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历史》读书笔记
“这不是多少才够的问题,伙计。这是个总和为零的游戏,一些人赢,一些人输。钱本身不会变多或者变少,它只不过简单地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华尔街》
13—17世纪,中世纪的金融中心是威尼斯;1600年前
17—19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609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为历史上第一个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由此诞生(稍后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主要功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稳定荷兰的经济)。后受到郁金香泡沫影响,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弱。1600—1750年
19世纪至二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凭借经济、军事优势,促成国际金本位体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最终形成。1750年—1900年金融革命
20世纪,纽约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五个阶段(1、JP摩根及摩根时代,确立华尔街在美欧的金融中心地位;2、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伦敦和欧洲等旧金融中心的璀残。3、《布雷顿森林协定》之后,美元成为世界首位储备货币;4、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技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拉开纽约和其他副金融中心的举例;5、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及“萨奥法案”出台,既保持制度上的优势,也可让其中心地位产生负面影响)1900—1950年货币战争
二战后,美元与黄金挂钩。1971年,尼克松政府放弃此“金本位制”,从此,货币与黄金彻底分道扬镳,世界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时代,从此人类经济,进入虚拟时代。(黄金作为资本储备依旧存在)1950年后
在现代货币体系框架下不受量束缚的虚拟信用开始支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政府信用
为基础 现代货币体系给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灵活性。可自由兑换的浮动汇率制能够更好地反映一种货币的真实价值,通过市场价格调节供求,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但半个世纪过去,频频爆发的危机使人们对纸币信用本位产生忧虑,动摇英政府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纸币发行体系。
威尼斯商人将欧洲的进步带快利率稳定在20%—30%水平,形成了以金融垄断为特征的跨国幕后世袭“债务权利中心”即后来的“国际债权人”……资助和引导了法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战争。
公元1171年威尼斯银行的见努力,是世界上第一个央行,第一个私有央行,也是如假包换的欧洲央行。美第奇家族
近代银行,17世纪(1609年阿姆斯特丹的威瑟尔银行、1656年瑞典央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三个新型机构用不同方式提供服务于公众及私人的金融职能,引起金融创新浪潮。
1694年建立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中央银行的首次亮相。协助政府进行战争融资,把政府的部分债权转为银行股权。此后很多强大的经济体基本上遵循此做法:通过单一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对较少的大型机构进行调节。法兰西银行成立于1800年;德意志帝国银行成立于1875年,日本央行1882年,瑞士国家银行1907年。美国银行在十九世纪末极具攀升,在1993年的银行危机后才降低。
黄金
“金本位制”是一种金属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黄金作为本位币,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
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溶成金属块。黄金的输入和输出在国与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转移
1861年,英国颁布《金本位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黄金开始转化为世界货币,可自由铸造、兑换和输出入。随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媒介,社会流动性增加。“金本位”时期,各国央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评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但实际上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因此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至一战时,已有59个国家实行金本位制,但这是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官方市场,黄金市场不能得到只有发展,因此,一战前只有伦敦黄金市场是唯一的国际性市场。
一战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伦敦黄金市场关闭15年,至1954年从新开张。此期间,黄金的货币功能被压缩,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
1944年5月《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以官方价格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也称为美金。
1973年,尼克松宣布正式取消黄金双价制,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律过程已完成。黄金迎来了非货币功能的时代。国家开放黄金管制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黄金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支持开始活跃在投资领域。
荷兰东印度公司
建立于17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是第一个可以自组拥兵、发行货币的公司,也是第一个股份公司,被获准于其他国家签订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统治。荷兰东印度公司是欧洲垄断银行家族的伟大创举,从世界金融战役角度来看,它缔造了一个新的资本形态——虚拟
资本。从此,虚拟经济学重点金融资本的无话巅峰——跨国公司出现了。
跨国垄断金融资本维护了垄断优势,这样,社会结构趋于凝固,市场经济彻底消失,自由竞争不复存在。
极具垄断性的跨国公司的出现,使金融化体制取代私有制。垄断发展到了控制货币发行权的地步,只要能够被货币衡量的所有权,就必然属于跨国垄断金融资本家族,结果导致了“寡头主导”的虚拟经济。垄断银行家性对控股的本质是:垄断银行家族拥有在股票市场交易中所有有主导价值的实体经济,有随时可以避免实际拥有造成的经营风险,一切市场规则和公平都消失了。一句话:一起听取决于资本的大小,而不是资本运营的优劣,这就损害了资本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管是否有意为之,只要垄断资本注入一个地区,就必然导致一切热钱效应,包括:经济增长、地价上涨、股票上涨、工资上涨、消费增长、贸易增长、本地货币的汇率坚挺等:只要垄断资本离开,相反就会:经济衰退、地价下跌、股票下跌、工资下降、消费贸易萎缩。
跨国公司的利润必然演变成对流经地区的财富转移,并非说没有财富创造的过程,而是利润归属大多数是背后的垄断银行家,并没有让流经地区获得多大好处。即:未必没有给当地带来繁荣,但离开往往导致各国普遍的商业企业的衰退。会摧毁和削弱资本注入国的实体经济。
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法国1717年成立证券交易公司;英国1773年;十七世纪中期,荷兰在航海业和世界贸易达到计生,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称霸世界商业。
三次金融泡沫:1、郁金香狂热
三个阶段(与今股市相似):投机并不创造财富,真是转移财富。
一、供需不平衡的高价飞涨阶段;
二、投机者携带巨资进入市场,将郁金香作为投资媒介炒成泡沫,并进一步吹大,趁机赚取大量遽尔利润,在泡沫吹大的同时其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不久,缺乏资本但一心想挣钱的平民便也想跟着卷入,就到了第三个阶段。
三、泡沫迅速破裂,价格一落千丈,市场紧跟着陷入一片混乱。
《异常流行的群体幻想回忆录》——查尔斯·麦凯
2、密西西比泡沫1719年
具有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炒作的不过是一种商品,是金融投机商参与的民间投机炒作;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是在金融家的策划下发动的,将广大的中下阶层卷进其中,更具有现代特色。约翰·劳
南海泡沫事件1720年
于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的大型股票投机活动,幕后操纵者通过诡计来许以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将其吹破。
牛顿损失超过两万英镑:我能计算天体运行,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第四篇 金融革命(1750—1900)
“光荣革命”1688年起,议会立法规定: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王向人民借钱也必须归还。
英格兰银行
1694年,为战争开支进行融资,英格兰银行成立,第一个现代银行成立。采用股份制运作模式,并开始发行纸币:英镑。这时的英镑不能算真正的货币,相当于一种支票,因为当时社会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金币和银币,主要是黄金在流通,英镑只是记录黄金的单位,本身并没有价值,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银票。这家私人拥有的银行提供120万英镑现金作为政府的“永久债务”年息8%,每年管理费4 000英镑,即每年政府只要花10万英镑就可以立刻筹到120万现金,且可以永远不还本钱。作为交换,政府允许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家认可的银行券——即国家货币。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银行家放出贷款得到可观的利息收入,政府有钱打仗,国王有钱花费,只有人民的税收成为被抵押品)更妙的是,此设计将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由于要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需求更多的货币,而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利息由人民的税收负担!此后,英格兰银行左键垄断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同时,凭借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担商业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危机时这充当“最后贷款人”,由此取得商业银行的信任,最后确立“银行的银行”的地位。
1815年6月18日 滑铁卢战役当时,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靠发行公债来筹集,即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切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以金
币结算。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有向政府缴纳各种赋税的义务。内森·罗斯柴尔德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投机收入甚至超过战争几十年所得的财富总和。滑铁卢战役后,内森手握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实际上操控了价格,左右整个英国货币供应量。紧握英国经济命脉,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主导日后的公债发行,就使得全民变相向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纳税。二战后,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
金本位制
1816年《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金本位的确立,奠定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工业革命”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让欧洲各国先后过度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到二十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一战前,英国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的一半。
英国国力渐衰,在二十世纪初已落后于美德法,但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镑才最终被美元替代,半个世纪时间里,英镑的霸权是英国维持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华尔街
1850年以后,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之前有马里兰州和费城证券交易所),当时交易品种主要是商品、联邦政府证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1886年之前,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交易为主,1861—1865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军费融资,证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股票发行迅速增加,铁路股票在美国大量上市,出现铁路股票泡沫。使美国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向
股票市场转化。19世纪后几十年,股票市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尔街的主角。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股市空前繁荣,一方面新科技的带动,同时一战后,美国“柯立芝繁荣”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美国。1929年股市大崩盘后,政府于1932年举行“皮克拉听证会”进行股市调查,披露20世纪华尔街的不当行为:信息揭露不充分、内部人交易,不当销售证券。“庞氏骗局”
1933年美国国会出台第一部全国性的证券法规《1933年证券法》
银行扩张的动因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抹去更大的利润,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设法逃避监管,发展乏力为规范的业务。
第五篇 货币战争(1900—1950)
大恐慌
1906年,各国大量购买战前物资,投资美国的资本一年间暴增50亿,这些资本大多数是由出口带来的。自19世纪末期美国经常的账户盈余不断膨胀,即便如此,出口盈余仍无法满足高涨的资本形成所引发的资金需求。伴随工业化高歌猛进,规模空前商业实体也随之崛起,还掀起了公司和并购浪潮。4月18号,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火灾,很快波及整个全球金融体系。(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由股票、债券、货币、黄金等市场注册,紧密相关,任何一个市场的显著变化都将影响其他市场的价格。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增长、流动性以及外部冲击等常规因素也能影响)虽然很多资本涌向美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但大地震需要资金重建,由于农业周期的到来也继续资金,因为在农产品抵达消费者之前,收割和匀速需哟啊信贷支持。这就引发了资本短缺。1906年冬天,验证的信贷紧缩浮出水面,股市静悄悄崩溃。市场崩溃往往有偶然的资产价格泡沫所引发。当投资者的预期无法实现时,针对房地产和新政权的过度投
机将会面临调整,金融恐慌通常是这些调整的结果,因为资产估值的调整将对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1907年,全美各地银行意识到,担保抵押品的编制已经削弱了其贷款的信用等级,一旦无法满足储户提款,银行将不得不宣布破产。储户对银行感到担忧,争着要取出存款。此过程中,一家机构破产,恐惧将蔓延开来——这是典型的“银行挤兑”。
1907年美国并没有一个管理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政府致力于发展一套有广泛分布的小银行组成的金融体系。当时存在三类银行:一、州立银行,由各州的立法机构特许成立;二、私人银行,其范围从诸如JP摩根公司和库恩勒布公司这样的国际性大集团,到移民银行,他的客户包括杂货店和酒吧。最后,摩根出手拯救,敲定一套救市计划,使大恐慌最终落潮。
美国联邦储蓄
1913年12月19日《联邦储备法案》规定将全国分为12个区,每个区设立一所联邦储备银行。纽约成为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中心银行,实际上成为银行的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拥有货币的发行权、贷款和管理金融的权力,美联储被设计成由私人拥有股份,是一个名为国有实为私有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通过利率和银行储备金率控制银行信贷,从而实现了彻底摆脱黄金和白银对贷款总量的刚性制约,让货币控制更具“弹性”。但《联邦储备法案》意义远远超出制定者的料想。美联储被赋予买卖政府债券的权力,从而也就有了通过买卖政府债券调控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其管理层拥有弥补经营费用的征税权,他们以摆脱了国会的控制。这一年为美国金融上的分水岭。此后美国国会、政府和财政部和货币发行没有任何关系。若有,就是美国财政部是承担货币发祥地抵押债务的一方,而美联储是货币发行的一方,这也是最不公正的制度约定,即:私人银行家控制的美联储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而作为发行货币的抵押债务却要美国政府和人民来承担。
威尔逊:“伟大的工业国被其信用体制所控制,国家的发展和活动被控制在一小撮人的手里”
一战和金本位的终结
国际金本位制度,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如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地以法定价格兑换为黄金和代表一定黄金的货币符号可以混合流通并起到国际支付手段的作用,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的转换,由此发挥黄金国际储备和保障外汇市场行情的职能。这说明,国际金本位制度发挥作用不仅需有主要贸易国家实行黄金自由铸币、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输入的条件。这是国际金本位制发挥自动调节作用所要求各国遵守的游戏规则。
一战使欧洲各国纷纷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剑的兑换,也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自由兑换原则遭到破坏。1931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大部分为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自由铸造和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能力,从根本上破坏了金本位制赖以生存的基础。
世界贸易体系建立在国际金本位制上,国际贸易依靠的是市场供求原则,发生的不平衡用黄金结算,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把货币与国家分开的技术体系。一战货币体系下,世界主要国家都持有大量的英镑储备。
英镑当时的瓶颈——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一战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也使英镑衰弱。
1925年,英国实现金块本位制,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国家不铸造金币,黄金
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金块为准备,发行的钞票取代了金币的流通,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收到数量上的限制。黄金的输出输入由中央银行监管,禁止私人输出黄金。金块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本质上更像金汇兑本位制,既保持同黄金的联系,又使黄金的使用得到节约。
金本位制,最终由于难以化解国际偿付与黄金供给质检的冲突而退出历史舞台。
大崩盘
1929年 大崩盘之后,发生了10年大萧条。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据此先后建立起关贸协定(世贸组织前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成为当今世界贸易、经济、金融三大支柱。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即:美元黄金本位制。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把美元的含金量作为各国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个或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按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来确定,称为:法定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间接与黄金建立联系,进而决定各成员国与美元的汇率。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贷款进行调节。
从此,美元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以它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为国家信用作为美元信用的基础,使美元成为黄金等价物,在世界经济格局和货币体系中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美元的堕落
1950年9月19日,欧洲支付同盟EPC正是成立:成员国来之贸易的收入和支付由国际清算银行统一掌管,各国在同盟内部有债权和债务地位,差额用美元或黄金清算。美元正是成为等同黄金的欧洲国家间的结算货币。
1949年1月25日,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1年欧洲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是美国持续增加海外军事
开支,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宣告结束。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投资最大的回报:欧洲市场的门户开放——多变支付体系下的自由贸易原则不受限制的货币自由兑换,为美国战后过剩的生产能力提供市场。
从1950年开始,到1958年,美国经历了战后两次经济危机,同时进行朝鲜战争支付巨额军费,美国国际收支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都是巨额逆差,年逆差额为20亿美元。债务增加,贸易逆差,美元一时间陷入了信誉危机,同时冷战开始,全球争霸的战略将是个无底洞,美国肯定会增发货币,利用美元国际清偿货币的特权地位弥补赤字,将负担摊到大家头上,因此,抛售美元在1960年成为风潮,致使第一次“美元危机”的到来。
1968年,越南战争,市场再次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
1971年五月,欧洲市场再次爆发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联邦德国马克及其他西欧货币的风潮。8月15号,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对各国用黄金兑换美元,同时对进口商品课10%附加税,削减10%的对外援助。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蛊司42.22美元。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其他西方国家为了应对美元危机的营销,纷纷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纷纷放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实现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在走完了27年历程,轰然解体。
固定汇率制取消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部分成员国仍然盯住美元(或者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另一部分选择单独的(澳大利亚、日本)或者合作的(欧洲货币体系)自由浮动汇率,选择盯住汇率制的国际依旧要积累庞大的外汇储备,调节汇率波动和防备国际优质的袭击;从美国角度,美元堕落是难以克服的趋势,从盯住美元汇率的国家看,(它们常为发展迅猛的新经济生长地区)庞大的美元储备在手里不停贬值,十分头疼。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美国金融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仍是世界金融中心,贬值的美元给美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收益。美国开始了以美元为武器的全球经济殖民地运动。美元从此进入了一个金融资本主义新时代。
牙买加体系
1976年,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牙买加体系:取消货币平价和美元的中心汇率,承认浮动汇率制以及各国选择货币制度的自由;实行黄金的非货币化,取消官价,黄金价格完全由市场自由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让不同国家对货币合作模式做出不同选择。经济总量不大,但对国际贸易参与程度较高、受影响深的国家和地区,为发展国际贸易、减少汇兑风险,经常选择固定汇率与资本自由流动,典型的例子为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总量较大,外贸种类相对单一的市场经济国家,倾向于选择自主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如:澳大利亚。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在选择汇率制度是存在“对浮动的恐惧”,于是它们经常选择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美国的国内经济总量庞大,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还可以消化,但以其他国家的经济规模,放人大量本币流散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一旦发生大规模投机冲击,后果将极其严重。因此,美元仍然维持着主要储备货币、主要结算和支付手段的霸主地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变为以美元为主、多种货币共同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的浮动汇率体系。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抬高油价。美国要求其接受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美元的信用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钩。
美元虽不再兑换黄金,但依旧作为多数国家的储备货币,其作为计价、结算和革中央
银行的外汇市场调节工具的功能依旧不可替代。
1987年股灾 黑色星期一
20世纪90年代
八年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借助新经济的东风,美国开始了由金融家发动的对外并购活动。
金融家的思想基础就是把金融业“做大做强”,金融业原本是中介服务业,由于服务的领域、对象、目标不同,只要是以各种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业,本应由大中小之分。金融家把金融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是霸占社会金融资源,垄断国家金融命脉,追求巨额利润和薪水。因为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的薪酬与其所在的金融机构的规模、利润挂钩,所以金融业的无限扩张变成了这帮金融家的驱动力。
金融家一方面通过并购扩大金融帝国,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业原本是分业经营的,因为有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收益与风险、不同的市场准入要求。混业经营的初衷是增加盈利,分散风险;实景情况却不但没有分散风险,而且隐藏了风险,转移风险,扩大了风险。混业经营引起了更大的投资冲动,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留下了监管空白。在困也经营的大背景下,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变得很复杂,集团下面不仅有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而且 相互交叉持股,这样不见产权模糊,且经营管理层权责不清。各经营管理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大放次级贷款。贷款公司之所以能大量发放,是因为它能把次级贷款“打包出售”。而投资银行有胆量接受打包出售的次级贷款,是因为他有权据此发放次级债,而次级债的包销、推销又有那些与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有关联的基金公司等,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分工消失了,权责利的关系模糊了。一旦隐藏和转移的风险暴露,便面临危机。
金融家还不断推动金融产品高杠杆化,金融产品为实体经济和资源配置的需要而设计,在金融市场交易中,需要多少金融产品却绝育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原生金融产品可派生金融产品,派生金融产品以原生金融产品为基础,其派生量是有限度的,但在金融家“做大做强”的追求下,在“混业经营”的环境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且高杠杆化。高杠杆不仅使衍生金融产品丧失价值基础,且加倍发挥其“圈钱”效应,更多人“上当受骗”,金融危机由此潜伏。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落的十年”
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于此同时,第一的美国却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面对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概率论的宏观经济政策,但高利率进一步加剧美元的强势,使其在出口制造业上处于劣势。同时,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外贸赤字进一步增加。1980—1988年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10倍,拥有2850亿美元的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控制超过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资产。 1985年,日本制造品充斥全球,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对外竞争力,降低贸易赤字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1985年9月,美英法德日五国《广场协议》,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签署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其后出口贸易并没有得到成长,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后期便不在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改用降低政府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经济。
《广场协议》后10年间,日元币值每年上升5%以上,泡沫越来愈大。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出口竞争力倍受打击。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金属货币政策,戳破了泡沫经济,估计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失落十年”。
日本“失落十年”并非由《广场协议》导致,《广》扮演了导火索。因为汇率变动带来的的最大影响并非是产品的输出、输入,而是资本的流动和与之相应的财富效应。相对于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巨大交易额,政府所能调用来执行公开操作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政府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干预国际货币市场。若美元下跌是违背市场意愿的,则政府的干预不可能持续太久。同时《广》后,由于日本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很强大结构性差异,无法形成价格竞争。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反而日大幅增加了。真正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宽松货币导致的资产泡沫。与1985年后日元升值同时发生的,是货币政策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货币升值、利率下降,资产价格泡沫便不可遏制的膨胀。
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当时有三点相似:一、庞大的外部经济失衡。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环境。三、相当严重的资产泡沫。人为地抵制加息,升值,实际上并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利率不敢动,怕增加升值的压力;汇率不敢动,怕影响出口增长,流动性越来越泛滥,最后将资产泡沫月初越大,直到难以为继。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可以让经济生机勃勃,过后可能是灾难。
欧元
1987年提议:创建一种不再挂靠美元汇率,以某种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的欧共体国家货币浮动体系(创建历史:自己百度去);共同的货币意味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以往全世界都需要美元计价、储备和支付,这使得美国可以直接用半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任意借贷而不必担心任何的汇率风险,欧元问世后,美国长期的巨额外债和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会使市场和消费者兑美元失去信心,转而吸纳保险系数更高的欧元。欧元正在导致欧洲金融市场的资产重组,因为实施欧元后,汇率风险的相交处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证券发行人能够以低成本筹集大量资金,扩大股票和证券的交易能力,并在短时间获得规模效益。
2011年,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与理想状态的统一货币相比,欧元只是统一了区内成员的货币政策,没有做到统一财政政策,这一体制性权限最终酿成了欧元危机。
2009年底,欧元区成员希腊率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成员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相继陷入危机中。
欧元区财政政策的“短腿”,对于希腊等成员不断恶化的财政形势和潜在的宏观经济风险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手段,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进一步刺激了这些国家的过度消费,助长了经济泡沫的滋生。等到一国出现危机时,有没有统一财政为期撑腰,缺乏现成的危机应对机制,希腊等国陷入了单打独斗的境地,成为投机者逐个攻击的目标。
“欧元危机”不仅使货币危机,还是一场主权债务危机,更是一场银行业危机。欧洲中央银行将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债务都视作没有风险的,在贴现窗口以同等条款接受这些债务,从而诱使必须持有无风险资产已满足流动性要求的银行大量买入实力较弱的国家主权债务,以获取几个基点的额外收益,此做法拉低了葡萄牙、爱尔兰、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利率,造成了住房市场泡沫。
人民币
日元为何没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日本银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立了许多海外分支机构,也发放了大量的日元贷款,由于利息很低,这些措施最初是有效果的。但很快发现,美元兑日元汇率的高波动率使其面临和很大的汇率风险,而规避汇率风险业务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所以借日元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好处。
人民币自诞生起,一直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仅作为调控进出口贸易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大致分为改革前和改革后: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旅:改革开放以后,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4. 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
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2008年7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此前三年的升值步伐,基本稳定在6.82-6.84之间窄幅波动。
美国为何要求人民币升值?
至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持进口替代和填平补齐的思想,进口代替源于我国缺少外汇时,只能靠自力更生来减少进口;填平补齐源自于发展民族工业的考虑。当前形势下,如果沿用过去想法,不可能在保持大量贸易顺差的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的进口,应扩大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在外资政策上,我国以出口导向性为主。外汇政策上,宽进严出,希望外汇越多越好。
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面,将这种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一种贸易顺差、顺差的结构绝大部分是由加工贸易、跨国公司造成的。美国人认为用人民币快速的升值就可以解决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但日本的历史事实和
经验表明,单纯地依靠汇率解决不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问题,而且2005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了20%左右,但中美的贸易不平衡反而加剧了,事实证明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问题。
1、 贸易和行业的得失还是其次,美国的担忧在于现行的中国汇率制度冲击了美国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
2、 美国的产业模式基本遵循高技术投入,通过新品赚取超额利润,然后讲价扩大成熟产品的销量。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前期的超高价格和后期的稳定价格,而中国产品在高端上虽不能对欧洲产业形成狙击,但在低端市场上已经开始逐步击溃美国的制造业。在美国看来,这并非是市场化的结果,而是操纵汇率的结果。这种恶性价格正在通过国际贸易的渠道向欧美制造业扩散,若任其发展,最终将彻底摧毁欧美产业发展的价格基础。将一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扩展到更多的国家,这个是欧美政府无法容忍的。
3、 美国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就是要借此恢复其制造业的竞争力,而中国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时,美国则对中国制造业设置贸易障碍以保护其劣势部门。
从中国本身看,依靠汇率的出口替代战略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是利大于弊的,其中,贸易摩擦是能源摩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石油需求旺盛及油价持续走高,使能源问题成为焦点,在一个有效的全球能源合作机制形成之前,能源竞争不可避免。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国势必会与发达国际争夺能源,成为导致经济摩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需要认清楚一点,贸易与摩擦实际上是利益格局重整的产物,也是发达经济国家重新增长的必要路径,美国的贸易保护服务于其/实施的国内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期重新打造经济发展新的战略。
中美之间贸易是一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我们应该赶在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前,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外贸战略。
2007年,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市场,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比美元影响大,但国内的政策和舆论都不够敏感。欧元对人民币的比值对中国出口而言更为重要。
从日元看,由于人民币仍不可自由浮动,同处亚洲,这令可自由买卖的日元成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代理货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以中国作为最大出口市场的日本经济,每当市场出现人民币升值传言时,日元就成为主要受益者。
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相对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不够安全。一旦美元汇率波动很大,甚至贬值,我国外汇储备将面临冲击,招致严重损失。适量增持欧元,是务实且有远见的战略抉择。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债权国(贷款国家)与债务国(借款国家)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不能按期如数地偿还债务本息,致使债权国债务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如期了解,影响到各自正常的经济活动及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最主要的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及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上一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一般指标为20%以下,若超过则表明外债负担过高。
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985年这些国家的负债率高达223%。
世界范围看,“改革”:即以经济改革为先导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政策。都以实现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为共同取向。拉美国家的改革最早也最激进,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1973年,中东石油战争。美国承诺用军事援助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达成石油只能用
美元来定价,也只能用美元来支付,且任何过剩的石油收入都将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债。开启“石油美元回流”进程。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石油美元大量涌入波斯湾的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译为欧佩克。)国家,最终流入纽约或伦敦的跨国银行中,银行渴望巨额利润,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的是有效给国作为首要客户。
每年成千上百亿的石油美元在欧佩克国家、跨国银行、发展中国家间流动,由此埋下危机的种子。
油价上涨使美元加息,造成美元贷款不断向美国本土回流,而1982年,拉美国家外债规模达到3500亿美元,负债率高达331%。而跨国银行认为国家不会破产。争先恐后为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同时第三世界国家放弃按照固定的长期利率来借贷的传统方式,转而投向按照浮动利率来借贷的短期贷款。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由此引发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结构调整计划”实行。
西方债权国和债权银行最初要求实行“紧缩性调整”——全力扩大出口,压缩尽快,通过牺牲经济增长、争取外贸盈余 的办法偿还债务。这一改革方案让国内市场由于实际收入的压榨受到破坏,国内生产转而为世界市场,破坏了整过国内经济。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各国政府将银行国有化,将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债务,巨大的还贷压力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中国紧缩社会开支的方式将债务最终转嫁到公民头上。
1989年,“布雷迪计划”首次通知对拉美债务国所欠本金给予减免,但要求在阿五国进行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改革。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竟然将财政紧缩措施强加给欠债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内政策却完全相反。
因此,发展中的欠债国家无力摆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控制,后者强加各种条件。这些条件的首要目标是:收回利息和避免拖欠,从而逐渐的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未偿债务,“通过金融工程和谨慎的债务重组技术,本金偿还得到延期,而利息却鼻息偿还。”结果,自1970年来,总债务增加了32倍,原因之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中央银行的控制。由于本国银行的信贷或货币发行权被剥夺,不得不依赖外部的资金来为任何政府项目或新的发展项目筹资。(因欠债国无力动用本国资金,而所有公共项目合同或才够都分配给了国际承包商)种子,公共项目的筹资必然导致更多的外债。同时,改革也使拉美国家从封闭的尽快替代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整个结构改革年代突出特征是:重增长、轻发展。并由此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千年发展目标》“实现有社会公正的增长战略”此战略必须“把社会政策至于发展政策的中心”,共识:加快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了,实现更多的社会公正。与中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到“更加突出公平公正”殊途同归。同时,债务危机背后的腐败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东南亚金融风暴
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金融大危机。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者是一个重要诱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泡沫现象严重、经常性项目长期逆差、金融监管不力等是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东亚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吸引了去全球资本的进入。但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监管和法规方面十分欠缺。当金融自由化带来新的的冒险机会时,这些监管若哈的金融体系无法控制由政府保护体系造成的道德风险,并形成承担过度风险的局面。信贷快速膨胀,银行开展新业务,而银行监管单位并不能跟上来。资本流入使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一旦
实行金融自由化,因为能获得高收益并能得到政府性安全体系的保护,国外资本便会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安全体系由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或IMF等国际金融机构 提供。这样,资本的流入会促进信贷的激增,导致部分银行承担过度风险。金融自由化之后,信贷激增的结果是巨额贷款损失和随之而来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恶化,这是新人陷入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同时,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债务以外币计值,它们过去有过不稳定的高通货膨胀,债务合约期限很短,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又会引起预期通货膨胀迅速攀升。
实际上,泰国等经济奇迹背后隐藏着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如泰国将引进外资的30%、国内金融机构贷款的50%、借入外债的30%都投入了房地产,大量资金的进入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
信贷结构不合理和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大,让泰国金融体系危机四伏。
除香港外,所有被重创的国家的金融体系都十分脆弱,表现为高不良贷款率与较低的资本充足率。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繁荣时期盲目扩张信贷所形成的高不良贷款率将导致金融机构在经济低迷时期破产。由不良贷款引发一家或两家主要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将经济带入更严重的萧条。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有助舒缓资金流出及流入是带来的压力。香港采取联系汇率制
次贷危机
又称为次级房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主要是由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次贷之所以酿成危机,是次贷早已经通过美国金融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放大成为次级债券,弥漫到了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领域。
次贷高回报的背后是高风险,美国的抵押贷款企业显然知道不仅要防范风险,更需要不断扩展自身资金的新来源,所以就将这些风险投资拿去做“保险”。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将一个个单体的次贷整合“打包”,制作成各种名字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面对“稳定而高回报的产品”纷纷慷慨解囊。抵押贷款企业于是有了新的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
2007年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布在五类金融机构手中: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即:若次贷出现问题,一大片金融机构都要倒闭。
次贷这样一种金融创新,使美国达不到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局面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全世界。当风险冒出来,就脱不开“连带责任”,,凡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为次贷危机买单。美国创新了个怪物,美国人住上了房子,却把债券卖到了全世界。
当虚拟的金融 体系出现问题时,各国央行向市场撒下的是真正的钱。
反思:监管缺位和金融创新过度
我们正见证20世纪中叶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变,这场转变中,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新的金融衍生品使银行的风险得以分散,让更有能力承担的投行和各种基金来分担;但也正是创新制造的怪物——证券,搅动了全球经济。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体制与监管
“在一个汇率相对自由浮动的机制里,投机交易量逐渐增加,投机便带有长期持续的特点了,这将导致汇率浮动增大,最终引发机制的破裂”——索罗斯
一些大投机基金还采取立体作战方法,不仅在现汇市场兴风作浪,而且利用现汇市场与期汇市场、股票市场及期货指数市场间的连动关系,在几个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
如港币:投机者可预先做好沽空股票或沽空股票期指、齐全的合约安排。在现汇市场跑出部分港币,造成被冲击的现象,在金管局提高利率,引发股市下跌和股票期指下跌后,在趁低吸纳股票和期指,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庞氏骗局”麦道夫
金融创新:通向奴役之路
金融危机四个步骤:疯狂—恐慌—崩溃
金融是地地道道的服务也,集中一部分的人为另一部分的人服务,自己收取服务费、中介费。金融业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通过服务帮助别人创造价值,他们拥有的钱基本都是别人的。华尔街精英们发明的全球金融业复杂的游戏,实际上就是一个“零和游戏”,钱只是在不同的口袋里搬动。
金融业玩的是金融创新。把复杂的金融创新游戏玩到了极致,而大量金融衍生品就是他们的游戏工具,担保债务凭证(CDF)、内容分发服务(CDS)这些直接将华尔街送到深渊的玩意,都是他们的杰作。
在金融创新的链条上,利益相关者都想成了各自的利益集团,使得美国的虚拟经济越来越逐利与实体经济的需求之外,成为自身相互逐利的平台,最后导致链条断裂,危机不可避免。
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达到了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总和 的67倍,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脱离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金融机构过度逐利,数量倍涨,结构繁复,加上监管不力,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金融财富在世纪经济体中处于顶端的位置,底层是实际 的物资产品,其上是真实的商品和服务商业贸易;在上市负责名义的应收债务、股票、通货、商品通货等结构;最后的顶层是衍生期货及其他虚拟资本。在现代经济中,顶层发展最快,变成倒置的金字塔,一旦倒塌,反过来还会危害到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无止境,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电子交易下,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表现为一种抽象,虚拟的价值形式,使显示的物资财富变成一串串的符号,越来越脱离实体资产而独立存在和运动。房地产业、网上银行、收藏也等也日显虚拟的特征。
金融创新的基础是货币,货币的全球霸权才是最底层的工具,是一切金融创新工具之母。若没有此为基础,在复杂的衍生品,再厉害的金融创新业是没有丝毫保障的,如:冰岛。
《货币战争》“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债务。他们是债务的打包、集合、集装箱……这种债务被作为资产放在账号上。这些债务被交易着、延期着、挤压着、拉伸着……在纷繁的数字公式背后,只有空和多两个选择。”
世界经济已成为赌场,每日金融交易与实物物品贸易有关系的不超过2%。大量纯粹“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控制的增长。新的奴役之路是:金融业把政府排除在外,把计划集中到银行等金融业的手中。在华尔街。当经济计划集中在摩根斯坦利、大通、花旗等手中时,它们的目的是为它们生产的商品找到更多的客户,而它们生产的产品是债务。所以,真正的奴役之路——以强制的劳役偿还债务的道路!
金融创新能否创造价值取决于其对应的生产活动能否得到改善。
历史上的贝壳、金银等在充当债务凭据时,其本身还具有一定价值,而当今人类使用的货币,无论是纸钞还是银行存款,都完全丧失了任何实际价值,是纯粹的、以国家的信用做
担保向本国人民签发的、不承诺兑现的各种数字符号,当今这种货币制度被称为纸币制度,也称为信用货币制度或纸币本位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