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2020-03-12 来源:步旅网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转贴 2008-12-16 01:02:47]

字号:大 中 小

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1897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

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18海里。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 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1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MHz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胶、神户等地投入商用。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

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450MHz。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要求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所谓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可以说,蜂窝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进展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上,早在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泛欧网GSM已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预计1995年将覆盖欧洲主要城市、机场和公路。可以说,在未来十多年内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将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及有可能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

与其它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快趋势,目前,当数字蜂窝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正方兴末艾之时,关于未来移动通信的讨论已如火如菜地展开。各种方案纷纷出台,其中最热门的是所谓个人移动通信网。关于这种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各家解释并末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将提供全球性优质服务,真正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务这一移动通信的最高目标。

或者这样分: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温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全球主要有GSM和CDMA两种体制。GSM技术标准是欧洲提出的,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使用这一标准。我国移动通信也主要是GSM体制,比如中国移动的135到139手机,中国联通的130到132都是GSM手机。目前使用GSM的用户国占内市场的97%。CDMA是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标准,目前在美国、韩国等国家使用。联通公司今年开始大规模发展。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采用不同的制式,移动通信标准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与从前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目前全球有三大标准,分别是欧洲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不仅能传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

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个主要特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能将高速移动接入和基于互联网协议的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无线频率利用效率。提供包括卫星在内的全球覆盖并实现有线和无线以及不同无线网络之间业务的无缝连接。满足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经济、内容更丰富的无线通信服务。但第三代移动通信仍是基于地面、标准不的区域性通信系统。

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可以比现有传输率快上千倍,但是未来仍无法满足多媒体的通信需求。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提供便是希望能满足提供更大的频宽需求,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尚不能达到的在覆盖、质量、造价上支持的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需要。

2.5代移动通信技术(2.5G)

在二代与三代技术之间,目前市场上还推出了2.5代技术,比如中国移动的GPRS技术和中国联通即将推出的CDMA1X技术。这些技术的传输速率虽然没有3G快,但理论上也有100多K,实际应用基本可以达到拨号上网的速度,因此可以发送图片、收发电子邮件等。同时,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

    

引进、吸收、改造和创新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四部曲

(2007-11-13 15:55)

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元年。这一年,M.G.马可尼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通信试验,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历史的序幕。 1987年,我国引入TACS标准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率先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从此,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在世界范围内,移动通信从发明到今天已经有了110多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移动通信开始出现到今天,世界移动通信的发展也有近

8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移动通信从无到有,市场从小到大,直至取得网络规模世界第一、用户数目全球第一的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在市场跨越式、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也走出了引进、吸收、改造和创新的发展之路。 一、引进,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序曲

1984年,原邮电部开始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选用什么标准,使用什么频段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体制,也即组网方案。方案的内容涉及号码、路由、与固定网的关系、漫游等。当时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重点有4个方面,一是标准选择;二是频谱选择,是用450MHz还是用900MHz,450MHz因为频率不足而最终被放弃;三是号码问题,是用网号还是用端局号;四是跟固定网的关系定位,是对固定网的延伸,还是应增加漫游功能。在众多的技术标准中,中国最终决定选择了欧洲的TACS标准发展移动通信。

1987年11月,中国移动电话业务正式开通,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商用,

首批用户只有700个,实现了我国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8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仅3000户,1990年达到1.8万户,1994年激增到了157万户。

TACS系统没有统一联网的标准,只有企业自己的标准。随着用户规模的发展,我国模拟移动系统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是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稳定性差,没有网络的相关支撑系统,无法及时进行网络掉话等性能的统计;二是全国的两个模拟移动网络不能漫游,也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移动网络没有实时计费系统,各地主要通过交换磁带方式完成结算,3个月才能结算漫游费用。

为了向所有用户提供全国自动漫游,当时的邮电部移动局、各地移动部门与邮电科学研究院经过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重大技术改造。

一是实现了网络漫游和互联互通。刚开始提供的仅是人工漫游,用户要用多个不同城市的号码,很不方便,同时规模也上不去。后来又控制一个省必须用一个厂家设备,实现了省内的自动漫游。原邮电部先让爱立信、摩托罗拉改进自己的信令,实现了各自系统的省际间漫游,1995年1月实现了全国模拟A、B网各自的联网。原邮电部1996年1月实现了模拟网的全国联网,构建了全球覆盖面最广的可国内漫游的移动网络。然后从自己开发标准入手,在两个厂家的全力配合下终于实现了模拟移动网全国的自动漫游,

这也是全球TACS系统第一个实现了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

二是建立了模拟移动网络的运营支撑系统。相关部门制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网络维护规程,研究并建立了模拟移动通信网络的计费系统,开展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掉话等网络性能的统计和分析工作。这些工作为模拟网络的建设、维护和运营创造了条件,为我国以后的移动通信迅猛发展建立了全程、全网的网络维护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95年初,在原邮电部电信总局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各省电信公司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中国移动通信网模拟A网和B网各网内的全国部分省市的自动漫游。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也在进行中国电信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网本地网的建设。同年3月,在原邮电部电信总局主持下,开始了模拟A网和B网的联网工作以及数字网的全国联网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996年1月,中国移动通信网(模拟网、数字网)实现了全国自动漫游。 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的一次革命。其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转接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但模拟系统有4大缺点: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因频谱利用率低而无法适应大容量的需求;安全保密性差,容易被窃听,容易被“码机”,所以很快被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取代。2001年5月,中国移动在全国启动了模拟网转网工作,并于12月31日正式关闭了模拟移动电话网,从此中国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数字时代。 二、吸收和改进,GSM时代的主旋律

我国对于2G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87年模拟网起步的阶段。当时原邮电部提出要关注数字移动技术发展的要求,并多次组团到欧洲考察GSM技术的发展状况。政府也把对2G的研究列入了“八五”攻关项目,当时的电子部和邮电部共同合作,组织了由上海一所、广东7所、西安4所以及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组成的产、学、研共同结合的项目攻关小组。

虽然我国对2G的关注不算太晚,但因为自身研发实力的问题,面对2G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发展还是以引进为主。在北美的DAMPS、日本的PDC、欧洲的GSM之间,我国选择了GSM。 1.紧跟技术热点,着手GSM网络试验

1991年GSM系统正式在欧洲问世,网络开通运行。从此移动通信跨入了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1992年,原邮电部批准建设了嘉兴地区全数字移动电话(GSM)网络,随后搭建了临时系统,系统设备由上海贝尔公司和阿尔卡特公司提供。5月17日,该系统完成第一阶段试验任务,包括

网络调试、测验等。1993年9月,嘉兴GSM网络正式向公众开放使用,这是我国第一套GSM移动通信系统。我国自从1992年在嘉兴建立和开通第一个GSM演示系统,并于1993年9月正式开放业务以来,全国各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大多采用GSM系统,使得GSM系统成为目前我国最成熟和市场占有量最大的一种数字蜂窝系统。

到1994年5月,已有50个GSM网在世界上运营,总用户数已超过400万,国际漫游客户每月呼叫次数超过500万,客户平均增长超过50%。 市场的迅猛发展再次验证了GSM的许多技术优势,同时也提高了GSM产品的成熟度。这些因素促使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选择了GSM技术。为了应对竞争,原邮电部决定在1995年上半年把GSM网络试验扩大到13个省,按照统一标准接口、设备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网络设计。原邮电部移动局还组织电信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进行了GSM网络维护、运营支撑、网络管理等标准的研究和制订,研究了网络容量、网络质量和用户数量协调发展的规律。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原移动局着手建立了移动信令网,逐步建立了汇接局,使GSM网络的层次更清晰、网络发展更具计划性、网络管理更规范。

2.边吸收、边改进,GSM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在技术发展迅速、竞争对手压力大和用户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1995年一年,原邮电部就在15个省建成了GSM网络并投入运营,1996年除西藏以外的其余省也建成GSM网络,1997年随着移动业务的高速发展,各地开始建设独立的移动汇接网,1998年又开始建立独立的移动No.7信令网,1999年开始建设移动智能网,并着手WAP、GPRS的试验,逐步向更先进的移动网络迈进。

在网络发展规划上,原邮电部移动局根据用户数量采取交换和基站容量适度超前的思路;在网络建设上采取边建设边联网,并且是多厂家互联的思路,这在国际上都少有,使数字移动系统的覆盖很快就超过了模拟网络的覆盖范围,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业务;采用一些改进技术以更有效地利用频谱,提供更多的业务和功能;在设备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以便得到更便宜的设备价格,降低了网络成本。这些思路促使全国的移动业务迅猛发展,成就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飞跃。

我国移动通信用户飞速发展为运营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网络性能、运营支撑系统的严峻考验。于2000年成立的中国移动公司开始进行了席卷全国的网络优化行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管系统改造,在全国形成了先进的两级管理模式,建成了全球一流的业务支撑系统(BOSS系

统),使中国移动能够利用信息资源集中和共享的特点,快速支持各种新业务的应用,能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信服务,率先实现了客户异地充值、挂失等服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完成了工程浩大的移动号码升位,建成了第一张基于CAMELPHASE2世界最先进的移动智能网络,并由此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的“神州行”预付费业务、“神州行”短消息业务、移动虚拟集团电话业务、亲情号码等多种智能业务,同时带动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民族通信制造业在这一领域主导地位的形成。

随着网络覆盖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神州行”业务的推出,从2002年开始,中国移动的用户开始以每年4000多万的速度增长,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扩容压力,如果继续采用TDM方式来建设汇接骨干网,其代价将是昂贵的,此时的中国移动面对的已不再是设备扩容等简单问题,而是全球移动运营商都面临的网络转型问题。2003年,中国移动的GSM网络的核心网容量就超过了3亿,遥遥领先于Vodafone、Orange等其它国际领先运营商,之前还没有如此巨大的面向IP的网络出现,而在2G的网络架构上沿袭传统方式扩容,意味着网络结构将会更加复杂,网络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下滑,CAPEX高居不下,OPEX继续膨胀,因此网络转型成为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移动必须把网络扩容和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在改造核心网的过程中,把原来的电路交换系统升级为基于IP的软交换系统,这样2G和未来的3G就可以共享一个核心网系统,建设3G网络也不需要建设新的核心网络。

经过充分的论证,2004年中国移动进行了汇接局和承载网的改造,拉开了中国移动朝着向全IP网络转型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在向ALLIP转型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移动经过前期论证、试验、规划和大规模商用部署的过程,制定出了成熟的网络规划方案以及软交换设备维护规范、测试规范。这些成果奠定了未来中国移动快速业务部署和2G/3G协调发展的基础,也使中国建成了一张世界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

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中国移动获得了“GSM协会主席奖”、“GSM联盟突出贡献奖”、“GSM用户发展特别奖”等多个奖项,为GSM技术在国际上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GSM边际网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立足之本

在发展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初期,我国就制定了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展的战略,时逢我国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的整体崛起,这为华为、中兴等公司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企业在进入时间晚、品牌知名度小、主要市场已经被国际移动通信设备巨头瓜分等艰难的竞争环境下,奋力拼搏,走出了产品差异化之路,开发出GSM移动通信系统与终端,

并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相继在该领域取得群体突破。

二十世纪末,移动通信在中国还属于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大量的城镇、乡村都没有移动网络覆盖,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得以享受移动通信服务,政府部门、行业管制机构以及运营商都在思考如何破解进一步开拓市场与投资效益之间的矛盾。华为、中兴等公司在经过和移动运营商长时间的探讨之后,推出了边际网解决方案,提出“高速度、低成本、广覆盖”的建网思路,并专门开发出适应边际网建设的系列化基站产品,从两个方向大幅度降低了边际网投资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益。经过严格的验证之后,从2000年底开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边际网解决方案。今天,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使用移动通信服务,这一点在很多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这些边际网产品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认可和赞许,运营商也从这些技术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只有8500万。2006年底,中国的移动用户已经超过4.4亿,仅中国移动一家的GSM用户就超过3亿,超过美国全国人口数,而这些新增的用户超过50%是来自于曾经被认为效益不佳的乡镇及农村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信息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运营商、消费者、制造企业、政府多赢的局面,中兴、华为等设备这些制造企业立足全球GSM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中兴公司的GSM边际网解决方案不但解决了我国广大边远地区的低成本网络覆盖问题,还为这些企业进军非洲、南美洲等国家的移动通信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这些产品已经远销到全球各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在移动交换机、基站和手机3个主要产品领域,国内品牌产品很快实现了“零”的突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到“十五”末,移动通信制造业年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近30倍,并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GPRS、EDGE时代,我国赶上了世界移动通信技术的领先水平 移动通信市场的飞速发展使GSM技术面临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手机上网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需求。而GSM网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只有9.6kbit/s,成为手机上网业务发展的瓶颈。拓宽GSM网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GPRS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分组数据技术,它在普通GSM网络的传统电路交换中增加了分组交换数据功能,数据被分割成数据包而不是以稳定的数据流进行运输。按每数据比特的发送和接收来收费的能力将确保客户只支付使用费用,这样费用就会大大降低,实现GPRS功能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除了要改造全网的基站、基站控制器外,还要新增GPRS手机及SGSN、GGSN

网络关口设备。

2000年12月2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启动了GPRS网络的建设。2001年5月17“电信日”,广东移动实施“先行者计划”,GPRS业务开始面向社会试商用。首期提供的具体业务有接入互联网业务、短消息业务、电子邮件收发、手机银行、手机支付消费等。到2001年6月,中国移动容量41万的GPRS一期工程已完成,2001年10月正式投入商用,全国16个省25个城市的用户享受到了GPRS网络服务。这与沃达丰2001年4月2日在英国推出第一个GPRS服务几乎是同时的。

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应用需求增多,GPRS的速率已经落后,也不能满足用户无线接入应用对带宽的需要。2003年,EDGE技术应运而生。2005年,中国移动开始在原有GMS网络上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适应未来3G网络的发展需要,建设向下兼容GPRS技术的EDGE网络。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广州、深圳、东莞、北京、上海、南京、南宁、昆明、济南、苏州等城市建设了EDGE网络,其中广东移动的EDGE服务已经规模商用。中国移动建设EDGE网络一方面可以缓解联通CDMA1X网络的数据业务竞争压力,争抢高端用户;另一方面也可以布局3G商用前在移动数据业务中的竞争优势。

EDGE是一种有效提高了GPRS信道编码效率的高速移动数据技术,它允许高达473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满足未来无线多媒体应用的带宽需求,EDGE提供了一个从GPRS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过渡性方案,从而使现有的网络运营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无线网络设备,在第三代移动网络商业化之前提前为用户提供个人多媒体通信业务。EDGE充分利用了现有的GSM资源,保护了对GSM作出的投资,目前大部分制造企业的GSM设备都支持EDGE功能。

5.CDMA,我国企业与通信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CDMA发展的历史已有多年,但真正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第一个CDMA标准是IS-95A,它于1995年正式出台,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公司的CDMA一期网络开通,一期工程容量为1515万户,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0个地市和2200多个县。

cdma20001x是cdma2000系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可以与现有的IS-95B标准后向兼容,并可与IS-95B系统的频段共享或重叠。cdma20001x与IS-95A相比,在无线信道类型、物理信道调制和无线分组接口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增强,网络部分则引入分组交换方式,支持移动IP业务,这些技

术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更多、更复杂的第三代业务,为支持各种多媒体分组业务打下了基础,可以实现向3G的平滑过渡。随后的cdma20001x Release A不但支持比cdma2000 1x Release 0高一倍的307.2kbit/s的速率,而且支持语音和数据的真正并发。Release B是对功能的改善和提高。

2003年3月28日,中国联通的cdma20001x网络正式建成开通。从此,基于cdma20001x网络的无线上网业务成为我国移动数据通信领域的主力军。

CDMA技术引入中国以后,我国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研究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对CDMA系统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我国的要求。

在我国市场上,有两种基于智能网的业务是非常突出的。一是预付费业务,主要面向低端客户群。在过去的两年里,预付费用户已经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新增用户的主要部分。另一种是虚拟专用网业务,主要面向集团用户。在我国CDMA运营商发展新用户过程中,大客户战略已经成为一个核心战略,而虚拟专用网业务是这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联通公司首先提出了在CDMA系统中引入UIM卡,实现机卡分离的思路。 中国联通公司在第一期网络建设时就对智能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将智能网的SSP功能直接嵌入到交换机中,以便提供多种智能网业务。 中国联通公司引入CDMA技术以后,成为全球惟一的同时拥有GSM和CDMA两种不同系统的运营商。这种现状给中国联通公司带来了不少独特的问题。一方面,虽然GSM系统和CDMA系统都支持短消息业务,但支持的方式并不相同。这两个系统间的短消息互通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使CDMA用户和GSM用户共享现有的短消息服务体系成为一个技术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联通公司组织有关设备制造厂商和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先后研究了多种技术方案,其中包括使用专用的短消息网关,使用统一的短消息中心设备支持两个网络等方案,最后确定采用通用的SMPP协议完成两个系统间的短消息互连,并在这个基础上共享“联通在线”提供的业务。

在上述CDMA技术的创新中,国内企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在中国联通公司CDMA网络二期招标中,国内企业取得了突破,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中兴公司在智能网、短消息和主设备领域取得的成绩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3G时代,我国站在了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顶峰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并迅速发展成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运营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设备制造企业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市场换不来技术,沉痛的教训使人警醒:中国企业必须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由通信大国发展成为真正的通信强国。于是,以大唐、华为、中兴、普天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通信企业,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技术创新,最终研发出了TD-SCDMA全系列产品,登上了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顶峰。

1999年,我国提出的TD-SCDMA在国际电联实际收到的16个3G标准提案中脱颖而出,2000年5月正式成为3G国际标准之一。此时,中国已经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大国,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制造业的代表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而TD-SCDMA被确立为国际标准则表明了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TD-SCDMA被确立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2年10月30日,以知识产权为连接纽带的TD-SCDMA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大唐、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电、普天等8家知名通信企业作为首批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获得了产业界的整体响应,联盟覆盖了从系统设备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TD-SCDMA在产业化进程上又获重大突破。TD-SCDMA产业联盟作为首个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标准为纽带的联盟,标志着中国通信业界的觉醒,这种创新的发展形式,对于增强民族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2007年中国移动进行的TD-SCDMA设备招标中,以中兴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以领先的技术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WCDMA、cdma2000技术领域,我国的中兴、华为也已经跻身全球主流企业的行列。截至2006年10月,华为在全球获得了35个

WCDMA/HSDPA商用合同,成为西班牙沃达丰、日本eMobile、荷兰皇家电信、葡萄牙Optimus、波兰P4、阿联酋Etisalat、香港PCCW、俄罗斯VimpelCom、马来西亚TM和印度尼西亚NTS的主要3G伙伴,华为WCDMA/HSDPA基站全球布署超过1万个,积累了丰富的复杂网络、密集城区网络建设和维护经验。根据ETSI的统计,华为在WCDMA方面的基本专利有69项,占全球WCDMA基本专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专利企业的5强。

目前,中兴通讯WCDMA产品已经在海外的利比亚、尼日利亚、突尼

斯等十多个国家获得应用,多数为规模用户承载的商用网。特别是其核心网产品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在全球的应用已超过数千万线,并相继通过了法过电信、西班牙电信、中国移动等世界顶级运营商的测试。中兴CDMA品牌已经成为全球“CDMA第一品牌”,产品已成功进入约60个国家的近100个运营商网络,在全球有超过3000万线的成熟商业应用。中兴已经在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蒙古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多个

cdma20001xEV-DO商用或实验局。2007年5月24日,中兴独立承建的欧洲首个cdma20001xEV-DORev.A网络开始投入商用,一期建设的360个基站覆盖捷克共和国全境,其商用水平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