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报告

2022-09-26 来源:步旅网
.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文本解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在教学中如何解读文本,探寻解读文本的一些基本对策,这既为研究者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提出思路,也努力为一线的教师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文本解读方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它不只是对客体把握的技术性(方法论)问题,也是主体存在的基本方式。解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与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与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文本意义的创成过程,目的是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的已有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识,对文本做出恰切的解读,以此领会作者的写作意旨,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

三、研究目标

1. 探求文本解读的方式和策略。 2.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内容

1.探索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找到既符合新课改,右适合自己的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方式方法。

2.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自己解读文本的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研究对象

1.在文本解读中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作为解读的策略探究。

在文本解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高17级〔16〕班作为实验班,高17级〔11〕〔12〕〔13〕〔14〕〔15〕班为对比班。

2.在高中课本中,分别以小说、文言文、散文各找一篇课文,进行重点解读,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

.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利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图书馆电子图书,搜索与此研究相关的“文本解读〞等相关材料,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从中吸取有参考价值的材料进行整合梳理,寻找新的着眼点进行文本解读。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自我语文教学的方法,为其他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3.比较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经实验班和对比版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七、研究成果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语文教师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对文本进行的准确而有深度解读呢?笔者以《囚绿记》为例,谈谈几点做法,以见教于方家。

(一)细化解读,琢磨文本厚度

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文本解读的关键是要慢慢品味,慢慢欣赏,怎样才能做到呢?

1.紧扣文本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面对一篇课文,首先就要潜心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梳理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行文思路与作者情感,弄清文章的思路、主旨。

初读《囚绿记》时心里就产生疑问“‘囚’的是什么“绿〞?为什么“囚〞?读完全文,弄清了“囚〞的是常春藤,原因是作者喜欢常春藤的绿色,想把它囚起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而且很快就勾画出了文章的结构图:“择绿〔1-4〕——恋绿〔5-6〕——观绿〔7〕——囚绿〔8-11〕——放绿〔12-13〕——怀绿〔14〕〞。

2.探寻文本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文本的“意义〞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写作意图,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教

.

.

材中的选文几乎都是精品佳作,其内涵是深邃宽广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通过自己的阅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还原作者、还原生活、还原情感等,揣摩对比,细细品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文本内容论证自己在解读文章时得到的观点,找到适合的最佳主题。何为最佳点呢?笔者认为,就是思考文本的教育价值,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细读《囚绿记》就会发现其主体是多元的:①从《囚绿记》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谓不断变化:“绿影〞“ 绿囚〞“ 绿友〞……对常春藤情感的慢慢升华:喜悦、恼怒、敬重、怀念……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爱的主旋律。②本来是生机勃勃的常春藤,却因为“我〞的一时私心而“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最后,“我〞终于“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并且把它当作“我〞记忆中的“绿友〞。体现了作者认为生命是平等的,要尊重生命。③春藤被囚后“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体现了“绿〞的坚贞不屈,表现出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④“我〞居住在“高广不到一丈〞的小房间里,“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以对绿的直接赞美为始用直抒胸臆的句式表白对绿的欢喜、渴求、怀念和珍视。这绿影抹平了“我〞的孤独和不快。因此,《囚绿记》又是陆蠡心灵印痕的真实叙说,是他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⑤再如末二段起笔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使使得这个“囚绿〞故事有了深意,对中华民族的希望和赞美……

3. 揣摩文本表达,品味关键词句

叶圣陶曾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文本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找准关键词句、语段,进行赏析,就可以剖析文本,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如《囚绿记》,关键词之一“囚〞从字形看,从囗从人,会意字,表示把人界围禁闭关押起来,使其失去自由通观全文可知,我所囚的对象恰是给自己沉郁的生活带来生机与活力的绿常春藤,可见绿之无辜,“我〞之残酷。之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凸显植物特性,意蕴丰富,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常春藤的生机勃勃,还让读者感受到一切生命的活力。之三“舒放、固执、向着阳光〞,展现了“绿〞被囚时更顽强执着,积极追求自由和光明。除了这些关键词,还有一些关键语段,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用排比的方式把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末二段起笔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交代了写作背景,使我们嗅到

.

.

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狼烟, 也使得这个“囚绿〞故事有了深意,托物抒怀的表现手法也就凸现出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仅要对关键词句、段落进行辨析品味,比较赏析,还有结合文本,前后联系,互印互证,推敲琢磨,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深的解读。

(二)拓展解读,挖掘文本深度

文本解读要达到一定深度,就必须查阅作品的背景,如作家生、写作时代、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与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这就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又一把钥匙。

1.还原背景,挖掘文本

背景是语言产生意义的原因和前提。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挖掘创作的背景,需联系与作者和时代等背景,从背景入手挖掘文本深度。

《囚绿记》的背景如何呢?《囚绿记》就写于1938年。1937年11月XX沦陷后,作者当时生活在“孤岛〞XX的租界,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于1942年4月,被侵华日军扣留后不屈不挠,死于酷刑。他出版过3本散文集。其文字清新纯朴,笔调忧伤愤懑。从本背景就可以体会到《囚绿记》抒发“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对自由生活、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笔者初读时认为“绿〞就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 表达对自由和光明的积极追求,多次阅读后才感受到《囚绿记》也是陆蠡心灵印痕的真实叙说,是他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特别是反复读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时,才体会到:作者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正是自己在与“绿〞认识感悟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精神,从而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升华到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上。X心武说:“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得作者之用心,文本解读才会更真实,更丰满,更深刻。我们在挖掘背景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原作者的生活、时代,这样才能解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

2. 比较,拓展文本

比较是我进行文本解读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将本文作者有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囚绿记》与《竹刀》进行比较。《囚绿记》是凝重与冷却的生命燃烧,《竹刀》是情感与理智的精神游走。其异同笔者不在此一一赘述。二是将本文与其他作者的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把《囚绿记》与《绿》进行比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两篇都是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分别从二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宗旨、写作风格、抒情方式、文

.

.

章主旨等进行比较。朱自清的《绿》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之美, 是一种写意性的散文;而陆蠡的《囚绿记》则呈现出一种忧郁美, 是一种写实性的散文。二者以不同的艺术构思营造出的不同境界, 给读者留下了大片想像的空间。三是引用作者自己和名人的评价。如陆蠡在《囚绿记》序中写的:“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 就是在这种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的纠葛中,我听到了内心抱怨的声音 我永远是一个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三)借鉴解读,夯实解读硬度

朱熹曾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文本解读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更简单,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因此,文本解读还需要借鉴别人的成果,力争站到巨人的肩上,从而夯实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硬度。

赵翼曾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解读文本,既不能停留于自己的解读,也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而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解读视角、自己的解读途径和富有个性化地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这就需要借鉴别人的解读。在当今时代,我们查阅相关文本解读的文献很方便,比如到图书室查阅,运用电脑、手机在网上查阅等。特别是到网上查阅十分方便。笔者在解读《囚绿记》时,就到知网和百度等上,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囚绿记、教学、解读〞等关键词或者主题,就可以阅读到很多关于《囚绿记》解读、教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就关于《囚绿记》的主题方面的解读就有8篇文章。阅读这些文章,借鉴这些观点,让我们的教学思路更灵活,教学预设更充分。

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基础之上,又查阅大量的相关文本解读文章,就会收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而自己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作品,也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如对“绿〞的解读,《教师教学用书》上对“绿〞的象征含义的解释是:课文“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笔者认为“绿〞的象征有三:①“绿〞的一般象征含义: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②“绿〞的深层象征含义: 对自由光明的追求,③“绿〞的最高象征含义: 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文本解读就是要研究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与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悟作者之所悟。语文教师解读时既能体察作者情感,也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自己的教学思路灵动而有底气,在教学时游刃有余。

〔四〕文本解读理论成果

.

.

①论文发表:

20XX撰写《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三个步骤——以〈囚绿记〉为例》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XX第12期

20XX撰写《我读〈匡超人〉》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第3期

20XX 撰写《浅谈学生主动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2期

②论文获奖:

2013.9 《“匡超人〞人物形象解读之我见》XX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2013.12 «“好一个‘匡超人’--例谈人物形象解读〞»XX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2013.4《<匡超人>人物形象解读》XX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二等奖 2012.4《品读<疱丁解牛>--例谈自读教学法的运用》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 2012.3《品读<曹操献刀>--例谈人物评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二等奖 2012.7《<曹操献刀>的教学设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三等奖 2013.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奉节县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五〕文本解读运用于教学成果 研究以来,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成绩比较

奉节县2014年春季永安中学高一期末联考成绩统计__语文班次/教师11熊建12周燕13姜佑文14余度宏15蔡正才16王见八、问题与讨论

1. 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查阅第一手资料有一定难度。

2. 文本解读的出现的问题剖析时,由于资料不够丰富,列举的课例的典型性、代表性还需仔细斟酌。

3.文本解读的对策方面过于理想化,与课堂教学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完善。

九、结论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为自己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

.

实考数合格数合格率优生数平均分756384.02596.8765673.71493.9745979.72495.8756384.02196.3745168.91894.4746891.92797.7 .

础。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四个特点:“新、活、亮、实〞。新即新的发现,新的方式,新的解读;活即灵活的解读角度,灵动的解读思路;两即展现了课堂亮点;实即落实新课标,抓实了文本,教师和学生都切实到到发展。

教师文本解读时还需要强化自身专业学科知识,强化学科以外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X逸农《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 2011(04) 2. 钱骏《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2) 3. 雷萃.《现今中学语文课堂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XX师X大学 2012 4. 赵玉洁.《中学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 XX大学 20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