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管理论文(精选4
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农村社区管理论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1、当前商品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物业管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对物业管理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现状问题
l、开发商遗留问题。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开发商遗留问题颇多,其问题主要有:开发商不实的楼盘销售宣传、承诺不兑现、故意隐瞒小区规划、擅自更改规划设计等;开发商利用建成投入使用的物业共用部分和共用设施经营取利,
1
侵害业主的共同利益;墙体裂缝、防水渗漏等房屋质量问题;道路、绿化、车库、健 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若干问题。
2、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里,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意识不强;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着收费不透明、巧立名目多收费、少服务、提供的服务质价不符等情况。个别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人员处理问题的态度生硬、方式简单,甚至发生损坏业主财产、殴打 业主的恶性事件。一些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管理混乱,造成行为不规范。 3、业主与业主组织之间的纠纷问题。物业管理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业主自治管理与物业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管理相结合。 业主的自治管理,主要是通过制管理规约和成立业主委员会两个关键环节来实现的。然而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并没有成立相应的业主自治组织。 二、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目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功能,对促进物业公司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小区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相关配套法规
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出台配套法规。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需要在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其它法律法规互相衔接,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组成有机整体,并
2
成为国家法律体系必不可少的分支。 2.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小区的规划、设计等阶段,站在业主的角度,从使用、维修管理出发提出前瞻性意见,从根本上杜绝影响日后物业管理的先天不足问题。 3.积极开展招投标机制
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首先对比较规范的住宅小区进行试点运行,多组织相应的招投标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物业管理公司实行优胜劣汰,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发展。此外,应明确建设与管理的责权利,逐步推进分业经营,改变物业管理依附于房地产开发的状况,使物业管理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体制上解决建管不分的弊端,通过完善物业管理前期介入和接管验收制度,明晰物业管理各方的责权利。 4.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
政府应委派物业管理协会建立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档案体系,它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为业主、业主委员会查询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服务,为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投诉途径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物业管理公司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3
5. 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应强化培训,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6. 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最终的顾客是居住者,居住者的满意度才是衡量物业公司工作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要更新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注重对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革服务质量。
Maokang to cylinder cutting mill artisan status, zoucunchuanhu, skillfully completed mail tasks, for strict party district and around the sharing of intelligence, joint resistance to contribut
7.培育和监督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 行政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应加强对物业管理法规的宣传,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广大业主的物业管理意识,积极推动小区业主大会的召开及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并引导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2、新型农村社区的多元化管理主体职能定位与关系协调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
4
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1(明确党与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指导职能。当前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能定位:
一、是农村社区的政治核心 农村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社区的执政基础,把握着各项事业的政治方向。农村社区党组织担负着全面领导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党组织政治引导职能,是农村社区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的前提。 二、为推动发展指明方向 一切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党组织要和社区居委会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福利等状况,逐步实现人口、 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在社区内部的重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 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为服务群众强化动力 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创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和途径,努力建成结构严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大力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党组织联系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工 青妇等群团组织及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 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
5
的共有、共享,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享受改革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四、为构建和谐提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农村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居民 的主心骨,这不仅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也是历史形成的。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在增进和谐、维护稳定 方面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构建起党组织调控功能与群众 自治功能互补、行政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格局。
2(以居民委员会为核心推进社区自治的职能。居民委员会的职能定位: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我国农村社区中真正具有一定作用和地位的居民自治组织只有居民委员会。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是”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其任务是组织居民”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并协助政府做一些群众工作。所以,居委会应该是由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维护本居民区全体居民的利益为主要职责的社区组织。
3(推动各种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及职能。以治理与善治理为指导,有必要加强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组织为依据,才能更好地整合农民多样
6
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利益表达。在新时期,我们不仅应重视组织的成立,更应不断完善组织的功能、运行方式,从而使农民利益表达得到更好的保障、政治参与渠道更畅通
新型农村社区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关系协调问题分析: 一种良好的社区管理体制必须明确权力主体职权和责任范围,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建立健全社区内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
2(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职能。正确处理社区党组织和其他社区管理主体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管理组织的领导核心,主要体现在政治、组织、思想等方面的领导。同时要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依赖于政府的扶持,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与实践可以推动政府管理的民主Maokang to cylinder cutting mill artisan status, zoucunchuanhu, skillfully completed mail tasks, for strict party district and around the sharing of intelligence, joint resistance to contribut 化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组织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采取
7
设立党员干部监督意见箱等具体措施来完善社区监督机制,形成各部门、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局面。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各方面协调作战的过程。在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机制下,各管理主体协调配合,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运行环境,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Maokang to cylinder cutting mill artisan status, zoucunchuanhu, skillfully completed mail tasks, for strict party district and around the sharing of intelligence, joint resistance to contribut 篇二:新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新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社情、村情的新农村中心村、小城
8
镇管理制度与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中心村、小城镇社区管理为例,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多方支持的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村镇产业,扶持农村传统互助组织,建立合理的管理标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使村民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等,新农村社区管理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永宁县; 新农村; 社区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国家民政部在2006---2008年期间,已将296个县(市、区)纳入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的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党的十七届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中共永宁县委、永宁县人民政府关于永宁县2013-2015中心村庄点规划建设实施意见》(永党发[2013]4号)的指导下,永宁县村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村镇建设建成了一批规划科学合
9
理、基础设施齐全的小城镇和中心村,截止目前共建设中心村5个,
小城镇2个,安置村民5648户,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但是如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目前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1.永宁县新农村社区管理面临的困境
1.1居民身份转换困难。经过大规模村镇建设后,许多村民搬进了新居,像城市居民一样住进了高楼大厦,虽然已获得了居民身份,但是有些村民身上的乡土气息依然浓厚,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仍然无法摆脱农村的生活方式,对社区没有归属感和依附感。主要体现在:无法适应城市化生活方式,不注重卫生和环境保护,乱扔杂物,随地乱倒等现象突出;举止不文明,在社区内大声吆喝,家长里短,不注重保护隐私,没有集体生活观念;侵占公物,随意乱搭建,这也是村民进入社区后的一大特殊现象,习惯了自留地种点小菜,于是就在公共绿地中随意种植,有的在公共道路上搭棚子、晒被子等等现象将会成为社区管理的一大难点。 1.2社区生活价值观尚未建立。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农村逐渐失去了对青年人、知识农民的吸引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农村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农村的文化生活退化了,以前的那种邻里间的带有浓厚乡土情结的文化娱乐生
10
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破坏掉了或者消失了,影响基层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农村基层的社会矛盾调解越来越难。
1.3基层干部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国内外村镇建设的经验表明,
村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许多基层干部对中心村、小城镇的理解仍十分狭隘,缺乏阶段性思维,认为建设中心村、小城镇就是把旧房子推到,把农民搬到楼上住,把腾出的土地集中耕种。将工作重点放在一拆一建上,对后续建设与持续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盲目认为只要把楼建起来就完成了任务,而忽视了农民的再就业、生活方式的适应与变迁、以及后续生活的发展,忽视了建成后的社区管理,陷入了形式主义与机械模仿的误区。
2.提升中心村、小城镇社区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2.1建立村政府、村委会牵头,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 从永宁县中心村、小城镇的实际出发,在经济尚不发达,政府对社区服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村政府直接开展或参与社区物业管理,将福利性服务与部分有偿及低偿服务相结合,才能将中心村、小城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下去。宁夏银川市贺兰沙渠村已经实践了这种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可大大降低物业管理成本。物业公司作为企业,它
11
们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同时,目前很多农村社区物业公司管理物业,为避免背负医疗保险和退休保险的负担,将保安、保洁、维修工作转给其它公司去做,又多了一层对业主和住户的盘剥。物业公司的这种做法美名其曰,专业化管理,实际上却是让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饭碗。但是,以村政府、居委会牵头承担物业管理工作,保安、保洁、维修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本地或本物业下岗职工担任,也可以由孩子小或家务负担重的在职妇女转职承担。
另一方面可加大物业管理权威性。村政府、居委会共同牵头管理小区,除有居民授权外还享有政府授权,它的权威性远远大于物业公司。村委会牵头自治管理比物业公司外人管理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以“德”治理小区更符合中国民情,为自己交钱远比交“公粮”式的交纳管理费容易得多。“小脚侦缉队”如果变成“大脚侦缉队”,它的戚力远胜于目前的外地“保安”,也可使居民少一份对了解自家情况的“外地人”频繁更换的担心。村委会的便民服务比物业公司追求利润的服务能使住宅配套建筑的使用更贴近居民的要求。
2.2建立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政府为辅,多方支持的多元融资机制
永宁县中心村、小城镇社区服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要逐步建立起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政府为辅,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元融资机制,采用市场补一点、镇街出一点、村上
12
拿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中心村、小城镇社区服务所需资金问题。以农村社区为公共平台和核心载体,将当前各种形式的支农惠农资金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即各种涉农基金以农村社区为最终聚集点,这些汇聚到一起的资金除政策规定必须足额发放到农户手里的补贴外,其余资金在尊重原始经费制定项目建设的同时,可以由社区组织按照社区建设管理的轻重缓急,进行相对灵活的统筹安排。 2.3建立合理的管理标准
2.3.1制定系列管理标准。制定中心村、小城镇社区服务精细化
管理系列标准,提升村镇社区管理水平。制定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行业的等管理标准,建立可查询、可评价、可追溯,有依据、有记录、有考核的管理体系。将中心村、小城镇社区管理目标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并向社会公示。
篇三: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13
一、基本做法
1.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学校硬件张庄社区教育学校刚刚起步,资金比较紧张。我们一边整合社区原有的各种资源,一边积极向各级领导申请帮助。目前,社区教育学校占地120多平方米,有可容纳80人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并配备有电脑、音响、话筒、空调等设备;农家书屋一个,家庭阅览点两个,藏书8000余册;居民活动中心一个,配备有先进的音响和各种器乐设备,另有盘鼓、锣镲18对及多种表演服装和道具。这些基本能够保证多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开展走访调查,了解群众意愿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意愿,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社区干部逐家逐户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85,的群众认为开展社区教育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有少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或者是文化水平过低,不愿参加听课培训。虽然支持率比较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表示能够实际参加培训的只有60,。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产业技能培训,其次是亲子教育、科普知识等。
14
3.全面开展培训,注重教育效果?突出产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要想确保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产业先行,让农户搬的来、稳的住、能发展、会致富。搬入社区以前,大多数农民仅靠人均不足半亩的山地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群众搬入社区后曾有一段迷茫期和适应期。富民先富智,为此,社区教育学校抓住机会,先后举办了农家乐管理、林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培训17期,培训村民900多人次。在培训中指导群众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自主创业,并结合实际为农户制定具体的增收致富计划。积极鼓励一部人自主创业,指导其利用社区的区位优势和自家的房屋条件,办起了饭店和宾馆。如今,社区已发展了以农家一号院、南湖饭店为代表的农家乐28家,百亩以上林果采摘园3处。根据社区需求指导农户成立了社区运输队、家政服务公司等服务项目,吸纳社区富余劳动力。结合山区优势指导农户进行山野菜加工和土特产经营等项目,增加居民收入。2013年社区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000元以上。社区居民石金民家有4口人,仅经营农家宾馆和山野菜两项,年收入就有13万元。?提高居民素质,加快身份转换。要实现农民向居民的转变,既要发展经济,更要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培训,素质先行。社区教育学校举办了社区居民文明礼仪、普法教育、安全讲座等培训班5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同时举行“文明礼仪进家庭”知识竞赛、消防演习
15
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社区群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二是制度保障,管理完善。为提高社区群众的文明素养,共创文明和谐社区,社区教育学校帮助制定了《社区安全及卫生管理机制》以及《社区居
民文明公约》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使社区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书写绘制于居民家院墙,常见常说常警示,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整体形象。?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内涵和品位。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社区的灵魂,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法宝。为此,社区教育学校指导创建了社区农民艺术团,成立了社区舞蹈队、盘鼓队和小剧团,筹措资金购置了音响设备和训练演出服装,聘请专业老师定期到社区指导排练,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我们还创办了社区居民家庭学习中心,配备了书柜、书籍、报刊等,策划了社区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区新风尚。?关注老人儿童,传承中华美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和孩子又是农村社区留守人员的重要群体,因此社区的活动场地、文化资源都无偿向儿童、学生、老人开放。社区教育学校先后举办了亲子教育、老年养生知识讲座等培训班各2期。同时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教育号召广大社区群众以孝治家,关爱儿童,关心老人。社区每年“六一”儿童节都组织
16
开展活动、发放玩具;每年重阳节、春节也组织开展老年慰问活动。通过普及助老护幼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居民尊老爱幼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加强宣传,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各类培训班、读书交流活动、大型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群众喜爱。在社区教育学校的系统培训及指导下,文明礼仪成为新时尚,社区整体形象、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条件大为
改观,尤其是农家宾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张庄社区农家乐已经成为享誉周边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部门联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学校的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社区内得到了贯彻落实,但缺乏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一些领导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思想上重视不够,造成社区教育的有关工作孤掌难鸣,甚至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17
2.群众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观念守旧,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中老年居民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听课学习不能立即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因此,居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还需要用行政命令、物质奖励的方式组织实施听课。
3.经费没有保证,制约持续提升目前,社区教育学校的经费没有规范和理顺,外聘教师的工资待遇缺乏保障,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和提高,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例如社区教育学校规划在社区内分别设立老年、少儿教育活动中心、电脑教育中心等,但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社区教育学校未来规 划一再搁浅,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4.师资条件有限,长期辅导受阻受经费、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社区教育学校聘请专家困难。根据农村社区特点,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仅靠有限次的老师授课和群众听课远远不够。就产业发展来说,群众把
18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致富手段的能力不强,其生产能力有待提高。要建立长期的跟踪辅导机制,这就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跟踪辅导,而目前社区教育学校的师资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5.机制有待完善,缺乏专职人员社区教育学校的管理机构不是独立的,工作人员包括干部都是兼职,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由于社区其他工作也需要正常进行,很难保证社区教育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开展工作靠的是我们干部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但是社区教育学校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保证,是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的。
三、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自上而下出台一系列完善的保障措施,在资金和人员上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社区教育学校要进一
19
步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强化意识,在组织上保证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全社区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社区教育学校要依靠社区特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互惠互利的作用,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宣传活动,树立教育典型,促使更多的群众了解社区教育作用,相信社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促进”效果,从而自觉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推动社区教育学校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3.完善设施,提升水平社区教育学校要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深挖掘、广开发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夯实教育阵地、创新文化载体,实现软实力推动硬发展的目标。全面加强社区教育学校建设,保障社区教育学校真正成为软件不软、硬件要硬的交流学习的教育培训平台,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水平,保证社区教育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快速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20
4.坚持结合,共同发展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说,应当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因此,在实践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当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农家乐、生态游”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
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大家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结合居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搞好社区居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示范项目,传播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5.有的放矢,创新举措为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多功能作用,把创建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为拉动社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要有的放矢,创新举措:一是在种植、养殖、旅游服务上创新路,求效益,针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搞培训;二是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文体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
21
实现资源共享和社区教育的互动;三是对社区部分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社区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对个别的考学无望的毕业生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定期的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提高应对社区市场需求能力。
总之,张庄中心社区教育学校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顺利开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社区干群的好评。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更多的未知问题。但在今后的社区教育学校工作中,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教育水平,抓特色,求实效,努力把社区教育学校打造成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新亮点工程,为张庄中心社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闫丽娟 单位:舞钢市尹集镇张庄中心社区 农村社区教育论文责任编辑:杨雪 篇四:农村社区定义论文
精品文档
农村社区定义论文
提要:本文提出农村社区定位于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三
22
个层次,并着重阐述了乡镇在农村社区中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从当前的形势看,乡镇党委和政府要通过民主化来实现角色重塑和功能转变,以实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柔性衔接。 一
006年秋天以前,中国“农村社区”这个概念及农村社区建设还只是在少数学者中讨论和在少数地方试点,并不为关注三农问题的更多人所熟悉和认知。这一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而在此前,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某些成果。先是在理论上,由于“治理”理念的提出,学者和政府开始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基层的公共管理行为。治理的理念与中国农村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有相当的契合,甚至有专家如贺雪峰认为:“治理”这个词,对农村政治社会研究与实践特别有用,比如农村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
23
1 / 26 精品文档
社会民主形式,就是一种治理。[i]因此“治理”理论也就指导了中国农村社区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这种实践,表现为中国的某些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的管理者,开始在传统的“三农”工作中进行农村公共管理的治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就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的“社区化”。在这里,“社区化”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社会学意义上,它首先表现在政治学和管理学意义上,即它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模式。它注重的是建立“政府、民间组织与公民”对农村公共事务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建立一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ii]
其次在实践上,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提出,或者说,农村建设与管理的社区化。据了解,目前已有江西、浙江、湖北、山东、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安徽、青海、上海等省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开展了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iii]而被称为农村社区建设“第一块试验田”的江西,甚至早于“农村新政”,在2001年就进行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可以看出,将传统的农村建设与管理变为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改变,也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而且已经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相当广
24
泛的实践。它表明了中国农村建设与管理正在从理念、体制、模式、途径和目标上,向着现代化与中国国 2 / 26 精品文档
情的结合迈进。中国农村的这样一种实践,也受到了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践的启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促进了农村管理社区化。它虽然还在起步期,但无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农村社区的定义。
在社会学的范畴中,本来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甚至社会学中的社区理论本身起源于对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定义。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如果我们认识到必须进行农村社区重建的话,那么这种重建如何与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就凸显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弄不清楚建设的对象,那岂不是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大多是把农村社区定位为行政村或自然村,后者也可以看作是村民小组。江西的实
25
践操作者认为,所谓农村社区,是“村落——以大的自然村为单位或者以中心自然村带周围零星的小村庄”。而青岛的实践操作者虽然也定位于自然村,但考虑到青岛市所属五个县级市共有5651个自然村,设置5450个村民委员会,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设置一个村民委员会,因此也可以说青岛的实际定位是行政村。农村社区建设的另一个典型——湖 3 / 26 精品文档
北姊归,将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于村民小组的新的组合,其实也是自然村。
与上述观点和操作着力点不同,笔者认为:所谓农村社区,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可以定位于:它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个定义指出:
首先,农村社区的主体应当是自然村或行政村,在条件可能时与现有村委会的管辖区域一致。在中国,行政村有两种情况,一是较大的自然村,本身设立村委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自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村落较小,由中心自然村带分散小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组
26
成一个村委会自治区域。
其次,农村社区也应当拓展到乡镇所管辖的区域。这是由于两个理由:?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已经使得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发散性、通开性,密切了与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的联系,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乡镇党委和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担当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也面临着自身体制改革和工作方式转变的要求。可以说,乡镇党委与政府的行为,极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在谈到农村工作时,“乡政”与“村治”不可分,“乡村治理”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离开乡镇 4 / 26 精品文档
党委和政府,离开较之行政村更大的地域范围,去谈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不现实的。
再次,农村社区在许多地区应当特别关注村民小组这个层次。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层次也是自然村。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色彩更浓、比较分散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可以并且应当将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这一层次。
自然村可以说是“原生形态”的农村社区,行政村可以说是“现实形态”的农村社区,而乡镇管辖范围可以说是“发展形
27
态”的农村社区。这里特别要注意,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不要把村民自治权利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过于明确地划分。在社区意义上,如果将乡镇社区概念导入,既符合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也会促使乡镇党委和政府进一步的改革,如乡镇直选。当乡镇实现了较真实的直选,改变了乡镇领导的授权方式,将会使其更加融入农村社区。在那个时候,“乡政村治”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涵义。
一般地说,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关注重点,应当是行政村。行政村是一个学者们感情复杂的对象,“我们有近100万个行政村,这些村庄的历史和地理格局、经济格局都很不相同,将如此复杂的村庄放在一起,给出一些一般的结论要冒很大风险,在如此多的村庄中找出反例是很容易的。„„村庄并没有从农村社会结构中消失,只是在国家的干预下,村庄被重新创造出来,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有很 5 / 26 精品文档
大不同,首先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国家通过财产关系的变更、合并和权力赋予以后形成的;它们并非农民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是被逐渐创造出来的。在农村改革以后,村庄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村庄居民之间的认同越来越低,在国
28
家不断强化对村庄管理的同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村庄正迅速地趋于解体。”[iv]因此学者们在研究农村社区时,大多过于偏爱自然村,这也许有很多道理。但本书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中国大多数自然村也已经不是费孝通写的那种“乡土中国”了,虽然行政村带有过多行政色彩,也有过重的历史痕迹,但它已经形成一个农村治理的现实格局,并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尽管它有一些弊端,但我们尚看不出这种格局有改变的可能。甚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行政村已经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格局,在行政村的范围内,村民打破了原来的自然村分割,逐渐混合起来。过分割裂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是不恰当的。行政村的存在,虽然是人民公社解体后国家干预的一个结果,但也必然有其自然条件的依据,甚至也是农民的一种认同。农民将行政村往往称为“大队”,绝不仅是一种习惯的称谓,其实也包括了一种感情和思想的认同。
同时,这个定位的一个好处是与现行村委会自治区域吻合,并与体制内资源对接。中国农村发展历来不能与基层政区的划分脱节,否认农村社区的范围与基层政区的重合, 6 / 26 精品文档
29
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与发展规律。而在已有的村委会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有了现成的组织机构资源,便于与国家的政策、乡镇的指导和村民小组的活动对接。另一个好处是行政村有较大的建设容量,在进行有关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建设和开展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时,会具备起码的规模,形成更好的效益。
另外,因为社区建设实质是农民群体的自治动员机制的表达,所以当前由于税费免征改革等而导致的村两委会的功能转变也是与农村社区建设一致的。在中国农村特有的小农村社的地理状况和制度沿袭下,一个行政村的村两委班子如果一心地想干群众的事,那就必然是着力进行组织、协调、服务农民等合作上的事了。其实,合作的政治、合作的社会、合作的经济、合作的文化是四位一体的。这也是农村社区建设发育过程中积极借用村两委等体制内资源,促进村两委职能由行政职能为主转变为地方自治功能为主、促进村里人群关系改善的原因所在。我们希望在国家力量逐渐退出村庄或以新的方式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显示存在、各种民间组织也会越来越多地介入乡村建设的条件下,一个村庄里的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农民自治组织能够相辅相成,整体地、循序渐进地形成村庄各种公共品的积累机制,满足村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全面发展的需求。
30
7 / 26 精品文档
不过,行政村在当前税费改革后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有的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并村运动。比如安徽合肥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所辖6个郊县区的原来的数千个村庄合并为500个。并村的后果虽然可以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但却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当一个行政村的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上万人,其原有的行政村的社区特征和资源将会损失惨重,其自治基础和质量也会在现有的条件下遭受打击。从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政府主导的消极作用:政府仅是从自己利益而不是从农民利益出发,就轻易做出了这种与当年盲目推行公社化运动类似的决策。其实,如果政府真正承认行政村是村民自治的政治单元,那么并村最起码应当征求村民的意见。认真考虑行政村的管辖规模,将其控制在一个适当的、不超出半熟人社会的、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有效进行村民自治的边界内,是我认可行政村为农村社区范围与层次的一个前提。
从具体情况说,在许多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应当在自然村或行政村的村民小组的层次进行,这也就是习惯说的“村
31
落”。自然村有传统农村社区最显著的标志,即农民的熟人社会,以及在这一社会特征下的道德与伦理的特征与人际关系支配准则,由此构成了村庄认同和守望相助的行为规范。从现实的治理角度看,自然村的社区建设也有若干法律 8 / 26 精品文档
资源和管理资源。在法律上,按《村组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小组是村民自治共同体内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自治的一个层次。村民小组作为全体村民的一种组织,负责经营、管理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土地和其他财产”,同时,村民小组是农村村庄治理结构中的一个最基础的政治单元和一个有着较强行动能力的行动单位,并且村民组大都以自然村的名字来命名的。由小组全体成员选出的村民小组长负责全面管理,既要执行上面下来的各种命令和政策,比如收取税费、计划生育以及防治非典等,同时组内的各种大小事情,比如修路、维修堰塘、农业生产用水以及纠纷调解等都由组长来组织。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大规模村组合并,一下子打破了农民的日常生活界限,农民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村组合并后的“行政村”的新范围,他们的日常交往一如既往地局限在原来的界域内。
32
总之,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和层次定位,而不是一概而论。虽然乡镇范围、行政村范围、自然村范围三种农村社区可以同时存在于我们的视野和现实实践活动中,但在不同地区,其着眼点和着力点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说,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范围的农村社区是侧重点;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行政村范围的农村社区是侧重点;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许自然村范围的农村社区更加合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农村社区 9 / 26 精品文档
建设的侧重点,是在中国农村状况极其复杂的国情下,一个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三
关于将乡镇也纳入农村社区的范畴,会有较大争议。这里有必要再加以更加详细的阐述。
其实,江西省从2001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试行初期,是同时把着力点放在了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在一些试点县初步搭建了“一级政府、两级管理、三个层次”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但在实践中,感到乡镇和行政村两个层次,工作难以沉下去,难以动员和组织农民群
33
众。特别是乡镇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村委会管理范围广,并承担着大量乡镇政府交办的事务,农村工作的许多问题,农民群众的种种企盼,完全靠乡镇、村来解决不太可能,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后,江西省民政部门决定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转向村落。
但我们这里要注意,江西省的情况是2001年即农村新政前的情况。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上面已经说到农村社区应当拓展到乡镇所管辖的区域的两个理由,我们还可以从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宏观的进程与中国特殊的国情两个方面来把握乡镇在农村社区重建中的作用。 10 / 26 精品文档
从我国当前农村政治和治理结构与格局上看,乡镇与村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组织,乡镇是政府,而村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这种结构,使得这两种组织在农村社区的治理中有不同的任务和行为特点。乡镇作为一个“秩序从的集结点”,“作为国家与农民直面遭遇的层面”,特别深刻而现实地表现了它在农村社区重建中的特殊地位与担当
34
的责任。
前一段,乡镇政府的存废引发了一些讨论。大多数学者和政治国家甚至农民自己都不认为乡镇政府应当取消,也不应改为派出机构,但是,乡镇党委和政府在保留的同时,必须重新塑造与社区的关系,实行社区化的转变。
中国县以下的治理,如果从历史上看,国家权力的影响代不相同,但大体上有着官民共治的传统。[v]官民共治是以农村社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农村社区这个共同体中,即使是政治国家,也不得不尊重其治理的规律。这里我们要提到当代中国农村的体制改革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人民公社改革为乡镇政府和生产大队改革为村委会,都发生在1980年。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的向阳人民公社在进行“政社分开”改革试点后,将已经挂了22年的“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摘下来,换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建立了乡党委、乡政府和农工商总公司。而1980年1月8日,在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 11 / 26 精品文档
委员会。以蒙宝亮、蒙光新、韦焕能等为代表的合寨村村民,冲破了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僵化体制,率先实行村民自
35
治,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我们注意到,仅从时间上看,乡与村的政治体制改革完全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人民公社改革为乡和生产大队改革为村委会,虽然起步于两个省,并且没有什么统一计划部署,但都是从1980年开始的。这种时间上的完全耦合,大概有巧合的因素,但这种基本的同步,并且村的改革还有农民自发的因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同步,反映了乡村关系的一种内在联系。过去,我们试图从国家管理与农民自治的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比如乡政村治,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它实际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刻和本质的乡村关系:即它们是一个共同体,或者说,是一个社区。只不过“政”和“治”的表象掩盖了这一点。
后一点,可以从当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看得更清楚。在国家“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确立后,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都认为保留后的乡镇政府的职能是主要是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极大需求和现有农村公共品的短缺,以及国家正在大力加强对农村公共品的提供,都需要乡镇这个层次来行使国家公共服务的职能,并融合农村社区自身的公共服务资源。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压力,乡镇政府作为与农民最接近的一级政府,应当
36
12 / 26 精品文档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无论是乡镇机构设置、组织形式的调整,还是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改变,都要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提高乡镇政府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来调节农村各种利益关系,逐步形成惠及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保持乡村安定有序。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心,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低廉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vi]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政府本身就是国家提供给农民的一个公共产品。请注意农民当初自发成立村委会的初始目的,并非是什么自治,而是“协助乡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集体水利设施”,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初始动因是一种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需要,而且这种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基本还是由乡来提供的[vii]。
农村社区政治改革起步的同步现象和互动作用,使人们起码从表象上可以感知它们之间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并促使我们思考更加深入的一些东西。比如,如果我们不那么加强国家含有控制因素的所谓种种主导措施,农村社区的自然发
37
展,会否导致其重建的必然结果呢,对于乡镇常委和政府新的角度定位,即它应当是联结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 13 / 26 精品文档
个柔软、顺畅的纽带,需要多方面改革配套,比如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大它的民主化程度。也就是说,要进行乡镇常委和政府的直选。乡镇自治也就是提高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应该是今后发展方向。具体说,其必要性如下:
?在农业税取消之后,毫无疑问的是乡镇政权面临着转型的艰巨任务。当然,乡镇政权的行政管理费用,可以由县、市、省甚至国家予以支持,但是,如何以创新思维来建构一个责任政府、有限政府,一个责任、权力和义务对应的政府,一个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服务型政府而非管制型政府,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乡镇政权因其直接面对农民,更迫切和更直接地面临着这一问题。陈文胜在对129个乡镇负责人的调查中,发现现在乡镇负责人有32%的时间参加会议,22%的时间对上接待,15%的时间应付各种考核,9%的时间用来发展经济,17%的时间用来计划生育,只有2%的时间是服务群众。而在问到向上级
38
负责和向群众负责的关系时,只有13%的人认为这两者可以基本统一起来,其余87%的均认为难以统一;如果二者产生矛盾时,有63%的人选择向上级负责。而这样做的理由,有71%的人认为上级有权力。[viii]其实陈文胜的调查只不过说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但是从已经试点直选的乡镇领导来看,他们的价值导 14 / 26 精品文档
向出现了真正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改变,从向上级负责变为向选民负责,这样,就为乡镇政府的各种任务的实现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用成都市新都区委组织部部长的话说:“最重要的变化,是民主思想在我们选出来的干部中扎根了。他们当然还要受上面的制约,但考虑老百姓利益的倾向性肯定更强。他是群众选出来的,他不能不面临着一种民意压力。公推直选有效地解决了领导干部怎样对下负责的问题。可以说,基层民主让干部有了一种真正的群众意识。”同时,这种改革激活了干部动力资源,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了乡镇党委和政府工作能力和运转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重大内容和
39
手段是从中央到县的财政支出对农村的支持。在巨大的财富转移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基层民主政权的有效运作和廉洁保证,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也许会变成又一次向上级邀功的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或各级贪官的又一次瓜分财富的饕餮盛宴。可以说,中央的财政支持必须得到具有一个从执政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则、权力制约的新型的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配合,才能收到“建设新农村”之成效。
?激活了农村社区的重建资源,使得社区居民更加密切地融合到社区公共生活中去,并且对于公共服务机构也就是乡镇政府和党委官员的去留有了更大的参与权和决定权。 15 / 26 精品文档
直选后的乡镇这一级党委和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把自己捆绑在这个社区中,他们的政治命运和社区建设事业有了更密切的关系。而农民则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意识、更直接可行的参与渠道及必要的决定权力。这也有利于农民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农村社区丰富多彩而生机勃勃的治理生态,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有利于中国整体的民主化建设。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40
政治必然要从基层民主发端。由于在村级自治上我们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经验和成就,现在应当向乡镇级上升。乡镇是我国国家政权的最基层一级。由于这一特点,它与其辖区的人民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过去封建社会称县令为“亲民之官”,因为那时“皇权不下县”,县令是政府最接近民众的官员。但是,今天,我们应当说乡镇领导才是“亲民之官”。农民对于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关切度,由于与其利益直接相关,所以有着高度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反过来说,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执政与管理效果,也与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这个特点,乡镇直选不但有很好的选民基础,而且从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的进程来看,它是一个具有重要指标意义的进步。由于乡镇政府具有国家政权的特点,其直选将不仅是村级自治的简单上升,它有着性质的不同。乡镇直选不但具有民主政 16 / 26 精品文档
治内在的进程逻辑和现实的社会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先行意义。邓小平早就讲过中国的县可以进行直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他的希望至今没有实现,但是在乡镇这个层次,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直选,其重大
41
的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现有较大的乡镇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五万人。这在西方国家可以算是一个小市了。如果在乡镇进行直选,其意义相当于在西方国家进行小城市市长的直选,其影响将是巨大的,不但表明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而且会在世界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树立中国政治的新的形象。
?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基础。通过以上各种目标的实现,对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社会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党委主导下的乡镇直选大大密切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加强了党的威望,扩大和优化了党的执政基础。
综上所述,乡镇直选的改革,其实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回应。如果我们不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从总体上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经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果说在县以上的层次进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的话,那么,乡镇一级的民主改革已是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形势。 17 / 26 精品文档
赵树凯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的
42
关系,呈现反方向的运行逻辑:一方面,村庄内部的自主性资源和自主性组织结构正在生成发展,农民的自治冲动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乡镇对于村庄的控制性运作并没有相应消解,某些环节比人民公社的行政控制还强劲。在村庄活动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自主化的同时,村庄内部的公共权力组织却被政府更多地作为科层制组织来管理了。形式上,乡镇对于村庄的控制日益强化,实际上,基层政府与村庄社会不断脱节。在行政控制和物质激励下,有些村庄干部还在围绕乡镇政府指令转,但是,更多的村庄干部则不然,村庄里的农民则更不然。在上级看来那些娓娓动听的工作,其实仅仅是基层政府“自己陪着自己玩”,与农民无涉。从上层听汇报,基层对于各种部署号召可以说是闻风而动,亦步亦趋,但事实上是貌合神离,渐行渐远。从政府的角度说,许多工作变成自说自话,对于乡村社会失去实际影响力,不能说是好事;从农民角度说,政府的行政控制和干预逐渐式微,社会正在自主运行,不能说是坏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农村工作应该首先考虑如何顺势而为,理清两者的关系边界,让农民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现在的问题是,逆潮流而动的政府行为还有很多。[ix]如果是强化国家控制的乡镇政府改革,那么,乡镇政府越是强化,它也就越会成为农村社区重建的障碍。今天所有关于乡镇政府存废的争
43
18 / 26 精品文档
论,可以归结为一点:这个政府或派出机构或自治机构能为社区农民干什么,而不是能为国家干什么。如果它不能适应社区农民的基本需求,不能为农村社区的重建作出贡献,那么它的改革与创新就始终没有完成。
如果我们从社会迸发发展角度,把县与乡镇的管辖区域作一个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并不仅是行政区划概念,而且是国家行政区划与农村社区的关系。社区的概念,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县的概念,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层次和级别。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放在一起谈,都没有交集的语言。这就是问题所在。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它的体制虽然不能说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基本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所以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能够维持数千年。但是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从来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问题何在呢,关键在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所有统治集团或者基本没有从社会角度来审视和决定国家与社区的关系,而总是从国家控制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他们总以为国家的权力可以控制社会的全部,甚至边远的农村;或者虽然有这种审视,也有一些表面的措施,却形格势禁,无一不在现实的政治和利益格局中搞得面目全非。终于在一连串曲折和挫折之后,让我
44
们有可能回到事物的本源上来。人,从其社会性来说,并不是非得需要国家的,只不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需要和私利对氏族统治者的异化,才产生了 19 / 26 精品文档
国家。“国家”在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的论述中,都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它既不伴随人类而来,也不伴随人类而去。当人类进步到一定阶段之后,国家退、社会进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这一个阶段。即使我们不从中国特有的国情认识中国农村社区重建的重要意义,仅从一般规律看,“国退民进”在社会生态中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提出这个问题,即建构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国家与社区的关系,我们并不指望在现有的官员中都具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希望的是国家领导人能够体认这一点,并指导和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人能认识和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有了这种认识,那么,政府对于农村社区也就是乡镇管辖区域的公共治理,就会从过去的控制、领导、汲取,转为认可、共建、扶持。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农村社区的关系。
45
而在当前现实的政治体制下,乡镇党委和政府更多地是代表国家的利益,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各种管理任务。由于政府天然的特性和当下中国政府固有的特性,因此在农村社区这个官民共治的社区范围内,我们看到了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即使是在大的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加强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民主化水平,即更多地通过社区党员和农民的直接民主, 20 / 26 精品文档
来实现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角色改造,以期实现农村社区新的治理格局的形成。乡镇政府必须将自身改造成为国家与农民的良好结合点,成为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平滑联接部,成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利益平衡器。只有乡镇的直选,才能完成这种柔性的过渡与角色的改造。 但当前我们还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比如:
1(国家尚没有一个统一的乡镇政府改革的部署,而只是将其列入2007年整个国家改革的五项任务之一,[x]并且只有原则上的表述而没有具体的操作设计。
(已有的各地区的乡镇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精简下来的乡镇干部得不到安置,并有
46
不少地区出现人员数量的反弹;许多乡镇并没有将职能转变到为本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仍然将“招商引资”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原来派驻乡镇的“七所八站”被取消事业费后,由财政统一“花钱买服务”,但这些原有的事业单位及人员不能适应这种服务方式的调整,出现了生存的危机;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减少,而国家的转移支付又没有到位,其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严重下降;县级改革不配套,仍然习惯沿用过去的方式向乡镇布置大量指令性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部分地区出现了削弱乡镇政府权力的现象,如“乡财县管”;等等。
(乡镇直选的试点没有得到国家的明确支持,反而由全 21 / 26 精品文档
国人大出面强调应按照现行法律进行乡镇长的间接选举[xi]。同时,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县乡改革不配套,一些乡镇长直选的试点出现了选举成果不能够延续下来的“孤岛”现象。除了自身改革需要完善外,主要问题出在当前的乡镇不是一级功能完整的政府,其责、权、财有着严重的错位和脱节。因此下一步要重点改革县级政府,一是向乡镇下放权力,将乡镇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所需要的权力下放给乡
47
镇。二是改变管理方法,过去那种动辄以责任状、一票否决、层层落实责任等形式施加给乡镇政府的、根本与乡镇职能不符的、不切实际的任务目标的行政运行机制必须改变。县与公推直选乡镇领导的乡镇的关系,已经不应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这种乡镇领导已经有了新的权力来源,虽然这些乡镇领导人大多是县委推荐的,但起码从形式上讲,他们是老百姓选出来的,是农民直接授权和委托的。对于这种乡镇干部的管理,要有新的形式。县对他们要更多地放权,更少地下达各种指令性任务,更为尊重他们的治理方案,基本在任期内不变动他们的职务,在各种国家资源的转移支付中予以平等的待遇。
(少数“扩权强乡”的试验,缺少配套的改革来支撑,其命运是否会与当年莱芜一样,还不好说。
(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地方。即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还只是定 22 / 26 精品文档
位于一种服务和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其意义在于发掘农村现行政治组织之外的治理资源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以维持一种国家主导的秩序。
48
总的看,当前我国乡镇政府的改革创新,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面对税费改革后的形势,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下一步乡镇政府改革的认识,也没有能够从县乡村三级联动改革、乡镇改革与农村社区重建、乡镇改革与农民组织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乡镇政府改革。
但乡镇政府的改革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在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改革虽然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困难,基层政府自身运转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作为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一方面前途的不确定性和财政的困难造成了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困窘与涣散,新的农村社区建设因此出现了迟滞;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自利性和缺少有效监督制约,使得它可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以前它所习惯的角色:贪腐和自肥。这样,在农村社区,就会造成新的社会冲突。 中国农村社区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一般认为有三大划时代的成绩,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了中国经济结构新的格局,三是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开辟了农村新政。笔者认为,农村社区重建可能成为中国农村的第四次具有划时代意义 23 / 26
49
精品文档
的事件。它可能解决中国特有的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对于中国新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这种结果和效益会否出现,最重要的是执政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开拓创新,合理操作,顺势而为。 [i]见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ii]治理的目标是善治。用俞可平先生的话来说:“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参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8,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iii]引自民政部姜力副部长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7-3-23。 [iv]王晓毅:《村庄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学网》,2006-07-07。
[v]所谓“皇权不下县”并不是常态。
[vi]迟福林:《2007,走向全面的制度创新》。《天益网》,2007-03-15。
[vii]25年后,记者在见证那段历史的大樟树下,采访到了当年经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第一任村委会主任韦焕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依稀在现:“大伙相约在村子里的大樟树下,七嘴八舌议论着现状,‘大队的人连村里的那一
50
24 / 26 精品文档
片林子都忙得看守不过来,哪有时间管我们这里的事呢’,为了防止耕牛被盗,‘村民就把牛拉进房子里与人同住,这总也不是长久之计吧’,‘快春耕了,合伙用的水渠总该理一理,人畜也不能每天都趟过村前这条小溪吧’,这些事没有人管只能自己管,属自己的事,自己都不管,还能傻乎乎地等别人管,但要管这些事总得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名义,有人牵头去办。那么这个组织叫什么,大队叫管委会,我们就叫个村委会——城里人叫居民,村里的人不就是村民吗,村民委员会这个称呼,既符合村里实际,又符合我们的身份。”留下来的问题是怎样产生这个组织,怎样来确定管事的人。韦焕能说,“过去生产队小队长是大队任命的,现在没有人任命了,我们总不能说自己出面说自己是什么吧,如果这样,人家的一句话能噎死你:‘谁说你是头呀,那么爱管事’。”最后几个人一合计,每户1人,选举村委会,依得票多少来确定在村委会中的职务。结果,韦焕能以票数最高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也依次产生。“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从此诞生。
[viii]陈文胜:《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潘维、贺
51
雪峰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ix]赵树凯:《农村发展与新的治理范式》。《支农网》,2006-6-10。 25 / 26 精品文档
[x]详见国家发改委网站:《今年改革重点集中在五大领域》。2007-04-05。
[xi]《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直选乡长镇长不符法律规定》。《中国新闻网》,2006年8月30日 26 / 26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