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l7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思想L的深刻变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著名的作品。要学好本章,需要认识文艺复兴思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并存的文学发展状况,并深刻理解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对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要作为重点掌握。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到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持续大约三四个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虽然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苏古典文化为标志,但实质上并不是为了恢复古代的旧文化,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思想武器,借以反对封建观念,摆脱教会神权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它倡导人文思想,鼓吹平等仁慈博爱,反对等级观念;它反对宗教统治,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要求尊重人的价值,解放个性,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爱情、幸福和财富的权利。它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使欧洲各国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得以逐步形成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
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在文学上,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
3.流浪汉小说:一种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文学体裁,最初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主人公的流浪生活为线索,用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把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用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社会现象。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在16世纪中期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它由七位代表贵族倾向的诗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年)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七星诗社提出的关于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提倡诗歌改革的主张为法国文学革新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创作迎合宫廷的需要,轻视民间文学,表现出明显的贵族倾向。涛人龙沙是七星社最杰出的诗人,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主要成就是爱情诗,《十四行·致海伦》是他的代表作品。
5.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伊丽莎白时期)活跃在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学修养,大都受到人文主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对戏剧颇有创新,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些剧作家主要包
括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克利斯朵夫·马洛等人,其中年纪最小贡献最大的是马洛,其代表作品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6.莎士比亚化: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即要求戏剧创作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创作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包括广阔的社会背景,情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四个方面的内容。
7.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他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莎±比亚通过这类典型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反映了封建关系崩溃时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
8.十四行诗:又译“商籁本”。最早泛指流行于中世纪民间的用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兴起于意大利,后传人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它有固定的格式,格律严谨,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音步和韵律的变体。这种诗体对欧洲诗歌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彼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
9.斯宾塞诗节: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诗歌节数没有限制,每行九节;前八行为十个音节,最后一行为十二个音节,抑扬格。诗体严谨,富有音乐性,对英国格律诗的形成影响很大。代表作是他的长诗《仙后》。
10.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博学的人文主义者。他是西欧第一位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在翻译、注释古籍上有重大贡献,学术著作有《但丁传》和《神谱》。他创作过长篇小说《菲洛柯洛》、书信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长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苔塞伊达》等,但他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故事集《十日谈》,它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世幸福,故事生动,情调欢快,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11.塞万提斯:(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歌颂西班牙人民抗击罗马入侵的悲剧《奴曼西娅》;歌颂纯真爱情的田园小说《伽拉苔亚》;长诗《帕尔纳索游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作品塑造了一个受骑士小说毒害、企图用过时的骑士方式济世救民的悲剧人物堂吉诃德的形象,他怀着崇高的惩恶扬善的理想要扫尽人问不平,却把幻想当成现实,造成了害人害己的结果,而其主观意图又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12.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他一生写过37个剧本,两部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其戏剧创作分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写喜剧、历史剧,也有少量悲剧。当时作家为英国的繁荣所鼓舞,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对现实抱乐观态度,因此作品格调欢快,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主要作品有历史居《理查二世》《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1600-1608)主要写悲剧,严酷的现实使作家的人文主义理想破产,深沉悲壮的悲剧是作家对严峻现实做深层思考和解剖的产物。这一日寸期著名的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晚期(1609-1612)主要写传奇剧,是作家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企图在幻想中寻找出路的反映。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暴风雨》。莎剧情节丰富曲折,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彩并富有哲理性,有出神入化之妙,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誉。
13.《十日谈》:短篇小说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写于1348-1353年。小说采用阿拉伯古代名著《一千零一夜》的框形结构,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形式把一百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作品虽然是十个男女青年在乡间逃避瘟疫时轮流讲述的故事,但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根红线。作品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用冷嘲热讽的手法揭露腐败的罗马教廷,真实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城市平民对摆脱宗教和封建道德束缚的要求和愿望。作者一改中世纪梦幻神秘的创作套式,着眼于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和概括,注意塑造人物、刻画心理和描写景物,该书用意大利语写成,语言精练,描写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14.《堂吉诃德》:长篇小说,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写于1605-1615年,全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分两部。作品模拟骑士小说的写法,主要描写堂吉诃德主仆两人游侠冒险的故事。堂吉诃德的遭遇对过时的骑士文学是一种尖锐的讽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行迹广泛反映了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现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腐败残暴的恶行,对人民的困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作者擅长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的手法揭露和批判丑恶的现实,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堂吉诃德这一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作品戏拟骑士小说,以主人公的经历串联情节,又吸收了流浪汉小说的写实手法,从城镇到乡村、从僧侣官吏到妓女囚犯,全面描写了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为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哈姆雷特》:戏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创作于1601年,剧本取材于丹麦一个古老的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剧情发生在丹麦宫廷反映的却是英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人物的斗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丑恶的封建现实的尖锐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作品背景广阔,戏剧矛盾复杂而中心集中。全剧以哈姆雷特为父
复仇为主线,穿插了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为父复仇的情节,三条复仇线索相互交织,多方面地展开矛盾冲突,剧情丰富而生动,戏剧气氛急缓多变。剧本塑造了众多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人文主义典型哈姆雷特的形象,其精湛的内心独白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出了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人生问题,语言也精彩生动,堪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
16.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人物。他由于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一心向往骑士的狭行和风度,丧失了对现实生活最起码的正常认识和判断力,生活在想象中的盛行骑士制度的王国里。他对理想社会有执著的追求,对改革现实有强烈的紧迫感,并以实际行动促其实现,但却用主观的想象和过时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使实践活动成为带荒诞色彩的引人发笑的闹剧,这一切使这位喜剧人物带有悲剧色彩。堂吉诃德形象的意义是多重的,通过他既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宣判了骑士制度、骑士精神的死刑.预示了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历史趋势,暴露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以及西班牙人文主义运动的弱点;也为文学创造了一个不顾实际,盲目她凭主观幻想行事,用旧思想旧方式解决新问题的艺术典型。
17.哈姆雷特: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人文主义者的艺术典型。哈姆雷特虽然是丹麦的王子,受的却是人文主义教育,他歌颂理性和智慧,谴责暴虐,主张人人平等友爱,是一个“陕乐的王子”。后发现叔父篡位娶母,朋友背叛,情人也被利用来试探自己,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变成了“忧郁的王子”。但他毕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决心为父报仇,杀死篡位的叔父克劳狄斯,重整乾坤,可是又顾虑重重,优柔寡断,几次错过复仇的时机,成为“延宕的王子”,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孤军奋战的力不从心和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直到最后克劳狄斯设下决斗和毒酒的圈套,在母亲死去自己也受毒剑伤害即将死亡之际,才杀死克劳狄斯,成为“行动的王子”,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复仇的胜利。哈姆雷特的忧
郁是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的现实相矛盾,封建势力强大而自己无力解决所造成的。他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勇于探索,善于剖析,对人生有精辟而富于哲理的思考和见解,成为世界文学中最早、最成功的一位精神探索者的艺术典型。
二.简答题
1.分析《十日谈》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创新意义
这是一部以反对封建主义、宣扬人文主义为目的的著作。它矛头直指封建势力的集中代表者教会。作品头两个故事《歹徒升天》和《杨诺劝教》在这方面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次,薄伽丘倡导热爱现实生活,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积极人生观,正而提倡人性和人道。这一主题突出体现在他的大量的爱情故事巾,他认为纯洁的恋爱是至诚至情的流露,是人生中的积极因素、幸福的源泉,爱情能够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和完美。《十日淡》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故事涉及男女关系,其中大多数是描写真正的高尚的爱情。再次,作者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作者认为妇女既不是圣母,也不是魔鬼,而是与男人一样有个性、有能力、有智慧的活人,体现了对妇女人格的尊重。最后,作品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作者认为,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但《十日谈》在批判禁欲主义时,宣扬了放纵情欲。在颂扬进取精神时,有些故事突出了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的恶劣习气,有一定局限。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相比于但丁的“神曲”,它可被视为“人曲”。它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群像,尤其突出了商人、手工业者等新兴市民阶级人物,展现了14世纪开始孕育资本主义因素的意大利社会全貌,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树立起反封建、
反教会的旗帜。它在中世纪短篇故事的简单叙事基础上,丰富情节,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景物,开创短篇小说的完整形式。它使用独特的框形结构,将一百个故事镶嵌其中,布局完美。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特点兼收,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典雅风格、华丽辞藻,又更多地融进民间通俗文艺的成分,雅俗并存,构成作品独特的风格。它妙趣横生,有许多独特的讽刺手法。作品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语言新鲜活泼,叙事状物写人微妙尽致,同《神曲》一样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之作。
2.简述拉伯雷《巨人传》的思想内容
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巨人传》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法国长篇小说的发端,《巨人传》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受到狂欢节文化的影响,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这是一部奇书,表面上充满荒诞不经乃至粗鄙俚俗的笑料,却成功地阐释和传播了深刻严肃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内涵非常丰富。这部长篇巨著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地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歌颂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描绘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思想,具有明显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主题,就是作品中神瓶上写的启示:“请你们畅饮,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畅饮真理。”
3.如何理解《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塑造了祖孙三代三个巨人的形象,即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这三个人物从形象上看是荒诞不经的,但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思想,即人文主义思想。
(1)他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倾向。庞大固埃和巴汝奇通过他们在寻找神
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封建制度的黑暗和残暴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并对教会表示极大的蔑视。
(2)他们热爱现世生活,追求现世幸福,具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他们个高体大,健美爽朗,食量过人,纵情享乐,无所畏惧,无拘无束,发挥“人”的一切权利,享受“人”的一切生活,他们是“人”的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3)他们学识渊博,渴望学习一切新鲜的科学文化知识,主张用知识培养一代新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勇于追求真理,能运用他们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从事种种正义的善良的事业。他们高举“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畅饮真理”的大旗,摆脱厂封建的桎梏,显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4.简述莎士比亚历史剧、喜剧和悲剧的主要特点
莎士比亚一共写了十部历史剧,这十部历史剧除《约翰王》和《亨利八世》,其余八部可以分为两组,每组四部。第一组以英法百年战争为背景,包括《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亨利五世》;第二组以红白玫瑰战争为背景,包括《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莎士比亚历史剧取材有所依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3世纪至15世纪英国三百年间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矛盾,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封建家族之间的纷争和诸侯叛乱,并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即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符合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同时也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君主身上,对于人民群众却抱着轻视的态度。
莎士比亚喜剧(含传奇剧)十七部,取材于古代故事、民间传说或意大利的故事,包
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和抒情气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赞扬机智勇敢,提倡仁爱无私精神,表达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生活理想。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男女,他们在与封建传统习俗的冲突中,往往取得了爱情和婚姻上的美满结果。因此这些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并不突出尖锐,结局往往是恶人悔悟、好人宽恕,皆大欢喜,是一种歌颂人文主义理想的抒情性的浪漫喜剧,充满了愉快的基调,洋溢着乐观的气氛。但也表现出把社会矛盾归结为善恶两种力量斗争,门第观念,对金钱的崇拜的局限。
莎士比亚的悲剧共十部,取材于欧洲各国古代的传说,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主要是写入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英国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人文主义者在与黑暗现实的冲突中显示的道德力量以及无法解决的矛盾,写出理想的幻灭。当时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统治的交替时期,英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莎士比亚清楚地看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冷酷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因此,他早期创作中明朗乐观的基调被一种悲愤、阴郁的情调所代替,批判的力量加强了,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转变为对现实的严峻的批判。
5.简述莎士比亚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
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性格中的多种色调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某一种意向、某一种情欲占主导倾向。②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人物处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③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④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6.简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对古希腊戏剧的继承与超越
(1)继承:①思想价值:古希腊戏剧表现为人本主义,悲剧强调了命运在于人本身,人应该追求现实和享受,譬如《俄狄浦斯王》;喜剧则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譬如《鸟》。莎士比亚的创作强调人文主义色彩,重视人、肯定人。莎翁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本主义的现实价值观。②取材:古希腊戏剧取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莎士比亚戏剧同样取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很少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③戏剧结构:莎士比亚戏剧继承了古希腊戏剧结构曲折、一波多折的特点。
(2)超越:①戏剧表现形式方面:莎士比亚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喜剧中有悲剧色彩,譬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中有喜剧的因素,譬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18世纪正剧正是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响而产生的。)②情节表达方面:莎士比亚首创了多条线索同时发展的情节,主线和副线相互映衬,使戏剧结构更加复杂,增强了戏剧的可看性。③人物塑造方面:从古希腊戏剧人物的类型化,发展到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典型化。莎翁注重剧中人物和环境的结合,人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人物性格随环境变化而变化。④语言运用:莎翁戏剧强调个性化语言,这是塑造典型化人物所必需的。
7.《哈姆雷特》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古代历史,借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反映英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剧中所写的那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那个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廷,以及那些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无不是当时英国的写照,也是作家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剧中所写的哈姆雷特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其意义已经超出宫廷的范围而反映了文艺复兴这个新旧交替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
依然相当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剧本的主题在于揭示当时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8.怎样看待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犹豫和延宕,但是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雷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而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雷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三.论述题
1.什么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后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古代文化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的一次斗争,在中世纪教会垄断了文化,宣传禁欲主义和神权中心,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中心思想却是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因此他们极力压制和摧残古代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实际上,资产阶级召唤古希腊亡灵的目的不是重建奴隶制旧文化,而是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的意识形
态。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鼓吹的新的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否定神权,肯定人权。天主教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只是上帝的奴仆。而人文主义则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力量和尊严,歌颂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称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入神之争,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2)否定来世,肯定现世,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教会宣扬现世生活是短暂的,来世生活是永恒的,在现实生活中实行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不相信来世的幸福,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以反抗教会的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并对爱情予以热情的歌颂,认为“爱情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人文主义者公开宣称,人可以努力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
(3)肯定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天主教宣扬上帝万能,人是愚昧无知的,人只有信仰上帝,在上帝的启发教导下才能生存,并因此垄断教育,以愚弄人民。人文主义则认为人有理性,能够认识自然和社会,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主张发展科学文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等口号。
(4)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这是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政治思想。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妨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的不断起义也威胁着资产阶级的财产安全,因此,在资产阶级还无力掌握政权时,就迫切要求一个强大的王权消灭封建割据和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保护对外掠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国家。
总之,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因而在当时超过很大的进步作用。但也有历史和思想的局限性,它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剥削掠夺基础上的。
2.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继希腊文学之后的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
首先,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早期的资产阶级作家们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贵族和僧侣上层的败德恶行严加抨击,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进行嘲讽批判,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这一时期的文学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更加成熟。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古典文学的研究,特别是作家们参加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实际斗争,促进了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家们力求了解现实、反映现实,这一时期的作品对社会现实有广阔的反映。在忠于现实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两个典型形象。
最后,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国家的民族文学诞生的时期。随着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反映民族生活、富于民族色彩、使用民族语言的民族文学先后建立了起来,有的国家还产生了本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从民间传说和语言中汲取营养,又借鉴了古典作品和外国文学成就,加以革新改造,从而为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有哪些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是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它在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上都必然和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
(1)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都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感情贯穿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在作品中大力歌颂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能够创造一切。他们针对中世纪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提出入应该学习文化知识,针对中世纪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提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要求,有的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甚至在作品中对当时资产阶级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罪恶有所批判,指出金钱的破坏作用。
(2)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人文主义作家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继承和发扬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彻底否定了中世纪文学的脱离现实的倾向,抛弃了中世纪文学梦幻、象征、隐晦的写作手法,提出了文学要反映现实的主张,提倡“模仿自然”,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社会生活,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写实精神,热情地抒发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创作出了一批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的不朽作品。
(3)在文学发展上,采用民族的语言形式,形成民族文学。人文主义作家打破了中世纪教会限定的必须用拉丁语写作的陈规,用本民族语言来刻画文学形象,强调反映民族生活,使文学形象和本民族的现实习俗结合在一起。
(4)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人文主义作家还突破中世纪文学体裁的限制,尽可能结合本民族的传统,采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使文学艺术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他们创立了正剧,更广泛地反映现实,十四行诗、完整的短篇小说、流浪汉小说和散文随笔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为近代欧洲文学的各种体裁打下了基础。
4.试比较人文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的异同
人文主义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是欧洲两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思潮。作为以复古相标榜的文学思潮,从某些方面来看,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然而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们都揭起了复古的旗帜。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诗人、作家都以精通拉丁语的古典文化而闻名,人文主义者打起“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使古代文化“复兴”和“再生”,“文艺复兴”由此得名。古典主义者认为真理是普遍永恒的,美也是普遍永恒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分时代国度,都是一致的。而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为不同的民族所肯定,因而是一种永恒的典范。(2)它们都拥护王权和统一,人文主义作家大都反对割据,以中央集权为中心,希望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如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古典主义更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杈的提倡和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高乃依、莫里哀等作家的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思想倾向。
然而,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因而它们有着不同的内容,它们的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l)复古的具体内容不同。人文主义者是要在古代文化中寻找那种现世和人本的精神,寻找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拓进取精神。表现在文学中则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尊严、人的欲望与人的能量的赞颂。人们似乎突然发现上帝就是人自己,也意识到了人自身能力的无限性,如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表现的那样。而古典主义则偏重在古代文学和理论中寻找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喜欢模仿古代的种种艺术规范,如法国古典主义理论中的“三一律”等。因此,同是看重古代,前者注重的是古代的内在精神和内容,后者注重的则是外在的形式。(2)在
某种意义上,古典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一种反拨。内容上,人文主义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而古典主义作家强调理性,他们接受笛卡尔的观点,认为个人情欲使人抛弃真理,因而要用理性加以约束,以突出公民义务,建立君主专制下理想的道德规范。形式上,人文主义作家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而古典主义强调规范化,从而把形式发展成一种死板的规定,也束缚了作家的创造力。
5.堂吉诃德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典型意义何在?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是一个既有喜剧因素又有悲剧因素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一方面,堂吉诃德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1)他最显著的特点是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妖怪。他用这样的观念来对待现实,不论什么事情到了他的头脑里都失去了原来的真面目而变成荒诞离奇的东西,他已经失去了现实感,总是把幻想当成现实,因此他的行为是荒诞可笑的。他的理想与现实脱节、主观与客观分裂,被看成“主观主义”的代名词。然而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奉行的原则并不完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2)堂吉诃德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行动的盲目性。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乱砍乱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堂吉诃德的盲目行动可以看做骑士小说的毒害,但是堂吉诃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事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严肃的悲剧人物。他立志铲除人间不平,为追求正义理想而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具有意志坚定、无私无畏的高贵品德,表现了
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清醒时,他还是一位智者,只要不涉及骑士理想,他的思考是那样明智,他的谈吐中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他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和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的行侠改造社会和对正义理想的追求,又都以失败的悲剧结局告终。
总之,堂吉诃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复杂性,他脑子里装着人文主义的理想,手中却提着中世纪的长矛。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得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既丰富又复杂。他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是一个喜剧型的人物,同时他又是理想与现实脱节、高尚的动机而作出无益行动的悲剧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爱可敬的。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6.阐述《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
第一,《堂吉诃德》深刻揭露了骑士制度的危害,尽情嘲讽骑士传奇的荒唐。当时,西班牙封建势力强大,王权用骑士的荣誉和骄傲鼓动封建贵族去建立世界霸权,而美化封建关系、情节虚幻的骑士传奇正好适应、配合了这种历史的反动。面对骑士文学的泛滥,塞万提斯立志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小说描写堂吉诃德因读了大量骑士传奇入迷中毒而自命为骑士,坐上“驽骍难得”,带领桑丘·潘沙出门游侠,结果碰得头破血流,闹尽笑话,临终才明白骑士文学都是胡说八道。堂吉诃德“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的故事,生动说明骑士游侠生活和骑士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小说嘲讽的成功,出版后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骑士文学。
第二,广泛反映社会现实,无情鞭挞专制君主、封建贵族和官僚衙门,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小说通过堂吉诃德主仆的游侠足迹,反映出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栈,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的广阔社会画面,引出人物近七百个,
从贵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强盗、囚徒到妓女等,社会各阶层无所不包。在这幅社会画卷中,一方面是反动君王的对内镇压、对外侵略,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官僚衙门的贪污纳贿、卖官鬻爵,教会神甫的伪善欺骗;另~方面则是广大下层人民在残酷统治下的悲惨生活。两相对照,深刻揭示出西班牙封建王国的必然衰亡。
第三,热情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及社会主张。小说借堂吉诃德之口一方面诅咒可恶的时代;另一方面表达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他向往不分你我、人人和谐相处的“黄金时代”,谈论自由的可贵、奴役的可恨,认为贵贱不在血统出身而在于品德的高尚。他心中理想的“骑士”既是法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神学等都懂,又“会钉马蹄铁和修理鞍辔”的全才,还是为“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捍卫”的坚强勇士,这无疑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在行动上,他援救牧童,放走苦役犯,支持马塞拉姑娘追求爱情,帮助巴西琉斯战胜掠夺恋人的财主儿子,告诫赴任“总督”的桑丘·潘沙实施破除封建等级、实行人道的司法治理的社会方案等,无不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反映了西班牙社会进步的要求。
7.论述《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首先,它创造了一种新型小说,既模仿骑士传奇的题材和体裁,利用骑士小说的训诫性宣传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吸取了流浪汉小说环境描写的长处,使主人公的游侠接触到下层社会生活。它摒弃了骑士小说的梦幻成分,一改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的悲观消极形象,发展了英雄史诗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斗争精神。它既注意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困循守旧,对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综合革新,把欧洲长篇小说推到了近代小说的边缘。
其次,小说善于在发展和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这两个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而且这两个形象往往是在对比中刻画的,如一主一仆在外形上一高一矮、一胖一瘦、
一个骑马一个骑驴;内在方面堂吉诃德从入迷到清醒,桑丘从头脑简单到复杂等处处构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与讽刺手法融为一体,使得行文风趣,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
再次,在表现手法上,小说巧妙地运用了讽刺艺术,采用了对比、幽默、嘲讽、夸张、戏拟等手法。作品把平凡的生活细节和富有奇特幻异的想象、滑稽夸张的闹k场面和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英雄和丑角、智者和疯子、悲剧和喜剧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幽默讽刺风格,使人在大笑之余继之以严肃的思考。堂吉诃德的命名、受封仪式,待人接物方式,决斗比武时的派头,无一不符合游侠骑士的风范,读来令人哑然失笑,于幽默中增加了讽刺力量。堂吉诃德每次出马锄强扶弱,都是威风凛凛上阵,头破血流而归。他的许多举止都令人发笑,而他自己却做得一本正经,他的态度越认真,讽刺的效果就越强烈越深刻。作者为嘲笑荒唐的骑士小说和骑士制度,夸张地描写堂吉诃德言行的疯癫,显得非常妥帖而又严峻。讽刺用于好人,使人读后抱以同情,用于坏人,使人对其更加憎恨。
最后,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小说的语言形式多样,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含蓄,有时明快,一扫骑士小说惯用的华丽不实的绮丽文风。它采用了西班牙人民通用的口语,大量运用了西班牙民间俗语和谚语,特别是出自桑丘口中的那些民谚俚语,如“闪闪发光的不都是黄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靠着大树好乘凉”“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语言生动,意蕴隽永,体现了西班牙的民族风格。
总之,《堂吉诃德》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独特的艺术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讽刺手法和娴熟的语言运用,标志着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8.怎样理解哈姆雷特这一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挣脱了中世纪思想牢笼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所怀有的美好理想,所焕发的勃勃朝气,所显示出的聪明才智。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作为早期反封建战士的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哈姆雷特虽然是丹麦的王子,受的却是人文主义教育,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哈姆雷特具有崇高的理想,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他歌颂人的理性和智慧,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怀。他谴责暴虐,主张人人平等友爱,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后发现叔父篡位娶母,朋友背叛,情人也被利用来试探自己,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变成了“忧郁的王子”。但他毕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决心为父报仇,杀死篡位的叔父克劳狄斯,重整乾坤,可是又顾虑重重,优柔寡断,几次错过复仇的时机,成为“延宕的王子”,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孤军奋战的力不从心和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直到最后克劳狄斯设下决斗和毒酒的圈套,在母亲死去自己也受毒剑伤害即将死亡之际,才杀死克劳狄斯,成为“行动的王子”,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复仇的胜利。哈姆雷特的犹豫是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的现实相矛盾,封建势力强大而自己无力解决所造成的。他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勇于探索,善于剖析,对人生有精辟而富于哲理的思考和见解,成为世界文学中最早、最成功的一位精神探索者的艺术典型。
哈姆雷特受过人文主义教育,不但抱有美好的理想,他本人还多才多艺,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想,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矛盾,在当时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取得胜利的条件还不成熟,哈姆雷特所能具有的思想高度,他所掌握的思想武器还不能帮他找到一条通向理想的道路,他不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只能脱离群众,个人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斗,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常常忧郁、犹豫、延宕,他个人主义思想和宿命论
观点又常常使他患得患失,贻误战机,再加上封建势力还很强大,他虽然杀死了篡位的奸王,但没有实现重整乾坤的任务,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的理想,形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他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形象,这个形象真实地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特征,反映了他们的斗争,也写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作品并没有拔高他们的精神面貌,也没有虚构他们的胜利。整个剧本通过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先进力量与强大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既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又歌颂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提出了现实世界不合理必须改革这一根本问题,在于他能勇敢地揭露世界上存在的种种罪恶,而不在于他如何去消灭罪恶。他的勇敢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将永远鼓舞人民与反动统治者作顽强的斗争。
9.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莎士比亚的剧作内容博大精深,技艺卓绝,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思想、艺术上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它可以看出莎剧的基本艺术特色。
(1)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由于时代和艺术发展本身的条件所决定,他的现实主义又带有自己的独特性。①他的剧作的题材绝大部分取之于现成的材料或现成的剧本,并不是取之于现实。他在旧故事的框架中填补了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灵魂。《哈姆雷特》的剧本本来是一个宫廷复仇的故事,但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所写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墙的限制。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现实主义的因素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关于演剧问题的一番谈
话,可以代表莎士比亚本人的艺术见解。
(2)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①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哈姆雷特》情节曲折动人,冲突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其间的起伏变化就是由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性格冲突来决定的。②他的戏剧突破了古代戏剧单线条结构形式,一般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故事平行、交错展开,众多人物往往发生复杂的关系和纠葛,背景开阔,场面宏大,如《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复仇为次线,次要线索起着衬托、突出主线,深化主题,推动和丰富剧情的作用。在复仇情节外,剧作还穿插了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场景,以烘托主要情节的发展。③他还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如《哈姆雷特》第一幕以哈姆雷特与鬼魂相会的阴森恐怖的场面结束。第二幕以波洛涅斯派人打探儿子品行的戏剧开场。
(3)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①他总是把他笔下的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表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和隐秘的内心世界。《哈姆雷特》主要情节是王子复仇,但作者并未将这一斗争囿限于狭小的宫墙之内,而是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开描写,在宽广的社会舞台上,作者刻画了各个阶层众多的人物,描写了他们的生活际遇、矛盾冲突,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图画,为主人公的活动以及性格成长变化提供了典型环境。②莎剧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如哈姆雷特具有崇高的理想,斗争的决心,但他的理想脱离实际,行动脱离群众,致使他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最终在强大的恶势力前倒下。③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性格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显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莎剧的人物往往处
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如哈姆雷特性格的发展史——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正是这一特征的很好实例,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④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如在哈姆雷特的光明磊落与克劳狄斯阴险狠毒的对比之中,显示出哈姆雷特的远大志向和坚定意志。⑤莎士比亚擅长用内心独白的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哈姆雷特的独白有六次之多,这些独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从而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内心活动,了解他的思想性格发展的脉络,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也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4)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据统计,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九于个,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①他的剧本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②他的戏剧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依相衬,如哈姆雷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王子身份;在装疯时则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③他的语言又是高度形象化的语言,特别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隐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