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9-12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洌 洌: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译文: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译文: 11、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答: 12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A.下见小潭 日光下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
20.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2分) 21.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3分)
22.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远
1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7.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日光下澈: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趋: (4)山行之极观也: ..
18.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9.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20.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2分) 选文表达的感情:《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四、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姚鼐《游媚笔泉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石出潭中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水尤清洌 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译文: 10.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答:
2
1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甲文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答:
五、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3)益奇而坚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
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2分)
六、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1-14题。(15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2 )有泉幽然( )(3)昌蒲被之( )(4)心乐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3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3分) 1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概括。(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七、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1—14题。(14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小石潭记》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青树翠蔓 (4)俶尔远逝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3分) 14.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但情感却不同。请加以概括。(4分)
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分)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
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潭西南而望 B.隶而从者 C.跳而东西 D.而他峰又复跃出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佁然/不动 B.乃/记之而去 C.仰视/白日 D.其/峰峦变幻 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描写小石潭的周围事物,表达了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 B.【乙】文描写上方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C.【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美景。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2分)
4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小练习(1)参考答案
一、9、(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10、(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
11、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12、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乙文翻译】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二、19.B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1.不矛盾,作者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被贬官后的忧伤之情也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枪幽邃”,所以不可久居。
22.柳宗元的心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苏轼的心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17.⑴澈:同“彻”,穿过,透。⑵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⑶趋:快走。⑷观:景象(景观)。
18.⑴(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⑵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 19.⑴清⑵伟(奇) 20.选文表达的感情:《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乙文翻译】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5
四、7.大石/出潭中
8.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 9.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10.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11.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乙文翻译】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五、11、其气之灵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划对一处1分) 12、(1)像狗牙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题1分) 13、(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每小题2分)14、D(2分) 1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乙文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6
六、11.(1)桥:建桥、架桥。(2)然:……样子。(3)被:同“披”,覆盖。(4)乐:以……为乐。(每个字的解释1分,“被”未写出通假字,不得分) 12.(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3分) 13.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1分);
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的描写,写出水“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1分)。 14.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分);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
【乙文翻译】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七、11.(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4忽然
1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13.清澈、透明、纯净。甲文用“清流见底”正面写水的清澈。乙文借游鱼侧面写水的清澈。 14. 甲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乙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伤情。
八、11. D 12. B 13. D 14. D
15. (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用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乙文翻译】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看太阳,一会在东边一会在西边。脚跟一会高一会低,才感叹这座山峰的奇异,另一座又跳了出来。走一会歇一会,到达了欢喜台。回头看看,好像螃蟹在谭底爬行,从井中汲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它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栏杆都具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承接黄色的基座。我不能一一详细记录。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