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学概论教案

2023-04-07 来源:步旅网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课题:1.1——1.5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重难点):1.了解和区分旅游的不同概念

2.重点掌握旅游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3.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教学思路:上课班级是06级高职新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具有相当功底,在专业知识方面却是一无所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学习和全新的大学生活。针对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设计各种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并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第一章节,是这门新课的导入过程,更要结合我院特色和旅游发展现状,促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1.生活体验总结法

2.问答、归纳法

3.对比教学法

1

教学过程:

【导入】: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旅游学研究起源于西方世界,而在我国仅有20年的历史,因此,探讨或评价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必然要从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开始。

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末重要的旅游接待地意大利开始的,1899年意大利政治统计局的鲍迪奥(L.Bodio)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是可见到的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从科学角度对旅游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是二战以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崛起的,许多学术界人士投入对旅游现象进行考察和解释性研究活动,专门的旅游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始在不少的国家出现,如AIEST(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ACIT(国际旅游学会)、PATA(太平洋地区协会)等组织成立,旅游学方面出现了较重要的论著:《旅游业一般理论》、《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旅游业基本理论》、《观光概论》、《旅游经济学》等。

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研究人员面临的课题日益复杂多样,扩大研究领域和多学科角度研究旅游现象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中国的旅游学研究历史很短,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而蹒跚起步的。

在短短的20多年中,我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描述到诠释再到阐释的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学术成果。

以“旅游学”这门课程而论,在最初出版的著作中,王鸿滨、杨时进等人编写的《旅

2

游概论》等几本教材,这本教材在框架上较多地受伯卡特与梅特利克撰写的《旅游:过去、现在与未来》(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的影响。这些教材在我国旅游教育领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随后陆续出版一些旅游学著作,《旅游概论》(曾廷忠,1995;李光坚,1991)、《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王连义,1991;孙文昌,1992、1998;田里,1994;徐明、谢彦君,1995;谢彦钧,1998;王鸿滨,1996;马勇,1998)、《旅游学》(邓观利,1994).伴随着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粗到精、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二、教材选择的标准

1.符合旅游专业培养计划的;

2.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情况的;

3.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的;

4.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

我恩所选用的这本教材,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大量的图标、案例、问题等内容,较全面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是一本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三、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3

大学生活是在“别了啰嗦、别了开导、别了上进、我自由啦”的欢呼中开始的。大学生活的来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急切地想欣赏到里面的内容。想象中,她是多姿多彩的,却又怕自己没有出色的表现,使她变成黑色;想象中,她是幅高贵的油画,却又怕自己笨拙的笔使她变得庸俗……

在大学里,你会深刻体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含义。大学是既充满矛盾,又充满魅力的殿堂,在这里,不管你想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一直都有无数的诱惑在等着你;如果你想去学习,那好,奖学金、英语四六级,一座座学习上的上风等着你去超越,翻完一座刚松了口气,以为小有成就,抬眼一看,更为艰难的还远远地伫立着,给勇者无限的想象与勇气;如果你认为整天读书太迂腐,那好,又无数的社会活动等着你去参与,你可以选择在学校外面打工,提前认识一下社会现实那冷峻的面孔,校园里面还有学生会,你可以竞选学生干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只要是金子,你就能发光。

通过大学的学习,变得比以前更坚韧,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自信地面向社会。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沉浸在开学后的兴奋之中,心比天高。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科大学已过了一半。大学三年级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一只脚已经迈向了社会,再往下便身处人海,再也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师长的训导。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伊犁河信心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是如此这般评价人的一生的。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4

这是三毛的处世哲学。

读书的时候总是嫌烦,巴不得早毕业早托生,毕业后却想再回学校窝三年。有时候,大家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地过每天的日子,同样地睡觉,但最终却是异样的结局。问题在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努力的方向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

《我的黄金时代》中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大一是最无聊的时候,习惯了高中时代老师管家似的教育,到了大学里却像放羊一般。第一节专业课就是《旅游学概论》,刚刚结束高中时的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去学什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东西并不太多。但是大学的课程就不同了,尤其是一些理论基础课,如果补结合实际思考,很多简单的理论都理解不了,学了一半还是一塌糊涂,感觉很深奥。这种迷惑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应”。上着上着,等课听得多了,慢慢熟悉之后,也就习惯了。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一千一万块黄金也抵不上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学习也要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

适应大学生活,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做被放的羊,做睁开了双眼的赛马,鞭策自己奋力向远方奔跑,尤其命运的女神向你暗送秋波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大胆地去拥抱!

言归正传: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很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教版8种,李天元编

5

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出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国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一、 旅游概念的各种提法

(一) 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

1.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

2.截止到2002年,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旅行游览。

3.《韦伯斯特大词典》中,旅游的解释是“是一个人回到其出发地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的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

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诗人沈约的《悲哉行》皆言客游感物忧思而作也。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典籍中最早见到的,比西方早了1300多年。

(二) 旅游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IASE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

6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于1942年在他们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提出,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又被“旅游科学家联合会”所采用。

此定义是众多定义中最符合科学规范,也是比较完整的一个。

2.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肯特·格伯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是由旅游、旅游企业、东道主政府和东道主地区及东道主地区的居民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关系之和。

(三)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出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二、 以往定义达到的共识

1.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2. 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3. 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4.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三、 旅游的定义

7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理论性的定义(或概念行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它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是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给予旅游的定义应能在本质、属性和特征三个层面上给出旅游的规定性,我们借鉴谢彦君教授的观点: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代表作)

概念性定义

另,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的技术性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谢彦君的定义强调了四点:

1.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需求审美和愉悦体验;(本质属性)

2.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3.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

8

4. 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和暂时性(旅行的时间

是有限的)。

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一、 旅游的本质

(一) 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规定的,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

旅游愉悦:1.旅游审美愉悦:是与自然的亲近,是对文化的追寻,是心灵的历险

2.旅游世俗愉悦

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然美、艺术美

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美

9

人们乐于去旅游,因为旅游过程中充满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美。人们通过美的陶冶和欣赏,丰富了精神世界,达到欢娱、自由畅快的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修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追求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审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生活内容。人们常常对旅游的描述是“让心情放飞”、“回归自然”、“梦幻旅程”、“浪漫时光”等等,说明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在于心情的舒畅,精神的畅快,审美的感受——点点滴滴可追忆。

二、 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 旅游的基本消费属性

旅游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存在差异:

从时间维度上:间歇性消费/连续性消费

从行为方式上:井喷式消费/溪流式消费

从实际效益上:重心理体验、精神欢愉/购买行为

井喷:大多发生在石油天然气现场,是一种地层中流体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其他底层的现象,用在旅游术语中,至旅游旺季的到来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旅游的消费属性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决定的。

10

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衣服、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众所周之,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中心才向用转移。

一个国家(地区)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指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二) 旅游的休闲属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第一, 从旅游目的地上看

为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自然开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旅游中所体现的休闲,是自然的、随意的、新奇的和轻松愉快的。

第二, 从旅游活动的内容构成上看

主要体现在多功能娱乐的集中体现方面。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除吃喝拉撒睡这些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之外,所有其他生活都几乎是休闲活动,观光、游览、与人交往、看电视、听音乐、看书报、聊天等。

11

第三,从旅游发生的时间上看

旅游闲暇实践具备一定的完整性,旅游是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积极手段。

旅游与休闲(Leisure)

休闲二字皆含“木”,“木”表征着草木随四季一岁一枯荣之生命自然状态。意指人也需要有声有息地生活。在惯常环境或异地进行观光、娱乐、体育、影视、戏曲等活动。

吴必虎(旅游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建议将大学的“旅游系”改为“旅游与休闲研究系”,也就是说,他认为仅仅从旅行的“旅”与“游”研究旅游现象是比较局限的,应该将休闲、游憩纳入,以“大旅游”概念进行综合研究。

(三) 旅游的社会属性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迁徙——旅游:目的性,宗教朝圣、经商和探险考察;

非目的性,人数和形式的变化。

2.旅游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产物

A人类的旅游欲望不是本能的和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旅游需要是社会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随社会发展和时代影响二演变。

12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的社会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定在每年9月27日。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并从1980年其组织各种庆祝活动。确定世界旅游日的目的在于扩大宣传,引起人们对旅游的重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各国文化、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动社会进步。兹1980年起,世界旅游组织每年为旅游日提出一个宣传口号。要求每个成员国按照口号和根据各自的文化传统组织各种宣传和庆祝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向总部汇报,对有杰出贡献的成员给予嘉奖。中国是成员国,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福州等旅游热点城市举办过庆祝世界旅游日的活动。

历届主题

1980年 旅游业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1981年 旅游业与生活质量。

1982年 旅游业的骄傲:好的客人与好的主人。

1983年 旅游和假日对每个人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

1984年 为了国际间的理解、和平与合作的旅游。

1985年 年轻的旅游业:为了和平与友谊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1986年 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3

1987年 旅游与发展。

1988年 旅游:公众教育。

1989年 旅游者的自由活动创造了一个共融的世界。

1990年: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

1991年:通信、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1995年:通过负起责任而受益。

1996年: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1997年:旅游业:21世纪创造就业和倡导环境保护的先导产业。

1998年: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和促销的关键。

1999年:旅游业:为新千年保护世界遗产。

14

2000年:技术和自然:21世纪旅游业的双重挑战。

2001年:旅游业: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工具。

2002年:经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3年:旅游业:一种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驱动力。

2004年:旅游拉动就业。

2005年:体育与旅游——促进相互理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2006年:旅游:让世界受益。

2007年:旅游:为妇女敞开大门。

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一、 旅游的特征

(一) 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

1.异地性 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

15

2.暂时性 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短暂的(国际上规定不超过一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所以,移民不是旅游。

3.综合性 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 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是去散心。

5.大众性

(二)旅游特征的具体表现

1.消费攀高 自身责任约束松弛在消费领域的表现

2.道德感弱化 “君子慎独”

3.文化干涉 女儿国——泸沽湖

4.物质摄取 手模、刀刻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别带走!”

二、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旅游学研究的对象

1.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的科学

16

2.旅游学是研究旅游业的科学

3.旅游学是研究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科学

(二)旅游学研究的任务

1.阐释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揭示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关系

主体——旅游者——具备一定条件的旅游者

客体——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媒介——旅游业——旅行社、交通、饭店

3.研究旅游业的实质、结构和组织

4.研究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

初期——积极作用

成熟期、兴旺期——消极影响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17

5. 阐述旅游行政组织和旅游政策的重要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 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旅游学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1.学好基本理论

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2.努力锻炼和培养从事旅游工作的实际能力

3.学习、研究和建立中国的旅游学,必须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课题:2.1-2.3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认识古代旅行的产生条件,掌握中国古代旅行的特点

18

2. 理解工业革命在旅行向旅游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4.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背景,掌握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特点

教学思路:

分三个专题分别讲述。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古代旅行部分

【引言】旅游的历史分期:

古代旅游(1840年以前);近代旅游(1841-1945);现代旅游(1945-)

每一部分分世界和中国两部分。

旅游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旅游发展过程,借以了解旅游的历史传统,揭示不用历史阶段的旅游的发展特征,以扩大对旅游的历史视野,加深对现代旅游的认识。

一、 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及其特征

19

1.旅行产生的前提条件(产生期)

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畜牧业的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区分迁徙、旅行和旅游。

迁徙: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气候、天灾等),或人为原因(战争)等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

(1) 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好玩;

(2) 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旅行与旅游:现代汉语中二词大体可以相同,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行是前提,游是目的和内容。旅行侧重使用需要,旅游以消遣、娱乐、放松为主体。旅游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

旅行作为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二产

20

生的。商业的发展,促使闪人到处奔走,所以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也许,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最早的旅行,更多的是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务旅行。

最早的旅行者:公元前3000年就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进行通商贸易的腓尼基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他们是商业民族,西方最早的商业探险者,其旅行的目的在于贸易。

2.旅行形成期(旅游的萌芽)

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的旅行,首先在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波斯等文明古国发展起来,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达到全盛。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而是奴隶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贸易。

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政治等方面的条件。

公元前3200年前后,在尼罗河畔,古埃及形成了政治、军事统一的强大国家。并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和神庙,吸引无数前来旅行的人。到了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70-前1085年),埃及已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贵族们乘船、坐轿或乘四轮马车蜂拥而至。

21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在西亚兴起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修了两条驿道最为重要,一条称“御道”,全长2400千米,有驿站110座,另一条起于巴比伦城,直抵印度,成为以后“丝绸之路”西段的基础,商人、学者、游客络绎不绝,为东西方文化、贸易交往奠定了基础,为国际性的旅游活动作出了贡献。

公元前5世纪,旅游活动中心转向希腊、罗马,尤其是罗马时代,旅行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特定阶段(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首先其疆域空气庞大,地跨亚欧非,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海上运输十分发达;其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马政府在全国境内修建了许多宽阔的大道。有一句谚语形容其城城市间道路网络的状况——条条大道通罗马。这种全国道路网络的兴建虽然其本意上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但是,在客观上,也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方便。再次,旅游活动的范围扩大。在一部分贵族特权阶层中,开始了超越宗教界限而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各地到罗马观光、鉴赏一书的旅游者络绎不绝。而罗马人到希腊、埃及去参观庙宇、朝拜宗教圣迹,观赏宏伟建筑艺术的旅行游览活动也十分活跃。

除此之外,希腊的奴隶制度也高度发展,其中,宗教旅行最为突出。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当时著名的宗教圣地。据可靠文字记载,古代奥林匹克——古希腊竞技会(公元前776年)是世界上最早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群众性旅游活动的真实写照,这与当时的宙斯神大祭有关,宙斯神大祭之日,前来参加者不绝于道。节庆期间,举行角斗、赛马、赛跑等体育活动。凡是到奥林匹亚的观众和参赛者,都要到宙斯庙朝拜、瞻仰宙斯神像。

3.旅行的发展(世界封建社会的旅行)

公元7世纪兴起,8世纪以达极盛时期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以首都巴格

22

达为中心,广修驿道,密置驿道,交通运输空前发展。此时,伊斯兰教已取得合法地位。并广泛流行。朝觐制度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到麦加作一次长途旅行。朝觐期间,信徒云集麦加,举行大朝拜典礼。各方商人、艺人也汇聚这里,为旅行者提供各种服务。

阿拉伯帝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求职、求学为目的的旅行。著名的旅行家有苏莱曼、马苏第和巴图特。正如穆罕默德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拉伯人是为寻求知识而爱好旅行的突出代表。《苏莱曼游记》是一本阿拉伯人最早记载中国和印度沿海情况的文件,书中记载了中国人喝茶的习惯,这是阿拉伯人第一次接触“茶”这个陌生的字眼。现今阿拉伯文中的茶叶,就是中国汉字茶的译音。马苏第曾游历埃及、巴勒斯坦、印度、中国等地,著有《金色的草原》。巴图特在外旅行长达二十六年之久,游历半个世界,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史学家、地理学家、神学家,其惊世之作《旅行者的欢乐》对了解发达的东方文化是极其宝贵的。

欧洲旅行活动倒退期(从公元5世纪随后六七个世纪)

世界历史发展到11世纪、13世纪,城市开始复兴,外交贸易、旅行迅速发展起来。马可波罗是这个时期旅行的典型代表。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随父、叔于公元1275年抵达元上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先后任职长达17年。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都留有他的足迹,还出使到印尼、缅甸、越南等国进行外交访问。公元1292年离开中国,1295年回到威尼斯,3年后,在战争中被俘。在狱中口述游历的见闻,由同狱的比萨人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以中国为重点,记述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此书对研究中西交通及中意友好关系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新航线的开辟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5世纪中后期。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转向探险、淘金为主要目的的旅行,走向了大航海时代,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好望角)、麦哲伦(环球旅行成功)是远

23

航时代的杰出代表,这些新航线的开辟,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4.世界古代旅行的特点

A.旅行的发展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B.旅行的形式以宗教旅行和商务旅行为主,非经济目的的消遣性质的旅行较少。

C.旅行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

D.旅行活动以个人为单位,无专业的组织机构。

二、中国古代旅行及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旅游活动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历来酷爱旅游。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旅游活动也经历兴衰起伏的发展变化过程。尽管我国的旅游业与世界上旅游强国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古代中国在古代世界的旅游历史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旅行历史的发展,可分为神话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

(一) 神话传说时期

《山海经》以神话故事为主,如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皇帝,是一个性好远游、足迹遍天下的古代帝王。尽管神话传说不能完全据为信史,但它却揭开了中华民族旅游历史的扉页。

24

(二) 信史时期

1. 夏商周时代

主要是帝王巡游、政治旅行和商旅活动。夏商两代的国王好田猎,往往三两天一次,有时一次达两天之久。政治旅行主要是审时度势、致身卿相。为了宣传其政治主张和“致身卿相”的目的,在这个诸侯争霸的时期,没落贵族和士人们朝秦暮楚,奔走不暇。

2.秦汉时期

帝王巡游、政治旅行、商务旅行、考察旅行得到很大的发展。

秦始皇在位期间,多次派出大臣、方士四处考察,前往名山大川举行祭祀活动以求“长生之药”,而且亲自五次出巡,周有列国,开创了我国封建帝王巡游的基本形式。汉武帝也热衷于对泰山的封禅和祭祀活动。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建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是学术考察旅行最杰出的代表,他曾游历考察今江、浙、皖、湘、鄂等地,前后18年,为编写《史记》奠定了基础。

帝王的开创性的全国巡游,开拓海外商务、外交旅行和文化交往之途,以及探险=旅行、学术考察的风行,是秦汉时期旅游的特点。

3.魏晋南北朝时期

25

士人漫游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对于中国山水诗歌、游记等旅游文学创作的兴起和中国旅游历史都有特殊的意义。当时国内动荡不安,道、佛盛行,许多知识分子无心仕途,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适意娱情的漫游之路。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另有陶渊明、谢灵运是其代表。

东晋的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并写出《桃花源记》之美篇,南朝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其作品充满了“壮志都不用,泄为山水诗”的格调。北魏的郦道元把毕生的才华融于山川大地之中,著有《水经注》,被称为中国山水散文的鼻祖。

这一时期的旅行和旅游是以游记文学和宗教旅游为主的。

4.唐宋

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使中国境内的旅行游览活动,以及与海外的交往都日益增多,表现出旅游发展的继承性。

帝王巡游方面:隋炀帝(大运河)开创帝王舟游的新篇章。

宗教旅游方面:玄奘赴南阳求法,鉴真东渡日本扬法,宗教旅行高潮迭起。

士人漫游方面:隋唐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使士人远游成风,造就了王勃、李白、杜甫和柳宗元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士人和旅行家。漫游中留下的诗歌、散文,在中国旅游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26

总之,士人漫游成风,宗教旅行盛行,国际旅游活跃和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旅游特点。

5.元明清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动荡交融的特殊历史时期,旅游活动也是多种多样。

(1) 政治旅行依旧活跃——郑和下西洋

(2) 科学考察旅行空前发达——徐霞客、李时珍等是其代表

(3) 帝王巡游再掀高潮——乾隆六下江南

(三) 中国古代旅行的特点

1.参加旅行活动者多为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属的士大夫阶层。

2.国内著名旅行家多以科学考察旅行为主,而且多为无官方资助的私人旅行。

3.国际旅行的兴衰,与国内经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4.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先进,为中国古代的外交旅行、国际旅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中国古代社会的旅游类型

中国古代社会的旅游活动,具有形式多样、专业性强和认为色彩浓厚的特点。如将这

27

些特点放到旅游目的方面来分析,可把旅游归纳为几种特色极为鲜明

的类型,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所发生的旅游现象的繁荣景象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它和现代旅行的区别、联系和影响。

1. 帝王巡游

2. 政治游说——孔子、孟子、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3. 学术考察——凡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广阔天地里成长起来的。

4. 商务旅游——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5. 士人漫游——屈原、陶渊明

6. 宗教旅游

7. 航海旅游

第二节 近代旅游

一、世界近代旅游

(一)世界近代旅游产生的北京

28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

工业革命对旅行对旅游转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使较大范围和较远距离的旅行称为可能

2. 扩大了旅游者的规模

3. 促进了城乡间人员的流动

(二)世界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近代旅游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与古代旅行完全不同的特点:

地域上:主要局限在欧美国家

组织形式上:团队旅游

类型上:以消遣旅游为主

规模上:远远超出以前的范围

1.旅行社的形成和发展

1841年7月5日,传教士出身的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70人从莱斯特到洛 伯勒参加禁酒大会。

29

1845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聘地方导游,出国包价旅游,旅行支票等,由于他在旅游业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被称为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

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问世,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2.商业饭店的兴起与发展

商业饭店在20世纪初逐渐称为一种行业。

(四) 世界近代旅游的特点

1.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扩大了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

3.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4.近代旅游开始称为一项经济活动。

5.商业饭店的兴起,大大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二、中国近代旅游

近代旅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诞生前这段时期的旅游。

30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与外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对外开放门户,使中国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随着古老中国的锁国大门被打开而纷纷来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爱国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纷纷出国考察旅行和求学。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朱德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中国出现了“留学热”,到英、法、德、日等国的官派和自费留学生日益增多。正是这种入出中国门户的国际性旅行和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导致了近代中国旅游业的产生。

20世纪初,美、英等国的通济隆、运通等旅游公司便乘机打入中国,为来华旅游者办理各种旅游业务,以及为出国考察和求学的中国人代办旅行业务。那是,虽然国际上的旅游活动已经蔚然成风,但外国旅游公司包揽中国的旅游业务,中国人旅行反而要借助外国人来代办,仰人鼻息。中国人发展自己的旅游业刻不容缓。1923年,上海商业储备陈光甫与同仁商议,决心在该银行创办一个旅行部,让国人办理旅游业务。于1923年8月正是成立,这时的旅行部规模很小,仅有职员五六人,也很少有旅客前来光顾。但是他们一方面满怀热情向人们宣传旅行部的宗旨和业务;另一方面又以最谦恭、最热忱的态度来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取得旅客信任。1927年7月,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备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家旅行社。最初几年,旅行部不惜血本招揽顾客,只求社会的了解和支持,连年亏本,陈光甫遭到许多非难,但他仍然抱定“人争近利,吾图远功”的方针,坚持把旅行社办下去。后来,中国旅行社开始盈利,事业得到更大发展,曾几次组织出国旅游,如赴日观樱团等。与此同时,中国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旅游组织,如公路旅游服务社,浙江名胜导团等。

第三节 现代旅游部分

一、国外现代旅游的发展

31

现代旅游的形成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积极发展科技和经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都有惊人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众性的旅游活动蔓延全球毛驴有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促进和加速了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

(一)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战后,世界环境以和平和缓和为主,各国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这对旅游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二战后,铁路和轮船这些传统的旅行方式日渐走向下坡,代之而起的是汽车和飞机。拥有私人轿车的比例不断增加,民航运输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称为人们最重要的远距离旅行方式。

3.科技的进步导致闲暇时间增加

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之中,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迅速提高,人们的劳动时间得以缩短,加之工人阶级不懈的斗争和争取,使工人的带薪假日增加。这种变化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4.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战后许多国家d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几乎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农村

32

人口都在不断下降,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旅游需求。例如,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农村人口已下降到不足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在美国全部劳动力人口中,只有大约百分之五从事农业生产。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使就业人员身心收到极大的压力,度假旅游迅速发展。

5.生活观念的变化

教育水平的提高,加之信息技术的影响,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现代社会的人们已不再吧占有财富多少作为衡量人生加之的唯一重要尺度了。人们日益赋予生活方式以更高的加之内涵。现代社会的人们把基本上能由自己主宰的生活方式,视为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把对本地货本国以外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事物发上兴趣。他们把旅游看成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面。

6.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对自己乡土和其他地区的事务了解程度增加,推动人们外出旅游。

7.政府的支持和服务条件的改善

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并且,二战后,许多国家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把它当作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当作提高国民素质的一种手段,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33

8.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

(二)世界现代旅游的显著特点

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

1.旅游活动的大众性

大众性体现在:结构层次广泛;出游人数众多;距离较远;活动形式多样

2.旅游活动的规范性

形成规范化的旅游模式

3.旅游活动的集中性

主要表现在国内旅游仍占世界旅游活动的大多数和区域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主体两个方面,旅游活动仍以近距离为主。

4.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在旅游需求方面不同,旅游活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除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外,新兴了专题旅游、寻根旅游、学生旅游等。

三、 中国近代旅游

34

这里说的现代旅游,是指新中国的旅游和旅游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旅游已走入了现代旅游发展的阶段,而在中国,旅游开始发展要晚得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紧跟“文化大革命”时期,实际上的发展是从1978年后开始的,经过20年的发展,已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

中国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开创阶段(1949-1977)、改革振兴阶段(1978-1989)和全面发展阶段(1990-),具体地说,中国的现代旅游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于80年代,全面发展于90年代。

至此,我国旅游业进入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并确定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总体方针。

1.国内旅游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入境旅游的发展而发展的,其间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到1985年的“多方面努力提供供给,加强行政管理”,知道1993年中央政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并于1994年首次纳入国家旅游统计范畴,使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上升。

2.出境旅游

是与传统的探亲旅行和边境贸易相联系的。至此,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后劲十足,已成为亚洲一个新兴的客源输出国。

35

3. 入境旅游

发展入境旅游是作为振兴我国旅游业的头盘棋的,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当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当时还不具备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条件。邓小平提出的到20世纪末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达1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在1996年就提前实现,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是要有“旅游者”就有“导游员”为其服务。古代帝王巡游时的陪臣、侍从簇拥前后,外国人在中国游览历来有“译官”等陪同左右,士人漫游时有熟悉情况的僧侣、樵夫、马夫、店小二等做向导。这些向导和陪同不仅引路还能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所提供的服务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但古代的“向导”和现代的“导游服务”或导游员有着本质的区别。

“导”——引导;又引申为开导、教导、启发的意思。

从最早的向导服务发展到今天的集向导服务、导游讲解和生活照料于一身的综合服务,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导游服务的作用:

1. 纽带作用 承上启下

2. 标志作用 导游服务是旅游服务质量的最敏感的标志

3. 反馈作用 提高旅行社质量的途径

36

4. 扩散作用 宣传作用

现代导游员应具备的风采

1. 像文学家那样具有渊博的知识

2. 像艺术家那样具有丰富的表情

3. 想歌唱家那样唱出动人的歌声

4. 像科学家那样具有严肃、认真、谨慎、仔细的工作作风

5. 像运动员那样具有健康的体魄

6. 像演讲家那样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7. 像幽默家那样风趣、诙谐、幽默

8. 像政治家那样思维敏捷、彬彬有礼

9. 像外交家那样风度翩翩、彬彬有礼

10. 像领导者那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11. 像军事家那样遇事沉着冷静、勇敢果断

37

12. 像小学生那样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13. 像慈母那样有一颗温馨的爱心

14. 像通晓母语那样掌握工作语言

15. 像法官那样立场坚定、铁门无私

总之,导游是一个有学识、有能力、修养高、平行端正、身体健康、勇于迎接各种挑战的人。

导游:引导他人游览,即引路并作讲解,帮助旅游者参观游览。赋予了新的含义,组织、协调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求乐”愿望的旅游服务工作。是一项沟通、传播文化,给旅游者知识、赋予教益、陶冶情操、促进交往和了解,增进友谊的高级服务工作。

导游员的划分:

按等级分类: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导游;

按职业性质:专职和兼职;

按工作区域:全陪、地陪、定点导游员和国际导游员;

按语言分:汉语、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