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023-11-12 来源:步旅网


一、西欧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被罗马人称作蛮族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居住在北起波罗的海、南到多瑙河、东达维斯瓦河、西接莱茵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具体情况:P99。

在公元四、五世纪,罗马周边的蛮族大批地移入罗马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而移入罗马帝国的野蛮人,主要是日耳曼人。出现大迁徙的原因:(1)日耳曼人口的增加,土地不足,迫切需要新的居住地;(2)罗马奴隶制危机,无力抵御蛮族的入侵;(3)匈奴人从中亚地区的西迁。375年,匈奴人进攻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迫使东哥特人西迁。这是日耳曼部落西迁的开端。

这场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所以,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不在于迁徙本身,而在于它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才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日耳曼蛮族所建立的国家,一般存在时间都不长,大多数先后被其他国家所灭。只有法兰克王国得到发展,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法兰克人原居莱茵河下游地区。公元三世纪后,他们不断越过莱茵河,蚕食罗马帝国的土地。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他们已攻占高卢东北部。

公元486年,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出身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481—511年在位)

率领亲兵队,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夺取了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土地。这一胜利为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为利用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来维护统治,克洛维于公元496年皈依基督教。从此,克洛维的侵略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年的征战,他征服了除勃艮第王国以外的几乎整个高卢。同时,他又阴谋除掉了其他法兰克军事首领,统一了各部落,成为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国王。克洛维依其祖先之名,将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为墨洛温王朝(公元486—751年)。

公元511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国家发生了长达40多年的内战。公元567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个地区:奥斯特拉西亚、勃艮第和纽斯特里亚。内战和分裂削弱了王权,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以前负责墨洛温王朝宫廷事务的宫相成为地方贵族的首领和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国王闲散不问政事,史称“懒王时期”(639—751年)。宫相之间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直到公元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丕(PI)平战胜所有对手,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宫相时才告结束。

公元715年,查理·马特继任宫相。为了消除内忧外患,保证国家的兵源,他着手进行了改革:

意义:采邑改革确立了封建的领主与附庸关系,为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采邑改革也改变了法兰克王国的农民步兵制度,建立了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为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公元741—751年)继任宫相。此时,墨洛温王朝已名存实亡。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在751年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报道教皇的支持,丕平将他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得的意大利中部地区土地割给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史称“丕平献

土”。

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768—814年)期间,法兰克国家势力到达鼎盛。公元800年,教皇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的帮助,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他举行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出现了“查理大帝”和“查理曼”(伟大的查理)等称谓,法兰克王国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但是查理曼帝国的鼎盛局面并不长久。因为庞大帝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在帝国扩张过程中,教俗封建主的势力变得空前强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他们已不再需要强大的王权。这样,查理曼死后,帝国就分裂了。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P107,即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王国。该条约奠定了近代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基础。

三、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封建化的过程。所谓封建化的内容,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封建社会的两个对立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法兰克封建化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典型,其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5—7世纪,这是封建化的开始时期,其特点是原始公社(马尔克)的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广大自由农民的出现;(P104A)

第二阶段:公元8世纪上半叶,这是自由农民逐步农奴化的时期,其中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对封建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P104B、C)

第三阶段:公元8世纪下半叶——9世纪上半叶,特恩权的广泛推行使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特恩权:封建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权、收税权、铸币权、行政权等等,而所有这些权力都随同领地世代传袭,国王的官吏被禁止进入领地行使职权。大封建主凭借这种特权,强化对农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农奴制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于是,法兰克封建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第二节 西欧城市的兴起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西罗马时代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里昂、伦敦等,早已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仅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和蛮族定居以后经过农奴长期艰辛的劳动,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P109。由于当时的手工业者的生产是在封建庄园内进行的,市场狭小,加上受到封建领主的压迫,使手工业者竭力逃出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教堂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城市。而城市的产生,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西欧城市兴起后,相继展开了“城市革命”、“行会革命”、和“平民革命”。

城市革命(11—13世纪)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因新兴城市基本都建立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由于城市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斗争形式和斗争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斗争形式主要有赎买、武装斗争P110。斗争结果,西欧城市大多摆脱了封建主的直接

控制,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权。特别是在王权微弱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城市的自治权就大的多,意大利的城市为完全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行会革命(13—14世纪)是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西欧地区的行会最早出现于10世纪的意大利,10—12世纪间法、英、德等国也相继出现。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城市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商人、银行家、房地产主等成为城市贵族,行东、小商人成为城市市民,而帮工、学徒、等则成为平民。城市贵族利用财势独占了城市政权,向手工业这征收重税。手工业者以行会为斗争组织,发动了向城市贵族夺取政权的斗争。这类斗争,无非两种结局:一种是行会胜利,这主要是在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会占据优势的城市,如佛罗伦萨;一种是行会的失败,这主要是在一些商业和商人占据绝对优势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汉堡等。

“平民革命”(14—15世纪)是行会内部的帮工、学徒等雇佣劳动者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所掀起的反对城市贵族和行东等市民的斗争。其中,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人起义是这一斗争的典型。

第三节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一、 英国

不列颠岛原为克勒特人的居住地。BC1世纪中叶,罗马帝国恺撒征服了不列颠,此后近五个世纪中,一直为罗马帝国属地。公元4世纪中叶,罗马人撤离了不列颠,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逐渐侵入了不列颠,在那里建立了几个日耳曼人王国,主要有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8世纪末,丹麦人入侵不列颠岛,在与丹麦人的斗争中,七个王国逐渐联合起来。到公元829年,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法国诺曼底公爵借口爱德华生前曾将王位许诺给他,在教皇的支持下,率军渡海侵入英国,加冕为王,称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这一事件称为“诺曼底征服”,它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在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一征服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到12世纪上半叶,封建制度在英国确立了。

为了巩固统治,威廉一世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威廉死后,其子亨利一世(1100—1135年)即位,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亨利一世死后无嗣,英国发生了王位继承内争,到1154年,威廉孙女之子、法国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为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他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这中复杂关系为英法两国后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亨利二世面对长期混战而造成的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的局面,果断地采取各项措施,对各方面(行政机构、司法和军事)进行改革整顿,招募雇佣军,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亨利二世去世后,王位先后传到他的两个儿子“狮心王”理查和“无地王”约翰手中。从约翰开始的13世纪,英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13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这表明英国的市民阶级正在产生和发展。但约翰时期由于对法战争的不断失利,使英国丧失了大量国土,加上他侵犯城市自治权,增加捐税,遭到封建贵族的民众的反对,1215年,他们用武力强迫国王签署了“自由大宪章”(P119)

不久,约翰和他的后继者亨利三世背约,引起内战。大贵族孟福

尔独掌大权。1265年,孟福尔召开临时国会,除教俗大封建主参加外,还有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参加。从此,英国国会成为等级代表机构。到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时期,英国议会制度基本确立。

英法百年战争使英国政治出现了严重危机。英国的旧贵族利用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私

人武装,谋求权力和财富,并展开混战。其中,经济落后的北方贵族结成以兰加斯特家族为首的集团,以红玫瑰为族徽;经济发达的南方贵族结成以约克家族为首的集团,以白玫瑰为族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了长达30年的内战,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这场战争使英国豪门贵族在相互残杀中消灭,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5世纪,英国经济有很大发展,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经济中心和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伦敦方言成为全英统一语言的基础,以及统一的英吉利民族文化的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国家开始出现了。

二、 法国

法国是由西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法兰西”一词来源于加佩王朝(987—1328年)早期领地“法兰西岛”。这块领地面积不大,中心城市是巴黎和奥尔良,它完全淹没在众多割据封建主的领地中。这一时期,法国王权微弱,国家处于四分五裂。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王权的强化和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面对封建割据的局面,加佩王朝的路易六世(1108—1137年),依靠城市的力量,极力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到腓力二世统治时期(1180—1223年),是王权强化的关键时期。他依靠中小封建主和市民的支持,消灭了王室领地内独立的封建割据势力,后又借故英王不履行封臣的义务而剥夺了英王在大陆的领地,并通过战争战胜英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势力。此外,腓力二世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行政、司法和军事的控制,为后来法国中央统治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路易九世时期(1226—1270年)推行了司法、行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P116。

法国王权的强化,到腓力四世(1285—1314年)统治时期达到一个新阶段,即议会君主制阶段。法国王权的强化,不可避免地与教权发生矛盾。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

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强行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历时70余年,使教皇成为法王的傀儡,史称“阿维农之囚”。另外,为了取得国内广泛的支持,他又于1302年第一次召开有教士、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决定征收新税等重大事项。它的出现,既说明市民阶级在法国社会中已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也说明法国政权已有封建割据的君主制发展大议会君主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封建割据,促进了王权的加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法国朝着统一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以腓力四世外孙的名义,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遭到法国贵族拒绝,而另立了腓力六世,使英法矛盾激化。同时,为了争夺富庶的工商业城市佛兰德尔(该城作为毛纺织业中心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英国羊毛,但在政治上却隶属于法国),双方矛盾一触即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法之间爆发了一场断断续续打了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1337—1453年)。过程:P117—118。

百年战争的胜利是法国统一的关键步骤。由于战争的胜利,法国完成了领土的统一。此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路易十一时期,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以巴黎方言为基础,法兰西的统一语言也逐渐形成。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文化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状态,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形成的标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