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

2020-07-07 来源:步旅网


简答题:(教育学部分)

第一章 :教育 教育学与教师

(1):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说来,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简述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

答: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如: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生产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3)简述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4)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第二,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用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第三,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育学的“中介”的作用表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改革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5)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教育学?

答:教师学习教育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1)为什么学校教育对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1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二: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 (1)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答: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为题。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要有所批判。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2)简述教育经济功能的表现.

答: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3: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第四章:教育目的: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第二,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答: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第五章 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

(1) :简述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

答:1:非职业化阶段,教师职业的早期是融合在其他行业中的,还没有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行业,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也十分有限;3:专门化阶段,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4:专业化阶段,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

(2):简述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

答:一般包括:1:自我分析;2:环境分析;3:确立目标;4: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3):简析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手段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5:劳动方式的示范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统一的工作方式。

2

第六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1):结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有什么特点?

答:结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新时期对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一种实践性课程,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依据实际开发的三级管理的课程。其特点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性的计划性。第二,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五,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第七章 教育制度

名词解释: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看,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上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简答题:(教育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简述题: (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3

(2):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

(3):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

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几个水平?共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答: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2:习俗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社会法制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5)简述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性格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速度和质量。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核心成分.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6)简述威特金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及与教学的关系。

答: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认为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教师更喜欢自然科学与教学,喜欢演讲,授课时注重学习教材结构性和逻辑性;而场依存型的教师倾向通过与学生互动来教授课程。一般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 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举例说明学习的生物适应与社会意义。

答: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本能行为是先天决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

4

有限的,改变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习得行为则是后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无限的,改变可能只需要几分钟。

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正是学习的重要性。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许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出生以后立即试着站立,然后试着走路,而且很快就能走了.新生长颈鹿的这种能力属于学习吗?为什么?

答:不属于学习。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许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出生以后立即试着站立,然后试着走路,而且很快就能走了。它会走路不是通过后天经验所引起的,所以不属于学习.

(3)简述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答: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答: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5)人本心理学的主张: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价值等。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6)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答: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有选择的联结\",基本观点如下:

1: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性)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有意义接受学习就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也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的学习。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要给学生提供有意准备好的。略微概括的、抽象的内容,这可以促进学生对后面材料的学习。3: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讲学习分为5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4: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第四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 解释术语:

1: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

5

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2:命题: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它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命题来认识事物,获得某种知识经验。

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将概括程度处在较低水平的概念或命题,纳入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水平的概念或命题之中,从而掌握新学习的有关概念或命题。 4:程序性知识: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5:符号表征学习:奥苏伯尔区分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主要指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6:同化论:奥苏伯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的,用以解释概念或命题意义获得的心理机制的学说。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涉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形式,强调概念和命题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及教材由一般到个别的循序组织。

7:具体概念:加涅划分的概念类型,指能够通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获得的概念。检验其获得的标准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

8:定义性概念:加涅划分的概念类型,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检验的标准是通过具体情境,论证概念反映的关系。

9:规则:加涅区分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 ,指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

10: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把智慧技能分成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五个亚类。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1: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3: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4: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简答题: (1):简析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与“概念\"这两个术语含义的异同。

答:概念只包括本质特征,图式中也包括非本质的特征,如鸟的图式中可包括会飞的特征,但鸟的概念中只有羽毛这一特征。

(2):试比较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命题表征”与奥苏伯尔的“命题学习”两者的异同。

答:两者都重视若干概念间的关系。不同的是,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形式,命题学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形式,命题学习的结果最终要以命题网络形式表征。

(3):为什么说“自问自答\"是一种精加工策略? 答: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时,对问题做了许多添加和补充,使自己对问题的回答更有意义,更有条理,是一种精加工的活动。

(4)请从策略学习的观点,说明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 答:策略性知识属程序性知识,是由陈述性知识经变式联系转化来的。学生能陈述写文章的方法,表明他们习得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但缺乏变式练习,知识不能转化技能,写不出文章来.

(5)为什么说“概念\"和“规则”既可以归入陈述性知识范畴,也可归入程序性知识范畴? 答:能说出概念和规则的含义属于陈述性知识,能用概念规则来做事,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五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熟练操作的特征是什么?

答: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2:利用微弱的线索;3:错误被排除的发生之前;4:局部动作综合:

6

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2):什么是心理练习?哪些因素会影响心理练习的效果?

答:心理练习,是指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心理练习与作业改进有一定的相关,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熟悉练习的任务.

(3):反馈在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反馈不仅具有提供信息的价值,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功能。

第六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于改变

名词解释: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人、事、物、制度、观念等)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2:双重态度: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态度一旦形成,便表现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种形式。

3:社会学习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个内容,自然也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获得.

4: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5: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时评价过程中的评价标准,是我们用来衡量、评判对象世界的尺度和准则。

简答题:

(1) 简述态度的结构:

答: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也称为态度ABC理论.

1:从认知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价值判断;2:从情感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伴随着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所持的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从行为倾向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外显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对某对象明显的行为准备或行为。

(2):根据你已经学过的关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任选一种加以简述。 答:促进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有: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

1:条件反应法:通过条件作用,个体可以形成和改变态度,条件反应法就是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应用.

2:提供榜样法: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个内容,自然也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获得。

3:说服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言语说服是通常运用的一种改变学生某种态度的方法。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迁移

(1):简述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答:1:明确问题;2:形成问题表征;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4:评价反思。

(2):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1:尝试策略:是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加以尝试。2:启发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包括手段—目标分析法、顺向推理、反向推理、爬山法)。

7

(3):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他认为先前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它还认为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迁移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三个影响学习迁移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辩性和稳定性.奥苏伯尔通过组织者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以完成学习迁移。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九章 :学习测评

名词解释:

1: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测验:狭义的测验时名词,指的是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使用的量具,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广义的测验是动词,指的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过程。

3:评价:在教育领域,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以作为作业教学或辅导效果的证明或依据.

4: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途实施的,在性质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单元测验。

5: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是将被试者水平与常模相比较,以评价被试者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测量与评价类型。

6: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是将被试者水平与一绝对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者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也称为目标参照测量与评价。

7:诊断性测量与评价:是对经常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测量与评价,它的目的是对个人的问题行为及其原因进行诊断。

8:效度:是指当测验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时,对于支持测验分数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理论凭证的有效程度。 9:信度:是指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使用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抑或在其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所得分数的一致性。

10:辨别力:是测验对在所测的特质或能力方面有所不同的那些人做出分辨的能力。

简答题:

(1):简述测量与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

答: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2: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3: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4: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2):简述测量与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答:诊断学习的作用:1:诊断学生的学习;2:作为补救教学的依据;3:改进命题的技巧。

帮助学习的作用:1: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3: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3):简述测量与评价对提高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

答:对教师的管理:1:教师的资格评定;2: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评定;3:教师的管理水平的评定;4:教师的个性评定。

对管理工作的促进:1:导向功能;2:监督检查功能。

(4):简述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答:效度,信度,辨别力(难度与区分度). (5):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答: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有关知识或认知能力方面的学习结果。依据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和学习的复杂程度来分,认知领域的目标依次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8

(6):简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答: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有关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情感能力的学习结果,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简单的、具体的、普遍性小的行为开始,逐渐发展到较复杂、较抽象、较普遍性的行为.分为5个层次:接受—反应—评价-重组-内化。

(7):简述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

答: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属于动作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行为,包括:书写、打字、游泳、舞蹈、演奏、开车、跑步和操作仪等需要用到的四肢与大脑协调的动作和技能型的学习结果。分为六个层次:感知-准备-模仿-自动化—复杂反应—创作.

(8):比较两类题型的功能?

答:1:考核功能:自由反应型试题有利于考核较高层次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定向反应型试题适应面较广,但难以考到高层次的能力;

2:作答过程与方法:自由反应型试题作答方式较难,除思考外,要用大量时间来书写.定向反应型试题作答方式较简单,所以大部分时间可用于阅读与思考。

3:题量与知识覆盖面:自由反应型试题题量小,题目综合性强,可是一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较小.定向反应型试题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宽,但单个题的深度、容量有限.

4:评分:自由反应型试题评分标准不易制定,评分易受阅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定向反应型试题答案唯一,评分客观,甚至可以用机器评阅。

5:试题的编写:自由反应型试题编写相对容易些。定向反应型试题编写相对较难,需要比较高的命题技术。

6:作伪:自由反应型试题允许考生以文字风格提高测验分数;定向反应型试题选择题随机作答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数,是非判断题更是如此。 (9):简述选择题的编写技术?

答:1:选择题的结构:每个选择题都包括一个题干和一组选项.2:选择题的编制原则:题干的编制,选项的编制,选项的排序。3:诱答项的编写:原则就是要“似是而非”,让每一个诱答项具有似真性,这样一知半解的学生就不容易以排除法来猜中答案。

简答题:(德育与师德教育)

辨析题:

(1):爱国主义与爱国家是一致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国家的热爱。 答:这一理解是片面的。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国”,“国”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祖国,二是国家。祖国和国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祖国是地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国”只能是指爱祖国,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义务,而对国家的爱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这个国家能够真正反映和代表每个公民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阶级的利益或每一部分的利益。只有当国家能够给人民以实际利益,能够处处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此时的国家与祖国之间才有内在的关联性。爱国家与爱祖国才是一致的.

(2):个体的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只要提供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品德就会得到发展。

答: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并不是提供了学生参与了活动机会,就一定会对其德性成长产生作用。原因

9

有二:首先,教师组织的活动必须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如果这种活动不具有教育性,则难以发挥效果.如活动所提出的要求未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或者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活动就难以具有教育性。其次,学生必须是身心皆参与到活动中去。如果仅仅是身体参与了活动,心理没有进入活动中去,这种参与就是一种假参与,它对学生的德性成长未必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3):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育者如何把一定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等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品德方面的知、情、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两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其他的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4):在德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因此,德育内容与途径的选择要由学生的兴趣来决定。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尊重学生必须要与严格要求要结合。实际上,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与需要。就是同一位学生,其兴趣与需要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高尚与低级之分。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完全无条件地受学生需要与兴趣的决定,德育将会很难取得效果.

(5):德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甚至不用惩罚。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与奖励一样,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要看用得好还是用不好。用得好,奖励和惩罚都是有用的教育武器,用得不好,他们都是可以毁灭学生。

(6):师德是教师道德。

答: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与他的教师这一职业有直接的、深刻的关联,就是说教师在工作之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而教师在工作之外,或者说教师的道德行为与学校、学生等没有直接关联时,这种道德行为就不应该看成是与师德有关,着可以看成是教师的个人道德,即教师道德。将教师职业道德完全与教师道德相等同,就会容易导致出现以一般人的道德替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

简答题: (1):我国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有什么特点?

答:1:强调基础性。这表现为更加重视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品质教育.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它既有总的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分阶段的子目标。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德育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要求。4:具有全面性.注意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及继承了以往德育目标中比较稳定的内容,也根据时代的变化趋势,对德育目标作出了必要的变革。

(2):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主义哪些问题?

答:首先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真集体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能够代表与反映每个成员的利益.而假集体就是由少数人打着集体主义的幌子谋取一己之私的所谓集体。其次,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最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3):个体品德发展为何会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答: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之所以具有长期性,是因为: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品德发展就是要不断超越低阶段,依次向高阶段推进.这一过程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

10

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个体的品德发展也应该跟随时代而有所变化,所以,这赋予了个体品德发展的长期性.最后,品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要素。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品德发展的核心。然而,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则要经过较长的事件才能固定下来。个体品德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反复曲折,其原因是:首先,个体品德结构式一种动力定型,而从生理性说,只有对机体不只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展与形成促进作用.

(4):一个教师如何才能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答:教师要真正践行爱岗敬业,就应该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忠于职守,尽心尽力;第二。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5):示范院校的职前教育中应该如何开展师德教育?

答:第一,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第二,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第三,在思想政治中渗透师德教育;第四,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课程理论与实践

(1):课程实施研究有哪几种取向?分析每一种取向的特点.

答: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相互调试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灵活、多样,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力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设计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引导学生创造出新的课程。

(2):简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答: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目标评价的步骤:1: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4: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5: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6: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7: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做比较.

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第二章 :教育理论与实践

(1):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

11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简述教学的一般规律?

答;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婚的规律。

(3):简述教学评价的主要类型?

答:教学评价活动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答: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分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第三章 :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机智

(1):举例说明课堂导入的几种方式?

答:教学中的导入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

(2):讲课应注意哪些原则?

答:讲课应做到:讲授的科学性;讲授的适应性;讲授的教育性;讲授的启发性;讲授的情感性;讲授的艺术性。(需简要说明)

(3):简述教学智慧的主要特征?

答:教学智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实践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

第五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

答: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形式;3:一定能够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简述班级活动的内涵及其类型。

答:班级活动的内涵:广义的班级活动,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班级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狭义的班级活动则是指在学科教

12

学以外,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等。

班级活动类型: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3):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与体现。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第一,班主任工作艺术个人表现的独特性;第二,班主任工作艺术表达的情感性;第三,班主任工作艺术运用的创造性。

(4):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过程包含哪几个步骤过程?

答: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过程包括:班级活动的设计;班级活动的准备;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5):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过程包含哪几个步骤过程?

答:班级活动的设计包含:活动资源的挖掘;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主题的提炼;活动标题的拟定;活动形式的选择。

(6):简述班主任承担的角色以及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

答:班主任承担角色包括: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的冲突;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角色冲突等。

(7):简述班主任危机管理的几个步骤?

答:班主任危机管理的步骤有:危机预设;危机防范;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危机善后。

(8):班主任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班主任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原则.

(9):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生命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第六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名词解释:

1: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知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3: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

13

4: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多媒体软件称为多媒体课件,简称课件。 5: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或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专题而展开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

6:效能工具:分析电脑效能工具-Fresh Diagnose最新版使用说明帮助文件介绍, 分析电脑效能工具Fresh Diagnose是硬件性能分析程序,包括CPU、磁盘性能、显示卡性能以及主机版整体表现等等的分析电脑效能软件。

第七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简答题: (1):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有哪些?

答: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1:保证设施安全;2:完善安全制度;3:落实安全教育;4:安全管理到位;5:及时救治伤病;6:常备应急预案;7:关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

(2):教师应当依法履行哪些义务? 答:《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论述题: (1):论述学校的权力和义务.

答:学校的权力: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2):教育政策的制定的基本阶段包括哪些?

答:一是,认定教育政策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整理、讨论,确定政策议题。

二是,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教育政策目标是指教育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制定与实施政策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来自政策问题。教育政策问题的明确化及对教育问题的正确分析是确定政策目标的基础.

三是,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目标明确之后,就要提出方案的规划。方案设计是政策决定的中心环节。

四是,选择教育政策方案。方案抉择是教育政策决定的最后阶段,是从多种可行性方案中进行选择,使可能性方案变成真实的政策阶段.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