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2、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拉伊,梅伊曼。(2)使用教育学:杜威,基本原则是“在做中学习”主张“教育即生活”。(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4、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5、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论》。6、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7、(研究和揭示教育自身的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类别:(1)按形式和教育者不同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2)按教育的层次和对象不同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3、教育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职能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第三章: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两大功能:(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个体发展的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的发展包括两方面(人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是(德与才)(身与心)的关系。3、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也称(国民教育制度)。2、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主体)。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4、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5、我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奏定学堂章程 卯学制)。6、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有(1951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5)。 第六章:教育主体 1、教师的职业性质是(专业人员)。2、教育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3、教师职业的从业条件包括(学历水平)(资格证书)(专业素养)(职业技能)(道德水平)(个性要求)。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5、教师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初教育)(职后教育)三个阶段。6、学生观点的历史演变有(宗法制)(客体论)(自然主义)(儿童中心论)(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生观83、84。6、现代教育教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7、初中阶段被称为(心里断乳期)或(第二危险期)。8、良好的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应该是(合作的)(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9、良好的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相互理解与信任)(相互认同与欣赏)。
第七章:课程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2、(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3、国家制定(教育目的)教育部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工作者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工作者考虑(教学目标)。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3、制定课程计划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科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5、课程变革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6、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是(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7、忠实的取向对应(计划的课程)相互适应取向对应(修改的课程)课程创生取向对应(创生的课程)。8、决策性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研究性评价以(课程理论工作者)为主体,工作性评价以(课程实施者即教师)为主体。9、教学的目标的三个层次有(各教育阶段教学目标)(各学科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10、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类)(技能类)(情意类)教学目标。11、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的(必然性),教学原则提出的是教学工作的(必须)。
第九章:教学(下)1、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物质技术条件)(操作程序)(操作要求)。2、教学方法的结构由(教法)(学法)组成。3、范例教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表现在(三个性)(四个统一)(五个分析)(四个阶段)。4、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做好两方面工作(必须坚持选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5、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包括(具体形式)(变式)两部分,具体形式分(全班上课)(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变式分(复式教学)(现场教学)。6、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综合课)。7、综合课的结构组成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8、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检查)(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9、教师想备好课需要做的工作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10、课外辅导有(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两种方式。5、班级授课制的变革中有代表性的是(能力分组)(小班化教学)(不分级制)(选课制)(灵活的课程表)。6、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模式170有(讲解--接受模式)(发现--探究模式)(合作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模式)7、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师的教授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管理质量)组成。8、教学质量意识的特征有(指向性)(动力性)(个体差异性)。9、影响教学质量意识的因素包括(已有意识)(教育观念)(抱负水平)(成就动机)(角色认知)。10、科学的教学质量的生成模式是(系统生成模式)。11、教学浪费的本质是(教学质量水平的降低)。12、教学浪费分两个层次(显性浪费)(隐性浪费)。13、隐性浪费越大说明(学校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和水平越低)。14、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学浪费主要表现为(教授过程的浪费)(学习过程的浪费)(管理过程的浪费)。15、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16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一种(价值评价)。 第十章 德育 1、我国学校德育的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2、学校德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4、德育过程的矛盾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5、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6、品德评价的形式有(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操行评定)。7、操行评定包括(肯定的评价)和(否定的评价)两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级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2、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但班级内却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3、中国最早的班级为清政府办的(京师同文馆)。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5个别教育常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帮助)(实际锻炼)。6操行评定以(教育目的)为指导,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7班主任工作计划包括(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本学期中主要活动与安排)三部分。班主任工作总结分为两种(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