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目标: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了解“皇帝”称号的由来和郡县制;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导入新课: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无论怎样评价,秦始皇毕竟统一了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新课: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秦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时间,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皇帝称号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 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课本第9页【历史纵横】栏中提供的历史材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话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3、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尊的字。还有玺印。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记》)。“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除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外,还有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和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我们先来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始皇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后世习称“三公”。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三公和九卿都各有其职能,掌管和行使不同的权力。课本第10页有“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职能”表,同学们自己看书。那么,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讨论,老师总结。)
2、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职能部门就是为皇权专设的,是为皇权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秦朝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那么地方上又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呢?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其实,早在春秋初期和春秋末期时,县和郡就已经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魏、赵、韩、燕、秦等国先后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才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
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结构和职能如下图示,同学们可结合课本第11页理解一下:
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 尉:负责军事和治安
郡县制—郡 守:主持全郡政务 县 令(或长):主持全县政务 乡、里等
监:监察郡的行政 丞:负责司法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的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3、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标志着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
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疆域的形成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补、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教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后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字”,以整理后的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使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建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在其定设南海等三郡,并迁50万户内定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中原三万户屯垦实边。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4、秦的暴政与灭亡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的杰出历史人物,但同时又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秦的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始皇亲手缔造的秦帝国便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多就灭亡了。他幻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的美梦也因此而破灭,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本课测评:
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