为大收肌,清理此肌,该肌下部有一腱性裂孔称收肌腱裂孔,股动、静脉由此裂孔进出腘窝,改名为腘动、静脉。
6.观察和追踪股深动脉在股动脉上段的后外侧壁寻找股深动脉,并沿其行径修洁该动脉及其分支。股深动脉起先行于耻骨肌表面,以后潜入长收肌深面、大收肌表面。它除发出分支营养内收肌群外,并发出3—4支穿动脉。第1穿动脉在耻骨肌下缘发出,穿大收肌向后;第2穿动脉穿过短收肌和大收肌向后;第3穿动脉在长收肌的下缘穿大收肌向后;股深动脉终支有时称第4穿动脉,穿大收肌向后与腘动脉分支吻合。
小腿前区与足背
(一)切口
为了一起暴露小腿前区和足背区,同时作4条切口。 1.于内、外踝水平作一过踝关节前方的横切口。
2.沿足趾根部,趾蹼背侧作一横切口达足背内、外侧缘。 3.延长大腿前面的纵切口直达内、外踝水平的横切口处。
4.循上述第1、2条切口的正中,纵行切开足背皮肤,直达第3趾尖。
将皮肤翻向两侧。注意膝部、踝部、足背部的皮肤切口要浅,剥皮要薄,切勿损
伤浅筋膜内的浅静脉和皮神经。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筋膜
(1)小腿前区浅筋膜内结构 1)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继续沿股前区解剖出的大隐静脉向下解剖并修洁大隐静脉至
足背并保留。同时找出和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往上追踪,找出小隐静脉,可看到它通过外踝的后下方。同时可找到与小隐静脉伴行的腓肠神经。
2)腓浅神经:清除小腿浅筋膜时,注意在小腿外侧中、下1/3交界处,仔细找出
腓浅神经的皮支,并追踪修洁至足背远端,然后保留。在第1、2趾蹼处切开浅筋膜,寻找腓深神经的终末支。
(2)足背浅筋膜内的结构:在足背的浅筋膜中找出足背静脉弓,从静脉弓的内侧端
向上清理出大隐静脉及其伴行的隐神经。从外侧端清理出小隐静脉及伴行的腓肠神经终支,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足背正中部位清理出腓浅神经的两条终支,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
2.解剖深筋膜清除所有浅层脂肪,暴露小腿及足背的深筋膜。详细观察筋膜各部
不同的厚度。从胫骨外侧髁前方向下纵行切开深筋膜,可以看到小腿上部的深筋膜较厚,其深面为肌肉附着,因此,深筋膜与肌肉不易分离。深筋膜在小腿中部较薄,肌肉较易分离。在小腿下部,踝关节上方,深筋膜横行纤维增厚,即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往下解剖,在踝关节的前下方靠近足背处深筋膜又显著增厚,呈横位的“Y”型,此即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带),
检查它们的境界及附着点。 3.解剖小腿前区深层结构
(1)小腿前群肌肉及血管、神经:于小腿下1/3处清理并检查通过小腿前方的所有
结构,从内侧到外侧的顺序是:胫骨前肌、长伸肌、胫前动脉和二支伴行静脉、腓深神经、趾长伸肌(其外侧附有第三腓骨肌)。清理深筋膜时注意观察在伸肌上支持带深面经过的肌腱皆包以腱滑液鞘,其功能是保护肌腱,减少摩擦。
(2)胫前动、静脉:分离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的上端,在两肌之间,骨间膜的前面,
解剖出胫前动脉和它的伴行静脉(除去静脉保留动脉)。清理动脉时注意勿伤及附近的神经。向上剖开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在胫骨粗隆水平处横断胫骨前肌,切除胫骨前肌上份残端的肌纤维,沿胫前动脉向上找出胫前返动脉(与胫前返神经伴行),两者向内上方均行于胫骨前肌的深面,紧贴着胫骨的外侧髁,分支分布于膝关节。找到上述结构后,在小腿下份腓骨的内侧切开伸肌上支持带,于第三腓骨肌的外侧,能找到腓动脉的穿支,该动脉有时粗大,可代替足背动脉。 (3)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在腓骨颈之外侧找出腓总神经,它从腘窝的外侧角下降
而来,看到它绕过腓骨颈的前面,穿人腓骨长肌深面,并分成3个分支:胫前返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解剖时先用尖头镊子沿着腓总神经的方向通向小腿的前方,按腓总神经的走行方向,切断腓骨长肌,上述3条神经就暴露无遗。胫前返神经与胫前返动脉伴行。腓浅神经走在腓骨长、短两肌之间,支配两肌。以后腓浅神经在小腿前外侧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立即分为内、外两支:①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于跽趾,以及第2、3趾间隙的皮肤;②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以及第3、4趾间隙皮肤。 沿胫前动脉(位于小腿前群肌的深面),寻找和修洁伴行之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于足背处与足背动脉伴行,最终分布于第1、2趾的相对缘皮肤。
4.解剖足背的深层结构清理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并找出其深面的短伸肌、
趾短伸肌。于足趾跟部切断阴长、短伸肌腱及趾长、短伸肌腱,翻向近侧。从踝关节前方找出腓深神经。再找出与腓深神经伴行的足背动脉,该动脉两侧有伴行静脉,至第1跖间隙近侧端,发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足底深支穿第1跖骨间隙行向足底,并与足底外侧动脉形成足底弓。
操 作 要 点
臀区及股后区
(一)切口
尸体俯卧位。作如下皮肤切口(图0—3)。
1.上切口从髂前上棘起沿髂嵴切到髂后上棘,再向内侧切至骶部正中。 2.正中切口 由上切口内侧端沿骶部正中垂直向下切至尾骨尖。 3.下切口继续沿臀沟至臀部外侧作一弧形切口。
4.膝下切口过腘窝下方(相当胫骨粗隆水平)作一横切口。
5.股后纵切口 由第3切口中点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纵切至膝下切口。
将臀区皮肤翻向外侧,将股后区皮肤向两侧翻开。注意切口不宜过深,以免损伤浅筋膜中的血管、神经。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筋膜及臀区皮神经臀区皮下组织纤维致密,充满脂肪。于髂嵴上方、竖
脊肌的外侧、皮下组织内寻找由第1—3腰神经发出的后支,即臀上皮神经。在臀大肌下缘中点附近寻找从下向上的臀下皮神经2—3支(为股后皮神经的分支)。有时这些神经不易找到,不必用过多的时间去解剖,股后部浅筋膜中无重要结构,可直接去除。
2.解剖深筋膜观察臀区深筋膜即臀筋膜,位于臀大肌表面,非常发达。它发出纤
维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内,故不易清理。追查臀筋膜的延续,可见其向上附于髂峭,向外下方移行于阔筋膜,向下移行于股后深筋膜。观察后可沿肌纤维方向仔细剥离并除去深筋膜。 3.解剖深层结构
(1)解剖臀大肌及股后皮神经:在臀大肌下缘中点,相当于臀大肌下缘与股二头肌
相交 之处,纵行切开深筋膜,一直到达腘窝。在深筋膜的深面,可找到股后皮神经。修洁臀大肌的上、下缘。沿臀大肌起点约2cm处弧形切开臀大肌,将此肌分为内、外两份。切开臀大肌时注意不要损伤其深面的血管、神经,最好在未切断该肌之前先用手指或刀柄伸人臀大肌的深面,作尽可能地分离,一边切断肌肉,一边注意其深面的血管、神经。臀大肌切开后向两侧翻开,用镊子清理进入臀大肌上部的臀上动、静脉的浅支,以及 进入臀大肌下部的臀下动、静脉和神经。将臀大肌向外侧翻开,有时可见到此肌与股骨大转子之间有滑液囊,戳破此囊有粘液淌出。
(2)解剖出、入梨状肌上孔的血管、神经及臀部肌肉:首先清理梨状肌上缘,使之
与臀中肌分离,然后切断臀中肌的中份,将此肌翻开即可见到臀小肌。在梨状肌的内上方可找到由梨状肌上孔穿出的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并修洁之。臀上动脉分浅、深两支,浅支分布至臀大肌,深支伴臀上神经分布至臀中、小肌之间。
(3)解剖出、人梨状肌下孔的血管、神经:在梨状肌下方能看到人体最粗大的坐骨
神经,在其内侧为股后皮神经,再向内侧可找到臀下动、静脉和臀下神经,它们分布至臀大肌,依次解剖和修洁这些神经、血管,并保留。在坐骨神经与骶结节韧带外侧缘之间的间隙内可解剖出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这些血管、神经行径隐蔽,离开梨状肌下缘后,立即进入坐骨小孔,然后走向坐骨直肠窝至会阴部,可不必追踪,待解剖会阴时再仔细观察。
(4)观察坐骨神经的行径及其深面的肌肉:垫高膝关节,使大腿后伸。清理坐骨神
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可见该神经自梨状肌下孔穿出后(有时在梨状肌上缘或梨状肌中穿出)行于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偏内。坐骨神经于臀大肌下缘与股二头肌长头起始部之间位置很表浅。提起坐骨神经,在其深面由上而下清理上肌、闭孔内肌腱、下孔肌和股方肌。垂直方向切断股方肌并翻开此肌,可见其深面有闭孔肌腱。
(5)观察股后区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大腿后区内侧有位于浅层的半腱肌和位于深
层的半膜肌;外侧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起于坐骨结节,分别止于胫骨上端和胫骨髁内侧面。股二头肌的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于股骨嵴,两头会合后移行于肌腱,止于腓骨小头。在股二头肌深面,追踪坐骨神经,可见它发出许多肌支,支配股后区肌群及部分大收肌。在坐骨神经的深面找到3—4支穿动脉,它们穿过短收肌、大收肌,营养股后区的肌肉。
腘窝及小腿后区
(一)切口
作如下切口(图0-3):
1.在腘窝下缘已有一横切口。
2.于内、外踝水平过踝关节后方作一横切口。
3.沿小腿后区正中作一纵切口,与切口1、2相连。将小腿皮肤翻向两侧。 4.由切口2中点作一垂直切口,直达足跟,把皮肤尽量向两侧翻开。 注意踝部的横切口不宜过深。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筋膜在外踝后下方的浅筋膜中解剖出小隐静脉及其伴行的腓肠神经,并
向上追踪,直至它们穿进深筋膜为止。小心清除小腿后面及腘部的浅筋膜,观察小隐静脉穿入腘筋膜的位置,观察小腿后面中、下份小隐静脉是否有穿通支与深静脉沟通,大、小隐静脉之间是否有交通支。沿腓肠神经逆行向上(向腘窝方向)解剖,于小腿后正中线,深筋膜的深面,可找到腓肠内侧皮神经(起自胫神经)。然后在腓骨头后方5cm处找出由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该皮神经发出交通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并,共同形成腓肠神经。
2.解剖深筋膜腘窝的深筋膜称腘筋膜,此筋膜厚而坚韧。切开腘筋膜,在小隐静
脉末端附近,有时可找到1—2个腘淋巴结,看到后除去。然后修洁组成腘窝境界的肌肉,同时修去小腿后区的深筋膜。 3.解剖深层结构
(1)观察腘窝境界:腘窝由肌和肌腱围成。呈菱形,其上界内侧为半膜肌、半腱肌,
上界外侧为股二头肌。下界内、外侧分别由腓肠肌内、外侧头所组成。 (2)解剖腓总神经、胫神经:清理股二头肌的内侧缘,可找到腓总神经,它行向腘
窝外侧角,在腓骨头下方绕过腓骨颈,穿人腓骨肌,转向前方,至小腿的前、外侧面(在小腿前、外侧区解剖)。 在腘窝中首先清理出胫神经,并与深层结构分离,可见其发出分支到小腿三头肌,还有若干关节支。胫神经深面为腘静脉和腘动脉,该动、静脉被一层结缔组织鞘紧紧包裹在一起。
(3)解剖腘动、静脉:用一木枕垫在踝关节前方,这样可使小腿后面肌肉放松。先
清理腓肠肌的内侧头和外侧头,并以刀柄插入内、外两头的深面,使之与跖肌、比目鱼肌及腘肌分开。把腓肠肌内侧头从起点下约5cm处(胫神经分支穿人点以下)切断,将该肌往外侧翻开,然后在腘窝处以锋利的刀尖切开包裹着腘动、静脉的筋膜鞘。暴露腘静脉,将它拉向一旁,其深面为腘动脉。该动脉紧贴股骨,故股骨下端骨折时容易损伤此动脉。腘动脉在腘窝内发出5条关节支,参加膝关节网,逐条加以解剖:①膝上内侧动脉绕过股骨内侧髁上方,走向膝关节前方;②膝上外侧动脉绕过股骨外侧髁上方,转向膝关节前方;③膝中动脉起于上述动脉的任何一条,或直接由腘动脉的深面以垂直方向穿人膝关节;④膝下外侧动脉起于腘动脉的外侧,穿过腓侧副韧带的深面,水平位绕向前方;⑤膝下内侧动脉沿腘肌上缘斜行向下绕过胫骨内侧髁的下方,穿往前面。上述5条关节支共同参与组成膝关节动脉网。
(4)解剖小腿后区的肌肉及血管神经:清理比目鱼肌。此肌上缘有一个倒“U”字形
的腱弓,为肌腱组织所组成。仔细解剖穿过腱弓的各结构,可见胫神经的位置最表浅,胫后动、静脉的位置较深,血管与神经互相伴行。将比目鱼肌内侧份的起点全部切断,把肌肉翻向外侧。可见到比目鱼肌深面为小腿深筋膜隔,它分隔小腿后面浅、深两群肌肉。此筋膜向下至踝关节外侧形成腓骨肌支持带,以约束腓骨长、短肌肌腱。在内踝下方则形成屈肌支持带。观察完毕后将此筋膜清除。在腘窝深面,切开覆盖在腘肌表面的筋膜,显露出腘肌。胫神经、腘
动脉、腘静脉在其表面通过。辨认胫骨后肌(位居中间)、趾长屈肌(位于胫侧)、长屈肌(位于腓侧)。注意这三块肌肉在内踝以上和以下位置关系的变化。在胫骨后肌表面清理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动脉至腘肌下缘,即分成胫前、后动脉。解剖出胫前动脉直至在骨间膜上缘穿至前骨 筋膜鞘为止。再清理胫后动脉,它伴随胫神经下降。在腘肌下缘胫后动脉起点稍下方寻找腓动脉,它沿着腓骨内侧缘下降,大部分被趾长屈肌所覆盖。由于腓动脉沿腓骨下行,腓骨骨折时该动脉易受损伤。胫后动脉在下降途中还发出许多肌支至邻近肌肉。至内踝与跟结节之间屈肌支持带深面,分成足底内、外侧动脉二终支。腘胫神经在腘窝内位于腘动脉的外侧及浅面,在小腿上份,位于胫后动脉的表面,至小腿下份又偏向胫后动脉的外侧。胫神经沿途也发出一些肌支、皮支,供应小腿后面的肌肉和皮肤。至内踝与跟骨结节内侧之间,于屈肌支持带深面,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
(5)解剖内踝后面的肌腱和血管、神经:在内踝与跟骨之间切开屈肌支持带。该支持带向深面发出几个纤维性间隔,形成四个骨性纤维管,总称为踝管。打开踝管,寻找踝管内结构,从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胫神经、路长屈肌腱等结构。
操 作 要 点
胸前区与腋窝
(一)皮肤切口
将尸体按仰卧位摆正,作以下五个切口(图0—3)。
1.胸前正中切口自胸骨柄上缘沿前正中线向下作一纵行切口至剑突。 2.胸上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上端向外侧沿锁骨作横行切口至肩峰。 3.胸下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下沿肋弓作弧形切口至腋后线。
4.胸部斜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上对乳头方向作斜行切口至乳晕(男性)或乳房
周缘(女性),再沿乳晕或乳房作环形切口,再从环形切口的对侧继续向外上作斜行切口至腋前襞上部。
5.臂部切口白胸部斜切口的上端向下沿上臂内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至臂部上、中
1/3交界处,再折转向外作环形切口至臂外侧缘。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层结构
(1)解剖女性乳房:先将乳房部剩余皮肤作两个切口。自乳头根部向上作垂直切口,
向外作水平切口,剥除剩余乳房外上象限的皮肤。然后修去乳房表面的脂肪,清理出乳腺叶的轮廓。在已剥除乳晕皮肤的部位,以乳头为中心,用刀尖沿放射方向轻轻划开,仔细剥出输乳管,追踪至乳腺叶。在乳头处,观察输乳管窦。将乳房自胸大肌表面剥离。
(2)解剖肋间补经前皮支:沿胸骨旁线切开浅筋膜,提起切缘,逐渐向外侧剥离、
翻开,可发现有第2—7肋间神经前皮支从肋间隙穿出后向胸壁外侧走行。 (3)解剖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沿腋前线稍后方切开浅筋膜,提起切缘,逐渐向内侧
剥离、翻开,可见有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从肋间隙穿出后向胸壁内侧走行,并伴有肋间后动脉的分支。其中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较粗大,经腋窝皮下达臂内侧皮肤,此即为肋间臂神经。上述皮神经在浅筋膜内略加剥离追踪即可。
2.解剖深层结构
(1) 观察胸肌筋膜和腋筋膜:除去浅筋膜,显露胸前外侧壁的深筋膜,观察其与胸
大、小肌的包被关系及境界。胸肌筋膜有浅、深两层。在胸小肌下缘处两层融合,至腋窝续于腋筋膜。
(2)剖出头静脉末段: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切开深筋膜,找到头静脉末段。向近侧
修洁至锁骨下窝处,但不宜深剥,以免损伤锁胸筋膜。此沟内同时可见有胸肩峰动脉的三角肌支和2—3个淋巴结。
(3)暴露胸大肌:修除胸大肌表面的筋膜,暴露胸大肌的境界,观察其起止点和肌
纤维走行的方向。沿胸大肌起点向内2 cm处弧形切断该肌,并向上翻起,可见胸小肌、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切断胸大肌时注意不要损坏腹直肌鞘。清理进入胸大肌的胸肩峰动脉分支和伴行静脉及胸内、外侧神经,观察后,在近胸大肌处切断,将胸大肌充分掀向外侧至其止点处。 (4)观察锁胸筋膜的组成及其联属:掀开胸大肌后,即可见到锁胸筋膜。胸外侧神
经、胸肩峰动脉和头静脉穿过此筋膜中部,观察。
(5)解剖穿胸小肌上缘的结构:胸小肌上缘的主要结构均从锁胸筋膜穿出。
1)头静脉及锁骨下淋巴结:在锁骨下方头静脉旁,常可见到几个锁骨下淋巴结,小
心去除。细心除去胸锁筋膜,可见该筋膜与其深面的腋鞘乃至腋静脉都紧密结合。修洁头静脉注入腋静脉处,
2)胸外侧神经:除去锁胸筋膜的同时,细心剥离胸外侧神经,并观察其分布。 3)胸肩峰动脉:完全除去锁胸筋膜,显露出腋鞘,剥离胸肩峰动脉及其各分支,观察其分布。
(6)解剖胸小肌下缘的结构
1)胸内侧神纤:清理胸小肌表面,观察其形态、起止点。在胸小肌表面可见自其内
穿出的胸内侧神经进入胸大肌。
2)胸外侧动脉和胸肌淋巴结:在胸小肌下缘的下方,前锯肌的表面,寻找胸外侧动
脉及伴行静脉,仔细寻找沿该血管排列的胸肌淋巴结。观察后清除,保留动脉。 3)切断胸小肌并打开腋窝前壁:在近胸小肌起点处切断该肌,向外上方翻起。注意
进入胸小肌的胸内侧神经,切断,完全打开腋窝前壁。观察腋窝内疏松结缔组织及腋鞘。
(7)解剖腋窝底及中央淋巴结:将臂外展90°,仔细清除腋筋膜及其深面的疏松结
缔组织,注意观察埋藏其深面的腋淋巴结中央群,观察后清除。
(8)解剖腋鞘:清除贴近腋静脉排列的腋淋巴结外侧群,沿血管走行方向切开腋鞘。
清除腋鞘结缔组织,显露腋动、静脉及臂丛的各个分支。
1)腋静脉:观察并切断腋静脉的各属支,保留腋静脉主干。如较大属支较多,可结扎后再切断。
2)腋动脉:观察腋动脉的分段,仔细剖出各段分支。 3)臂丛:观察臂丛的各束及由各束发出的分支。
(9)观察腋窝外侧壁:从喙突向下修洁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查看臂丛外侧束及
进入喙肱肌的肌皮神经。
(10)观察腋窝的后壁:清理腋血管后方,观察臂丛后束的各分支和贴后壁走行的血
管。找出起自臂丛后束的腋神经,再寻找由腋动脉分出的旋肱后动脉,可见二者伴行穿四边孔。寻出行于肩胛下肌和大圆肌表面的肩胛下动脉,观察该动脉的两终支,其中旋肩胛动脉进入三边孔。胸背动脉伴行胸背神经,行于背阔肌表面,并进入该肌。在腋窝后壁的上部找出肩胛下种经上支,分布于肩胛下肌。
在肩胛下动脉的后方寻找下支,可见其进入大圆肌。在后壁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肩胛下动脉附近可找到肩胛下淋巴结,即腋淋巴结后群,观察后清除。
(11)解剖腋窝内侧壁:清理前锯肌的境界,在其表面胸外侧动脉的后方可找到胸长
神经,沿腋中线稍后方垂直下行。
(12)解剖腋窝顶部:在腋静脉的近端,即腋窝尖处可寻到腋淋巴结尖群,其输出管
为锁骨下干,观察清理后可保留。
操 作 要 点
臂前区、肘前区与前臂前区
(一)皮肤切口
上肢呈外展位手掌向前,然后作以下4个切口(图0—3)。
1.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下方约3—4横指处作一横行切口。
2.在此切口的中点处向上作一纵行切口,直达臂上部的切口处,将皮肤剥离翻向两侧。
3.在腕前区近侧横纹处作横行切口。
4.沿前臂中线,作一纵行切口,至腕部与横切口相交。剥离皮肤,翻向两侧。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层结构
(1)头静脉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在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找出已经解剖出来的头静脉
末段,沿头静脉走行方向,向下追踪剥离至前臂下部。保留头静脉,观察其在臂部、肘部及前臂的位置。在肘部头静脉的附近,肱二头肌腱的外侧找出由深筋膜穿出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向下追踪至前臂下部,观察其走行。
(1) 贵要静脉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中寻找贵要静脉,向上追踪至
穿人深筋膜处,向下追踪至前臂下部,观察其走行。在臂上部内侧找到已剖出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向下追踪,可见其在臂内侧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然后向下与贵要静脉伴行,
(3)臂内侧皮神经:在腋窝内找到已剖出的臂内侧皮神经,追踪观察其穿出臂上部内侧的深筋膜。
(4)肘正中静脉:在肘前区寻找连接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之间的肘正中静脉,观察其类型。
(5)肘浅淋巴结:在肱骨内上髁上方,贵要静脉附近寻找肘浅淋巴结。 (6)前臂正中静脉:沿前臂中线寻找是否存在此静脉,并观察其注入部位。
2.解剖臂部深筋膜及内、外侧肌间隔 清除臂部浅筋膜,保留浅静脉和皮神经,
显露深筋膜。在臂前部正中纵行切开深筋膜,翻向两侧,用刀柄或镊子在臂肌前、后群之间的内侧和外侧向上探查至肱骨,观察臂内、外侧肌间隔。 3.观察肱二头肌内、外侧沟及有关结构
(1)剖查肱动脉:沿腋动脉向下清理,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中寻出肱动脉。在肱动脉
的起始处寻出肱深动脉,可见其向后内侧随桡神经进入肱骨肌管。在喙肱肌止点平面找出尺侧上副动脉,可见共与尺神经一起穿过内侧肌间隔。在内上髁上方约5 cm处,寻找尺侧下副动脉。此外,还可见数条肌支,分布到前臂肌前群。 (2)剖查正中神经:自腋窝向下追踪正中神经,可见其伴随肱动脉行于肱二头肌内
侧沟中,注意观察它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
(3)剖查肱静脉:在肱动脉的内侧与外侧可见到有两条肱静脉伴行,修洁并观察贵
要静脉的注入部位。
(4)剖查尺神经:自腋窝向下追踪尺神经,可见其在臂中部,穿过内侧肌间隔向后
行。注意观察其与尺侧上副动脉伴行情况。
(5)剖查肌皮神经:在腋窝寻出肌皮神经,可见其行向下外,先穿过喙肱肌,再行
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行程中发出分支至臂肌前群各肌后,易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在臂下部 浅出深筋膜。
4.观察臂肌前群将肱二头肌、喙肱肌及肱肌分别修洁,观察。
5.观察前臂深筋膜、肱二头肌腱膜及屈肌支持带清除前臂浅筋膜,保留静脉干和
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显露深筋膜。注意观察前臂近侧部的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观察屈肌支持带。
6.解剖肘窝
(1)清理肘窝的境界:将肘前区及前臂前区的深筋膜在中线上纵行切开。同时切断
肱二头肌腱膜,剥离并去除深筋膜。修洁肱桡肌及旋前圆肌,暴露肘窝。
(2)解剖肘窝内结构:以肱二头肌腱及旋前圆肌为标志,观察其与血管神经的相互
关系。修洁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寻找肱动脉,追踪分离至其分为桡、尺动脉处。并在尺动脉的起始部寻找骨间总动脉,观察其又分为骨间前、后动脉,不必追踪。在肱动脉内侧寻找正中神经,向下追踪至其进人旋前圆肌两头之间处。在肘前外侧沟、肱肌和肱桡肌之间寻找桡神经,追踪至其分为深、浅2支处。 7.观察前臂肌肉、血管、神经的安排与联属
(1)观察前臂前群浅层肌:先清理起自肱骨外上髁的肱桡肌,再清理起自内上髁的
各肌,清除各块肌肉的深筋膜,观察。
(2)剖查桡侧血管神经束:在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寻找桡动脉和桡神经浅支,
观察二者的位置关系。剖出桡神经的主要分支,追踪桡神经浅支至腕部。
(3)剖查正中神经:在指浅屈肌的深面找出正中神经,追踪至腕部,并观察其分支,
注意在肘窝附近寻找由正中神经发出的骨间前神经。
(4)剖查尺侧血管神经束: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找寻尺动脉和尺神经,向
上、下方向追踪观察。
(5)解剖前臂肌深层:从腕部用手指向上分离指浅屈肌与深层肌肉,并将其拉开,
观察深层的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在腕上方分开两肌,观察其深面的旋前方肌。 8.解剖骨间前血管神经束 在拇长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寻找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前
神经。骨间前神经在肘窝发自正中神经。
9.观察前臂屈肌后间隙在拇长屈肌、指深屈肌的深面和旋前方肌浅面之间观察潜
在的间隙,探查其向远侧的交通关系。
肩胛区、臂后区、肘后区及前臂后区
(一)皮肤切口
尸体俯卧,作下列皮肤切口(图0-3)。
1.背部正中线切口自枕外隆凸沿后正中线向下直至骶骨后面。
2.肩部横切口门第7颈椎棘突向外侧切至肩峰,再沿肩部向下切至臂上、中1/3
交界处,再向内侧环切上臂后面。
3.背部横切口平肩胛骨下角水平, 自正中线向外侧切至腋后线。 4.臂后纵切口沿臂后部中线作纵行切口向下至腕部。
5.臂后横切口在肘下3—4横指处作一横切口,与臂前区切口相接。
6.前臂后横切口沿腕背作横切口与腕前横切口相接。将各切口间的皮片内侧缘提
起,剥离皮肤与浅筋膜,翻起皮片。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浅筋膜及浅筋膜内结构
(1)肩胛区:在近中线处浅筋膜内可能找到1—2条脊神经后支。
(2)臂后区:于三角肌后缘中点下方可找到臂外侧上皮神经,臂后区中部找出臂后
皮神经,在臂后中、下1/3交界处外侧部找出前臂后皮神经。
(3)前臂后区:在前臂下部外侧缘找出头静脉,向上追踪至前面,在其附近找出前
臂后皮神经,观察其分布,在内侧缘找出贵要静脉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在桡腕关节上方外侧寻找桡神经浅支,内侧寻找尺神经手背支。 2.解剖肩胛区的肌肉、血管和神经
(1)暴露三角肌:除去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的浅筋膜,清除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观
察三角肌的起止、边界和纤维方向。
(2)暴露肩带肌:清除肩胛区表面的浅筋膜和深筋膜。沿肩胛冈切断斜方肌的附着
点,将其翻起,清理辨认肩带诸肌。
(3)剖查肩胛上血管和神经:切断冈上、下肌,寻找二肌深面的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
(4)解剖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清理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观察四边孔
的境界和从中穿过的旋肱后动脉及腋神经。
(5)解剖旋肩胛动脉:观察三边孔境界和从中穿过的旋肩胛动脉。 3.解剖臂后区
(1)暴露肱三头肌:清除浅筋膜,显露深筋膜。纵行切开深筋膜向两侧剥离,并探
查深入臂肌前、后群之间的内、外侧肌间隔。清理并观察肱三头肌。
(2)解剖桡神经与肱深动脉: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钝性分离,找出桡神经
和肱深动脉进入肱骨肌管处。将镊子深入肱骨肌管,沿镊子方向切断肱三头肌外侧头,打开肱骨肌管。清理桡神经和肱深动、静脉,追踪走行并观察它们的分支。
4.解剖肘后区在肱骨内上髁后方、鹰嘴内侧切开深筋膜,寻找尺神经,向上、下追踪并观察。
5.解剖前臂后区
(1)解剖深筋膜和屈肌支持带:清除浅筋膜,暴露深筋膜。观察腕背侧的伸肌支持带。
(2)解剖前臂肌后群:纵行切开深筋膜,保留伸肌支持带。显露前臂肌后群,分离
并观察后群浅层诸肌。从下向上将桡侧腕伸肌和指伸肌分开,并向两侧牵拉,显露深层肌并观察。
(2) 解剖骨间后血管神经束:在旋后肌下缘处寻出骨间后动脉和神经,追踪并观察。
操 作 要 点
手掌与手指掌面
(一)皮肤切口
1.手掌纵行切口 自腕前横切口的中点处向下作纵行切口,至中指近端。
2.手掌横切口沿手掌远侧缘作横行切口。
3.手指纵行切口 自手掌横切口处向中指尖作纵行切口。 4.拇指斜切口 从腕前区横切口中点处至拇指尖作斜行切口。 提起各切口的皮缘, 自内向外剥离皮肤,翻开皮片。(图0-3)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手掌浅筋膜 注意观察手掌的浅筋膜,较其他各部致密,脂肪组织很少。
在浅筋膜内可找到浅静脉。在小鱼际处可寻到尺神经掌支,并可见到掌短肌。在鱼际近端可找到桡神经浅支。 2.解剖掌腱膜及筋膜间隙
(1)显露掌腱膜:清除浅筋膜和掌短肌,显露深筋膜。观察掌腱膜的形态。
(2)显露筋膜鞘:切断掌腱膜远侧的4条纵束,勿伤及深面的血管和神经。向近侧
掀起掌腱膜的切缘,边掀起边观察掌腱膜内、外侧缘向深部发出的纤维隔,切断,游离掌腱膜。探查3个筋膜鞘。 3.解剖尺神经浅支、掌浅弓及其分支
(1)追踪尺神经及其分支:在屈肌支持带尺侧缘的浅面切开薄层深筋膜,找到尺神
经。在豌豆骨的外下方寻找尺神经浅支,追踪观察其分支。 1支指掌侧固有神经至小指,另1支为指掌侧总神经,再分支至第4、5指的相对缘。
(2)剖查尺动脉及其分支:在尺神经的附近找到尺动脉。于豌豆骨的外下方找到有
尺动脉分出的掌深支,不必追踪。
(3)剖查掌浅弓及其分支:沿尺动脉主干追踪其与掌浅支吻合形成的掌浅弓。观察
弓的类型,剖查由弓发出的各支指掌侧总动脉,追踪至人手指处。
(4)解剖正中神经及其分支:在屈肌支持带下缘处找到正中神经返支,追踪观察其
向外上方进入鱼际肌。在指掌侧总动脉附近找到指掌侧总神经,追踪至人手指处。
4.解剖鱼际肌和小鱼际肌 清除鱼际肌和小鱼际肌表面的深筋膜,分离、修洁各块肌肉,观察。
5.解剖腕管、观察腱滑液鞘
(1)打开腕管:修洁并观察屈肌支持带,纵行切开,打开腕管。观察腕管内通过的
各结构。将正中神经分离、提起,并向前臂及手掌追踪观察。
(2)观察腱滑液鞘:在腕管内找出屈肌总腱鞘,在腕桡侧管内找出拇长屈肌腱鞘,
观察其位置关系。切开两腱鞘,探查其交通关系。
(3)剖查蚓状肌:分离指浅、深屈肌腱,观察其位置关系。找出起于指深屈肌腱的蚓状肌,观察。
6.解剖尺神经深支、掌深弓及其分支 在豌豆骨外下方找到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
掌深支,修除周围结缔组织,切断附近肌肉,沿其走行追踪。在腕管附近切断各屈指肌腱,向远侧掀开。除去其深方的结缔组织和骨间掌侧筋膜。继续向桡侧追踪,可见掌深支与桡动脉末端吻合形成的掌深弓。修洁掌深弓及其各分支,观察,并可见尺神经深支与掌浅弓伴行。
7.解剖指蹼间隙 仔细去除各指蹼间隙残留的皮肤和脂肪组织。修洁各指掌侧总
动脉和总神经的末段,可见它们在各指蹼间隙处分为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分别行向相邻两指的相对练。修洁各蚓状肌腱,观察其走向。探查指蹼间隙的交通关系。 8.解剖手指掌面
(1)将纵切口的皮肤翻向两侧,从指蹼处向远侧剖查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注意
二者的位置关系。
(2)清理指屈肌腱纤维鞘,纵行切开腱鞘,观察指浅屈肌腱裂孔及附着点。观察指
深屈肌腱的走行及终止。将指屈肌腱拉起,观察腱系膜。
手背与手指背面
(一)皮肤切口
1.手背纵切口自腕背横切口的中点向下作纵行切口至中指近端。 2.手背横切口沿掌指关节作横切口。
3.手指纵切口自横切口起,沿中指背面中线作纵行切口直达甲根部。提起上述纵
切口的皮缘,向两侧剥离翻开皮片。(图0—3) (二)层次解剖
1.解剖手背浅筋膜
(1)手背静脉网:在手背的浅筋膜内可见静脉网。在第1掌骨间隙处,由静脉网合
成头静脉。在第4掌骨间隙处,合成贵要静脉。
(2)手背皮神经:在手背近端桡侧寻找桡神经浅支,在尺侧寻找尺神经手背支。观
察两神经向手背及手指的分支。 2.解剖手背深筋膜
(1)解剖伸肌支持带及骨纤维管:清除腕背侧的浅筋膜,显露伸肌支持带。将其纵
行切开,翻向两侧,边翻边切断它向深方发出的5个纤维隔。它们附着于尺、桡骨,形成6个骨纤维管。观察各管内通过的肌腱及腱鞘。
(2)显露手背筋膜:清除浅筋膜,保留静脉网,显露由深筋膜浅层与伸肌腱愈合形
成的手背腱膜。观察手背皮下间隙,观察指伸肌腱远端的腱间结合。
(3)显露骨间背侧筋膜:剥离并切断手背腱膜远端,将腱膜掀起,暴露骨间背侧筋
膜,观察腱膜下间隙。
(4)观察骨间背侧肌:除去骨间背侧筋膜,观察骨间背侧肌。
3.剖查桡动脉末段在手背桡侧修洁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观察
“鼻烟壶”边界。除去窝内的疏松结缔组织,修洁在窝内走行的桡动、静脉。追踪桡动脉,观察其穿过第1骨间背侧肌至手掌。
4.解剖手指背面 沿指伸肌腱追踪至手指背面,观察其形成指背腱膜.
操 作 要 点
面 部
(一)切口
尸体取仰卧位,肩下垫木枕,使面部略抬高。先从颅顶正中向前下经鼻背、人中
至下颌体下缘作一正中切口。再从鼻根中点向外到眼内眦,沿睑裂两缘到眼外眦,并继续向外到耳前作一横切口。在鼻孔和口裂周围各作一环形切口。沿下颌体下缘至下颌角,再至乳突尖作一横切口,各切口要深浅适宜,不要过深。然后将眼裂下方的皮片向后翻到耳廓根部,上方的皮片翻向上后。翻皮片时要细心,刀刃应向皮面,尽量使深面的肌肉少受损伤(图0-3)。 (二)层次解剖 1.解剖面肌
(1)在眼内眦处摸认睑内侧韧带(拉眼睑向外时紧张),然后修洁眼轮匝肌。睑部的肌
纤维色淡而薄,修洁时要小心,不要误为脂肪除去。
(2)修洁口轮匝肌,注意不要切掉与口轮匝肌交织的其它肌肉。 (3)在前额修洁额肌,刀刃应与肌纤维平行。 (4)在鼻上半部靠眼内眦处找出滑车下神经。
(5)跟踪面静脉到颧大肌深面,修洁提上唇肌,颧小肌和颧大肌。
(6)追踪颈阔肌,可见其后部纤维向前弯向口角,即为笑肌。在口角下方,辨认并
修洁降口角肌和它前面的降下唇肌。 2.解剖腮腺区
(1)解剖腮腺咬肌筋膜:紧靠耳廓前面,自颧弓到下颌角切开腮腺表面的腮腺咬肌
筋膜,向前、上、下三个方面逐渐翻起除去,修洁时可能见到一些小的淋巴结即腮腺淋巴结。
(2)以腮腺管为起点解剖穿出腮腺前缘上份至上端的结构。
1)先在腮腺前缘、颧弓下方约一指宽处找到腮腺管,追踪到咬肌前缘,在腮腺管上
方寻找副腮腺(—小部分分离的腮腺),面横血管和面神经颧支(有上、下两支)。 2)在腮腺的上端找出颞浅动脉和静脉,并在血管的后方找出三叉神经分出的耳颞神
经,血管的前方找出面神经的颞支。 (3)解剖穿出腮腺前缘下份及下端的结构。
1)在腮腺管下方寻找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
2)在腮腺的下端找出面神经的颈支和下颌后静脉的前支和后支。在腮腺上、前、下
三方向的结构依次有:①耳颞神经,②颞浅血管,③面神经颞支,④面横血管,③面神经颧支,⑥腮腺管,⑦面神经颊支,⑧面神经下颌缘支,⑨面神经颈支,⑩下颌后静脉的前支,下颌后静脉的后支。
(4)解剖面神经、颈外动脉和颞浅动脉、并观察其在腮腺内的排列。 1)追踪面神经各支至进入面肌处。
2)将颧大肌、颧小肌和提上唇肌从起点分离向下翻开,修洁面动、静脉及其分支和
属支。注意找到面深静脉,它由面静脉越过颊肌时分出,向后穿过脂肪到咬肌的深面。
3)小心去掉咬肌前缘深面的颊脂体,追踪面神经的颊支到颊肌,找出与颊支有吻合
的下颌神经的分支颊神经和与之相伴行的颊动脉,修洁颊神经并向后追踪到下颌支前缘。
4)逐块除去腮腺浅部,追踪面神经各支向后至其本干。同时寻找由耳大神经和耳颞
神经来的交通支。山耳大神经来的支不易寻到,而由耳颞神经来的支较大比较好找。继续追踪面神经干到茎乳孔,找出面神经干进入腮腺前的分支耳后神经及到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肌支。
5)继续除去腮腺实质,找出并修洁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它们的分支。
6)在面神经进入腮腺处切断面神经,向前翻起。除去下颌后静脉,在耳后动脉起点
之上方切断颈外动脉,向上翻起。除去剩余的腮腺实质,修洁腮腺周围的结构。 3.观察面动脉与面静脉的局部位置 在咬肌前缘与下颌支交点处找到面动脉,追
踪并修洁其分支,逐一观察。在动脉的后方,解剖观察与之伴行的面静脉及其属支。
4.解剖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
(1)解剖穿出额肌纤维的滑车上神经和血管以及眶上神经和血管,前者在眶上缘内
侧部的上方距正中线约一横指宽处,后者常有两支,位于较外侧。
(2)翻开眼轮匝肌下内侧份,找出穿出眶下孔的眶下神经和血管,修洁它们的分支。
(3)切断并向下翻起降口角肌,找出由颏孔穿出的颏神经。
5.解剖咬肌解剖修洁咬肌,观察其起止形态,向前翻起其后缘上部,寻找进入咬
肌的神经和血管。
7.解剖面侧深区(颞下窝)
用刀柄自下颌颈和下颌支后缘的深面插入,使下颌颈和下颌支与深在的软组织分
离, 刀柄向下移动受阻处就是下牙槽神经和血管穿人下颌孔之处。用骨剪剪断下颌颈,并紧靠下颌孔上方水平锯断下颌支,将此段骨片去掉,小心除去脂肪纤维组织,露出深面的肌肉、血管和神经。依次找出并修洁下列结构:①在下颌孔处找到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脉,向上追踪到翼外肌下缘。在下牙槽神经进入下颌孔的稍上方,寻找它发出的细小的下颌舌骨肌神经。②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翼内肌表面找出舌神经。③追踪颊神经到翼外肌两头之间,颞深神经和咬肌神经到翼外肌上缘。④修洁位于翼外肌表面的上颌动脉及其分支。有时上颌动脉位于翼外肌深面待以后再解剖。在修洁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静脉交织成网,即翼静脉丛,可除掉。翼静脉丛向后下汇合成一二支较大的静脉,即上颌静脉。⑤修洁翼外肌和翼内肌已暴露的部分,观察它们的起止和形态。 (1)解剖面侧深区浅部
1)除去颞下颌关节盘、下颌头及翼外肌,注意不要损伤耳颞神经、上颌动脉和深面其他结构。
2)修洁下颌神经及其分支,拉舌神经向前,找出加入其后缘的鼓索神经。凿开下颌管,
追踪下牙槽神经到牙根和颏孔。
3)修洁上颌动脉第一段,找出它的分支。追踪脑膜中动脉到棘孔,看清耳颞神经两
个根包绕脑膜中动脉的情况,追踪修洁耳颞神经。
4)扭转下颌神经干(必要时可以切断翻开),试寻找位于其深面的耳节和连于耳节的小支。 颅
部
(一)解剖颅顶部软组织 1.皮肤
将尸体头垫高,把颅顶正中矢状皮肤切口向后延续到枕外粗隆,并从颅顶正中作
一冠状切口向下到耳根上方,再向下切开耳根前、后的皮肤,翻去头部所有剩余皮片(图0—3)。 2,浅筋膜
(1)在前额找到前已找出的滑车上神经和血管、眶上神经和血管,以及颅顶肌的额
腹,向上追踪修洁直到颅顶。
(2)向上追踪面神经颞支,同时修洁颞筋膜前部。 (3)向上追踪颞浅血管和耳颞神经。
(4)在耳廓后面,追踪并修洁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后血管、耳后神经。
(5)将尸体翻转,面部朝下,在枕外隆凸处的浅筋膜中找出由颈部上升的第三颈神
经末 支。摸认上项线,估计这里浅筋膜的厚度,然后在距枕外隆凸外侧2.5cm处切开浅筋膜,找出在此处穿出深筋膜的枕动脉和枕大神经,追踪它们到颅顶。 3.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1)从上向下,修洁颅顶腱膜的后部和颅顶肌的枕腹,注意不要损伤血管和神经。
(3) 在正中线切开颅顶腱膜,插入刀柄,检查其下面的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顶肌前、
后、左、右相连情况。分层仔细观察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见图1-13)。
操 作 要 点
解剖颈前区
(一)尸位及切口
尸体仰卧,肩部垫高,使头部尽量后仰。作如下皮肤切口(图0—3): 1.自下颌骨下缘的中点起,沿颈前正中线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中点。 2.自下颌骨下缘中点起,沿下颌骨下缘及下颌支后缘至乳突根部。 3.自胸骨颈静脉切迹中点起,沿锁骨至肩峰。
因颈部皮肤较薄,故切口要浅,以免损伤深部结构。
4.自颈前正中线切口将皮片剥离翻向两侧,直至斜方肌前缘处,显露颈阔肌。 (二)解剖浅层结构 1.解剖颈阔肌观察颈阔肌的纤维走向和起止(图2-4)。该肌属皮肌,位于浅筋膜内。
清除该肌浅面的筋膜,沿锁骨将其切断(不可切深),并向上翻起至下颌骨下缘。注意保留深面的浅静脉和皮神经,勿一起翻起。
2.解剖颈前静脉在颈前正中线两侧浅筋膜内自上而下解剖颈前静脉,并追踪至穿
入深筋膜处。该静脉附近有颈前浅淋巴结,观察后清除之(图2—4)。
3.解剖颈外静脉 自下颌角后方向下,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解剖出颈外静脉,追踪
至其下端在锁骨上方穿人深筋膜处。此静脉附近有颈外侧浅淋巴结,观察后清除之(图2—4)。
4.解剖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的浅筋膜内,向前、上、下寻找由此
潜出的颈丛皮支:颈横神经越胸锁乳突肌表面至颈前;耳大神经沿该肌表面上行至耳廓附近:枕小神经循该肌后缘向后上至枕部;锁骨上神经向外下方分为3支分布于颈外侧及胸、肩部(图2-5)。
5.清除浅筋膜保留上述浅静脉和皮神经,清除所有浅筋膜。修洁并观察颈深筋膜
浅层,即封套筋膜。此筋膜包被全颈,并形成胸锁乳突肌鞘、斜方肌鞘和下颌下腺鞘。
(三)解剖深层结构
1.解剖颈深筋膜浅层及颈静脉弓清除残留的浅筋膜,观察颈深筋膜浅层。在胸骨
柄上方由该层筋膜形成的胸骨上间隙内,解剖出连接左、右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图2—5)。
2.解剖胸锁乳突肌切断此肌在胸骨柄和锁骨上的起点,翻向后上,注意支配此肌
的副神经及颈外动脉的分支在此肌上1/3深面进入该肌。副神经继续走向后下,进入颈外侧区,暂不追踪。
3.解剖舌骨下肌群和颈袢修洁舌骨下肌群,将胸锁乳突肌复原位,在该肌与胸骨
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围成的三角内,找出舌下神经降支支配舌骨下肌群的肌支,沿肌支向上追踪颈袢至颈动脉鞘前壁。
4.解剖颈动脉鞘解剖沿颈动脉鞘排列的颈外侧深淋巴结,以肩胛舌骨肌中间腱分
为上、下两群,即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下深淋巴结。观察后清除之,以显露颈动脉鞘。
(1)沿颈动脉鞘前壁向上追踪来自舌下神经的颈袢上根,以及来自第2、3颈神经的
颈袢下根。
(2)纵行切开颈动脉鞘,可见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
位于动、静脉之间。观察颈内静脉的属支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分别清除之。
(3)在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用镊子分离筋膜,找出迷走神经干。沿迷走神经干
前方仔细观察,找出迷走神经的心支。
(4)修洁颈总动脉,该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外动脉初
在颈内动脉前内侧,后转至其外侧。在分叉处,注意观察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始部管壁膨大形成的颈动脉窦。在颈内、外动脉分支处后方,寻找颈动脉小球(图2—9,10,11)。
5.解剖颈动脉三角将胸锁乳突肌置于正常位置,确认此三角是由胸锁乳突肌上份
前缘、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图2—11)。
(1)解剖颈外动脉在三角内的分支:于颈外动脉起点处寻找甲状腺上动脉;沿动脉
干追踪其至甲状腺侧叶上端。在甲状腺上动脉起点上方解剖舌动脉,该动脉在舌骨大角上方向前上,潜人口腔底。
(2)解剖舌下神经:修洁二腹肌后腹。于颈内、外动脉的浅面解剖出横行于二腹肌
后腹下缘附近的舌下神经。该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
6.解剖下颌下三角切开颈筋膜浅层显露下颌下腺。仔细寻找腺体浅面与下颌骨下
缘之间的下颌下淋巴结,观察后清除之。在下颌下腺表面找出面静脉;在该腺与下颌骨之间找出面动脉,追踪面动脉绕下颌骨下缘至面部。将下颌下腺翻向上,修洁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观察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切断二腹肌前腹在下颌骨上的起点,将该肌腹翻向下外,修洁三角深面的下颌舌骨肌,并沿正中线及舌骨体切断该肌的附着点,将下颌舌骨肌翻向上,显露舌骨舌肌,并在该肌表面寻找舌下神经。在舌骨大角上方与舌下神经之间,寻找舌动脉,该动脉由舌骨舌肌后缘潜入其深面。在下颌下腺深部前缘,舌骨舌肌表面寻找下颌下腺管,并寻找舌神经及其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图2-8)。
7.解剖颏下三角清除颏下的颈深筋膜浅层,寻找颏下淋巴结(1—3个),观察后清
除之。辨认颏下三角的境界,该三角由左、右两侧的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三角深面为下颌舌骨肌。
8.解剖肌:三角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下份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
(1)清除舌骨下肌群的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处切断胸骨舌骨肌,向上翻转至舌骨;
修洁其深面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并于胸骨甲状肌的下端切断该肌,向上翻转至甲状软骨。
(2)观察甲状腺及气管颈部表面的颈深筋膜中层,即气管前筋膜。该筋膜包裹甲状
腺形成甲状腺鞘,即假被膜。观察甲状腺左、右侧叶的形状及峡的位置,在峡的上方有时有一锥状叶。
(3)在甲状腺侧叶的上极附近,找出甲状腺上动、静脉,并在其后方寻找与其伴行
并走向环甲肌的喉上神经外支。在舌骨大角与甲状软骨间找出喉上动脉及与其伴行的喉上神经内支,追踪至穿人甲状舌骨膜处。
(4)在甲状腺峡下方的气管前间隙内,寻找甲状腺最下动脉,及由甲状腺下静脉互
相吻合形成的静脉丛。
(5)在甲状腺侧叶外侧缘的中份找出甲状腺中静脉,追踪至颈内静脉,观察后切断。 (6)在甲状腺下极附近寻找甲状腺下动脉,该动脉采自甲状颈干,从甲状腺侧叶后
面进入腺体。在环甲关节后方或食管与气管颈部之间的旁沟内找出喉返神经,注意该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互相交叉。
(7)在甲状腺前面切开甲状腺假被膜,观察被覆于甲状腺实质表面的纤维囊(真被膜)。
注意观察在甲状腺侧叶后面,由假被膜增厚附于喉软骨和上位气管软骨上的甲状腺悬韧带。
(8)清除甲状腺鞘,在甲状腺侧叶后面上、下部的结缔组织中,或腺实质内寻找上、
下甲状旁腺。
解剖胸锁乳突肌区
胸锁乳突肌区相当于该肌所在的位置。该区内主要解剖椎动脉三角及前斜角肌周
围的结构。将胸锁乳突肌向上翻起,确认椎动脉三角的范围,即外侧为前斜角肌,内侧为颈长肌,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
1.解剖胸导管于左侧静脉角处找出胸导管。胸导管位于颈动脉鞘的深面、椎动脉
的前方, 自食管的后外侧走向前外方,注入静脉角或静脉角的附近。
2.解剖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在右侧,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之间向下分离迷走神
经至锁骨下动脉前方。向外牵拉神经干,分离出迷走神经的分支右喉返神经,绕锁骨下动脉下面、后面,在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分支分布于喉肌。在左侧,向下追踪迷走神经,经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之间进入胸腔。待解剖胸部时再寻找左喉返神经。
3.解剖锁骨上淋巴结及膈神经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以下将颈深筋膜浅层清除,可见
筋膜深面是大量脂肪组织。清除脂肪组织时注意解剖、观察沿颈横血管排列的锁骨上淋巴结,其中位于左静脉角处的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注意寻找观察。将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清除,暴露椎前筋膜。透过该筋膜可见前斜角肌和行于该肌表面的膈神经。沿膈神经外侧纵切筋膜,暴露膈神经,向下追踪其进入胸腔,待胸部解剖时再继续寻找。
4.解剖甲状颈干 于颈内静根部上方结扎并切断该静脉,向上翻起。沿前斜角肌
内侧解剖甲状颈干。它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3条分支。
5.解剖椎动脉用镊子向下牵拉锁骨下动脉,在甲状颈干内侧深面剥离椎动脉。该
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6.解剖胸廓内动脉向上牵拉锁骨下动脉,在该动脉下壁、与椎动脉对应处寻找胸
廓内动脉的起始端。待胸部解剖时再追踪。
7.解剖颈交感干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一起牵向外侧,把颈部器官推向内侧,于
椎前肌浅面、椎体两旁,将椎前筋膜纵行剥离,找出颈交感干。沿交感干向上找出颈上神经节,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找出颈中神经节,在第1肋颈前方观察颈下神经节。此节可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合成星状神经节,又称颈胸神经节。
操 作 要 点
解剖颈外侧区
1.查看颈外侧区的境界前方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方为斜方肌前缘,下方为锁骨。
以肩胛舌骨肌下腹为界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
2.解剖副神经清除枕三角内颈深筋膜浅层,寻找副神经及沿该神经排列的副神经
淋巴结。清除淋巴结,见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向外下,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入斜方肌深面。
3.解剖颈丛将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牵向内侧,清理颈丛各根及颈丛分支。颈丛深
面为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追踪颈丛发出的膈神经向下经前斜角肌表面入胸腔。 4.解剖臂丛的根、干 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解剖出组成臂丛的5个根(C5—T1的
前支)和上、中、下三个干。观察臂丛经锁骨上三角深部和锁骨后方人腋窝。 5.解剖肩胛上神经于第5颈神经向外方解剖肩胛上神经,该神经向外后方过肩胛
上切迹分布至冈上窝(肩胛部暂不解剖)。
6.解剖有关肌肉 清理颈外侧区的肌肉,自下而上依次观察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肩胛提肌和夹肌。
解剖颈根部
1.截除锁骨离断胸锁关节,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锯断锁骨,紧贴其后面分
离锁骨下肌,将断离锁骨摘除。
2.解剖静脉角和淋巴导管静脉角由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在左侧有胸
导管注入。在右静脉角寻找右淋巴导管,该管长约1cm。 2. 解剖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呈弓形通过颈根部,共分三段:第一段位于前斜角肌内
侧,第二段位于该肌后方,第三段位于该肌外侧。仔细观察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及第一段的毗邻:其前方有颈内静脉、椎静脉、迷走神经和膈神经跨过;右侧有右喉返神经绕其下面和后面;左侧有胸导管跨过前方至静脉角。锁骨下动脉深面有肺尖、胸膜顶及交感干。
操 作 要 点
胸部解剖操作
一.解剖胸壁、胸膜及肺 (一)解剖胸壁
1.观察 胸前外侧壁浅部结构已在上肢解剖时显露,逐层翻开皮片、筋膜、胸大
肌、胸小肌,观察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穿出部位,清理胸大、小肌在胸壁上的附着部分,将前踞肌自起点剥离,连同支配该肌的胸长神经一起翻向外侧,并观察其与腹外斜肌肌齿交错。
2.解剖肋间隙 肋间内、外肌和肋间最内肌均很薄,先辨认肋间外肌和肋间外膜,
观察肋间外肌肌纤维的方向,沿第4或第5肋下缘,用刀尖轻轻切开肋间外肌和肋间外膜,将其向下翻,可见位于深面、肌纤维斜向内上方的肋间内肌,并可见肋间神经分支进入肋间内、外肌。 3.开胸
(1)锯断锁骨:自锁骨中、内1/3交界处将其锯断。
(2)切除肋间肌:自腋前线内侧逐渐移至腋中线,将第1—9肋间隙的肋间肌纵行切
开,并切除约1.5cm宽的肋间肌,切除时勿伤及深面的壁胸膜。用手指探人肋间隙,将壁胸膜轻轻推离胸壁,保留完整的壁胸膜。若有胸膜感染,则壁胸膜与胸壁粘连不易分开。
(3)剪断肋骨:将肋骨剪较弯曲的一半插入肋与壁胸膜之间,剪断第1—10肋。
(4)打开胸前壁:切断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的起点,在胸骨柄处提起胸前壁,
将胸骨和肋深面的结构向后压,切断胸廓内动、静脉(一侧自胸廓上口处切断,另一侧尽可能从胸壁上分离,让其留在锁骨下动脉上)。掀开胸前壁时,注意观察位于胸骨体后面的胸骨心包韧带。
(5)切断膈的前部起点:胸前壁拉开后,可见膈前部的起点,沿膈起点后方lcm处
切断膈,向两侧切至腋中线,胸前壁即可被翻向下。 4.观察胸前壁内面
(1)胸内筋膜:位于胸前壁内面的结缔组织膜即胸内筋膜。
(2)胸廓内动、静脉和胸骨旁淋巴结:沿其血管本干向下清理,分出腹壁上动脉和
肌膈动脉。寻认胸廓内动脉发出的肋间前支、穿支、心包膈动脉。胸骨旁淋巴结沿胸廓内动、静脉周围排列。肋间前支常分为两支,分别行于上位肋的下方和下位肋的上方,在胸前壁进行穿刺时,应从肋间隙中部进针。 (二)探查胸膜腔
观察胸腔的分部和内容:胸腔分为三部,即由心、心包、出人心的大血管、气管、
食管等结构组成的纵隔,位于纵隔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的左、右部。
1.打开胸膜腔将已暴露的壁胸膜沿锁骨中线纵行切开至第6肋间隙平面,打开胸
膜腔,暴露覆于肺表面的脏胸膜(肺胸膜)。观察肺胸膜紧贴于肺实质并延伸至肺裂。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的窄隙即胸膜腔。
2.探查壁胸膜 将手伸人胸膜腔探查壁胸膜各部,即胸膜顶、肋胸膜、膈肋膜和纵
隔胸膜。①用手向上探查胸膜顶,观察其突向锁骨内1/3上方2—3cm,在胸膜顶的前、外、 后方有前、中、后斜角肌围绕。锁骨下动脉从其前方穿出前斜角肌间隙。②胸膜前界:肋 胸膜与纵隔胸膜前缘之间的返折线即胸膜前界,注意左、右胸膜前界自胸膜顶向下逐渐靠拢,在第2—4肋水平之间,两侧前界在中线稍偏左侧相互接触或重叠。自第4肋以下,左右胸膜前界又分开,右侧垂直向下达第6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下界。左侧在第4胸肋关节处向左倾斜,沿胸骨左缘下行至第6肋软骨移行于胸膜下界。③胸膜下界:用手指探查肋胸膜与膈胸膜之间的下返折线即胸膜下界,一般自第6肋软骨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腋中线与第10肋、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处平第12胸椎棘突。
3.探查胸膜隐窝 将手伸人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处即肋膈隐窝,肺下缘未充填其
内,肺下界比胸膜下界约高2肋。肋胸膜与左纵隔胸膜返折处有左肋纵隔隐窝,肺前缘未伸人其内。
4.观察胸膜间区在第2肋以上、第4肋以下的两侧胸膜前界之间有两个三角形无
胸膜区,即上、下胸膜间区,分别与胸腺和心包相关。
5.探查肺韧带脏、壁胸膜在肺根的下方返折形成皱襞,即肺韧带。 (三)观察肺及肺根
观察肺的位置、分叶和形态,探查肺尖突向颈根部的情况。检查肺的体表投影,
比较肺与胸膜前下界的关系,如肺及肺根萎缩或水肿,与活体不相符,只作参考。 1.取肺将肺拉向外侧,紧靠肺门切断肺根和肺韧带,将肺取出。 2.观察肺根在已取下的肺标本上辨认肺根诸结构(上、下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支气管动脉)及其排列关系,辨认肺门淋巴结。
3.解剖肺段 自肺门沿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分离肺段支气管及其伴行的肺段动
脉,解剖并观察1—2个肺段。 (四)解剖肋间隙后部
撕去胸后壁的肋胸膜,在第6、7肋间隙清理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
处清理出肋间后动脉发出的上,下支。观察肋角内侧的肋间血管、神经位于肋间隙中间,无肋沟保护;在肋角处,肋间血管、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在肋角外侧,血管、神经本干(上支)行于肋沟内,其排列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胸后壁下部,肋间最内肌可跨过一个以上的肋,此即肋下肌,其作用同肋间内肌。 二.解剖纵隔 (一)观察纵隔
切除肺以后,胸腔中间部的结构就是纵隔。纵隔两侧被覆纵隔胸膜。探查在第7
胸椎水平以下、脊柱前方主动脉与食管之间,两侧纵隔胸膜很接近而形成的食管系膜,在食管后方形成食管后隐窝(右侧)。
1.纵隔的区分上、下纵隔及前、中、后纵隔的区分和其内的结构。
2.纵隔侧面观隔着纵隔胸膜观察,纵隔左、右侧面中部可见肺根,肺根前下方有
心包,前方有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有食管、迷走神经,左肺根上有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和胸导管,后有胸主动脉;右肺根上方有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气管,后方有奇静脉。在肺根后外有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和肋间神经。 (二)解剖上纵隔
1.胸腺 如系童尸,在上胸膜间区可见胸腺而成人胸腺已退化,为结缔组织和脂肪所代替。
2.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分离胸腺(胸腺遗迹),暴露上腔静脉及其属支头臂静脉,
修洁注人头臂静脉的甲状腺下静脉,注入上腔静脉的奇静脉。
3.纵隔前淋巴结沿出心的大血管周围和心包前方排列,在不妨碍操作的情况下保留少数淋巴结,
4.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清理主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
下动脉。主动弓前面有左迷走神经和左膈神经跨过。
5. 膈神经向上追至颈根部,向下追至膈,修洁与膈神经伴行的心包膈动脉。 6.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左、右迷走神经行程不同,需分别观察。左迷走神经在主动
脉弓前方下行,经肺根后方至食管左前方分散形成食管前丛,再合成前干。右迷走神经在食管和气管的右侧下行,经肺根后方至食管右后面形成食管后丛,最后合成后干。迷走神经的分支有喉返神经(左侧勾绕主动脉弓,右侧勾绕锁骨下动脉)、支气管支(在肺根上方发出,行于支气管前、后方)、胸心支(在主动脉弓下后方)、食管支和心包支。
7.肺动脉、动脉导管三角在主动脉弓下方清理肺动肺干和左、右肺动脉。观察左
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的动脉导管三角。钝性分离主动脉弓下缘连至肺动脉分叉左侧的动脉韧带;动脉韧带外侧有左喉返神经。三角内相互交错的神经纤维,即心浅丛。
操 作 要 点
解剖中纵隔
观察心包形态、心包裸区主要毗邻及纤维心包与大血管外膜延续的情况。
1. 解剖心包腔①在纵隔前面作一“U”形切口,向上掀起心包前壁,打开心包腔。
②查看浆膜心包脏、壁层的配布和返折。将一手示、中指从左侧伸人升主动脉
和肺动脉后方、上腔静脉和左心房的前方,手指所在间隙即心包横窦。把心尖提起,探查左、右肺静脉与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心包斜窦。心包前壁与下壁移行处的隐窝即心包前下窦。
2.观察原位心的位置和毗邻心尖朝向左前下,平对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心底朝向右后上,与食管、胸主动脉和奇静脉相邻。胸肋面可见冠状沟和前室间沟,与胸骨下部和第3—6肋软骨相邻。膈面向下邻膈。左、右缘隔着心包与纵隔胸膜相邻。将胸前壁复位,验证心的体表投影。
3.取心在心包腔内一一切断出人心的大血管根部(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干、
下腔静脉,左、右上肺静脉,左、右下肺静脉),将心从纵隔取出。
4.解剖心修洁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前、后室间支,冠状窦及心大、中、小静脉,
观察其行程、分布。在左、右心室前壁各作“八”字形切口,沿右心房界沟剪开右心房,在左、右肺静脉汇人左心房之间剪开左心房,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及心尖、底、面、缘的构成。 解剖后纵隔和上纵隔后部
后纵隔和上纵隔后部的结构大多连续,故同时解剖。
1.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将主动脉掀向左侧,观察气管的位置和毗邻,左、右主
支气管的形态差异,沿气管与左、右主支气管排列的淋巴结。
2.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将气管、主支气管推向一侧,即见食管。①在食管上
段 用尖镊清理,观察其两侧紧贴的纵隔胸膜;②观察食管下段,清理食管前、后丛及向下汇成的迷走神经前、后干,清理发自胸主动脉的食管动脉;③在气管和食管之间左侧清理左喉返神经,向下清理至发出处,向上追至甲状腺后方。 3.胸主动脉及其分支将食管和气管推向右侧,自主动脉弓末端向下,清理胸主动
脉至膈主动脉裂孔处,寻找其分支:①食管动脉,②支气管动脉,③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一般为9对,行于第3—11肋间隙,肋下动脉行于第12肋下缘,分离1—2对即可,向两侧清理至肋角处,观察肋间后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三者的位置关系。
4.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先将食管推向左侧,在脊柱右前方可见奇静脉,
向上行于胸主动脉与胸导管的右侧,绕右肺根后上方,注入上腔静脉。观察奇静脉的属支:右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半奇静脉在第7—10胸椎高度向右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收集左下部肋间后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上部肋间后静脉。
5.胸导管将食管推向右侧,在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找出胸导管。向上追踪至颈
部注入左静脉角,向下清理至膈。注意观察胸导管的行程变化和毗邻。胸导管行于食管后方、在第5胸椎高度斜行向左,进入食管上三角,在食管左侧与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根部。
6.胸交感干及其分支 撕去脊柱两侧残余的肋胸膜,沿肋小头自上而下清理胸交
感干,用尖镊去掉周围的结缔组织,可见膨大处即椎旁节,节间的细支为节间支。自节发出灰、白交通支往外连于肋间神经。自胸交感干第5、6—9、10椎旁节各发出一分支,斜向前下合成内脏大神经,自第10、11或12椎旁节发出分支合成内脏小神经,从第12椎旁节发出内脏最小神经,从第12椎旁节发出内脏最下神经向下穿膈脚进入腹腔。
操 作 要 点
腹部解剖操作
一.腹前外侧壁 (一)皮肤切口与翻皮
尸体仰卧,用木块横向垫于腰下以伸展腹前壁。作如下切口:①自剑突循前
正中线向下环绕脐切至耻骨联合上缘;②自剑突向两侧沿肋弓向外下切至腋中线;③自耻骨联合上缘沿腹股沟向外切口直至髂前上棘。自前正中线向外侧翻皮(图0-3)。
(二)浅筋膜的解剖
1.剖查浅血管在下腹部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找出腹壁的浅血管。于髂前上棘
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下方1.5cm附近,寻找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前者沿腹股沟韧带斜向外上分布于髂前上棘附近,后者垂直上行至脐平面。在上述浅动脉外侧1—2cm范围内的浅筋膜浅层(Camper筋膜)中找出同名浅静脉。在脐周看到的静脉为脐周静脉网,它向上汇合成胸腹壁静脉,向下与腹壁浅静脉连接,注人大隐静脉。
2.辨认Camper筋膜和Scarpa筋膜于髂前上棘平面作一水平切口,长约lOcm,深
度至腹外斜肌腱膜浅面为度,用刀柄钝性剥离,可看到浅层富含脂肪,为Camper筋膜;深层为富含弹性纤维的膜性组织,为Scarpa筋膜。将手指伸入Scarpa筋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探查Scarpa筋膜的附着点。手指向内侧轻轻推进,至白线附近,探明其内侧附着处,于男性尸体,手指向下可推进阴囊肉膜深面,说明于此处浅筋膜深层与阴囊肉膜及会阴浅筋膜相延续。相反,手指不能伸人股部,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5cm处受阻,说明Scarpa筋膜附着于大腿阔筋膜。 2. 寻认肋间神经的皮支剔除浅筋膜,在前正中线旁剖出2—3支肋间神经的前皮
支,并在腋中浅的延长线上剖出2—3支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在耻骨联合的外上方找到髂腹下神经的皮支。
验明以上结构后,切除全部浅筋膜,显露腹壁肌层。 (三)解剖腹股沟区
1.观察腹外斜肌和腹股沟管前壁观察腹外斜肌的起始、纤维方向及移行为腱膜的
位置。腹股沟韧带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为腹外斜肌腱膜下缘的卷曲增厚。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清理出腹外斜肌腱膜裂隙——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及其筋膜在此延续为精索外筋膜。用刀柄钝性分离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和外侧,显露浅环的内,外侧脚,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观察脚间纤维。提起精索,在后方观察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腱纤维自耻骨结节向内上方织人腹直肌鞘前层形成反转韧带,
2.打开腹股沟管前壁由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作一水平切口,再沿腹直肌鞘外
侧缘向下至浅环内侧脚的内侧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不要破坏浅环,然后将三角形的腱膜片向外下方翻开,便打开了腹股沟管前壁,显露管内的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观察腹内斜肌的下部起于腹股沟韧带外侧2/3,所以在精索外侧端的前面有腹内斜肌覆盖。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从外上斜向内下,长约4.5cm。
3.观察腹股沟管上壁于精索稍上方找到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沿精索前外侧
下行,并伴精索出浅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呈弓形跨过精索,构成腹股沟管上壁,此二肌的下缘分出一些小肌束附于精索而形成提睾肌。
4.观察腹股沟管下壁和后壁 游离并提起精索,可见构成腹股沟管下壁的腹股沟
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后壁的内侧部有腹股沟镰和反转韧带加强。
5.探查腹股沟管深环提起精索并沿精索向外上方牵拉腹内斜肌下缘,在腹股沟韧
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观察腹横筋膜延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围绕精索形成的环口即是腹股沟管深环。
6.确认腹股沟三角检查腹壁下动脉,其与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
的三角形区域即腹股沟三角,此三角区的浅层结构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结构为腹股沟镰和腹横筋膜。
(四)解剖三层阔肌和肌间血管、神经
1.自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的交点沿肋弓向外侧切开腹外斜肌至腋中线,再沿腋中
线和髂嵴切至髂前上棘,将腹外斜肌翻向内侧,显露腹内斜肌,观察腹内斜肌的纤维走行及移行为腱膜的位置。
2.沿上述腹外斜肌切口,并由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作一水平切口,切开腹内
斜肌,将腹内斜肌翻向内侧。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结合甚牢,其间有第7—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及其伴行的血管经过,仔细分离,并观察这些血管、神经的走向和呈节段性分布的情况。
3.观察腹横肌的纤维走向及移行为腱膜的部位。 (五)剖查腹直肌及其鞘
1.翻开腹直肌鞘前层在白线的左侧(或右侧)一横指处纵向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向
两侧分离鞘前层,显露腹直肌。因鞘的前层与腹直肌腱划结合紧密,故必须用刀尖仔细剥离。
2.探查腹直肌及其血管、神经 纯性分离腹直肌,检查其深面,观察第7—11肋
间神经、肋下神经及相应血管分支进入腹直肌的情况。平脐横断腹直肌并翻向上、下方,在其后面寻找腹壁上、下动脉。
3.观察弓状线在脐下4—5cm处,腹直肌鞘后层呈现弓形游离下缘,即弓状线,
此线以下,腹直肌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二.腹膜与腹膜腔探查 (一)注意事项
1.在探查腹膜腔之前,应先依腹部的分区,对腹腔脏器的配布作仔细观察。 2.用手探查,扪摸腹膜及腹膜腔,切勿使用刀镊,以免损伤脏器。动作需轻柔。
不得撕破腹膜。观察完毕后将内脏恢复原位。 3.腹后壁的结构暂缓观察。 (二)腹膜与腹膜腔的境界
打开腹膜腔,可见肝左叶、胃前壁及盖于肠袢表面的大网膜。将肋弓提起,
伸手于肝与膈之间,向上可达膈穹窿,为腹腔及腹膜腔的上界。把大网膜及小肠袢轻轻翻向上方,寻见小骨盆上口,此即腹腔的下界,但腹膜腔经小骨盆上口人盆腔。将腹腔、腹膜腔的境界与腹壁的境界作一比较。观察完毕后,将各脏器整复原位。 (三)网膜
1.小网膜将肝的前缘提向右上方,观察由肝门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小
网膜,其左侧部分称肝胃韧带,右侧部分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2.大网膜观察大网膜下缘的位置,上缘的附着点。然后将其提起,查看胃大弯与
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是否形成胃结肠韧带。 (四)韧带
1.肝的韧带上提右侧肋弓,将肝推向下方,从左侧观察矢状位的镰状韧带。用拇
指和示指搓捻其游离下缘,探知其内的肝圆韧带。将手插入肝右叶与膈之间,向肝的后上方探查,触及指尖者为冠状韧带上层。将手移至肝左叶与膈之间,向后探查,触及指尖者为左三角韧带。此时,将手左移,可触及左三角韧带的游离缘。
2.胃与脾的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与胃结肠韧带的观察见网膜部分。将
胃底推向右侧,尽可能地暴露胃脾韧带。将右手由脾和膈之间向后伸人,手掌向脾,绕脾的后外侧,可伸达脾与肾之间,指尖触及的结构为脾肾韧带。在脾的下端检查脾结肠韧带。注意胃脾韧带、脾结肠韧带与大网膜的关系。 3.十二指肠空肠襞 将横结肠翻向上,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横结肠系膜根下
方、脊柱左侧的腹膜皱襞,即十二指肠空肠襞。 (五)系膜
将大网膜、横结肠及其系膜翻向上方。把小肠推向一侧,将小肠系膜根舒展
平整,观察小肠系膜的形态,扪认小肠系膜根的附着。将回肠末段推向左侧,在盲肠下端寻找阑尾,将阑尾游离端提起,观察阑尾系膜的形态、位置。将横结肠、乙状结肠分别提起,观察其系膜并扪认系膜根的附着。 (六)膈下间隙
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统称膈下间隙。
1.右肝上间隙将手伸人肝右叶与膈之间,探查右肝上间隙的范围。其左侧为镰状
韧带,后方达冠状韧带上层,右侧向下与右结肠旁沟交通。
2.左肝上间隙将手伸人肝左叶与膈之间,探查左肝上间隙的范围。左肝上前间隙
的右界为镰状韧带,后方为左三角韧带前层;左肝上后间隙前方为左三角韧带后层,上为膈,下是肝左叶上面,两间隙在左三角韧带游离缘处相交通。
3.右肝下间隙探查其境界,左侧为肝圆韧带,上方为肝右叶脏面,下为横结肠及
其系膜。将肝下缘与肋弓一并上提,探查肝肾隐窝,此隐窝向上可达肝右叶后面与膈之间,向下通右结肠旁沟。肝肾隐窝在平卧时为腹膜腔最低点,故常有积液。
4.左肝下间隙探查左肝下前间隙的境界,上为肝左叶脏面,下为横结肠及其系膜
右为肝圆韧带,后为胃和小网膜。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沿胃大弯下方一横指处剪开胃结肠韧带,注意勿损伤沿胃大弯走行的胃网膜左、右动脉。将右手由切口伸入网膜囊内,向上可达胃和小网膜的后方,再将左手示指伸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使左右手会合,左示指所在处即为网膜孔。探查网膜孔的周界,上为肝尾状叶,下为十二指肠上部,前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为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网膜孔所对的网膜囊部分为网膜囊前庭。用示指和中指伸人肝尾状叶后面与隔之间,此即网膜囊上隐窝。将左手顺胰体走行伸向左直抵脾门,此即网膜囊脾隐窝,再将右手中指放人脾和左肾之间、示指放人脾胃之间,左手与右中指间即为较厚的脾肾韧带,左手与右示指间则为胃脾韧带。胃脾韧带、脾与脾肾韧带构成网膜囊的左界,右手中、示指间则为脾蒂。 (七)结肠下区
翻动小肠袢和小肠系膜根,观察左、右肠系膜窦,前者可直接通往盆腔,后者下方有横位的回肠末段阻隔。在升、降结肠的外侧,观察左、右结肠旁沟;探查其向上和向下的交通。
(八)陷凹
在男尸探查直肠膀胱陷凹,在女尸探查直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 (九)腹前壁下份的腹膜皱襞和窝
观察腹前壁下部内表面的脐正中襞、脐内侧襞和脐外侧襞及膀胱上窝、腹股
沟内、外侧窝。剥去壁腹膜,观察其覆盖的结构。
操 作 要 点
结肠上区结构的解剖
(一)解剖胃的血管、淋巴结及神经
1.沿镰状韧带左侧切除肝左叶,尽量将肝向上拉以暴露小网膜,于胃小弯的中份
剖开小网膜并清除少量脂肪组织后即可找到胃左动脉及伴行的胃冠状静脉。继续沿胃小弯往左上方,追踪胃冠状静脉及胃左动脉直至胃贲门处,注意沿胃左动脉分布的淋巴结及贲门旁淋巴结。
2.沿胃小弯向右清理出胃右动、静脉及沿两者排列的胃右淋巴结,经过胃的幽门
上缘追踪胃右动脉。直至小网膜游离缘(即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固有动脉。
3.在食管下端、贲门前方的浆膜下,仔细分离迷走神经前干,找出由其发出的肝
支与胃前支。肝支向右横行加入肝丛,胃前支伴胃左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胃前壁。 4.尽量将胃小弯向下拉,自贲门处继续解剖胃左动脉,至网膜囊后壁,见其起自
腹腔干,其周围有腹腔淋巴结环绕。与此同时,小心追踪胃冠状静脉至腹腔干前方为止。
5.将胃小弯拉向前下方,在食管下端、贲门后方的浆膜下,分离出迷走神经后干
及其发出的腹腔支与胃后支。胃后支伴胃左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胃后壁,腹腔支到腹腔千周围的腹腔神经丛(暂不解剖)。
6.在腹腔干前方继续向下方追踪胃冠状静脉,见其与肝总动脉伴行,经网膜孔下
方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最终注入肝门静脉。
7.在距胃大弯中份的下方约1cm处,横行剖开大网膜,找出胃网膜左动脉及胃网
膜右动脉,二者互相吻合。向右清理胃网膜右动脉直至幽门下方,证实它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该动脉在幽门下方可能已被渗出之胆汁染成绿色,因此要注意辨认。在追踪该动脉的同时,注意其沿途及幽门下方可有淋巴结分布。向左清理胃网膜左动脉至其发自脾动脉处,辨认其周围的胃网膜左淋巴结。在脾门处解剖胃脾韧带寻认由脾动脉分出的2—4支胃短动脉行向胃底。 (二)解剖胰、十二指肠上半部和脾的动脉
1.将胃翻起后,在胰的上缘清理出脾动脉,并追踪其至腹腔干。腹腔干周围有一
个神经丛,即腹腔神经丛。尽量保留之,待以后解剖。
2.自腹腔干继续向左清理脾动脉。它沿胰上缘左行,沿途分出胰支供给该腺。在
进入脾门以前分出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向右行。在清理脾动脉时,注意胰尾周围及脾门处有淋巴结分布。
3.脾静脉与脾动脉伴行,并居其下方。切断脾动脉的胰支后,将胰上缘下翻,即
可见到脾静脉。稍加清理并向右追踪脾静脉至胰颈的后方,见其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若胃冠状静脉未注入肝门静脉,则清理脾静脉时应注意它是否注入脾静脉,同时沿途注意保留可能注入脾静脉的肠系膜下静脉。
4.从腹腔干向右,找出肝总动脉,清理它的分支胃十二指肠动脉。它经十二指肠
第一段后方,胆总管的左侧下行,分出胃网膜右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后者走行于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沟内,观察其沿沟向两侧发分支供应胰头和十二指肠上半部的情况, (三)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胆囊
1.纵行剖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可见肝门静脉及其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和右前方的胆总管。
2.清理肝门静脉,观察其属支,并向上追踪至肝门处,证实它分为左、右支进入肝门。
3.解剖肝动脉,注意其起源是否有变异,并向上追踪其分支。
4.向上追踪胆总管,可见它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合成。观察胆囊及胆囊三角,在此
三角内寻找与追查胆囊动脉的发出部位、走行及分支,该动脉多半起自肝右动脉。
操 作 要 点
结肠下区结构的解剖
(一)各段肠管的区别
1.区别大、小肠寻找结肠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以此区别大肠和小肠。 2.辨别横结肠和乙状结肠 横结肠两侧有系膜(一侧为大网膜,另一侧为横结肠系
膜),而乙状结肠只一侧有系膜。
3.寻找阑尾以盲肠的前结肠带为标志,向下追踪可找到阑尾根部。 4.区分空肠和回肠以位置、管径和血管弓的多少等来区别。
5.确认十二指肠空肠曲将横结肠向上提起,摸到脊柱,小肠袢固定于脊柱处的肠
管即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将其拉紧,其与脊柱间的腹膜皱襞为十二指肠悬韧带。 (二)解剖肠系膜上动、静脉
1.剥离胰表面的腹膜,将其下缘向上翻起,便可暴露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在
肠系膜下静脉的右侧为十二指肠空肠曲。沿此曲的右缘,纵行划开腹膜,清除周围的结缔组织,便可找到经胰与十二指肠水平部之间潜出的肠系膜上动脉。向上追踪该动脉,可见其走行于脾动脉后方,起腹自主动脉(多平第1腰椎水平或在腹腔干起点的稍下方)。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为致密的神经丛所包绕,分离时应避免撕裂动脉。观察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有无淋巴结。 自肝门静脉向下清理肠系膜上静脉(它位于同名动脉的右侧)。
2.将大网膜、横结肠及其系膜翻向上方,将全部系膜小肠推向左侧,暴露肠系膜
根,观察其附着在腹后壁的位置,小心分离并切开肠系膜根全长,解剖肠系膜上动脉、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注意观察淋巴结和神经丛与血管的关系。
3.沿肠系膜上:动脉的左缘解剖出一排空、回肠动脉,见它进入肠系膜内,观察
空、回肠血管弓的配布。
4.从肠系膜根部向右剥离腹膜,直至回盲部、升结肠与横结肠。切勿损伤腹膜外
任何结构。沿肠系膜上动脉右缘,自上而下,解剖出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回结肠动脉,分别追查至横结肠右份、升结肠与回盲部。解剖观察阑尾动脉的起止及其与阑尾系膜的关系。
5.从十二指肠水平部的上缘,找寻胰十二指肠下前、下后动脉,并追踪至肠系膜
上动脉。
(三)解剖肠系膜下动、静脉
1.在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左侧,可找到一个纵行的腹膜皱襞,切开此皱襞即可暴露
肠系膜下静脉。向上追踪该静脉可见其汇人脾静脉(但有时汇人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夹角处)。向下追踪,可见该静脉引流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的静脉血。
2.沿肠系膜下静脉处的腹膜切口,分别往左右两侧剥离系膜根与降结肠之间的腹
膜。切勿损伤腹膜外各项结构。
3.在肠系膜下静脉之右侧,找出左结肠动脉,循该动脉往下,追踪肠系膜下动脉
本干至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后方,可见其起源于腹主动脉(多平第3腰椎)。注意在它附近有许多淋巴结,此即腹主动脉淋巴结。解剖出左结肠动脉的上下两支、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分别至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上部。
4.将肠系膜下动脉推向左侧,并将十二指肠水平部往上推开,小心清除动脉根部
的淋巴结、结缔组织。可看到神经围绕的粗大的腹主动脉。向下追踪时可见腹主动脉平第4腰椎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而神经丛则向下延至盆部形成腹下丛。在左、右髂总动脉之间可见下腔静脉的起始部及左髂总静脉位于同名动脉的内侧。髂总动脉在骶髂关节的前方附近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分支供应盆内脏器,而髂外动脉则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延续为股动脉。 5.清除右髂总动脉右侧的结缔组织后,可见右髂总静脉。左髂总静脉行于腹主动
脉分支处的后方,与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的右前方汇合成下腔静脉。清除腹主动脉右侧的结缔组织,即可见粗大之下腔静脉。 (四)观察十二指肠和胰及其周围血管的联属 1.将十二指肠降部提起翻向左侧,检查跨过十二指肠水平部后方的结构(肝门静脉、
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等)及位于胰后方的结构。复查前已解剖过的肝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沿—卜二指肠降部的左侧面追踪胆总管至其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的后内侧壁上。检查在胰管的上方有无副胰管存在。 2.纵行切开十二指肠降部的外侧壁,观察十二指肠粘膜结构特点及十二指肠纵襞,
观察十二指肠大乳头(或十二指肠大、小乳头)的位置与胰头的关系。
腹膜后隙
(一)一般观察
清除腹后壁残存的腹膜,观察腹膜后隙的境界、交通、内容及各结构间的排列关系。
(二)腹后壁的血管和淋巴结
1.翻开腹膜即可见覆盖在肾前方的结缔组织膜——肾前筋膜。用镊子提起肾前筋
膜,在两肾前面作一纵行切口,自肾上端至下端。然后用刀柄插入切口内侧深面,轻轻拨动,使肾前筋膜与深面组织分离,直至左右两侧连接处为止。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为肾前筋膜所遮盖。
2.剥去中线附近的肾前筋膜,显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此二血管周围结构较多,
故稍剥出其轮廓即可,不必过细清理。复习和观察腹主动脉发出的单一脏支,再解剖其成对的脏支和壁支。
3.将肠系膜翻向右上方,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方,平第2腰椎高度寻找肾动脉,
追至肾门处。注意观察其发出的肾上腺下动脉和肾动、静脉的位置关系及有无动脉支不经肾门直接穿入肾实质。肾动脉末段和肾上腺中动脉留待以后解剖。
4.在腰大肌前面寻找蓝色条纹一睾丸(卵巢)静脉,沿其走向纵行切开肾前筋膜,
分离出与之伴行的睾丸(卵巢)动脉。向上追查动脉的发出处及静脉的注入处,向下追至腹股沟管深环,如为女性则追至人小骨盆上口为止。
5.在膈的后部,食管和腔静脉孔两旁,寻找蓝色的膈下静脉及与之伴行的膈下动
脉,追查至其起点处,并清理其至膈和肾上腺的分支(肾上腺上动脉)。
6.在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周围,寻找腰淋巴结,为大小不等的椭圆形结构。清理
上部3—4个腰淋巴结,并分离若干条比较粗大的输出管,追至其转到腹主动脉后方处,并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周围清理各同名淋巴结。上述淋巴结周围有许多神经纤维,注意勿切断,留待以后观察。
7.将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翻起,可见腹主动脉的二终支—左、右髂总动脉,观察并
清理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和神经纤维。在髂总动脉的夹角内,可见一些线样的神经纤维自腹主动脉两侧汇合,并越过骶骨岬人小骨盆,这些神经即上腹下丛。将神经丛提起并推向一侧,在主动脉分叉处寻找骶正中动脉。
8.在骶髂关节前方,寻找髂内、外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和周围的淋巴结。拨开髂外
动脉末端的结缔组织,寻找其分支—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髂内动脉及其周围的结构留待盆腔解剖。 (三)肾筋膜。肾、肾上腺及输尿管腹部
1.找出已切开的肾前筋膜切口,自切口向上延切至肾上腺稍上方,注意勿损伤其
深面的结构。伸手入肾前筋膜深面,使之与其后面的结构分离,再插入刀柄向上、下、外侧探查,了解肾前、后筋膜的愈着关系。探查肾筋膜向上及两侧的延续关系。观察肾筋膜深面的肾脂肪囊。
2.将肾筋膜和脂肪囊清除,即可暴露肾,按顺序观察其形态、位置和毗邻。在观
察肾前面的毗邻时,应将胃、十二指肠、胰、脾和肝恢复原位。
3.平右肾下端切断右输尿管和肾蒂各结构,取出右肾。在肾表面切一小口,剥离
一小块肾纤维囊,观察其与肾实质的愈着情况。用手术刀经肾门以连续拉切方式将肾沿额状面切成前大、后小的两半,观察肾窦内结构及肾的内部结构。 4.继续清除肾上端,翻起肾前筋膜及其深面的脂肪组织,暴露肾上腺。注意观察
左、右肾上腺在形态及毗邻方面的不同。清理发自腹主动脉的肾上腺中动脉,于肾上腺前面找出肾上腺静脉,沿之追踪至其注入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处。将右肾上腺取出,切成连续断面,观察其皮质和髓质。
5.清理左肾蒂,观察肾动脉、肾静脉与肾盂三者的排列关系。肾盂向下延续为输
尿管,自上而下剥离输尿管,至小骨盆上口为止,观察其前、后毗邻。 (四)膈
剥离膈下面的腹膜及膈下筋膜,在第2和第3腰椎前方寻找左、右膈脚。探查膈
的起点及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此两三角为膈的薄弱区。寻找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及主动脉裂孔。
(五)腹腔神经丛、腰交感干和腰淋巴干
1.在腹腔干根部两旁,小心清除疏松结缔组织,可见一对形状不规则、比较坚硬
的结构,为腹腔神经节。有腹腔神经节常被下腔静脉所掩盖,推开清理之。清理时,应注意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和纤维联系。在胃左动脉旁,找出原在胃后壁处已清出的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发出的腹腔支和胃后支。在胸腔脊柱旁,用镊子提起内脏大神经,并向上轻轻牵拉,观察腹腔神经节是否随之活动;以同样方式,牵拉内脏小神经,以便找到主动脉肾神经节。
2.进一步清理腹腔丛发出之副丛,副丛缠绕在动脉周围,伴随腹主动脉的分支而
分布。这些副丛已被解剖,现系统观察之。
3.在脊柱与腰大肌之间找到腰交感干,探查其上、下的延续。左腰交感干与腹主
动脉左缘相邻,其下端位于左髂总静脉的后面。右腰交感干的前面常为下腔静脉所覆盖,其下端位于右髂总静脉的后方。
4.在腹主动脉上部两侧之腰淋巴结中寻找出以前解剖出的较大淋巴管,并将腹主
动脉翻向左侧,沿淋巴管向上追查,在腹主动脉后方合成较大的淋巴干,即左、右腰干。在第1腰椎水平,左、右腰干合成囊状的乳糜池,向上追踪至主动脉裂孔处,找到与之相连的胸导管。然后,在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中,寻找较粗大的淋巴管,并沿之追向深部至其汇成较大的淋巴干,即肠干,并追至其注入乳糜池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