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一、创造性劳动是人类进化的决定因素
劳动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我们把人类劳动进一步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又可以进一步发现,创造性劳动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
动物与人一样,也要生存,因而要为它所必需的生存资料而奔忙。但是,动物的生存行为不是劳动,只是一种活动。动物的这种生存活动是本能的,或者说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在这种低级活动中,虽然也不乏一些精彩的表现,但都无法同人的劳动相比。这是因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的活动。这一根本区别,就决定了人有不断发展的前景,而动物则只有变化的可能。发展是指人由于自己劳动和意识的进步,而使自然界不断为自己服务。而变化是指动物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并使自己得到改变。
人类早期,创造性劳动还只是偶然发生,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混淆不清,难以准确辨认。当时,人的意识还处在低级的萌芽状态,因而对劳动的认识还只是经验性的和不稳定的。原始人类在千百次的投掷石块中,感觉到锋利的石头比圆滑的石头有更大的杀伤力,用锋利的石头劈砍树枝,既省力,效率又高,于是对锋利的石头有了初步认识,经过创造性的思维,便发生了创造性的劳动加工,出现了最原始的工具,从而开始了人类脱离动物的漫长进程。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创造性劳动的火花被漫长的重复性劳动所淹没是必然的,所以人类所经历的石器时代长达几十万年。其中,人类在劳动上所取得的创造性进步微乎其微,重复性劳动使制造工具的技艺一代一代相传下去,而没有多大改变,看上去更像人的遗传因素。
-1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类劳动向高级形态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创造性劳动的数量和水平的增长。正是创造性劳动的不断增长,构成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内容,并驱使经济和社会关系不断演变。
二、创造性劳动是现代经济演变的主要动力
解释资本主义的变化,是认识现代经济的基础。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状况时,虽然没有提出创造性劳动的概念,但在很多地方涉及了这一问题。现在,我们在马克思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对创造性劳动的分析,就能发现它是当代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支配力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是从剩余价值生产中产生的。不过,马克思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学者那样,主要从伦理关系上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而是从剩余价值生产所表现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从对生产力破坏的角度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生产力的观点看,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都源于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早期,正是剩余价值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为工人的收入大大低于所创造的价值,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有条件进行较高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使人类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得到快速扩展。但是,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又隐藏了一对矛盾,一方面工人的收入低而稳定,另一方面在积累的驱动下,生产呈现出无限扩大的趋势,从而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出现了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在早期,西方各国通过开拓世界市场,缓解了危机的发生。但是,经过上百年的武力开拓,当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后,市场扩大的运动则趋于停滞,于是资本主义生
-2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产的矛盾就开始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1929-1933年灾难深重的大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加剧,其社会矛盾也日趋激化。资本主义危机发生、发展的实际,证实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转机。尽管西方国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没有消除,但其程度却有所减轻,至少没有再出现1929-193
3年那样的大危机。这种情况,虽是西方国家加强宏观管理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形成危机的某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创造性劳动的质和量出现大的增长,引起了科技革命,导致了社会分工迅速发展。一个现代化企业内的分工繁多而细致,专业化越来越强,科技人员和白领工人数量大幅增加。创造性劳动、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又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系列变化。
首先,劳动者状况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劳动者的不懈斗争和反抗下,资方为了维持生产的竞争力和正常运转,被迫向劳动者支付更高的工资,社会消费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一个自动化的企业里,只要个别技术人员离开工作岗位,生产就会受到致命打击。因此,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与资方斗争的实力得到加强。其次,积累开始从货币资本积累向知识资本积累转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不仅没有因消费比重增长而削弱,反而因创造发明增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取代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它还得到了加强。在现代社会,有价值的创新发明,往往比货币资本更重要、更难得。最后,创造性劳动造就了更多的新产品,并不断更新市场。所有这些新情况,都是危机减弱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依靠低劳动成本和低附加值产品来扩展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只能通过保持高的货币资本积累率来实现较快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潜伏
-3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着深刻矛盾:一是国际市场的扩展一旦停止或放慢,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就会加剧,并引发深刻的社会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未能迈过这个坎;二是在一定时期我国保持较高的货币资本积累率虽然是必要的,但长久下去,也会积累社会矛盾,而当我们过度调低货币资本的积累水平,过度提高收入和福利水平,又势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带来更严重、更深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党中央在这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创造性劳动,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就是要使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内涵,从以低成本、低收入的重复性劳动为主,尽快过渡到以高收益的创造性劳动为主,避免重蹈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增长后出现停滞和衰退的覆辙。
三、创造性劳动是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认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建立,取决于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消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以及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等条件的实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三个判断,曾困扰过我们许多同志,对此也形成了许多不同解释。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从创造性劳动的角度出发,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想。
其一,关于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消失。
创造性劳动越发展,新的生产领域就会越多,生产分工就会越细致。因此,从生产力角度看,分工永远不会消失,消失的是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现象。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看作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而分工则与此相对立。他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
-4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这是因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只要人还受利益驱使去服从分工,“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同上,第37页)。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个人服从分工的现象呢?这取决于以创造
性劳动为核心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越小,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就越大。只有当这种趋势在未来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个人服从分工的现象才会消失。例如,“社会在6小时内将生产出必要的丰富产品,这6小时生产的将比现在12小时生产的还多”,因此,“所有的人都会有6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28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当人们的劳动时间还没有大大缩短时,人们的业余时间主要是用来娱乐和休息。然而,当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之后,业余时间就成了人们支配的主要时间,相反,工作时间则变成了“业余时间”。现代社会发展已经显示了这种趋势,劳动时间已从十几小时降低到8小时,一些国家的周工作日也减少到5天。但是,我们不要把这种缩短理解为人们必须服从的劳动分工可以取消,分工缩小是一种趋势,它日益接近于取消,却永远不会完全取消,到一定阶段后,即分工差别微乎其微时,我们在总体上可以把它视为取消。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可能把这么多业余时间用于休息和娱乐,而会从事一种自己喜爱的劳动,这种劳动必然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联系,因而也处于社会分工之下。
-5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二,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
脑力劳动属于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则属于重复性劳动。现代生产中很多看似脑力的劳动,比如观看仪表操作等,由于只是按设计好的程序工作,没有多少创造性,因而也属于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实际上是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的对立。创造性劳动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而且还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人只有在创造性劳动中,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最能振奋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的事情,就是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重复性劳动则不同,它更接近于机器性的运动,它不对人产生吸引力,人只是为了生存而从事这种劳动。与重复性劳动相比,人从事创造性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反映出人在进化过程中的深刻矛盾,人脱离动物越远,这种矛盾就越减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取决于总体劳动中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比重的变化。虽然重复性劳动永远不会消失,但在总体劳动中的比重会下降。现代生产已经表明,重复性劳动越来越被机器所代替,而越来越多的人则去从事创造性劳动。从个人看,生产要求有更高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劳动者,工人的劳动强度不断下降,而技术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断提高。从社会看,全社会中从事脑力或创造性劳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创造性劳动不断增多、重复性劳动不断减少,就是不断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创造条件。
其三,关于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在客观上,劳动始终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因为人类的生活资料只能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但在主观上,人们有可能不把劳动看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
-6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们直接享受创造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有在劳动过程结束后的娱乐和休息中才能享受乐趣。而这种劳动的实现,又取决于奴隶般地服从分工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
由于工作日的缩短和创造性劳动成为主要方式,人们就有了选择自己喜爱的劳动种类的可能。这是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消失后,劳动的差别只是表现为不同种类的脑力劳动的差别,不论是从事化学的还是物理的工作,都在进行着创造性劳动。社会分工已由带经济性的强制,变成了人的自愿行为。在社会劳动的各种类中,属于重复性的劳动可以尽可能交给机器去做,那些繁重、肮脏的工作越来越少。哪个部门所投入的劳动减少,就表明这个部门容易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从而吸引人们的劳动投入。另外,由于劳动的社会差别已经消失,社会也容易通过指导来调节人们业余时间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就不仅仅是人的谋生手段,而且也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