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1-03-10 来源:步旅网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份 大纲说明

一、 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

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

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

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第二部份 媒体利用和教学进程建议

一、 学时分派

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绪论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病因与病机 中医学的诊病方法—四诊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 中药学的基础理论 常用中药简介 方剂学基础理论 常用方剂及中成药简介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依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要紧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文字教材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为一体,即合一型教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教学型,配合主教材,要紧教学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进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图片等。

三、教学环节

内容 课内学时 2 8 8 10 8 8 12 4 16 1. 自学

本课程以自学为主,文字教材为基础,建议学员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把握课程设计方案,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形制定学习打算合理安排每周的学习内容。同时了解各类教学媒体的

特点,学会选用学习媒体。通过录象教材、IP课件和运算机网络强化教学,在此基础上完成温习试探题等。

2. 按期集中面授辅导和小组学习。

中医药学概论,辅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同时收看IP课,及时解答学习进程中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分析问题,不提倡系统教学。提倡组成学习小组,采纳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的教学方式培育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面授辅导、答疑次数不超过4次。

第三部份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药学进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 三、中药学的要紧内容

四、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要紧内容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大体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教学要求】

一、把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大体特点

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要紧内容。 3、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进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熟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第三节 精气神与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神 四、血 五、津液

六、精、神、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散布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要求】

1.把握阴阳大体概念、阴阳彼此关系;把握五行的概念及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式;把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一起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把握气、血、精、津液的概念、生成和要紧功能。

2.熟悉阴阳关系的内涵、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熟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熟悉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进程及其与相关内脏的关系。

3.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了解五行概念形成的时期、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了解心包络和命门、胰、精室的内容;了解气运动的形式及与内脏的关系;了解阻碍血液运行的要紧因素。

第三章 中医学对疾病的熟悉——病因与病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内伤

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四、痰饮、瘀血 第二节 病机 一、阴阳失调 二、正邪相争 第三节 防治原那么 一、预防 二、医治原那么

【教学要求】

1.把握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把握七情的大体概念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把握痰饮、瘀血的大体概念;把握发病的大体概念;把握邪气、正气的概念。

2.熟悉疫气概念、致病特点及引发流行的因素;熟悉饮食劳倦所伤的大体概念;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熟悉发病的大体原理及阻碍发病的因素;熟悉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转变和疾病转归的关系;熟悉阴阳偏盛、偏衰与疾病寒热转变的大体病机;熟悉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类大体病机的含义与机理。

3.了解饮食劳倦所伤的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因素;了解发病的途径及发病形式;了解“内生五邪”的慨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

第四章 中医学的诊病方式——四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局部 五、望舌

六、望小儿食指络脉 七、望排出物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样情形 二、问此刻病症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教学要求】

1.把握望诊、望神、望色、望舌的概念及要紧内容;把握闻诊的概念及其大体内容;把握问诊的概念及其要紧内容;把握切诊的概念及其要紧内容。

2.熟悉主诉的概念及问主诉的意义;熟悉所询问现病史的寒热、出汗、疼痛、饮食口味、大小便、睡眠、线人等内容的相关机理及要紧临床意义。

3.了解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皮肤、望二阴、望小儿食指络脉、望排出物的内容及临床意义;了解听声音诊病的原理及要紧内容;了解嗅病气诊病的原理及要紧内容;了解询问既往史、个人一辈子活史、家族史的内容及意义;了解正常脉象及常见病脉的名称、脉象特点及主病;了解按肌肤、按手足、按脘腹、按喻穴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 中医学的辨证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内外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五、八纲兼病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第三节 病因辨证

一、外感病因辨证 二、内伤病因辨证 三、其他病因辨证 第四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五节 其他辨证方式简介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教学要求】

1. 把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把握气病、血病、津液病、阴阳病的辨证及要紧内容;把握脏腑病的辨证要点和辨证的理论依据;

2.熟悉各类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其意义。

3.了解各种常见证候的典型病症。了解三种外感病辨证方式的大体特点。

第六章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一样知识 一、中药产地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起落浮沉 四、归经 五、有毒与无毒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 【教学要求】

1.把握中药的性能,即四气、五味、归经、起落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中药的配伍意义,药物七情的概念及内容,用药的配伍禁忌,剂量的概念等。

2.熟悉中药及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产地、搜集及对中药质量及疗效的阻碍;中药的大体作用、功效;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等。

3.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经常使用的中药炮制方式,服药方式,怀胎用药禁忌及服药时饮食禁忌;中药的起源和进展进程等。

第七章 经常使用中药简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二、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解毒药 四、清热凉血药 五、清虚热药 第三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祛风湿药 第五节 化湿药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二、利尿通淋药 三、利湿退黄药 第七节 温里药 第八节 理气药 第九节 消食药 第十节 驱虫药 第十一节 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 二、化瘀止血药

三、收敛止血药 四、温经止血药 第十二节 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二、活血调经药 三、活血疗伤药 四、破血消癥药 第十三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化痰药 二、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节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二、养心安神药 第十五节 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二、息风静痉药 第十六节 开窍药 第十七节 补虚药 一、补气药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十八节 收涩药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1. 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的要紧功效和适应证;把握临床经常使用95种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95种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金银花、连翘、白头翁、射干、牛黄、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大黄、火麻仁、甘遂;独活、秦艽、五加皮、木瓜;藿香、苍术;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附子、干姜、肉桂;陈皮、枳实、木香、香附;山楂、

莱菔子;使君子、槟榔;地榆、三七、茜草、仙鹤草、艾叶;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半夏、天南星、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苦杏仁、葶苈子;朱砂、龙骨、酸枣仁;石决明、代赭石、羚羊角、天麻;麝香、冰片;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杜仲、菟丝子、当归、熟地黄、阿胶、北沙参、麦冬、枸杞子、龟甲;五味子、山茱萸。

2. 熟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利用注意;熟悉82种中药的功效与要紧应用。82种中药:防风、羌活、牛蒡子、蝉蜕、升麻;芦根、夏枯草、苦参、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大血藤、赤芍、地骨皮、银柴胡;芒硝、郁李仁、牵牛子;威灵仙、蕲蛇、防己、桑寄生;厚朴、砂仁、豆蔻;薏苡仁、滑石、木通、金钱草;吴茱萸;青皮、川楝子、薤白;麦芽、鸡内金;小蓟、槐花、蒲黄、白及;乳香、桃仁、牛膝、鸡血藤、莪术;白芥子、旋覆花、竹茹、紫苏子、百部、桑白皮;磁石、琥珀、远志;牡蛎、钩藤、地龙、全蝎;苏合香、石菖蒲;党参、山药、淫羊藿、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肉苁蓉、白芍、何首乌、南沙参、天冬、石斛、玉竹、女贞子、鳖甲;乌梅、诃子、肉豆蔻、桑螵蛸、莲子。

3.了解31种中药的功效。31种中药:生姜、香薷;天花粉、决明子、青黛、紫花地丁、山豆根、土茯苓、水牛角、白薇;番泻叶、巴豆;猪苓、通草、萆薢;丁香、高良姜;沉香、乌药;白茅根;三棱;白前、禹白附、前胡、紫菀;柏子仁;蜈蚣;百合、黄精;海螵蛸、麻黄根。

第八章 方剂学基础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

二、八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彼此关系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 一、君,臣,佐,使

二、方剂运用转变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第四节 剂型

第五节 煎药法与服药法

【教学要求】

一、把握并明白得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把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把握组方的大体结构与方剂组成转变的大体形式;把握汤剂的煎、服方式。

二、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式和大体要求;熟悉经常使用治法(八法)的大体内容(涵义、适用范围、经常使用分类、利用注意等);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熟悉服药时刻及服药方式及其意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了解经常使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第九章经常使用方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二、辛凉解表 三、扶正解表 第二节泻下剂

一、寒下 二、温下 三、润下 四、逐水 第三节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二、调和肝脾 三、调和肠胃 第四节 清热剂

一、清热泻火 二、清营凉血 三、清热解毒 四、清脏腑热 五、清退虚热 六、祛暑清热

第五节 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二、回阳救逆 三、温经散寒 第六节 补益剂

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阳 五、补阴 第七节 固涩

一、固表止汗 二、固精止遗 三、固肠止泻 四、固崩止带 五、敛肺止咳 第八节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 二、补养安神 第九节 理气剂

一、行气 二、降气 第十节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二、平熄内风 第十一节 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 二、止血 第十二节 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二、温化寒痰 三、清热化痰 四、治风化痰 五、润燥化痰 第十三节祛湿剂 第十四节治燥剂 第十五节消导化积剂

【教学要求】

1.把握各代表方的组方、适用范围、功效主治、方解及用法。

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四君子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藿香正气散、保和丸 2.熟悉以下方剂及中成药的组方、功效主治及用法。

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炙甘草汤、朱砂安神丸、苏子降气汤、清气化痰丸、川芎茶调散、麻子仁丸、四神丸、镇肝熄风汤、凉膈散、清胃散、完带汤、半夏厚朴汤、血府逐瘀汤、桑杏汤、平胃散

3.了解以下方剂及中成药的功效主治

止嗽散、人参败毒散、温脾汤、十枣汤、泻白散、白头翁汤、牡蛎散、九仙散、槐花散、苓甘五味姜辛汤、金锁固精丸、贝母瓜蒌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