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乡的传说

2024-01-15 来源:步旅网
马头人爱喝大叶茶(马头的茶文化)

文华

马头镇历史悠久,相传从唐代就已初具规模,因其水、陆交通便利,故商贾云集,市井繁荣,茶文化则应运而生,世代传袭,形成独特的风俗。

1、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

由于唐代丝绸之路的扩展,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登上了华夏沃土,这便有了中国的回族人,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马头清真寺,见证了马头回族人的历史的渊源,回族人定居在先,清真寺创建在后。回族人向善,善待亲友,不饮酒,不抽烟,以茶会客是回族人的特色。自古以来,马头回汉民亲如一家,亲朋走动,社交活动均以茶奉宾。久而久之,喝茶,相互送茶叶变成了市民的共识与时尚,早晨起来,相互见面的第一句问候的便是您喝茶了吗?一天三壶茶成了马头人的必须。家中来了客人,进屋坐定,第一件事就是涮壶冲茶喝,显得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2、商贸发达使得马头的茶文化根深蒂固。

历史上马头就是商贾重镇。清末民初就有“小上海”的美誉。江南水北的客商汇集此地进行贸易,其中不乏浙江、福建、安徽等茶乡的商人来马头推销产品,加之本地人都有喝茶的习惯,故而茶的生意格外红火,直到合作化时期亦是经久不衰。当时县供销社采购的茶叶90%都被马头供销社卖掉了,其他地方基本无人问津,可见马头人对茶的厚爱。

3、饮茶的益处,使马头人以茶为荣。

茶对人体有明目祛火、助消化、提神养精之功能,通常穷乡僻壤之地一般是无人品茶的,只有小康之家、官宦门第有身份的人才能品茗悠乐。而马头人则不然,老少皆宜,穷富通用。刚会说话的幼童张口就知道要茶喝;成人请人喝茶,老人家中饮茶,一日三餐离茶不食,即便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老百姓每天每人5大两救济瓜干糊口,也得挤出二两瓜干换茶叶来喝,可见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4、茶文化助推了社会文明和谐之风。

事实证明,茶是接人待物,登大雅之堂的佳品;茶是招待上宾,聚友谈心的必备之物,奉上一杯热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晚辈对长者的尊敬;奉上一杯茶,显示出上下级关系中的温良恭俭让,成为廉洁勤政的象征。一杯热茶是杯调和剂,亲朋邻里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琐事,奉上一杯茶,表露出彼此的诚意,化干戈为玉帛,何不快哉!刚过门的新媳妇,冲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双手捧给认识不久的婆婆,甜蜜地道一声:“妈,您老喝茶!”这时的婆母心里是个啥滋味,一个字“甜”啊。

5、饮茶的程序与讲究。

饮茶一般说来,有粗茶、细茶之说,就马头而言,富豪人家、店口老板、乡绅财主多以江南名茶为主,茶具讲究,茶室排场。布衣百姓、小商小贩多以安徽产的黄大茶(俗称大叶)为主,场所不限,因事因地制宜,总之,人不分贵贱,户不分贫富,均以茶为荣。

马头人好茶,一个主要条件便是饮长流不息的沂河水,途经数百里流淌,将泥沙沉淀于河床,清澈甘甜,煮沸后的沂河水泡出茶来,清香扑鼻,口感独特;反之,再好的茶叶

用井水泡出来就喝不出味来了。

烧茶的壶多种多样,早年有“壶吊子”烧茶,即用土泥整成的泥壶,底是凹进去的,在壶内凸出一个乳头状,用时壶上方置一横杆,把壶用绳索吊起来,下面围三块砖挡风,柴禾点燃将水煮开后便可泡茶喝,名曰“壶吊子”。后又用铜壶,锡壶、铁壶,燃料也由原来的柴草、木块,变为煤炭、煤气、电磁炉不等。

饮茶用的茶壶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多以紫砂、釉、砂壶为最佳,泡出的茶,色香味纯,尤其是在夏天隔宿的茶不会变质。

泡茶须用达到沸点的水,温水是不能泡茶的,泡茶前须将茶壶茶碗洗涮干净,且用的茶叶必须保管通风,不得受潮或和其他食用东西放在一起,防止串味,沏茶的壶根据饮茶的人数多少确定茶壶的大小,人多时用大壶,人少时用小壶,茶沏好后,先敬长者和来宾,倒茶时先倒半碗以上,而后续水,再斟茶至八分碗,随喝随续,决不溢出碗外,饮茶者三番二次将茶喝足了,把碗底的茶根倒出,表示不再喝了,主人便不再敬茶。

茶香四溢,回味无穷,以茶作伴,人间和谐,马头的茶文化已列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