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浪汉的劝说与新闻深度

2022-08-12 来源:步旅网
媒界人生

有一些劳累的东西,一些内心的难言的苦衷和忧愁,甚至是一些困惑的东西。作为一个记者,不仅仅要承担社会给予他的一些光环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的关注下,应该如何履行一个新闻记者真正的职责。记者要利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监督权利,更好地把握好这个度,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心声,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揭露出来,使有关部门更好地改革它。

记者:您的新闻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与您的经历和出身有关吗?

石野: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我目睹了一些身边发生的不公平的事情,有些东西是趋于我那种生活,但是我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新闻记者的良知和职责。中央提出立党为公,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更应该为老百姓写一些呼吁的东西,写出他们的心声。这是任何一个新闻记者应该做到的事情。我只不过是以笔为剑,真实地记录了一些人的喘息、泪水、祈求和不幸;我只不过是为他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管有时是徒劳无果的。

记者:您把以前的很多经历都写成了书,是想告诉读者什么?

石野:因为我有十多年的新闻经验,也有十多年的新闻经历,这十多年的新闻经历,给我很大的感触,我觉得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一些有新闻性的东西,不仅仅是写一两篇报道能解决问题,我是一个记者,我也是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经历者,我应该把新闻背后发生的一些行为写出来。

记者:因为做卧底记者,您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后来又因为做卧底记者,您也很少回家,父母亲的过世也没有及时照顾他们。您还是因为做卧底记者,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经过这样一系列的事件,您认为做一个卧底记者值得吗?

石野:我曾经谈过两三次恋爱,但是我的女友,因为我从事的职业太危险了,也是因为我不听她们的劝告,她们说你做记者我不反对,你能不能不做危险的事情,给她们一种安全感。可我不能保证给她们的一种安定的生活,老是使她们生活在阴影之中。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很惭愧。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成家,也

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父亲病重的时候,是躺在家里面,并且也没有办法保证吃药。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儿子来说,面对自己的父亲,看着他要死了,不能住在医院里享受最后的关怀,也不能给他吃药打针。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我很惭愧。我也因为写批评报道,被人家侮辱过、诽谤过。我曾经因为写批评报道,两次坐过牢,一次在广州坐过牢,另一次在北京,坐过15天监狱。但是我从来不为这事觉得委屈。

记者:您会继续做记者吗?石野:我想,社会需要舆论监督,公众需要知情权。在漆黑的曲折的路上,记者是正义与良知的符号,那段路是很漫长的;我们行进,走在寒风中,心里感受的是人们用目光点燃的火把。尽管我至今是一位没有编制没有任何保障的流浪记者,但为了我热爱的新闻事业,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悬崖,我都会勇往直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如果碰到一份能让我充分施展拳脚的报纸,我肯定还会做记者。今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秦中随笔

流浪汉的劝说与新闻深度

杨闻宇

《中外文摘》今年第6期刊登了马汉卿写的一则500字的短文:

25层大厦的顶楼,有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准备跳楼。

心理学家被人请来了,胸有成竹地往楼顶走去。两个小时后,心理学家从楼顶下来,显得十分疲倦。他对大家说心理调解失败了。停了一下又说,心理调解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失败也是正常的……

这时,人们发现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干瘦的老头儿往楼顶走去。他的目光有些呆滞,穿一身破旧衣服,头发乱七八糟,估计很长时间没洗澡了。大家一下就看出了这个人是流浪汉,或拾荒者。警察问他,你要干什么?流浪汉小声说:“我上去劝劝他。”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流浪汉有些尴尬,嘴唇抖动着,又不知该怎么说,略一停顿,突然转身便往楼顶走去。

流浪汉上楼后不知对年轻人说了什么。过了片刻,年轻人离开了原来的位

置,回转身,甩了那老头儿一记耳光,飞快地下楼了。

年轻人下楼后一句话没说就低着头离去了。当那个老流浪汉从楼顶下来时,人们立刻围住他。一个女记者上前问道:“你是怎么说服那个年轻人的?他为何甩了你一耳光?”

流浪汉拍拍身上的灰尘,不好意思地说:“我叫他把那身好衣服脱下来给我,弄脏了可惜,让我换点钱填饱肚子。这小子就甩了我一耳光,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人们生活小康了,然而依然有贫有富,富者“西装革履”,穷的衣服破旧。生活富裕的人,并不等于就是舒心幸福的人,他们有人在精神上不惟烦恼、痛苦,甚至有苦得熬不下去而准备跳楼自尽的时候。

心理学家是专门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的,而富人在准备跳楼时的烦恼与苦痛,我们的心理学家用了“两个小时”也调解不开。是心理学家过于无能呢,还是“西

装革履”的年轻人内心痛苦过于沉重,沉重得无法消解?

一个年逾花甲的流浪汉(拾荒者),不可能有多少学问,更不懂得什么心理学,他仅仅是为了生计,看中了年轻人“那身好衣服”,为什么三语两语(只是挨了一个耳光),就能“无意插柳柳成荫”地挽回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呢?由此可见,任何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会是万能的。

这样的新闻,不惟新奇罕见而可读性强,而且颇具深度,很能够引人思索。当然,许多人看了这则新闻,很可能只会付之一笑,但对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进程、又善于比较分析的有心人而言,分明不是付之一笑所能了却的。

古往今来,城乡内外,新闻多矣。有深度的新闻才有广泛而阔远的渗透力,新闻有渗透力才会对社会人心有所警示,也有所裨益。也只有这等有深度的新闻,才能打上时代与历史的烙印,或许能脱出过眼云烟的藩篱,有后传的可能。

生活永远是新闻的富矿,而众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里,显然是有文野高下之分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同时,务必要思想敏锐,识力高远,善于抓住有深度有分量的新闻。

54今传媒2006.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