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还是一字多音的辨析。每个选项3组。共涉及到12个字。分别是“调、降、塞、省、拓、纤、圈、薄、重、否、乐、屏”。没有什么冷僻的字,都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字。预计,明年语音题还会考,也还会沿续这样的例题思路。因此复习时,以多音字的辨析为重点。
第2题,辨析病句(选择题,3分)。
语病类型涉及到:1、成分残缺。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中“事件”后缺“发生”。D中“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由于”放在“青少年”前面,使句子主语残缺。2、搭配不当。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句中“频率”“增加”搭配不当。3、不合逻辑。B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存在的问题”是“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而不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该题难度适中,病体也不怪诞。只要考生达到训练要求,都能得分。以后复习辨析病句,不要做偏怪的题,要把重点放在语法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从理性上认识病句。单纯的多练,学生负担重,效果不明显。
第3、4题,是语言运用题。语言运用,是命题者的“自留地”。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范围(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内,较自由地创新。形式活泼多样,往往有新题型。
第3题(4分)是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取信息,给“洼地效应”下定义。属于“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题意是综合环境好,资金、项目、技术这些生产要素就会向这里集中,就像“洼地”由于地势低,四周的水就向这里集中一样。看懂题目做起来也不难。 第4题(5分),根据语境(参观地震博物馆后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运用修辞手法(排比)的要求,写一段话。此题比较开放,没有死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可以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题目也不难。 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题,共19分) 阅读选文《书沈通明事》,沈通明,江苏淮安人。与江苏人文有结合。 文章不难懂,尤其是题目出得很容易。 第5题(实词解释,选择题,3分)
考了“属、引却、魁垒、率”四个词。错误的一项是“率”字,文中是“大都”,选项是“率领”,这个错误实在太容易了,我估计全省没几个人错。太容易,不能检验考生的水平,缺乏考试的信度。应该是出得失败的一道题。 第6题(选择题,3分)。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找出全部是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项。题目也很容易。因为第③⑤⑥明显不是有情有义。而且因为是选择题,只要知道③⑥两项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 第7题。理解文章内容。(选择题,3分) 这道题也是太容易。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看出。文中写到沈通明“遇赦始得出”,选项中是“彭巡抚赦免了他的罪,将他释放”。这也是一道缺乏信度的出得失败的题目。
第8题翻译(3句,10分)句子不长,难度适中。只是3句10分,阅卷时难以赋分。还有没有什么典型的重要的实词和句式。意义不是很大,不是很典型。 另外文言文中有二个地方最好要注释,不然对学生阅读文章有困难。可能是命题者认为不涉及到答题,所以不注了。其实这不对。一处是“媒孽”,一处是“偾决溃裂”。 第三大题(古诗词鉴赏)(共10分)
今年选的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有的唐宋词鉴赏词典上不选,有的是仅选的岳飞的三首词中的第三首。不难懂,对岳飞的生活时代背景也较了解。思想性也不错,是选得好的试题材料之一。 第(1)题(2分),前半题“对比是由哪个句子领起的?”这题好答,较易看出。后半题“万岁山前珠翠绕”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案就有点问题了。标准答案的“借代”有点勉强,而“夸张”倒是很明显。 第(2)(3)题各4分。难度适中。 诗歌鉴赏题解析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考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这一首不是那广为流传的“怒发冲冠”,而是比较陌生。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解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
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 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采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第四大题名言名句默写(8分)。
此题有两句是2分,共6句,只有1句是文中的(荀子的《劝学》)其余的都是出于诗词。出于词的有5分。在赋分的分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且有些句子是不是名言名句,也值得商榷。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共4道文字表述题,共23分) 选文是《上善若水》,是篇好文章,但从得分的情况看,是今年出得最差的最为失败的一道题。因为命题者对文章钻得太深,答案虽没有错误,但只能作为一己之得。以此来要求考生,显得苛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命题者“钻牛角尖”。
11题(5分)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对文章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这点考生能想到),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两点考生不大容易想到)。
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1)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2)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3)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4)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前三点,学生很少会分得这样细。这样准确。这三点,命题者做得太精细太精致了。与考生的距离太远。第四点,很少会有考生会答到。
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分析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用分号分开的四点,第一点考生会想到,至少应该想到。因题目中提出不以“描写”见长,应想到议论抒情。第二点答案很勉强。考生很难归结到“言志”上去。第三点也很勉强。一般人不会想到这是“喻今”。第四点离“不以描写见长”很远,考生不会从这方面去想。从标准答案来看,这是这份试卷中出得最差的一道题。 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他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这道题最显示了“钻牛角尖”。我想,让命题人之外的人任何人来做,包括作者,包括其它省和全国卷的命题者来做,能有多少人做到这答案? 第六大题,选做题。 甲题(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选文是《说“异”》。
第15题(选择题,3分)此题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选。“灰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积极因素”这种错,不看文章也能判断。太容易了。信度不高。
第16、17题都是内容信息的概括。都是6分,难度适中。是出得好的题目。 乙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选文是《画家黄永厚》。 第15题(选择题,3分),此题不正确的一项也是能看出来的,但比甲文的15题要难些。 第16、17题都是内容信息的概括,都是6分,难度适中,题目出得不错。 第七大题,作文(70分)
题目: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
1、本题存在农村学生对“时尚”接触比城市学生相对少的不足。
2、由于前几年考试的题型一直是话题作文,对审题一直不作过多的要求,今年的考生在审题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偏题,特别是一些好学生,因一念之差,语文分数很低。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供材议论文的考试争论阶段。为什么当时出现话题作文?就是因为由于审题的一念之差使好学生考不出水平,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虽然我们也可以说审题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也是可以考查的,对考生来说也是公平的,你一念之差,也是因你的“差”造成的,你差也无话可说。但事实上使考试信度下降。况且,在话题作文盛行时,一下子出一道审题上有极大的难度的作文题,是有不妥之处。
3、江苏省,阅卷中,定下“抓住题目提示语中关于“时尚”的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品评,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可视为三类卷赋分((42——55分)”这样的评分标准,毫无道理。命题者的提示语,肯定是最准确的理解,能依照它写,应该是好,如依照它写就是“无新颖独到的见解”,那要你的提示语干吗?你把最准确的最常见的写作范围写在提示语中,剩下的就很少一块了,使考生难度大大增加。照你的提示语写只能得三类卷,这不是设下陷阱吗?如定这样的标准,还不需不要这样的提示语。
以后作文备考,要注重议论。原因有三:一是以往高考作文以记叙抒情为主的倾向存在很大的弊端。以往的考场作文,记叙文大都是虚构,(不是出现过近一半的考生的父母都死了的考场作文吗?)所抒之情,当然大都是虚情假意。二、传统的做法和别人的做法,都把重点放在议论上。中国科举考试的作文题都是议论文。欧美高考作文以议论为主。三、全国高考命题趋势,在走向议论。今年全国卷和各地方卷,议论的比重明显加大。有的省规定只能写议论。江苏卷也是偏重议论。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四) 题型剖析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江苏自主命制的第六份、课程改革后的第二份高考语文卷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终于掀开了面纱。全卷框架依照考试大纲及说明作出了调整,中规中矩;正卷阅读量6300余字,少于去年。文言文和默写课外名句的取材,以及附加卷材料概括题突变为文学作品赏析则出乎大部分师生的意外,影响将波及来年考生。 整卷总体而言:人文气息依旧浓郁,文明忧思洪波涌起。 1、语用题:
第1题语音,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第2题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模拟卷又不停地“围追堵截”;病句可灵活采用新鲜语料,对学生表达能力考查要求又较高,“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
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语用题方面,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
今年的第二道语用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 2、文言文阅读
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第5题判断:三实一虚,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第7题“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第8题翻译增至10分,第 (1)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踪迹”(追踪行迹)上;第(2)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 (3)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3、诗歌鉴赏
今年古诗词鉴赏增至10分,材料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4、名句默写
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
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 5、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 采用的是散文《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甲篇论述类文本《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第16题“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设问清晰,较易回答。第17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6、作文
第18大题的作文是这样的: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带着“好奇心”,从“怀想天空”走到了今天的“品味时尚”:江苏作文题从“虚”走到“实”,从“想象”走到“现实”。
“品味”,就是品尝滋味,就是仔细体会和玩味;“时尚”是指当时的风尚或一时的习尚。由此可知:“品味时尚”的内涵并不难把握。命题者对时尚也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据此,我们就能联想到某个时代受某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某种服饰、装束的风行,如中山装、文革期间的解放军装、改革开放后的影视歌明星装以及近年来外国友人青睐的唐装等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粤语和粤语歌盛行、各种重要场合各种宣传媒介外文特别是英文的强势地位、近些年
不少国外大学中文课程的纷纷设立以及无处不在生命力旺盛的网络语言的登堂入室等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苦情戏谍报戏韩剧的联翩而至、少年作家网络写手的红红火火、为经济搭台的盛大歌舞晚会的勃兴以及某某论坛某某讲堂的层见叠出。提示语中的一个“等”字,给考生留下一大片思考的余地。事实上,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无不有时尚的身影,人们的喜怒哀乐无不受到时尚的作用和影响。时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品味时尚也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命题者给考生作的第二方面的提示是: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这就预示着“品味时尚”也将是一个开放的话题。首先,时尚还有丑的俗的坏的(人类文明史上从法西斯到文革大革命再到当今的暴发户摆阔官员的政绩工程等),品味时尚,并非一味赞美一味欣赏,而是咂摸咀嚼斟酌思量。更进一层,即使是美的雅的好的时尚,但不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趋之若鹜全盘接收,“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时尚失却了它美丽的面目,不免“泯然众人矣”。
“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这是命题者给考生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提示。如果据此拓开思路,深入思考,文章就可能抛弃一般应试作文的“时尚”,走入佳境。
时尚因何而来?为何而废?何以久远?创新是其不竭动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尚并非一成不变,它能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在扬弃中前行,永葆青春活力。反之,或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特点的变化,落入窠臼踏足泥淖而不自拔,陷入模仿的死胡同,这样,时尚必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之美雅好,可以析时尚之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何以能美雅好,析时尚为何会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思索如何创造美雅好的时尚,如何摒弃丑俗坏的时尚。品味时尚,可以探索如何能化丑俗坏为美雅好。品味时尚,可以深思为何此时此地成时尚,而彼时彼地则无人喝彩。应该如何品味?怎样面对时尚?如何保持本性?应当怎样引领?能否一成不变?怎样打破传统?……这些应当都是“品味时尚”的题中之义。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或者可以说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江苏自主命制的第六份、课程改革后的第二份高考语文卷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终于掀开了面纱。全卷框架依照考试大纲及说明作出了调整,中规中矩;正卷阅读量6300余字,少于去年。文言文和默写课外名句的取材,以及附加卷材料概括题突变为文学作品赏析则出乎大部分师生的意外,影响将波及来年考生。 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评阅细则 一、 评分标准
今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与往年有较大区别,不再设置切入分,而是采用分类打分法(等 次评定法)。 等次共分五类:
一类卷赋分64—70分,要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文体明确,结构严谨,文采
突出,文章有创意,亮点较多;
二类卷赋分56—63分,要求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比较有文采、创意和亮点;
三类卷赋分42—55分,要求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内容有一定深度;
四类卷赋分28—41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材料与主题联系牵强,但在语言、结构上有一些亮点;
五类卷赋分0—27分,偏离题意,文体不清,结构混乱,语言不通以及字数严重不足或立意反动消极。
为方便评阅,在五类划分的基础上,又分两大类:切合题意,基本划分在三类以上,42分以上打分;偏离题意,基本划分在四五类,42分以下打分。 五个等次又细分若干小类。
如二类记叙文,若有好的切入点,感悟真实,有一处亮点,58分左右;若有好的切入点,感悟深刻,有两处及以上亮点,62左右。
如二类议论文,若切合题意,议论有力,有一处亮点,58分左右;若切合题意,议论深刻,有两处及以上两点,62分左右。
如三类记叙文,若没有好的切入点,但与时尚联系紧密,内容正确,50分左右;若没有好的切入点,内容有少许错误,45分左右。
如三类议论文,材料全部正确,52分左右,三个材料两个正确,48分左右,三个材料一个正确,40分左右,论据一半正确一半错误,45分左右,大而化之,不作具体论证,42分左右。
二、 研读细则的启示
1、区分度大,平时要多读、多写、多评、多改、多升格训练; 2、严格审题,准确立意,保证三类以上; 3、要会写符合“三基本”标准的应试应考文章;
4、在符合“三基本”的基础上,力求营造一二个“亮点”; 5、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自己的真实感情。 三、09年学生作文暴露的问题 审题立意上的问题最大。
不能写出“品味”的过程、结果、感悟或启示,而重在品味的方法、意义。
对“时尚”的理解界定错误,如把人的性格品质精神当作时尚,把人的情感当作时尚, 把经典当作时尚,把某些社会历史变革或个人独特兴趣爱好当作时尚等。
2009年的高考的大幕已经落下,但随着分数线的公布,对语文卷的评议仍然此起彼伏。与08年试卷相对平稳、平实相比,今年的语文卷年度较大。据估计,全省平均分约94分,其中作文分数在45~46之间。与去年相比,均分下降了8~9分。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题目为“品味时尚”,真让人感到欣慰,一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贯彻命题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精神,二是体现了命题思路上的较大变化。先说审题,今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且更为直白的表现命题意图,可以说学生审题基本不挠头,都会有自己的话可说。“品味时尚”是一个动宾短语,且词语为大家熟知,“品味”常用主要意思有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时尚”主要意思是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品味时尚”即要突出“品味”,“品味”对象是“时尚”。写作中要照应两方面即可。纵观前几年作文命题,作文命题思路注重关注个人内心精神世界,而今年则大胆走出了一步,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人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看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追求特点。总之是关注自我与关注时代社会共融,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能让学生显示出自己的思辩力,这种
命题走出一条“平民之路”。不过这篇作文要写得深刻、写得出彩也不太容易,还是能较好地体现出考生在审题立意水平上的区分度来的。但实际上“平中见奇”,尤其是作文。乍一看到题目,直觉上感觉写成一般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都难写好,而夹叙夹议包涵哲理的文化类散文则相对好写。考生应抓住“品味”和“时尚”这两个词,并融合自己的知识积淀,加以发挥。应该说,2009年作文题对于多读书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考生有点“偏爱”,可以看出考生的人文素养、生活积累、阅读积累等。这中间闪烁的是辨证思维,如果按照直线思维,拼拼剪剪肯定写不好。今年的作文题适合写议论文,据传,今年的高分作文大部分就是议论性的文体。
今年江苏考生的作文现状: ①优秀作文比例明显下降,但见解深刻的精彩之作仍然展示了江苏人文大省和教育大省的风采。今年带有命题者主观感情倾向的提示语,给不少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思想深刻的考生会对提示语进行推敲,慎思深虑,提出更为深刻入理、更有理论才情的独到见解,这是江苏优秀高考作文的一种传统。今年也不例外。不少深刻见解的优秀作文合情合理地突破了“提示语”的固有规范,显示了青年学子的思想敏锐性和剖视事物的光芒。 ②偏题、跑题及平庸之作数量之多、比例之高是近年来罕见的。高三学生受“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学习环境很不理想,写作能力和基本素养明显不足,因为疲于各种科目的应试,失却了关注“时尚”的时空和经历,面对这样的考题,运用不上平时备考的生活、思想和阅读积累,而能够包含有“时尚”的积淀少之又少,甚至就是没有,加上今年的命题还是有蕴含的审题要求的,基于对“时尚”模糊的认识,写作准备的措手不及,只好复制和克隆提示语,胡乱对接“时尚”,导致硬贴标签、穿靴戴帽的作文比比皆是,跑题现象频频发生,于是,“红军长征”是“时尚”、“爱国主义”是“时尚”了。
③还是有相当多的考生文风不端正。800字的文章,前面有“题记”后面有“后记”,一句一段撑字数;以及没有品味的低幼化事例的铺排,情况严重。文体写作不合要求,“四不像”的文章仍然有市场;书写难辨、错别字病句等问题较之过去更为严重。
基础知识题、语用题重实际运能力。鉴赏和阅读题在力图体现文化色彩的同时,还具有地方特色。附加题则更多侧重的是知识型的题型。这也对文科考生的阅读提出了切实的要求,也就是学生的阅读应落到实处。
2009年的题目透露给我们不少启示,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全面进入新课标实验区,高考自主命题后应当反映出这种变化,并起到“指挥棒”的引导作用。
启示一: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是一种文化积累,要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2009年的作文题非常有人文气息,如果学生平时就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丰富多样,关注人的和谐的发展,应该能写好。
启示二:学生应具备辨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看问题要全面,要从联系的观点去考虑。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不能读“死书”。
启示三:对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过去应试像紧箍咒一样,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但2009年的作文题的确可以引发老师对作文教学实践的相关改革。 关于今年高考作文给我们的启示,
①要进一步倡导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②要加强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训练,写什么是什么,切切信马由缰,杂乱无章,搞成“四不像”。
③要根据题意作文,理清文思,慎重选材,切切不可拿不相干的观点和素材硬往“由头”上“套”,造成“油”“水”分离的尴尬与无奈。
④要清醒地、自主地审视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不要受它的“心理暗示”,造成几万人、十几万人“一窝蜂”,复制、克隆“提示语”的内容和关键词,不要受把“提示语”视为不可动摇的“金
科玉律”而不敢提出正当的、合理的质疑。
⑤要进一步加强文字表述和书写等基本功的训练,确保“三基本——中心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在此基础上力所能及地爆发“亮点”。
启示四:请学校领导,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千万要记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不断地阅读、感悟积累而形成的,绝不是机械训练出来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