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一下学期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2021-11-08 来源:步旅网
选择:

文革发生的标志: 1966年5月中央政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八大“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

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少数民族小说家: 阿来 扎西达娃 霍达 台港澳文学: 白先勇 余光中 金庸 古龙 戏剧 填空:

三大批判: 1、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2、批

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3、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

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

法。(是在“大跃进”运动中提出来的。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发表了如下的意见:“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接着讲“形式是民

歌,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的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来源于此)

十七年文学(1949-1966):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一个名历史斗争体裁和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朱老忠)、曲波

《林海雪原》(杨子荣)、吴强《红日》(沈振新和梁波)、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

短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 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王愿坚《党费》

2 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马烽《一架弹花机》 赵树理《登记》 谷峪《新事新办》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赵树理《锻炼锻炼》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秦兆阳《农村散记》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3 突破“禁区”的小说:1956年,由于“双

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和爱情体裁的作品 。A 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不健康的东西进行揭露。针砭和讽刺,焗油批判的锋芒和积极意义)B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三红一创”:《红旗谱》 《红日》 《红岩》《创业

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两为: ”二为”方向 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

“吴南星”:“三家村”,本义是乡间人居寥落的地方。

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合写,他们约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

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

各文学思潮代表作: 一.40年代文学思潮 国统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工作组组长文采,村主任张裕民,地主李子俊老婆,恶霸地主钱文贵)

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金锁记》(曹七巧)

二 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

1、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2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3吴强《红日》(沈振新和梁波)4、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5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 6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 7茹志鹃《百合花》(通讯员、新媳妇) 8王愿坚《党费》(黄新) 9柳青《创业史》10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知识分子干部李克和妻子张同志)、11邓友梅《在悬崖上》(设计院的技术员

与工地会计和女雕塑师加丽亚)、12宗璞《红豆》(江玫、齐虹、肖素)、13陆文夫《小巷深处》(昔日娼妓今日的纺织女工徐文霞)14赵树理《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15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林震) 三 八十年代小说: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 (班主任张俊石,谢惠敏,

宋宝琦)、卢新华 《伤痕》(革

命小将王晓华)

反思文学: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母亲钟雨和“他”的柏拉图式爱情) 谌容 《人到中年》(陆文婷大夫)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张承志《黑骏马》(白音宝力格)

寻根文学: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

五》 韩少功《爸爸爸》汪曾祺《受戒》(小和尚明海)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

诗歌填空:朦胧诗先锋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李鸣) 残

雪《山上的小屋》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小黑孩)、《红高粱》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新写实小说:池莉《烦恼人生》

北岛的诗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舒婷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度,衬托你的威仪。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土地。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开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顾城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盼望远天的杏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板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着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海子(自己上网看) 穆旦 (自己上网看)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

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

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山岳低头万民同悲,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悼念,但却遭到了\"四人帮\"的无理阻挠和压制。他们还借\"丧\"发难,攻击周总理,诬陷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这些行径激起了人民更大的怒火,悼念活动非但没有停止,且在全国各地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4月5日前后,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了悼念的高潮。人们云集这里,将诗词贴在纪念碑上,挂在松柏枝叶间,并在人群中朗诵。还有人当场谱曲,带领群众歌唱。这种令人感奋的场面无疑向世人声明:唯有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侮!

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

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赵树理方向”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等;是由部分山西

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三里湾》、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

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政治抒情诗:“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

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

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伤痕文学 1978年到1980年间新时期文学上第一个创作潮

流,内容上多为揭示十年动乱带来的灾难(是对十年文革文学的大胆反叛,同时又有政治文化批判的指向,强烈的反左思想和感伤情感,为新时期问题小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直面现实人生有血与泪的控诉,充满悲剧色彩,打破了当代“悲剧禁区”的格局,触及了悲剧美学在艺术上比较粗糙,没有精雕细刻 代表: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萧平《三月雪》。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反思文学: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年来社会

发展中迂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了冷静思索,重新审视了的创作潮流,这些作品表现的生活内容为从

文革上朔至6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小说情感宣泄转移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全面反省,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历史根源及责任作出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它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作家多为当年打成了右派,有饱经沧桑的人生命运和与共和国一起受难的历史,作品跨度与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内涵。代表作品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谌容 《人到中年》 贾平凹《腊月·正月》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张承志《黑骏马》

文化寻根: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指在文学

创作中作家们越来越多的把现实的社会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它们或者对民族劣根性予以犀利的批判,或者对民族优秀传统与以弘扬,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生命内核,改造民族精神,以寻求建设现代文化思想支撑点,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并且它打破了以社会角度关注人的格局,从人与人传统、文化、自然等关系中探求人,向文学本身回归,淡化意识性话语,是一种文学的转换,多将现实环

境虚拟化,人物性格精神化,艺术细节特征化,代表贾平凹《商州初录》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特点:1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

文学,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先锋小说: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

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

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

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 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 分)

论述题

先锋文学的特点: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1反

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2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3坚持艺术超乎一

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4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先锋小说”的创作特征:

首先,先锋作家大多力图追求一种“现代性寓言效果”,如余华对“人类非理性状态”的描摹,格非对“存在真实性”的怀疑 。 其次,与传统小说力求情节的“合情合理”及“引人入胜”相反,先锋作家往往刻意追求情节的淡化和荒诞。

第三,先锋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将叙述角度、语法修辞的独特做为创作的最大目标。

张爱玲与王安忆

 上海

上海成就了张爱玲,张爱玲也成就了上海。她是写上海市民人生的作家,创作中首先是对市民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发

现与肯定。

王是弄堂的女儿,淮海路新式里弄的生活,使她触摸到了上海市民社会的脉搏。上海是王重要的写作资源,上海书写的作品代表着王创作的标高。她重视小说故事的世俗性,贯穿她上海书写作品的,是上海市民“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揭示上海人的算计、务实和宽容。而正是这些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组成的民俗生活场景,建构了她对于上海历史变迁中的都市想象。也正是在这个书写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

王与张都是写上海的女作家,又都是写实派的,所写的对象基本上是市民阶层。

女性

张爱玲世界里的女性,已经是谈得烂熟的话题。“女人”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张爱玲笔下,女人一贯代表人生安稳的一面。她笔下女性的最大特点,就是穿行于神话破碎面纱中的世俗化。被婚姻囚禁的依赖型女性形象,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

在王的上海书写里,女性是都市想象的主角,男性则退居次要地位。《长恨歌》中以女性的命运象征一座城市变迁的意图十分明显,把上海融化在人物的命运里。而《流逝》中的欧阳瑞丽、《妹头》中的妹头,都是将都市构建在女性形象上的。

 写作风格 犀利,冷静,跳跃 柔婉,详细

时代:性格与世界观

世界观完全不同,张爱玲是一个,怎么讲,我觉得她很灰暗,

因为她时代所规定的,她生活在一个末世,生活人生总是在走下坡路,我生活在一个朗朗乾坤,我和她时代不一样。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谁的时代好,谁的时代不好,就是说,在时代的头上和尾上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我和她背景不同,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

受戒与边城 相似之处:

《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二文有相通之处:都意在表现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作一份恰如其分的理想化的说明。文中那种“爱”的

美通过自然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我们阅读小说时,一种自然,和谐,清淡意境飘然而至,如梦如水,轻轻地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浮起的是缤纷素淡的颜色。 不同之处: A: 爱情故事

《边城》里描写的翠翠爱情故事是感情朦胧的碰撞,同时一个女孩却又为二兄弟含蓄的凝视所萦绕,青春的萌动,偶然的伤害,凄美无声又似无尽的结局,在人际和谐,世外桃源般的边城环境下,更令人回味隽永。《受戒》中明子与小英子之间活泼,健康,自然的美。既像少年稚嫩情感,又像青春心理必然的波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感情纯洁,真挚,孕育着少年特有的生命力。

B 文章语言风格(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

受戒》的语言风格与《边城》有一个明显区别,《边城》语言洗练,透露出清新气息, 运用了文言与方言相结合的手法,是典型的雅俗并茂的特色,将边城古朴,自然,民风淳朴揉入文字之中了。《受戒》对话尤其出色,有独特的个性与情味,其中能体味到作者所说的八十年代感情了。对话活泼幽默,四十年前的感情故事,八十年代的生动人物,是作者独具特色的一个创新。

表达思想内容

《我与地坛》 主题意蕴《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

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以下为全文博客的:

在强烈的母爱面前,传统文化中孝的力量支撑起史铁生

坚强地活了下来。当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母亲的时候,史铁生便开始了其艰辛漫长同时又伟大的创作之路。可以这么说,其后来的所有作品之所以产生的动因,并不是他对生活原本多么的热爱,而是他对母亲原本万般的不舍。

第二部分,主要写的就是其身残最初几年的心路历程,而贯穿这个历程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地坛,另一个就是他的母

亲。所以读《我与地坛》,尤其重点的,一定要认真品读其中第二部分。

选文从手法上看有两大特点,一是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母亲已经离去,可母亲健在时自己并没能体会得如此深切,所以,当亲人远逝,自己旧地重游的时候,百感交集,思绪和情感被强烈的忏悔和怀念所笼罩,才开始让自己的感受和对猜测昔日母亲的感受做对比,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回味母亲曾经可能的感受。当然是不能还原的,但是史铁生对自己的感触写得很细腻,几乎再现了当年母亲的感受了。岁月的流逝可以让有心人深沉而深味。史铁生也不例外,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其实正还原了当年母亲的心思。而越是还原准确,越是勾起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深深忏悔。所以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特点就是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情感和性格最有效的办法莫过去细节描写。正如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说话,也有“管中窥豹”的成语。本文也一样。作者在静静地怀念母亲的时候,昔日母亲在园中等待或者寻找自己时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被感情深沉的作者尽收眼底。尤其是一次母亲寻儿子但未寻见的时候,那焦急的脚步,急促而匆忙,加上母亲眼睛又不好使,在园中寻找自己就像在大海

中寻找一条船,可自己躲在丛林深处,明明看到了母亲的着急却决意不喊她。后来想起,自己是那么的狠心,那么的不理解母亲的万般焦急。

史铁生的笔调其实不复杂,更多的是一个人在静静地诉说。他在跟自己对话,也是在跟读者对话,用自言自语的形式,写成了大量情真意切的文字。选文也如此,史铁生不过是在跟自己对话,对园的追忆其实更是对母亲的追忆。不仅是追忆,还充满着深深的忏悔,和为时已晚的忏悔给自己心灵带来的不安,并由此引出对读者对世人的告诫: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们的母亲还健在时,不要让母亲寻觅的目光久久不能离去。

史铁生的文字从他转变思想开始,便探索人活着的意义,并勇敢地探讨死亡的话题,从而更进一步地阐述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走出颓废的阴影转而迈向希望的大道后,其人生的价值自然无限放大,其包含着正面的引导作用的顽强精神同样随着其文字的流传而不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