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事业单位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2021-03-22 来源:步旅网


绝 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题 本

姓 名: 准考证号:

注 意 事 项

一、本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二、本试题共三大题,100个小题,题号连续,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判断题认为正确的涂“A”,认为错误的涂“B”。在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姓名,涂写准考证号。科目代码不需填涂。

三、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均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四、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五、严禁损坏答题卡;严禁在答题卡上作任何与答题内容无关的标记,违者试卷判零分。 六、特别注意:填涂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并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热爱学生 B.廉洁从教 C.依法执教 D.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活动课程 D.外围课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商讨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参观法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学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体制改革 D.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联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接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练习 B.学习 C.强化 D.巩固 一节好课最主要的标准是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教学效果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规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A.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B.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C.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D.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矮子里面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 A.身体发育不良 B.智力发育不良 C.认识水平较差 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 “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应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B.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

A.精讲多练,科学评价 B.把握学情,分类指导 C.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D.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的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分散注意 一题多解是属于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直觉思维 D.形象思维 “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属于人的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哪种能力直接相关? A.认识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操作能力 D.交往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尚未解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这种情感叫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激情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学者是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裴斯特洛齐 D.赫尔巴特

某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兴趣是

A.一个人力求认识、获得或爱好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B.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 C.人的意识的能动表现 D.人对个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教师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B.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C.学生的认识过程 D.教师教的过程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 的意义。 A.传授科学知识 B.反复练习巩固 C.发展智力、能力 D.加强“双基”教学 “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D.情感对意志的作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论断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 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能动性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启发式教学 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 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 D.培养的人才质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范例教学认为教学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手段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由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成员配合学校对孩子不同程度地实施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称之为 A.校外教育 B.配合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区教育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做 A.消退 B.抑制 C.负强化 D.正强化

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一般而言,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学校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官方课程 “欲速则不达”“盈科而后进”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问“铁受热会膨胀么”?人们根据“一切金属受热会膨胀”的原理,推出“铁是金属,铁受热会膨胀”的结论。这个过程是 A.思维 B.想象 C.推理 D.概念形成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公正评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和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我国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句话反映出的教育观是 A.遗传决定论 B.优生论 C.环境决定论 D.预成论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 B.科研 C.服务 D.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政治相结合 B.教育与经济相结合 C.教育与文化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是 A.独白语言 B.内部语言

C.书面语言 D.对话语言

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高速度原则 D.高难度原则 义务感、责任感、是非感、善恶感属于 A.成就感 B.美感 C.理智感 D.道德感 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对人的心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人脑 B.社会生活实践 C.学习文化知识 D.心脏

通过多次的重复,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这是 A.机械识记 B.有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无意识记

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找出恰当的选项,并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将想象分为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创造想象 下列属于认识能力的有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推理能力 D.操作能力 性格特征主要包括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学生的合法权利包括 A.生存权 B.受教育权 C.受尊重权 D.安全权 学校德育主要包括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我国学校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学参考资料

下列选项中属于情绪状态中应激的有 A.某人失去亲人后长时间心情郁闷状态

B.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 C.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的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 D.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狂喜万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其具体内容是教育要 A.面向现代化 B.面向科学 C.面向世界 D.面向未来 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 A.脑发育成熟 B.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C.具备较稳定的自我意识 D.个性形成 下列属于身心发展互补现象的是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 B.聪明儿童常常学习不努力 C.坚强的意志能战胜肢体残缺的困难 D.失去双手的人能用口写字 游戏是促进儿童心里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方式。这是因为 A.游戏具有社会性,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B.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不受条件限制 C.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D.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是 A.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B.获取新知识能力 C.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D.交流合作能力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A.因不可抗力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是 A.教育教学权 B.科学研究权 C.管理学生权 D.惩戒权 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

A.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B.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C.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D.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收效不高 下列有利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有

A.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B.只听表扬的话,不听批评的话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D.在事业中获得心理的乐趣 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

A.培养其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B.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C.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D.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感 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 A.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B.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C.课堂上的商家与客户关系 D.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判断题: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下的ABCD四个选项中,认为正确的涂“A”,认为错误的涂“B”。(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8分,共16分) 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因此,新课程反对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 教材是课程的体现,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课堂上就是要教教材。 气质具有天赋的特点,“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是“背熟知识”。 受尊重权和安全权都是学生的合法权利。

课程的设置和发展主要受学校环境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 实现教育目的应当注意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规定,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创新。

“多学近乎智,无知必无能”,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完全同步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矛盾的。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为主、教育为辅的原则。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科专业素养。 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所以应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