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汤玉华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12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意识一、注重学生个体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积极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本人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体现“解决问题的多策略”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广大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获得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然后把这些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成功,很有创新意识。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只是对学生群体发散思维进行了展现。因为这些方法是你一种我一种积累在一起而形成的。写满黑板的算式可以说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汇集。但是,这个班的每一名学生又独立想到几种解答的方法呢?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的得到了发散训练呢?可以说,这种课堂上的多种方法、多种策略只是全班学生单一方法的综合,对于一个个体学生来说,还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思考结果。上面所谈到的这种教学现象,其实犯了“以数学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的错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的不应只是“这个问题”有多少种答案,而是要注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想到了多少种解答方案。我们教师是要借助这个具有多种答案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充足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要让每个个体学生进行独立的多策略、多种算法的探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请你独立思考一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学生个体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或多或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只有经历了类似的若干次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策略优化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个体获得多策略时,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对于呈现出的多种算法和多种方案,会因为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评价。有时,我们成人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而学生根据他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却可能认为是十分难于理解的。相反,教师认为比较麻烦的方法,很可能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上,不能主观地进行方法的优劣判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些方法?说一说你喜欢这些方法的理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选择的能力。学生阐述其所喜欢的方法及其理由时,可以再一次明确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这也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方法与他人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推敲,能够让学生进行再一次的择优判断。策略的优化意识,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可以使课堂教学有放有收,有松有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