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边城》的理想性

2020-12-09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边城》的理想性

作者:徐伟 张波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1期

[摘 要] 《边城》是沈从文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真,沈从文并不是一个文化复古主义者,他并不认为传统文化给我们建构的理想世界可以拯救现代中国。小说以这个美好世界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意无意地毁灭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梦想。理想性是他小说文体中最重要的精神向度之一,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和审美主义的生命情怀使它笔下的湘西,显得丰富而意味深长。 [关键词] 边城;沈从文;理想性 一、引言

沈从文生长在荒闭而美丽的湘西凤凰县。尽管青少年时期也受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哺乳。所以他不似鲁迅般以西方学说思想为武器,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沈从文怀着建筑理想人性的伟大抱负,努力平衡各种现实的与心灵的冲突,他的乡土世界里因此有了一种难以企及的深刻[1]。

沈从文回忆中的湘西家园,并不完全是实实在在的湘西现实世界[2]。通过对其乡土小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故土世界是由“地域故土”和“理想家园”两部分组成。沈从文怀着对知识和理想的渴望来到了都市,由一个衣衫槛褛的乡下人逐渐被都市接纳和认同,文化抉择上在乡土意识和都市文明之间游离,创作上经历着“故土”的失落和“理想家园”的建构过程。“故土”是作家对于早年亲历生活的客观而略带甜意的回忆。“理想家园”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经过作家的现实观察和哲学理想加工而形成的理想中的湘西。 二、《边城》的理想性

《边城》的传统文化理想首先表现在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牧歌风情的“大同世界”,世外桃源[3]。那里民风古朴淳厚,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单纯而朴素的关系。人们不分贫富贵贱,无论船总、船夫、水手、士兵、妓女、过往客商,无不热忱,淳朴,善良,相亲相爱。陌生路人情同手足,邻里街坊患难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作家有意渲染了边城的宁静和平:“一切总永远那么寂静,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寂寞里过去。”而每到节日,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新年的狮子龙灯,十五之夜的炮仗焰火,男儿的裸身跳舞,无不充满着欢欣的和乐气象。军队与老百姓相安相乐,即使妓女也那么淳厚,重义轻利。人人与世无争,过着一种淡泊、安静、闲适的生活。这与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种理想境界是全然吻合的。作家自己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较之于现代工业文明,沈从文对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小国寡民、返朴归真的道家理想是赞赏的。他将“边城”描绘得如此美丽平和,令读者心向往之,其回归传统文化理想的意趣也得以自然流露[4]。 1、故土的眷恋与失落

沈从文小说文体的特质在于对丑与恶的回避,以及由于这种回避所产生的圣洁而单纯的道德理想光辉,这使他笔下的湘西,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类童年时代生命镜像的象征,从而对现代文明社会的读者显示出一种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具体来说,在人物描写上,由于他通常喜欢突出人物身上单纯、天真、质朴的人性之美,一般不具体描写人性的阴暗面和复杂面,因而人物描写经常是写意化的,理想化的。他试图建立一种符合人性的文化理想,以实现民族品德的重造。但随着风雨之夜老船夫的死和那象征茶峒风水的白塔的倒坍,作家所认同的传统儒道文化理想也随之破灭了。虽然小说结尾写人们捐钱重修白塔,似乎预示着道德文化在人们心中仍有复活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已是一种与绝望纠缠着的最后挣扎,正如翠翠等待的人一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虽然以平淡自然不动声色的笔法冲淡了悲剧的伤感气氛,却让读者更为冷静地看到传统文化理想无法救治现代社会因而无法重建的必然结局。在这近乎宿命的悲剧中,沈从文倾其爱心建构的传统文化理想也凄然破灭了。 三、总结

《边城》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昭示了人物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悲剧性。在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撞击中,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也显示出它的合理性甚至优越性,如小说所展示的美好的人性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传统文化自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内在悲剧性,正是这种文化的内在悲剧性导致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命运的悲剧性。沈从文并不像有的批评家所说的“美化了一种封建性的生活秩序”,而是“以一个作家特有的直觉和敏感,以及这种直觉和敏感的巨大穿透力”,或隐或显地向我们展示了儒道传统文化理想的内在紧张和难局[5]。

沈从文在这里所作的思考与探寻固然是理想化的,但他对古老道德民风的弘扬,对善美人性的礼赞,对良知与人性日益沦丧与泯灭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来说,依然是极富于启悟的;这种富于田园牧歌色彩的东方式人生,对日益深受文明困扰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永远都将是一种高远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赵景深.现代文人剪影[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2]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4]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徐伟(1981—),女,汉,籍贯:四川省绵竹市,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汉语言文学,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