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阅读分析三只猫的个性、命运异同;
2、阅读感受作者对三只猫的思想感情;
3、阅读揣摩作者写作此文的手法和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作者对于三只猫不同个性的语言描写。
2、感受作者对三只猫亡失的情感,尤其是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为什么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手法运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说读法
本次教学,还力图在“无提问课堂”这个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作一些积极的探究和尝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作家郑振铎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聆听他的三次养猫的经历。
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就是“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同学们边读课文,边说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咱们说的话题,有三个:说猫,说人,说文。(板书)
二、简介作者、背景
三、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四、探究课文
1、说猫。
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示例:作者家养的第一只猫,是隔壁要来的一只新生的小猫,它是那么活泼,常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嬉戏,在它身上,洋溢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是后来,它生病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活力渐渐消退,两个月后,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同学们说第二只和第三只猫)
2、说人。
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示例:养猫之乐,乐在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养猫之乐,乐在我们可以 。
小结:养猫之乐,乐在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乐在我们可以领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情;
乐在我们可以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失猫之痛,先找出表达失猫之痛的句子,朗读,感受;
分析:对于三只猫的亡失之痛,有什么区别?(痛惜、痛悔)
探究: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之所以“更难过得多”的原因。(歧视、冤枉、追打、漠视,最终失去补救机会)
(在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表达出对生命平等尊重的道理。)
3、说文。
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语言之妙:在对三只猫的描绘,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活画出三只猫或活泼或忧郁的个性。(讲析:写动物也要写出个性)
结构巧在: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巧在三次养猫经历按照时间推移、由略到详和情感逐步加深的顺序来组织材料;每一次的养猫经历,巧在都是按照“引入对象—叙述事情—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作。(讲析: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脉络清晰,过渡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
五、拓展
对作者或猫,你最想说什么?
六、结语。
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猫》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同时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但是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