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学海大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五)
历史试卷
第I卷(必做,共140分)
1.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A. 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 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 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 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代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族子弟,而不是古代帝王后裔,故排除A项;虽然周武王分封了纣王之子,但在武庚的封地周围还设有周王室的诸侯进行监视,且题意中并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的内容,故排除B项;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相当于对这些旧有地方的变相承认,故选C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但不是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故排除D项。
2.下表是唐宋时期关于“亚圣”论述的统计简表: 史料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出处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颖《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根据上表,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A. 颜子的亚圣地位仅为民间说法 B. 颜子贤能不及孟子是历代共识 C. 儒家圣人地位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D. 理学尊崇和弘扬了孟子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颜子为亚圣的说法在《唐会要》和《元史》存在记录,说明得到了官方认可,因此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可知二程认为颜子的贤能超过孟子,因此B选项错误;二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代表政府,他们认可颜子亚圣的地位,说明儒家圣人地位不仅仅是由政府左右的,因此C选项错误;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认为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这说明理学尊崇和弘扬了孟子的学说,因此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有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大增,其分类情况如下: 田赋类 13种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由此可以推断,明朝 A. 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漕运类 57种 水利类 50种 荒政类 22种 盐政类 30种 钱法类 4种 D. 商业超越农业成为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田赋、漕运、水利、荒政、盐政、钱法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这反映出明朝政府主导经济,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的分类情况,田赋只是其中一种,并未涉及农业税的比重;B选项错误,明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业和农业的比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清雍正元年(1723年)开“孝廉方正科”选拔人才,由各省府、州、县、卫从秀才中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章服(举人待遇),以备召用。至乾隆五年(1740年)明确规定:举荐后赴吏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材料表明当时 A. 全面恢复古代察举制度 B. 拓宽了科举取士的渠道 C. 传统科举制度遇到挑战 D. 维护八旗子弟仕途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科举制之外,清朝设置“孝廉方正科”选拔人才,这表明科举取士的渠道得到拓宽,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孝廉方正科”只是作为科举取士的一种补充,察举的对象也是秀才群体,并非是全面恢复古代察举制度;C选项错误,“孝廉方正科”只是作为科举取士的一种补充,并未挑战传统科举制度的地位;D选项错误,“孝廉方正科”选拔的人才范围是秀才群体,并不是八旗子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 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 阻碍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 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意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我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此背景下,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主张“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用先进的思想唤醒国民,挽救国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潮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不是尊孔复古;B选项错误,该思潮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不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选项错误,该思潮纠正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偏颇,不是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有利于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认识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8年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C选项错误,1938年中国在抗战中仍处于不利地位;D选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下列
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柱状图。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A. 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C. 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当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这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在我国重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落后,并非居于世界前列;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选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轻工业、农业、城市公用领域投资比例较小,并未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下图是197-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曲线变化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是
A. 1978年增长率的变化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 1984年出现高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 1990年前后增长率的波动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D. 1992年出现高点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文革”结束于1976年,排除;C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中国GDP增长率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属于误选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表述符合史实,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正确。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11世纪末,《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它使人们不再把宗教、道德、世俗秩序与法律相混淆,法律作用与独立获得承认。这反映了 A. 中世纪宗教神权观念逐渐消失 B. 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保障
C. 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罗马法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重在保护私人财产,欧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倡导法独立性反映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对法律保护及反对封建束缚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1世纪”正处在欧洲的中世纪,正是神权统治的时期,宗教神权观念不可能消失;B选项错误,罗马法为维护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法律,与资本主义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欧洲对罗马法的普遍接受,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启蒙的辩证法》一书措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该观点强调
A.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危机
B. 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 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D. 启蒙思想冲破迷信与专制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可知,启蒙运动发挥了否定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思想的作用。依据材料“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知,启蒙运动由于过分否定权威产生了社会危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启蒙运动的消极作用,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启蒙运动的消极作用,启蒙思想冲破迷信与专制的作用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工业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消费品的投资则增加3.6倍,农业的投资增加50%,农业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的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 尝试调整农轻重发展失衡问题 D. 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二五计划的决议中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衡的国民经济结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苏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但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苏联一定程度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的实现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忽视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D正确;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 点睛:
第II卷(必做135分十选做25分,共160分)
第II卷共10道题。其中36-42题为必做部分,43-44题为地理学科选做题。考生从43-44题中任选1道试题解答,45为历史学科必选题。 【必做部分】
13.中外交往的盛况,历来不绝史书,近人更是颇有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通过翻译)贡献。九年,班超遣缘甘英穷临西海而还。……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对于班超的功绩,黄仁宇评价说“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材料二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匀蕃坊套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三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
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经营西域“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积极影响。
【答案】(1)贡献: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范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增进了中西各国各
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东西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原因: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商品经济活跃;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
移;北方少数民族崛起,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造船
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宋代船队组织管理科学。
(3)影响: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东方从属于西方。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
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通过翻译)贡献。”、“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
的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结合所学从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范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增进了中西各国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东西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概括班超经营西域“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
(2)依据材料“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匀蕃坊套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结合所学从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商品经济活跃、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少数民族崛起,长期战乱,“陆上
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宋代船队组织管理科学等方面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3)依据材料“《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艺复兴……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结合所学从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东方从属于西方、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9月,英国国王特使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来到中国,在承德避署山庄拜见了乾隆皇帝。
马戛尔尼在给大清皇帝呈送的礼单中,既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也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布抢、连发手枪等先进式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马戛尔尼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给乾隆帝祝贺八十大寿,真实目的却是求与清朝扩大通商并获得割让小岛等权刊。对于英国人精心准备的礼物,乾隆皇帝不屑一顾,认为这一切都是奇技淫巧,比起天朝大国的物华天宝,简直是不值一提。对于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等要求更是以“皆不可行”而断然拒绝。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以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茶和各色食品等相聚。
从材料中概括中英交往的一个历史现象,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现象一:英国的礼品都是科技和工业产品,中国礼品主要是手工业和农产品。 说明: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机器大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开始步入“蒸汽时代”,进人工业文明阶段,工业迅速发展;使团带来的都是反映英国科技、工业和军事技术成就的礼品。当时中国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长期领
先世界,中国回赠的礼品是生活日用品和手工业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轻视科学和先进文明成果,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现象二: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经济实力大增,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而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大势不了解,故步自封,隔绝中外交流与联系,最终在世界上落伍。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中英交往的一个历史现象,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予以说明。依据材料“马戛尔尼在给大清皇帝呈送的礼单中,既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也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布抢、连发手枪等先进式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并以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茶和各色食品等相聚。”可概括得出英国的礼品都是科技和工业产品,中国礼品主要是手工业和农产品的现象。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清末封建专制极端强化,统治者轻视科学和先进文明成果等角度进行说明。还可依据材料“马戛尔尼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给乾隆帝祝贺八十大寿,真实目的却是求与清朝扩大通商并获得割让小岛等权刊。……对于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等要求更是以‘皆不可行’而断然拒绝。”可概括得出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现象。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对外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抢占殖民地、清末封建制度日益衰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界隔绝等角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选做部分】
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的户籍制度有编户(良民)非编户(贱民)之分,贱民附籍于主家,可以像货物一样交易。五代之后,门阀世族土崩瓦解,原来的部曲也得以摆脱人身依附状态,获
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
宋代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将人们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还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根据财产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等级。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宋人辛勤芳作、积累旧产后升为上等户并非不可能。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上户纳税多,下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宋代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这一时期城市是开放的,商人、佣工、流民……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人们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京城也不例外。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答案】(1)背景:士族门阀制度的瓦解;国家掌握的人口增加;宋初进一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赋税制度变革的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农耕经济的城乡藩篱;城市的发展繁荣与人口流动政策的推动。
(2)意义:弱化了人口等级身份,进一步减弱了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为后世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五代之后,门阀世族土崩瓦解,原来的部曲也得以摆脱人身依附状态,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上户纳税多,下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宋代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这一时期城市是开放的”结合所学从士族门阀制度的瓦解、国家掌握的人口增加、宋初进一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赋税制度变革的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农耕经济的城乡藩篱、城市的发展繁荣与人口流动政策的推动等方面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宋代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宋代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
的口更多……人们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京城也不例外。”结合所学从弱化了人口的等级身份,进一步减弱了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为后世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