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理)x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正式稿)

2021-04-05 来源:步旅网
.................

第一篇 地 质 勘 查第一章 地质勘查设计

第一节 总体要求

1、目的

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地质队)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

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

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

.................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

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

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4.2 必须充分收集工作区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4.3 设计要充分体现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按不同的阶段和性质编制设计。对于跨年度项目可编制总体设计和年度设计。

4.4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和要求,要求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

4.5 设计编写要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必须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力争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

4.6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都应讲求经济效益。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并提出各项目预算编制说明;还应根据定额或标准,提出工种人员合理配制及组织计划。

4.7 项目设计必须符合所下达任务书的要求,如有较大变更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按所批准任务书编写设计。

4.8 设计编写应按照各行业专业技术要求执行,凡未列出的专业类别的设计书的编写可参照相关专业的编写要求。

4.9 不同专业的设计书应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书内容

地质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设计书或总体设计书的内容包括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1、说明书

1.1 内容:包括设计指导思想、目的任务、设计依据、工作部署(包括各项工作的安排、技术要求与质量标准)、设计工作量、预期成果、经济预算等。

1.2 具体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地质勘查阶段)和地质背景不同,因此不同设计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应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合适的纲目和文字内容。

.................

.................

1.3 设计依据:即工作区的地质特征,是设计书的重点,特别是与设计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特征,应重点突出叙述,同时要避免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1.4 工作部署:也是设计的重点,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工作区的地质条件,全面安排,合理部署;同时要遵循地质工作程序:按由不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正确部署各项工作。

1.5 工作方法:应根据工作区具体条件和不同勘查阶段的任务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按工作目的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各种方法、手段的工作量和工作顺序。

1.6 工作质量:对于设计的工作方法和找矿手段的质量,都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范或规定,结合工作区地质条件提出保证工作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1.7 综合研究:要贯穿地质工作的始终,设计中不仅要提出综合研究的专题和具体任务,还要安排综合研究人员和工作量,以防流于形式。

1.8 要强调科学管理,严格做好经济预算,在保证完成地质找矿任务和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更多更好的地质找矿成果。同时,应防止虚报工作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让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勘查工程上。

1.9 组织管理:组织机构要与设计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分解相一致,还要做到人员配置合理,分工任务明确,协作主动有序。还要建立贯穿设计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劳动保护制度。

1.10 预期成果:除了按各地质阶段的任务提交相应的报告和图纸外;有时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还需提交“预期可提交的资源储量”。如有可能收集到有关资料或估算参数,则可进行简单的资源储量估算;如无资料,则大致估计或不做估算。

2、附图 2.1 一般附图

1) 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 区域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

4) 区域地质图;一般1﹕5万~1﹕1万。还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5) 矿区地质图(附设计工程布置); 6) 矿区物化探异常图;

.................

.................

7) 设计地质剖面图。 2.2 注意问题

2.2.1 由于工作任务、性质的不同,设计附图的种类、内容也会不同,如勘探设计,水、工、环地质调查设计,其附图数量、内容都会有所增减;

2.2.2 部分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2.2.3 设计剖面图中,如有竣工钻孔,并有取样分析成果的,均应附上“取样分析成果表”;

2.2.4 矿区地质图应尽可能附上相同比例尺的地形线。

第三节 普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中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供参考。

第一章 前言

1. 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上述内容,凡与调查无关或关系不大者不写或少写。

3. 矿权登记情况:包括调查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 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成因认识的改变并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扼要地予以叙述)。

4. 对已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

.................

.................

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1. 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炼。

2. 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放在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上。若为沉积矿床,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类型、沉积建造、相模式及沉积成矿作用;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及构造对矿床的破坏情况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的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同时,阐述普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 矿体地质特征: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4. 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 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 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做出各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 年度工作安排

说明各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尤其是当年的工作应详细安排。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 测量工作

普查阶段的测量工作是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工作的基础,底图比例尽应满足上述工作的要求。要充分利用GPS 定位及航测资料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

.................

2. 地质填图

通过地质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与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及其变化。

视普查区大小和矿床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矿区填图类型(大部分矿区搞草测,个别情况较复杂的搞简测)及比例尺,说明填图范围、面积、剖面测制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要说明和矿化带、含矿层、与矿体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图示方法。

3. 槽井探工作

槽井探工作主要用于系统揭露圈定地表矿体、构造、重要地质界线及各类异常。 重点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 4. 钻探工作

普查阶段布置的钻探工程主要用于控制矿体,了解矿带的深部延伸。要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5. 坑探工程

普查阶段一般不使用坑探工程,确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工程的,可布设坑探工程。设计中应说明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

6. 物探工作

物探工作应根据已有物探资料、普查矿种及围岩的物性特征布署,比例尺按普查面积及矿床大小选择。

7. 化探工作

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样分析方法,要根据普查区特点进行选择。

物化探工作部署要有的放矢,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物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应尽可能与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致,并确定有效的成图方法,做好物化探资料的综合解释。

8.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拟采集的岩矿样、化学样、光谱样、选矿试验样和同位素样等各类样品的采集目的、采样原则、数量、分析测试项目等。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普查工作中应进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0. 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

.................

说明普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11. 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普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 12.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对经过普查工作,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可能采用的方法。

13. 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普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普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普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 组织管理;

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 技术措施

1. 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 预期提交成果

1. 普查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附表

普查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主要是按照GB/T17766—1999规定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要求333级别以上资源量所占资源量的比例在70%以上。重点是通过普查评价,确定可否转入下一阶段地质工作。

2. 提交成果时间。

.................

.................

第十一章 设计附图

1. 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 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如图面允许可与其他图件合并) 4. 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 5. 1﹕20万—1﹕5千物化探异常图 6. 1﹕1 万—1﹕2千矿区地质图 7. 大比例尺典型剖面图 8. 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说明:以上提纲仅供编写项目设计时参考,可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专业另有规范规定要求的,要统一按专业要求执行。

第二章 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 位置的选择

要求:掌握工作区的地质特征。 要点:剖面方向应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注意:剖面线平移时岩层层位衔接。

1、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应根据矿区地质图比例尺确定。 矿区地质图 实测地质剖面图 1:25000 1:2000~1:1000 1:10000 1:1000~1:500 1:5000 1:500~1:200 1:2000 1:200~1:100 1:1000 1:100

2、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全面踏勘了解工作区地层出露分布情况,研究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分布情况,研究标志层。

3、选择岩层、岩相出露较完整、标志层发育、构造清楚的地段为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4、沿剖面线方向实地检查岩层露头分布情况,若重要地段出露不好,则要布置轻型

.................

.................

山地工程进行揭露。

5、实测地质剖面应在地质填图之前进行,一般要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

第二节 测制方法

1、根据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确定剖面的起点。

2、基点、剖面起止点、地质观察点在实地用木桩或用油漆在岩石上标志,并用GPS定位。

3、按导线顺序,测量各种数据并记录于实测地质剖面记录本或笔记本电脑中,同时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草图。,

4、如剖面前方地形不利或露头不佳时, 沿岩层走向可左右平移实测剖面位置,左右平移距离不大于100米,剖面平移时岩层层位必须衔接。

5、逐层详细观察岩性,按岩性划分层位,确定分层位置, 并进行岩性描述,主要内容为: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古生物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野外层号采用统一编号,每一层一个号码。在图上要注明野外层号。

6、测量并记录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曲、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变化等。

7、逐层采集岩矿、光薄片、化石标本及设计中要求的其它各类样品,将其分类编号并记录采样位置。

8、重要的居民点、地物、河流、公路、制高点等,应在剖面图及平面图有关位置,加以注明。

9、当天工作应当天整理完。内容包括整理文字记录,标本,照片等。发现错误时,应次日去野外校对,不得搞“回忆录”。

第三节 剖面图绘制

要求:采用垂直投影法。

要点:剖面投影基准线方位的选定。

注意:地层、构造线的倾角,在剖面图上是假(视)倾角。 1、剖面导线、测点高程及平距计算。

2、垂直地层总体走向,选定平面基准方位和高程基准线。

3、根据计算后的导线长度、方位在图纸上方绘制导线平面图。

.................

.................

4、在导线平面图上,按顺序划出各地层分界线,注上层号,并标上各种地质产状要素。 5、利用导线中各端点的高程,在图纸下方展绘地形剖面线。

6、将导线上各测点的地质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上,绘制地质剖面图。

第四节 剖面地质研究

要求:划分填图单位,统一岩(矿)石命名。 要点:正确划分矿区填图单位。

1、实测剖面结束后,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

2、在对各剖面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填图比例尺确定矿区填图单位。 3、统一矿区岩(矿)石命名。 4、地层厚度计算。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cosγ) D—岩层真厚度 L—斜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方位与地层走向之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

.................

.................

.................

.................

表2-1

.................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簿

剖面名称及编号: 矿(测)区名称: 项目类别(代码):

测制人员: , 测制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实测剖面基点、基线记录表

表2-2

.................

剖面名称及编号: 比例尺: 第 页(共 页) 基点(剖面端点、剖控点、工程点)坐标(m) 实测基线参数 基点、基线在剖面图上投影归算成果(m)(投影方位 ) 沿剖面线方向 水平距 累计 水平距 偏离剖面线方向 偏线距 累计 偏线距 铅垂方向 高差 累计 高差 基点编号 X Y H 备注 基线 编号 长度 (m) 方位角 (°) 坡度 ±(°) 端点 高程值 测量: 计算: 检查: 日期:.................

.................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1)

分层位置(m) 层号 自 止 斜厚 真厚 岩矿石名称 层位 / 期次 表2-3

接触 关系 标志面产状 基线位置名编号 (m) 称 产状 剖面名称及编号: 剖面线方位: 第 页(共 页) 花纹代码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类型;5产出形态,6。变形变质特点;7其他特征) 基线基线位置 位置 编号 编号 .................

.................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2)

主要元素分析成果 表2-4

第 页(共 页) 采样记录(m) 起 样品 编号 采样 方法 基线编号 基线编号 止 样品长度 位置 方位 采样线产状 坡度(±) 标本鉴定 标本 编号 采集位置(m) 鉴定结果 基线编号 位置 检索项 位置 样品 代表厚度 .................

.................

实 测 剖 面 地 质 小 结 表2-5

图1 剖面地层柱状图

矿区名称(代码) 剖面名称及编号

层号 地层柱(花纹) 厚度 岩性名称 (M) (-接触关系-) 测制目的 及观察效果 沿剖面线 地层、构造、变质作用 及矿化蚀变情况简介 地质新发现、新认识

存在问题 及下步工作建议 编录人: 审核人: 日期: 图2 剖面地质构造示意图

.................

.................

实测剖面地层真厚度计算表

矿区 剖面编号 剖面位置 第 页 导 导 线 线 编 号 号 1 2 坡 度 角β 5 岩层走向与剖面线夹角(γ) 6 Y=sinα·cosβ·cosγ±sinα·sinβ sinα cosβ cosγ cosα sinβ 地形累 计高差Yh=L·sin值β 积 14 15 平距M= 真厚L·cos度β D=L·y 分层代号 18 分层累计厚度 19 表2-6

斜 距(L) 岩层倾角(α) 积 ± 备注 3 4 7 8 9 10 11 12 13 16 17 20 组长: 计算: 检查: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测量

第一节 准备工作

要求:掌握矿区地质特征,明确设计任务要求。 要点:分析研究已有资料。

1、地形底图:应收集最新地形图作底图,其比例尺应较填图比例尺大一倍或相等。一般需准备三套地形图(野外用图,室内清图,地质成图)。

2、展绘矿区已有探矿工程、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3、按设计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要求。

4、全区踏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矿区内填图工作尚待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

5、仪器准备,根据填图比例尺及勘查的不同阶段而确定使用测绘仪器定位。普查阶段地质填图时(比例尺为1:25000、1:10000的地质图)地质观察点及地质界线均可使用GPS仪定位;大型沉积矿床的地质图及比例尺为1:5000、1:2000、1:1000的矿区地质图需用测绘仪器测定地质点和地质界线。

第二节 野外地质测量的一般方法

要求:根据比例尺和规范合理布置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 要点:正确圈连地质界线,考虑V字形法则。

注意:对一般地质体分布区不应片面强调地质观察点线密度。

1、填图方法:一般可分四种:露头圈定法、剖面穿越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详查、勘探阶段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如露头少,覆盖面积大时,多采用圈定法;如露头较发育或地质条件简单时,则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其它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对矿化蚀变带及重要构造带主要采用地质界线追索法进行追索控制。

2、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一般垂直地层走向,其密度原则上填图图面中每隔1~1.5cm有一条观察路线通过。观察点应尽量布置在地质界线上或界线拐弯处,原则上填图图面中宽度大于1mm的地质体,均应有观察点控制圈定。对重要标志层、矿化蚀变带图面上虽不足1mm应放大表示。必要时附素描图或照片资料。

3、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相互关系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观察点控制。

.................

.................

4、重要地质构造产状、性质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以上观察点控制。 5、地质观察描述记录于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中,格式详见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6、矿区覆盖面积大,仅有零星露头时,要填露头分布图,露头边界实地圈定,实地连接成图。如露头很小,可适当放大填在图上。

7、填图时应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样品。矿区已有实测地质剖面采集的统一标本时,一般标本可以不采。

8、地质图上的界线及断裂必须在野外实地勾连,并明确标示实测和推测界线。 9、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9.1各种比例尺地质测量的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定额)可参照下表。

地质测量(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定额表

地质测量 比例尺 1:5万 1:1万 1:5千 1:2千 1:1千 地质简单区 地质中常区 观察 观测线 观察 观测线 点数 长度(千米) 点数 长度(千米) 2 1.6 3-4 2.0 40 10 50 12.5 80-100 20 100-120 25 500 / 600 / 1200 / 1400 / 地质复杂区 观察 观测线 点数 长度(千米) 5-6 2.4 >60 15 150 30 700 / 1600 / 9.2地质测量中的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针对矿体和矿化带而言。围岩部分除掩盖部分太大而又必要时才使用少量人工揭露,一般以能控制围岩分层及矿床构造为准。

9.3地质体位置的精确度:一般在仪器法定点时,对于其附近的解析图根点,地质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距离0.6毫米。在森林荫蔽地区,按上述误差放宽1.5倍。

大比例尺图按物、化探测网测定地质观察点者,点位精度高,研究程度应相对提高。

第三节 地质测量资料的整理

要求:矿区地质测量工作贯穿地质勘查的全过程。 要点:根据勘查工作进展,不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地质测量应逐日整理原始的现场编录资料(包括标本、样品和声像资料),补正文字记录。

2、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野外用图清绘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去野外检查校正。

.................

.................

3、根据野外地质草图,在地质底图上注明观察点、观察路线、各类标本、试样、素描、照相的采取(拍摄)地点及编号,编制实际材料图。

4、阶段性综合整理:根据已取得的地表填图资料结合矿区各类探矿工程取得的资料,对矿体产状、形态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编制阶段性填图工作小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的内容。

5、矿区地质填图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的系统整理,野外手图转绘成室内清图。

第四节、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对工作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的哪些方面,将随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与具体任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1、沉积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1.1 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状、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建立沉积岩层的层序,确定沉积间断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质,通过对岩层层序、厚度、韵律构造及沉积间断的研究,划分沉积旋回,研究沉积作用及其和其他地质作用(特别是区域构造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并通过不同剖面的对比,确定沉积建造的类型。当确定地层层序很困难时,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构造类型、小构造形态及产状、沉积岩本身的构造及结构、沉积旋回、单矿物及微量元素的综合分析等予以推测。

1.2 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沉积岩层的时代。未找到化石前,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予以推测,包括沉积层序与其他在相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己知建造的对比、同位素年令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比较研究方法.。

1.3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据区域构造运动的发展,地层层序、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的变化、沉积与剥蚀作用的改变,古生物群的改变,结合古地理的变迁和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的表现,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学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的层位概念,划分地层单元,结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层单元划分的研究程度、地层单元的厚度及地质测量的目的,确定应表达在图上的地层单元。

1.4 确定地层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沉积岩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1.5 在填图面积较大的地区,根据沉积建造特征、生物特征及沉积形成环境的总和,建立和区分不同的沉积岩相。利用岩相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建造的厚度,再造某些特定时期的古地理环境,阐明海浸、海退的界限。有条件时,阐明海浸、海退变迁及其规律性。在填图面积较小的矿区范围内,还需要利用大批实测剖面、工程编录及钻孔剖面资料,充

.................

.................

分利用沉积物类型、厚度、化石及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古地貌特征。

1.6 从区内己知沉积矿产的围岩选择性、沉积分异作用与古地理的研究,揭示沉积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查明区内主要的沉积矿带的属性(风化壳及其邻近地带、滨海平原及其邻接的泻湖、近岸浅海盆地),查明决定矿产生成的主要古地理因素及由于古地理状况的变化所引起的次生变化,总结成矿规律,为矿床预测提供资料。

2、对侵入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2.1 查明岩浆岩的分布、控制岩浆活动的主要构造、侵入岩的围岩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围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体形态、构造的关系。

2.2 全面研究侵入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侵入岩体的形态、规模、构造、产状,确定岩浆岩建造类型及其含矿性;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岩体的大小,岩体的含矿性及地质测量的目的,选择研究的重点,查明岩体内部原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特别应注意划分含矿岩相。

2.3 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推定的依据是岩浆岩相及分布特征、岩体变质程度、岩石构造和结构特征、混染同化现象、捕虏体、顶垂体、原生构造的分布特征、岩石的构造岩相、接触面的产状、围岩构造特征、岩体的相对大小、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2.4 推定岩体侵入的深度:主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如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的结晶学的或光学的特征,微斜长石的有无或微斜长石格子双晶的发育情况)、伟晶岩脉的有无、混染同化强度以及结合水的含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己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查明了岩体侵入的时间,也可推测侵入当时上复岩层的厚度,己知矿床的分布也可作为参考资料。

2.5 通过上述研究综合分析,推定岩体的构造类型,结合岩石的变质或蚀变作用的表现,矿物——化学成份的变异、内生矿化围岩选择性及物、化探,重砂资料等,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6 对于小侵入岩及小岩体群尤应特别注意,除上述任务外,还要研究其延长或排列方向、排列方式,推定隐伏岩体的范围;推定隐伏岩体的依据是:控制岩体侵入的构造特征、岩体分布规律、变质或蚀变现象、地貌特点、岩体顶部围岩的构造特征(顶部节理、边缘节理、平行对称的逆断层及其他)、岩脉或单矿物脉特别是成群的脉体以及物、化探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有条件时,推定其隐伏深度。

2.7 尽可能查明侵入岩的时代:根据侵入和上复岩层的时代、绝对年龄资料,综合某

.................

.................

些单矿物的特征(如黑云母的多色晕、锆石的晶形及透明度等)的对比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岩浆杂岩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岩浆杂岩的组成成份及成矿作用在岩浆杂岩中的地质位置,进而查明成矿作用在不同地质发展阶段的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为区域成矿规律和矿产予测提供资料。

3、对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3.1 查明火山岩的分布、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条件及其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3.2 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查明火山岩的分异程度,建立火山岩系列;用与研究沉积岩类似的要求,建立火山一沉积岩的层序,明确火山喷发间歇期,划分喷发旋回,查明火山一沉积组合特征,确定在图上应表达的火山岩地层单元,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3.3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或小侵入体的形态,构造,产状、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大陆火山喷发,查明喷发型式及喷发源;对于海底火山喷发,推测火山源的分布范围(往往有困难),必要时,结合矿物一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力争再造喷发沉积构造特征,查明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穹窿、边坡、边缘洼地等构造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3.4研究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含矿建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成矿作用在火山一沉积旋回中的地质位置。

3.5综合上述各点,结合物、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4、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4.1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全面研究变质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接触关系、厚度或规模;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确定其层位及相互关系,并进行详细划分,应尽可能恢复原岩的地层层序和岩相分带,以建立地质填图工作中的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这包括了不同杂岩、群、组、段或系、统、阶及不同岩体的划分。

4.2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再研究不同岩系(岩体)的构造关系并进行分析对比。

4.3推断并确定变质岩原岩、原始建造的特点及其生成条件。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

.................

.................

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4.4研究和查明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变质岩相变化,划分变质带(包括混合岩化带)或变质相,并探求变质作用的过程及其特征。为此,必须研究和阐明变质带、变质相和岩浆活动(包括某些花岗质流体的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推求全区的地质发展史。

4.5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提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予测指出方向;这就需要研究成矿作用和不同岩石类型(建造).变质作用、变质前的沉积作用以及不同时代岩浆作用(包括混合岩化作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等等。

4.6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测量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地 质 点 记 录 表

地质点号 直角 岩石名称 描述: 坐标 地理 东经 X 点号 平均 位 置 北纬 Y 产H 表3-1

日 期 状 标本号 .................

.................

第四章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

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

1、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定义和内容

1.1 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宏观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是用文字、数字、图表、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形式,对天然露头或探矿工程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地质观察、记录、素描、采样、拍照或摄像,是研究工作区内地质矿产情况和评价矿床的基础地质资料,也是矿区勘探和提交储量报告的资料依据。

1.2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室内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室内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2.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记录必须用铅笔,不能用电子文档代替原始编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2.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一般槽井探工程竣工后3天内必须完成编录工作,并及时进行系统整理,装订成册。标本、样品要清点、整理、造册、装箱。钻探岩心编录不超过2天,钻孔竣工后7~10天内对钻孔原始地质资料和工程质量资料(钻孔岩心柱状图及小结、开孔、闭孔通知书,钻孔测斜、井深验证等)应整理完毕,装入资料袋内。

2.3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和完成。严禁在野外只收集数据或做示意图,再到室内回忆记录描述或编绘图件。

2.4 原始地质编录要全面准确地进行地质观测和编录。做到定性、定量、定位。 定性:正确确定各种地质现象的性质。如岩石命名、接触关系、构造性质、蚀变矿化的种类和性质等。

定量:正确确定各种地质体的数量。地质体的规模大小(长度、厚度、深度);岩脉、矿化、矿体的条(个)数;地层、断层的位移距离;岩石或矿石中矿物种类,颗粒大小及

.................

.................

含量多少,通过化学分析确定其有益、有害元素或组分的种类和含量等。

定位:正确确定各种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地层上下层序;侵入体的先后关系;地质体或勘探工程的地理位置或坐标数值等。

2.5 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做到整洁、美观、规整、规范。

2.6 原始地质编录应在勘探队总工程师领导下,制定全队或各个矿区的统一编录标准。要求做到:① 统一岩石命名;② 统一地层划分、填图单位;③ 统一图式、表式和图例;④ 统一工程、地质点和采样的编号;⑤ 统一文字描述顺序及内容;⑥ 统一有关编录操作方法。上述问题一经确定,未经总工程师批准不得任意修改、增减,确保编录的统一。

2.7 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记录的内容及顺序为: 2.7.1 首先记录编录时间、工程编号及参加人员。

2.7.2 坑探工程要记录基点(或导线点)编号及基点与基点间的导线长度、方位角及坡度角。

2.7.3 划分地质界线,分层进行地质描述。文字描述顺序及内容为:岩石(或地质体)名称、颜色(包括新鲜面和风化面)、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矿物(主要和次要)成分及含量、矿化和围岩蚀变的种类和强度;矿(层)体的厚度、形态、目估品位;构造带的性质、特征;岩(脉)体的产出形态、接触关系等。

2.7.4 地层、矿(化)体、岩体、构造带的产状及地层时代。 2.7.5 样品种类、数量、编号、长度、位置及岩性等。

2.7.6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字记录既可与素描图合并,也可单独记录于地质记录表上,同一矿区应统一规定。一般探槽编录文字与素描图合并,坑道编录文字记录在地质记录表中。

2.8 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算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2.9 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 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2.10 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的方法和表格(见坑探和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附表)。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GB9649

.................

.................

的规定。图例也应符合有关标准,但可根据矿区或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并在大队的原始地质编录细则中做出规定,在上交矿区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时,应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图例。

2.11 原始地质编录一般用汉字或规定的代码进行。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2.12 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编录的作者、检查者应按规定签名,以示负责,并注明编录和检查的日期。

提交地质报告后,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应按要求归档保存。 3、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现场用手工方式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的用图可看成是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线条、粗略素描、简单注记等方法将分层界线、矿体、岩脉产状、形态、构造位置、采样方法、部位等作简单表示,然后回到室内再根据文字记录、有关图例及本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野外手图进行清洁、补充、完善和整饰,从而变成图式统一、内容完整的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4、矿区工程代号及编号方法

4.1 矿区代号:矿区、矿段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由大队在原始地质编录实施细则中规定,一般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数码。

4.2 工程代号:工程代号在《DZ/T0078-93》标准中表1中有详细规定,比较常见的如下:

探槽 小圆井 浅井 竖井 平坑(硐)

TC YJ QJ SJ PD

沿 脉 穿 脉 采 坑 钻孔 水文钻探

YM CM CK ZK SHK

4.3 探矿工程编号方法

4.3.1 探矿工程号由矿区代号、工程代号、勘探线号及勘探线上该类工程的顺序号依次连接而成。勘探线号及工程顺序号均为二位数字。

勘探线号按勘探阶段最密的间隔等距离顺序编号:中央为00线,向图的左方(正西、北西和南西)及正南方向为奇数,向图的右方(正东、北东和南东)及正北方向为偶数;或以矿段近矿区中心的一端为00线,向外按勘探阶段最密间隔等距离顺序编号。

.................

.................

例如:AHZK0014 为A矿区H矿段00线上的第14号钻孔。

4.3.2 在新矿区,勘查程度很低,尚无法确定勘探线;或小矿区,工程少;以及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用上述方法编号时,可按施工顺序统一按顺序编号。例如AZK05为A矿区05号钻孔。但需在设计中规定。

4.3.3 对不在勘探线上及不在勘探线近旁的采场、采坑、石门、竖井、隧道和老硐等可编全矿区顺序号。

第二节 槽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探槽工程布置

要求:根据地质设计,明确施工目的和任务,及时组织施工。 要点:位置要准确。

1.1 根据地质设计,从设计图中量出探槽起点的坐标、探槽方位和长度。然后由地质技术人员汇同施工员到现场布置。探槽两端打木桩标记,并编上工程号。

1.2 探槽起点的确定:普查阶段布置的探槽用罗盘交会法确定,并根据地形地物核定位置;详细勘探阶段布置在勘查线上的探槽,起点坐标用仪器测量定位。

1.3 从探槽起始点,根据设计方向、长度布设探槽。露头出露良好的地段可不施工,覆盖太厚,用探槽达不到目的的地段也暂不施工。

2、探槽施工

要求:槽帮、槽底要求平直。 要点:地质界线、地层产状要挖清楚。

注意:探槽深度超过3米,应采取安全措施,必要时改用浅井接触。

2.1 探槽开挖前,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拉一条直线,根据覆盖层厚度确定探槽开口宽度。槽壁坡角应在80°~85°,槽底宽度一般不小于0.8米。探槽挖掘至基岩以下0.5米至1.0米,对矿化带、断裂破碎带可适当加深。

2.2 探槽施工挖出的土、石必须堆放于槽口一米以外;雨天施工要开挖排水沟,防止槽壁坍塌或槽底积水。

2.3 岩层接触关系、地层产状、矿化蚀变带都要揭露清楚,槽壁、槽底要清理平整。 3.探槽野外地质编录 要求:编录必须现场进行。

要点:详细分层描述,并布、采样品。 注意:素描壁尽量与勘探线方位一致。

.................

.................

3.1 探槽编录通常素描一壁一底。当地质情况复杂,两壁相差较大时则要求素描两壁一底。槽壁按实际形态绘制。槽底一般用水平投影法取平均宽度绘制成规则的几何图形,也可按实际形态水平投影绘制。

3.2 东西方向的探槽素描北壁,南北方向的探槽素描东壁,对此矿区应有统一规定。若上述规定的槽壁揭露不好,可以改绘对壁。在展开图中,槽壁图位于上方,槽底图位于下方。

3.3 探槽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3.3.1 槽底水平,方位一致时用平行展开法(见附图1)。

60°(方位角)0°(坡度角)壁不小于厘1米底

012345678m附图1:方位一致3.3.2 槽底水平,方位不一致时分两种方法展开:

3.3.2.1 拐弯方位角差值不大于15°时,槽壁和槽底均连续素描,拐弯处加注方位角(见附图2)。

3.3.2.2 拐弯方位角差值大于15°时,如选用外侧槽壁(相对较长的槽壁)则连续素描(见附图3);如选用内侧槽壁(相对较短的槽壁)则需断开素描(见附图4)。而槽底均要留缺口。

.................

.................

30°0°40°0°壁底

012345678m30°0°附图:2方位角差值不大于15°50°0°外侧壁底

012345678m附图:3方位角差值大于15°.................

.................

50°0°30°0°壁内侧底 01用坡度展开法:2345而槽底画水平投影图67(见8m3.3.3 槽底有坡度时,槽壁按实际形态绘制,

附图5)。若槽底有坡度,方位又有变化时则参照3.3.2.2条处理。

4.2m附图4:方位角差值大于15°3270°24°10m1壁00底 3.4 槽探素描的方法及步骤: 0123456789.5m3.4.1 首先对整个槽探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初步确定地质界线和各种样品及标附图:5槽底有坡度本的采集位置。

3.4.2 确定作图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100同一矿区采用相同比例尺。对特殊的、重要的地质现象可放大比例尺另作素描或照相。

.................

.................

3.4.3 测量或交会探槽起点位置,但重要工程(圈定储量的工程)必须用经纬仪测量起点及矿层底板座标。

3.4.4 选定素描槽壁,确定探槽起点位置,布设基点和基线(或称导线),用皮尺自起点至终点拉一条直线,量出基线的长度、坡度和方位角。如探槽较长,可根据地形变化分段布设基线和基点(拐点),并顺序编号,分别量出每一段基线的长度、坡角和方位角。与地质剖面平行的探槽应尽量使用剖面线方位。

3.4.5以基线为准,用钢卷尺从基线的零米开始,以垂直投影的方法丈量和勾绘出槽壁与槽底的轮廓,同时将植物生长层、残坡积层等按实际分布情况丈量并勾绘在图上。完成轮廓图之后,再从基线零米一端开始,依次丈量和绘制出各种地质体、矿体、构造等界线以及采样位置、标本采集地点、产状位置等。丈量槽形和地质界线的方法一般用铅垂法,如探槽坡度很大时应采用垂直基线法。探槽素描一般需要三人操作,一人丈量距离并协助观察和采样,一人画图,一人作观察和文字记录。

3.4.6标尺的画法:

槽探素描图有三种标尺:地形标尺(即“基线”)、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一般素描图中画有地形标尺和水平标尺,这样不仅能保持原始记录与素描图的距离数值一致,同时能直接从素描图上读出地质体的水平距离。如探槽地形起伏较大,矿体产状较平缓,需要时可再画上垂直标尺。地形标尺(基线)一般放置在被素描槽壁的顶部,与地形大致平行分段设置。当探槽深度很大时,亦可放置在槽壁中部。

4.探槽编录的格式及内容

4.1 探槽编录包含素描图和文字描述,可以图文合并在一张图上,也可将文字描述单独记录于地质记录表上,同一矿区应做出规定。素描图用2H铅笔绘制在计算纸上,文字记录野外可用铅笔,室内整理应用墨笔。图幅大小按“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中的“2.9”执行。同一矿区图幅大小应尽量一致,以便于装订成册。

4.2 槽探工程代号为“TC”,素描图展开方向:0°~180°方向应放在图的右侧,正南北方向左右均可。

4.3 如果图文合并,则主图包括槽壁和槽底素描图一般放置于图幅左部;文字描述置于图之下;分析结果表一般画在图幅右部,图签、责任表位于右下角。

4.4 槽壁素描图的最低点与槽底素描图之间应留不小于一厘米的间隔,以便于注记产状、标本号等。

4.5 如探槽较长,且坡度很陡时,槽壁可分段垂直位移进行素描,并附小比例尺示意

.................

.................

图,以概全貌(见附图6)。

45°20°1∶100壁壁45°20°示意图底4.6 根据测试结果经室内整饰和修正补充着墨后的探槽素描图清图应包含如下内容:附图:6分段素描图图名、比例尺、端点座标、导线点号、倾角及方位角、图例、岩石花纹及产状、水平和垂直标尺、各种样品和标本采样位置及编号、样品分析结果表、图签。

探槽编录素描图格式详见附图7

附图7 ××矿区×××铅锌矿TC8床探槽素描图比例尺1∶ 1002.62m152°11°7.65m槽探起点:NW起点座标: X= 3894800 Y4956200= Z235.80m=10B2B4B3120°14°090°80°11°585°12°27°50142°B165°样采样位置 样长分析结品 ()m编mCuPb号自至()TC8-13.104.101.000.212.151234TC8-24.105.101.000.344.39TC8-35.106.101.000.373.93TC8-46.107.101.000.263.72012腐值层34片岩1石榴石闪岩石256矿体877.6m65°°0倾向及倾角图例堆积层角闪片麻岩 采样位置及编号B1标本及编号 图签花岗片麻岩.................

文字描述:(内容包括:描述间隔、岩性描述、标本号、切片号及其简略描述).................

第三节 探井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及时组织安排施工。 要点:准确定位。

1.1 探井包括浅井、竖井、小圆井、天井及大于45º的斜井(坑)。

1.2 根据地质设计书要求,明确施工目的、任务,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1.3 根据地质设计平面图、剖面图,计算出探井工程的起点坐标。

1.4 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实地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坐标即为井口中心点坐标。探井的长壁一般与勘探线方向一致;斜井应测定方位桩。

1.5 下达探井施工通知书,并提交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 2、工程施工及地质编录

要求:及时编录采样,并及时现场核查分层位置及采样分样的正确性。 要点:进行地质分层观察、记录和绘制素描图。 注意:文、图、表内容要一致。

2.1 探井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的规格施工,井壁要平整,揭露的地质界线要清楚。 2.2 小圆井、浅井(深度小于20米)一般不需通风;竖井、天井均需通风。 2.3 浅井、竖井、天井和斜井要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支护及用什么方法支护。 2.4 井口渣土必须堆放于1.0米之外,并防止有重物坠落,确保安全。

2.5 随探井工程进度要及时地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小圆井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

2.6 探井的素描图一般素描两壁一底(含等距或不等距的井底掌子面)。若地质情况复杂,可局部或全部绘制四壁一底。探井四壁(或两壁)可按工程规格垂直绘制,也可按实际宽度绘制。素描图比例尺一般用1:100~1:200,见矿工程用1:100比例尺,必要时可放大到1:50。

2.7 素描方法: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直布设。大于45º的斜井(坑)为自基点沿勘查线方向或平均的长边方向布设。第一壁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或正东壁,矿区应有统一规定。邻壁按逆时针方向展开。在第一壁上端标出方位角,在井壁一侧画出垂直标尺。绘制时,先丈量井口规格,把皮尺挂在各个井壁的角上,丈量各壁的深度,井壁底部的宽度,按比例尺缩放在素描图上。井壁底线用水平线表示。记录描述以基线读数为准,在丈量井壁同时,从上而下丈量各壁上地质界线的位置(地质界线应

.................

.................

沿地质走向投绘到包含基线的长壁的铅直面上,铅直面与勘查线方向的夹角小于15º时,用勘查线方向,否则用平均方向)缩放在展开图上,并按自然形态联绘。井底按正投影绘制。井下开岔坑时,岔坑按坑道方法编录,在图上应连成一体,坑道基线应与探井基线相连接。如坑道或探井深度较大,可在明确标明基点、基线和深度的情况下,截成几段,同时附有小比例尺的复原图。

小圆井基点设在勘查线与圆井轮廓交线的正北、北西、北东或正东端。基线自基点铅直布设。取定值直径或平均直径基线作逆时针展开,图上应标出过基线直径另一端的位置。底绘正投影图。

探井图式见附图8。

附图8 ××矿区××矿床30°比例尺:∶1100QJ3探井素描图起点坐标:X=Y=Z=品 位(%)CuPbZnAg0123456790°45°1231样号采 样位 置自至样长m图例:腐植土大理岩矿体9°04°5产状1标本及1 编号2采样位置及编号 2.8 探井施工过程中若需支护,地质素描编录应在支护前完成。并及时布样进行刻槽采样。同时素描底(掌子面),掌子面图附于探井素描图旁侧,并于探井素描图上标注掌子面位置及编号。

2.9 详细逐层观察、描述、记录整理到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上,描述内容及顺序见本作业指导书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第2.7。

2.10 采集各类样品、刻槽化学分析样布置在素描壁上,小圆井刻槽样应尽可能沿基线布置。采样要求详见采样作业指导书。

3、资料整理

.................

.................

要求:内容齐全、真实。 要点:整饰图件、校核文图表。

3.1 核对原始地质记录表与图件、采样记录与图上的采样位置,记录的地层产状与图上的地层产状的一致性。

3.2 图面整饰:图名、比例尺、垂直标尺、样品位置及编号、图例和岩石花纹、基点坐标表、样品成果表、编录人和检查人员的签名和日期(或图签)。

3.3 根据岩矿鉴定结果、化学分析结果,对原始地质记录表和素描图进行修正和补充,能圈定矿体的则圈定矿体。

3.4 图件和文字着墨。

.................

.................

.................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表4-1-1

队 井探工程地质记录簿

探 井 编 号: 井口坐标: X= Y= Z= 矿(地)区名称: 项目类别及代码:

开 工 日 期: 竣工日期:

地质编录人员: 编录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

井探工程地质记录表(1)

深度及分层位置(m) 岩矿石名称 自 止 计 花纹代码 表4-1-2

标志面产状 名称 位置 (m) 倾 向 ∠倾角 工程名称及编号: 第 页(共 页) 层位 / 期次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类型;5构造形态,6接触关系;7其他特征) ................. .................

井探工程地质记录表(2)

分 析 成 果 表4-1-3

第 页(共 页) 化 学 采 样 方法 / 规格 样品 编号 位置(m) 起 止 样品长度 采样线产状 方位角(°) 坡度 ±(°) 样品 真厚度 (m) 标 本 鉴 定 标本 编号 采集 位置 (m) 检索项 鉴定结果 .................

.................

单 项 工 程 地 质 小 结 表4-1-4

矿区名称(代码):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施工目的 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主要工程质量指标 及监测、检验结果 工程揭露的地质 矿化(蚀变)情况 或水文地质简介 编录者的新认识、新发现 及下步工作建议 有关问题 或资料的特别说明 编录人: 审核人: 日期: .................

.................

第四节 坑道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根据设计要求,积极组织施工。 要点:正确定位

1.1 坑道包括:穿脉、沿脉、平硐、石门及坡度角小于45°的各类斜坑等。 1.2 根据设计书要求,明确施工目的、任务,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 1.3 根据设计平面图、剖面图,计算坑道口位置坐标。 1.4 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实地测量定位,并测定方位桩。 1.5 下达坑道施工任务通知书,并提交预想平面图、剖面图。 2、坑道施工及地质编录

要求:及时编录、采样,并及时现场核查分层位置及采样分样的正确性。

要点:进行地质分层和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及素描图的绘制。注意:文、图、表要吻合。

2.1 坑道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规格、方位施工,坑道顶、壁要求平整。 2.2 坑道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支护及如何支护。

2.3 随坑道掘进要及时进行地质编录、采样,地质编录前应检查坑内安全,对坑道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坑道内的总体地质情况,并用记号笔在坑道壁及顶板上划出岩层界线、矿体界线和构造线,以便于绘制素描图,必要时需清洗坑道壁,以使地质现象显露清楚。

2.4 坑道素描图一般绘一壁及顶,当坑道两壁地质现象相差较大时,则绘两壁及顶。比例尺一般为1∶100~1∶200,对重要而微小的地质现象应放大到1∶50或大于1∶50的素描图或照片、录像记录。

探矿坑道还应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地绘掌子面素描图。掌子面素描图放置于坑道素描图旁侧,并于坑道素描图上标明其位置及编号。

2.5 坑道素描方法:坑道素描图用压平法展开,即两壁内倒、顶下榻,把坑道压平。基点及基线布在坑道顶的中线上。绘图壁首选正南壁、南西壁、南东壁或正西壁,矿区应有统一规定。

坑道轮廓有两种方法表示:一是按坑道的自然形态表示,方法是沿着坑道测量导线,按1~2米间距或在坑道变化处用皮尺垂直导线丈量各点顶板宽度和两壁高度,缩放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再根据坑道形态联结各点,即为坑道展开轮廓。两壁底板线用直线表示,方法是在平行导线两侧的一定间距,划出两条平行线,即为两壁的底板线,图上的坑道顶

.................

.................

板与两壁间的间距一般保持在1公分左右,图式见附图9;二是简化坑道轮廓,按照坑道规格设计值或平均值用直线缩放在图上,图上坑道顶板与两壁上端连接绘制,不必分开,图式见附图10。

2233445 附图9456789101112.6m222°0335°030°445附图105689101112.6m坑道地质素描图的测制方法是:用坑道展开图为底图,沿坑道掘进方向进行地质观察47 和编录。在地质观察时,可用记号笔在坑道壁及顶上划出各种主要地质界线,然后以测量导线为基准,丈量顶板和两壁的各种地质界线。坑道顶的地质界线,按地质产状投到包含基线的顶面上,按正投影绘制。由于坑道顶板凹凸不平或呈穹形,制图时应将地质界线投影到一个平面上,以便得出真实图形,正确反映出地质实际情况。

坑道壁斜度大于75°时,按铅直面绘制,否则应在备注中注明其斜度。

坑道方向变化时,拐点要有坐标数据,并标明方位,如拐弯方位角小于15°时,坑道壁和顶连续素描,若大于15°时,则坑道壁相应地裂开表示。

作掌子面素描(尤其是沿脉)应紧随着坑道掘进按一定间距在掌子面上进行地质素描和采样工作(金、有色金属一般间距为5~10米)。掌子面地质素描比例尺与坑道素描图一致,要按坑道,按顺序统一编号。素描方法是首先根据基线上的控制点确定掌子面位置,并在掌子面顶部中点(即基线通过位置)悬一重锤,并用记号笔划出此垂线,再在中部画一条水平线并丈量其长度,把掌子面分成四块(地质情况复杂还可细分),再用钢尺在掌子面上测量各种地质界线,按比例尺缩放在图纸上,同时绘出掌子面的自然轮廓。掌子面之顶和壁的轮廓应与坑道素描图上相吻合。

.................

.................

坡角小于45° 的斜井,图上应标明坡度角。 坑道素描图图式见附图11。

附图11 ××矿区×××矿床PD坑2道地 质素描图1∶100坑口坐标X= :Y= Z= 250°37°测点坐标 点XYZ号0°160°70°55° 801°85° 85°15°2330°448°平面示意图0102030405060708080901010125°30°4°8图例:文字描述:0m ~1.5m1.5m ~2.5m2.5m ~8m大理岩矿体矽卡岩闪长岩脉花岗岩06采样位置07 及编号*B1标本位置 及编号测量控 制点8070°°产状37°坑道走向样位置 样样测采长号点自至 ()m分析结果 ()%体重

2.6 坑道若需支护,则地质编录、采样均需在支护前进行。

2.7 详细逐层观察描述记录,记录于坑道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上。描述要求详见本作

制 图:年 月日检 查: 年 月日业指导书“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第2.7条”。

2.8 采集各类样品:化学分析样,刻槽采样,一般布置在素描壁,当矿化很不均匀,两壁变化很大时,可在两壁刻槽取样。采样要求及编录详见采样工作作业指导书。

3. 资料整理

要求:编录内容真实、齐全。 要点:整饰图件,校核文、图、表。

3.1 核对原始地质记录与素描图、采样记录与图上采样位置及矿石类型、地层产状等。 3.2 图面整饰:图名、比例尺、水平标尺、样品位置、编号、图例和岩石花纹、基点坐标表、化学分析结果表、编录人和检查人员的签名、日期等。

3.3 根据岩矿鉴定结果、化学分析结果,对原始地质记录作补充描述,对素描图进行补充、修正或圈定矿体。

3.4 将文图装订成册。

.................

.................

表4-2-1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项目 矿床(点)

坑探单项工程设计书

一、坑道编号 二、坑道种类 。 三、坑道位置:坐标:X Y Z 。

剖面号 坑道端点标高 。

四、工程目的: , 。 五、工程数量:总计 米,其中:沿脉 米,穿脉 米, 石门 米。

六、坑道预期地质情况: , 。 七、地质技术要求: , 。 八、采样要求: 。 九、物、化探、水文、地质要求: , 。 十、坑道测量要求: 。 十一、坑道掘进方法: 。 十二、坑道掘进技术要求:断面规格 ,坡度 ,方位 。 十三、其他: 。 十四、本工程要求于 年 月 日前竣工。

地质施工管理: 技术负责: 测量: 项目负责: , 组长: 探矿: 日期: 年 月 日。 备注: 。 ※本设计一式四份,地勘大队、探矿、测量及项目组各一份。

.................

.................

表4-2-2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区

坑道开工通知书

第 号

一、坑道编号 剖面号 二、坑口坐标:X Y Z 三、设计长度 米,沿脉 米,施工方位 ,

坡角 ;穿脉数量 处,穿脉长度 米, 方位 ,坡角 。

地质技术要求: 地质 项目负责人 测量 施工单位 大队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注)一式四份(项目组、测量组、施工单位、队部)

.................

.................

表4-2-3

.................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坑探(穿脉)工程地质记录簿

工程编号及类型: 矿(地)区名称: 项目类别及代码:

地质编录人员: ,编录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

坑探(穿脉)工程基本信息记录表

表4-2-4

矿区名称(代码): 剖面线号: 工程编号: 1.工程档案编号 序号 2.工程类型 长度 (m) 方位角 (°) 4.施工参数 坡度 (±°) 断面规格 (m×m) 其他 9.编录单位 X Y H 备注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 3.工程点坐标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5.施工单位 6.施工日期 10.编录日期 11.地质编录员 7.工程管理员 8.施工质量类别 12.编录质量类别 填表: 日期: .................

.................

坑探(穿脉)工程地质记录表(1)

表4-2-5

工程名称及编号: 第 页(共 页) 基线参数(累计,m) 基线编号 起 至 方位 坡度 分层位置(m) 岩矿石名称 自 止 计 花纹代码 层位 / 期次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类型;5构造形态,6接触关系;7其他特征) 标志面产状 名位置 倾 向 称 (m) ∠倾角 .................

.................

表4-2-6

化 学 采 样 采样 工作面 方法 /规格 样品 编号 位置(m) 起 止 样品长度 坑探(穿脉)工程地质记录表(2)

第 页(共 页) 分 析 成 果 采样线产状 方位角(°) 坡度 ±(°) 样品 真厚度 (m) 标本 编号 标 本 鉴 定 采集 位置 (m) 检索项 鉴 定 结 果

.................

.................

表4-2-7

.................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沿脉坑道地质记录簿

工程名称及编号: 矿(地)区名称: 项目类别及代码:

主要编录人员: ,编录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

表4-2-8

沿脉坑探工程基本信息记录表

矿区名称(代码): 中段标高或编号: 工程编号: 1.工程档案编号 序号 2.工程类型 长度 (m) 方位角 (°) 4.施工参数 坡度 (±°) 断面规格 (m×m) 其他 9.编录单位 X Y H 备注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3.工程点坐标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5.施工单位 6.施工日期 10.编录日期 11.地质编录员 7.工程管理员 8.施工质量类别 12.编录质量类别 填表: 日期: .................

.................

表4-2-9

沿脉坑道地质记录表(1)

工程名称及编号: 第 页(共 页) 1.基线参数 基累计进尺(m) 线编起 至 号 掘进方位 掌子面位置 进尺 相对(m) 方位 岩性分层(m) 起 止 斜厚 岩矿石 名 称 2.掌子面地质记录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 4矿化蚀变现象;5形态产状;6接触关系;7其他地质特征) 采样记录(m) 样品 编号 自 止 样长 采样线 方位 坡度 分析结果 .................

.................

表4-2-10

沿脉坑道地质记录表(2)

第 页(共 页) 3.顶板及两帮综合地质记录 基线编号 编录工作面 名称及部位 分层描述区间(m) 起 止 计 揭露 宽度 岩矿石名称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现象;5形态产状; 6接触关系;7其他地质特征) 标志面产状 名称 位置 倾向 (m) ∠倾角 检索项 .................

.................

第五节 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严格执行地质设计

要点:编制好钻孔地质技术要求指示书 注意:签订好钻探施工合同书

1.1 本钻探编录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种地质勘查钻孔,包括冲击钻孔、各种深度的机械岩石钻孔和采样钻孔(CSR)等。对矿区内专门的水文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和物探、化探专用钻孔等,除按各专业需要按有关标准编录外,应尽可能按本作业指导书要求补充原始地质编录。

1.2 根据地质设计和矿区地形地质图及勘探线剖面图,量出设计钻孔的坐标位置并下达测量任务通知书,用经纬仪测放出设计钻孔的孔位,钉上木桩并写上孔号作为设计孔位的标记,如为斜孔,测量时需钉方向桩,以便钻机安装。

1.3 钻孔设计孔位测定后,由钻探部门负责平整机台、修路、通水、通电和钻机安装及施工前的各项准备。

1.4 地质技术人员要及时编制各种技术任务通知书,内容包括开孔通知书,钻孔理想柱状图,并对钻孔质量提出要求,同时交探矿技术人员进行钻探技术设计。技术指示书一式三份,地质、探矿、钻机各一份;钻机开钻前由地质技术人员向钻探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预计孔内地质情况及质量要求等。

1.5 钻机安装后和开钻前,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组织地质编录人员、探矿技术人员、测量人员、钻机机长对钻机开钻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验收。内容包括:测量人员用仪器复核钻孔孔位是否准确,如为直孔,地质人员用罗盘或水平尺验收钻机的水平度和主轴钻杆的垂直度;如为斜孔,则地质人员需检查钻孔的方位角和主轴钻杆的倾角(天顶角)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他还要检查机台班报表、取样工具、岩芯箱、岩芯牌及测斜仪器等是否准备齐全。验收合格后,正式下达开孔通知书。

2.野外钻探编录

要求:在钻探施工过程中,地质人员应根据钻孔技术任务通知书要求和钻进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不断进行研究,便于指导钻探施工。

要点:正确分层、详细观测描述

注意:严把钻孔质量关,认真检查岩心并核对岩心隔板和钻孔班报表的数据。 2.1 机场检查:地质编录必须在钻探施工现场进行。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地质人员应

.................

.................

每天到机台进行检查、观察和编录。任务首先是核对钻孔班报表、填写钻孔野外记录表(表式见附表),并检查钻孔质量情况及机台和孔内情况,换层及换层深度和各项技术要求的执行情况。其步骤如下:(1)检查钻孔班报表,仔细核对回次和进尺,若有差错,应通知钻机班长及时纠正。(2)检查机台对岩(矿)心的采取、整理是否符合要求。岩矿心的整理,编号严格按DZ/T—0032《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进行。一般情形下,机台应按以下规定办理:a..备足岩心箱。b.提取岩心时,当岩心管拔出井台后,要挪离孔口一定距离,以免岩心脱落掉入井内。钻头离开机台板不要过高,以免岩心散落。从岩心管取岩矿心时必须保证岩、矿心的上下顺序,不得错乱,不得乱敲打。岩、矿心取出后,应洗去附着的泥浆,但易溶及很松散的岩矿心例外。c、岩、矿心清冼干净后,应立即按顺序、按每一钻孔统一编号,不得有缺号。号码用油漆书写。岩矿心方向不能颠倒,可划一箭头指示钻进方向。d、将编号后的岩、矿心按顺序装箱,能互相连接的岩矿心,尽量连接,磨损过大者,可建议机台改进钻进方法。若岩、矿心裂为数块,尽量拼凑复原。每一岩心箱的两端都要写上孔号、起止进尺米数及箱号。在特殊情形下,若采取的是岩粉,应用布袋包好放置于岩心箱相应的间隔内,布袋上注明“岩粉”,其长度不计入岩矿心长度,不参加岩、矿心采取率计算。e、安放木隔板或塑制岩心牌f、要妥善保管岩矿心,不得堆放在地上。g、确保岩心提取,一般情形下,不得在井底保有过多的残留岩心,对于近矿围岩岩心及矿心尽可能不超过0.5米。h、要确定钻具提升的间隔,尤其在矿体或近矿围岩中钻进时,同一回次钻进米数不得过长、以防矿心磨损,影响岩矿心采取率。(3)丈量岩矿心的实长,如机台将岩、矿心的长度拉得过长(岩、矿心不规整时),不符合要求时,地质人员可以用量得的长度校正,并通知钻机班长及时修正班报表。(4)矿心采取率达不到要求时,应立即通知机班长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处理解决。

2.2 初步观察及编录:

2.2.1对岩(矿)心进行详细观察描述并确定分层位置,记录于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描述内容及顺序按“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中的相关要求执行,同时还需测量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条带、接触界线等)与岩心中轴线夹角。

选择有代表性具地质意义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或照相。

岩心描述要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层(体)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破碎带等重要地段要详细描述。并采集必要的标本、样品。

2.2.2 当钻孔进入见矿预计部位时,要提前下达见矿通知书,地质人员应增加现场检查的次数,见矿时应立即到机台检查。

.................

.................

3. 钻孔弯曲度测量及允许偏距 3.1 钻孔弯曲度测量:

3.1.1 目的主要是了解钻孔在深部的空间位置是否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以免钻孔因弯曲偏离过大而失去作用。对钻孔弯曲的限制与矿床勘探网的密度有关,密度愈大则要求愈严。钻孔弯曲过大时,不仅使综合编录、综合研究及储量计算增加困难,甚至使钻孔揭露的地质现象不能利用。因此,首先要防止过度弯曲,其次是加强测量,掌握情况。

3.1.2 在具有磁性干扰的矿体中用定盘仪或不受磁性干扰的仪器(YT—1陀螺式测斜仪)测斜;在非磁性的矿体中用JXY—2型测斜仪和和电测仪等测斜。各种测斜仪器在使用之前应经过检查和试验对比。不需测方位角的钻孔可用氢氟酸测倾角,但需经过毛细管校正。

3.1.3 钻孔钻进时,还必须系统进行顶角和方位角测量。关于测量间距,根据最新《岩心钻探规程》规定:应依据地质设计或实测钻孔顶角小于或等于5°时,每钻进一百米测一次顶角(不测方位角);大于5°时,每钻进五十米测一次顶角和方位角。定向孔、分支孔和易斜孔,根据施工需要,应适当缩短测量间距(25~50米)。一般情形下,为每隔50米进行一次,如果顶角弯曲不大,方位偏离不大时,可以酌情放稀至100米,否则应加密至25米。

钻孔弯曲度超出规定要求时,应及时通知探矿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一般钻孔不同孔深的各测点实测顶角与开孔设计顶角之差不得超过下表范围:

测定孔深 允许顶角差(度) (米) 直孔 斜孔 100 2 3 200 4 6 300 6 9 400 8 12 500 10 15 600 12 18 注:孔深大于600米的钻孔,其弯曲度允许顶角差,可根据地质目的要求与钻探施工状况具体商定。 3.2 钻孔允许偏距

钻孔按设计网度和孔深,以主矿体设计座标与实际座标的偏离距离为准(即以相邻剖面的同一矿带钻孔的相向或相背的距离合计)。钻孔允许偏距要求见下表:

网度 200×200m 100×100m 50×50m 4. 孔深验证 .................

孔深 <500m <500m <500m 要求偏距 <1/5 <1/4 <1/3 孔深 >500m >500m >500m 要求偏距 <1/4 <1/3 <1/2 .................

4.1 孔深验证除了主矿层或主矿体(薄矿层顶板或底板,厚矿层顶底板),重要构造位置及层位,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必须进行验证外,一般每钻进100米验证一次。

4.2 孔深验证由机台人员负责,必要时地质人员需临场或抽查。

4.3 孔深检查使用钢尺,丈量当时井下使用的钻具全长。依下列公式求得 孔深(H):H=L-(h1+h2+h3) 式中:L—钻具全长;

h1—机上余尺(钻机立轴箱顶面至钻杆上端的距离);

h2—机高(钻机立轴箱顶面至机台面距离,应与开孔角度一致); h3—台高(机台面至井口标高,亦应与钻孔角度一致)。

4.4 孔深验证的修正:孔深误差率小于千分之一时不修正报表;孔深误差率大于千分之一时要修正报表,孔深经修正后即为达到指标要求。

孔深误差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孔深误差率=校正前的孔深-校正后的孔深×1000‰

校正后的孔深

一般情况下,验证误差小于0.5米时,在最后2个回次中按回次进尺平差,验证误差大于0.5米时,在最后5个回次中,按回次进尺大小比例平差;若测量段内有矿体(层)时,则按分层厚度加权平差。

孔深验证如超出允许误差,必须重新测量,并找出原因,及时校正孔深。 5. 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5.1 对岩、矿心采取率的要求:

5.1.1 要求取心的岩层,全孔平均采取率一般不得低于65%。矿化带、重要标志层以及矿层和矿层顶底板(上、下各3~5米)平均采取率一般不得低于75%。不要求取心的岩层,不计算采取率。

5.1.2 某些情况下,岩、矿心平均采取率需要高于或低于上述规定以及某些需 要分层计算采取率时,按需要和可能,可在设计中提出具体指标。 5.2 岩(矿)芯采取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岩(矿)心采取率=各回次岩(矿)心长度的累计数×100% 各回次取岩(矿)心进尺长度的累计数

5.3 残留岩心处理:当回次岩心长度大于回次进尺时,是由于上回次留有残留岩心所致。由于残留岩心长度难以测定,故当回次岩心长大于进尺时,采用上推法处理,但最多不超过5个回次。岩心破碎或成粉状、砂状一般不能上推计算。

.................

.................

5.4 岩心零回次处理:当某回次未取上岩心时,下回次岩心长大于进尺时,则两回次合并计算采取率;若下回次岩心长小于进尺时,则根据零回次进尺多少确定是否与下回次合并计算采取率。当零回次进尺大于1米时,零回次单独划出,小于1米时与下回次合并。

6. 换层孔深计算方法:

6.1 在一个回次内换层时,有两种情况: (1) 回次采取率不足100%时:

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 (2) 回次采取率为100%时:

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 6.2 零回次换层孔深计算:

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零回次进尺的1/2 7. 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7.1 在以清水为冲洗液的钻孔中,每班至少观测水位1~2回次。

每个观测回次中,提钻后,下钻前各测量一次水位,间隔时间应大于5分钟。以泥浆为冲洗液的钻孔中,一般可不进行水位测量。

7.2 钻进过程中遇到涌水、漏水、涌砂、掉块、坍塌、缩径、逸气、裂隙、溶洞及钻具掉落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记录其深度。

7.3 在地下水自流钻孔中,可根据水文地质的要求接高孔口管或安装水压表测量水头高度和涌水量。

7.4 孔内发现热水,应测量孔口水温及井温。 8. 封孔与验收 8.1 封孔

8.1.1 终孔前探矿部门根据地质部门提出的实际钻孔柱状示意图和封孔通知书要求编写封孔设计,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或队长批准后,交机台执行。

8.1.2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封孔要求:

(1) 见易溶、易蚀、易流散、易被破坏的工业矿层(如油、气、卤水、矿化水、可溶盐、硫铁矿、自然硫等)、含水层、含水构造的钻孔均须在顶、底板上下各5米范围的隔水层处下木塞,用3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抗硫酸盐水泥封闭。

(2) 除了上述以外的其他固体矿层,可在矿层上下顶底板各5米处下木塞并用325号以上的水泥或其他隔水材料封孔;如见矿孔未见含水层和含水构造并且孔位低于侵蚀基

.................

.................

准面时,可封闭钻孔最上部隔水层与透水层交界处。

(3) 矿层不厚或矿层与矿层、矿层与含水层较近时,可一并封闭。

(4) 需要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或对农田灌溉有利的钻孔,可暂不封闭。但对矿床充水有严重影响的钻孔,必须封闭。

(5) 孔壁严重坍塌或孔内有遗留物堵塞,无法处理时,可以只封上述部位以上的孔段。

8.1.3 封孔后必须在孔口中心处设立水泥标志桩(用水泥固定)并用红油漆标明钻孔号。机长将《钻孔封孔设计和封孔记录表》送交地质、探矿部门存档。

8.1.4 根据需要,经地质与探矿部门共同研究,可选择少量关键钻孔检查封孔质量。 8.2 钻孔验收

8.2.1 钻孔见矿或终孔后,应及时进行采样工作。采样要求按采样作业指导书要求执行。

8.2.2 钻孔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加强综合研究。钻孔未达设计孔深但已达到设计目的的可提前终孔或已达设计孔深而未达设计目的的需加深时,则需下达钻孔变更任务通知书。

8.2.3 钻孔施工达到地质目的后,下达钻孔终孔通知书。通知书中要明确终孔后的工作:测量终孔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直孔孔斜大于5度及斜孔均需测量方位角。当钻孔施工中矿心采取率很低时,则应通知机台补采矿心,下达补心通知书。当钻孔需要测井时,下达测井通知书。封孔要下达封孔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交机台、一份交探矿部门、一份留档。机台封孔后,实际封孔结果记录交地质存档。孔口埋设标志(水泥桩)。

9.钻孔终孔后的资料整理

要求:钻孔各类原始记录资料必须齐全 要点:编制合格的钻孔柱状图 注意:岩矿心的保存、入库及登记。

9.1 根据各项测试成果和检查意见,将现场原始地质记录归并成统一分层,用墨笔整理记录到钻孔地质综合表中。

9.2 对每个钻孔的现场原始地质记录,地质组必须进行100%的检查,主要检查分层位置是否正确、分层描述是否全面、采样布置是否合理、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等。

9.3 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对钻孔质量进行验收。验收标准主要为“钻探工程质量指标”。参加人员主要有地质技术负责人、地质、水文技术人员、探矿技术人员和钻机机长等。地质人员负责填写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

.................

9.4 根据岩矿鉴定和化学分析结果,补充岩矿石特征描述,必要时补采矿体顶、底板控制样品。

9.5 整理测试分析成果资料,填写钻孔样品登记表。 9.6 填写钻孔孔深测量、弯曲度测量登记表。

9.7 编制钻孔地质小结和见矿钻孔柱状图,钻孔柱状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 ~ 1∶200,无矿部分可用断开线缩短绘制。

9.8 根据钻孔编录资料,编制勘探线剖面(草)图,对主要地质界线和矿体进行连接和对比。

.................

.................

表4-3-1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 区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钻探工程施工任务书

第 号

一、孔 号 剖面号 二、孔口坐标:X Y Z 三、钻孔目的 四、设计孔深 开孔方位 开孔倾角 五、钻孔质量要求:

1、方位角 每 米测一次,顶角允许弯曲系数为100米 顶角方位偏差要求穿过矿层(下盘)点,不得偏离剖面线 米。 2、岩心采取率平均 % 矿心采取率平均 % 矿心回次采取率不小于 % 近矿围岩采取率平均 %采取率一次为零后,必须采取措施或进行特采。

近矿围岩及在矿体中钻进时的提升间隔:

3、井深验证间隔: 米测一次,最大误差不得超过 米。 4、班 报 表: 5、水 文: 6、封 孔: 六、物化探要求

.................

.................

七、理想岩石层序表及钻进中应注意的地质情况: 表4-3-1 深 度 八、其它:

九、设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字: 十、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签字:

地 质 机 长 测 量 探 矿 水文地质 技术负责 项目负责 分 队 长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一式三份(施工机场、项目勘查、大队各一份)

柱 状 图 岩 石 层 厚 注 意 问 题 .................

.................

表4-3-2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 区

钻孔开工通知书

第 号

一、孔 号:

二、孔位置,坐标X Y Z

三、设计深度 米,方位 顶角

四、地质技术要求:

地质 水文地质

测量 探矿

年 月 日

(注)一式三份(测量,施工单位,地质)各一份

表4-3-3

.................

.................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 区

探矿工程变更任务通知书

第 号

于 年 月 日 施工的 原设计 米,现需增加(减少) 米

变更原因 变更后的要求

地质 探矿 技术负责

年 月 日

※ 一式三份:施工单位、地质、大队各一份,超过规定范围时,应加一份报地质处。

.................

.................

表4-3-4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 区

补采岩(矿)心通知书

第 号

于 年 月 日 施工的 号钻孔 需从 米至 米补采岩矿心,立即进行。

补采岩(矿)心原因: 补采具体要求: 注意事项:

地质 探矿 技术负责

年 月 日

※ 一式三份:施工单位、地质、大队各一份,超过规定范围时,应加一份报地质处。

.................

.................

表4-3-5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 区

钻孔终孔通知书

第 号

经研究决定 机施工的 号钻孔, 于孔深 米处终孔。

终止原因

终止后的要求(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地质 水文地质

测量 探矿

年 月 日

(注)一式三份(测量,施工单位,地质)各一份

.................

.................

表4-3-6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 区

钻 孔 竣 工 报 告 书

第 号

一、钻孔编号 剖面号 二、钻孔坐标:X Y Z 三、设计深度 米,开孔倾角 开孔方位角

终孔深度 米,终孔倾角 终孔方位角 四、全孔矿心采取率 %,全孔岩心采取率 %,近矿围岩采取率 % 五、班报表: 六、水 文: 七、物化探: 八、封 孔: 九、其 它: 十、开孔日期 年 月 日,竣工日期 年 月 日 十一、停钻原因: 十二、钻孔质量评述: 以上各项已经我们检查无误,同意验收上报。

地质 机长

年 月 日

.................

.................

十三、地质意见:

十四、探矿意见:

十五、项目组意见:

十六:大队意见:

.................

表4-3-6

地 质

探 矿

项目负责

队长:

时间: 年 月 日

.................

表4-3-7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区

钻孔野外地质记录簿

钻孔号: 勘探线号: 施工单位: 施工日期: 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编录日期: 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编 录 : 检 查 :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

钻孔野外记录表 表4-3-8 日 期 1 进尺(m) 班 2 自 3 至 4 合计 5 长度 6 岩心 残留 7 % 8 块 数 回次 9 层 位 10 换 层 深 度 11 箱 号 12 13 .................

.................

岩 石 描 述 .................

.................

.................

表4-3-9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区

钻孔地质记录簿

孔 号: 勘探线号:

开孔日期: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编录日期: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页 数:自 至 计 页

编 录 检 查 技术负责

年 月 日

.................

表4-3-10

孔口座标:X Y Z 开孔方位角 设计孔深 m 开孔日期 年 月 日 开孔倾角 实际孔深 m 终孔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验证测定记录表 钻孔弯曲度测定记录表 备注 记录孔深 验证孔深 测定深度 方位角 倾角 备注 (m) (m) (m) 岩矿心采取率 质量 钻进总长 岩心总长 分项 (m) (m) 全孔 围岩 近矿围岩 矿体

% 备注 自 (m) 钻孔结构 至 (m) 共计 (m) 孔径 (mm)

.................

.................

表4-3-11

钻 孔 分 层 表

分层编号 分 层 深 度 岩石名称 自 至 穿过 厚度 岩心 长度 分 层 采 取 率 .................

.................

钻孔地质记录表

进尺(M) 自 1 .................

至 2 合计 3 岩心 长度 4 % 5 层 位 6 换 层 深 度 7 表4-3-12 岩 石 描 述 8 .................

钻孔地质记录表

倾角 9 岩石等级 10 切片号 深度 11 试样号 12 采样间隔 自 13 至 14 长度 15 16 17 18 19 表4-3-12续 分析结果 20 21 22 23 24 .................

.................

表4-3-13

钻孔水文记录表

外观 形状 裂隙发育情况(形状、程度、宽度、性质、数量) 隙发轴最最一岩面育张闭充心大小般心形程开 合 填 夹宽 宽 宽 长 状 度 角 M ㎜ ㎜ ㎜ 条 条 条 度 岩心破碎情况 充填物 裂 隙 数 条/M 分段裂隙数 条/M 性质 最大径 ㎝ 最小径 ㎝ 一般径 ㎝

.................

.................

表4-3-13续

钻孔水文记录表

进尺 至 m 计 m 长 度 m 岩心 残 留 m 采取率 % 块数 回次 % 块 度 分 段 块 度 块/M 岩 石 性 质 (名称、结构、特征矿物及蚀变岩心表面形状有无淋滤物)

块/M .................

.................

表4-3-14

钻孔物性参数登记表

钻孔位置 取样位岩矿石 置 名 称 (m) 钻孔编号 磁性 电性 密度 余磁(10-6C.G.S.M) 极化率 电阻率 感 磁 (g/cm3) (10-6C.G.S.M) % 大小 方向 (Ω-M) 备注 .................

.................

抽 水 试 验 记 录 表 表4-3-15

主孔号 NO.1 观测孔号 NO.2 累计 时 分

第 次降深 主孔静止水位 深度 M

标高 M 水 量 观 测 桶 读数 涌水量 测 堰形 公分 公升/秒 时间秒

观测孔静止水位 水温 ℃ 气温℃ 深M

标高 因 M 故 障 停 工 原因 观 测 时 间 月 日 时 分 水 位 观 测 观测孔 主孔 NO.1 NO.2 深降深 深度 降深度 降度 深 深 时 分 .................

.................

A14 岩矿心分层签

表A14 787×1092 1/128 岩矿心分层签 矿区名称 孔号 层 号 层位 岩矿石名称 起回次 岩心长 孔深 m 止回次 岩心长 孔深 m 编 录 日期 年 月 日 A15 标本签

表A15 787×1092 1/00 标本签 矿区名称 队 分队 编 号 名 称 产 地 地质位置 空间产状 采 集 人 日期 年 月 日 备 注 A16 样品签

表A16 787×1092 1/00 样品签 矿区名称 队 分队 编 号 名 称 产 地 规 格 共 袋子 第 袋 采 集 人 日期 年 月 日 备 注 A17 岩矿心样品签

表A17 787×1092 1/128 岩矿心分层签 矿区名称 孔号 样品编号 岩矿石名称 起回次 岩心长 孔深 m 止回次 岩心长 孔深 m 采 样 日 期 年 月 日

.................

.................

第五章 化学分析采样

第一节 采样目的

是通过试样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的组份种类和有益、有害元素的含量,确定矿石质量,圈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研究各组份间的相互消长关系和空间变化规律。

第二节 采样原则

1、沿着矿体物质成分变化最大的方向(通常为厚度方向)采样。 2、应按照不同矿体、区别不同的矿石类型和品级分段采样。

3、当矿体与围岩、夹石界线清楚时,样品可连续采到矿体边界。对其中的夹石则应按工业指标的规定处理:如夹石厚度大于指标规定时,可略而不采或单独采样(全采或间隔采样);如夹石厚度小于指标规定时,则矿与夹石可连续采样或分别采样。当某些矿种在工业利用上允许的有害杂质含量要求很严时,虽然夹石很薄,也必须分别采样。

4、当矿体与围岩、夹石界线不清楚时,则根据肉眼观察,依矿化强弱分别布置样品连续采样,保证矿体边界外部应有样品控制(控制样长度≥夹石剔除厚度)。

5、样品必须有代表性,能如实的反映客观实际,避免人为的富化与贫化。

6、经济高效的原则:在能获取相同地质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成本低、

效率高、劳动强度较轻的简单的采样方法。

表1 主要金属、非金属矿产常用的采样规格参考表

矿 种 铁矿 采样方法 刻槽 采样断面规格 宽×深 (厘米) 5×2—10×3 采样长度 (米) 1—2 备 注 矿石厚度大而稳定的矿体,采样长度可适当放长。 锰帽矿床用5×10—20×5厘米、堆积、残积淋滤矿床20×15—25×25厘米。 细脉浸染大型铜矿床,采样长度可以适当放长。 细脉浸染大型矿床采样长度可以适当放长。 硅酸镍为5×3—10×5厘米 锰矿 铬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5×2—10×5 5×2—10×5 5×2—10×3 5×2—10×3 5×2—10×3 0.5—1 1—2 1—2 1—2 1—2 铜铅锌 钼 硫化镍 .................

.................

铝土矿 锑汞 钨锡 脉金 钴土矿 铍 铌钽 石灰岩 白云岩 菱镁矿 石英砂 石英岩 蛇蚊岩 重晶石 石墨 高岭土 粘土 萤石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刻槽 剥层—全巷 刻槽 刻槽 刻槽 剥层—全巷 刻槽 刻槽 刻槽 剥层—全巷 5×2—10×5 5×3—10×5 5×3—10×5 10×3—20×5 10×5—20×20 10×3—20×5 5×3—20×5 5×3—10×5 10×5—5×2 10×5—5×2 50—100×10—50 10×5 10×5 10×5—5×3 50—100×20—50 10×5 10×5—10×10 10×5 50—100×20—50 0.5—2 0.3—1 1—2 <2 0.5—1 0.5—2 1—2 2—5 0.5—2 0.5—1 1—2 2—4 0.5—2 0.25—1 0.5—1 0.5—1 0.25—1 组合样长5—10米。 用于次生菱镁矿。 (层状矿) (脉状矿) 砂矿 需要统计剔除夹矸率的矿床,应进行刻槽规格试验。 第三节 山地工程采样

1、采样方法分类

山地工程(槽、井、坑道)中使用的采样方法很多,根据它们对矿体的控制特征,可分为三类:

(1)“线型”:刻槽法,刻线法,拣块法。 (2)“面型”:剥层法,方格法。 (3)“体型”:全巷法,攫取法。 2、刻槽法

这是应用最广的采样方法。一般用于品位较均匀或品位变化不大的矿体。 2.1 样槽断面规格

应根据矿体的厚度、矿石结构、构造及矿化均匀程度而定,矿体厚度大或矿化均匀时,样槽断面可小一些;矿体厚度小时,可适当加大断面规格,以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当有用矿物颗粒过大或矿石过于疏松时,也可适当、加大断面。我国主要金属、非金属矿产通常采用的样槽断面规格,见表1。

2.2 样槽长度

.................

.................

取决于矿体厚度大小,矿石类型变化情况和矿化均匀程度,以及工业指标所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矿体厚度较大、矿石类型简单、矿化均匀时,采样长度可相应放长。但样长一般不能大于最低可采厚度或夹石剔除厚度。表1可作为初期确定样品长度的参考。

同一矿区内试样长度应基本一致。当刻取到最后一个样品,样长超过规定长度1/2时,可划分为另一试样,若小于1/2时,可合并于前一试样内。

2.3 样槽的布置 2.3.1 探槽采样布置

应在较新鲜的矿石(或矿化岩石)刻槽采样。槽样可布于槽底或其一壁,并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如系沿脉探槽,则应在槽底垂直矿脉走向方向按一定间距刻槽采样。采样间距根据矿化均匀程度而定,一般可用类比经验数值确定。

铜、铅、锌、钼、镍(硫化镍):间距2~10米;钨、锡、锑、汞、铍、铌、钽,间距2~5米。在确定采样间距时,必须考虑矿化均匀程度,如矿体厚度大,品位变化小,间距可增大,反之应缩小间距。

2.3.2 探井采样布置

一般布置在沿勘探线即沿矿体倾向的井壁上,根据矿体倾角的缓、陡,可以垂直或水平采样。当矿化均匀时,可一壁采样;不均匀复杂矿化,可两壁或四壁采样,然后将相应位置的样品合并为一个样品化验。

盲井、天井、竖井、斜井,均在一壁或相对两壁采取水平或真厚度样品,但对缓倾斜矿体,可按铅垂方向采样。

2.3.3 坑道采样布置

沿脉坑道中,如矿体厚度小于坑道断面:陡倾斜矿体(倾角>60°)可按一定间距在前进掌子面上的一定高度布置水平槽样;缓倾斜矿体(<30°),垂直布置,按真厚度采样。因坑道掘进无法在掌子面上取样时,可在坑顶底板上垂直坑道或矿体走向按同等间距采样。矿化不均匀时,应采取铲平等措施,尽可能消除顶板或弧形造成的人为的富化或贫化现象。矿体厚度大于坑道断面时,一般多布置水平采样线,并配合一定间距的穿脉坑道或坑内水平钻或辅以打眼法取样。

穿脉坑道中,一般布置于坑道一壁或两壁距底板1米高处连续水平采样,对薄矿体可以水平采样,也可以沿真厚度方向采样。对矿化不均匀品位变化大的矿体,可以两壁分别采样,合并加工化验。当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时,两壁分别采样,并单独加工化验。

.................

.................

3、刻线法

为刻槽法的简化,是沿矿体的厚度或矿化变化最大方向平行刻凿数条连续的窄而浅的“线沟”,收集全部矿石碎块作为样品。当矿化比较均匀时,线沟规格1~2×1厘米,线距5~10厘米,等距平行刻取3~5条采样线合成一个样品。当矿化不均匀时,线沟规格可加大到3×2厘米。

4、拣块法

沿采样线以大致相同的断面连续采集不规则的矿块,并将一定长度内的矿块,合并为一个试样。主要用于矿石类型较为简单,品位较均匀,无法刻槽(或刻线)采样的矿体。

如按相等间距,断续但系统采集不规则矿块,则称为“不连续拣块法”,此种方法运用于矿点检查或预查阶段,大致了解矿体品位时采用。

5、剥层法

在矿体出露全厚的情况下,沿走向或倾向按一定深度连续或间隔地剥下一层薄层矿石作为样品,剥层深度一般为5、10、15厘米。如沿矿脉走向进行剥层时,可以连续剥层分段采样,也可以按相等的间隔分段剥层采样。用剥层法采样时,样段之间的界线应平行,深度应相等,而且不能使围岩混入或矿石丢弃,以免产生富化或贫化。

6、方格法

方格法又称打块法,是在矿体的出露部位,划上网格或舖以绳网,并于各网格中心或网格交点处,刻取体积相等的样块,各点样块合并即为一个试样(一个样可由20~50个点组成,总重量约2~5kg)。网格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和菱形几种。该方法不受品位均匀程度的限制,但对其地质效果看法不一,一般在普查阶段,遇到矿石硬度较大时采用。

7、全巷法

将在矿体内掘进的坑道(或探井)所取得全部矿石作为样品,不得有围岩混入。沿脉坑道按一定长度(如2米)全部取样。穿脉坑道按一定间距(如2~5米)按间距相等的长度取样。全巷法主要用于采集加工技术试验样或检查验证其他采样方法。

8、攫取法

类似方格法,是在矿石堆上,或装运矿石的矿车上,按一定网距均匀地从中拣取一定数量和大小基本一致的矿石碎块,将其合并成一个样品。样品的重量应根据有用组份的均匀程度而定,一般为2~3公斤至数十公斤不等。拣块时要避免偏拣富矿石或贫矿石。

.................

.................

第四节 钻探工程采样

1、取样方法:按一定长度(取样长度及划分样段的办法均与刻槽取样相同)垂直于矿(岩)心层面,并沿其长轴分割为均匀的两半(两半重量误差不超过10~20%),取其中的一半作为样品,另一半保留。

2、注意问题

2.1 没有作过深度改正、调整残留岩心、确定换层深度、计算各(矿)层采取率及室内编录整理时,不能划分采样段并进行采样。

2.2 取样前必须清除矿(岩)心表面的泥浆或外加杂质,并保持劈岩机和场地的清洁。 2.3 要认真填写采样登记表,准确划分采样位置、样长、岩心长,对采样后的岩心,应在原编号基础上编分号。

2.4 矿(岩)心采取率达不到规定要求时,除要求设法补采外,还须采集岩屑、岩粉。矿心样与岩粉样应分做两个样。岩粉样分析成果,一般可作为圈定矿体的参考,但不能参加平均品位计算。

2.5 不同口径的矿(岩)心或采取率相差10-15%以上的矿(岩)心不应合并为一个试样。

.................

.................

表5-1

普 通 试 样 委 托 书

委托单位: 地 区: 第 批 样品数量 件 袋 试样号 工程号 样长(m) 岩 矿 石 名 称 重量(Kg) 袋数 分析方法 分 析 项 目 备 注 表5-2

.................

项目负责人: 填表人: 送样人: 收样人: 收样时间:

.................

原 生 晕 试 样 委 托 书

委托单位: 地 区: 第 批 样品数量 件 袋 试 样 号 工程(剖面)号 导 线 号 岩石特征 试 样 号 工程(剖面)号 导 线 号 岩石特征 项目负责人: 填表人: 送样人: 收样人: 收样时间:

.................

.................

表5-3

钻 孔 采 样 登 记 表

矿区 剖面 孔 第 页 样 采样位置 岩矿心 矿心编号 分析结果 品 顺 样 样 袋 样 备采 序 长 重 岩矿石类型 化验室 自 至 长度 采取率 代表长 取 号 注 自 至 号 (M)(㎏) 数 (M) (M) (M) (M) (M) 率 编 号 (%) 技术负责人 采样人 采样日期 .................

.................

第六章 试样加工

第一节 加工程序

原始样品需经破碎、过筛、拌匀和缩分四道工序的几次反复,才能得到满足化验要求的粒度和重量的试样。

试样加工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在加工厂将试样按工序加工至粒度1毫米(20目)均分两份,一为正样,一为副样。继续将正样研磨至0.15毫米(100目)粒度,送化验室分析。副样保存于加工单位。

表2 不同矿种样品缩分系数(k)参考值

矿种 铁 锰 铜 铬 镍(硫化物) 镍(硅酸盐) 铅锌 铝土矿(均匀的) 铝土矿(非均匀的如黄铁矿化铝土矿、 钙质铝土角砾岩等) 钼 锑汞 锡 钨 钴 菱镁矿 脉金(颗粒基本上小于0.1毫米) 脉金(颗粒基本上不大于0.6毫米) 脉金(颗粒基本上大于0.6毫米) 钽铌锆铪铍锂铯铷钪及稀土元素 k 值 0.1—0.2 0.1—0.2 0.2—0.5 不大于0.25—0.3 0.2—0.5 0.1—0.3 0.2 0.1—0.3 0.3—0.5 0.1—0.5 不小于0.1—0.2 0.2 0.1—0.5 0.2—0.5 0.1—0.2 0.2 0.4 0.8—1 0.1—0.2一般为0.2 试样破碎和缩分,按切乔特公式进行:

.................

.................

Q=kd2

式中:Q—为缩分后样品重量(公斤); d—为缩分时样品最大粒度(毫米); k—为缩分系数。

K值的选择影响加工质量和效率。K值的选择一般采用类似矿床经验法确定(见表2)。特殊情况下,当发现加工缩分的质量存在问题,经检查后认为可能与K值有关,则需进行K值试验。否则,没有必要进行K值试验。

第二节 试样的保管和提取

1、正副样是化验工作的原始资料,需对其加强管理,不得错乱及变质。

2、正副样需有专门保管的库房,库内须有防潮、防水、防火等安全设施,正副样应分别装入防潮容器内,盖严、封好,外面应注明矿床名称、勘探工程名称及编号、试样号、加工日期、重量等。

3、保管期限:正样保管至矿床最终地质报告提交并经上级批准后为止;副样则待勘探工作全部结束后移交有关部门。

试样超过保管期限,需要抛弃或移交时,须办理呈报审批手续。

4、向其他单位外委之样品,受委托单位保管有一定的期限,如有特殊情况,须在外委时,双方协商确定延长保管时间。

5、从入库样品中提取任何目的试样时,均需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填写取样单(一式三份),取样人应在样品保管记录上签字。

第七章 化学成份的检验

样品化学分析种类包括普通分析、组合分析、多元素分析、合理分析、全分析、精矿(及尾矿)分析、单矿物分析等。一般先做单项分析(或常规多项分析),或光谱(全)分析。待系统整理及综合研究后,再确定组合分析、全分析、精矿分析等各种分析的项目。

第一节 普通分析(基本分析、单项分析)

1、目的

主要为查明矿石质量,以便评价矿床和正确计算储量,因此,在进行矿床的普查、详

.................

.................

查勘查过程中,均须系统进行。

2、化验项目

主要依据矿床工业技术指标及储量分类规范予以确定。但对矿石利用有一定影响的元素(如不可熔铁、有害组份、有益组份等),即使工业指标没有规定,也应有一定数量的普通分析进行了解。

第二节 组合分析

1、目的

主要为确定矿石的综合利用价值,了解矿体伴生有益组份,查明矿石含量较低的有害组份,以减少普通分析之化验项目或补充普通分析项目之不足。

2、取样方法

2.1 组合试样是在主要元素含量达到工业品位的普通分析样之副样中采取,按参加组合的普通试样的原始重量比例采取,也可以按普通试样采样长度比例采取后组成。一般按下列公式:

gz=dz·Q 或 gz=lz·Q

D L

式中:gz—从参加一个组合样的每个普通样品中应采取的重量; dz或lz—参加一个组合样的各个普通样品的原始重量 或样品长度;

D或L—组合样的总重量或组合样品的全长。

Q—组合样的重量。视分析项目和参加组合的普通样品数量而定,一般为200~400克,以一半为副样保存,一半为正样送加工、化验。

2.2 组合试样应按矿体、层位或储量计算的块段,并按矿石类型或品级分别采取。每个组合样所含的普通样品数量应根据矿床勘探类型、组份变化程度及勘探工作程度而定,简单类型的矿床一般由2~15个普通试样组成,较复杂矿床由2~5个组成。当其中

有益、有害组份变化特别复杂时,普通样品应不多于2~3个。

2.3 当需用组合试样查明造渣组份时,应根据造渣组份的变化规律、或在系统的组合样中或在部分组合样中予以查明。当只需在部分组合样中予以查明时,可按矿石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组合样,或在每一个工程中选1~2个组合样。

2.4 化验项目

.................

.................

除参考工业指标和储量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参考以下原则: (1) 矿石中含量不多仍有回收价值的伴生有益组份;

(2) 工业指标中规定的有害组份,当含量远低于指标要求上限时;

(3) 矿石中经常伴生的但工业指标未予规定的有害组份;含量未达到回收价值但有一定意义的有益组份,或对矿石工业利用有一定影响的组份;

(4) 一般工业指标已有规定,但具体矿床工业指标中未予规定的项目;

(5) 直接入炉的金属矿石造渣组份,与冶炼技术有关的组份;影响选矿技术措施的脉石组份,当分布不均匀时,列入组合分析项目内。如分布均匀时,列入再组合分析或全分析项目中;

(6) 作熔剂用的辅助原料,其组合分析要求一般与金属矿石相同。作耐火材料用的辅助原料,一般不作组合分析。

2.5 再组合样品

再组合分析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减少组合分析样品的化验工作量,把某些不必在组合分析中分析,但又不宜于在全分析中分析的元素,列入再组合分析项目。

再组合试样一般由2~5个组合样组成,有条件时由10个组合样组成,再组合的原则及方法与组合样相同。

第三节 多元素分析

1、目的是在类比基础上,根据观察和镜下鉴定的结果,在矿体有代表性部位,采取少量样品进行分析,检验可能存在的伴生有益、有害元素,以便确定组合分析化验项目,并以此调整普通分析项目。依此目的而进行的多元素分析为非系统样品分析。

2、取样方法:利用组合样品或普通分析样品。采样位置及其分布注意其代表性,特别是不同自然类型、不同工业品级及不同矿物组合的代表性。样品数量主要根据矿床规模、矿石类型复杂程度而定。

3、化验项目:可根据矿床的矿石类型、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岩矿鉴定结果及光谱分析资料予以确定。

第四节 合理分析(物相分析)

1、目的

1.1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或技术品级,确定矿石自然类型的界限。如有色金属矿床硫化矿及氧化矿的界限。见表4

.................

.................

表4 一般有色金属矿石自然类型的划分标准表

技术品级 氧化矿 混合矿 硫化矿 硫化物中金属含量 占总金属含量百分比 <70 70—90 >90 氧化物中金属含量 占总金属含量百分比 >30 10—30 <10 铁矿石中原生矿和氧化矿的划分一般是按TFe/FeO的不同比值来衡量,当铁矿床中含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后经氧化成赤铁矿、褐铁矿时:

原生铁矿TFe/FeO <2.7 混合矿石TFe/FeO 2.7—3.5 氧化矿石TFe/FeO >3.5

当矿石中含铁矿物主要是菱铁矿,或硅酸盐铁矿比较高的磁铁矿矿石,划分标准另行考虑。

1.2 确定矿石中有用组份的赋存状态和矿物化学组成特点,以确定其工业意义,或选择选冶工艺流程。

2、取样方法:

2.1 划分不同自然类型时,根据肉眼及镜下大致确定矿石自然类型的界限,然后利用界限上下的普通分析样品(连续或按一定间距系统取样)作合理分析样品。

2.2 确定有用元素赋存状态时,根据岩矿鉴定成果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普通分析(或组合分析)样品。

3、样品数量

确定自然类型时,一般在分界处附近应有5~30个;确定矿物化学特点时,一般每一矿石类型有几个样品即可。

第五节 全分析

全分析包括光谱全分析及化学全分析,后者又分矿石化学全分析和岩石化学全分析。 1、光谱全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大致确定岩石、矿石中各种元素含量范围,以便确定化学全分析项目,并用以检查矿石或围岩中稀、散元素含量及研究成矿作用和围岩蚀变规律。样品可利用普通分析样品和组合样品。

.................

.................

2、矿石化学全分析

2.1 目的:确定不同类型矿石中各种化学组份含量的精确数据,借以了解矿石综合利用价值,工业技术性能及地球化学特征,是对组合分析的检查和补充。

2.2 采样方法:根据分析目的及矿石具体情况,可利用普通分析试样或组合试样或单独采集的样品,但由于全分析操作复杂、成本高,一般多利用组合多样样品,对一个具体矿床,每一矿石类型有1~3个即可。样品重量应为400克以上,同时应采岩矿标本。

2.3 化验项目:应根据光谱全分析成果,并参考各类矿床储量规范要求确定。 3、岩石化学全分析

目的是用以确定组成岩石的全部元素或一部分造岩元素的精确含量。

样品应采集于具有代表性的新鲜岩石。重量1~2公斤以上,同时采集岩矿鉴定标本。分析项目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第六节 单矿物分析

1、目的

1.1 稀有金属矿床,为了查明稀有元素赋存状态,确定矿物名称,证实有无工业矿物存在,以确定工业利用的可能性,提供储量计算的资料。

1.2 对矿床中的伴生有益组份,为了查明其赋存状态,与主金属的相关关系,及是否有含量低于分析灵敏度,因而不能在组合分析中查明的伴生组份存在,以便确定它们的工业利用价值。

1.3 为研究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等问题,进行特定矿物的单矿物分析。 2、采样方法

单矿物样品应首先从主金属矿物入手,在工业矿体内采样。每种矿物和不同世代的矿物应在不同位置分别采取,每种矿物或不同世代的单矿物样品数量一般3~5个即可。样品最好是在坑道内采取。

单矿物样品应力求纯净,用双筒显微镜挑选(磁法、电磁法、淘洗、重液)。 送交化验室的单矿物试样重量,按化验要求而定,一般不少于10克。 3、化验项目应包括主要金属元素、次要元素和伴生微量元素。

第七节 人工重砂采样和分析

1、目的:已知有稀有金属或贵金属存在,但不知其赋存状态和分布情况,或含量过

.................

.................

低,无法在矿石全分析中查明,使用人工重砂采样查明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并了解有无独立矿物出现。

2、采样方法:可用刻槽法、剥层法、拣块法。在不同岩相、不同类型或不同世代的矿物构成的矿石中分别采取,一般每类采1~5个即可。

样品初重按矿物分布均匀程度、矿种及取样目的而定,一般为几公斤~20公斤~30公斤,贵金属样品为60公斤,人工重砂的破碎、过筛、淘洗、分离等工序参阅化学样品加工及重砂淘洗分离等要求。

第八节 岩(矿)同位素测定及采样

1、测定目的和方法:同位素地质分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及稳定同位素地质。

1.1 放射性同位素地质:目前我国主要应用于测定地质体的地质年龄与变质期次,常用方法有:钾—氩法、铷—锶法、铀—钍—铅法和粗铅法。

1.2 稳定同位素地质:目前我国主要应用于阐明成矿物质来源,矿化与围岩或母岩的成因联系,初步解决矿床成因问题及找矿方向。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硫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地质测定采样:(钾—氩法)

采样对象:各种含钾矿物及岩石,如云母类(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锂云母);钾长石(微钾长石、正长石、透长石);海录石;角闪石及辉石;全岩样品。

采样方法:从露头上直接采选到加工分选,再净洗烘干(温度不宜超过150℃),样品纯度要求不低于95%,粒度不小于0.2毫米,适宜的粒度为0.6~3毫米。

样品数量:取决于该矿物的含钾量及地质时代的新老。云母、钾长石、海录石按不同年代所需样品数量如下表5:

表5

推测地质年代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送交化验室的样品重量 (g) 7—10 10—15 15—20 20—25 25—35 对于角闪石辉石因其含钾量低,单矿物样品数量应比上表多2~3倍。 全岩样品需500克。

.................

.................

样品委托:应提交下列资料

(1) 送样单:样品编号、样品名称(何种矿物或岩石)、样品采自何种岩石、采样地区或矿床(岩体、地层、矿体)、样品重量。

(2) 说明书:内容有:地质概况:采样岩体或地层的产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地层顺序、区域变质特征、采样地质体与成矿关系及后期多种地质作用对它的影响,推断地质时代。样品的矿物特征;岩石的构造、结构、主要造岩矿物;作为样品的矿物的成因、粒度新鲜程度、次生变化、包体特征等。

(3) 有关图纸资料

区域或矿区地质简图(注明采样点);较大比例尺地质剖面图;每一样品至少送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岩石薄片及手标本一块;采样点的地质编录。

铷—锶法同位素测定采样最适宜的矿物为云母类及长石类矿物或全岩。 铀—钍—铅的采样和测定对象为含铀—钍的放射性矿物及一些铌钽矿物。

粗铅法的采样和测定对象,主要为方铅矿及其他含铅的矿物,有时也测定含铅的岩石。 3、精矿(及尾矿)分析 3.1 目的

利用主金属选矿试验而进行的精矿及尾矿化学全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查明稀散元素贵重金属和主要金属矿物的关系,了解通过选矿后在精矿中的密集程度,研究其回收利用的可能性。并可利用精矿分析结果进行储量计算。

3.2 取样方法

精矿样应在工业矿体地段采取,一般按不同深度、按矿石类型、按品级分别采取。正在开采的矿山,可利用选矿厂有代表性的精矿作为样品。在未开采的矿山,则采取有代表性的矿石通过手选、磁选、电磁选、浮选、重选等方法获得精矿样品。在采取精矿样品时,注意不要混入同所采精矿矿物含有相同分散元素的其他矿物。

送样重量,根据分析项目和化验要求而定,一般为30~50克,须保留副样。

第九节 内、外验证工作

凡参加储量计算的普通分析及组合分析化验项目,均须作内、外验证分析。内部检查是检查基本分析的偶然误差,从副样中提取(密码抽查)。其数量不少于边界品位以上的普通分析(或组合分析)总数的10%。一般由原实验室进行。外部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基本分析单位工作中有无系统误差。从做过内验合格的正样中提取,并交上一级(或同级)实验室

.................

.................

分析。其数量不少于边界品位以上的普通分析(或组合分析)总量的3~5%,每个矿床的普通分析样品外验总数不少于30件。

如发现偶然误差超差或有系统误差时,应与测试系统联系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

.................

表7-1

普 通 试 样 登 记 表 采样 日期 .................

剖面 及 工程号 试 样 号 采样间隔(m) 自 至 计 样 长 (m) 采样 方法 原始 重量 (Kg) 地 质 特 征 分 析 成 果 备 注 .................

表7-2

化 探 原 生 晕 成 果 登 记 表

剖面(工程)采样剖面编 号 .................

起始方位 样 号 采样间距 (m) 分 析 成 果 地 质 特 征 备 注 .................

表7-3

组 合 样 登 记 表

矿区 第 页 矿 组合 取样地点 单样分配重量(g) 组合样 组合样 化验室 体 总 长 总重量 矿石类型 样号 单样重量(㎏) 编 号 剖面号 工程号 (M) (g) 样号 号 [或长度(M)] 分析结果 备注 .................

.................

表7-4

野 外 重 砂 取 样 登 记 表

第 页 取样地点 取样对象及类型 取样深度(M) 取样位置 原始重量(㎏) 重砂重量(㎏) 被淘洗物性质 取样点附近地质情况 重砂中有用矿物及其数量(或含量) 其它矿物 备注 取样日期 取样者 野外编号

.................

.................

表7-5

验 证 分 析 比 较 表

第 页 普通分析 顺序号 化验 日期 分析结果 化验 样号 日期 内(外)验证 分析结果 绝对值 误差 相对% 备注 样号 .................

.................

表7-6

验证计算成果表

第 页

被 验 元 素 被 验 件 数 误差所占比例 +(%) -(%) 组 分 .................

组 分 件 数 平均含量 平均绝对(%) 平均相对误差(%) 误差(%) 超差件数 超差率(%) 备 注 .................

表7-7

岩 心 缩 减 登 记 表

矿区 孔号 第 页 缩 减 岩 心 段 岩矿石 名 称 孔深(M) 自 .................

至 进尺 (M) 岩心 长度(M) 岩心编号 起 止 保 留 岩 矿 心 段 孔深(M) 自 止 进尺 (M) 岩矿心 长 度(M) 岩心编号 起 止 岩心 箱号 备注 .................

第八章 矿石加工技术试验采样

第一节 采样目的

为了研究矿石的可选性能、选矿方法、冶炼前的加工步骤及部分矿石的冶炼性能,以便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提供资料,并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节 试验种类

分为以下几种:

1、实验室试验:包括初步可选性试验、详细可选性试验和扩大试验。 2、半工业试验 3、工业试验

4、建筑材料和冶金辅助原料的加工技术试验

第三节 各类试验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1、初步可选性试验

1.1 目的任务:进行矿石物质组成(包括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提出初步的选矿结果资料,如精矿、尾矿品位、回收率及伴生组份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1.2 要求:一般在详查阶段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但对于新矿体、新类型和矿石组分比较复杂的矿床,或是氧化矿石量较大的金属矿床,在普查阶段就要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试样重量一般为100~200公斤。

2、详细可选性试验

2.1 目的任务:详细研究矿石的物质组成;研究矿石的化学成分;查明矿石中的矿物组成及其百分含量,了解有用矿物的粒度大小、嵌布特性、结构关系、有用元素和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确定矿石的氧化程度及含泥量;研究矿石、矿物的有关的主要物理性质。从而研究合理的综合利用和分离有害杂质的方法,并提交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物相分析及其他分析试验等成果资料。

提出较合理的选矿方法及流程意见;确定混合处理不同类型矿石的混合比例和可选性能;提出可供工业利用参考的选矿指标和伴生组份综合利用的评价资料。

2.2 要求:在勘探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在物质成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高,

.................

.................

或没有利用过的新工业类型矿石,必要时还应进行扩大试验。某些金属矿床当用选矿方法不能得到好的指标时,尚需进行实验室的冶炼试验。试样重量取决于矿石复杂程度及对试验项目要求的多少,由试验单位决定。一般为300~500公斤,个别达1000公斤或更多。

3、扩大试验

是对物质成分比较复杂缺乏选矿实践的新矿石类型,为确定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选矿指标是否可靠,也需要进行模拟生产式的实验室扩大试验。试样重量一般为数吨。

4、半工业试验

为建设大型选矿厂或对比较复杂难选的矿石,为确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和技术经济指标,或特殊情况下,需要研究矿石中稀有分散元素的回收情况而进行的试验。试样重量按试验单位的设备规模和需要而确定,一般数吨至十吨以上。

5、工业试验

对矿石极为复杂难选,需要建设大型选矿厂的,为了确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和技术指标在工业试验厂中或已投产工厂的某个系列中所进行的试验。有时为了采用新设备、新工艺也进行工业试验。试样重量根据生产规模、需要试验的时间及设备能力而定。

6、建筑材料和冶金辅助原料的加工技术试验

根据试验目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实验室规模制品试验、实验室规模可选性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

试样要求和试验项目见试样要求和试验项目参考表6。

第四节 加工技术试验采样

1、地质勘探部门一般只负责实验室规模的可选性试验,而半工业试验和工业试验则应由工业部门(设计)负责,地勘部门仅根据地质条件协同有关单位编好采样设计,并做好与采样有关的协作配合工作。

2、对于小型矿床,如部分已进行生产,证明矿石可以利用或附近有相同类型的矿床,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相同,且已进行过加工技术试验的研究时,则可不另做加工技术试验,引用已有生产及研究资料即可。

3、采样方法:取决于矿石成分的复杂程度、矿化均匀程度和试验规模,通常采用方法有四种:刻槽法、剥层法、全巷法、矿石劈取法。

初步可选性试验样品可用大断面刻槽法剥层法或钻孔矿心取样;详细可选性试验样品主要用全巷法。利用钻孔的矿心作为样品时,如一个钻孔的矿心重量不够,可以在数个钻

.................

.................

孔中采取。按矿样代表性的要求混合成一个样品。

表6 试样要求和试验项目参考表

矿种及用途 熔剂用 石灰岩 试验种类 简项物理机械试验(耐磨强度、规格或样重 备 注 按矿石自然类型耐压强度、吸水性、孔隙度、体重、5×5×5厘米 分层分品级凿取应尽比重等) 1.实验室试块试验: (1) 生料物理性:吸水率、气孔量保持岩石自然状态。 耐火材料 用白云岩 菱镁矿 率、容重。 (2) 烧结后的气孔率、容重。 2.实验室规模制品试验: 普通收缩和残余收缩、瞬时耐压强度,高温荷重软化点 50~100公斤 按矿石自然类型分层分品级采取 熔剂用白云岩 简项物理机械试验(瞬时耐压强度、耐磨强度) 1.耐火度 2.实验室试块试验: 5×5×5厘米 同熔剂石灰石 每个普通分析样品均作测定 硅砖用石英岩或脉石英 (1) 生料及高温烧结后的吸水率及比重,测量其转化速度。 (2) 烧结后外观及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其转化程度。 3.实验室规模制砖试验 5吨 按矿石品级采取 50~100公斤 50~100公斤 按矿石类型分块段采取 每个普通分析 蛇蚊岩、镁杆榄实验室试块试验或实验室规模岩、耐火材料用 制耐火材料样品试验 耐火粘土 1.耐火度测定 4、矿样代表性要求.

4.1 当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级矿石不可能或不需要分别开采时,则采取混合矿样。但混合矿样中各类型和各品级矿石所占比例应与所代表的矿量或采出的矿量比例基本一致。

4.2 矿样的矿石组成、结构构造、有用矿物粒度和嵌布特性,应与该类型和该品级矿石在矿床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如在同一工业品级中有两种以上的自然类型矿石,而其特性又差别较大时,则应按不同矿石类型分别采样,以便分别做选矿试验。

.................

.................

4.3 矿样主要组份的平均品位和品位变化特征应与所代表矿量的性质基本一致。如果矿床内矿石品位变化很大,则应根据矿石品位的变化特征,结合开采设计所划分的采区和中段分别采样,分别进行选矿试验。

4.4 由于开采时有废石混入,因此采样时必须采取一定数量的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内的各种夹石,其数量应根据开采设计中所确定的废石混入率来确定。一般露天开采时,矿样中围岩夹石的重量可按总重量的5~10%采取,地下开采时,可按10~20%采取。

4.5 矿样一般应在首期开采地段采取。

4.6 当采取的原始试样重量比需要的重量大时,在试验前须进行加工缩分,按切乔特公式Q=kd2缩分。实验室试验时,块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半工业试验时,保持自然块度,无需加工破碎。

第五节 样品包装及送运

1、矿样包装:试样应装入设有防潮设备(如油纸)的箱内,样箱不宜过大。箱内附标签,标签上注明队名、矿种、矿区、矿样号、采样地点及箱号(并注明矿样共几箱,此箱为第几箱)。箱外必须用油漆写明和标签相同的内容。

2、试样的运送:送样时须有送样单、采样说明书及一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图件。 送样单内容:

试验种类与目的,对辅助原料还应指出试验的主要项目; 样品数量及样号;

矿产种类、样品品级或类型; 样品来源(槽探、岩心等);

采样位置(包括勘探工程中的位置和矿体中的位置); 采样方法(包括保证质量的措施);

样品加工方法(破碎、混合、缩减)、样品初重及最终重量和块度; 取样人员职别、姓名及技术负责人等的批准签名。

送样单一式两份,收样单位收到样品验收签名后,一份退回原送样单位保存。 采样说明书的内容:

矿区地质概述(交通位置、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矿体产状、矿石组份、结构、构造、品位等);

矿区地质勘探工作简述;

.................

.................

矿区的矿石分类及其所占的比例;

采样地段金属含量及其地质条件、构造条件、矿石类型、矿石组份、结构等; 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

有代表性的矿床地质图件,如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并附采样位置。

列表说明所采取的每个样品重量及样品装箱个数,每个箱子的编号、净重及重量。 说明书一式二份,试验单位一份,队自留一份。

第九章 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第一节 试验目的及一般要求

物理性质试验又称为矿床开采技术试验,其目的是为了确定矿石主要物理性质的一些数据,作为提供计算储量和矿山开采设计所必需的资料。

一般要求:试样采取应考虑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自然类型以及不同性质的顶底板岩石进行不同指数的测定。测定体重、湿度和孔隙度的样品一般应在同一地点采取,以便测定数据互相验证和校正。测定块度和矿石松散系数可用相同样品进行。

第二节 体重

1、小体重:

小体重样可在探槽、浅井、坑道及矿心中采取,取样位置尽量做到分布均匀并具代表性。样品数量一般每一矿石类型或品级不少于20~30个,全矿床不少于50~100个,体积一般为60~120立方厘米。测定方法常用封蜡排水法。分别测定干燥矿石重量(P1)、封蜡矿石体积(V)、封蜡后矿石的重量(P2)、蜡的比重(d)、求得矿石的体重(D)。

D=

P1

P2P1Vd2、大体重:

大体重样可在坑道、探槽、浅井或采场采取。采样数量一般每一类型或品级为1~3个,全矿床不少于3~5个。当矿石的裂隙发育,松散多孔,需要用大体重较正小体重以后才能参与储量计算时,大体重样要多采几个(2~3个);当矿石物质成分均匀、结构致密时,大体重样可少采。采样时应先将矿体表面铲平,尽可能凿取一个正方形或矩形的体积,

.................

.................

一般规格不小于0.125立方米,应准确地测量其体积。用取下来的矿石重量(P)除以体积(V)即为大体重。

D=

3、注意问题:

3.1 大体重值通常是小体重值的97~99%,过低或过高都可能是不正确的,在采大体重样的同时,应采5个以上的小体重样,以便验证大体重测定结果的正确性。

3.2 体重样的平均品位应力求与矿块的平均品位相近,对于高、中、低品位的矿石都应适当采取,但接近平均品位的样品应该多采一些。

3.3 体重样应同时进行化学分析,以反映其代表的品位,研究品位与体重之间关系。 3.4 当矿石中含有较重的脉石组份或矿石品位不能反映体重值的变化规律时,体重样的布置应考虑到有用矿物和脉石组分两者分配情况。

3.5 测定体重样品需同时测定湿度,为了不影响矿石自然湿度的代表性,大体重样应随采随称,小体重应随采随测,最好在现场封蜡。

3.6 体重值一般采用小数点后二位数字,单位为“吨/立方米”或“克/立方厘米”。

P V第三节 湿度

矿石湿度系自然状态下矿石中的含水量。一般对盐类及疏松多孔隙的矿石必须进行湿度测定。采样时应按不同矿石类型、不同深度和不同季度分别采取,每一类型矿石一般不少于20~30个样品。最好与体重采样同时进行,即在同一采样点上采二个样品(样品均应用纱布或油纸包好,用蜡密封),取其中的一个做湿度测定。样品重量一般要求300~1000克。

测定方法是将采得的样品破碎成1~2厘米的碎块立即称重(P1),然后在不高于105℃的温度下烘干后称重(P2),求得湿度。

W=

P1P2×100% P2对于湿度较大的矿石,应用矿石湿度校正矿石体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D1=

D(100W)

100对湿度不大(W<5%)的矿石可不进行体重校正。

.................

.................

第四节 孔隙度

是矿石中的总孔隙容积与矿石总体积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对疏松的盐类矿床及氧化的多金属矿床(如铁帽)必须测定孔隙度。孔隙度系用作设计时计算矿石最大含水量,说明岩石的透水性,并藉以求得真比重。采样应按不同深度及不同矿品类型采取,注意保持矿石的原始状态,样品大小与湿度试样相同。

测定样品要有代表性,最好结合体重试验同时测定。测定前要吸干其水分,测定方法一般有三种:

1、根据干燥矿石的体重(D2)和比重(D1)按下列公式求得矿石的孔隙度(Kn)。

Kn=(1-D2)×100% D12、将保持原始状态的干燥样,切成规则的形状,量其体积(V1),用蜡封好,留出一缺口,缓缓注入煤油,待样品内空气排完为止,所用煤油的体积为孔隙体积(V2),用下列公式求得孔隙度(Kn)。

Kn=

V2×100% V13、将已测得体积(V1)的样品,经破碎成细块,全部放入装有煤油的量桶中浸泡,量桶内增长的体积为矿石的实体体积(V2),用下列公式求得孔隙度(Kn)。

Kn=

V1V2×100% V1第五节 松散系数、块度和自然安息角

1、松散系数

是指矿石爆破后体积与爆破前体积的比值,是用来测定放矿与流矿比例,确定矿车储矿槽等容积,进行运输量计算等矿山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松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常用统计法,即在坑道一定进尺(一般1~2米)范围内,统计2~3个断面面积,以平均断面面积乘进尺长度求得矿石爆破前体积,同时统计全部矿石的装车数,以矿车容积计算矿石爆破后的松散体积,以后项比前项,即得松散系数。松散系数的测定一般是在采取加工技术试验样品或在坑道工程掘进矿体时进行,有时也与测大体重同时进行。

2、块度

块度是将采出的矿石(包括各种块度的矿石及碎屑和混杂在矿石中的围岩碎屑)按各种

.................

.................

不同块度等级比例(某一定块度的重量百分比)进行的统计。

测定方法是将爆破后的矿石碎块中大于50毫米的用手选出,进行分级;小于50毫米的,用各级筛子分选,然后分别称其重量,求得各级块度重量占总重量的百分比。

一般情况块度直径分为七级:Ⅰ级<5毫米;Ⅱ级5~10毫米;Ⅲ级10~25毫米;Ⅳ级25~50毫米;Ⅴ级50~100毫米;Ⅵ级100~200毫米;Ⅶ级>200毫米。

3、自然安息角

自然安息角是岩石及矿石在自然堆存状态下,碎块堆方之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矿石安息角与矿石的块度、形状、湿度等有关,因而测定时应分别详细记录,其方法如下:利用爆破后大小不同的碎石堆成自然状态下的锥体形态测量锥体的坡角即为安息角,测量次数应多于5次,然后求其平均值。

第六节 力学试验

力学试验项目包括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及研究岩石变形性质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样要有代表性,按不同岩矿石(土)特征,如矿物成分、粒度、结构、裂隙的发育程度及风化程度分别采取,可在地表、坑内、钻孔中采样。规格15×15×15厘米或20×20×20厘米。件数一般顶板多于底板,顶底采5~10组,底板3~5组(每个采样点,采两块试样为一组),各级别的矿石应采2~3组。试样表面用红漆油划出平行层面及垂直层面的线条标志,用棉纱包好,并用蜡封,再用箭头标明上、下方。

第十章 岩矿鉴定采样

第一节 岩矿鉴定目的

1、研究岩石和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组份及其相互关系,岩石变质及蚀变现象,从而正确确定岩石矿物的名称及其形成条件,提供矿床形成的矿物地球化学资料,推断矿物生成条件,确定其成因、矿床类型和找矿标志。

2、配合化学分析,了解有益有害组份及稀有分散元素的赋存状态,为矿石综合利用提供资料。

3、配合物相分析,确定矿石氧化程度及自然类型的划分,进行分带。

.................

.................

4、配合加工技术试验,提供矿石加工和矿产综合利用方面的资料,如测量矿石中矿物含量百分比和粒度大小及嵌布情况,了解矿石结构、构造。

第二节 岩矿鉴定采样

1、样品必须要有充分的代表性,必要时尚应考虑其系统性,以便鉴定成果能说明工作区内所见到的地层、岩石、矿石、矿物的一般情况和不同特点,并能用以研究其变化规律。

在开展地质工作的初期,常需采集一套地层、化石、岩石、矿物等标准标本进行鉴定,以便统一认识、统一名称。标准标本是随工作的进度而逐步充实完善的。

2、岩矿鉴定标本应尽可能采集新鲜的或比较新鲜的。采样同时必须做好野外描述和记录工作。送样时应认真填写送样单,对于有特殊意义和特殊要求的样品,应详加说明,并在标本上以记号标明。

3、采集系统岩石标本时,对于沉积岩及火山沉积岩,应按地层层序沿岩性变化最大的方向逐层采取,并应注意岩相变化和采集与沉积相有关的标本,若发现化石,应小心凿取。对于火成岩(侵入岩和熔岩),要从围岩、外接触带、内接触带直到岩体中心(由内向外)根据岩相变化系统采取,并应注意岩浆分异和熔岩的特征。对于变质岩,要在不同的变质带内采集,并注意标本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准矿物。如是为了恢复原岩而进行镜下研究时,则应尽可能在变质、蚀变弱的部位进行采集。

4、采集矿石研究标本时,应考虑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品级、矿物组份、结构构造、围岩蚀变深浅或变质程度、矿石和围岩的关系、矿石和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关系、矿石矿物的相互关系等特征,并应沿矿体的走向、倾斜、厚度三个方向上进行采集。对于矿石呈浸染状构造的矿床,除矿体本身外,在围岩中也应采样。采集这类样品时,除进行薄片鉴定外,还要采取光片或其他分析研究样品。

5、采取加工技术试验的岩矿鉴定标本,是在采取加工技术样品的同时采取;采取矿石物相鉴定标本时,应在采取物相分析样品的同时由浅而深的采取。

6、采集标本的规格,以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满足切制光、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一般陈列标本要求整齐、美观、大小一致,规格以3×6×9厘米比较适合。岩矿鉴定标本可小些,但不要过小(一般不小于3×4×6厘米),要求同一个样品采集两块,一块送鉴定,一块留作副样。

对于矿物晶体和化石标本以及岩矿石的结构、构造标本,均不受规格限制,前者以能保持其完整性为原则,后者可采大型和定向标本。定向标本需注明产状和方位。

.................

.................

7、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填写标签和进行登记,并在标本的右上方涂白漆(规格0.6×1.5厘米),用油性记号笔进行编号。

8、所有岩矿标本,均应在相关的原始资料和图件上注明采样位置和编号。

9、标本包装应使用有韧性耐磨的纸、标本、标签、送样单中的标本编号,三者必须一致(送样单一式两份)。

.................

.................

表10-1

野外 编号 采 集 位 置 矿鉴定委托书

鉴定要求 加工要求 备 注 委托单位: 日期: 年 月 日

野 外 名 称 野外地质情况 (产状、岩性变化、接触关系等) 单矿物、岩石定名、一般、详细 簿片/光片 送样人: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收样人: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岩矿鉴定收片人: 日期: 年 月 日

.................

.................

.................

.................

表10-2

标本编号 野外名称 矿标本登记表

采集位置

采集人 日 期 鉴定名称 备 注 地区: 第 页 岩 石 描 述 .................

.................

第十一章 综合图件编制

第一节 一般原则

1、目的

1.1 及时指导地质勘查工作,避免施工的盲目性; 1.2 提供地质报告或勘查设计书所需的各项综合图纸; 1.3 为总结本矿床或地区的科研报告提供资料和图纸。 2、基本要求

2.1 全面系统地收集各种资料;

2.2 编绘要及时,尤其是指导施工的图纸,尽可能做到当天收集到的资料,当天反映到草图上;

2.3 要建立综合图件编绘工作制度和检查制度;

2.4 综合图件应根据其目的和用途,确定表达的内容及应突出的关键问题。 3、综合地质图件的类别

3.1 按图纸性质可分为:地表平面图类、垂直剖面图类、深部平面图类、投影图类、研究图类;

3.2 按图纸的用途可分为:矿床综合图件、区域性综合图件; 3.3 按表达空间立体情况可分为:截面图、投影图。 4、共同的内容

4.1 图名:一般为全名称,与地质报告一致,如图纸多、图名复杂,除区域地质图和矿区地形地质图外,其它图件的图名可略去图名中“××省××市(县)”。

4.2 图号:有二种,一般为顺序号,另一种为按图件性质分类编号,如第四类为剖面图,将其图号按顺序编“4-1、4-2……”。

4.3 图例:凡图上所有地质、工程、物化探异常等有关所有内容(符号、代号、线条等)都要有图例予以说明,不应遗漏。图例的编排次序(从上至下)一般为:地层(自新至老)、侵入岩(自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构造、矿产、探矿工程、重砂、物化探成果等。

4.4 图签: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图名、拟编、审核、制图、技术负责、单位负责、顺序号、图号、比例尺、日期、资料来源。

4.5 基本线条:指控制图纸内容的基线,即:平面图上的经纬线或座标线,垂直剖面图上的铅垂(座标)线及水平(标高)线,投影图上的铅垂线(座标线或剖面线)及水平(标高线)。

.................

.................

任何图纸上基本线条不能少于两组。

4.6 区域范围:

包括:矿区范围、探矿权证范围、采矿权证范围、资源储量估算范围等,每种范围都要有组成拐点及其编号。

4.7 图面方向布置:

平面图的方向应是上北下南或右北左南。剖面图的正北、北东、东、南东端一般放在右侧;也可按方位角,0-180度范围内放在右侧;当剖面方位不一致或呈弧形排列时,应一律向同一方向放平。

5、工程及地质资料定位的一般要求

5.1 工程点或地质点(一般)按其座标值用矩形法定位;点位误差一般<0.3mm。 5.2 不论何种图件、所有工程及地质资料,一般都以正投影为主,即按垂直于投影面(图件平面)的方向投影,必要时按产状投影。

5.3 不在投影基准面上工程或地质界线,原则上不投影,必要投影时,用虚线或不同图例。

5.4 图上每一界线(含图框线)相对误差、综合或累计不能大于0.5mm。 6、连图

6.1 连图的顺序一般为:地形地质图—(地表)工程采样平面图—(深部)坑道(中段)平面图或勘探线剖面图—投影图—其它综合图纸。

6.2 地质连图要以实际资料为准,并根据地质特征确定推定部分,但不得无根据地修改实际资料。

6.3 综合图纸间还须互相校正修改,一般用工程控制程度高的图纸校正控制程度低的。 6.4 要有地质体的立体概念,必须使平面图、剖面图、投影图中的地质体界线互相一致,不可彼此矛盾。

6.5 应直接引用原始资料,不要从综合图纸中互相引用,以免积累误差。

第二节 实际材料图

1、目的

1.1 通过各种实际材料(地质点、各类工程、采样点等)的分布情况,说明地质填图工作的质量。

1.2 便于查阅各项原始资料所在位置。

.................

.................

2、依据 2.1地形图 2.2 实测地质剖面 2.3 地质填图成果(清图) 2.4 各种地表采样位置

2.5 勘探线、探矿工程测量成果 2.6 物探、化探剖面测量成果 3、内容

3.1 地形控制点、矿区重要测量点、水系、重要居民点和地物。 3.2 各类地质(含构造水文等)观察点、观察路线及其编号。 3.3 各类样品采集位置及编号。

3.4 各类探矿工程(含古坑、旧采场等)的位置及编号。 3.5 实测剖面和勘探线位置及编号。

3.6 各类地质体的界线、代号、构造及其编号,并区分实测与推定界线。 3.7 物探、化探剖面位置及点、线号。 4、方法

4.1 一般用矿区地形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其相同。

4.2 根据地质填图成果(清图)展绘或转蒙地质观察路线、地质观察点、地质界线、构造线及各类样品采集位置。

4.3 根据座标值展绘各类探矿工程位置。 4.4 根据测量成果展绘勘探线及实测剖面位置。 4.5 展绘或转蒙物探、化探剖面线位置。 5、注意

5.1 要用不同的线条、代号、字体、图例等区别分明,便于查找。 5.2 各种编号要与原始编录、附件的编号一致。

第三节 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图

1、目的

1.1用以说明图幅范围内已有地质工作情况及其研究程度。 1.2说明本次地质工作部署的依据。

.................

.................

2、依据

2.1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区域地质图。 2.2以往在本图幅范围工作过的资料。 3、内容

3.1铁路、公路、山峰、水系、城镇、主要居民点、省、市、县界等。 3.2各次工作的单位、年代、比例尺、(性质)地质阶段或方法。 3.3各次工作的范围。 3.4工作研究程度表。 4、方法

4.1比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区域地质图为底图。如用地形图应删去首曲线及不必要的地物符号,但地理位置明确。

4.2将收集到的各次工作范围用图框集中表现在底图上。

4.3工作范围图框边部注上:编号、工作单位、起止年月、比例尺、工作性质或方法。 4.4为了便于区别,可用不同颜色或不同花纹的线条分别圈定不同工作方法的工作范围图框。

4.5在图廓右上方或图廓内空白处,画上“工作研究程度表”。 5、注意

5.1各工作范围图框边部注记的位置应尽量统一,其编号应与“工作研究程度表”中的编号一致。

5.2“工作研究程度表”有时也可不符,此时工作范围图框内的注记内容必须齐全。

第四节 矿床地形地质图

1、目的

为了正确、详细地表示矿区内地(岩)层、构造、岩(体)浆岩及矿(化)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适当地表达或推断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

2、依据

2.1 地质填图成果(清图) 2.2 矿区地形图

2.3 勘探线和探矿工程测量成果

.................

.................

2.4 地表探矿工程原始编录 2.5 实测地质剖面图 3、内容

3.1 地形底图应有: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座标线、水系、重要居民点、地物、主要交通线等。

3.2 各类探矿工程及勘探线位置及编号,地表所采主要标本位置。 3.3 各种实测与推测地质界线、构造线、构造形迹、矿(化)体、蚀变带等。 3.4 图面下方,应附1~2条代表性剖面图,其比例尺同平面图。 3.5 图面左侧附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3.6 必要时,附同比例尺物探、化探、重砂异常等值线。 4、方法 4.1 比例尺

根据勘查工作的性质、矿种、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而定,一般金属矿床为1:500~1:2000,大型沉积矿床为1:5000~1:10000。

4.2 在地形底图上,根据测量成果展绘各类探矿工程及剖面线的位置。

4.3 根据地质填图成果、结合探矿工程揭露的地质构造界线、转蒙和连结地质体界线和构造线。

4.4 根据地形地质平面图和深部工程,切制1~2条同比例尺剖面。 4.5 根据实测地质剖面资料编制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4.6 投绘物探、化探异常等值线。 5、注意

5.1 地形较复杂或探矿工程多、地质体复杂影响图面清晰时,可去掉地形图中首曲线,只绘计曲线。

5.2 地质体规模在图纸上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10mm时,均应圈出表示,对矿体、矿化体可适当放大表示。

5.3 所附剖面图一般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如有需要,可改变(放大)比例尺,或垂直方向放大比例尺。

5.4 如矿区地表全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则要编制“基岩地质图”,图上应表示所有穿过第四系的工程达到的基岩深度、工程揭露和物探方法推断的地质界线。

.................

.................

第五节 探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目的

反映矿床的勘探程度及勘探工程进展情况,也可部分地说明布置探矿工程的依据和探矿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可作为指导探矿工程施工的重要图纸。

2、依据

2.1 矿床地形地质图; 2.2 探矿工程测量成果; 2.3 探矿工程原始编录。 3、内容

3.1 地形底图(含座标网);

3.2 勘探线、探矿工程位置及编号;

3.3 各种实测与推测地质界线、构造线、产状、矿(化)体、蚀变带等; 3.4 必要时附同比例尺物探、化探异常等值线。 4、方法

4.1 比例尺一般同矿床地形地质图;

4.2 根据测量成果,在地形(地质)底图上绘勘探线和探矿工程; 4.3 转蒙矿床地形地质图各种地质界线、构造线和矿体界线。 4.4 投绘物探、化探异常等值线。 5、注意

5.1 本图可不单独编制而与矿床地形地质图合并,但地质界线复杂,探矿工程密集,影响图面清晰时,应单独编制。

5.2 探矿工程应分别用不同图例表示设计的、施工的、竣工的及见矿与未见矿的钻孔。 5.3 矿床地形地质图的下列内容可以省略:标本采集位置、探矿工程分布范围以外与布置工程无关的次要地质界线、实测地质剖面、综合地层柱状图。

第六节 采样平面图及中段资源储量估算图

1、目的

表示地表或深部(中段)探矿工程内采样位置、分布和对矿体及其品级的控制程度,为圈定不同品级、类别的矿块提供依据。

2、依据

.................

.................

2.1 矿床地形地质图或探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2.2 探矿工程测量成果; 2.3 探矿工程原始编录; 2.4 采样化学分析成果。 3、内容

3.1 基本线条:座标网、勘探线。 3.2 探矿工程及其中的采样位置、编号;

3.3 地质界线、构造线,但探矿工程控制范围以外的围岩界线可省略; 3.4 各种不同品级、矿体的界线和编号;

3.5 普通和组合试样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探矿工程号、样号、采样间隔、样长、分析结果);

3.6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有块段号、资源储量类型、面积号、面积值、单工程分段或矿层厚度、平均品位。

4、方法

4.1 比例尺一般等于或大于矿床地形地质图; 4.2 展绘座标网和勘探线;

4.3 根据探矿工程测量成果和原始编录绘制探矿工程、采样位置及各种地质界线; 4.4 按采样分析成果和工业指标圈定矿体控制和外推界线;

4.5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要进一步划分(圈定)块段,并在适当位置注上(中段上下)块段号、资源储量类型、面积号、面积值、单工程分段或矿层的厚度、平均品位。

5、注意:

如是已采矿区,还应圈出采空区。

第七节 勘探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1、目的

反映矿床在垂直剖面上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体的变化情况,以及矿体沿勘探线的控制程度。

2、依据

2.1 矿床地形地质图;

2.2 沿剖面的探矿工程测量成果;

.................

.................

2.3 探矿工程原始编录;

2.4 探矿工程中所有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及化学分析成果。 3、内容

3.1 该剖面的地形曲线及两端方位角; 3.2 基本线条:标高线和垂直(座标)线;

3.3 沿剖面的所有探矿工程(含其附近可用投影法表示的工程)及其在剖面上的采样位置及编号;

3.4 各种地质体的界线、代号(或矿体编号)、构造线、产状。

3.5 勘探线所附的“平面图”有:勘探线、座标线、探矿工程位置及编号,钻孔方位偏离时,还应表示钻孔轴线偏离(投影)线;必要时要有深部坑道的投影位置。

3.6 普通(和组合)试样化学分析成果表,除工程号、样号、采样位置、样长、分析成果外,还应有分段或矿层厚度和平均品位或品级,必要时还应有矿心样的采取率。

3.7 用于估算资源储量时,有(剖面两侧)块段号、资源储量类型、面积号、面积值、单工程分块段或矿层的厚度和平均品位。

3.8 需要而可能时,附物化探测孔资料。 4、方法

4.1 比例尺一般等于或大于矿床地形地质图,如用于资源储量估算,以主要矿体厚度在图上不能小于1~2厘米为原则。

4.2 地形曲线一般在矿床地形地质图截取制作,如有勘探线测量成果,可直接展绘。 4.3 标高线按图上10厘米距离绘制,标高值一般取10的倍数;垂直线通常选用与勘探线交角较大(>45°)的一组座标线,一般2~3条X(或Y)线即可。

4.4 剖面图下方画(勘探线)平面图,一般宽2cm,长度与剖面地形曲线相等,并与标高线平行。右上方附化学分析成果表。

4.5 根据工程测量成果展绘在勘探线上的地表和深部探矿工程,不在勘探线上但距其较近的工程,一般用正投影法,将其投影至剖面上。

4.6 钻孔弯曲或方向偏离勘探线时,应采用解析(计算)法或图解法进行校正,并在剖面图上绘出钻孔的实际(正投影)位置。

4.7 根据矿床地形地质图,转绘勘探线上的各种地质界线、构造线及采样位置至剖面地形曲线上,(深部)探矿工程中的地质界线、采样位置则按其原始编录划分和展绘。

4.8 连结地质界线和构造线,根据工业指标和化学分析成果圈定矿体及资源储量估算

.................

.................

的块段。

4.9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在适当位置注上块段号、资源储量类型、面积号、面积值、单工程分段或矿层的厚度、平均品位。

5、注意

5.1 剖面上各种地质体及构造线的产状“倾向线”应采用“视倾角”表示,但图上注的是真倾角或实际产状。

5.2 钻孔中轴线一般以单线表示,其岩石或矿体花纹:当钻孔垂直时,画在岩层倾斜方,钻孔倾斜时,画在中轴线下方,其宽度一般1cm左右。采样位置和样号则画在岩性花纹的相反一方。

5.3 钻孔弯曲(和偏离)校正时,一般多采用解析(计算)法,因为此法虽然有大量计算工作,但是展绘操作简单、精度高,计算可参照“钻孔偏斜测量参数及改正表”。

5.4 钻孔样品的位置(间隔)同样需经弯曲度校正计算后,按实际投影位置展绘。

第八节 纵剖面图

1、目的

说明矿体沿走向或长轴方向的地质、构造及矿体产状、形态、规模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还可说明矿体两端的工程控制程度。

2、依据

2.1 矿床地形地质图; 2.2 勘探线剖面图; 2.3 坑道地质平面图。 3、内容

3.1 基本线条:标高线和垂直线。

3.2 沿纵剖面的地形曲线,两端标明剖面方位;如纵剖面选用折线,在转折点要标出转折后的方位。

3.3 沿纵剖面及其附近的探矿工程。 3.4 各种地质界线、构造线、矿体及编号。 4、方法

4.1 比例尺一般小于或等于矿床地形地质图。

4.2 绘制基本线条,垂直线一般用勘探线代替,也可同时标上一组(2~3条)垂直座标

.................

.................

线,水平标高线按图上10cm间距绘制。并在矿床地形地质图上切制地形曲线。

4.3 展绘地表、深部及剖面附近的探矿工程。

4.4 将纵剖面与勘探线剖面交切处的地质现象或探矿工程资料按高程移至纵剖面上。 4.5 距离纵剖面较近的探矿工程揭露的地质界线,顺其倾斜投影到纵剖面的相应位置。 4.6 连结地质界线、构造线及圈定矿体。 5、注意

5.1 沿走向或长轴方向有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或矿体特征时,一般应制作纵剖面图,如盆形、穹窿状或倾斜较小的矿床。

5.2 纵剖面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两个因素:1)沿纵剖面的地质、构造、矿体特征有代表性;2)沿纵剖面探矿工程较多。

第九节 坑道(中段)地质平面图

1、目的

说明矿床一定水平面上地质、构造、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其变化等特征,同时说明该水平面上的探矿工程中采样位置、矿体结构、品位变化情况以及矿体勘查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用水平断面法估算储量时,则作为资源储量估算平面图。

2、依据

2.1 坑道测量成果和原始编录; 2.2 勘探线剖面图; 2.3 坑道采样化学分析成果。 3、内容

3.1 基本线条:座标网、勘探线。

3.2 坑道工程:石门、沿脉、穿脉,必要时附掌子面素描图。 3.3 采样位置及编号。

3.4 斜交或穿过该坑道(中段)水平面的各种工程位置及编号。 3.5 地质界线、构造线及各种不同品级矿体界线和编号。 3.6 普通和组合试样分析成果表。

3.7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有块段号、资源储量、资源储量类型、面积号、面积值、单工程分段或矿层厚度、平均品位。

4、方法

.................

.................

4.1 比例尺一般大于矿床地形地质图,以主要坑道在图上能清楚反映采样分段及矿体形态、厚度为准。

4.2 在座标图中,根据测量成果展绘坑道外形和勘探线。 4.3 展绘坑道原始编录成果(含采样位置等)。

4.4 将勘探剖面中与坑道(顶面)同标高的地质界线及穿越工程,移至平面图相应的勘探线上。

4.5 连结地质界线,并根据化学分析成果和工业指标,圈定矿体的各种界线。 4.6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要进一步划分块段,并在适当位置注上(中段上下)块段号、资源储量类型、面积号、面积值、单工程分段或矿层的水平厚度、平均品位。

5、注意

1 狭义的“坑道地质平面图”是指水平坑道控制范围以内的平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可以是坑道地质平面图,也可以是既有坑道控制范围,还有根据其它工程资料推定范围的图。

2 当坑道平面与地形表面交切时,应画上坑道平面高程相当的地形等高线。

第十节 水平切(或断)面图

1、目的

说明产状变化大、形态复杂的矿床(体)在不同的标高水平面上的变化特征,还可以说明该水平面上矿床的勘查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

2、依据

2.1 勘探线剖面图

2.2 矿床地形地质图(或)坑道地质平面图 2.3 纵投影图 3、内容

3.1 基本线条:座标网、勘探线。

3.2 各种探矿工程与此水平面交切的投影位置及编号。 3.3 地质界线、构造线及各种品级矿体界线和编号。 4、方法

4.1 比例尺一般等于矿床地形地质图,若用于资源储量估算,则应适当放大。 4.2 展绘座标网和勘探线。

.................

.................

4.3 将勘探线剖面与此水平面交切的各种地质界线及工程点,移至该平面中相应的勘探线上。

4.4 连结地质界线。 5、注意

5.1 矿床水平切面图,一般是由几个由浅至深不同标高的水面切面图组成,选择不同标高水平面时应考虑矿床开采的需要。

5.2 连图前要对全矿床建立起一个比较明确的立体概念,要反复参阅勘探线剖面图、地表坑道平面图及投影图。

5.3 连图时要先连近地表的水平切面,然后逐步加深。

第十一节 垂直(或纵)投影图

1、目的

说明矿体某一侧面的形态、产状的变化情况,同时阐明矿体的勘查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

2、依据

2.1 矿床地形地质图 2.2 勘探线剖面图 2.3 坑道地质平面图 3、内容

3.1 基本线条:水平标高线、勘探线。

3.2 矿体地表和深部的垂直投影线,地表矿体两端注明投影面方位。 3.3 各类工程穿过或控制矿体底板(或中心曲面)的位置。 3.4 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面)与矿体底板的交切线。 3.5 古硐、采空区、计划采掘区。

3.6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应有:块段范围、编号、品级、资源储量类型、厚度、平均品位。

4、方法

4.1 比例尺一般与矿床地形地质图或勘探线剖面图一致。 4.2 绘制基本线条:勘探线、水平标高线。

4.3 将矿床地形地质图和勘探线剖面图中见矿工程与矿体底板交会的位置展绘到投影

.................

.................

图中,并注上工程号、见矿厚度、平均品位。

4.4 连接矿体边界和构造线,并根据拟定矿体外推原则、连接、圈定矿体外推边界。 4.5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要进一步在矿体中划分块段,并注上块段号、资源储量类型、块段厚度、平均品位、体积、矿石量、金属量等。

5、注意

5.1 矿体投影基准面有两种选择,矿体底板和中心曲面,后者的投影较接近实体,但不能充分反映工程控制程度和勘探深度,特别是矿体厚度较大时,故一般多采用矿体底板投影。

5.2 选择垂直(或纵)投影面时,应采用与勘探线剖面垂直(或与大部勘探线垂直的)面,否则将增加制图困难,影响图纸精度。

5.3 一般矿体总体倾角较陡,大于45°时,采用垂直(或纵)投影图。

5.4 当矿体平均走向有变化,不得不采用两组勘探线,在制作垂直投影图时,在两组勘探线交接处,应注意矿体的投影是裂开的。

5.5 确定钻孔与矿体底板交会位置时,要注意钻孔倾斜和方位偏离的影响。

第十二节 水平投影图

1、目的

说明矿体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同时阐明矿体的勘查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 2、依据

2.1 坑道地质平面图 2.2 矿床地形地质图 2.3 勘探线剖面图 3、内容

3.1 基本线条:座标网、勘探线。

3.2 钻孔穿过矿体中心轴面(或底板)的位置,必要时附矿心采样柱状图。 3.3 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面)与矿体底板(或中心曲面)的交切线。

3.4 用于资源估算时,有:块段范围、编号、品级、资源储量类别、块段平均厚度、平均品位、面积值、体积质量、矿石量、金属量。可

附底板等高线。 4、方法

.................

.................

4.1 比例尺一般与矿床地形地质图或勘探线剖面图一致。 4.2 绘制基本线条:座标网、勘探线。

4.3 将矿床地形地质图和勘探线剖面图中见矿工程与矿体底板交会的位置展绘到水平图上,并注上工程号、厚度、平均品位。

4.4 连接矿体边界和构造线,并根据拟定的外推原则,连接圈定矿体外推边界。 4.5 用于资源储量估算时要进一步在投影矿体中划分块段,并注上有关数据,见“3.4”。 4.6 可根据工程控制的矿体底板高程,用内插法圈出矿体底板等高线。 5、注意

5.1 投影基准面一般选用矿体底板。

5.2 矿体总体倾角较缓,小于45°时,采用水平投影。

5.3 确定钻孔与矿体底板交会的位置时,要注意钻孔倾斜和方位偏离的影响。

第十二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矿床工业指标

矿床工业指标是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技术经济指标。矿床工业指标的制定和使用涉及矿业权人和国家两方面的利益,是矿业权人开采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与国家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矿床工业指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二是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

1、矿石质量方面

1.1 边界品位:是用以圈定矿体的单个样品中,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标准,是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在使用中均以单个样品来衡量。

边界品位应高于选矿后尾矿中的有用组分含量的1.5—2.0倍。

1.2 最低工业品位:亦称“工业品位”一般是指工业上可以利用的矿石(矿物)按单个工程或块段计算的最低平均品位。

1.3 矿区(床)平均品位:是全矿区(床)工业矿石的总平均品位,用以衡量全矿区(床)矿石的贫富程度和整个矿床的工业价值,是衡量矿床在当前是否值得开发建设和开发后能否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一项标准。

.................

.................

1.4 综合工业品位:当矿床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矿产,其中任何一种都达不到各自单独的工业品位要求,但其品位都在边界品位之上,技术上又可以回收时,则应按等价原则,将其折算为某一主组分的等价品位,或是按几种矿产品的综合价格制定综合工业品位,并据此确定相应的综合边界品位。

1.5 矿石类型、品级:矿石类型可分为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前者根据矿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和氧化率划分,后者是在自然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工业上矿石选、冶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不同而划分的矿石类型。

矿石品级是指对某一自然类型或工业类型的矿石或矿物,根据其有用和有害组分的含量、物理技术性能的差异,以至不同的用途或要求等所划分的等级。

1.6 伴生有用组分和有益组分含量:伴生有用组分含量是指在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生、不具备单独开采价值,但在对主要有用组分进行采、选、冶加工过程中可以同时回收、并具有单独的产品或产值的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

1.7 有害组分平均允许含量:是指对矿石在采、选、冶加工过程中起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产品质量的组分所规定的最大平均允许含量,也是衡量矿石质量和利用性能的重要标准之一。

1.8 矿石或矿物的物理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在评价某些矿产时,需对矿石或矿物的物理技术性能进行测定,并提出不同的特殊质量要求,作为矿产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一些直接利用其矿石或矿物的非金属矿产,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质量指标。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

2.1 最低可采厚度:是指当矿石质量达到要求时,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采利用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要求。

2.2 夹石剔除厚度:又称“最大允许夹石厚度”,是指矿体或矿层内的非矿夹层、矿体(层)内的岩层或达不到边界品位的矿化夹层(夹石)的最大允许厚度。

2.3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简称米百分率,也称米克吨值。是指最低可采厚度与最低工业品位的乘积值,是对工业利用价值较高的矿产所提出的一项综合指标,仅用于圈定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而品位大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矿体。

2.4 最低可采宽度和最小剔除宽度:一般是指用机械采掘(如用采金船开采砂金)矿体的最小开采宽度和夹层剔除最小宽度。它是根据矿体的可采厚度、矿石品位、采掘方法等因素确定的,小于这个宽度要求的,则不宜于机械化开采。

对露天开采的矿床,有时对露天采坑底界的宽度,也作出相应的规定。

.................

.................

2.5 矿床开采最终边坡角:是指露天采矿场最下一个阶段的坡底线与最上一个阶段的坡顶线构成的假想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仅用于适合露天开采的矿床。

2.6 剥采比:也称剥离比或剥离系数。指露天开采的矿床或矿体,开采时需剥离的废石(上覆岩层、层间夹石)的体积(或重量)与采出矿石体积(或重量)的比值,即平均每采一吨(或一立方米)矿石所需剥离的废石量(吨或立方米)。等于或小于该比值的矿床可以露天开采,一般限用于适合露天开采的矿床。

2.7 勘探深度:是根据当前开采技术水平能够开采到的深度,或将来能够达到的最大开采深度所确定的探矿工程控制矿体估算储量的最大深度。

2.8 爆破安全距离:指露天采矿场的地表境界线到重要公路、铁路、高压线、居民区、工厂、名胜古迹、水库、革命纪念地和其它重要建筑物的爆破安全距离。

3、工业指标的选用

3.1 在预查、普查阶段,应选用其中的一般工业指标(也可使用与相邻同类型矿山类比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资源量(333)。

3.2 详查、勘探阶段,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的,也可选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资源量(331、332)。在详查、勘探阶段,工业指标的论证应与(预)可行性研究紧密结合,在(预)可行性研究中论证合理的工业指标,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程序确定后,作为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依据。

3.3 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资源储量,其工业指标的制定必须经过论证,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程序确定。

第二节 矿体的圈定

1、矿体边界

矿体边界是根据各探矿工程的揭露及取样资料,按照工业指标要求,然后根据矿床成矿规律及地质特点连接相应的边界点形成的边界线。资源储量估算在圈定的矿体边界范围内进行。在资源储量估算时往往用到多种边界线,主要有:矿体可采边界线;矿石品级和类型边界线;资源储量类型边界线等。

2、矿体外推

矿体圈定中的外推问题对资源储量估算的影响很大。由于矿种不同,地质特征千差万别,各部门、系统的对矿体外推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一般矿体外推原则如下:

2.1 矿体的外推,应充分考虑矿体形态、空间产出的地质规律,当矿体长度与厚度

.................

.................

呈正相关关系时,在有充分依据(依据一定数量的工程、有统计数据)的情况下,可按地质规律确定外推长度。

2.2 当无规律可循时,一般按相应工程间距的1/2尖推或1/4平推。

2.3 对有色及贵金属矿产,由于矿化特征复杂,当边部(矿体边界以外)工程存在大于边界品位和可采厚度的1/2的矿化时,可作2/3尖推或1/3平推。

2.4 采用米百分值及米克吨值圈定矿体的边界时,一般不得外推。对薄脉型矿体,多数采用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圈定矿体时,需结合矿床的特征,适当外推圈定。对厚度变化大的矿体,当矿体中部出现个别米百分值(米克吨值)达到要求的工程时,可以圈入矿体。

第三节 主要参数的测定

1、矿体厚度测定

1.1 单项工程中矿体厚度是根据钻孔、坑道、探井或槽探中所采取的化学样品分析成果确定的。当工程以一定的角度截穿矿体,根据需要应将它换算成其厚度,水平厚度或铅垂厚度。换算方法可用作图法,也可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计算。

1.2 平均厚度的计算:如勘查工程分布均匀,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勘查工程分布很不均匀时,可据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1.3 对于厚度变化很大的矿床,遇到特大厚度,应先进行特大厚度处理,然后再求平均厚度。

2、平均品位的确定

2.1 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由该项工程内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样品,采用算术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求得;

2.2 面积平均品位计算:由控制该面积的勘查工程平均品位求得。一般采用各工程取样长度与品位加权,当工程分布不均匀时,应采用各工程所影响的面积进行加权;

2.3 块段平均品位计算:由构成该块段的面积平均品位求得。有时(如采用地质块段法时)也可不经过面积平均品位而直接由控制该块段的各单项工程平均品位的算术平均求得。

2.4 关于特高品位的处理:当遇有特高品位时,应先处理特高品位,再求平均品位。特高品位一般取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小时采用下限值。处理方法是用特高品位所影响块段或单工程平均品位(厚度较大时)代

.................

.................

替特高品位。

3、面积测定

传统方法有:求积仪法、透明方格纸法、几何图形法、坐标计算法等。面积测定不得少于两次,当两次的差值不大于2%时,取平均值。几何图形法要求图形尽可能简单,采用图件比例尺视矿体规模而定。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矿体面积可直接在计算机上读取,并选择部分面积用其它方法验证。

4、体重测定

应分矿石类型或品级采集体重样。致密块状矿石采集小体重样,每种矿石类型不得少于30块;松散矿石应采集大体重样,且不得少于3-4个;裂隙较发育的块状矿石,除按上述要求采集小体重样外,还应采集2-3个大体重样进行校正。对于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第四节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阶段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见表1)

1、储量

1.1 经过详查和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够实际采出的矿石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

1.2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 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 2、基础储量

2.1 经过详查和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分为两部分: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2 经济基础储量:

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可分为3种类型:

.................

.................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2.3 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矿产资源。也可分3种类型: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资源量

可分三部分,即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内蕴经济资源量和预测的资源量。

3.1 内蕴经济资源量。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推断的至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分为3种类型: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3.2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经过详查、勘探工作,进行了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大的进步、产品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价格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矿产资源。可分三个类型: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3 预测的资源量:334

即通过预查工作,确定有矿化潜力的地区,依据已有的资料分析、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方法主要有几何图形法、地质统计学法和SD储量计算法等。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要以有效、准确、简便、能满足要求为依据。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几何图形法。

.................

.................

几何图形法是将矿体空间形态分割成较简单的几何形态,将矿石组分均一化,估算矿体的体积、平均品位、矿石量、金属量等。

在几何图形法中又有许多具体的估算方法,它们往往适应于不同的矿体地质条件和勘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有剖面法(断面法)与地质块段法。

1、剖面法

剖面法亦称断面法。是最常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地质特征的矿床,特别是矿体厚度较大或厚度变化较大、构造复杂、矿体形态复杂以及划分为若干品级或矿石类型的矿床。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优点是:能完全反映矿床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构造复杂的矿床。能直接利用实际资料,不需换算矿体厚度。缺点是:如果勘查工程不是按一定的网型或方位角偏差较大的勘查工程太多时,不宜使用此法。

1.1 剖面法又分为垂直剖面法及水平断面法。前者用一系列垂直剖面划分块段,适用于以钻探为主要手段的矿床;后者用一系列水平断面划分块段,适用于水平勘查网或以坑探为主要手段的矿床。按剖面方向,剖面法又可分为平行剖面法和不平行剖面法。具体估算方法,请参阅相关资料。

1.2 注意问题

1.2.1 资源储量估算利用的图件应采用较大的比例尺,一般情况下使矿体厚度在图上不小于1厘米;

1.2.2 准确测定矿体的面积值;

1.2.3 采用不平行剖面法时,剖面交角太大,或不平行剖面太多,或矿体呈中等倾斜时,往往误差较大,在布置勘探线时应慎重考虑;

1.2.4 利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对于垂直剖面法,应有矿体纵投影图、水平断面图;对于水平断面法,应有矿体纵投影图或纵剖面图及垂直剖面图,互相检查验证。

2、地质块段法

地质块段法是将矿体划分成若干块段(矿块),然后对每个矿块用算术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块段的矿体厚度、体重、品位的平均值及投影面积、体积、矿石量、有用组分的资源储量。

划分块段主要依据:

2.1 矿石的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 2.2 资源储量类型; 2.3 矿山开采的需要。

.................

.................

地质块段法可以使用在任何大小、形状和产状的矿体上,特别适用于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勘查方法对它的影响不大,只需要作出矿体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即可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还有算术平均法、最近地区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等。 4、在资源储量估算中,提倡和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地质统计学法、SD法。对于采用的新方法或新的软件,必须经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验收并认可后,方可使用。

第六节 伴生组分的资源储量估算

1、伴生元素不是呈单独的矿床存在,而是存在于主要有用元素的矿石中,其资源储量估算是依附于主要元素的估算资料而进行的。即估算参数大多与主要元素的参数相一致,仅其平均品位要单独确定。在估算时一般采用与估算主元素的方法一致,即伴生元素的平均品位乘以主元素的矿石量。

2、在伴生组分资源储量估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一般不另外圈定矿体和划分块段;

2.2 伴生组分的资源储量类型一般要低于主要元素;

2.3 按块段估算时,如个别块段无组合样品,可用全矿组合样品分析之平均值代替该块段的平均品位。

2.4 伴生组分平均品位计算时,一般不作特高品位处理,样品品位为0时,也应以0参加平均品位的计算;

第七节 需要注意的其它问题

1、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时要加强矿权意识。如果资源储量估算超出矿权(探矿证、采矿证界定的范围)范围,应将矿体划分为证内、证外部分,分别进行估算和统计;如果资源储量估算范围跨越两个或多个矿权范围,则应按每一矿权范围逐一进行估算和统计。

由于采矿证界定的范围是立体的,即除平面界定范围外,还有垂直深度的限制(标高:?米至 ?米),对于浅部或深部超过范围的矿体,也应作为“证外”矿体进行估算和统计。

2、为便于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对已提交过矿产资源储量的矿区进行勘查工作后,该矿区矿产资源储量将发生变化,在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统计时,应能反映出本次勘查前后资

.................

.................

源储量变化情况,包括资源储量数和资源储量类型的变化。

3、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块段,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对资源储量进行验证。

.................

.................

.................

面积计算表 表12—1

面积计算 剖面号 矿体号 工程号 面积号 图形 底(L) 高(H) 计算公式 面积扣除面积总有效面积(M2) (M2) (M2)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剖面工程号 号 矿 体 号 顺序 样 号 样 号 样 长 (M) 单工程加权平均品位计算表

采取率 (%) 样品品位(%)

样长×品位 平均品位(%) 表12—2

.................

.................

剖面号 1 矿体号 2 面顺序工程积样长号 工程号 样号 (M) 3 4 5 6

.................

面积加权平均品位计算表

工程平均品位 样长×品位

15

平均品位 表12—3

备注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

矿块剖体段 面号 号 号 1 2 3 面 面积值积 2号 (M) 4 5 块 段 加 权 平 均 品 位

面积平均品位 面积×品位

13

备 14 注 15 表12—4-

平 均 品 位 10 11 12 7 8 9

.................

.................

块段储量计算表 表12—5

矿体号 1 块段 剖面号 号 2 3 面积面积值储量区间长号 (M2) 类别 度(M) 4 5 6 7 计算公式 8 体积值体重矿石量(M3) (T/M3) (T) 9 10 11 平 均 品 位 12 13 14 15 金 属 量(T) 16 17 18 19 备注 20

.................

.................

储量计算综合表 表12—6

储量 矿体号 类别 金 属 量 (T) 矿石量(T) 平 均 品 位 (%) .................

备注 .................

不同方法检查储量计算表 表12—7

矿体号 平面投影面积 块段号 形面积数(M2) 状 组成钻孔 孔号 铅垂厚度(M) 平均铅垂厚度(M) 体重体积 V=S×H 值 2(M) (T/M3) 矿石量 (T) 平 均 品 位 (%) 单工程 块 段 金 属 量 (T) 备 注 .................

.................

.................

不同方法储量计算结果比较表 表12—8

矿体号 块段号 储量剖面法(T) 块段法(T) 金属量误差 级别 矿石量 金属量() 矿石量 金属量() 绝对误差(T) 相对误差(%) 备注 合计 .................

第二篇 矿区水地质、工程地质勘查

第一章 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勘查设计编制

第一节 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第二节 勘探工作基本任务

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估,提出供水水源的方向。

2. 查明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结构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结钩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第三节 设计前准备工作

1. 收集与勘探区相关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和遥感资料,了解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基本情况。

2.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初步定为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充水矿床和岩溶充水矿床等三种类型中的一类。如果是岩溶充水矿床,又可分为以溶蚀裂隙为主,以溶洞为主和以暗河为主等三个亚类。

3.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等,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初步划分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和复杂三型。

第四节 设计内容

根据矿区勘探程度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参照GB12719—1991规范中4.2勘探程度要求、4.3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4.4勘探技术要求等确定矿区勘探的设计内容。 1. 设计内容提要

.................

.................

1.1 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测绘:面积、范围、比例尺、内容和方法。 1.2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面积、范围、比例尺、内容和方法。 1.3 区域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1.4 抽水试验孔:设计依据和布孔理由、位置、孔深、钻孔结构、抽水分段和水位降低次数,抽水方法和设备安装。

1.5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记录孔:孔数、部位、孔深、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

1.6 物探测井钻孔:孔数、部位、孔深、测井方法和成果要求。 1.7 简易水文地质记录孔:孔数、孔深、部位、要求。

1.8 水文地质长期观测工作:孔、井、泉、河、湖、塘的位置,标高,水量,水位,水温。观测周期,记录方法。

1.9 水分析(说明全分析或简分析)、取样个(组)数、地点位置、深度(标高)、试验要求。

1.10 岩石样个(组)数、深度、地点位置、试验要求和目的。 1.11 附图附表

1)设计勘探工程工作量表 2)区域地形地质图 3)矿区地形地质图

4)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5)其他图表 2. 人员配置

2.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若勘查范围小、程度低,可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高(中)级工程师一名,水文地质员一名;

2.2 若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勘查范围大、程度高,需配水文地质组长一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员2—3名,长期观测员3名; 2.3 若矿区需进行专门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设技术负责一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组长各一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员4—6名,长期观测员5名。 3. 设备仪器

根据需要,配备空气压缩机、深井泵、电动机、流速仪、水位仪、温度计、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携带式剪切仪、点荷载仪等。

.................

.................

第二章 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测绘

第一节 矿区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确定

要求:一般与地质图比例尺相同。

区域按1∶5万或1∶2.5万精度,矿区按1∶1000或1∶5000精度要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收集有关资料编图。

第二节 测绘范围确定

要求:划分水文地质边界应准确。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的范围,应该是比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尽可能包括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区。

第三节 水文地质剖面布置原则

要求:尽最大可能暴露水文地质条件。 1.至少应纵向和横向布置控制性剖面各一条。

2.水文地质剖面通常选择在地形变化大、构造复杂、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多的地段。

3.剖面图上除反映地层、构造条件外,还应反映矿体、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位和水质等资料。

第四节 各类水文地质控制点的调查

1.地表水体应圈定范围、测量流量和水位(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 2.各类地下水观测点应测量其位置和标高,观测其流量和水位并取代表性水样。

3.调查生产矿井或露天采坑的深度、开采范围、排水量及有关水文地质资料。

第五节 机(民)井水文地质调查

要求:了解矿区含水层基本情况,见(附表1)。

1.机(民)井位置及所处地貌部位、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2.机(民)井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位置、厚度和含水层性质。 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质分析样。

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第六节 泉的调查

要求:根据泉水流量大小选择合适的堰板。

.................

.................

(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 要点:泉的性质及揭露的主要含水层涌水量。 注意:若泉中有气体逸出,注意采集气体样。

1.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及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泉的类型。 3.根据地质构造和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4.调查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分析,测量水温及流量,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5.泉眼附近有特殊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鉴定,必要时采样作化学分析。 6.了解泉水目前使用状况及进一步扩泉的可能性。

7.遇有矿泉时,应特别研究矿泉水的化学成份、成因和地质构造条件。

第三章 矿区工程地质测绘

第一节 确定测绘范围及比例尺

1.测绘范围以达到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边界外200—300米。 2.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1∶2000。 3.有条件时,可在测区地形地质图基础上测绘。

第二节 测绘内容

要求:按勘探阶段确定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1.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分布及工程地质特征。

2.调查矿区内软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按GB12719—91附录D进行分级。

3.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参照GB12719—91附录H 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4.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参照GB12719—91附录I划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5.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实地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调查各种物理地质现象。

.................

.................

6.对矿区工程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与隔水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7.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 8.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层(组)刻取岩样,进行物理力学实验。岩料规格为确保可以加工成5×5×10厘米的试样或与试验室商定。

9.详细调查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坍塌、崩塌、沉陷、滑坡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地段、范围、发育情况和危害程度。

第四章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第一节 区域稳定性调查

要求:关键是地震资料。

收集矿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活动性断裂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节 矿区社会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1.社会环境:工作区的发展和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调整,工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现有人口密度和控制指标,社会需求以及自然资源分布,大江大河流域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防灾、减灾规划。

2.自然地质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情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及主要矿产,包气带岩性、结构和富水性,隔水层岩性、厚度、结构,地下水水温、水位、水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及补迳排条件,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前人已做过的地质、“水工环”、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等方面的成果。

3.人为地质环境: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重点了解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次、开采量、开采强度、开采井布局、深度、结构、质量及更替等情况,开采过程中水位、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主要开采矿种、开采量、开采方式,矿山企业分布,土地资源的围垦以及各类资源供需潜力分析等。 4.环境地质问题:自然的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分布特征、规模、危害、损失及防治措施等。

.................

.................

第三节 勘探矿区调查内容

1.调查和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或对照值。

2.对矿区开发影响范围内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

3.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分布规律。 4.当调查区有热(气)水时,应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及水中气体的化学组分,了解热(气)水补迳排条件。

5.当矿体埋深>500m时,应在不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钻孔进行地温测量,确定恒温带深度、温度及地温梯度。

6.矿区放射性调查:a、矿区发现有放射性元素,但确认无工业价值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作出评价;b、在铀矿区应对抽水钻孔和地下水露头取样,测试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其在水平与垂向上的分布规律。

第四节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调查内容

要求:按规范及设计要求参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确定调查项目。

1.调查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井、泉枯渴对当地用水的影响和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变化。

2.地表水污染调查:包括污染位置及废水、废渣中排出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年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和去向、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 3.矿坑水污染调查:着重调查硫化矿床、高硫煤矿床、放射性、汞、砷等矿床中对人体有害有毒的矿坑排水及废弃的尾矿和废石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水体的污染。调查高悬浮物和高矿化水的排放浓度、排放量、分布范围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4.调查矿山开采中引起的岩溶塌陷、山体失稳、崩落、地裂、沉降等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范围及程度、起始年月。

5.收集矿山不同开采中段的井巷温度,确定其地温梯度。

6.调查尾矿和废石堆放场的稳定性,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分析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可能性以及开垦还田的情况。

7.调查矿区各中段巷道长度、采空区的范围和面积;矿体和围岩岩性;

.................

.................

构造破碎带、蚀变带的宽度、产状、胶结及充填情况;排水方式、排水设备功率和排水量原始纪录资料。

第五章 矿区水文、工程地质钻探

第一节 矿区工程地质钻探

1、钻探深度确定

要求:以满足规范要求为准。

1.1 露采矿区宜控制到最终坡脚或坑底以下30—50 m。 1.2 井下开采矿区控制到矿床主要储量标高以下30—50m。 2、钻孔孔径确定

孔径以满足采取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样规格为准。 3、取芯要求

要求全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在取样位置要求不低于70%。 4、物理测井

结合勘探地质剖面,安排物探测井,确定岩石风化带深度、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及层间软弱夹层的分布位置。

1、基本内容

1.1 确定岩层和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蚀变及风化程度,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

1.2 统计节理裂隙。计算裂隙率:裂隙率=∑裂隙宽度(面积)/统计线长(面积)×100%

1.3 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

1.4 工程地质岩组用点荷载仪测定岩石力学指标。 2、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

要求:测量准确,尤其对岩芯机械破碎的判断很重要。

2.1 按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值和平均值。

2.2 RQD计算公式:

Lp RQD(%)100%Lt.................

第二节 矿区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

式中:Lp —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芯长度之和。 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单位米。

注:<10cm 岩芯若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所致,则应上下对接;其长度>10cm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54.1mm,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3、根据RQD值评价岩石及岩体质量等级

按GB12719—91附录E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

第三节 矿区水文地质钻探

要求: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要求进行。 要点:清水钻进,测量水位及冲洗液消耗情况。 注意:孔斜、孔径和钻孔结构。

1. 钻孔施工应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的洗井措施。

2. 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分层测定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返工。 3. 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则,一般≥91mm,观测孔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

4. 岩芯采取率:岩石>70%,破碎带>60%,粘土>70%,砂和砂砾层>50%。

5. 钻孔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6. 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 7. 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 8. 钻孔除长期观测孔外,一律封孔。封孔方法参考地质工作要求。

第四节 矿区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

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要求:列入钻孔“六大”验收指标中,力求准确,记录清晰。 要点:观测设备仪器应经常校核。

.................

.................

1.1 每班至少观测提钻后、下钻前水位各一次。

1.2 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发现的涌水、漏水、涌砂、逸气、掉块、塌孔、缩径、裂隙和溶洞掉钻等现象出现的起止深度及冲洗液消耗变化情况,采取溶洞充填物样品。

1.3 涌水钻孔应停钻测量水头高度、涌水量和水温等,必要时进行自然降低的简易放水试验。涌水孔的涌水量Q=3.478D2h(M3/s),其中D为井管内经(M),h为自井口起算的喷水高度(M)。

1.4 小口径钻孔可采用测漏仪或水文测井等手段,取得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

1.5 钻孔漏水程度判定:根据冲洗液消耗情况,孔口不返水为全消耗;孔口少量返水为大量消耗;孔口大量返水,冲洗液需少量补充为少量消耗;孔口全返水,冲洗液基本不需补充为不消耗。 2、钻孔水文地质编录 2.1 岩芯编录

2.1.1 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及记载有关的环境地质现象。 2.1.2 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芯标签。

2.1.3 整理岩芯,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芯长度。

2.1.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需要时取各分层代表性鉴定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2.1.5 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芯按顺序装箱保存。 2.2 岩芯描述

2.2.1 基岩的描述内容: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芯破碎情况,岩芯形状,岩芯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理性质,埋藏深度、厚度。

2.2.2 松散层的描述内容:定名,颜色,湿度,成份,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层理特征,胶结程度,胶结类型,埋藏、分布特征。 2.3 提交的成果

2.3.1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柱状图(附表2),环境地质观测、岩芯记录表,测井曲线,采样及分析结果等包括原始资料在内的地质成果。 2.3.2 钻孔施工小结。

.................

.................

第六章 矿区抽水试验 第一节 抽水试验的目的

抽水试验的目的是暴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了解边界条件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取得水文地质参数(导水系数或渗透系数、贮水系数或给水度、越流系数等),为预测矿坑涌水量提供依据。

第二节 抽水试验孔的布置

1. 抽水试验钻孔应具有代表性,一般布置在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富水性强、裂隙或岩溶发育、构造破碎带发育的地段,或地表水体附近。

2. 抽水试验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水文地质条件、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要求确定,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孔及人工或天然水点作为观测点。

第三节 抽水试验孔的要求

1. 抽水试验水位降低的深度与次数。

1.1 抽水试验水位降低深度应尽量大,一般不少于10米。大水矿床抽水试验水位降低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其孔组叠加的抽水量应达到1000米3/时;当抽水量已经达到上述要求,而仍达不到初步评价要求时,需经设计、矿山和地质部门协商,另行组织力量,密切配合生产部门的排水疏干试验方案,共同进行专门性的大型抽水试验工作。

1.2 抽水试验水位降低次数:当采用涌水量与水位降低相关分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三次水位降低的S3应达到最大值,S2、S1应分别为S3的2/3、1/3;其它情况下,一般可进行一次大降深抽水试验。

2. 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条件和要求

2.1 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适用于具有“裘布依”型稳定条件的含水层和具有“傍河型”稳定条件的水体近旁。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测一次,

.................

.................

以后每隔30分钟或60分钟测一次。 2.2 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质量标准:

2.2.1 在稳定时间内,涌水量和水位的波动不得超过一定范围,且不得有持续下降或上升的趋势。水位波动范围:主孔应不超过平均值的1%,观测孔应不超过2cm;涌水量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值的3%。 水位和涌水量的误差值按下式计算: 误差值=

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100%

平均值 2.2.2 抽水试验稳定延续时间,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承压水>8小时; 潜 水 8—16小时;

越流系统含水层 16—24小时。

3.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3.1 一般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进行定降深抽水;越流系统含水层一般可进行一次定流量抽水。

3.2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同时观测水位和流量。观测的时间要求,可按抽水试验开始的第1、2、3、4、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可隔30分钟观测一次。

3.3 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根据水位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确定。承压水和潜水在上述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进线后,一般延续一个对数周期;越流系统含水层在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

3.4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绘制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和不同时刻的等水位线,掌握试验进程,分析出现的问题。

3.5 抽水试验停泵后应连续测量恢复水位。通常以1、3、5、10、15、30、……为间隔顺序观测,直至完全恢复为止。

第四节 注意问题

1. 洗孔和试抽是保证抽水试验质量的关键。正式抽水前应进行洗孔和试抽,直至孔内出水澄清时为止。

2. 正式抽水试验前应连续系统地测量抽水孔、观测孔及其它水点的自然水位、流量。

.................

.................

3.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采水质分析样。

4.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防止抽出的水回渗和倒灌,注意观察地面沉降和塌陷情况。

5.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测量验证抽水钻孔的深度。

6. 抽水试验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参见《水文地质手册》 地质出版社1978年4月出版 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主编。

7.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提交涌水量Q、降深S及恢复水位与时间t的过程曲线图。Q=f(x)曲线图和q=f(s)曲线图。(参见《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第七章 矿区坑道和竖井工程地质编录和水文地质工作

第一节 确定工程地质编录的坑道

1.对矿区的勘探坑道和竖井应全部进行工程地质编录。

2.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减少,但在工程地质剖面线上的坑道和竖井仍必须进行工程地质编录。

第二节 编录内容

1.对坑道所揭示的岩层划分岩组,重点观察描述软弱夹层、风化带、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岩溶发育带的特征、分布、产状、溶蚀现象。 2.系统采取岩(矿)石物理力学试验样。 3.统计节理裂隙。

第三节 水文地质工作

1.详细描述地下水活动对井巷围岩稳固性的影响及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位置,不稳定地段掘进与支护方法。圈定潮湿区、滴水区、渗水区和出水点的范围和位置。绘制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素描图。

2.竖井施工应记录初见水位的埋深(或标高),测量水位的基准点要相对固定并做好标志;揭露不同岩层时应分别测量各层稳定水位和水量;施工后测定稳定水位和水量。每次测量的数据都应认真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日期、井深、水位、涌(排)水量、水泵型号和功率、持续开泵时间、地层或构造部位及特征。

3.坑道和竖井施工及排水过程中,应观测矿区范围内的观测孔,井、泉的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变化,并绘制年变化曲线图。

4.坑道施工和排水过程中,应对排水量采用堰测法进行长期观测,并按

.................

.................

丰枯季测定水温、气温。堰测法流量计算公式参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 地质出版社)。

5.坑道和竖井中不同层位、丰水和枯水不同季节均应取样进行水分析。

第八章 矿区采样试验

第一节 工程地质测试

1.勘探矿区应选取代表性岩、土室内试样,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 2.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区,除选取有代表性室内试样外,还应用点荷载仪,携带式剪切仪进行钻孔及野外现场测试。

3.室内岩(土)样试验项目,按开采方式、矿区实际情况,结合工程地质评价要求参照GB12719—1991附录J选作。

第二节 岩(土)样采取

要求:采样位置定准,样品规格应先与实验室商定。一般情况下,岩芯样其长度必须大于直径;其他岩样必须确保可以加工成5×5×10厘米试样为原则。

要点:采样前应对工程地质岩组有详细了解。 注意:采样的包装、运输安全。

1.井采矿区对一期开拓水平以上矿体及其围岩按不同岩石分别采样。 2.露采矿区应在边坡地段自上而下分组采样。 3.块状、层状岩类按不同岩石直接从岩芯采样。

4.松散软弱岩类应尽可能利用坑道或山地工程采样,若岩性较均一,厚度>10m时,每10米采一组样,岩性不均一时,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分层采样。

5.采样规格与数量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要求确定。通常抗压试样每组3块,抗拉和抗剪试样每组4~6块。

第三节 水样采取

1.水样要能代表天然条件下的客观水质情况。

2.水样的采取量视分析项目及精度要求而定,可事先与化验室商定。 3.一般采用带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或塑料瓶,若水中含油类或有机物较多时,宜采用玻璃瓶。水样瓶必须用洗涤液洗净,后用蒸馏水清洗,取样时,必须用所取之井、泉水冲洗水样瓶和塞子三次以上。

.................

.................

4.采取水样时,应缓慢的将水注入瓶中,严防杂物混入,并留10—20mm空间。

5.采取测定某些特殊项目的水样时,需同时加放稳定剂。例如:测定侵蚀性CO2的水样应加放大理石粉。

6.水样取好后,要立即封好瓶口,并标明井号、编号及加试剂名称,填好水样标签,尽快送化验室分析。

第四节 样品的保存和送验

1.运输途中应防止碰坏样品或丢失样品。

2.冬季防止水样瓶冻裂、土样冻坏,夏季避免阳光直射。

3.送样时,要填好送样单,注明送样单位、样品编号、分析项目和要求,交化验人员当面验收。

4.样品不能立即分析时,应采取措施存放,防止样品的破坏。

第五节 提交的成果

1.各种试验测试数据记录表。 2.试验测试总结。

第九章 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1、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要求:点位要四等控制一级水准测量,保证标高和座标准确,具体要求见工程测量规范。

要点:选点应以剖面为主,观测点应涂红漆作标志。 注意:每次下雨前后应作好记录。

2、选择有代表性的泉、井、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进行动态观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和复杂的矿区,初步勘探阶段应及早建立动态观测网。 3、地表水观测点应设在:流入和流出矿区地段、不同岩层出露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地段,地下水观测点应考虑含水层富水性的强弱、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必要时观测点宜按剖面布置。

4、水位、水量、水温观测,应每隔5~10天测一次水位,每月测一次水温,雨季或急剧变化时应加密观测,并观测流量变化。按季节采水质分析样。一般观测周期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

5、大气降水是矿床充水主要来源的矿区,若外围气象站的资料不能利

.................

.................

用时,应在矿区内建立以测量降水量为主的简易气象观测站。观测时间至少要有一个水文年。

6、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动态观测孔、点不受破坏和堵塞。 7、水头高度和流量测量方法详见《水文地质手册》 地质出版社 1978年4月。

8、河、湖、水库应定期观测其水位和水量变化情况,观测周期不少于一个水文年。河流应在观测水位、流量的同时使用流速仪测量流速。 9、因地下水开采和运动引起的地表沉降、塌陷、滑坡等物理地质现象,应依照相关规范进行长观动态监测。

第十章 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第一节 编制区域和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图

要求:在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础上编制。

1.水文地质分区、含水层、隔水层划分、水文地质钻孔、井或泉位置、标高、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图。

2.工程地质岩组、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划分,岩样取样位置,裂隙玫瑰花图,坍塌、滑坡、塌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的位置和范围。

第二节 钻孔水文、工程地质柱状图编制

(详见附表2)

第三节 水文地质剖面图编制

一般在地质剖面图基础上编制。标明水文地质钻孔位置,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和围岩蚀变带,抽水试验层、段部位,涌水量、降深、单位涌水量表、水化学图、物探测井曲线、工程地质岩样取样位置及试验结果。

第四节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图编制

一般在坑道地质图基础上编制,标明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围岩蚀变带范围,滴水区、渗水区范围,出水点位置,长期观测点位置,水量、水温和水化学资料。裂隙统计玫瑰花图。

第五节 抽水试验室内整理

要求:绘制图表,计算参数。

1.绘制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见附表2)。

.................

.................

2.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详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3.井孔最大涌水量的推算(详见《水文地质手册》第八章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4.编写抽水试验工作总结,其主要内容:a、试验目的要求;b、试验方法过程;c、试验主要成果;d、抽水试验中的异常现象及处理;e、质量评价和结论等。(见《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第六节 水文气象资料整理

1.降水量、蒸发量统计,制作统计表(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2.确定与矿区开采有关的数据:a、历年日最大降雨量;b、历年雨季日平均降水量;c、最高洪水位;d、最大流量; e、摘录有关气象数据。

第七节 长观资料的整理

1.编制长观观测点记录表。绘制矿区等水位线图。 2.编制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关系曲线图。

第八节 水、岩、土样分析成果资料整理

1.编制水化学分析成果统计表(见附表3)。

2.编制坚硬、半坚硬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成果汇总表。

第九节 报告编写

1.参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7 报告编写要求”编写。

2.每章节具体内容须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勘探阶段不同,可适当增减。

3. 矿坑涌水量预测,应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合理选取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要采取多种方法和计算公式进行结果验证和对比。

4.应充分利用以往地质勘探报告和生产矿山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的各种有关资料,用类比法编制勘查报告。 5.附表附图(略).

.................

.................

附录1:

机(民)井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第 页 统一编号 成因 时代 层底深度 (米) 层厚 (米) 原编号 地层及井孔结构 1: 岩性描述 位 置 县(市) 地面标高(米) 井台高(米) 水井类型 井壁结构 井的用途 环境卫生 与地表水及其他水体 之关系 年变化幅度(米) 气温 汲水设备 凿井日期 含水层埋深(米) 含水层总厚(米) 含水层(段)数 水位埋深(米) 水位标高(米) 抽水方法 抽S降深(米) 水Q(升/米) 试Q(升/秒米) 验 K(米/日) 备 注 水温 毫克 当量% 颜色 透明度 项目 全硬度 永久硬度 暂时硬度 负硬度 总硬度 水化学式 毫克/升 气味 口味 项目 总矿化度 游离 CO2 侵蚀 CO2 H2S PH 毫克/升 每升水中含量 阳离子 合计 毫克 毫克当量 阴离子 毫克当量% 合计 毫克 每升水中含量 毫克当量 M T ℃ XXXX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调查者: 校核:.................

.................

附表2:

矿区 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柱状图

开孔日期: 年 月 日 孔口坐标:X Y Z 终孔日期: 年 月 日

终孔孔深: 米 钻孔方位: 钻孔倾角:

回 次 地 层 回 次 号 自 至 进 尺 (米) 采 取 率 (%) R Q D (%) 层 位 及 代 号 柱状图 1: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描 述 测 井 曲 线 结 果 钻 孔 结 构 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钻进过程中及终孔孔内水位曲线(米) 冲洗涤 消耗量 (升/秒) 孔内特殊情况 备注 记录人: 年 月 日 编图人: 年 月 日 检查人: 年 月 日

.................

.................

附表3:

水 质 分 析 报 告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试样编号: 取水深度: 米 送样日期: 年 月 日 温度(℃): 气味 硬度 碳酸钙硬度(mg/l) 口味 全硬度 色度 暂时硬度 透明度 永久硬度 浑浊度 负硬度 ρ(B) c(l/z.BZ±) x(l/z.BZ±) ρ(B) 项目 特殊项目 (mg/l) (mmol/l) (%) (mg/l) Na++K+ 矿化度 Ca2+ 游离CO2 Mg2+ 侵蚀性CO2 阳 Fe3+ 消耗氧 离 Fe2+ 溶解氧 子 NH4+ H2S 可溶性SiO2 合计 悬浮物 CO32- 固形物 HCO3- 固溶物 2-SO4 PH Cl- 阴 -NO3 离 -NO2 子 -OH 合计 总计 水化学类型

矿化度M毫克当量大于10%的阳离子水温℃ 毫克当量大于10%的阴离子.................

.................

下面为赠送的述职报告 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

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本人被组织任聘为。。。。副校长已有五年,主抓德育教育工作,分管学校后勤、德育、艺体、安全、卫生、综合治理等工作。身为副校长,我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我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学习党建理论;在政治学习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在业务学习中,学习人文文化,加强自身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培养高层次的道德感、责任感。

工作几年来,我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力抓好德育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我的工作原则是倡导培养“勤奋乐干,善于思索,不断创新”三种优秀品质。以奖励机制为主,及时勉励,激发老师团队精神,从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不辍劳作。下面我就德育工作管理谈谈自己的做法,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教师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职业。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作为一名校级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必须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德育工作更要求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我坚持做到每天看新闻和阅读一小时的书,提高自己对政治的敏锐性,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个人品德修养,提高管理能力。在这一年里,我先后阅读了《德育文集》、《成功学校内部管理全书》、《教育管理》等各类书籍,这些为我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德育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古人云“直而影正,以己以正而为人之标”,作为一名校级干部,在很多方面都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进步,就不能为人之标,就没有能力去管理别人。作为校级领导成员、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膨胀的知识信息和日趋多元性的社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常常使我有一种危机感,因此,我必须不断努力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凡事为先”的工作要求,只有自己身体力行,严以

.................

.................

责己,严以律己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使工作更好地开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全校师生。

(二)健全德育领导机构,重视班主任工作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成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例会;

(2)迎接各类验收,打造学校品牌。一年内,学校三度受到省级表彰,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先进体育学校”、“省文明单位”;

(3)建立德育长效机制,注重活动育人。先后举行校第六届艺术节、第六届校体育运动会,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迎接了省“四个一”验收并获一等奖,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成效显著,举行元旦文娱晚会,多次召开家长会,宣传学校品牌;

(4)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养成良好习惯。中午静校、桌椅归位、三禁止等活动有声有色; (5)成功组织高一新生军训,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和生活基础。三个年级在班主任的管理下,教学秩序稳定、教师培训和考核到位,无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都有条不紊,开创地开展了学生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管理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且成效显著。

一是健全德育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我、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我们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德育工作,由我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二是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由政教处、年级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家长委员会组成的德育工作网络,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层面。

三是重视班主任工作。学期初,我和政教处的全体同志都要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及后备班主任进行了2次为期3天的岗位培训。组织召开全校 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在学校阅览室为班主任老师订阅了《班主任之友》、《中国德育》和《德育报》。通过经验交流,岗位培训、教育管理理论学习,提高了全体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水平,为我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德育机制,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规划机制。学校所有规划都体现德育为首,都有德育内容。

1、在我的组织下,政教处编印了《德育工作手册》,收录了我校多年来德育工作的规定及一年来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发到全体教师及学生手中,作为德育工作的导向。 2、学期初我负责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和政教处工作计划。 (二)是管理机制。德育工作重在管理,重在落实。

.................

.................

目标责任制。我按德育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层层签定责任状,学期末总评兑现。 一年来,我和政教处的同志一起以经验交流、学习材料、请专家做讲座等各种形式对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进行培训,同时,也通过加强日常工作情况的检查和细化考核内容,来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鼓励班主任、年级组长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各类学习活动,丰富了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工作理论和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大大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程。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仔细、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抓住细微的工作亮点去看待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经常和教师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实效。同时,我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周一与政教处成员召开德育工作例会,商讨学校近期工作,研究学生发展状况。 (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有敬业精神、能力强,工作有特色,团结互助的以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为主的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队伍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学习,其次是挖掘典型,鼓励创新。

2)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几年德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完善的制度能使管理工作游刃有余;明确各项制度,能正确引导教师开展工作。今年,我和政教处的几位同志,通过研究和探讨,调整了各项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依据,使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既有机结合,又有所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班主任工作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大胆放心地发动年级组长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各个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的情况,在开学初和某些重要活动中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使家长会、学生会议、教师会议和师生活动等各类活动顺利开展。各个年级组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个体作用和主动性,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各个年级的工作特色。

3)构建全员德育机制。拓宽育人渠道,拓展育人队伍,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在校内,我着重加强了德育团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能基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德育团”工作使教师人人都成为了德育工作者,使家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可能。在家庭,我着重加强了家校合作途径的建设,通过数次的家委会会议,完善了《学学生家庭行为准则》和《学生家长行为准则》,并付诸于实施,使学生、家长的行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一项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的工作,使我校的德育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4)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在校长和学校总务部门的支持下,我通过落实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系统管理,做到:人员进出严格把关;学校24小时有人值班;每月对学校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学校各项管理措施严格到位;学校安全知识宣传长期坚持。同时加强与校外力量的合作,与派出所、消防站和区综合治理办建立了长久的辅导和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学校安全管理上的“内外合力管理模式”,确保了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

.................

三、 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办学特色优势

我校在08、09年文体、教学都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师生同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打造新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兴文体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强师风建设,促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特色;师生齐努力,要把我校办成师资一流、质量领先、设施先进的新农村品牌学校。我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男、女篮球队,有男、女排球队,有美术绘画兴趣班、有舞蹈、合唱文艺队等,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09年11月我校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学校艺术节活动。主题是“携手共建和谐校园”,(其他德育奖项)学校特色更加彰显,学校声誉日益提高,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力和竞争力,为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站、宣传栏、标语、横幅宣传党的政策,励志格言等。让校园处处充满育人的气息。今年五月我校被推荐为洛阳市“绿色学校”。今年我校荣获“河南中小学卫生优秀学校”、“洛阳市规范化管理‘十佳’学校”、“洛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培养我校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德育之花在洛阳一高校园怒放。

总之,学校各项工作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致使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显得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希望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认真加以解决。而我更应该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名既有正确而稳定的管理意识,又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教育管理专家。 一、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要点

要当好职工代表,首先必须干好本职工作。而工作的好坏,首先必须有一个好的思路。办公室承担着我局行政、党委、纪检监察三项职能,如何在众多职能中把握规律,理清头绪,更好地抓落实、出成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因此,办公室认真贯彻全市邮政工作会和职代会精神和省局办公室、党务工作部、纪检监察工作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局领导提出的“严谨严格、客观务实、开阔开朗、耐心恒心、机智灵活”的要求,制定了综合办公室“建设一支队伍、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大职能、实现四个转变,增强五种意识”的工作思路,坚持在工作中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明确职责、强化协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根据省局党务工作部、市直工委、省局监察室的有关要求制定了2006年党建工作要点和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政研会工作要点等党建工作要点和计划,从而为全年党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要做一名合格的职工代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为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矗 我坚持把强化理论、业务学习作为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并提出了要以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为目标,全面加强办公室队伍建设。在理论学习方面,分阶段对办公室理论学习进行安排,积极探索和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全体工作人员集体学习、自学,学以致

.................

.................

用等多种学习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力求通过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思想建设,今年以来,利用每周学习时间,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机关大门向群众畅开”、“全面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没有研究就抓不好落实”等各种理论知识。在业务学习上,以网上办公为契机,抓公文处理流程规范,推动公文管理“有序运作,无缝衔接”。今年是网上办公的开始,各项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通过两次大规模培训,让大家了解网上办公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程序。

为了使网上办公效率更高,操作更便捷,我们又针对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百问不厌的指导和帮助,可谓手把手的教,并对容易出现的具体的,形式上的问题,发通知进行解释规范,经过半年运作,目前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网上办公技能,网上办公已经顺畅运转,效率日渐显现。以文字把关为重点,严把材料关,深入一线,加强调研,力求精益求精。对材料的起草和修改,我都本着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尊重科学、重视制度的理性精神,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团结和带领办公室全体人员去思考、去探索,力求出精品、出亮点。为了加强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近期,又出台了《晋城市邮政局信息及新闻宣传报道管理考核办法》,力求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制度、有考核。以ISO9001贯标工作为依托,探索贯标工作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力促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近期印发了《晋城市邮政局近期需要落实重点规章制度的通知》,坚持强化执行,加强内控,突出重点,重心下移四项原则,加强企业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并制定了最基本规章制度落实分解表,不断推进企业基础管理。以办出高水平的会为要求,要求各种会议做到超前考虑,及早部署,会前订出会议详细的议程安排进度表,会中尽心尽职搞好服务,会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力求通过办会锻炼大家的组织协调、统筹考虑能力。同时,认真组织大家学习《2006年市直机关党的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机关党建工作规章制度文件汇编》等各种党的规章制度,不断掌握和熟悉党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工作实效

1、积极主动,认真履行工作职能。一是当好参谋助手。根据局领导的总体工作思路,办公室构思起草了全市邮政工作会议的主报告,国家局、省局调研和视察指导我市工作的汇报材料、经验材料等各类材料多篇。二是贯彻领导意图。为有力地推动全局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为解决基层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为方便各县(市)局、各专业单位办事,根据局领导要求,健全和完善了督查工作制度,按照立项、办事、催办、办结归档的程序,按照严格工作程序、强化办事时限,认真做好协调的要求开展督查,使全局各项决策和工作达到“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的要求,做到督查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做到了督在点子上,查在关键处,提高了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

.................

下面为赠送的述职报告 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

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本人被组织任聘为。。。。副校长已有五年,主抓德育教育工作,分管学校后勤、德育、艺体、安全、卫生、综合治理等工作。身为副校长,我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我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学习党建理论;在政治学习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在业务学习中,学习人文文化,加强自身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培养高层次的道德感、责任感。

工作几年来,我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力抓好德育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我的工作原则是倡导培养“勤奋乐干,善于思索,不断创新”三种优秀品质。以奖励机制为主,及时勉励,激发老师团队精神,从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不辍劳作。下面我就德育工作管理谈谈自己的做法,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教师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职业。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作为一名校级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必须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德育工作更要求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我坚持做到每天看新闻和阅读一小时的书,提高自己对政治的敏锐性,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个人品德修养,提高管理能力。在这一年里,我先后阅读了《德育文集》、《成功学校内部管理全书》、《教育管理》等各类书籍,这些为我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德育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古人云“直而影正,以己以正而为人之标”,作为一名校级干部,在很多方面都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进步,就不能为人之标,就没有能力去管理别人。作为校级领导成员、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膨胀的知识信息和日趋多元性的社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常常使我有一种危机感,因此,我必须不断努力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凡事为先”的工作要求,只有自己身体力行,严以责己,严以律己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使工作更好地开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全校师生。

.................

.................

(二)健全德育领导机构,重视班主任工作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成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例会;

(2)迎接各类验收,打造学校品牌。一年内,学校三度受到省级表彰,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先进体育学校”、“省文明单位”;

(3)建立德育长效机制,注重活动育人。先后举行校第六届艺术节、第六届校体育运动会,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迎接了省“四个一”验收并获一等奖,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成效显著,举行元旦文娱晚会,多次召开家长会,宣传学校品牌;

(4)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养成良好习惯。中午静校、桌椅归位、三禁止等活动有声有色; (5)成功组织高一新生军训,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和生活基础。三个年级在班主任的管理下,教学秩序稳定、教师培训和考核到位,无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都有条不紊,开创地开展了学生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管理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且成效显著。

一是健全德育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我、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我们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德育工作,由我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二是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由政教处、年级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家长委员会组成的德育工作网络,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层面。

三是重视班主任工作。学期初,我和政教处的全体同志都要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及后备班主任进行了2次为期3天的岗位培训。组织召开全校 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在学校阅览室为班主任老师订阅了《班主任之友》、《中国德育》和《德育报》。通过经验交流,岗位培训、教育管理理论学习,提高了全体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水平,为我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德育机制,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规划机制。学校所有规划都体现德育为首,都有德育内容。

1、在我的组织下,政教处编印了《德育工作手册》,收录了我校多年来德育工作的规定及一年来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发到全体教师及学生手中,作为德育工作的导向。 2、学期初我负责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和政教处工作计划。 (二)是管理机制。德育工作重在管理,重在落实。

目标责任制。我按德育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层层签定责任状,学期末总评兑现。 一年来,我和政教处的同志一起以经验交流、学习材料、请专家做讲座等各种形式对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进行培训,同时,也通过加强日常工作情况的检查和细化考核内容,来提高他们

.................

.................

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鼓励班主任、年级组长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各类学习活动,丰富了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工作理论和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大大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程。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仔细、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抓住细微的工作亮点去看待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经常和教师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实效。同时,我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周一与政教处成员召开德育工作例会,商讨学校近期工作,研究学生发展状况。 (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有敬业精神、能力强,工作有特色,团结互助的以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为主的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队伍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学习,其次是挖掘典型,鼓励创新。

2)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几年德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完善的制度能使管理工作游刃有余;明确各项制度,能正确引导教师开展工作。今年,我和政教处的几位同志,通过研究和探讨,调整了各项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依据,使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既有机结合,又有所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班主任工作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大胆放心地发动年级组长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各个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的情况,在开学初和某些重要活动中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使家长会、学生会议、教师会议和师生活动等各类活动顺利开展。各个年级组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个体作用和主动性,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各个年级的工作特色。

3)构建全员德育机制。拓宽育人渠道,拓展育人队伍,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在校内,我着重加强了德育团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能基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德育团”工作使教师人人都成为了德育工作者,使家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可能。在家庭,我着重加强了家校合作途径的建设,通过数次的家委会会议,完善了《学学生家庭行为准则》和《学生家长行为准则》,并付诸于实施,使学生、家长的行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一项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的工作,使我校的德育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4)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在校长和学校总务部门的支持下,我通过落实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系统管理,做到:人员进出严格把关;学校24小时有人值班;每月对学校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学校各项管理措施严格到位;学校安全知识宣传长期坚持。同时加强与校外力量的合作,与派出所、消防站和区综合治理办建立了长久的辅导和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学校安全管理上的“内外合力管理模式”,确保了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 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办学特色优势

.................

.................

我校在08、09年文体、教学都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师生同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打造新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兴文体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强师风建设,促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特色;师生齐努力,要把我校办成师资一流、质量领先、设施先进的新农村品牌学校。我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男、女篮球队,有男、女排球队,有美术绘画兴趣班、有舞蹈、合唱文艺队等,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09年11月我校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学校艺术节活动。主题是“携手共建和谐校园”,(其他德育奖项)学校特色更加彰显,学校声誉日益提高,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力和竞争力,为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站、宣传栏、标语、横幅宣传党的政策,励志格言等。让校园处处充满育人的气息。今年五月我校被推荐为洛阳市“绿色学校”。今年我校荣获“河南中小学卫生优秀学校”、“洛阳市规范化管理‘十佳’学校”、“洛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培养我校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德育之花在洛阳一高校园怒放。

总之,学校各项工作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致使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显得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希望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认真加以解决。而我更应该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名既有正确而稳定的管理意识,又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教育管理专家。 一、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要点

要当好职工代表,首先必须干好本职工作。而工作的好坏,首先必须有一个好的思路。办公室承担着我局行政、党委、纪检监察三项职能,如何在众多职能中把握规律,理清头绪,更好地抓落实、出成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因此,办公室认真贯彻全市邮政工作会和职代会精神和省局办公室、党务工作部、纪检监察工作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局领导提出的“严谨严格、客观务实、开阔开朗、耐心恒心、机智灵活”的要求,制定了综合办公室“建设一支队伍、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大职能、实现四个转变,增强五种意识”的工作思路,坚持在工作中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明确职责、强化协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根据省局党务工作部、市直工委、省局监察室的有关要求制定了2006年党建工作要点和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政研会工作要点等党建工作要点和计划,从而为全年党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要做一名合格的职工代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为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矗 我坚持把强化理论、业务学习作为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并提出了要以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为目标,全面加强办公室队伍建设。在理论学习方面,分阶段对办公室理论学习进行安排,积极探索和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全体工作人员集体学习、自学,学以致用等多种学习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力求通过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思想建设,今年以来,利用每周学习时间,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

.................

.................

“让机关大门向群众畅开”、“全面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没有研究就抓不好落实”等各种理论知识。在业务学习上,以网上办公为契机,抓公文处理流程规范,推动公文管理“有序运作,无缝衔接”。今年是网上办公的开始,各项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通过两次大规模培训,让大家了解网上办公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程序。

为了使网上办公效率更高,操作更便捷,我们又针对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百问不厌的指导和帮助,可谓手把手的教,并对容易出现的具体的,形式上的问题,发通知进行解释规范,经过半年运作,目前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网上办公技能,网上办公已经顺畅运转,效率日渐显现。以文字把关为重点,严把材料关,深入一线,加强调研,力求精益求精。对材料的起草和修改,我都本着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尊重科学、重视制度的理性精神,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团结和带领办公室全体人员去思考、去探索,力求出精品、出亮点。为了加强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近期,又出台了《晋城市邮政局信息及新闻宣传报道管理考核办法》,力求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制度、有考核。以ISO9001贯标工作为依托,探索贯标工作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力促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近期印发了《晋城市邮政局近期需要落实重点规章制度的通知》,坚持强化执行,加强内控,突出重点,重心下移四项原则,加强企业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并制定了最基本规章制度落实分解表,不断推进企业基础管理。以办出高水平的会为要求,要求各种会议做到超前考虑,及早部署,会前订出会议详细的议程安排进度表,会中尽心尽职搞好服务,会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力求通过办会锻炼大家的组织协调、统筹考虑能力。同时,认真组织大家学习《2006年市直机关党的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机关党建工作规章制度文件汇编》等各种党的规章制度,不断掌握和熟悉党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工作实效

1、积极主动,认真履行工作职能。一是当好参谋助手。根据局领导的总体工作思路,办公室构思起草了全市邮政工作会议的主报告,国家局、省局调研和视察指导我市工作的汇报材料、经验材料等各类材料多篇。二是贯彻领导意图。为有力地推动全局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为解决基层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为方便各县(市)局、各专业单位办事,根据局领导要求,健全和完善了督查工作制度,按照立项、办事、催办、办结归档的程序,按照严格工作程序、强化办事时限,认真做好协调的要求开展督查,使全局各项决策和工作达到“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的要求,做到督查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做到了督在点子上,查在关键处,提高了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