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心理学(试题)

2021-04-11 来源:步旅网
填空:(1-2章)

1.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4.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认的心理具有意识性。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7.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的心理现象。

8.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尔。他的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他相信理性的真实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9.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洛克坚决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主张 “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

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1.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2.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3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1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16.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循两项基本原则:1随机化原则2局部控制的原则。

(3-4章)1.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 角色认同阶段;3. 角色信念阶段;

2.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能动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3.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 4.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次结构

5.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7.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8.(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9.(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5-6章)1.学习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的结果归因进行了讨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外一种

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5.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6.按照迁移的先后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7.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8.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9.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证和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个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10.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11.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7-8章)1.(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直观与认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3、(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低级概括形式。

4、(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认识经验进行自觉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5、(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记忆的类型: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7、(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8、一般认为,人在上午(11 -12点)之间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学习效率最低 。

9、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遗忘发展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其发展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度)。 (9-10章)

1.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2.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3.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4.元认知控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计划(2)监视(3)调节 5.培养心智技能,首先要确定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即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

6.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7.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8.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

9.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0.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科学上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得益于原型启发。

1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12.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它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11-12章)

1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3.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4.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 5.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

6.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景性等特点。 (13-16章)

1.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3.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 的一致性;(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性特征。

3.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

4.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既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进行了设计。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识(实质指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6.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即成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的人。

7.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8.检测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9.常摸参照测验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简答:(1-2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3-4章)

教师扮演的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教学研究人员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 影响教师工作中的情绪。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等。

决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水平的直接因素有三方面:1.教师能否正确、全面的发现和绝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2.教师是否具备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经验;3.已有的知识能否和现存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知识重组。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师威性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心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大学生学习内容上的基本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5-6章)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间接性。3、社会性。4、职业化。

自我效能赶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四大功能:1、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1、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2、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3、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7-8章)

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3.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9-10章)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2.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3.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11-12章)

态度有三个基本的特征: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

简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1.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3.自我概念的变化

(13-16章)

班级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张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怎样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的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1.环境、角色的改变2.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3.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简述:(1)大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心理咨询时,要在全面把握学生情况和学习障碍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2)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简述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1.呈现问题情境,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像真正的学者一样体验新知识的创造过程。2.收集信息并进行实验3.主动解释问题4.分析探究模式及类型。

2

论述题(1-2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一)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职业心理技能,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其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三)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需要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辩证唯物主义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4章)

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 教学风格对对学生的影响;3.教学期望对对学生的影响;4. 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对学生的影响。 (5-6章)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成就需要高的人,乐于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与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与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启发式教学。要是使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而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境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学习竞赛对不同水平的学习之影响不同,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要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获小组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7-8章)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答:1、复习时机要得当

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遗忘开始的一般标志是识记的精确性降低,相似、相近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中容易发生混淆,有时也表现为只能再认而不能回忆(不完全遗忘)。

2、复习方法要合理

对教材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帐“。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采用综合复习法。

复习次数要适宜

教材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遗忘发生越快。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9-10章)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的教学活动。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能性,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等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他做法不应干扰或取代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否则将舍本逐末。 (11-12章)

大学生如何全面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准确的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个体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来认识自我,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来进行。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个体的自我认识往往受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大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之前,总是分析着评价者及其所作的评价,然后才有选择的接受他人的评价,形成关于自己的观念,达到自我认识。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个体的自我认识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实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目标是否恰当等。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我”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自尊=成就/抱负”,说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他的抱负水平,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可以为个体认识自我提供途径。 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更深刻的认识自我。 (13-16章)

论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现状: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有30%-40%,较严重的占学生总人数的10%,主要的心理障碍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

3

影响要素:1.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2.情绪控制能力较低3.缺乏人际沟通能力4.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传播心理卫生知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论述微观的教学设计:微观的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活动的计划以解决教学的短、近期规划问题,这是针对一个课题或单元进行的,包括六步:1.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状态,2.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水平3.指定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过程、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传递经验的媒体4.进行教学活动,即自行教学程序计划5.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以确切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6.对教学成效作出确切 的评价,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作出判断。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