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文件

2020-12-26 来源:步旅网
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制度

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我院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进一步加强我院人才需求调研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调研内容

在开设新专业,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及学生毕业后都需要开展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此项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关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实时掌握最新人才需求动态,为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和新专业开设提供依据,确保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2.了解相关企业岗位设置,为确定专业服务岗位提供依据。

3.了解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各岗位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为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4.了解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情况,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通过开展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院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寻求适合的校企合作伙伴和学生实习就业平台。

二、调研组织

1.调研工作由各系负责,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调研小组,教务处监督指导。

2.调研可采用现场调研法、查阅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

3.调研工作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一般在寒暑假进行。调研前各系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编制调查问卷和调查表格,经系主任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

4.调研时,注意体现真实性、针对性和代表性,要收集保存好访谈记录、调查表、统计分析表等原始材料。

5.调研结束后,要及时撰写调研总结或调研报告,上报教务处审核。

三、调研经费

学院大力支持各专业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调研中所需费用由专业建设费列支,调研结束并完成调研报告,经审核合格的,给予每专业30课时工作量补贴,不合格的不予报销经费,并在系部考核中扣减相应分值。

四、本制度从发文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0年12月29日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黑体加粗小2号字)

1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各专业请参照统一的格式,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设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可行性报告,小四字号的部分为提示的内容)

第一部分:调研目的与对象(仿宋四号加粗)

(正文字体:仿宋体字,字体大小全部采用小4号字。)

一、调研目的:(仿宋小四加粗)

高职教育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大众教育。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我院××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我系××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调研对象:

(根据专业需要,列出调查组成员名单,调研时间安排。调研对象主要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相关大中小企业相关生产岗位、人才服务中心、历届相关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

第二部分: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列举介绍本次调研的形式,包括访谈、调查问卷、电话访问、电子邮件、实地参观

2

等任选)

二、调研内容:

(根据选用的调研方法列出详细的调研内容,内容要包括1.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2.专业岗位职业能力。3.专业岗位知识能力。等等)

第三部分:调研分析(要与目的相对应)

(关键内容要用数据支撑)

主要包括:

一、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1.简述全国主要发达城市及各省人才需求情况;2.我市及周边地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趋势;3.预测未来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量;2.人才需求结构中,低中高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比例情况;3.学历需求情况)

(二)岗位需求分析

(对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3

1.素质要求:

(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2)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3)业务素质:(重点介绍)

2.能力要求:

(1)较强的实践能力

(2)更新知识的能力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四部分: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专业需作出下面有关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分析)

(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等方面参与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的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例如:

(一)校企合作,制定和优化培养方案。

4

(二)加强实习实训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人力资源。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