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凤云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期
再探推进媒体融合新模式
张凤云 昆明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中心
摘要:当前,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对传统媒体来说,纸媒发行量下滑、电视收视率降低,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人才流失加剧等等,各种问题不断显现,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创新内容;机制体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3-0-01
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所谓媒体融合是内容的“融”,是机制体制的“融”,更是人才的“融”。
面对传统媒体当前的发展压力,必须以新的理念、机制、人才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重建与用户沟通交流的新渠道。
一、创新工作理念思路
传统媒体具有内容优势,而新媒体有及时性快、互动性强的特点,两者如何优势互补,一直是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传播媒体来说,用户就是阵地,拥有多少用户就占领多大阵地,传统媒体遇到此次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媒体脱离了读者用户,所以,传统媒体的改革,重要一点,就是要重新构建用户关系。
媒体融合,重构用户关系,首先要创新工作思路,打通媒体内容生产环节,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关键又是打通旗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为战的格局,打通电视(报纸)端、PC端、手机端各行其道的传播渠道,打通官方和民间、网上和网下各说各话的舆论场。而实现打通的关键环节首先是技术问题,在很多媒体,已经通过搭建“中央厨房”的方式,梳理采集、生产、编辑流程,整合新闻发布端口,并统筹收视收听率调查、专家评价等;其实是内容生产,这里的内容生产指的是以市场与用户为出发点,根据不同的阅读和收视习惯,进行生产制作方式和流程再造,选择性、精准性的传播给用户,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从而满足不同阅读和收视人群的需求。
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既是一种整合,又是一种细分。采用融媒手段,实现一个报道多种形态和平台的支撑,才是真正实现融媒内容生产。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 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不断演变,使得移动媒体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产生,媒体也呈现出了多种表达方式,例如AR新闻、VR新闻、航拍新闻、动新闻产品等。2017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制作推出国内首个AR提案《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蔡群和她姐妹们的人生逆袭》,报道以AR互动结合VR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350万次。
注重融媒体内容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用户在不同环境中的体验是有差异的,它随着用户知识结构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另外,随着高科
技应用的发展,受众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要吸引受众用户的关注,必须不断创新表达形式,让费力阅读变成有趣阅读,让沉重阅读变成轻量化阅读。
二、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在媒体融合转型、推进经营的过程中,要探索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尊重新闻规律的体制机制,既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用现代企业标准优化媒体内部机制,建立完善统分结合的扁平化管控体系。现如今,很多媒体已经实现企业化改革,转企之后应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淡化“事业单位”属性,强化“市场主体”意识,对于自收自支、以经营为导向的媒体,要建立全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措施,最大程度的解放生产力。
现如今,国内很多媒体正在尝试和探索与之改革相适应体制机制。为了破解“留住人”这个问题,有的媒体在专业机构的参与下,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有的媒体拿出资金支持内部创业,孵化不同的创业项目;有的媒体鼓励支持员工在政策范围内停薪留职,从事与媒体融合、“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创新项目;还有媒体试行企业员工股份化。想谋取创新的媒体可以借鉴上述经验或者创新思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建立相应的市场化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鼓励大众创业、经营目标管理、股权期权探索等,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进一步激励广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围绕融媒转型建立灵活机制的孵化创新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员工持股、期权、创业等激励机制。
三、强化融媒人才培养
在融媒转型的当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里的人才特指融媒运营和技术人才。技术是融媒体发展的支撑,但在地市级媒体中,技术、运营和数据分析等人才严重匮乏,内容生产与技术、运营和数据分析人才比例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媒体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合媒体发展的融媒人才呢?
1.现有人员融合转型。目前,真正意义上融媒人才很能干但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现代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实战锻炼、业务学习、观摩交流等方式加快全员融合转型,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能记者、全能编辑、全能管理人员转型。要打通传统媒体和融媒体人才转型通道,让记者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单一身份,融媒时代,采、写、拍、录,一个人全搞定,记者既要有“三头六臂”,也要学会“72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
2.后备人才培养。人才孵化被誉为赢取未来的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的同时,还要积极致力于高校共建孵化未来型人才。媒体与高校合作,开展深入合作交流,不仅可以为高校贴近实际、闯出一条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也为媒体适应深度融合的需要储备了后备人才。
3.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还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之后,用人体制、人员身份不同的问题将更加明显,规范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逐步实现同岗同责、同工同酬,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通道、薪酬分配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吸引更加适合融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
我们必须认识到融媒改革的道路上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很多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努力打造具有强实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N].人民日报,2017-1-11.
[2]汪鹏.固好支点、抓好重点、破解难点:纸媒经营转型的实践策略[J].中国记者,2017(4).
作者简介:张凤云(198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昆明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中心,硕士,经济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