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 知道磁感应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知道不同磁体周围及其相互作用时磁场的分布情况
3. 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分布情况,从而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小磁针或铁屑的分布情况等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磁场存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难点: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一、填空题
1.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的“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司南就是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_________。以后经过改进制成了_________,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_________,能使磁针_________,这种_________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把它叫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_________作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把小磁针放在磁体的周围,小磁针静止时其N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_________方向。
3.在条形磁铁周围随意放上一些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到_________的作用,就会按_________排列。沿小磁针_________极所指的方向画出一条_________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利用磁感线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_________。
4.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_________,地磁北极在地理的_________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的_________附近,它的形状跟_________的磁场很相似。我国宋代科学家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科学家,比西方早_________多年。
二、选择题
1.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拿来一个磁针,发现它静止时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用手将它转动一下,它静止时还是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下面是几位同学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磁场对磁针的作用使磁针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 B.地球的重力作用使磁针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 C.地球自转的影响使磁针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 D.磁针自身的惯性作用使它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
2.几位同学课后讨论对磁感线的理解,他们分别有以下几种看法,正确的是 A.将小铁屑放到磁体周围可以看到它们有规律的排列,说明磁感线是存在的 B.磁感线是我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磁场画出来的,不是客观存在的
第1页/共3页
C.磁感线的方向与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南极的指向一致 D.磁感线是带箭头的曲线,不可能是直线 3.(多选)下面几位同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B.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C.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是重合的D.指南针的指向与地理的南北方向是有偏角的 4..条形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场,在图中能正确表示所在点磁感线方向的小磁针是 A.)小磁针A B.)小磁针B C.)小磁针C D.)小磁针D 5.磁场的基本性质是
A.能磁化铁屑 B.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C.能产生磁感线 D.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6.下列现象中,哪些现象能证明钢棒具有磁性
A.将钢棒一端接近磁针N极,互相吸引 B.将钢棒一端接近磁针S极,互相排斥 C.将钢棒与另一钢棒靠近,互相吸引 D.将钢棒一端接近磁针S极,互相吸引 7.关于磁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磁体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B.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C.磁场中的不同位置,一般说磁场方向不同 D.磁场的方向就是小磁针的受力方向 8.关于磁感线,正确的说法是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铁周围存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铁的南极出发,到北极终止 C.小磁针北极在某点所受的磁力方向跟该点磁感线的方向相同 D.磁感线都是从N极出发到S极终止
9.如图表示两个同名磁极间的磁场分布情况,请根据图中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磁极的极性,并在代表磁感线的虚线上画出磁感线的方向。
教学反思
教学应是以教师的教为辅,学生的学为主的双边活动,所以我们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注重。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
中学阶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我们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2页/共3页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的教育。例如,把磁场与战场和风类比,把磁感线和光线类比;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转换成小磁针的偏转来体现磁场的存在;引入磁感线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法等。这样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为了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我提出若没有磁场会是什么现象呢?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3页/共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