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汉字是【B】A。拼音文字B。表意文字C.图画文字D.想象文字
2.最早界说\"六书\"的是【A】A.许慎B.王引之C.段玉裁D.张玉书
3.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B】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 4.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 5.以下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C】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辨霖D.肌篱衷眉
6.与\"颖\"的形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B】A.领颇颔题B.修腾佞赖C.项颜戴藏D.颍稽指诣
7.与\"罟\"的声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A】A.茅简耄空B。嫔帘屏疗C.窜症肩届D.扉屈痣近
8.依据文字的通行时代命名的是【C 】A。甲骨文B。金文C.战国文字D.小篆 9.以形体特点命名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战国文字 10.因用途而命名的是【B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
11.标志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最终完成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 2.---------------
1.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C】A。只有现在的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B.只有本字引申义才是形义统一的。C.只有早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D.通过字形探求词义。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 】A.许慎B。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
3.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学著作是【B】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辞海》
4.以下例句\"发\"字用其本义的是【C】A.秦王发图B.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C.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D.王何不发将而击之
5.以下例句\"驰\"字用其本义的是【A】A.毋驰而弓B.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C。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D.免于罪戾,驰于负担 3.---------------
1.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A。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B.台谢甚高。C.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D.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
2.以下各组字中,是通假字的一组【A 】A.佚逸B.卒族C.陈尘D.受寿 3.\"距\"和\"拒\"两字的关系是【C 】A。\"距\"是\"拒\"的古字B.\"距\"是\"拒\"的简化字C.\"距\"是\"拒\"的假借字D.\"距\"是\"拒\"的异体字
4.以下句中,\"见\"字的用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C 】A.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B.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惟恐见得。C.今岁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以下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C】A.舍一捨B。翦一剪C.置一真D.说一悦 6.分化字的类型有【D 】A.分化本义B.分化引申义C。分化借义、分化广义D。分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分化借义、分化广义 4.---------------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是【C】A。复合词B。联绵词C。单音节词D。双音节词 2.以下属于双音节词的是【D 】A.且夫B.所以C.形容D.夏至
3.\"和睦\"属于复合词中的【B】A.偏正结构B.并列结构C.支配结构D.主谓结构 4。\"司马\"属于复合词的哪种结构?【 A】A.支配B.偏正C.并列D.主谓 5.以下双声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D】A.参差B.荒忽C.憔悴D.逍遥 6。以下属于双声连绵词的的是【A 】A.参差B.从容C。窈窕D.蹉跎 5.---------------
1.导致词语古代义项消失的原因不包括【C】A。社会的发展B.事物的消亡C.皇帝的更替D.人们观念的变化
2.以下各句中\"劝\"不作\"勉励\"讲的是【D】A.赦之,以劝事君者。B.子假设免之,以劝左右,可也C.荀子《劝学》D.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3.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今义比古义范围窄的是【A】A。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B.虽蔬食菜羹C.东至于海,西至于河D.子为父死亡所恨
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D】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D.河:古义为\"黄河\",今义为\"河流\"
5.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D】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响: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劝:古义为\"勉励\"、\"鼓励\",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
6.在\"腥臊恶臭而伤腹胃\"中的\"臭\"字,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是【 B】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感情色彩的变化
7.\"购\"古代的意义是\"悬赏征求\",现代的常用义是\"购买\",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是【B】A.程度深浅的差异B.词义特点的差异C.色彩褒贬的差异D.广度宽窄的差异 6.---------------
1.以下各句中,\"天\"字用其引申义的是【D】A.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B.有夏多罪,天命殛之。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2.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制,本义为裁剪B.快,本义为与\"慢\"相对C.汉,本义为水名,即今湖北的汉水D.息,本义指气息,鼻子呼吸
3。对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A.秒,本义指禾穗的芒尖B.烈,本义为猛烈、强烈C.臭,本义难闻的气味D.蜡,本义为动植物和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具有可塑性,易融化,不溶于水
4.以下各句中的\"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A.以防止水。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C.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D.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5.以下句子加点词语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属于相似类型的是【 A】A.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B.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D.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以下各句中,\"鄙\"用其本义的是【 C】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我皆有礼,夫犹鄙我。C.四鄙之氓人。D.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7.根据字形分析,\"時\"字的本义应该是【 D】A.时机B.时常C.时间D.季节 8.\"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中的信与本义的关系是【B】A.时空关系B.因果关系C.礼俗关系D.相似关系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9.\"朝\"的本义为\"早晨\",\"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中\"朝\"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是【A】A.礼俗关系B.动静关系C.时空关系D.相似关系
10.引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輻射式引申,另一种是【D】A.複合式引申B.抽象式引申C.假借式引申D.连锁式引申 7.---------------
1.关于同义词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D】A.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历史条件的制约B.同义词的某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C。同义词在语音上互不相关D.同义词的所有义位均相同
2.\"恭,敬\"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在于【 C】A.范围广狭不同B.性状情态不同C.侧重点不同D.语法功能不同
3.以下同义词中,情感色彩上不同的是【C】A.耻,辱B。恭,敬C.杀,弒D.饥,饿
4.\"耻,辱\"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在于【C】A.侧重的方面不同B.感情色彩不同C.组合功能不同D.性状情态不同
5.同义词的辨析方法不包括【 D】A.语言环境分析法B.对立意义分析法C.探求本源分析法D.同义比较法
6.判定同义词,可以探求本源法,以下同义词的判定可以用此方式的是【A 】A;争夺B。贫穷C.震动D.摇晃
7.\"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中\"货财\"属于同义词应用的【 A】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
8.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同义构词的是【D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C.齐王闻之,君臣恐惧D.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
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和\"孤\"属于同义词应用的【 B】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
10.以下属于相对反义词的是【A】A.左一一右B.生一一死C.是一一非D.内一一外
11.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反义构词的是【D 】A.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B。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D.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8.---------------
1。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C 】A.实词、名词。B.动词、代词。C.实词、虚词。D.连词、形容词。
2.实词包括【B】A.动词、连词、语气词B.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C.副词、介词、语气词、名词D.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连词
3。以下句中的加点词属于兼类词的是【A】A.左右欲刃相如B.道之不行C.项伯杀人,臣活之D.此谁也
4.虚词包括【 C】A.代词、介词、数词B.连词、名词、动词C.介词、连词、语气词D.形容词、语气词、副词 9.---------------
1.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 A】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2.以下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B 】A.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B.小国寡民。C.彼苍天者,曷其有极。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以下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 B】A.宣子说,乃轻币。B.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以下句子,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是【 D 】A.五年卒亡其国。B.故不如先斗秦赵。C.梁以此奇籍。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5.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A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宋师不整,可败也。C.强本而节用,则天子不贪……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6.以下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A】A.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7.以下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D】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B.沛公欲王关中。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
8.在\"豕人立而啼\"中,\"人立\"的语法功能是【C 】A.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B.谓语C.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D.名词使动用法
9.以下句子中,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 】A.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齐桓公妻之,有马**乘。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1O.以下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B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C.射之,豕人立而啼。D.齐桓公妻之,有马**乘。 11.以下句中,不是名词活用的句子是【 D】A.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C。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10.---------------
1.关于基数与序数,说法错误的选项是【B 】A.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一\"B.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用\"零\"补位C.\"甲、首、冠、太上、大上\"等表示第一,第二以下用\"次\"\"次之\"\"次者\"或者\"其次\"表示D.\"伯(孟)仲叔季\"主要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排行 2。在\"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一句中,\"再\"的词性是【B 】A.副詞B.數詞C.代詞D.形容詞
3.在古代汉语里,数词表示以下几方面【B】A。基数、序数、约数、代数。B.基数、序数、分数、倍数、约数、虚数。C.约数、分数、代数。D.基数、序数、分数、倍数、代数。
4.\"关山三五夜,客子忆秦川。\"此句中的\"三五\"的意思是【C】A.三十五B.三和五C.三个五,即十五,月中时节。D.三五天
5.表示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D 】A.三、六B.七、八C.十、一D.千、万 6.数量**有两种,即【C】A.名词**、动量**。B.形容词**、名量**。C.名量**、动量**。D.数词**、动量**。 11.---------------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在古代汉语里,副词主要有以下几类【A】A.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认副词、谦敬副词。B.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疑问副词。C.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认副词、特殊副词。D.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转折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的副词是【D】A.方B.将C.俄D.业
3.\"舜目盖重瞳子\"此句中副词\"盖\"的意思是【 C】A.盖子B.盖上C.或许D.表语气,无意
4.表示动作行为短暂的是【A】A.姑B.素C.常D.数
5.以下句中,\"非\"否认动词性谓语的是【C】A.子非鱼。B.非士之怒也。C.我逃死,非逃富也。D.本无谋,又非亲戚,何谓相坐? 6。表示自谦的词有【B】A.幸B.窃C.惠D.敬 12.---------------
1.古代汉语代词主要有五类【A】A.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B.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联系代词。C.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情境代词。D.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量化代词。
2。\"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此句中的疑问代词\"何\"的意思是【A 】A.为什么B.怎么样C.怎能D.哪里
3.无定代词主要有两个【C 】A.何、安B.之、焉C.或、莫D.所、者
4.以下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B】A.复、单数基本是同一形式,只能根据上下文语义来判断。B.\"侪、属、曹、辈\"用在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后边可以表示复数。C.\"二三子\"\"诸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D.\"二三子\"\"诸君\"带有敬意。 5.以下句中,\"莫\"作代词用的是【A 】A。我心傷悲,莫知我艱。B.人知其一,莫知其他。C.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D.默然遥相許,欲往心莫遂。 13.---------------
1.以下句子中,\"坐\"字用为介词,表示原因的是【D】A.到则披草而坐。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副有罪,当相坐。D.停车坐爱枫林晚。
2.以下句中,\"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D】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C.卻克伤于矢。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3。以下各句中,介词\"以\"的意思是\"凭着、依靠\"的是【A】A.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B.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C.赏以春夏,刑以秋冬。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4.以下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 D】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5.\"君为我呼人\"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C 】A.动词,作谓词。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4.---------------
1.以下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主语不该出现谓语的情况的一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句是【B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2.以下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儡,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3.以下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5.---------------
1.在\"滕君,则诚贤君____\"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____\"句中,空格处使用的句末语气词依次是【A】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
2.在\"晋国,天下莫强____\"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____?\"'句中,空格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C】A.也,乎B.焉,哉C.焉,乎D。矣,与
3.在以下句中,\"与\"作为句尾语气词表示顿宕舒缓语气的一句是【A 】A.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B.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C.日月逝矣,岁不我与。D。谁与,哭者?
4.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句中语气词\"夫\"的含义是【B】A.这B.那C.表语气,无意。D.它 16.---------------
1.以下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C】A.是社稷之臣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D.千金,重币也。
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古代汉语判断句在谓语后面一般用来肯定判断的语气词是【 B】A.则B.也C.矣D.耶
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指示代词\"者\"表示【C 】A.系词B.判断C.提顿和加强语气D.等同关系
4.以下句子,\"是\"作谓语表示判断的一句是【B 】A.是社稷之臣也。B。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C.无父无君是禽兽也。D.是炎帝之少女。
5.\"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中,第二个\"是\"作【A】A.系词B.主语C.定语D.连词
6.以下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A】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夫战,勇气也。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17.---------------
1.以下句子中哪一句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D】A.方术不用,为人所疑。B.志乎古,必遗乎今。C.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D.谏行言听。
2.以下句中的\"于\",用于表示被动的一句是【B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C.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D.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3.以下句子中,被动句是【A】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D.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以下句中,\"为\"表示被动的一句是【B】A.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B.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D.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18.---------------
1.以下句中哪句属于主谓倒装?【D】A.何以战。B.沛公安在?C.夫晋何厌之有?D.何哉,尔所谓达者。
2.以下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A】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B.既庶矣,又何加焉?C.无乃尔是过与?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以下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是【 D】A.姜氏何厌之有B.其是之谓乎C.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D.敢问何谓也
4.以下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 C】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D.君何患焉
5.以下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A】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B.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6.以下句中,\"是\"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A。戎狄是膺,荆舒是惩。B.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C.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忠之属也,可以____战,战则请从。\"句中横线省略了【 C】A.于B.其C.之D。汝
19.---------------
1.刘歆的《七略》分为那七个类别类【B】A.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战术略B.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C.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贸易略D.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五经略、言语略。
2.古人的说法\"句读\",\"读\"应读作【B 】A.dú。B.dòu。C.diǎn。D.dù
3.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A】A.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B.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C.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D.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
4.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是【B】A。直音B。反切C.以拼音方案注音D.以注音字母注音
5。在古注的以下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B 】A.读如B。如字C.读曰D。之为言 20.---------------
1。古书的特殊表达式常用的主要有五类【B】A.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反切。B.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C.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押韵。D.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句读。
2.\"明主不晓\"用的是什么特殊表达式方式?【 A】A.婉曲B.互文C.变文D.用典 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使用的是那种特殊表达方式?【A 】A.互文B.婉曲C.变文D.用典
4.\"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使用了哪种特殊表达方式?【C】A.连类而及B.互文C.变文D.用典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5.\"大夫不得造车马\"的特殊表达方式为【C】A.婉曲B。变文C.连类而及D。用典 6.\"弄獐宰相,不闻有诗文传世。\"的特殊表达方式为【D】A.互文B.变文C.连类而及D.用典 21.---------------
1.\"男有分,女有归\"此句中的\"归\"的意思是【 C】A.归来B。回归C.女子出嫁D.归宿
2.北方玄武七宿是【A】A.斗牛女虚危室壁B.牛女虚危室壁参C.斗牛女虚危室角D.女虚危室壁心房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此句中的\"河\"指【 C】A.淮河B.海河C.黄河D。大河 释词题
§1.---------------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贪而无谄。--谄:奉承巴结。
2.三十而立。--立:指学问品行到达一定的境界,能在社会上立足。 3.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糊涂。
4.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感到什么话逆耳了。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法度、常规。 6.遂事不谏。--遂:成。谏:下级给上级提意见。 7.既往不咎。--咎:责备。
8.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喜欢,喜好。恶:讨厌。 9.好仁者,无以尚之。--尚:动词,加在……之上,即超过。 10.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加:凌越,超越。 11.女与回也孰愈? --愈:胜过。
1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共:共用。
13.敝之而无憾。--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旧。憾:抱怨,不满。 14.愿无伐善,无施劳。--伐:自夸,自我表白。施:夸大。劳:功绩。
1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逸。信:动词使动用法,使……信用。怀:归附。
16。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请求接见,求见。 1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18.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就:靠近,走向。
1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本义是\"高\",引申为\"不稳定\",这里指盲人走路不稳。颠:跌倒。
2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子。椟:匣子。
2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指城墙坚固。
2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讨厌。辞:托词,借口。
23.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2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25.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国君宫门內的矮墙,借指宫廷内部。
26.子适卫,冉有仆。--适:动词,到……去。仆:驾车。 27.富之。--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
2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见:(xiàn),求见,拜见。动词使动用法,使……见。见:读jiàn,接见。
29.归孔子豚。--归:\"馈\"的借字,改读kuì,馈赠。
30.孔子时其亡也。--时:\"伺\"的借字,改读sì,窥视,探查。 31.怀其宝而迷其邦。--迷:动词使动用法,这里是听任的意思。 3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亟(qì):屡次。 33.吾将仕矣。--仕:出任,出来作官。 (二)说明以下句申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作用
1.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诸:补充音节,无义。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于\"。
2.始可与言《诗》已矣。--与:介词,同,跟。
3.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这里指子贡。于,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
4.恶不仁者,其为仁矣。--矣:语气词,相当于\"也\"。 5.盖有之矣。--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揣度,可译作\"大概\"。 6.赐也何敢望回。--也: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 7.盍各言尔志?--盍:(hé)\"何不\"的合音。
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由情态副词\"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与\"构成的固定格式,是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作\"恐怕……吧\"。 9.夫颛臾。--夫:(fú)句首语气词。
10.庶矣哉!--矣哉:陈述语气词\"矣\"和感慨语气词\"哉\"连用,句子语气的重点在感慨语气上。
11.遇诸途。--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代阳货。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2.---------------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则使齐人传诸?--传:传授,教。 2.众楚人咻之。--咻:喧哗,这里指打搅。
3.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薛居州:人名,名词用作动词,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4.民望之,假设大旱之望云霓也。--霓:彩虹。 5.诛其君而弔其民。--吊:抚恤,慰问。
6。徯我后,后来其苏。--徯:(xī)等待。苏:复活,苏醒。
7.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箪食壶浆: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水。
8.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系累:束缚,捆绑。重器:宝器,这里指燕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国的故鼎。
9.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扩大了一倍。 10.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旄倪:老人和小孩子。
11.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走向,趋向。走:奔跑。圹:\"旷\"的借字,空阔。 12.苟为不畜。--苟:如果。畜:(xù)积蓄,积攒。
13.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美,善,好。胥:相互。及:动词,到达。 1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副词,更。 15.填然鼓之。--鼓:动词,击鼓。
16。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拉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17.或百步而后止。--百步: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18.直不百步耳。--直:范围副词,仅仅,只。
1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0.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用胜食也。--数:(cù)密。罟:(gǔ)鱼网。洿池:冷(wū)池沼,池塘。
2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 23.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大猪。畜:养,饲养。 2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去,这里指耽误。
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头发)花白,半白半黑,此为借代的手法,指代老年人。负:背着(重物)。戴:顶在头上。 2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黎:众。
28.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检:约束,限制。饿殍: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
29.非我也,岁也。--岁:年成,年景。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如之何其可也?--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2.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连词,即使,表假设。已:语气词。
4.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载:虚词,无实义。、 5.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句末语气词连用。耳,相当于\"而已\",有\"不过如此\"的意思,可译为\"罢了\"。\"矣\"表示报道一种新情况。两个以上句未语气词连用时,句子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的语气词上。
6。是何异于刺而杀之。--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即杀了人却归罪于兵器。 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则,就。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这里\"。 §3.---------------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以善和人者谓之顺。--和:附和。顺:顺应。
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是:把对的看成对的。第一个\"是\"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非非:把错的看成是错的。第一个\"非\"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非是:把对的看成是错的。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是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非:把错的看成是对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 3.窃货曰盗。--货:财物。 4.易言曰诞。--诞:荒谬,狂妄。
5。多见曰闲。--闲:娴熟,熟练,后作\"娴\"。 6.难进曰偍(tí)。--偍:缓慢。
7.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秏:\"眊\"的借字,(眼睛)昏花。引申指混乱不明。 8.不辟死伤。--辟:逃避,后作\"避\"。
9.轻死而暴。--轻: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认为……不值得重视。 10.不倾于权。--.倾:倾倒。
11.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与:动词,给与。 12.重死持义而不桡。--.桡:弯曲。
13。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一:数词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14。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急。诞:荒谬的(言论)。 15.穷则不隐,通则大明。--.穷:仕途不顺。通:仕途顺利、通达。 16.身死而名弥白。--.弥:副词,更加。
17.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莫:否认性无定代词,没有人。延:伸长。举:抬起。踵:脚后跟。
18.固有以贤人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
19.则君子注错之当。--.注:投。错:安排处理,后作\"措\"。当:合适,适宜。 20.故孰察小人之知能。--.孰:详细,后作\"熟\"。知:智慧,后作\"智\"。 21.君子安雅。--.雅:\"夏\"的借字。华夏,指中原地区。
22.草木荣华滋硕之时。--.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花叫\"华\"。滋:生长。硕:大。
2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是时。--.耘:锄草。时:季节。 24.故山林不童。--.童:秃。 25.羿之法非亡也。--.亡:失传。 26。法不能独立。--.立:建树。 27.则身佚而国治。--.佚:安乐。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惟文王敬忌。--忌:语气词,无义。 §4.---------------
1.审问之。--审:详细。 2.笃行之。--笃:专一。
3.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弃。 4。人一能之。--一:学习一次。
5.大夫之箦与?--箦:竹制床垫,泛指竹席。
6.夫子之病革矣。--革:\"亟\"的借字,改读j[,紧急。 7.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彼:指童子。
8。反席未安而没。--反:返回,后作\"返\"。没:死亡,后作\"殁\"。 9.丘未之逮也。--逮:赶上。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第一个\"亲\"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双亲;第二个\"亲\"是名词,双亲。子:第一个\"子\"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第二个\"子\"是名词,子女。
11.男有分,女有归。--分:职责。归:出嫁,这里指夫家。 1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隐:消逝。家:私家。 13.礼义以为纪。--纪:纲纪,准則。
14.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贤勇知--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纯正。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睦。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谐。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 15.以著其义。--著:动词使动用法,显露。
16.刑仁讲让。--刑: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法则。 17.示民有常。--常:常规。 18.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19。虽有至道。--至:最好的。
20.教然后知困。--困:这里指困惑不通之处。 21。然后能自反。--自反: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22.然后能自强也。--自强: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23.一年视离经辨志。--视:考察。 24.教之大伦也。--大伦:基本原則。
25.当其可之渭时。--可:受教育的最好时机。时:适时。
26.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超越。节:次第,次序,这里指教学內容深浅的次序。施:施教。孙:循序渐进。
27.相观而善之谓摩。--摩:切磋。 28.曾子弔之曰。--弔:慰问。 §5.---------------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蔡溃。--溃:溃败。 2.以夹辅周室。--夹辅:辅佐。 3.王祭不共。--共:供应,后作\"供\"。
4.敢不供应?--敢:谦敬副词,作状语,可译为\"怎敢\"。 5.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6.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陈:陈列。乘:坐车。 7。不亦诬乎?--诬:虚枉不实,荒唐。
8.下义其罪。--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义行。 9。上赏其奸。--奸:邪恶。 10.上下相蒙。--。下蒙:欺骗。 11.谁怼?--.怼:怨恨。
12.尤而效之。--.尤:指责。效:模仿,效法。 13.以志吾过。--.志:记。过:过失,错误。 14.且旌善人。--。旌:表彰。
15.子文饮之酒。--.饮:动词使动用法,使……喝。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6.以靖国也。--.靖:安定。 17.子玉刚而无礼。--.刚:刚愎自用。
1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定代词,没有谁。初:开始。鲜:少。克:能够。 19.宣子骤谏。--.骤:多次。
20.盛服将朝。--.盛:穿带整齐。朝:上朝。 21。趋登。--。趋:小步快走。 22.提弥明死之。--.死:为……而死。 23.食之。--.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24.请以遗之。--.遗:送给。
2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动词使动用法,使……免除(祸难) 2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怀:眷恋。诒:留下。戚:忧患。。 27.政宽则民慢。--.慢:懈怠。 28.猛则民残。--.残:受到损害。 30.以绥四方。--.绥:安抚。
31.柔远能迩。--.柔:怀柔。能:和睦。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性和作用。 1.女实征之。--实:句中语气词,无义。
2.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作状语,表委婉语气,可译\"请\"。 3.其不能以入矣。--其:语气词,表示测度语气,大概。 4.民亦劳止。--止:语气词,无义。 5.式遏寇虐。--式:语气词,无义。 §6.---------------
(一)说明以下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1.及食大夫鼋。--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2.子公与子家谋先。--谋:商议。先:先动手。 3.畜老犹惮杀之。--惮:害怕,这里指不忍心。
4.仁而不武,无能达也。--武:勇武果敢。达:实现,这里指实现仁爱。 5.子其怨我乎?--怨:怨恨。 6.然则德我乎?--德:感激。 7.而求纾其民。--纾:缓和。 8.臣不任受怨。--任:承担。 10.而使嗣宗职。--.嗣:继承。
11.其弗敢违。--。其:时间副词,将。违:躲避。 12.称解狐。--.称:推举。
13.立其子,不为比。--.比:近,偏私。 14.不为党。--.党:偏袒。
15.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荡荡:公平无私。
16.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平和。 17.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违犯。 18.时靡有争。--.靡:没有。 19。德音不瑕。--。瑕:缺陷。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20.小人怀璧。--.怀:怀揣,携带。 22.使玉人为之攻之。--.攻:治,加工。 (二)说明以下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其祁奚之谓矣。--其:语气词,表示揣度、委婉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2.祁奚有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
3.同之不可也如是。--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 (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1.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圉人:养马的人。
2.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操:持。解:肢解,分解肢体。 3.晏子止而问于公曰。--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4.以属狱。--属:交给,后作\"嘱\"。 5.臣为君数之。--数:动词,列举。 6.当死罪一也。--当:判处。 7.必轻吾国。--轻:轻视,看不起。 8.夫子释之。--释:放,赦免。
9.殆所谓不祥也。--殆:大约。祥:吉利。
10.曷为不祥也?--曷为: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曷\"作宾语,置于介词\"为\"前。可译为\"为什么\"。
11.景公不说。--说:后作\"悦\"。
12。而誉必闻于国。--誉:称赞,好名声。 13.筑蹊径。--筑:堵塞。
14.而淫民恶之。--恶:讨厌,厌恶。
15.举俭力孝弟。--举:称举,任用。俭:节俭。力:身体力行。弟:尊敬兄长,后作\"悌\"。
16.决狱不避。--决:断。狱:官司。 17.决狱阿贵强。--阿:曲从,迎合。
18.既而归,其妻请去。--既而:不久。去:离开。 19.夫自抑损。--抑损:克制,谦让。
20.晏子怪而问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21。晏子辞曰。--辞:推辞,辞谢。 22.于臣侈矣。--侈:奢侈,过分。 23.小人之利也。--利:方便。
24.既窃利之。--窃:表敬副词,私下。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利。 25.君子如祉。--祉:福。
26.乱庶遄已。--庶:庶几,可能。遄:很快。已:停止。 (二)说明以下句子中着重号的词性和作用。
1.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2.其是之谓乎?--其:语气词,表示揣度语气,可译作\"大概\"\"或许\"。 §8.---------------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怒:发奋,这里指鼓起**。垂:天边,一说为悬挂。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运:动。徙:迁移。 3.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环绕着向上飞。扶摇:又名飚(biāo),旋风。九:虛数。 5。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承栽。
6.而后乃将图南。--图:计划,打算。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到……去。 8.小知不及大知。--知:智慧。后作\"智\"。 9.奚以知其然也?--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0.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征:取信。
1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责难,批评。沮:沮丧。 12.彼于致福者。--致:求。 13.此虽免乎行。--行:走路。
14.假设夫乘天地之正。--乘:驾。正:自然之性。 1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改变。面目:面色。
16.我之谓也。--我之谓:宾语前置。\"我\"作\"谓\"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1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少。闻:见识,学问。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 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19。或谓惠子曰。--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有人。 20.长子。--长:动词使动用法,使……成长,养活。 21.今又变而之死。--之:动词,到。
22.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质:这里指合作的对象。 (二)说明以下加着重号的词必性和作用。
1.其正色邪?--其:语气词,表揣测语气。邪:句末语气词。 2.时则不至。--则:连词,如果。
3.吾无与言之矣。--与:介词,省略了宾语\"之\"。 §9.---------------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万物作焉而不辞。--作:兴起,辞:拒绝。 2.为而不恃。--为:指有所作为。恃:倚靠。 3.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去:离开。 4.勤而行之。--勤:努力。 5.明道假设昧。--昧:暗,不明。
6.夷道假设类。--夷:平坦。类(1èi):崎岖坎坷。 7.质真假设渝。--渝:汙浊。 8.大音希声。--希:稀少。
9.福兮祸所伏。--伏,隐藏,这里指依存。 10.善复为妖。--妖:邪恶。 11。直而不肆。--肆:放纵。
12.利不百。--百:数词用作动词,到达百倍。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3.不易器。--易:改变。器:工具。 14.循礼无邪。--循:遵循。邪:害。
15.何古之法。--何古之法:宾语前置,\"何古\"作\"法\"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何,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
16.帝王不相复。--复:因袭。 17.神农教而不诛。--诛:杀。 18.各当时而立法。--当:合、适应。 19.兵甲器备各便其用。--便:有利。 20.治世不一道。--道:指政令措施。 21。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多:赞美。 22.兵者,诡道也。--诡:欺诈。
23.故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有实力。示:显示。 24.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 25.乱而取之。--取:攻击。
26.实而备之。--实:这里指敌人有实力。备:防范。 27。怒而挠之。--怒:愤怒,暴躁。挠:挑逗。 28.佚而劳之。--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疲劳。 29。此兵家之胜。--胜:取胜的方法。
30.全国为上。--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整。
31.破国次之。--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次:动词,按顺序排在后面。 32.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忍受,控制。忿:怒火。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地。附:攀爬。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祸兮福所倚。--兮:语气词,无义。 2。其无正。--其: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10.---------------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列德而尚贤。--尚:崇敬,这里指尊重并重用。贤:指有德有才的人。 2.断予之令。--断:决断。令:命令。 3.以官服事。--服:从事,担当。
4.以劳殿赏。--劳:功绩,劳绩。殿:\"奠\"的借字,定。 5.举公义。--举,提拔。公义:大义。 6.九州成。--成:平定,安定。
7.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辅相:辅佐。承嗣:副官,助手。 8.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诊治。 9.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调查。 10。故贼人以利其身。--贼:伤害。
11.恶施不孝。--恶(wū):疑问代词用状语,可译作\"哪里,在哪里\"。施:行。 1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捕获。 13.罪益厚。--益:更。厚:重。
14.故书其言以遗后世。--书:记录下来。遗(Wèi):留给。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5.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辨\"的借字,分辨。 16.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乱:混乱,分不清。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以德就列。--以:介词,凭借。 2.焉能治之。--焉:连词,才。 3。虽父之不慈子。--虽:连词,即使。 4.假设以此说往。--以:介词,按照。 §11.---------------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虞虢之势正是也。--是:代词,作谓语,如此,这样。 2.又克之。--克:战胜,这里指灭亡。 3.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殆:败。 4.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残:伤害。
5.君闻而贤之。--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 6.以其半啗君。--啗:\"啖\"的异体字,给……吃。
7.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见:助动词,可译作\"被\"。 8.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诳(kuáng):欺骗。 9.及厉王薨。--薨:诸侯死称薨。 10.吾非悲刖也。--悲:为……而悲伤。 11.遇客甚谨。--遇:接待。谨:恭敬有礼。
12.怪其故。--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故:原因。 13.而狗迓而龁之。--迓(yà):迎接。龁(hé):咬。 14.此入主之所以蔽胁。--蔽:受蒙蔽。胁:受胁迫。 15.内间主之情以告外。--间:刺探,打听, 16.外内为重。--重:这里指势重。
17.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掌握。柄:权力。擅:专有。禁:政令。 18.主焉得无壅。--壅:受蒙蔽。
19.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shēng):承受得起,禁得住。 20.使王天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2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称道。
22.不法常可。--法:效法。
23.禽兽之皮足衣也。--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
24.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虽:即使,倍:加倍,累(1ěi):成倍增加。 25.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去:离开。
26。故人重之。--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27.是以古之易财。--易:轻视。 28.非下也。--下:卑下。
29.故事因于世。--因:依承,随着。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其: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作\"请\"。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2.夫虞之有虢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弥子矫驾君车以出。--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作\"而\"。 §12.---------------
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未穷青之技。--穷:穷尽、穷究。 2.遂辞归。--辞:告别,辞别。 3.饯于郊衢。--饯:以酒食送行。 4。响遏行云。--遏:遏止。
5.薛谭乃谢求反。--谢:抱歉。反:返回,后作\"返\"。 6.匮粮。--匱(kuì):竭尽,缺乏。
7.鬻歌假食。--鬻,卖。假,借,这里指求食。 8。而余音绕梁欐。--欐(1ì):屋梁。 9。三日不绝。--绝:停止。.
10.遽而追之。--遽(jù):迅速,急忙。
11.乃厚赂发之。--赂:赠送财物。发:派遣,遣送,这里指让韩娥回乡。 12。尔先学不瞬。--瞬:眨眼。
13。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末,末端,末梢,这里指锥尖。倒,\"到\"的借字。眦,眼眶。
14.浸大也。--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大。 15.而悬不绝。--悬:悬挂,吊挂。 16.而坠于地。--坠:落下。 17.飞卫之矢先穷。--穷:用尽。
18.飞行以棘刺之端扦之。--扦:抵御,抵挡。 19.假设此者绝尘弭辙。--弭(mǐ):消除。 20.可告以良马。--告:告诉,教诲。 21.请见之。--见:召见。
22.一至于此乎。--一:专心,专一。 23.在其内而忘其外。--在:省察,注重。 §13.---------------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王错谮之于魏武侯。--谮(zèn):进谗言,说坏话。 2.吴起抿泣而应之曰。--抿(mǐn):拭,抹。 3.可以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有间,西河毕人秦。--有间(jiàn):不久。
5.扶而道苦之。--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6.酒醒而诮其子曰。--诮(qiào),责备。 7。孽矣。--孽:动词,作孽,制造灾祸。 8.擁水暴益。--暴:突然。益:上涨,后作\"溢\"。
9.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逆,违背事理。 10.世易时移。--易,变化。移:推移。 11.或言。--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有的人。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2.君,不肖君也。--不肖(xiào):不贤,不成材。 13.任座趋而出。--趋:快步走。
14。次及翟黄。--次:按照顺序。及:轮到。 15.其臣之言直。--直:坦率,直接。
16.可反欤。--反:后作\"返\",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 17.而不敢远其死。--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18.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如果没有。
19.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显: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显。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臣请奏其效。--奏,陈述、说明。
2。恶有不战者乎。--恶(wū):疑问代词,哪里。
3。言语相结。--结,缔结,这里指缔结、建立某种关系。 4.不可胜理。--胜(shēng):尽、全部。 5。效胜于战场。--效:取得。 6.常欲坐而致之。--致:使……到来。
7.诎敌国。--诎(q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8。子元元,臣诸侯。--子: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子女。元元:平民,百姓。臣: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臣子。 9.皆惛于教。--惛,糊涂,混乱。 10.大臣强谏。--强(qiǎng):副词,竭力。 11.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 12.少益老食。--少:程度副词,略微。 13.和于身也。--和:安适,舒适。
14.没死以闻。--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见,这里指禀告。 15.祭祀必祝之。--祝:祷告。
1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认为。 17.使人属孟尝君。--属(zhǔ):嘱托,后作\"嘱\"。 18.食以草具。--食(sì):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19.过其友曰。--过:拜访。
20。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是客。 2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给:供应。
22。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23.沈于国家之事。--沈:沉溺,后作沉。 24.驱而之薛。--之:动词,至……去。.
25.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6.美人充下陈。--充:充满。
27.不拊爱子其民。--拊(fǔ)安抚。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自己的)子女。 28.后期年。--期(jī)年:一周年。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以大王之贤。--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可译作\"凭借\"。之: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2.夫徒处而致利。--夫:语气词,放在句首,用来引发议论。 3.迷于言,惑于语。--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4.则为之计深远。--为(wěi):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作\"替\"。 §15.---------------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秦王不说。--说(yuè):高兴,后作\"悦\"。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副词,于是。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 4.岂直五百里哉。--直:范围副词,仅仅。 5.奏王怫然怒。--怫然:愤怒的样子。 6.白虹贯日。--贯:穿过。 7。苍鹰击于殿上。--击:扑击。 8.奏王色挠。--挠(náo):屈服。 9.寡人谕矣。--谕:明白,理解。 10.形貌昳丽。--昳(yì)丽:美丽。
11.朝服衣冠。--朝:早晨,时间名词作状语。服:穿戴。 1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13.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15.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谤:指出别人的过失。 16.臧文仲欲以辞告。--告:请求,这里指向对方请罪。 17.所以御乱也。--御:阻止。
18.寡君不佞。--不佞(nìng):谦辞,不才。 19.何恃而不恐。--恃,倚仗。 20.必不泯其社稷。--泯:泯灭。
21.重之以婚姻。--重(chóng):进一步,加深。 22.国民之殄病是待。--病:饥饿。 23.戾于敝邑。--戾:至,到达。 24。民羸几卒。--羸(1éi):瘦弱。 25.以纾执事。--纾:缓解。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可译作\"用\"。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3.轻寡人与。--与:语气词,表示疑问。
4.虽千里不敢易也。--虽: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作\"即使\"。 5.以头抢地尔。--尔:语气词,可译作\"罢了\"。 6.徒以有先生也。--以:连词,因为。
7。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作\"比\"。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8。其为选事乎。--其,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可译作\"难道\"。 §16.---------------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不然,令尹其不免乎。--然:代词,这样。免:免除(祸难)。 2.殆必亡者也。--殆:情态副词,表示猜度,大概。 3.无一日之积。--积:积储,这里指储藏的粮食。
4.至于今秩之。--秩:常规。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常规。
5.而我取富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其中\"是\"指代\"百姓家中无财物\"这件事。 6.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先: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先。后: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后o
7.民之羸馁。--羸(1éi):瘦弱。馁(něi):饥饿。 8.日已甚矣。--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9.道殣相望。--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殣(jǐn):路上饿死的人。 10.民无所放。--放(fǎng):依靠。
11.溃而所犯必大矣。--溃:水冲破堤防。犯:侵害。 12.成不礼于穆。--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待人。 13.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甚:超过,胜过。 14.厉王虐。--虐:残暴。
15.民不堪命矣。--堪:经爱得住。命:政令。 16.是障之也。--障:名词用作动词,堵塞。 17.善败于是乎兴。--兴:表达。
18.其与能几何。--与:动词,赞成,赞许。 19.使越于诸侯。--越:传播,远扬。 20.宜及于难。--及:超上,遭到。 21.而修武之德。--修:研究,学习。 22.将弔不暇。--弔:忧虑。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归以语其弟。--以: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作\"来\"。 2.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3.夫民心之愠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独何力以待之。--其:语气词,表示委婉的反问,可译作\"怎么\"。 5.川壅而溃。--而:连词,可译为\"就\"。 §17.---------------
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zòng):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并力,合力。
3.令将军与臣有郁。--郤(xì):\"隙\"的借字,缝隙,嫌隙,指感情上的裂痕。 4.范增数目项王。--数,屡次。 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坐:座位。 6.此迫矣。--迫,紧急,危急。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7.哙即带剑拥盾人军门。--拥:持。
8.嗔目视项王。--嗔(chēn)目:睁大眼睛,指怒目而视。 9.沛公起如厕。--如:往,到……去。 10.会其怒。--会:适逢,正碰上。
1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猗。--置:放弃,留下。 12.度我至军中,公乃人。--度(duó):猜测,估量。
1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诛杀:含有判罪杀死的意思。 14.尽散饮食飨士。--飨(xiǎng)士:以酒食犒劳士兵。 15。令即墨富豪遗燕将。--遣(Wèi):赠给。 16.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束:缚,捆扎。 17.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炫耀:兴亮耀眼。 18.齐人追亡逐北。--亡:逃跑。北:败逃。 19.鲍叔遂进管仲。--进:推荐,推举。 20.一匡天下。--匡:匡正。 21.尝与鲍叔贾。--贾(gǔ):做买卖。 22.分财利多自与。--与:给与。
23.吾尝三战三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2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2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看重,赞许。 §18.---------------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数使诸侯。--数(shuò),屡次,多次.
2.沈湎不治。--沈湎(chénmiǎn)沉湎于饮酒享乐。沈,后作\"沉\"。 3.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之:动词,到……去。 4.十岁不得调。--调:指升迁。 5.欲自免归。--免:辞职。 6.乃请徒释之补谒者。--徒:调动。
7.卑之,毋甚高论。--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低微。 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以:动词,认为。 9.然其敝徒文具耳。--徒:徒然,空。 10.徐行。--徐:慢慢地。
11.具以质言。--具:全,皆,质:诚。 12.单于募降者赦罪。--募:招募。
13.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弃。归:归顺。 14.畔主背亲。--畔:\"叛\"的借字,背叛。 15.独匈奴未耳。--独:范围副词,只有。 16.律知武终不可胁。--胁:逼迫。
17.单于愈益欲降之。--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 18.乃幽武。--幽:囚禁。
19.绝不饮食。--饮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喝水吃饭。'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20。天雨雪。--雨雪:下雪。雨,动词。 21.武卧齧雪。--齧(niè):吃。
2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用作动词,拿着,拄着。 23.给其衣食。--给(jǐ):供应。
24.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食(sì):动词使动用法,给……吃。衣(yì):名词使动用法,给……穿。
25.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农: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农业生产。 26.则离乡轻家。--轻,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 27.不待轻煖。--煖:\"暖\"的异体字。
28.薄赋敛,广畜称。--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减轻。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加。
29.然而众贵之者。--贵: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很珍贵。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空以身膏草野。--以:介词,可译作\"用\"。 2.君因我降。--因:介词,凭借,通过。
3.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以:连词,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 4.以实仓廪。--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 5.以上用之故也。--以:介词,因为。
6.不为奸邪所利。--为(wéi):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9.---------------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风荡之鸣。--荡:摇动,摇荡。
2.其讶也有思。--讶:\"歌\"的异体字,唱歌。思:忧思。 3.乐也者。--乐(yuè):音乐。 4.人声之精者为言。--精:精华。 5.业精于勤,荒于嬉。--嬉,游戏,玩耍。 6.行成于思,毁于随。--行(xìng):品行,品德。 7.爬罗剔抉。--爬罗:整理搜取。剔抉:选择。 8.匹夫而为百世师。--匹夫:庶民,百姓。 9。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参:加入。 10.今所传,不可诬也。--诬:虚妄不实。
11.卒然遇之。--卒(Cù)然:突然。卒,\"猝\"的借字。 12.道丧文弊。--道:先王古道。 13.独韩文公起布衣。--独:副词,只有。 14.而不能回宪宗之惑。--回:挽回。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其跃也,或激之。--也:句中语气词,表延宕语气。 2.维天之于时也亦然。--维:语气词,无实义。
3.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大概\"。 4.然亦未当绝也。--然:连词,表示转折。
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盖:语气词,相当于\"大概\"。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6.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于:介词,引进行为的处所。 §20.---------------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信以结之,则民不倍。--信,诚信。倍:背叛。 2.恭以涖之。--涖:临,到,后作\"蒞\"。
3.此说殊不了。--殊:程度副词,很。了:明瞭。 4.未达古义也。--达:到达。这里指明瞭。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假设以相,夫子必反其国。--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2.乘木于用舟之虚。--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
(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其间东西二里。--间:中间。 2.民间号为\"王子坊\"。--号:称。 3.百姓殷阜。--殷:盛。阜:富足。 4.擅山海之富。--擅:占有。 5.崇门丰室。--崇:高。丰:大。 6.家家面筑。--面:名词作状语,对面。
7.莫不桃李夏绿。--莫:否认性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哪间门户。 8.屡讨之。--屡:多次。
9.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假为:装扮。 10.明帝崩。--崩:天子死的讳称。 11。常诣取之。--诣:到。
12.得者不敢辄食。--辄:副词,即,就。 13.及御试。--及:等到。 14.复弥之。--弥:封存。 15.二公恨自苦耳。--恨:懊悔。 16.而诏从荆公之请。--从:赞同。 17.不然也。--然:形容词,正确、对的。 18.米味有美恶。--恶:不好,这里指味道不关。 19.唯岁易为良。--岁: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年。 20.渍经三宿。--渍(zì)浸泡。
21.草悉脓死。--悉:范围副词,全。脓:这里指沤烂。 22.霜降获之。--获:收获。
23.冰解地干。--解:融化。干:晾干。 24。持木斫平之。--持:拿着。 25.收刈。--收刈(yì):收获。
(二)说明以下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于是帝族王侯。--于是:在这个时候。于,介词。 2.葡萄实伟于枣。--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3.早田倍多于晚。--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古文背诵题(括号中为重点词句)
§1.---------------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
1。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低,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假设以与我,(皆丧宝也),不假设人有其宝。\"
§8.---------------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9.---------------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4.---------------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