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逸挥基金中学 王继荣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文章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走‛古义是‚跑‛的意思;《闲情记趣》中‚鞭数十,
1
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这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马说》中的‚食‛在本文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中读‚shi‛是‚吃‛的意思;而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中的两个‚食‛都读‚si”,都通‚饲‛,是喂的意思;‚策之不以其道‛中‚策‛是‚鞭打‛的意思,而在‚执策而临之‛中的‚策‛是‚鞭子‛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但不必给学生大讲特讲其用法的特殊性。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
2
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3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并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引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