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A论文网: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2020-05-13 来源:步旅网
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

󰀁

2005年󰀁12月第17卷󰀁第6期

编󰀁辑󰀁学󰀁报ACTAEDITOLOGICA

Dec.󰀁2005

󰀁

Vol.17󰀁No.6

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刘󰀁杨󰀁赵大良󰀁葛赵青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710049,西安)

摘󰀁要󰀁从信息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属性,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信源,作者提供的是粗加工信息,编辑借助同行专家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编辑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传播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者是学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任何有利于学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都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包括出版网络版、建立论文数据库等。

关键词󰀁学术期刊;信息传播;传播模式中图分类号󰀁G237.5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modeofacademicjournals󰀁LiuYang,ZhaoDaliang,GeZhaoqing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law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h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modeofacademicjournalsisanalyzed.academicsources.

journals

Itisproposedthatthepropagationofessentially

belongs

to

the

information

了一种重要的工具,促进了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部分,从大众传播学和信息传播学

的一般规律入手,找出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特殊性,无疑将更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学术期刊传播活动的认识。

1󰀁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

󰀁󰀁近年来,能够查阅到的关于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研究的资料不多,现有的研究也多是基于大众传播学理论来分析学术期刊的传播规律,并且建立的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多是局限在对学术期刊传播活动的解释上,就期刊而论期刊。一般认为:作者是传播的枢纽,编辑的选择是传播的一个环节,学术期刊的传播过程包括学术期刊、作者、读者及环境4大部分,󰀁作者󰀁学术期刊󰀁读者󰀁三位一体是学术期刊传播系统的主体结构,组成传播系统的3大要素[4]。可见,这一模式的建立是基于传统󰀁学术期刊󰀁形式的存在而提出的。那么,传统的学术期刊存在的形式变化以后或者是消失以后,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是否也随之消失?这也正是目前引起广泛争论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传统学术期刊的消亡󰀁的问题所在。过分关注传播的媒体形式将不利于深入探究学术期刊传播的内在机制。

我们知道,学术期刊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对学术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需要。在17世纪之后,科学家之间悄然兴起信函交流热,借此相互交流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成果,后来由编辑为主导广泛征集相关信件,翻译汇编以后发送给关心此信息的研究人员。这种小范围的私人之间的通信交流,也就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一种潜在形式[6]。探究学术期刊传播活动的规律,实质上是探索学术信息的传播规律,也只有从信息流动的规律角度出发,才能更清楚地分析学术期刊传播的现实及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对学术期刊的传播(实质是信息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进行研究。

信息的定义在我国报刊上竟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其本质属性是对物质的依赖性。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7]

[5]

[3]

communication,andallpapersinacademicjournalsarewhose

Journaleditorsusuallyneedtorefinetheauthors󰀁

preformedpapersintoperfectinformationwiththeaidofpeerreviewers,thustotakepartintheinformationproductionandplayanimportantroleduringtheprocedure.Allways,suchaswebpublicationsandpublicationdatabasesarewhatattemptedtotry.Keywords󰀁

academicjournal;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mode

Author󰀁saddress󰀁JournalsPublishingHouseofXi󰀁anJiaotongUniversity,710049,Xi󰀁an,China

模式(mode)是人们对事项或实体的内在机制与

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描述,是认识和解释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模式的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中的热点,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从拉斯维尔1948年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5W模式以来,传播模式的研究从单向传播模式到双向传播模式到互动传播模式不断地发展和演进,经历了一个由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也正说明󰀁传播模式作为人们认识的反映󰀁必然要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和深化,适合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永恒不变的传播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传播模式的提出和研究为我们深入认识传播对象及其规律提供[1]

[2]

󰀁第6期

[78]刘󰀁杨等: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411

遍属性。信息的种类繁多:按来源划分,有无机界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等;按门类来划分,有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等;按存储方式来划分,有文献信息和非文献信息;按加工的深度来划分,有原始信息、粗加工信息和精加工信息等。学术期刊的信息应当是属于经过精心加工的文献类信息。

根据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可知,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信源、信宿和信道[7,9]。信源是指信息的来源,是信息的生产、加工和发布者;信宿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接收机也可以是受众;信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所经过的通道。当然,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源和信宿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干扰。

[7]

信息(稿件)的重要依据,有时编委或审稿专家的意见会左右或决定编辑的选择,有时会对原始稿件提出具体的实质性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在学术类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此,我们隐去了󰀁学术期刊󰀁的形,只是将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通道。也可以说,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信息传播的通道不同,并因此而具有其具体的传播特征。当然,由于信息载体的不同,其信源、信宿也具有特定的属性。

3󰀁信息传播模式研究的启示

󰀁󰀁对传播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将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信息的内容反映了信息的性质,是信息传播的核心。信息量是对信息内容多少的度量。评价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效果,首先应当评价学术期刊的信息量。一般来说,变化大、发展快、差异明显的事物其信息量就大。学术期刊论文要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其研究就必须具有前瞻性、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具有先进性,总之要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捕捉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从而增强信息源的强度,扩大学术期刊信息辐射传播的范围。

2)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其过去和未来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传播学术信息。早期学术信息的传播多以口头和书信的形式,后来产生了学术期刊,目前数据库、网络和光盘等载体的出现也只是学术信息传播载体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为学术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多、更好的载体。历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并不是对原有媒介的代替,而是对信息传播媒介的丰富,就像学术期刊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口头传播和书信传播一样。

3)编辑不只是扬声器,更不只是传声筒,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学术信息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直接参与到学术信息的生产之中;因此,我们不能仅仅认为编辑人员的工作就是改正语句、规范符号、编排版式或者组织出版,编辑更应当担负起信息采集(组稿、约稿或撰稿)和信息筛选的职责。信息采集,就是要深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掌握科研动向,落实组稿和选题,根据自己的研究和采集的信息,撰写有指导性的科研论文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提高学术信息的质量,编辑人员的信息筛选甄别能力是必需的,来稿照登不可能编辑出版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编辑在进行[7]

2󰀁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地、源源不断地产出的信息源[6]。学术期刊的传播,其核心是信息的传播,是围绕着科研论文而展开的。无论是学术期刊的产生,还是学术期刊形式的未来演变,其功能永远是传播学术信息;因此,根据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可以抽象出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是科研论文借助学术期刊传播到读者的过程,主要分为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3部分(如图1所示)。

图1󰀁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作者作为信息的提供者是学术信息的来源,在信源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提供的信息是在对原始信息的加工中获取的,但应当属于粗加工信息,还需要编辑和同行专家的审查和修正。编辑对接收或采集到的论文进行筛选、修改、加工,是保证信源质量、提高信源强度的重要环节,是信息产生过程的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的学术论文属于精加工信息。那种认为󰀁编辑部起着连接信源与信宿的作用,类似对信源发生的信息进行转换加工的发射器󰀁[10]的观点至少是忽视了编辑加工(包括借同行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编委和同行审稿专家的意见是编辑选择、加工󰀁

2005年󰀁12月第17卷󰀁第6期编󰀁辑󰀁学󰀁报ACTAEDITOLOGICADec.󰀁2005

󰀁

Vol.17󰀁No.6

󰀁分辨率󰀁与󰀁分辨力󰀁用法分析

胡艳芳󰀁󰀁杨󰀁蕾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管理中心联合编辑部,201800,上海)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分辨率󰀁与󰀁分辨力󰀁的混淆使用。笔者试举例说明这2个概念的正确用法。󰀁分辨率󰀁在󰀁物理学名词󰀁(1996年版)中对应的英文为󰀁resolution󰀁,而在󰀁物理学名词󰀁中并没有󰀁分辨力󰀁,只有󰀁分辨本领󰀁一词,其对应的英文为󰀁resolvingpower󰀁,也可解释为󰀁分辨能力󰀁;但为何很多文章中会出现󰀁分辨力󰀁一词?其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据笔者分析,出现在文章中的󰀁分辨力󰀁大多是对󰀁分辨能力󰀁(或󰀁分辨本领󰀁)的一种简称。归纳起来,表示󰀁分辨能力󰀁高低(亦即将󰀁分辨能力󰀁进行量化)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通过󰀁分辨率󰀁来体现。通常󰀁分辨率󰀁的定义是指某种设备或材料在单位长度内能够分辨的点或线的数量,其常见的单位有󰀁dpi󰀁󰀂lpi󰀁󰀂spi󰀁󰀁ppi󰀁󰀂(dp,lp,sp,pp)/mm󰀁(即󰀁点(线,样本,像素)每英寸󰀁,󰀁点(线,样本,像素)每毫米󰀁)等。另一种则是通过󰀁分辨率极限󰀁来体现。󰀁分辨率极限󰀁是指可分辨对象的最小极限(在󰀁物理学名词󰀁中,󰀁分辨(率极)限󰀁对应的英文为󰀁resolutionlimit󰀁),其常见的单位有长度单位m,cm,mm,󰀁m,nm等。文献[2]中通篇都把󰀁分辨率󰀁的概念定义为󰀁分辨力󰀁,将󰀁分辨力󰀁等同于󰀁分辨率󰀁,这显然是错误的。有的文章中出现󰀁标准

[1]

分辨力为24line/mm󰀁[3]和󰀁分辨力达到0.2󰀁m󰀁[4]的提法,也都是错误的。对于󰀁分辨能力󰀁,我们只能说高或者低,所以这2句话应改为󰀁标准分辨率为24line/mm󰀁和󰀁分辨率极限达到0.2󰀁m󰀁。通过这些量化的具体数据,读者自然能看出󰀁分辨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由于󰀁分辨力󰀁容易与󰀁分辨率󰀁混淆,而且在󰀁物理学名词󰀁中没有󰀁分辨力󰀁这一名词,为了使语言科学与规范,我们应该用󰀁分辨能力󰀁(或󰀁分辨本领󰀁)来代替󰀁分辨力󰀁,而要对󰀁分辨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时,可根据情况用󰀁分辨率󰀁或者󰀁分辨率极限󰀁来表示。参考文献

[1]󰀁宋少娟,朱海涛,曹琰.曝光条件、IP尺寸等与CR照片影

像的空间分辨力[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1):919921

[2]󰀁刘斌强.印刷中的分辨力及相关概念[J].印刷杂志,2003

(1):5859

[3]󰀁赵育良.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航空相机镜头分辨力的测量

[J].航空计测技术,2004,24(4):911[4]󰀁刘清.模糊神经网络提高光栅传感器分辨力[J].传感器

技术,2003,22(8):6971(20050406收稿;20050606修回)

信息筛选甄别时,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善于利用同行专家的专业知识。

4)编辑出版学术期刊的目的是传播学术信息,而不是为出刊而出版。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者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学术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如果能够这样定位,那么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改造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模式,改进学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出版学术期刊的网络版、光盘版等都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11]

[3]󰀁张世涛.编辑与传播[J].编辑学报,1995,7(3):161164[4]󰀁李若溪.科技期刊传播系统及其创新[J].编辑学报,

2001,13(4):187189[5]󰀁李永红.电子期刊及其采购对策浅探[J].图书馆建设,

1997(1):2627

[6]󰀁颜志森,姚远.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功能的演进[J].编辑学

报,2001,13(1):911[7]󰀁倪波.信息传播原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8]󰀁GB/T4894󰀁19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S][9]󰀁荣开明.最新社科知识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10]阎志强.社会传播体系中的期刊传播及其编辑功能[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2024[11]郭秀娥.21世纪期刊编辑与信息传播[J].编辑学报,

1996,8(1):4952

(20050508收稿;20050613修回)

4󰀁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模式论[J].杭州大学学报,1996,26(2):159

169

[2]󰀁谭彩敏.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之我见[J].档案与建设,2004

(5):16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