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作者:陈峰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11期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本文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C9高校BBS上2004-2014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在线访谈、数据统计、编码分类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关注程度较高、认同感建构角度多元化、认同方式截然相反。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当从激发内在需要和优化外在环境着手,进一步加强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感 ;BBS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要求、具体措施以及组织领导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青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
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刘云山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应解决好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现实中,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逐渐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易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同辈竞争等;二是既有理性的成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是建立在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之上),又包含了感性的成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公民道德和个人行为准则的主观评价)。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学生如何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同时高校如何结合大学生特点,克服传统思维定式和西方思潮冲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路径,值得深思和研究。 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概念内涵。
基于此,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界定。首先,认同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评价-认可-认同”的过程,其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形成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李小玲,2012)。其次,认同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表现为从外在约束到内在约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最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实践中逐步转化为个体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固化(刘新庚和刘峥,2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是国家认同感的基石(左高山,2010)。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建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同时,相同的生活结构和相似的心理结构,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建构的自然基础;全体社会成员存在的共同利益,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基础;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建构提供了便利(张忠春等,201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认同”与“行为认同”之间互为依存,其认同感建构具有可行性(张宁,2012)。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具备了大众认同的前提条件(薛利锋,2013)。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化诉求,是我国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具备了大众认同的必要性(罗文旭,2011)。
更为现实的问题则是如何建构认同感,近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基于公民社会理论,实现认同感的核心在于建构科学的利益引导机制,协调多元社会格局中的利益和价值观冲突(周宏,2014):在宏观层面,通过利益引导和整合机制,稳固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在中观层面,通过利益增进、分配和共享机制,扩大人民群众可以享有的公共利益;在微观层面,通过利益平衡、补偿和保障机制,协调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靳志强,2010)。具体而言,这种价值引导的基础在于传播机制,即通过公共政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众文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冯周卓,2009);其支撑在于制度保障机制,包括思想激励、道德导向、权益保障等(张忠春等,2011);其动力在于实践转化机制,即通过传媒宣传发挥先进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周正艳,2012)。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BBS指网络中的电子公告栏,在社会学被纳入“虚拟社区”范畴。在BBS上,使用者可以相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超越时空限制的便捷性,BBS一直是当代大学生最为钟情的交流方式之一。虽然近年来,高校BBS受到了来自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web2.0社交平台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web3.0自媒体的巨大冲击,其使用率仍然居高不下,始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反映学生真实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高校BBS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这一独特视角,选取了全国C9高校的校园BBS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梳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全国C9高校联盟成员的校园BBS作为研究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作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上述各校校内BBS的账号,避免以游客身份进入BBS获得失真的数据,另外上述高校的BBS均设有搜索统计等功能,易于进行数据统计。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9个高校BBS中随机抽取网友进行在线访谈,通过BBS自带的短消息功能发送相关问题,获取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性认识和真实感受。同时,给BBS的各大版块版主在线留言,进一步获取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一手资料。 第二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作为关键词,在9个高校BBS中搜索了为期10年(2004年7月-2014年7月)的BBS主题帖共计1305篇,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帖共计404篇。
第三步:在上述主题帖中,人工筛选剔除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度较低的主题帖166篇以及5篇在不同BBS重复出现的主题贴,最后获得实际样本233篇。
第四步:利用NUD*IST4.0软件对所有主题帖按照发表年份、归属论坛、论述主题、最终作者(转载否)、认同方式(正面、中立、负面)五个纬度进行整理、编码和归类。 第五步:分别统计不同类别主题中不同认同方式主题帖的频数,分析主题类别和认同方式是否有关,即高校大学生对不同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是否存在差异。主题类别为变量X,认同方式为变量Y,研究假设为:X与Y相关。检验公式表达如下:
如假设成立,应用tau-y系数计算其相关程度,将认同方式这一定序变量作为定类变量看待,其公式表达如左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中,n为全部个案数,f为某条件次数,Fx为Y变量的某个边缘次数,Fy为X变量的某个边缘次数。 4.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输入和分析,主要进行Frequency和Crosstabs分析,并最终得出相关结果。 实证结果分析 1.整体关注程度较高
无论是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80后,还是个性鲜明突出的90后,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年轻而又活跃的群体,时刻对国家、社会和个体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在网络话语权逐渐由80、90后掌握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也达到了空前高度。对各校BBS上热点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直观了解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他主题在关注程度上的差异性: 表1 ;各类主题帖的数量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BBS上的主题数和点击率均较高,是高校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发现,其他主题的关注程度受教学安排周期(如节假日、寒暑假等)影响较大,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主题数却呈持续平稳的分布,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不仅在程度上处于较高水平,而且是长时间、持续性的。 2.认同感建构角度多元化
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对高校BBS的部分版主和普通学生网民进行了在线访谈,调查中当代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直观概括为:
(1)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富强路上我们需要努力更多。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入园难、看病贵、房价高”等问题仍然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3)爱国看似概念宏大,但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其核心是宪法至上。
(5)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培育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6)我国民主建设任重而道远。
(7)一个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很难做到尊重他人、诚信无欺。 (8)诚信包括三方面:诚实劳动、真诚待人对己、恪守诺言和约定。 (9)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的平均文化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 (10)自由内在的约束是有限度的,因此额外的法治也显得至关重要。 (11)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关键。
(12)平等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中国倡导平等,既不能提倡绝对平均主义,也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观。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同感是从不同角度建构的,其中依然包含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理解。这些基本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建构的基础,也是日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参考。 表2 ;各类主题帖分类与举例
各高校BBS的统计数据印证了在线访谈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诠释,这种线上讨论往往转化为群体的认同感。在BBS上,民生福利、和谐社会、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助人为乐等主题均在一时间内成为追捧的热点。 3.认同方式截然相反
在BBS上收集的各类主题帖中,从认同方式这一纬度出发,除中立事件外,正面和负面这两种对立的效应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建构发挥了作用。凡是涉及到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的主题帖时,总是斥责声一片,发帖者与跟帖者均义愤填膺,同时伴随着大量灌水的讽刺帖;而针对那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爱岗敬业事迹、见义勇为人物的主题帖,大学生都表现出由衷的赞美和欣赏之心。这两类主题出现的频率大致呈持平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发帖者也会在这两类不同的主题帖中表达出截然相反的态度。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建构,存在不同的方式,即使在一个人身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其认同方式也是存在差异的。 进一步作定量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3 ;区分主题类别与认同方式的数量统计
代入x2公式,df=10,x2=10.833<18.307,故拒绝原假设,不能进一步计算tau-y系数,即各高校BBS中主题帖的类别和认同方式并非必然相关。但是从表3中仍然可以看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建构的两种对立方式的确是存在的,大学生主要从正面事件中对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而从负面事件中对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达成一致。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高校BBS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关注程度较高、认同感建构角度多元化、认同方式截然相反。这一结论对于进一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当从激发内在需要和优化外在环境着手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建构(莫诗浦,2014)。
1.尊重与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利益诉求,给予大学生精神动力和支撑,引导大学生形成价值共鸣。在BBS上,大学生更倾向于从生活化的角度,用去政治化的态度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这说明认同感来源于自身发展的真实需要。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同时树立人生理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国情、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拓宽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能力素质的同时,实际体验社会和国家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优化高校文化氛围和网络环境,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驱动力。在各校BBS,也存在着一定数量具有情绪化、随意性、夸张失真等特征的灌水主题帖。传统思维限制了网络媒体对积极价值的引导,学生思想动态的管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认同的内在动力。网络的传递性、匿名性和自由度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利益立场的失真放大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建构产生了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弘扬大学精神、创新管理机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第94-97页。
[2]李小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16-19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4页。
[4]罗文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价值引导探究》,《管理观察》2011年第2期,第10-11页。
[5]莫诗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5期,第42-44页。
[6]靳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第4-6页。
[7]薛利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基础》,《光明日报》2013-1-12。 [8]张忠春、李万斌、张思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探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3-15页。
[9]张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第8-10页。
[10]周宏:《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理论导刊》2014年第4期,第60-63页。
[11]周正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究》,《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15-17页。
[12]左高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讲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