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

2021-01-05 来源:步旅网


章节测试题

1.【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氏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 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大学》中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二是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三是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四是忧民利民,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谋利益。《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五是富民强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权术,是以君权至上、官本位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有删改)

【答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子之歌》用大禹的训诫批判了太康的无道并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

B. 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不包括奴隶,所以它没有人情味。

C. 在前代较为完善的民本思想体系下柳宗元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

D. 虽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但其思想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解答】A项,“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记述了大禹的训诫,但没有明确说其肯定了有穷氏后羿的做法的正确性。B项,“所以它没有人情味”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不能说人本主义思想“没有人情味”。C项,“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错误,原文说“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但“民为本”不是柳宗元提出的。

【答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时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总分手法。

B. 在论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时文章使用了对比手法。

C. 为证明富民强国的道理文章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D.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论证分析。

【解答】文章第四段列举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五个主要方面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答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安定人民、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能被封建君主所接受。

B.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有其缺点,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是有借鉴价值的。

C. 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

D.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尊重百姓们的个体价值与权利说明其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解答】“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说法绝对,原文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的表述,但不能因此就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实施,中国历史上就不可能出现一些繁荣时期。

2.【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奔丧

江岸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跟流星似的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和王魁拉呱儿……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

王凤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

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去广州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时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个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个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答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过老家的情节,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 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C. 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脾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要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D. 小说通过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表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

生活现状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错误,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行孝的方式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但没有涉及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的问题。

【答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孝顺却不知道该怎样孝顺。王魁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辞职回家说明他是孝顺的,但是因为工作忙,五年里只往家寄钱而没有回家,忽略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说明他不知道如何孝顺年迈的老人。②脾气暴躁。知道父亲是骗自己的,就黑了脸,对姐姐们乱发脾气。③能干、对工作负责。作为一个打工者,十三年间从小工升到主管,时刻惦记着厂里的生产,说明他是一个能干、对工作负责的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概括。

【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要注意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这些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比如王魁“跟流星似的从广州赶回来”“丢了行李”“救火似的

往爹的卧室冲”,这些动作说明王魁是孝顺的;王魁“脸色比锅底还黑”“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吼道”“蹦到王芳面前”,这些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说明他脾气暴躁。另外,还要看小说中人物的经历,从经历中能够分析出其是“怎样一个人”。将这两方面综合,可得出其“形象特征”。

【答题】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情节结构方面,王魁千里探父,没想到父亲是装病,王魁再离家,父亲却离家出走。小说以此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给读者心灵以震撼。②人物塑造方面,王魁父亲出走时留下了道歉字条和王魁寄回来的钱,说明他不愿给儿子添麻烦,疼爱儿子,使王魁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③主题表现方面,父亲留下钱离家出走,这一情节能引发人们对行孝方式的思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从这个情节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的角度去考虑。从情节的角度分析,王魁的爹离家出走出乎读者意料,能给读者心灵以震撼;从形象方面分析,这一情节的主角是王魁的父亲,这一情节刻画的是一个极度疼爱儿子不愿给儿子带来麻烦的无私的父亲形象;从主题方面分析,这一情节能引发深思,让人体会到儿女应用更好的方式行孝,即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

3.【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等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 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有删改)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

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有删改)

【答题】下列对材料二图表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年,我国国民的传统媒介阅读时长增长不明显,其中图书阅读时长有增长,报纸、期刊阅读时长均有下降。

B. 与上年相比,2016年我国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减少。

C. 2016年,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时长比上年有所提升,方式不同,但都说明我国国民对阅读变得更加重视了。

D. 2016年我国国民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长比上网、图书阅读增加的多,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内容的梳理概括。

【解答】“说明年轻一代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主力军”错误,材料二图表是“国民”使用各媒介阅读的情况,并没有细分年龄层次。

【答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B. 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C. 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D. 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得到年轻人认可,这说明我国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

E. 总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的发展是较有成效的,这不仅和我国经济发展较快有关,也和我国给予政策扶持有关。

【答案】A E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答】B项,“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必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错误,说法绝对,举办阅读活动只是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重要方式。C项,“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只是阅读活动蓬勃开展的表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才标志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D项,“这说明我国全民阅读应向新媒体阅读方向推进”错误,主观臆断,这只能说明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答题】你认为如何开展全民阅读才能收获更多?请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注重“轻阅读”与“深度阅读”的有机结合。在初级阶段,提倡“轻阅读”,让阅读成为自然的存在,成为以满足内心的需求为目的的存在;随着阅读的普及,倡导“深度阅读”,在尊重阅读规律的前提下,将阅读推向深入。(有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四,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概括。

【解答】既然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三、四回答问题,那么就要把握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三,主要介绍了“轻阅读”的相关内容,认为满足我们内心需求的阅读就是最好的;材料四主要介绍“深度阅读”的相关内容,认为要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注重主题阅读等。对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理解,然后结合阅读现状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可得出自己的观点。此题的最佳答题角度应是: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即“轻阅读”和

“深度阅读”并行。

4.【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秋,沈一贯独当国,请增置阁臣。帝素虑大臣植党,欲用林居及久废者。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赓手笔也。三十三年,言官劾温纯及鲤,中使传帝意欲去纯。赓言大臣去国必采公论,岂可于劾疏报允。其冬,工部请营三殿。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三十四年,赓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礼部主事郑振先遂劾赓十二大罪,帝怒,贬振先三秩。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一月卒于官。遗疏陈时政,语极悲切。赠太保,谥文懿。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昵给事中,以故蒙诟病云。

(摘编自《明史·朱赓传》,有删改)

【答题】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B.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C.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D.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解答此题,应注重分析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处,结合句意判断正误,然后得出答案。比如“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和“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从主语“帝”分析,其动词是“营”,宾语应该是“寿宫”;同时,分析“于大峪山”可以知道,其是“营”的后置状语,由此能够判定“大峪山”后要停顿。排除B、C两项。另外一处,“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和“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根据前文可知,“制”说的是陵寝的规格,“在望制”讲不通,“制过之”的意思是规格超越它,故排除

D项。

【答题】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编修,职官名,掌修国史、会要、实录的官吏,明朝隶属于翰林院。

B. 侍读,职官名,主掌教授帝王、皇子经书,明代又称翰林侍读学士。

C. 礼部,古代官署,掌管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及管理学务等。

D. 优诏,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奖励的诏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明代的翰林侍读学士和侍读是不同的官职。

【答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赓巧妙讽喻,委婉劝诫。万历年间,宫中兴建园林,当时朱赓担任皇帝的日讲官,恰好讲到宋史,就大讲特讲“花石纲”对宋朝的危害,以此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 朱赓淡泊名利,辞官不就。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

位,后来皇帝下诏让他担任原来的官职参与国家重要事务,他一再推辞不做官。

C. 朱赓敢于进谏,直陈看法。万历三十年秋天,朱赓上书陈说收取矿税的祸害,随后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相关奏章,深刻揭露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 朱赓年虽高迈,忠于国事。朱赓单独掌管大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等,没有实行,他就脱去官服到文华门恳求皇上。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位”错误,原文是“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意思是他的继母去世,他要回家乡守孝,所以需要离任,并不是他淡泊名利,辞去官职。

【答题】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昵给事中,以故蒙诟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正在疏浚河道、修筑城墙,朱赓极力请求等到将来。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没有施行。(2)朱赓淳厚谨慎而没有大的过错,跟沈一贯是同乡,并且与给事中十分亲近,因为这些而遭受指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答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确定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然后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考中隆庆二年的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身份充当日讲官。宫中正兴土木,修建苑囿。朱赓趁讲论宋史之机,极力陈说“花石纲”的祸害,皇帝因此惶恐不安。皇帝在大峪山营造陵墓,命令朱赓前往视察。 中官告知他皇帝想仿效永陵的规格,朱赓上奏称:“昭陵就在眼前,规格超越它,不是可以心安的。”奏疏呈入,很长时间没有批下。后来,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连续升任为礼部尚书,遭遇继母亡故离职。万历二十九年秋天,沈一贯单独掌管大政,奏请增设内阁大臣。皇帝一向顾虑大臣培植党羽,想任用隐居山野以及被罢弃很久的人。诏令朱赓就任原职并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派遣使者召他入朝。他一再推辞,皇帝不答应。第二年

四月到朝廷,就捐献了一年的俸禄来资助宫殿的营造工程。那年秋天他极力陈说矿税的祸害,皇帝不能采用。接着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有关守成、遣使、权宜三论,主要意思是为矿税而发,由朱赓所写。万历三十三年,谏官弹劾温纯和沈鲤,皇帝派出的使者传达皇帝想罢去温纯的意思。朱赓称大臣离开朝廷必须采纳公众的评议,怎么可以在弹劾的奏疏中批复许可。那年冬天,工部请求营造三殿。当时正在疏浚河道、修筑城墙,朱赓极力请求等到将来。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没有施行。万历三十四年,朱赓单独掌管大政,已七十二岁。朝政一天天松弛,朝廷内外涣散。朱赓每月数次上奏,十次不能批下一次。御史宋焘首先婉言劝告朱赓,给事中汪若霖继续劝告。朱赓根据他们两人的话,极力请求皇帝更新各种政务,对增加内阁大臣、补充大官员、扩充言路三件事情说得尤其恳切。皇帝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却不实行。于是朱赓穿上白色布衣到文华门恳求,最终仍得不到诏令。朱赓因为年老,屡次托病辞官。礼部主事郑振先便弹劾朱赓的十二大罪状,皇帝恼怒,将郑振先降官三级。此前,考选科道,吏部准备了七十八人的名单呈上去。等候诏令过了一年,(诏令)也没下达,朱赓接连上奏催促。万历三十六年秋天,皇帝才下达诏令。当时朱赓已经卧病在床,上奏二十多次请求退休。谏官顾虑他再被起用,不断地进行抨击,朱赓在十一月死于任上。他遗留下奏章陈述时政,话语很悲切。追封为太保,谥号文懿。朱赓淳厚谨慎而没有大的过错,跟沈一贯是同乡,并且与给事中十分亲近,因为这些而遭受指责。

5.【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②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③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底事:何事。③臧生,指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答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地点明古往今来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所以人们很难辨别出真实情况。

B. 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生式的假圣人,但不知道还有宁子这样高贤的人。

C. 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 尾联,紧承颈联比喻,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

的悲哀。

E. 诗歌通篇议论说理,五次使用反问语气,似疑实断,以问为答,气势逼人,有不可遏制的激情。

【答案】A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解答】A项,“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错误,“古往今来底事无”的意思是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有发生过?即这样的事情很多。D项,“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错误,尾联并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答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②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③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者的情怀概括。

【解答】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