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
摘要: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祖先经过上千年的实践和研究最终演变来的,它包含了前人针对建筑设计的一种理念和思想,而很多传统建筑就是包含了这种理念和思想一直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所以很多设计师看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并逐渐开始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并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的传统文化要继承,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上,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设计出新的、具有时代性又兼顾历史性的建筑空间。本文结合个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论述在建筑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设计;传承 ;创新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over thousands of ancestors practice and research eventually evolved, it contains a predecessor to building design ideas and thoughts, and man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this kind of concept and contains the thought has been standing in the earth. So a lot of stylist se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dually began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in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o our count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had a huge impact.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herit, but not all culture intact to 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ul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o fi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o design the new, of The Time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 space. Combining with the individual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understand, discuss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ow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我国传统
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一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中,表现了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反复再版。该书的畅销,充分说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不分家的,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中国的建筑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中指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较早地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尽管极少数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实际情况却是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某一时期文化的风貌。人们按照历史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比如石材、地砖等都是当地的材料,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也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什么能够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苏而新,中而新”。
(二)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创新源泉
建筑设计不是“无源之水”,即便是“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得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界定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创新源泉。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传承了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理思想,是建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总设计师何镜堂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和谐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建筑中其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构建是斗拱,为了防雨所以选择了这么一个造型。如果没有一个力的话,它挑不起来,所以这个构建是一个承力的构建,这成了我们中国建筑一个非常特殊的亮点,沿着中国建筑的钥匙,它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构建。世博会中国馆在对待传统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设计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中国红、斗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
化,展现中国精神,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特色;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则是顺应时代潮流,表达当今时代特色和科技成就。
二 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传统布局方式
传统的中式民居的布局方式主要受到“风水”学思想的影响。“风水”一词始见于《葬书》,其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学说以前被人误以为是伪科学,具有迷信色彩,但无可否认它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识时适势、顺势而为的辨证论述。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这里不仅考虑到气候日照和环境,而且还涉及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传统文化对建筑居住形态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民居均为三间正房,黑漆大门,呈围合布局,讲究藏风聚气,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于联系。这种布局方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
传统人文思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总是围绕着道德起源和人性修为而展开的。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它们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建筑设计风格和室内意境的创造中。
1.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自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中国人崇尚自然,自然界的魅力使得人们乐意与之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儒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合一”既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既是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和故宫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自有天地。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也是儒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典范,整个建筑坐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室内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宛若天成的瀑布穿过别墅,所形成的宏伟与悬崖峭壁和满山林荫达到完美的统一,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出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道家思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著名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很大,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建造过程就体现了无为而治。这个项目自从提上议事日程起就饱受争议,当时首都各大报刊纷纷以“一个鸡蛋的故事”等为标题争相转载,认为一个如同天外来客一般使用现代金属和玻璃预制件建造而成的蛋壳形建筑,凭空地扎根在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旁有碍观瞻,并且与周边传统建筑形式极不协调。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中完成了一种协调性的设计。国家大剧院建成之后,各方赞赏声一片。“建筑设计其实是一个理性的、客观的过程,无为而治就是消除自我的过程。 ”道家的自然观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很大,“无为而治”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恰恰相反,要更加的“有为”、更加的“给力”,这种“有为”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让建筑形式和功能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不对它横加干涉,从而产生逍遥虚静、浪漫飘逸的建筑设计精品。
佛教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三大主流思想之一的佛教禅宗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自在随性、返璞归真的生活之道,在现代设计语境之下,禅体现为一种质朴而放达的生活姿态。在建筑设计中,禅体现为一股清、静、朴、拙的自然之风,成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和合的高雅语义。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言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其走向自然,退隐山林。早期的文人宅园大多建于山川田野之中,以自然景观为主。田园式的建筑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惬意生活的需求。但山居虽好却远离市朝,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在城郊山水之地,甚至城中僻地修建园林式建筑,便可成为人工山水中的“隐士”。
三 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何使我们的建筑设计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既能避免僵化死板,又能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深挖传统,对本土文化中的精髓能够自发地传承。传统建筑中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门窗、花格的装饰风格;古代社会风俗、建筑的布局方式;注重环境的风水学说、阴阳五行;以及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观念。
创建于1929年,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大师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传统建筑文化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学社成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国内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
但是仅仅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弘扬,一方面要加紧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投入,通过全面讲授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哲学、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等,培养大量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师,使中国建筑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理解,而不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中国建筑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把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做到自然和谐。这种创新,既不是“传统”的现代翻版,也不是“历史”的割裂和移植,而是站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传统的重新审视。这些不是简单地套用传统符号、装饰元素所能解决的。西方人重模仿、重形体;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着意于空间“境界”或“意境”的渲染。
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还要注重古建保护,并继续开拓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对古建的保护大致分两个方面: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古城风貌特色的延续。对于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建可以采取保护并修复的措施;而对于价值不很高但却具有一定特色的古建,则可以采取再现的方式以延续其具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关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国内早已出台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如能将这些法律法规加以宣传,并很好地执行,便能延续华夏传统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四 结语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传统建筑空间之所以能激发今人的审美情感,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使人们联想到当时的生活形态、时代背景和文化精神,从而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愉悦身心,最终进入一种“悦志悦神”的审美状态。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今天,我们在学习和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性优秀文化的同时,要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只有这样,我们建筑设计学科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董豫赣:《预言与寓言 贝聿铭的中国现代建筑》,《时代建筑》2007年第5期。
[2] 战国·列御寇:《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第281页。
[3] 胡冬香:《中国古建筑木构体系一脉相承之意识形态原因浅析》,《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4] 刘志荣:《道家的“无为”思想浅析》,《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期。
期。
[5] 文爱平:《罗哲文:留住历史的记忆》,《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第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