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冲刺复习——文言文阅读(十九)愚公移山(含答案)

2023-03-18 来源:步旅网
愚公移山《列子》

【课文在线】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词语积累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反惠

通假字

亡厝陇险

词类活用

箕畚面

古今异义

惩且其

虚词

焉而之

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吾与汝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面山而居聚室而谋跳往助之以君之力

例句

意思通“返”,返回通“慧”,聪明通“无”,没有通“措”,放置通“垄”,高地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名词作状语,面向着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将近况且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助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二、精讲精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3)出入之迂.也(5)杂然相许

...(7)且焉置.土石(9)以.残年余力(11)虽我之死.

((((

((

) (2)) (4))(

) (6)

) (8)) (10)) (12)

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寒暑易.节

()(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无陇断.焉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B.且焉.置土C.杂然.相许D.以.君之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始一反焉.吴广以为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

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

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和颂扬。

5.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啊?绕开山路或者

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面积) (2)

惩山北之塞.(阻塞)指.通豫南

(直)

(削减

(3)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4)(5)杂然..相许.(纷纷)(赞同) (6)(7)且焉置.土石(9)以.残年余力

(安放) (8)(凭借)

(10)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寒暑易.节无陇断.焉

(交换)(季节)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通)

(隔绝)

(11)虽我之死(即使) (12).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B.且焉置土

.C.杂然.相许D.以.君之力

(

D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始一反焉

.吴广以为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无实意;

C. ……的样子/对;D.介词,凭借。)

(解析:A.将近/连词,而且,并且;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4)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

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

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和颂扬。

(解析:愚公妻子只是“献疑”

,并不是“强烈反对”。)

5.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啊?绕开山路或者

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一:愚公不愚蠢。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前行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学习愚公的不放弃,不逃避,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愚公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任何行动都要建立在可行、有利的基础之上。凭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愚公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即使实现了,也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资源,这造成的不便真是有点“顾此失彼”了。我认为愚公应灵活些,选择更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应选择无法完成、“弊”大于利的方法。而言之,“愚公”的做法有立也有弊,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