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2024-06-20 来源:步旅网


“从共想共营 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益相关者从 “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产业”。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1

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过程

(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

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工程师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高效、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二)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2

1.信息共享平台

2013年5月,建成江苏光伏职教集团网站,及时发布企业的产品革新、技术开发成果、人才招聘需求、学校教学改革等信息,定期举办校企高端论坛、举办专家讲座,校企恳谈会、实现校企信息共享(如图2)。

2.项目共研平台

2014年3月,招生就业处牵头成立校企课题开发指导委员会,讨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校企合作中教育教学管理及校企产品研发横向课题共4项;校企在技术研发、专业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以及校企文化互相渗透等深度合作的举措,确定校企共同研究的方向,成功搭建项目共研平台。

3。基地共建平台

2014年,学校共与扬州德和电子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签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如图3)。一方面保证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就业;另一方面保证专业教师暑期参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掌握企业的先进设备、企业产品的新技术及工艺流程.

4.人才共育平台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按企业的要求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并按照员工的岗位实际确定员工的培训专业,制定培训方案。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为学校提供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

3

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与学校共同制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订合作专业培训计划.

5。文化共建平台

学校通过校企师生员工联谊会、引企入校、设立冠名班、订单培养等多种合作形式,让学生增强企业文化意识;企业通过冠名班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培养在校生的职业人意识和职业素养,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实现校企文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设计是前提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职能机构,制定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方案》、《校企课题开发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制度性文件,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二)机制建设是重点

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我校校企合作基本分为了四个阶段(如图5):初级阶段,开展订单培养;中级阶段,选聘兼职教师指导实训课程、顶岗实习;校企一体阶段,通过共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阶段,通过搭建起多元化平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第一

4

生产力。学校通过“培养途径多元化、教师结构合理化、教师成长梯次化\"策略,建立校企“双师\"的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技能指导。形成了校企人才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技术研发和联合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建立了一支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

五、建设成效

(一)扩大了校企合作规模

两年来,学校新增了6家校内实训基地、14家校外实训基地(如表1、表2),形成了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多赢共荣、共同发展的校企协同创新良好局面。

表1 新增校内实训基地

时间 基地类别 德和电子实训基地 2013年 盛泰被服实训基地 川奇学院 上海华泛实训基地 2014年 天威新能源实训基地 晶澳太阳能实训基地 扬州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扬州天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上海华泛信息集团 扬州盛泰被服有限公司 扬州德和电子有限公司 合作企业名称 基地功能 学生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员工培训基地 冠名班、设立奖助学金、奖教金、学生实扬州川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习、员工培训基地、 学生实习、员工培训、工学交替基地 学生实习、教师进企业实践 教师进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基地 表2 新增校外实训基地

时间 基地类别 合作企业名称 基地功能 5

时间 基地类别 师生实践基地 师生实训基地 学生实训基地 合作企业名称 扬州扬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力创机床有限公司 江苏十方通信有限公司 扬州宝进制衣有限公司 扬州海信容声冰箱有限公司 扬州扬力集团有限公司 扬州保来得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扬州潍柴动力柴油机有限公司 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扬州冶春集团 扬州暻泰车材实业有限公司 江苏爬山虎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江新电子有限公司 扬州科瑞尔科技有限公司 基地功能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教师实践基地、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职工岗位培训、学生实习岗位、教师实践基地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就业基地 冠名班、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工学交替基地 学生实习、工学交替、就业基地 教师进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教师实践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教师实践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工学交替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员工培训基地 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工学交替、就业基地 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 2013年 学生实训基地 学生实训基地 师生实践基地 师生实践基地 学生实训基地 师生实践基地 实习就业基地 2014年 师生实践基地 学生实习基地 师生实践基地 实习就业基地 (二)提升了技术技能水平

两年来,学生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累计36件作品获奖.

(三)促进了更高质量就业

两年来,学校秉承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的理念,立足扬州,辐射周边,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稳定率高,发展情况良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得到社会的好评.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如表3),呈现“出口旺”局面.

表3 毕业生就业情况 时间 2013年 毕业生总人数 就业率 2095人 100% 6

时间 2014年 2015年 毕业生总人数 就业率 1824人 1471人 99.9% 100% 六、体会与思考

(一)基础能力建设是基石

基础能力建设不仅在于规模要扩张、结构要调整,还在于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校企文化融合等内涵建设。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不愁没有凤凰来\"。

(二)保障利益诉求是动力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职业学校办学是开放办学,需要充分考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需要校政企多方健全共谋共创的运行培养机制、共享共赢的运行动力机制、共投共建的运行保障机制,体现与实现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推进产教融合。

(三)政府支持是保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从共想共营 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实践证明,政府的统筹安排与制度设计是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的重要保障和坚强后盾,这需要政府进一步深化职能,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