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微博谣言背后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摘要:目前微博不仅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并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中信息传播快速、门槛低等特点也使微博谣言大肆传播。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是谣言产生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加强对网民的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法治理微博谣言。
关键词:微博;谣言;受众;从众心理
据2015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5年9月30日,了很强烈的社会影响。这些谣言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但是都和受众们所关心的个人生活、安全等问题息息相关。当谣言的事件与这些问题相冲突或者是有联系的时候,网络受众在意见领袖的引领下,往往会一股脑的倒向一边。“从众”心理使网络谣言能在更大范围内转发、共享,从而为谣言的迅速传播和裂变带来了可能。
2.2带有表达欲的泄愤心理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超高的生活水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48%,其中9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达到1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0%。
2015年,微博在各大行业领域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在新闻舆论、综艺娱乐等方面保持重要影响力,在体育、财经、旅游等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微博的平台性作用进一步彰显。
微博谣言的主体—网络受众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是有其行为动机的。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是其外在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才能更真实明了的解释受众的行为并对谣言治理提出更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在此我们先从微博和受众的概念和特点作为突破口来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
1微博和网络受众的定义及特点
1.1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简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分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微”。微博能够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总是由于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按照互联网的“六度分割理论”,微博中传播的信息会在层层转发中,及时通往全球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类似于核裂变方式的传播功能让微博具有了极大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简言之,微博的信息模糊性、虚拟性、门槛低、信息更新的即时性、发布和评论无需审核等特点给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1.2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新的受众——网络受众。网络的互动性特点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受众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网络受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2.1个体性
微博以微博页面为载体,以博主的个性化表达和博文的群体化传播很好地诠释了用户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微博因而被称为是个人网站。
1.2.2主动参与性
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特征,使得受众既能在网上主动地选取自己所需、感兴趣的信息,又能与信息发布者直接交流反馈,直接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活动。
1.2.3“面具性”
网络受众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下来接受网络信息或服务。虚拟性特征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使得网络受众可以隐藏自身的身份,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接受网络信息或服务,成为网络世界的“匿名大众”。这使得受众可以不加约束的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
2微博谣言受众的心理分析2.1从众心理
面对微博中的海量信息,加之微博模糊性、虚拟性的特征,面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公众事件,网民往往是用“从众心理”来消除自己的不安感。正是由于信息的模糊性,对事件真实性的恐惧感,网民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一致的行为。最终是“权威”人士、意见领袖的言论逐渐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言论和评论,甚至主导舆论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会。例如日本2011年地震海啸时在中国引发了全国性的“抢盐风波”,造成
生活压力,社会地位的局限使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的欲望往往受自己社会身份的限制。微博虚拟性的特征则让随心所欲的表达成为可能。一旦社会热点事件出现,网民就会抓住机会并且不加道德约束的大肆宣泄自己的想法,释放现实社会带来的压力。从而获得满足。这种心理往往使得事件带上情感因素的外套。谣言也就产生了。
2.3好奇心理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大动力。同样作为网络谣言的主体—网络受众也不例外。同样,微博受众对谣言也有很强的好奇心,进而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3微博谣言的应对方法
3.1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约束才能让社会有秩序的运行。因此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是网络谣言治理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者。另一方面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要依法给与严惩。
3.2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网民的理性素养
教育是育人之本,在网络环境中也是如此。提升网民的素质教育是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因此,要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部门的义务教育课程之中,培养广大网络受众尊重他人隐私的精神、独立判断信息的能力、宽容对待各种言论的习惯。
3.3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
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往往能起到遏止社会流言的作用。因此,应加快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争取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更要加强对“意见领袖”的监管与治理,防止他们用偏激虚假的言论误导网民。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明雪(1995 ~),女,本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项目曲师广告人团队作品。
刘雅宁(1994 ~),女,本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曲师广告人团队作品。
马淑慧(1995 ~),女,本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曲师广告人团队作品。
张晓晓(1995 ~),女,本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曲师广告人团队作品。
本文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曲师广告人”自媒体传播创业团队(编号201510446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8.
[2](荷)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36.[3]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2012(6).[4]孟鸿何燕芝.受众心理分析视角的网络谣言治理,2012(10).[5]陈东冬.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2012(3).[6]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