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羽毛球》 2020年第9期
槐序
你经常研究的羽毛球拍是否已经形成属于自己产业的文化?
天堂有羽:如果有正反方,正方“有文化”,反方“没有文化”。我觉得反方的观点可能会是“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品谈何文化”,所谓文化就是广告商给消费者洗脑的工具。
我的立场属于正方。对于文化这种虚的东西不能理解,没接触过,缺乏感受,不等于没有。真实情况是,普通消费者没有义务去了解球拍文化,因为球拍只是普通消费品,而利益相关方也可能过度吹捧与抬高了这些文化,就像把手机当成信仰的老罗,把日常消费品的地位拔得过高,反而被人质疑信仰不值钱。
对于文化,可以是粉丝之蜜糖,也能是路人之砒霜。先问“有没有”,再说“是什么”。我认为现在主流的球拍文化主要分两类:
一、大文化
钻研球拍本身的科技与工艺,这种文化贯穿在整个球拍行业当中。M40X出来了,同时提升了刚性与模量,所以手感与塌陷伴生的困境就能被解决吗?Namd新次元材料能解决普通消费者对高硬手感的恐惧吗?上市约四十年的T700材料怎么这么能打,至今还占据重要位置……
这些材料的演变与进步,本身是特别让人着迷的。一部分拍迷收藏与使用的,正是不同时代的各种球拍之科技与工艺,尤其是那些被很多品牌大胆尝试却最终没有持续使用的材料——如TC四轴、水滴拍、Y型拍、工字拍、月眉拍、三风管拍、80T等等。市场的天空也许已经没有了这些痕迹,但我们应该记住它们努力飞过的样子。
二、小文化
球拍与某个历史片段或文化现象有联系,从而赋予了这款球拍属于它自己的文化,小众而独立。
最典型的也许就是AT700旧色这款球拍,江湖人称“老七”。陶菲克2004年奥运会拿着它夺冠,并实现了大满贯,它便开始沾上了冠军气;2008年,林丹凭着自己的偏执,硬是继续带着“老七”征战北京奥运会,冠军气开始翻倍。也曾听说这个型号的所有库存都被调剂给林丹使用,导致供求关系瞬间失衡,再经由炒家操作,继续升值。正因为两个王者持续赋予的美好回忆甚至是传奇经历,从而产生了额外的价值与意义。这个过程有时还会融进个人的经历,从而让这支球拍开始承载回忆与故事。
大文化交织小文化,汇聚在一起,就是球拍文化的开端,多年后也就形成了文化的核心。
无须避讳的是,无论是哪种文化,都会最终被品牌方、经销商或拍贩拿来放大并商业化,因为这些环节存在逐利空间。这也是“消费情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好的品牌方是发展的做法;差的品牌方是消耗的做法。
我们所应抵制的是违背文化积累、产品豪无诚意、却要用情怀让消费者埋单的情况。抵制这些做法,为的正是保护来之不易的文化。
当品牌方沦为贩子的时候,他们便需要热度、炒作与流量,他们不希望消费者去思考商品的真实价值,也不希望消费者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与适合,用铺天盖地的热度与流量冲晕他们的头脑,成交、付钱、落袋为安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局面。最恨他们的人,不是普通消费者,正是那些喜欢这些文化的人。
上面这段话摘自知乎日报的《如何看待当前的球鞋文化》,对于羽毛球拍的文化,我也深有同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