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域性建筑浅谈

2020-07-07 来源:步旅网


(2014级)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名称: 地域性建筑浅谈

——建造的形式艺术

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建筑学

学生姓名: 许钰钵 班级:建筑学1401班

学 号: 14418100108 指导老师姓名: 胡艺觉 最终评定成绩:

2017年 11 月

《建筑美学》论文

地域性建筑浅谈 ——建造的形式艺术

摘要

论文针对全球性的建筑风格趋同化,城市文脉被割裂的现象,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资源医乏问题。阐述了在建筑的构造和结构形式方面对中国和国外建筑进行比较,建造的构造形式在地域性建筑中所起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的建筑文化历史延续和继承,从而提出一些新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乡土建筑风格形式,一种多元化中国建筑形式共存的观点。每个地区,每一块土地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人文气息,因此不可能指望寻找到一种 “国际式”的解决办法。只有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和研究,才是切实可行的明智之举。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 建造、文化、中国乡土建筑风格、多元化

《建筑美学》论文

目 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 国内外建筑师设计理念和案例 ……………............................2

2.1 国内设计师理念设计 ………………....……………………………….…....3 2.2国外设计师案例................................................................................................4

结 论 ……………………........................................................................5 参考文献 ……………………..................................................................6 致 谢 ……………………........................................................................7

第1章 绪论

地域性建筑,是当今社会所密切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们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居住是很重要的,不仅是遮风挡雨,一个提供人们庇佑的场所,但是在当代社会,简单的居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在生活中各方面需要也越来越高,从简单的物质上面的追求,逐渐转变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因此对于建筑的功能也是更加的多样化,比如教堂,办公楼,商业楼,住宅,体育馆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然而在解放前的中国,解放早期的建筑,是完全没有考虑这些功能需求的。因此,大量的仿国外的建筑大批的涌现出来,将封建社会时期以前的许多的木建筑,夯土建筑重建,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文化也随着建筑的推倒而消失,建筑的形式和建造和封建时期的建筑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同时,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又是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中间没有文化中断的这样一个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

1

《建筑美学》论文

第2章 国内外建筑师设计理念和案例

2.1国内设计师理念设计

在古建筑中,中国的建筑大都是以木建筑为主,或者在一些民间的建筑中,以夯土的形式,徽派建筑,青瓦白墙,其中木建筑,则主要是以皇家的建筑为主,紫禁城片区,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说起中国古建筑的形式美则是一定要讲到斗拱、梁、柱、窗的,中国古建筑中,常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那他们在木建筑中的作用基本是起到承重和装饰的作用。结合当代的新锐中国建筑师,王澍,张永和,张珂,汤桦等人为例,以王澍的设计理念和象山校区设计作品为例,建筑和自然的这种敏感反应是非常东方哲学的。整个象山校园的基础关系其实就是儒学和山水。儒学以礼仪制度作为核心,强调方正、有格,基础概念就是方正。这个建筑群看起来好像很散漫,但细看每座建筑都非常方正,这很重要。另一条脉络就是山水,自然比人的制度更高,它决定了这个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因此对于这样的环境下,更是要对这些废弃的材料善加对待,反复地用这些材料,称之为循环建造。这样,达到一种人和自然相和谐的境界。

以张永和的建筑设计理念为例,他的生活学习环境本就是中西结合,从他的理念分析可以得到更多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未来。 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定发展

建筑与环境是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注重点之一。张永和出生在中国,又在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例如我举例的他的作品运河上的院子中,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这个案例的启发点是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越来越注重节约空间。对于传统的中国大面积院落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张永和在“运河岸上的院子”的方案中在院落空间的基础上提出“院落建筑的垂直发展”。

运河岸上的院子是用建筑语言对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一种全新释义,整个项目打破目前比较普遍的“以建筑为中心,景观为装饰”方式,而是使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使景观和建筑之间有一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沿用

中国古代森林资源的丰富决定了中国建筑的取材以木质为主。现代的建筑以砖石、混凝土等材料为主,对传统材料的运用逐渐减少。但传统木材有其独有的独特性,科学记住的发展,也使防护技术有所提高。张永和的部分作品中,装饰或结构采用和中国传统的材料。木材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结合显得建筑物不突兀,与周围的环境更好的结合,拉近了人与建筑的心理距离。 3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节约和利用得到了很大的重视。生态建筑的提出和发展带给社会发展新的方向。世界上许多设计师关注并投身于生态建筑的发展中去。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发展能源,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时我们共同的目标。

在张永和的作品生态竹院宅中关注中国的未来的环境的住宅,实现资源的利

2

《建筑美学》论文

用,空间的划分灵活多变,从生态、未来、中国三个方面诠释“中国生态建筑”。 生态竹院宅从建筑形式上来说,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院落形式。材料的选择上,选种竹子,传统的中国庭院在竹院宅以新的形式出现,但院落与房屋之间的相互开放关系正是四合院概念的延续。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由理论逐步转向实践,期待在中国未来建筑发展中出现形式多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独立生命力的现代生态建筑。

3

《建筑美学》论文

2.2国外建筑师案例

国外建筑师,以路易斯·巴拉干的设计思想和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理念为例,在路易斯·巴拉干的设计体系中,墙在巴拉干的作品中单面墙成为重要的具有独立性的设计元素。巴拉干用墙体围合成完整的私密性空间,除了湛蓝的天空外,外部世界被隔离在墙外,视线的焦点集中在墙内的庭院和花园中。花园极具诱人和抽象的品质,是给感官和思想带来愉悦的地方,是产生梦想的地方。在室内设计中,经过巴拉干的精心布置,墙的设置有高有低,可划分空间,可调整光线射入,空间层层展开,平静而舒缓。他的这样的设计手法,用墙这样分隔空间的一种建造,也是对于空间的一种运用和把握,放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本质也是如此。

当今社会是城市发展的高峰期,建筑设计也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建筑屹立在城市街道两旁。越来越多匠心独运的建筑造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并没有充分带给市民触觉上的认同感,众多新建的市政中心,城市CBD,拥有“四星捧月”的雄伟,但是少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阿尔托,是一位以人性化建筑创造道路为主的著名建筑师,他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令人佩服的作品,如珊纳特赛罗市镇中心、夏日别墅等。他的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人性之本,无论理念还是手法都能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带来启发。 空间·视觉感官与触觉体验

只有当人处于中心地位时,真正的建筑才存在。 ——阿尔托

阿尔托的作品注重人的参与性,强调人性化的思想,在空间上反映人们“内心”的需要。本雅明认为,建筑以两种形式为人们所认知,即视觉与触觉。视觉认知是人们用视觉记录建筑,要求人们集中注意力,但触觉认知是下意识的,是通过人们日常的活动与建筑逐渐建立起来的相依性。阿尔托将这一思想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的设计不从平面的构图形式出发,而是创造一处“场所”,赋予空间一种宜人的尺度感和动人的场所感。阿尔托的作品重视的是内部空间的塑造,芦原信义在《外部空问论》中提到阿尔托的建筑是“加法创造空间”。所谓加法即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次序、离心式的修建建筑上,即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次序,虽然对外部空间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其内部功能及空间状态都被充分表现,所以他的空间各个细部都非常人性化, 在珊纳特赛罗市政厅作品中,院落式布局,包括一个“U”形的静的柠檬黄色调。餐厅使用洋红色,使其呈现出热烈的暖色调。整个房间就是光和色的容器,大胆而不显示杂乱,给人美的享受。屋顶平台的高墙部分使用了大红色,热烈而具有雕塑感(见图6)。诗意的效果。将自然中的阳光和空气带迸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并且与那些色彩浓烈的墙体相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

4

《建筑美学》论文

结 论

在结合现代和古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于中国建筑的更新和文化的传承,从国内的新锐的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国外建筑设计师的设计中,我从中学习到,在如今中国这样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形式下,通过对建筑的本质,建造来完成对古代和现代的结合,比如,以墙的分隔空间来表示中国文化的“空间”,以墙的形式的变化来做出有中国现代韵味的设计,而古代木建筑和当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本身的建造方式和适应性各方面是不一样的,但空间的本质没变,所以对于新时代建筑的更新,而并不是丢掉古建筑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形式的转换,从而从空间上面来进行再造,当然其中一定是要注重建筑的材料使用,承重结构的材料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可以对他们的形式进行更新,用当代的中国的理念来融入其中。进而来推动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5

《建筑美学》论文

参考文献

[1] 齐康,《城市的批判和地区建筑的研究》 [2] 陈炜,《浅议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 [3] 李之吉,《中外建筑史》

[4] 张永和,《从城市中来到丛林中去》

[5] 张永和,《拾贰院运河岸上的院子别墅区之泰禾俱乐部》 [6]《世界建筑》,04/2001/7 [7]《建筑师》,87

[8]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时代建筑,2003(5):40—43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