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师面对面】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单元种群和群落第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作业(必修)-精

2024-05-23 来源:步旅网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2015年江苏盐城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错误;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分布,C正确;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2.(原创)在山区,经常由于持续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在新植被生长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原因是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D.次生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泥石流过后的区域植被虽然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中从小环境看,受光照强弱等影响群落也会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3.(2015年山东潍坊质检)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1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能力差异较大);图丙中两种群落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2015年陕西宝鸡九校联检)右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 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等内容,考查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引入七星瓢虫后,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会使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正确;蚜虫活动能力较弱,应采用样方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为

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D正确。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

2

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投放丙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投放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该种群最可能是藻类,即甲种群。

6.(原创)下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 B.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

D.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 【答案】C

【解析】草被层中不同杂草的高矮差异不属于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该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该图主要体现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图中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食物、栖息场所,故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植物的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并不改变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

7.(2015年山东青岛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答案】D

【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山坡地带的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

3

量增多。

8.(改编)下图为某两个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E段可能是弃耕后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B.b曲线中所示群落中生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 C.AC段与DE段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 D.C、E点都可代表群落内部种群数量达到平衡 【答案】B

【解析】a曲线代表群落演替是从有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后的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C段与DE段相比,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C、E点时生物多样性最大,说明群落演替达到了顶极群落,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图中的两个群落生物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9.(2015年广东深圳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上午10点 晚上10点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晚上10点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很少 少 非常多 较多 蚯蚓 较多 多 较少 少 蜈蚣 非常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溪边土壤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蚯蚓为分解者,A错误;土壤动物体型小、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不用标志重捕法,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调查法,B错误;土壤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土层中分布着不同的土壤动物,C错误;根据表中所示,自变量有温度和水分,所以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改编)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4

水生植 物种类 湖泊采 样区域 养殖区1 采养殖区2 样航道区1 点 航道区2 漂浮植物 紫背浮萍 + + + 水鳖 + + + + 浮叶植物 荇菜 + + 金鱼藻 ++ ++ + + 穗花狐尾藻 ++ ++ + 沉水植物 苦草 ++ 马来眼子菜 ++ 轮叶黑藻 + 伊乐藻 ++ ++ 菱 ++ + (1)该湖泊的水域中含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体现了该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提高了植物对不同深度水域__________的利用率。

(2)根据表格信息中航道区1和航道区2中植物的类型及数量判断,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________。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四个采样点中,__________的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

(3)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水质净化。

(4)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养殖区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替代,则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

(5)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某水体中两种原生动物A和B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下表是单独培养A和B得到的结果。

天数 原生动物 A B 2 15 12 4 60 35 6 80 50 8 81 60 10 80 61 12 82 62 14 81 60 16 80 62 (注意:原生动物A和B是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生物,均以同种杆菌为饲料) ①原生动物A和B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若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则能生存下来的原生动物是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____。

②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垂直结构 光能 (2)苦草 河蟹的取食 航道区2 (3)吸收和利用水中N、P等无机盐 (4)次生演替 (5)①竞争 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 少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

5

【解析】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多少作出判断,苦草是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在养殖区,由于河蟹的捕食,苦草数量相对较少。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了河蟹排泄物中的氮和磷等无机盐,不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 原生动物A和B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两者间存在竞争关系。根据表格信息判断,原生动物A繁殖速度比原生动物B繁殖速度快,说明原生动物A竞争能力强。将原生动物A和B混合培养后,由于B的竞争导致混合培养后A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少。

11.(2015年湖南长沙模拟)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下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下图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 (4)综合图1、2、3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6

【答案】(1)竞争 甲 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答案合理即可) (2)乙 消费者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环境条件

【解析】(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可能的原因是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2)根据图3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是寄生在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综合图1、2、3可知,环境条件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2.线虫是所有蠕虫的通称,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分布广泛,是一种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土壤线虫的食性多样,这对促进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两大重要功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自由生活的线虫能促进土壤有机物的降解,这些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土壤中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可采用淘洗―→过筛―→离心的方法分离提取线虫,在解剖镜下观察,对观察到的线虫进行______ 和______,如果调查结果显示线虫的种类减少,并且能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线虫呈增多趋势,说明被调查的土壤 ____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是某项研究的实验结果,图中Cu50表示每千克干土中添加50 mg的Cu,不施加铜的为对照处理。本项研究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上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的每个处理需重复3次,则实验者应设置实验组的样本数为____________ 个,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稳态 分解者 (2)分类 计数 受到污染

(3)不同浓度的Cu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 36 小麦在相同Cu浓度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不同(幼苗期随Cu浓度增加土壤线虫数量减少,拔节期和成熟期随Cu浓度增加土壤线虫数量先升后降)

【解析】(1)土壤线虫食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2)因为是调查线虫的种类和数量,所以要对线虫分类和计数。由

7

于被污染土壤的选择作用,线虫的种类会减少,但能生存下来的抗污染能力强的线虫,能不断增殖。(3)该题图显示小麦同一发育期的不同浓度对线虫数量的影响,还能显示相同的Cu浓度在小麦不同发育期对线虫数量的影响。小麦每一发育期的实验组有4个,重复3次,共12个样本,幼苗期、拔节期、成熟期一共需要36个样本。通过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相同处理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不同。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