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2020-11-12 来源:步旅网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一、 结构构件选型

屋面板: 1.5×6×0.24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YWB-2II图集型号,自重1.4KN/m²。 屋架: 18m预应力折线型屋架,坡度为1/10,端部一侧为内天沟,一侧为外天沟。 连系梁: 联系纵向柱列,以增强厂房的纵向刚度并传递风荷载直到纵向柱列,同时承

受上部墙体自重。

圈梁: 圈梁将墙体与排架柱箍在一起,其作用是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

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对厂房的不利影响。圈梁置于墙体内和柱连接,仅起拉结作用。梁不承受端体自重,柱上不需设置支承圈梁的牛腿。圈梁宜设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续的,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距离的2倍且不得小于1m。圈梁的截面宽度于墙厚相同,圈梁的高度应为砌体每皮厚度的倍数,且不小于120mm。

二、 排架计算简图及柱截面尺寸和几何尺寸的确定

本加工车间,结构平面规则,荷载分布均匀,因此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排架进行结构设计。

1) 计算上柱高及柱全高

求上下柱的标高即上下柱高,设吊车顶部至屋架下弦的安全高度为0.2m,基础杯口顶部标高为-0.700mm。

上柱高Hu=柱顶标高-轨顶标高+吊车梁高+轨道构造高=11.5-9+1+0.2=3.7m 全柱高H=柱顶标高-基顶标高=11.5+0.7=12.2m 下柱高Hl=H-Hu=12.2-3.7=8.5m 结构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

3700 8500 1800 1800 图1 排架结构计算简图

2) 排架柱截面尺寸确定

(1) 由表1.3.4确定 排架下柱的截面尺寸,并需要满足构造要求。 下柱截面高度h:

有吊车时,

无吊车时,

下柱截面宽度b:

结合表1.6确定排架柱截面尺寸如下: 边柱A、C轴:

上柱:矩形截面b×h=400mm×400mm

下柱:工字型截面b×h×bi×hi=400mm×800mm×100mm×150mm 中柱B轴:

上柱:矩形截面b×h=400mm×600mm

下柱:工字型截面b×h×bi×hi=400mm×800mm×100mm×150mm 工字型柱截面尺寸如图2所示。

图2 工字形柱截面尺寸

(2) 排架柱平面内截面惯性矩 A、 C轴

上柱:Iu=1/12×400×4003=2.13×109mm4

下柱:Il=1/12×400×8003-1/12×300×4503-2×1/2×300×25×(225+2×25/3)2=1.44

×1010mm4

B轴

上柱:Iu=1/12×400×6003=7.20×109mm4 下柱:Il=1.44×1010mm4

三、 排架柱及基础材料选用情况

1、 柱

混凝土:采用C30,fc=9.6N/mm2,ftk=1.54N/mm2

100 450 800 400 钢筋: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y=300N/mm2,Es=2×105N/mm2),箍筋

采用HPB235级钢筋

2、 基础

混凝土:采用C20,fc=9.6N/mm2,ftk=1.54N/mm2 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y=300N/mm2)

四、荷载计算

1)永久荷载

1屋盖自重 ○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2×1.4=1.68KN/m2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1.2×0.4=0.48KN/m2 60厚膨胀珍珠岩保温层 1.2×0.24=0.288KN/m2 二毡三油防水层上铺小石子 1.2×0.35=0.42KN/m2 合计: 2.87KN/m2 天沟板 1.2×2.02×6=14.54KN/m2 屋架自重 1.2×68.2=81.84KN/m2 则作用于柱顶的屋盖结构自重:

G1=2.87×6×18/2+14.54+81.84/2=210.44KN e1=h/2-150=400/2-150=50mm 2柱自重 ○

A、 C轴上柱:G2A=G2C=1.2×4.0×3.7=17.76KN

e2A=e2C=hl/2-hu/2=800/2-400/2=200mm

下柱:G3A=G3C=25×[(16.75+0.7)×0.1775+(0.15×0.8×0.4)+0.4×0.35×

0.5+(0.352×0.4)/2]=43.81KN

e3A=e3C=0

B轴上柱:G2B=1.2×6.0×3.7=26.64KN e2B=0

下柱:G3B=25×[(0.4×0.8×1.35)+0.6×1.1×0.4+(6.45+0.7)×0.1775]=49.13KN e3B=0 3吊车梁及轨道自重 ○

G4=1.2×(44.2+1.0×6.0)=60.24KN

各项永久荷载及其作用位置如图3所示。

Q Q Q 图3 永久荷载大小和作用位置

2) 屋面活荷载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查得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0.5KN/m2(因屋面活荷载大于雪荷载,故不考虑雪荷载),不考虑积灰荷载,故仅按屋面均布活荷载计算。

Q=1.4×0.5×6×9=37.80KN

活荷载作用位置与屋盖作用位置相同,如图3所示。 3) 吊车荷载

吊车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吊车参数表 跨度(m) 18 起重量Q(t) 20/5 跨度Lk(m) 16.5 最大轮最小轮吊车最大车轮压压大宽度距K(m) Pmax(KN) Pmin(KN) B(m) 195 30 4.4 5.65 吊车总重G(KN) 250 小车重g(KN) 78 根据吊车参数,绘制影响线如图4所示,由影响线可求得作用于柱上的吊车荷载。

图4 吊车梁支座反力影响线

1吊车竖向荷载 ○

2吊车横向水平荷载 ○

当吊车起重量在Q=16-50t时,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为:

4) 风荷载

由设计资料该地区基本风压为

度,《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查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 柱顶标高11.5m,查得檐口标高13.4m,查得排架结构

,按B类地面粗糙程

,风荷载体型系数如图5所示

图5 风载体型系数

因此风荷载标准值为:

则作用在排架计算简图的风荷载设计值为:

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如图6所示。

F w =20.66KN

五、 排架内力分析

该排架结构为等高两跨结构,运用剪力分配法进行排架的内力计算。计算中不考虑排架结构的空间作用。 1) 各柱剪力分配系数的确定 A、 C轴排架柱:

q1=7.39KN/m 图6 风荷载计算简图

q2=3.7KN/m

B轴柱:

各柱的剪力分配系数

2) 永久荷载作用下排架内力分析

只对永久荷载产生的弯矩进行排架内力分析,对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力直接进行累加。 排架结构永久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如图7所示。

M1 M1 M2 M2 图7 永久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A柱:

B柱:C柱:

故假设的排架柱顶的不动铰支座的支座反力为:

各柱顶的剪力为:

在柱顶的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按悬臂柱计算就可以作出排架的弯矩图、轴力图及柱底剪力图,如图8所示。

(a)M图(KN m),柱底V/(KN) (b) N图(KN)

图8 永久荷载作用下排架内力图

3) 屋面活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分析 ○1AB跨作用有屋面活荷载

由屋架传至柱顶的压力为Q=37.8KN,由它在A、B柱柱顶及变阶处引起的弯矩分别为:

计算简图如图9所示。

Q Q 图9 AB跨有活荷载作用时的排架计算简图

各柱顶不动铰支座的支座反力 A柱:已知

B柱:已知

则排架柱顶不动铰支座总反力为:

将R反作用于排架柱顶,按分配系数求得排架各柱顶剪力

AB跨作用有屋面活荷载时排架各柱的弯矩图、轴力图如图10所示。

-5.67 -5.19 -2.00 37.8 37.8 -4.00 0.14 -6.59

-0.54 (b) N图(kN)

(a) M图(kN m),柱底V(kN)

图10 AB跨屋面活荷载作用下排架的内力图

2BC跨作用有屋面活荷载 ○

由于结构对称,故只需将AB跨作用有屋面活荷载情况的A柱与C柱的内力对换并将内力变号即可。

4) 吊车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分析 1AB跨有吊车荷载,Dmax作用于A柱 ○

已知Dmax=519.66KN(Dmin=79.95KN),由吊车竖向荷载在柱中引起的弯矩为:

排架计算简图如图11所示。

Dmax M A Dmin M B 图11 吊车竖向荷载Dmax作用于A柱时的计算简图

计算各柱顶不动铰支座的支座反力: A柱:B柱:

,计算得C3=1.01 ,计算得C3=0.78

则排架柱顶不动铰支座总反力为:

将R反作用于排架柱顶,按分配系数求得排架各柱顶剪力

Dmax作用于A柱时各柱的弯矩图、轴力图如图12所示。

139.44 -42.44 29.12 -30.84 13.28 519.66 79.95 -41.95 36.06 43.80 -11.47 7.87 3.59 (a) M图(kN m),柱底V(kN)

(b) N图(kN)

图12 吊车竖向荷载作用于AB跨,D max

作用于A列柱排架内力图 ○

2 AB跨有吊车荷载,Dmax作用于B柱左 已知Dmax=519.66KN(Dmin=79.95KN),由吊车竖向荷载在柱中引起的弯矩为:

排架计算简图如图13所示。

Dmin Dmax M A M B 图13 吊车竖向荷载Dmax作用于B柱左时的计算简图

计算各柱顶不动铰支座的支座反力: A柱:,计算得C3=1.01 B柱:

,计算得C3=0.78

则排架柱顶不动铰支座总反力为:

将R反作用于排架柱顶,按分配系数求得排架各柱顶剪力

Dmax作用于B柱时排架各柱的弯矩图、轴力图如图14所示。

-7.36 -35.34 62.09 -327.66 -26.75 79.95 519.66 -88.54 -9.55 16.78 -185.03 -88.21 -7.23 (b) N图(kN)

(a) M图(kN m),柱底V(kN)

图14 吊车竖向荷载Dmax作用于B柱左时排架的内力图

3BC跨有吊车荷载,Dmax作用于B柱右 ○

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其内力图同“AB跨有吊车荷载,Dmax作用于B柱左”情况。

4BC跨有吊车,Dmax作用于C柱 ○

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其内力图同“AB跨有吊车荷载,Dmax作用于A柱”情况。

5)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分析 1Tmax作用于AB跨 ○

Tmax作用于AB跨时,考虑向左和向右两种情况,由于两种荷载成反对陈,因此,两种情况的弯矩和底部剪力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计算简图如图15所示。

Tmax 图15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作用于AB跨时的计算简图

Tmax作用方向向右时: A柱:

由y=0.7Hu,计算得C5=0.46;y=0.8Hu,计算得C5=0.427,线性内插后,得C5=0.450 RA=C5Tmax=(-18.52)×0.45=-8.33KN() B柱: 由

后,得C5=0.681

RB=C5Tmax=(-18.52)×0.681=-12.61KN() 则R=RA+RB=-8.33-12.61=-20.94KN()

将R反作用于排架柱顶,按分配系数求得排架各柱顶剪力

,y=0.7Hu,计算得C5=0.704;y=0.8Hu,计算得C5=0.628,线性内插

Tmax作用方向向右时的排架内力如图16所示。

12.49 -4.40 -13.69 -0.24 24.79 156.06 16.89 114.09 13.45 81.74 6.70

图16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作用于AB跨时排架的内力图

2Tmax作用于BC跨 ○

Tmax作用于BC跨时,考虑向左和向右两种情况,由于两种情况荷载成反对陈,因此,两种情况的弯矩和底部剪力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计算简图如图17所示。

Tmax 图17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作用于BC跨时的计算简图

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内力计算同“Tmax作用于AB跨”情况。排架各柱的内力如图18所示。

24.79 12.49 -4.40 -13.69 -0.24 81.74 6.70 156.06 16.89 114.09 13.45

图18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作用于BC跨时排架的内力图

3AB跨与BC跨各有一台20/5t吊车同时作用 ○

当AB跨与BC跨各有一台20/5t吊车同向刹车时,其计算简图如图19所示。

Tmax=18.52 Tmax=37.04 Tmax=18.52

图19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作用于两跨时排架计算简图

A柱:已知C5=0.450

RA=C5Tmax=(-18.52)×0.45=-8.33KN() B柱:已知C5=0.681

RB=C5Tmax=(-37.04)×0.681=-25.22KN() C柱:

RC=RA=-8.33KN()

则R=RA+RB+RC=-8.33-25.22-8.33=-41.88KN()

将R反作用于排架柱顶,按分配系数求得排架各柱顶剪力

AB跨与BC跨各有一台20/5t吊车同时作用时的排架内力如图20所示。

13.69 23.59 -27.38 -0.48 13.69 23.59 224.11 23.59 228.17 26.90 224.11 23.59

图20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作用于两跨时排架的内力图

6) 风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分析

1左风荷载作用下的排架计算简图如图6所示。 ○

计算各柱顶不动铰支座的支座反力 A柱:

,计算得C11=0.389

RA=q1HC11=7.39×12.2×0.389=-35.07KNRC=q2HC11=3.70×12.2×0.389=-17.56KN则不动铰支座总反力为

R=RA+RB+FW=-35.07-17.56-20.66=-73.29KN()

将R反作用于排架柱顶,按分配系数求得排架各柱顶剪力

左风荷载作用下排架各柱的弯矩图、轴力图如图21所示。

7.59 97.61 47.12 408.20 78.54 321.84 26.38 347.21 51.03

图21 左风荷载作用下排架内力图

2右风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与左风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情况相同,仅需将A、C柱的○

内力对换,并改变其内力的符号即可。

六)内力组合

排架柱的控制截面:上柱为Ⅰ-Ⅰ截面,下柱为Ⅱ-Ⅱ、Ⅲ-Ⅲ截面。

考虑各种荷载同时作用时出现最不利内力的可能性,进行荷载组合,在本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和标准组合时,均采用简化组合; 2) 2台吊车参与组合时,转换系数为0.8/0.9; 3) 永久荷载有利时,分项系数取为1.0; 4) 最不利内力:

+Mmax与相应的N和V; -Mmax与相应的N和V; Nmax与相应的M和V; Nmin与相应的M和V。

对A柱进行内力组合,内力汇总表见表2,基本组合表见表3,标准组合表见表4。

表2 A柱内力汇总表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M 3.32 -21.24 1、永久荷载 N 227.60 287.84 V 2、AB屋面活荷载 M -0.41 -7.74 N 37.80 37.80 V 3、BC屋面活荷载 M 2.00 2.00 N 0 0 V Ⅲ-Ⅲ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Ⅲ-Ⅲ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Ⅲ-Ⅲ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Ⅲ-Ⅲ

10.55 331.65 3.74 -4.34 37.80 0.40 6.59 0 0.54 4、AB跨Dmax作用于A柱 M -42.44 139.44 41.95 N 0 519.66 519.66 V -11.47 5、AB跨Dmax作用于B柱 6、BC跨Dmax作用于B柱 M -35.34 -7.36 -88.54 N 0 79.95 79.95 V -9.55 M 26.75 26.75 88.21 N 0 0 0 V 7.23 7、BC跨Dmax作用于C柱 M -13.28 -13.28 -43.80 N 0 0 0 V -3.59 8、Tmax作用于AB跨 M ±12.49 ±12.49 ±156.06 N 0 0 0 11、左风 M 7.59 7.59 408.20 N 0 0 0 V 78.54 V ±16.89 9、Tmax作用于BC跨 M ±24.79 ±24.79 ±81.74 N 0 0 0 12、右风 M -47.12 -47.12 -347.21 N 0 0 0 V -51.03 V ±6.70 10、两台吊车作用于两跨 M ±23.59 ±23.59 ±224.11 N 0 0 0 V ±23.59 表3 A柱内力基本组合表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永久荷载+任意一个活荷载 组合项目 M N V 永久荷载+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活荷载 组合项目 1+0.9×(3+6+9+11) 1+0.9×(2+5+9+12) 1+0.9×(2+3+6+9+11) 1+0.9×(3+6+9+11) 1+0.9×[3+(4+6)×0.8/0.9+9+11] 1+0.9×[2+(5+7)×0.8/0.9+9+12] 1+0.9×(2+4+9+11) 1+0.9×(7+9+12) 1+0.9×(3+6+10+11) 1+0.9×(2+5+10+12) 1+0.9×(2+3+4+10+11) 1+0.9×(3+6+10+11) M 58.34 -93.57 57.97 58.34 142.65 126.43 -97.91 664.95 619.41 664.95 N 227.60 261.62 261.62 227.60 703.57 789.55 287.84 331.65 833.36 331.65 V 102.65 -71.65 86.18 102.65 -109.44 385.82 -587.23 437.63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1+6 1+5 1+(2+3) 1+4 1+12 1+4 1+12 1+11 1+12 1+4 1+11 30.07 -32.02 4.91 118.20 -68.36 118.20 -68.36 418.75 52.50 418.75 227.60 227.60 265.40 807.50 287.84 807.50 287.84 331.65 851.31 331.65 82.28 -47.29 -7.73 82.28 -366.66 331.65 表4 A柱内力标准组合表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永久荷载+任意一个活荷载 组合项目 1/1.2+6/1.4 1/1.2+5/1.4 1/1.2+(2+3)/1.4 M 21.88 -22.47 3.91 N 189.67 189.67 216.67 V 永久荷载+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活荷载 组合项目 1/1.2+0.9×(3+6+9+11)/1.4 1/1.2+0.9×(2+5+9+12)/1.4 1/1.2+0.9×(2+3+6+9+11)/1.4 1/1.2+0.9×(3+6+9+11)/1.4 1/1.2+0.9×[3+(4+6)×0.8/0.9+9+11]/1.4 1/1.2+0.9×[2+(5+7)×0.8/0.9+9+12]/1.4 1/1.2+0.9×(2+4+9+11)/1.4 1/1.2+0.9×(7+9+12)/1.4 1/1.2+0.9×(3+6+10+11)/1.4 1/1.2+0.9×(2+5+10+12)/1.4 1/1.2+0.9×(2+3+4+10+11)/1.4 1/1.2+0.9×(3+6+10+11)/1.4 M 42.07 -66.44 41.80 42.07 99.37 -80.70 87.78 -72.47 476.22 443.69 476.22 N 189.67 213.97 213.97 189.67 536.82 309.86 598.24 239.87 276.38 634.75 276.38 V 73.77 -46.75 65.99 73.77 -418.20 351.79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1/1.2+4/1.4 1/1.2+12/1.4 1/1.2+4/1.4 1/1.2+12/1.4 1/1.2+11/1.4 1/1.2+12/1.4 1/1.2+4/1.4 1/1.2+11/1.4 81.90 -51.36 81.90 -51.36 300.36 38.75 300.36 611.06 239.87 611.06 239.87 276.38 647.57 276.38 59.22 -33.33 -5.07 59.22 -239.22 276.38 以B柱进行内力组合,内力汇总表见表5,基本组合表见表6,标准组合表见表7。

表5 B柱内力汇总表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Ⅲ-Ⅲ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Ⅲ-Ⅲ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Ⅲ-Ⅲ 荷载类型 内力 Ⅰ-Ⅰ Ⅱ-Ⅱ M 0 0 0 1、永久荷载 N 447.52 568.00 617.13 V 0 2、AB屋面活荷载 M -5.67 -5.19 -4.00 N 37.80 37.80 37.80 V 0.14 3、BC屋面活荷载 M 5.67 5.19 4.00 N 37.80 37.80 37.80 V -0.14 4、AB跨Dmax作用于A柱 5、AB跨Dmax作用于B柱 M 29.12 -30.84 36.06 N 0 79.95 79.95 V 7.87 M 62.09 -327.66 N 0 519.66 V 16.78 6、BC跨Dmax作用于B柱 M -62.09 327.66 185.03 N 0 519.66 519.66 V -16.78 -185.03 519.66 7、BC跨Dmax作用于C柱 M -29.12 30.84 -36.06 N 0 79.95 79.95 V 7.87 8、Tmax作用于AB跨 M ±0.24 ±0.24 ±114.09 N 0 0 0 11、左风 M 97.61 97.61 321.84 N 0 0 0 V 26.38 V 9、Tmax作用于BC跨 M ±12.49 ±12.49 N 0 0 0 12、右风 M -97.61 -97.61 -321.84 N 0 0 0 V -26.38 V ±16.89 ±13.45 ±156.06 10、两台吊车作用于两跨 M ±0.48 ±0.48 N 0 0 0 V ±26.90 Ⅲ-Ⅲ ±228.17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表6 B柱内力基本组合表

永久荷载+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活荷载 组合项目 M N V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1+0.9×(3+6+9+11) 1+0.9×(2+5+9+12) 1+0.9×(2+3+6+9+11) 1+0.9×(3+6+9+11) 1+0.9×[3+(4+6)×0.8/0.9+9+11] 1+0.9×[2+(5+7)×0.8/0.9+9+12] 1+0.9×(2+4+9+11) 1+0.9×(7+9+12) 1+0.9×(3+6+10+11) 1+0.9×(2+5+10+12) 1+0.9×(2+3+4+10+11) 1+0.9×(3+6+10+11) 48.31 -48.31 43.21 48.31 481.54 481.54 515.56 481.54 32.72 -32.72 55.04 32.72 341.62 1081.71 -341.22 1081.71 66.66 -71.33 673.98 639.96 665.14 1118.84 -665.14 1118.84 527.46 757.13 665.14 1118.84 永久荷载+任意一个活荷载 组合项目 1+6 1+5 1+(2+3) 1+4 1+12 1+4 1+12 1+11 1+12 1+4 1+11 M -62.09 62.09 0 -30.84 -97.61 -30.84 -97.61 321.84 36.06 321.84 N 447.52 447.52 523.12 647.95 568.00 647.95 568.00 617.13 697.08 617.13 V 26.38 -26.38 7.87 26.38 -321.84 617.13 表7 B柱内力标准组合表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永久荷载+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活荷载 组合项目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荷载 组 内 合 力 组 合 +Mmax Ⅰ-Ⅰ -Mmax Nmax Nmin +Mmax Ⅱ-Ⅱ -Mmax Nmax Nmin +Mmax Ⅲ-Ⅲ -Mmax Nmax Nmin 1/1.2+0.9×(3+6+9+11)/1.4 1/1.2+0.9×(2+5+9+12)/1.4 1/1.2+0.9×(2+3+6+9+11)/1.4 1/1.2+0.9×(3+6+9+11)/1.4 1/1.2+0.9×[3+(4+6)×0.8/0.9+9+11]/1.4 1/1.2+0.9×[2+(5+7)×0.8/0.9+9+12]/1.4 1/1.2+0.9×(2+4+9+11)/1.4 1/1.2+0.9×(7+9+12)/1.4 1/1.2+0.9×(3+6+10+11)/1.4 1/1.2+0.9×(2+5+10+12)/1.4 1/1.2+0.9×(2+3+4+10+11)/1.4 1/1.2+0.9×(3+6+10+11)/1.4 M 34.51 -34.51 30.86 34.51 244.02 47.62 -50.95 475.10 376.76 475.10 N 397.23 397.23 421.53 397.23 840.26 549.03 524.73 872.65 614.28 872.65 V 23.37 -23.37 39.31 23.37 -244.02 840.26 -475.10 872.65 永久荷载+任意一个活荷载 组合项目 1/1.2+6/1.4 1/1.2+5/1.4 1/1.2+(2+3)/1.4 1/1.2+4/1.4 1/1.2+12/1.4 1/1.2+4/1.4 1/1.2+12/1.4 1/1.2+11/1.4 1/1.2+12/1.4 1/1.2+4/1.4 1/1.2+11/1.4 M 44.35 -44.35 0 -22.03 -69.72 -22.03 -69.72 229.89 25.76 229.89 N 372.93 372.93 426.93 530.44 473.33 530.44 473.33 514.28 571.39 514.28 V 18.84 -18.84 5.62 18.84 -229.89 514.28

七、排架柱设计(以A柱为例)

实际工程中,排架柱在不同荷载组合中,在同一截面分别承受正负弯矩;同时为了施工方便,一般采用对称配筋,即用Ⅰ级钢筋。

1) 上柱截面配筋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用C30;钢筋采用Ⅱ级钢筋,箍筋

由表3综合分析,取控制内力为: 由表1.7查得上柱的计算长度

上柱截面选定

为5

14,

排架平面外的承载力按轴心受压构件进行验算:

由表1.7查得垂直排架方向(按无柱间支撑考虑)上柱的计算计算长度

因此排架柱平面外的承载力满足要求。 2) 下柱截面配筋计算

由表3综合分析取如下两组最不利内力: 第一组:第二组:

1按第一组内力进行计算 ○

由表1.7查得上柱的计算长度

此时中和轴通过翼缘

因此可以按大偏心受压进行计算。

2按第二组内力进行计算 ○

此时中和轴通过翼缘

因此可以按大偏心受压进行计算。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 下柱截面选定

为5

25,

3) 柱裂缝宽度验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2条文说明,对度。由表4取上柱截面标准组合的内力值:

的偏心受压构件,可不验算裂缝宽

,需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4) 牛腿设计 1截面尺寸验算 ○

牛腿外形尺寸(如图22所示):

吊车梁垫板 图22 牛腿几何尺寸

考虑20mm安装偏差,竖向力作用点仍位于下柱截面以内,因此取 作用于牛腿顶部的竖向荷载设计值:

竖向力的标准值:

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2牛腿配筋计算 取

取4根直径16的Ⅱ级钢 因

,故牛腿可不设弯起钢筋。

箍筋选8@100,且应满足牛腿上部

范围内箍筋面积不小于纵向受力钢筋面积的一半,

满足要求。

○3局部承压强度验算

取垫板尺寸为300×400mm,厚度10mm。

满足要求。

5) 排架柱吊装验算

采用吊点起吊,绑扎点在牛腿根部,采用翻身起吊,计算简图如图23所示。

q3 q2 q1 7850 650 M2

3700 M1 M3

图23 排架柱吊装验算计算简图

○1内力计算

根据上柱和下柱的截面尺寸计算各段柱自重标准值为:

计算各控制截面的弯矩值:

计算

计算有利,因此,不考虑动力系数,分项系数取为1.0

上柱和牛腿部分对

由,得

各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为:

○2上柱截面验算 按双筋截面进行计算

上柱截面承载力满足要求。 裂缝宽度验算

八、基础设计(以A主基础为例)

基础设计的内容包括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按基础抗冲切承载力确定基础高度、按基础抗弯承载力确定基础配筋等。由于该单层厂房地基条件和荷载条件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3.0.2条的规定,设计时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 1) 柱底(Ⅲ-Ⅲ)截面的最不利内力选择

由表3选取以下两组按荷载基本组合确定的最不利内力。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由表4选取以下两组按荷载标准确定的最不利内力。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由基础梁传至基础顶面的外墙及钢窗自重的设计值

(240mm厚墙容重取为19KN/m2)

2) 确定基础尺寸 1基础高度 ○

查表可知h=800mm 柱的插入深度

由表的杯底厚度,选,杯口底垫层为50mm,则基础高度为,基础顶面到±0.00为500mm,这样,基础

埋深为1600mm,由杯壁厚度2基础底面尺寸 ○

已知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

,且大于基础梁宽,取t=300mm。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需进

行宽度和深度修正,假定基础的宽度小于3m,仅考虑深度的修正,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先按第三组的轴力标准值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

由于基础为偏心受压,因此A增加30%,1.3A=1.3×4.60=5.98m2 假定a/b=1.5,则a×b=1.5b2=5.98m2 由此,得出b=2.5m,a=3.6m

则基础底面面积:A=ab=3.6×2.5=9m2

基础底面的地抗拒:W=1/6ba2=1/6×2.5×3.62=5.4m3 基础及其上填土重:Gk=3) 地基承载力验算

1传到基础底面的力矩及轴力标准值 ○第一组荷载:

=20×1.7×9=306KN

第二组荷载:

第三组荷载:

2地基承载力验算 ○第一组:

第一组内力满足要求。 第二组:

第二组内力满足要求。 第三组:

第三组内力满足要求。 4) 基础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按第二组荷载验算(因该组荷载产生的

最大),此时,

柱边基础抗冲切承载力验算(如图24所示)

Fk -0.200 Mk Vk -0.700 400 1100 Gk Pkmin 1600 Pkmax

-1.650 由于上阶水平尺寸为375mm(壁厚t=300mm和75mm填充)小于壁高尺寸400mm,说明上阶底面落在破坏椎体以内,因此柱边抗冲切承载力不需验算,仅需进行变阶处的抗冲切承载力验算。

基础有垫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40mm,因此冲切破坏椎体的有效高度为:

阴影部分的面积近似为:冲切力抗冲切承载力

故抗冲切承载力满足要求。 5) 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1基础长边方向配筋 ○

基础底板长边方向配筋选择柱边(Ⅰ-Ⅰ截面)和变阶处(Ⅱ-Ⅱ截面)进行计算。分别计算两个截面的地基净反力值。 第二组:

第三组:

按第二组内力进行长边方向底板配筋计算。

选择钢筋,选为1712(12@150),

2基础短边方向配筋 ○

基础底板短边方向配筋选择柱边(Ⅲ-Ⅲ截面)和变阶处(Ⅳ-Ⅳ截面)进行计算。分别计算两个截面的地基净反力值。选择第三组内力进行净反力的计算。

选择钢筋,选为1410(10@200),

基础底面沿两个方向的配筋图如图25所示。

(10@150)

(10@150) -1( -2)配筋图 图25 、 柱的基础配筋图

图26 基础的平面布置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