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主旨探究
莱阳九中语文组 张吉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送走高三又迎来高一,又一次面对朱自清,又一次面对《荷塘月色》。
我对自己的教学要求是每一轮面对都有新的收获,我喜欢在已经走过的地方发现全新的风景。这不,我又发现了一道迷人的风景,你来看看吧?
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代表观点有三家,有政治苦闷说,有隐秘情结说,有家事拖累说,评家各执一词,目前尚无定论。有意思的是有的论家竟然把《荷塘月色》喻为散文中的“锦瑟篇”,意思是这篇散文名篇也将成为千古之迷。其实,问题远没有如此严重,因为文章的谜底就在原文中。文章末尾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恰是谜底所在。你信吗?
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呢?作者没有接着说,而是宕开一笔,用“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将读者的思绪带进宁静淡雅的月下荷塘,作者仿佛想借助自然美景来排遣内心的不宁静。令人意外的是饱览美景之后,作者却笔锋一转,把不宁静的情绪重新勾了回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深深的落寞孤独感,让朱自清在荷塘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颇不宁静的起始情绪。这是在兜什么圈子呢?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一句很值得玩味的句子,它一方面将作者由欣
赏月下荷塘而来的淡淡的喜悦之情一笔涂抹掉了,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掀开了一幅新的画卷——江南采莲图。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句子,句中的“热闹”一词与上文的“热闹”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正因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才引起作者对热闹的生活场景的强烈向往,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既然在月下荷塘冷静地独处不能让作者摆脱不宁静,那么就向热闹的场景中寻求一份快乐和安宁吧。热闹的采莲盛况也确实让作者暂时获得了一些快乐,但是喜悦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重新拉回不宁静的起始情绪。毫无疑问,作者又跟我们兜了一个圈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综合作者兜的两个圈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这其实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两个圈子恰是两幅风格迥异情调相反的图画。一幅是清幽冷静淡雅的月下荷塘图,一幅是喧哗热闹明丽的江南采莲图。一冷一热,一冷静独处,一热闹群居。本来作者坦白自己是“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冷静也找不着快乐,热闹也找不到享受了,真是静亦忧,闹亦忧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的一怀愁绪萦绕不散挥之不去呢?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里的句子描述的是少男少女美丽含蓄的爱情表达,与上文《采莲赋》里的少男少女“荡舟心许”自然承接,这里难道仅仅是为了重复一首爱情诗歌吗?显然不是。“莲子清如水”中的“莲子”谐音“怜子”,既可理解为“爱你”也可理解为“怜惜子女”。那么这里有没有怜惜子女的意思呢?接下来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
那么到底惦着江南的什么?不是风景,不是情人,不是友人,应该是他的一双小儿女。
有资料说明,朱自清于一九二七年一月从江南接家眷北上,途经上海时将他的长子和长女由他的母亲带回了老家扬州 ,而朱自清仅带着他的妻子和次子次女回到北平,分别时他的长子一再嘱咐:“爸爸,别忘了暑假一定来接我啊。”而朱自清写此文的时间恰是一九二七年七月,荷花盛开的时节,正是暑期来临的时间,而他和儿子的约定却难以兑现了,因为据相关资料证实此时他的妻子已怀上了他第五个孩子,正处在妊娠反应强烈期间,这让他们夫妻一时陷于两难的境地,接,显然不现实了;不接,妻子和孩子们的相思之苦无法解除。因为“孩子们还太小,而且从来没有与母亲分别得这么长久”(《儿女》)。究竟如何决定,这应该就是“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话很难说,决定很难做出,朱自清陷入深深的纠结状态。
“到底惦着江南了”,一个“到底”将作者想回避却又回避不了的现实摆在眼前,令作者焦躁难安,无法自适,所以“颇不宁静”,一个“颇”字,几多沉重几多焦灼!他多想竦身一摇,将这愁苦摇掉啊!可是,月下荷塘的静美不足以消融他沉重的烦忧;江南采莲的热闹风流不能够解掉他一丝的惆怅。
“到底惦着江南了”正是作者吐露谜底的句子,不过有些曲折,有些隐晦罢了,谁愿意把自己的琐碎家事摆在桌面上呢?朱自清的苦衷是“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想说出他们的名字”。但是家庭的负累对于年仅二十九岁的朱自清来说,真的是一副实实在在的重担啊,面对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儿女和多病的妻子,恐怕再潇洒的文人也难以潇洒得起来啊!
纵观全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话设下悬疑,第三段又以“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句话领起两幅图画——月下荷塘图与江南采莲图,一冷静淡
雅一热闹明丽,一现实场景一想象虚幻,静闹相对,虚实相生,相辅相成,最终告诉我们借助自然美景和虚幻想象都无法摆脱内心的烦忧。最后一首《西洲曲》用“莲子”一词巧妙双关,将“怜子”的情怀既自然又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悬疑至此找到了答案。这样一梳理,文脉清晰,情感显豁。所有难以理解的句子都找到了答案。想起以前的旧教材曾经把江南采莲的一大段描写都删掉了,现在想来真是欠考虑啊,江南采莲图和月下荷塘图才真正是双峰并举的内容,缺一不可。
《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散文学史上的名篇,不仅得益于他精美纯净的散文语言功底,也源于它的主旨之谜引起许多评论家探密的兴趣。可惜的是这些猜谜者有的人被本文的创作时间蒙住了眼睛,把主旨解读为因为政治黑暗带来的思想苦闷;有的人被文中众多女性化的比喻句所蛊惑走向探求朱自清隐秘情结的歧途;当然也有的人结合朱自清同一时代的作品得出为家事拖累而苦闷的正确结论,但是探讨的时候多是引用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从外部进行解说论证,总觉得有强加之嫌,难以彻底使人信服。所以笔者以为还是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从文章内部寻求答案才是解读文本的正确途径。因此抛却对文本多年的成见,重新对文本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读,逐字逐句推敲,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解出了这散文中的“锦瑟之谜”,不知聪明的读者,您是否能接受我的解说?
附带说一点: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时候,切不可忽略如下内容:
一首诗(《西洲曲》),两幅图;两个“忽然想起”;四个“热闹”; 五个句子(1这几天心颇不宁静。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