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21-09-20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作者:陈万玲

来源:《祖国》2016年第14期

摘要: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本单元和组成,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基础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自我效能感影响重大。本论文从家庭环境中家长不同的职业、教养方法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自我效感水平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庭环境 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一、家庭环境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家庭环境作为社会资本范畴中一个细胞单元,不仅仅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而且也包括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对大学生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本身能否成功的完成某个事件的预期。心理学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曾经提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来源于自身的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超越。在步入社会的路途中,大学生会进入另一个环境、新的生活,进一步会面对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家庭环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一)家长的工作性质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大致分了十个阶层,全面考虑不同阶层的群体所占有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家长的社会地位等重内容,并且以阶层维度分类为参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家长的工作性质对子女的自我效能感会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子女受教育是否受到重视。通常情况下,社会地位越高的家长,一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有利于给孩子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子女树立恰当的人生目标,从而增强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自身所处的状况决定了他们本身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心理健康培养等缺乏有效的指导,致使子女很难取得成功,导致子女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二)家庭教养方法的影响

心理学家戴安娜认为家庭教养方法可以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与忽视型。权威型的教育方法是戴安娜所极力倡导的,重视家长与子女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反馈。这种教导方法下成长的子女会表现出积极、自信、勇敢、乐于交际等积极的性格品质。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的行为通常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子女的性格容易进入两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极端,即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专制型的家长主张命令和服从,教育方式死板且单一,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出人意料,如父母认为读书高于一切,则子女会加倍的努力学习;若父母本身认为读书无用,则子女容易产生厌学等情绪、逃课,甚至选择放弃学业。任何一种极端的教育方法,都会降低子女的抗挫力,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经济条件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起着关键作用。网上有一张点击率较高的图片,题目是“教育公平”,讲述了城市和农村孩子同处起跑线,但是城市子女高高的坐在父母的轿车上,农村子女则用犁拉着自己的父母。图片逼真地反映出家庭经济条件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在占有经济优势,可以出国留学、深造,而家庭困难的学生则会面临无法承担费用问题,只能通过贷款在一般学校就读,而学校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标签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自卑感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往往发展低。自卑感是个体对于本身的能力与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并且因此而胆怯、悲观、懦弱。这是自我评价不当的重要表现。学校应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如自卑的人也有对应的优点,如为人做事时常常比较谦虚细心、稳重谨慎、安分温和。艾利斯学者提出的合理情绪理论,指的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看法,这个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外在情绪是由个人本身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所产生的,并不是事件本身。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而且还能增进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学校应该建设积极、乐观、向上、拼搏的心理环境,在心理团体的训练中,使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仿真的成功环境,于不知不觉中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释放内心深处不能表达的感情,乐意与他人进行交往,挣脱寂寞和孤独的心理,从而战胜自卑。在学校里,老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义务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筑起良好的环境壁垒,正确引导每个大学生建立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克服自卑,真正的掌控自己。

(三)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关系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这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是有的家长和子女缺乏沟通,关系不和谐,这会促使子女产生自卑感。一方面家庭应该和高校、社会等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心理健康机制,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设立相关机构,如家庭氛围指导机构、家庭心理危机调整小组,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教育引导和热诚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扶,与学校和社会心理机构加强联系;另一方面是加强大学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交换观点,推心置腹,促进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父母的关爱和提供的温馨环境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 参考文献:

[1]王艺.关于当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及成因的调查[J].晋阳学刊,2002,(01).

[2]王冰.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蔡玉梅.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引导对策——基于嘉应学院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1).

[4]胡子祥.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精神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9). [5]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